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后對作者思想的理解和個人感受的一種抒發(fā)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讀內(nèi)容,我想我應(yīng)該寫一篇讀后感了吧。如何通過讀后感說服讀者,分享自己的獨特觀點和感悟?這些讀后感范文不僅有批判性的觀點,也有個人情感的表達,可以為大家方便地分析和撰寫讀后感提供一些建議。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一
如果讓我選擇閱讀的書籍,我還是喜歡看國學(xué)經(jīng)典,原因:四個字“受益頗深”哈。看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如果說孔、孟的文化是北方的文化,具有北方樸實敦厚的氣質(zhì),那么莊子、老子的文章則代表了南方的文化思想?!肚f子》這部書影響著后來的幾千年中國文化,甚至到現(xiàn)在每一個知識分子,每一個文學(xué)家,每一個思想家,受到他的影響都非常的大?!肚f子》這本書分為《內(nèi)篇》、《外篇》和《雜篇》?!跺羞b游》是莊子內(nèi)篇的第一篇,逍遙這兩個字是莊子先提出來的,字面上的逍遙,可不是我們現(xiàn)在說人生要逍遙逍遙哈,這個”逍遙“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如果用佛學(xué)的話來講的話,就是人要求要“解脫”的意思。人如果既不逍遙又不解脫,這樣的人生就是很苦的。逍遙游應(yīng)該是兩個字,逍遙就是逍遙,游指游,因為逍遙了才可以游,不逍遙是不可能游的。每一個人都希望人生可以過的逍遙自在。那么如何才可以逍遙呢?我迫不及待的在莊子告訴我們的話語里找尋答案。莊子告訴我們答案的方式很特別,那就是用比喻的方式來告訴答案?;蛟S世界上最深的道理,同人最深厚的感情一樣,語言文字是沒有辦法來表達的,語言文字如果能如實的表達人的思想,那么我相信人和人之間是不會有誤會的。莊子在文章中用了很多的比喻。
整個逍遙游全篇都在告訴我們,每個人要知道自己的方向。怎樣才能知道呢?莊子講,人生要有”具見“。普通的講就是見解,再普通一點就是眼光、思想。打卡平臺上的各位同仁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一個沒有思想、遠見的人,那么見解都會不行,要想成功,或者完善一個人的人生,更是不可能的。莊子講,具見就是具備見地,這樣才能夠腳踏實地,從基本做起。那么我們應(yīng)該擁有什么樣的見地呢?逍遙游告訴我們要有解脫的見,逍遙的見,人生不要被物質(zhì)的世界困擾,不要被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所困擾,假如說被物質(zhì)的世界或這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所困擾了,那么人生的見地就已經(jīng)不夠了。白校長經(jīng)常說,當(dāng)你不圖名利時,收獲的才會是成功,當(dāng)你為名為利時,有可能會一無所獲。所以能夠具備那些高遠的見解,就不會被物質(zhì)的世界所困擾,不會被人生痛苦的環(huán)境所困擾,自然就會超越生活。
《逍遙游》中讓我們要明白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告訴我們要"物化"。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變化,物與物之間互相在變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們?nèi)艘彩俏锘兂鰜淼?,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彼此有變化就變了那么多人,人生命活動中所需要的牛奶、面包、米飯、青菜、香腸等,經(jīng)過變化又變成了人人所排泄的汗、水、大便,又變成了肥料,肥料再變成萬物,一切萬物又相互變化,而且非變不可,沒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都是在物化之下的。整個宇宙天地就是一個大化學(xué)的鍋爐,我們只不過是里面的“化”物,反之,不想被物化,把那個東西抓到了就得到了,就可以逍遙了,不然我們終是被化的,受變化而變化,做不了變化之主,所以莊子告訴我們物化地自在,那么莊子同時在這個觀念里頭還告訴我們,人也是萬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見,我們?nèi)丝梢宰曰?,我們這個有限的生命可以變成無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變成無限的功能。
所以第二個方向就告訴我們:真正的變化是人的變化,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變成超人,那么這個超人是怎么變的呢?超人就是在最平凡中變的。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或者是還沒有成功的時候,或者倒霉的,沒有辦法的時候,一定要沉潛在深水里面,動都不要動,潛伏到相當(dāng)?shù)某潭?,一變就會升華高飛,所以我們至少要明白這么一個道理。有時候我們沒有被認(rèn)可,輸?shù)舯荣惖绕鋵嵤菦]有潛伏到一定的程度。莊子中還講,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知大年,如果一個人沒有眼光、氣度,就會看不遠,那它的前途就有限。
我最喜歡的莫過于莊子和惠子之間的對話了,非常的有趣?;葑邮钱?dāng)時的“名”家,專講邏輯、講論辯的。他和莊子的關(guān)系非常的好。有一次惠子就告訴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個大瓠瓜的種子。
結(jié)果種出來一個很大的大瓠瓜,有多大呢?大到?jīng)]有用,為什么這么說呢?用它做水瓢,裝的水人們拿不動,即使能拿動,也沒有那么大的水缸來盛這個水。那么莊子聽了惠子的故事后說,我也給你講個故事,宋國有一個人,家里有個防裂手的秘方,尤其是在大陸北方天冷的時候,手很容易凍裂,鄉(xiāng)下的人就曉得用一些豬油,等插在手上。那么南方也有一種藥,冬天吃了這種藥后,可以脫掉衣服跳到深海里,幾個鐘頭都不覺得冷,然后再穿上衣服正好,如果吃了這種藥,不到冰冷的水里邊泡,人還會燒死。那么這個秘方很快就被人們所知道,有一個人經(jīng)過這里,聽說這個秘方,要求以百金的價值來購買并得到了這個秘方。那么這個人買了這個秘方干什么呢?他到南方去游說吳王,吳越當(dāng)時兩地正在海邊打仗,吳國的海軍涂了它的藥,不怕冷,不怕生凍瘡,大敗越國,因此他也立了大功,這就是有名的“裂地而封”。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同樣一個秘方,有智慧的人能夠利用它,不生凍瘡,不裂皮膚,而且還封侯拜將,名留萬古:那么這一家人卻只能用這一個方子,世世代代地替人家漂布。同樣一個東西,就看人的聰明智慧怎樣去運用,因此會出現(xiàn)天壤之別的效果。因此一個人窮困潦倒了不要怨天尤人,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想辦法翻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一定可靠,主要在人的聰明智慧能否善于運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莊子就批評這個惠子,說你現(xiàn)在家里頭有這么一個大瓠瓜,怎么怕沒有用處呢?你要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交通很不方便,要找一只船都非常的難,莊子說你把這個大瓠瓜曬干挖空,像坐在大船里一樣到處可以游玩兒呀。
我借用南懷瑾先生所說的,用佛學(xué)的觀點來解釋的話,那么就是“智量”境界的異同,世界上的事物本來就沒有大小和好壞之分,一個人智量大,見地高,境界應(yīng)用高,就能把一個不相干的小事情用來“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修道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不相干的方法可以使它達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如果智量境界應(yīng)用的見地不夠,即使再了不起再高明的東西,到了他的手里也是沒有用的。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二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xué)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fù)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子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zhì),她是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子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子認(rèn)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游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biāo)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zhì)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wǎng)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dāng)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xiàn)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三
莊子內(nèi)篇,《逍遙游》為第一。可以說,此篇乃莊子之哲思代表,后六篇均可謂發(fā)端于此。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神人之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同時通過宋榮子對“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這類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觀點——“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變乎榮辱之境”。
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會被看成是荒廢一生,碌碌無為。相比之下,老莊思想似乎更含消極成分?,F(xiàn)代社會,人們物欲橫流,精神空虛,汲汲于功名,戚戚與利益,很少有人能夠抵擋住這種誘惑。在這種情況下,適時讀一讀莊子的《逍遙游》也許會給你帶來不少啟發(fā)。
我曾試想過,在現(xiàn)在這樣的社會,還能否實現(xiàn)“無己、無功、無名”。如果有會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們過這一種自由自在、不問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內(nèi)。后來隨著閱歷的增加,我豁然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邊。他們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顆“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劃定了自身與物外的區(qū)別,辨別榮辱與恥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祿,心有所屬,便不再沉浮,達到逍遙的境界。逍遙游的人生理想既是莊子批判儒家積極入世哲學(xué)的反映,更是莊子在現(xiàn)實與理想,此岸與彼岸痛苦徘徊并超越現(xiàn)實與此岸的人生理想表白。莊子生活在戰(zhàn)國亂世,諸侯各國征伐不已,暴主佞臣?xì)⑷巳缏?。他的志向抱?fù)不可能實現(xiàn),他看透了這個社會的一切。于是,他開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馬行空,無所羈絆,進而讓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生則說:“(莊子)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要保持一顆逍遙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個現(xiàn)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四
偶然間讀到莊子的《逍遙游》:北海有一種魚,他的名字叫鯤,鯤身軀龐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變成鳥后,他的名字叫鵬,鵬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展翅奮飛,它的翅膀像懸掛在天空的云,這種鳥海水運動時就將遷移,借助風(fēng)力飛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大鵬向南海遷移的時候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達三千里,乘著旋風(fēng)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fēng)離開。而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jié)果,天色亦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人亦是如此,覺得自己可以鵬程萬里,卻不好好行動起來,到頭來本以為自己與大鵬和鯤一樣高高在上,最后,卻是白日做夢,徒勞無功。
還有一些人,不覺得自己鵬程萬里,卻比一般人都要用功,笨鳥先飛,最終扶搖直上,成為受人尊敬的偉人。
看海天一色,是否也該想一想自己的行為舉止,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滿意,過的每一天是否充實,只有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才能做好一切;只有認(rèn)認(rèn)真真的對待自己,才能真正地扶搖直上九萬里。
所以,同學(xué)們你們是否憧憬學(xué)霸那樣的鵬程萬里,是否希望像偉人那樣扶搖直上,那你是否真正的做好了每一件事呢,如果沒有,那就請從現(xiàn)在開始,做好每一件事吧。千萬不要讓懶惰拖了你的后腿,不要讓各種借口成為你的絆腳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鯤鵬一樣的存在!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五
逍遙意為從容,從容地接待事物,從容地直面困境。
蜩與學(xué)鳩笑鵬說:“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蜩與學(xué)就不明白鵬為何要乘風(fēng)飛九萬里之高。同時鵬也不理解蜩與學(xué)鳩“控于地”的樂趣。這兩者對于事物都存有局限性多,他們可以做到“化”,蜩化為鵬,鵬化為學(xué)鳩,也就可以相互理解了。由此,在遇到精神困頓時,若可以轉(zhuǎn)換角度看待事物,也就可以直面困境,從而超越了。同時蜩會學(xué)鳩并不了解鵬的位置,但做出評論這樣的妄加評論,不僅片面而且膚淺。
斥鴳的志愿在乎于蓬蒿之間,享受獨有的自得其樂。而鵬的志愿卻在遠方的南冥同時鵬也有足夠的能力達成志愿。人各有志,人的能力也不同,尊重客觀事實,即尊重困難所在,直面迎接。同時更要認(rèn)清自己的能力,若能力不足以解決問題,那就體面地尋求幫助,這也是一種能力,在遭遇困境時從容地超越它,避免它成為更大的困頓。
我們追求平等,但事物生來便有差別,學(xué)鳩之翅,鵬之翅大小之差甚大,經(jīng)歷的風(fēng)浪自然不同,坳堂之水與江河之水深淺差距懸殊,所負(fù)之物亦然不同。人的能力不同,自然做的事也不同。在其位謀其事。朝菌不必羨慕大椿,大椿不必小瞧朝菌,大年與小年,只不過是自然的選擇罷了。人不必與他人比較,做事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結(jié)果即使不是最好,但也一定并非最差。面對困境時,也只需盡全力,盡力超越困境若是強迫自身,恐怕還會形成新的困頓,這樣便于從容逍遙相違背。
人貴在自知,亦貴在知他人。對于自身與他人有了準(zhǔn)確的定位,便不會輕易有困頓,即使擁有也會得體的解決與超越,在生活中悠然自得,在精神上獲得自由。在生活中的從容,最終會轉(zhuǎn)變?yōu)楦矣谥泵嫒松?,輕松超越困境的勇氣與自得。莊子所述的逍遙大抵如此。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六
在《逍遙游》中,除了鵬鳥這個主角,蜩,學(xué)鳩與斥鴳這幾個配角也讓人眼前一亮。“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而彼且奚適也?”斥鴳最多只能飛到數(shù)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與大鵬相比,所以嘲笑大鵬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縛著,他不能夠向鵬鳥一樣盡情的遨游。文章中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不僅僅是學(xué)鳩與鵬鳥,還有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對比,還有小智和大智的對比,小年和大年的對比等等。但這眾多的對比只是為了突出強調(diào)“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與定乎內(nèi)外之分的宋榮子,御風(fēng)而行的列御寇之間的對比。先揚后抑,先對宋榮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贊,然后再通過貶低他們來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養(yǎng)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無所為無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這三者都是莊子的夸大之詞,亦或者說是想象中的人物,因為人活在世間根本就做不到完全無我,莊子所追求的絕對逍遙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七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钡谝痪湟怀?,讀起來就朗朗上口,別有一番韻味。文章描述的都是虛無縹緲,并非真實存在的。但在腦海中,卻能意外浮現(xiàn)出深海中一條大魚的情景。深黑的海,襯托著大魚更加的醒目。
“而化為鳥,其名為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蹦敲麨轹H的大魚游著游著就飛起了,從深黑的海洋到湛藍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彩,是那樣的輕巧。閉起雙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著微風(fēng),領(lǐng)略著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詩仙李白那樣,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遙自在了。
逍遙游,至始至終,語言簡潔,讀起來卻讓人深陷其中的意境,無法自拔。從文章的第一句開始,就陷入了章子創(chuàng)造的,只有在夢境李才會出現(xiàn)的畫面。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無欲無求,逍遙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馳騁。
《逍遙游》全文想象豐富,構(gòu)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肆意,卻又洋溢著浪漫主義色彩。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一篇文章讀下來,哪怕并不了解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發(fā)出來的浪漫氣息和自由逍遙的氣息所感染。
其實,文中不論是能借風(fēng)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還是可以御風(fēng)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這篇文章借此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成為真正的“逍遙”。里面的大道理,對于我來說或許很難一時去理解,但我能體會到,文章中每一詞,每一句所散發(fā)出來的自由和逍遙的感覺。
莊子認(rèn)為,只有忘卻物我的境界,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于無窮,才能是真正的“逍遙者”。
我很向往那種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遙、什么是忘我。在如今這個誘惑極多、十分嘈雜的世界里,有誰能夠進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個現(xiàn)代的“逍遙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我對追求逍遙的理解就是減少對物質(zhì)上的需求,我們需要提高在精神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遙的人。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八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很多具有相對意義的詞:小與大,多與少,得與失,有與無……但祖先并沒有劃清它們之間的界限,所以現(xiàn)在沒有人能夠真正區(qū)分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似乎對有與無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就像物理學(xué)中的動與靜一樣,宇宙萬物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于某個物體而言的。這句話也是這樣:一個有錢人會覺得三房兩廳的舒適房子太小,但對于一個饑寒交迫的游子來說,一個屋頂可能就足以讓他避雨;掉在地上當(dāng)然不會撿起來,但那是一群螞蟻的午餐……生活中存在與不存在也是一樣,沒有人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有時,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是存在。
莊子云:“至人無我,神明無功,圣人無名?!庇袝r候人不求必得:公司里有些人雖然不追求名利和地位,但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得到回報。老板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者希望每次都能賺大錢,那么你就會損失慘重,期望值不高的人可能會找到合適的時機。也許有些人認(rèn)為這是錯誤的。當(dāng)今社會的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說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再仔細(xì)想想,那些人真的擁有一切嗎?欲為官則失為人之欲,有志則失仁義,有地位則失自由……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文人之精巧。字。必須放棄,想要得到一切,就必須失去一切,這就是“有則無,無則有”的道理。
“存在”的概念可以推廣到生命的生滅。莊子認(rèn)為,人之初如一陣風(fēng),死后也會化為一陣風(fēng),依舊飛翔在人間,所以人間沒有生死之別。這種想法或許有些荒唐,但這都是因為他看不起一切。在他眼里,世間萬物皆無物,于是寫下了流傳后世的《逍遙游》。身為少年的我們,或許無法像莊子那樣,生死存亡,等待一切,但莊子那種淡泊一切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莊子認(rèn)為自由就是不等待任何東西,學(xué)習(xí)和做事也是如此。無所學(xué),無所憂,一切成敗悲喜,人生無所不在,無所不在。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九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dāng)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yīng)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fā)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xué)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xué)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fù)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zhì),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rèn)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游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
或是沒有人生目標(biāo)和精神支柱。
或是注重物質(zhì)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wǎng)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dāng)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xiàn)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一
直到人生過了40歲才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把老莊的逍遙游通讀一遍,讀完之后,做個小結(jié)。由于知識有限,認(rèn)識不足,恐貽笑大方,有讀到的網(wǎng)友,還請幫忙批評指正。
莊子以超乎常人認(rèn)知的大魚大鳥開篇,極力描寫鯤鵬體型之大,并暗示到南冥的路途遙遠;同時點出鯤鵬遷徙南冥的過程雖然非常氣勢磅礴,但是也離不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寬大的海面及強的風(fēng)勢助力。
接著提出風(fēng)和水能發(fā)揮大的作用也需要有條件,水要足夠深才能撐起大船,風(fēng)要足夠強才能撐起大鵬的羽翼;而大鵬要飛到遙遠的南冥這種壯舉時小鳥和蟬這種小動物無法理解的行為,因為小實在無法理解大。
為了說明小和大的區(qū)別,莊子用朝菌和蟪蛄為例,說明了物種不同,彼此無法理解對方的世界,比如楚國的神龜壽命非常長,500年對它來說也就是一個春、夏;上古的神木椿樹更是神奇,8000年對它來說也不過一個春、秋。更是拿平常人的壽命和800歲的彭祖相比。得出小的物種有時候是非常難以理解大的物種的,因為格局境界不一樣!
通過鯤鵬和蟬及小鳥、小年大年的強烈對比后,莊子轉(zhuǎn)而討論人(人才是莊子要說的重點),有三種人:才能能勝任一方的官員,行為合乎一鄉(xiāng)認(rèn)可的鄉(xiāng)間能人,德行可以取信于一國之君可以治理國家的大臣,這三種人一般都自視甚高!但是這些人就像小沼澤里面的小麻雀一樣罷了,他們離逍遙的距離之遠自不必說!這些人宋榮子就嗤之以鼻,后人以此評價宋榮子:“全世界都贊譽他他也不會更加勤勉,全世界非議他他也不會沮喪”,因為宋榮子他已經(jīng)做到能清楚認(rèn)清楚自我和周圍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對于光榮和恥辱有自己確定的觀點。宋榮子雖然修為極高,但還是距離逍遙的境界甚遠!
轉(zhuǎn)而描述了御風(fēng)而行的列子,雖然他們能做到乘風(fēng)而行,相對于常人他們來去自如,但是也離不開風(fēng)這種介質(zhì)。距離逍遙的境界也還有距離!
所以莊子提出真正的逍遙乃是順應(yīng)自然,把握六氣的變化,無所待地來回于無窮的領(lǐng)域。莊子于是提出著名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為了進一步闡述逍遙游的思想,莊子描述了堯帝讓位許由的著名故事,堯帝認(rèn)為“許由立而天下治”,而許由卻以“小鳥筑巢不過需要一根樹枝,鼴鼠到河邊喝水不過飽腹而已”婉拒堯帝的美意,并提出著名的“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的理念!
接著莊子用肩吾與連叔的對話進一步闡述“神人無功”,肩吾其實代表普羅大眾,他們看不透大道,也理解不了大道化身的神人!
最后用莊子和惠子談?wù)摰挠杏煤蜔o用,進一步闡述了要拓寬思維,不可局限于一些固定的認(rèn)知,比如:大的葫蘆不一定內(nèi)部裝水做容器,也可以外部裝水做舟浮游于江湖;樗不一定用來做家居也可以用來遮陰納涼。
總之逍遙的境界常人非常難以達到,但是常人卻可以從莊子詼諧的故事中獲得心靈的啟迪,就是我們不要局限于固有思維,可以放飛思想,更寬更廣拓展我們的思路,有時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二
北冥有魚,其名為鹍,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天池也。
莊子說,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旋向上直沖九萬星高空,背負(fù)青天,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鷃卻因此譏笑他。此則小大之辯矣。
是啊,鵬鳥之志,斥鷃又豈知哉?因此那此可以勝任一官之職行為可以順應(yīng)一方群眾才能可以取信一國的人,追逐到了功名利祿他們自己很得意,其事如斥鷃一樣所見甚小。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周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彼钠拮铀懒?,他竟還能“鼓盁而歌,送妻升遐”可見他參透了生死,只是剩的逍遙了。
仿佛和那莊周相比,你我的人生真是太可笑,追求高分,追求容貌姣好,追求事業(yè)的成功,比起至人,神人,圣人如何?我們都是斥鷃罷了。可即使如此,和莊周一般無為,又對了嗎?宿命論強加在我們身上,只有莊周才能看的開吧?因此,大小之辯也無法言對錯。
如是命運早有安排,誰還會擊打破既定的命運?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比起莊周,我無法理解他的超然卻渴望宋榮子般的不屑,我不向往無為,卻追求鯤鵬般的高飛,我尚未參透生死,卻追求莊周般的逍遙。
少年談,嘆逍遙,又是幾度年華空度日?
逍遙嘆,游逍遙,又是一個逍遙少年郎!
或許,那只《逍遙嘆》里從北冥飛到南冥的鵬才是我心中的逍遙之祖吧!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三
我想一提到莊子,大家可能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吧。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jì)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嘆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dāng)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著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閑。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fēng)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dāng)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yīng)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游》,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氨壁び恤~,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本搛H大鵬,充盈于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贝蟾窬?、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fù)大舟也無力”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么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啟航的標(biāo)志。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jīng)風(fēng)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xué)習(xí)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jīng)驗的積淀,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dāng)然,內(nèi)涵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舍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游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fā)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四
初見“逍遙游”三個字,很自然的聯(lián)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fēng)景:一個學(xué)者立于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著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后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并深入學(xué)習(xí)《逍遙游》一文后,才發(fā)現(xiàn)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yīng)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里百萬里。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復(fù)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xué)者,要么觸景生情,要么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nèi)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游》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yīng)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xué)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fù)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xué)習(xí),為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chǔ),才能不畏險阻,翱翔于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zhàn)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為奮斗之動力。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五
人們常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由此可見,追求心靈的自由是亙古永恒不變的旋律,寄予著人們對生活最純凈最神圣的渴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物質(zhì)的充裕已滿足不了人們心靈的需求,富裕的物質(zhì)和豐富的生活也讓人們的心靈不再平和與安寧。無休無止的繁忙充斥大腦,緊張的競爭和壓抑使人們喘不過氣來。于是,人們開始向往心靈的自由,掙脫世俗的桎梏和束縛,尋求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在繁瑣中尋求自由,在復(fù)雜中感受輕松。有了精神的追求,我們才能尋找到美,才會審美。為了幸福與自由,為了生活的美好,我們要放開心態(tài),用愛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感和情趣,努力做一個心靈自由的人。
自卑,你就不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了。沒工作是自由的吧,可又因沒有事業(yè)而努力不成,或是有了工作又沒有干出一番事業(yè)或是事業(yè)不很理想,或是沒有達到頂峰而懊惱吧。這些瑣事煩惱更加讓人不得片刻的自由了,不自由的理由和解釋實在太多太多。
心靈的自由不是逃避,也不是為所欲為。正如華盛頓所言:如果自由流于放縱,你會迷失在這自由深淵。自由是真誠、坦蕩、純凈、追求夢想、熱愛生活的心,是豁達開朗的心態(tài)。總之,心靈純潔自由的人,生活是充滿甜蜜和喜悅的。
我想,世界上自由之人有兩大特點。一是思想豁達,內(nèi)心平和,熱愛生活。二是能夠主宰自己,堅定地爭取維護自己的自由。生活中我們欠缺的是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自主地主宰自己的感情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祿。無論是總看別人怎么生活,還是生活給別人看,活在別人的眼里的生活方式,都是典型的心靈的不自由。
個小型游泳池,打鐵累了就泡會泉?;貧w自然,“肅肅如松下風(fēng),高而徐引”,這樣隨性自由的生活好不自在!
此外,心靈自由之人一定是經(jīng)常徜徉于書海之中的。文字能夠蕩滌心靈的浮塵,使原本嘈雜的世界在頃刻間被那飄飄落落的寧靜沉淀下來,使心靈自由地飛翔。又比如,試想一下,隨著旋律的跌宕起伏,靈動的音符跳躍在青山綠水之間,心靈是否能夠感受到那份博覽大山大水的喜悅與自由呢?于是說,想要追求心靈的自由就絕不能錯過美妙的音樂。
誠然,追求心靈自由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但只要保持著一顆對自由的尊崇與信仰之心,幸福與快樂就絕不會離你而去。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六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學(xué)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xué)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fù)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zhì),她是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與惠此文來源于文秘站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認(rèn)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游是指無所依靠、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biāo)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zhì)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wǎng)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dāng)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xiàn)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七
逍遙游與齊物論作為莊子哲學(xué)思想的核心,對于《莊子》一書具有觀點上的統(tǒng)攝作用。而且《逍遙游》作為《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zhǔn)確地理解逍遙游對于把握莊子的哲學(xué)思想有重要意義。
本次作業(yè),我就對于我對于逍遙游的看法觀點加以敘述。
什么是逍遙游,在我看來,逍遙就是優(yōu)游自得的樣子,游就是運動活動,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里的逍遙游是與無為想通的,即逍遙游也是一種順應(yīng)自然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運動狀態(tài)。
關(guān)于本篇的結(jié)構(gòu),一般有這樣的觀點: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dāng)作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yōu)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兩點,第一點是文章至“圣人無名”已經(jīng)基本寫出了莊子的核心觀點,甚至已有總結(jié)之意,而后面兩部分有種添加、補充之意;第二點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兩次提到鯤鵬的例子,感覺有種重復(fù)的嫌疑?;蛟S這樣的不夠嚴(yán)謹(jǐn)?shù)慕Y(jié)構(gòu),恰恰顯示出莊子的逍遙不羈。但是真要解釋這兩點疑問的話:第一點或許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遙游本篇的添加與補充,尤其是第三部分“無用”的補充;第二點的疑問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前一次提到鯤鵬的故事是為了直接通過它來論證“無己”、“無功”、“無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湯之問棘也是已”則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這么認(rèn)為來進一步論證。
從內(nèi)容上看,逍遙游的主旨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也就是“人格達到頂峰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yè),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蔽恼碌谝徊糠滞ㄟ^寫蜩與學(xué)鳩、斥鴳與鯤鵬的對比,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宋榮子與列子與至人、神人、圣人的對比,說到鯤鵬“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宋榮子“雖然,猶有未樹也”,列子“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通過寫朝菌、蟪蛄、眾人與冥靈、大椿、彭祖的對比,說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從這些語句上看,莊子是認(rèn)為無論他們代表的對立面的兩方面,都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莊子的說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就是一種物我兩忘的“無己”的無所待(憑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與其說是為了論述“無名”,不如說是為了論述“無功”。因為三段內(nèi)容都是講有權(quán)力的或者將有權(quán)力的人放下或忘記自己的權(quán)力,尤其是第二段通過寫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來間接論證之。第三部分是寫“無用”的觀點則眾所皆知了。那么“無名”的觀點從何而來,其實在我看來“名”不僅是名譽和地位,更是與“實”相對應(yīng)的概念的范疇。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的這個。也就是說,莊子的“無名”類似于“無己”,只不過一個是“名”、一個是“實”。實際上,這三無的核心無非就是一個“無”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無,人要做到逍遙游也要符合無的要求。
當(dāng)我們再看逍遙游,莊子是要強調(diào)弱化自我、無所憑借,那這是一種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嗎,在我看來,自由是屬于擁有自由意志的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一個人如果連“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無所謂自由了。也許莊子的逍遙游不是要強調(diào)自由,更是一種作為在那個黑暗的戰(zhàn)國時代的對于自我的超越,一種超脫世俗的、從個人出發(fā)的、為了個人的“無為”的社會理想。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八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dāng)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yīng)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fā)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dāng)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一
如果讓我選擇閱讀的書籍,我還是喜歡看國學(xué)經(jīng)典,原因:四個字“受益頗深”哈。看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如果說孔、孟的文化是北方的文化,具有北方樸實敦厚的氣質(zhì),那么莊子、老子的文章則代表了南方的文化思想?!肚f子》這部書影響著后來的幾千年中國文化,甚至到現(xiàn)在每一個知識分子,每一個文學(xué)家,每一個思想家,受到他的影響都非常的大?!肚f子》這本書分為《內(nèi)篇》、《外篇》和《雜篇》?!跺羞b游》是莊子內(nèi)篇的第一篇,逍遙這兩個字是莊子先提出來的,字面上的逍遙,可不是我們現(xiàn)在說人生要逍遙逍遙哈,這個”逍遙“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如果用佛學(xué)的話來講的話,就是人要求要“解脫”的意思。人如果既不逍遙又不解脫,這樣的人生就是很苦的。逍遙游應(yīng)該是兩個字,逍遙就是逍遙,游指游,因為逍遙了才可以游,不逍遙是不可能游的。每一個人都希望人生可以過的逍遙自在。那么如何才可以逍遙呢?我迫不及待的在莊子告訴我們的話語里找尋答案。莊子告訴我們答案的方式很特別,那就是用比喻的方式來告訴答案?;蛟S世界上最深的道理,同人最深厚的感情一樣,語言文字是沒有辦法來表達的,語言文字如果能如實的表達人的思想,那么我相信人和人之間是不會有誤會的。莊子在文章中用了很多的比喻。
整個逍遙游全篇都在告訴我們,每個人要知道自己的方向。怎樣才能知道呢?莊子講,人生要有”具見“。普通的講就是見解,再普通一點就是眼光、思想。打卡平臺上的各位同仁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一個沒有思想、遠見的人,那么見解都會不行,要想成功,或者完善一個人的人生,更是不可能的。莊子講,具見就是具備見地,這樣才能夠腳踏實地,從基本做起。那么我們應(yīng)該擁有什么樣的見地呢?逍遙游告訴我們要有解脫的見,逍遙的見,人生不要被物質(zhì)的世界困擾,不要被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所困擾,假如說被物質(zhì)的世界或這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所困擾了,那么人生的見地就已經(jīng)不夠了。白校長經(jīng)常說,當(dāng)你不圖名利時,收獲的才會是成功,當(dāng)你為名為利時,有可能會一無所獲。所以能夠具備那些高遠的見解,就不會被物質(zhì)的世界所困擾,不會被人生痛苦的環(huán)境所困擾,自然就會超越生活。
《逍遙游》中讓我們要明白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告訴我們要"物化"。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變化,物與物之間互相在變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們?nèi)艘彩俏锘兂鰜淼?,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彼此有變化就變了那么多人,人生命活動中所需要的牛奶、面包、米飯、青菜、香腸等,經(jīng)過變化又變成了人人所排泄的汗、水、大便,又變成了肥料,肥料再變成萬物,一切萬物又相互變化,而且非變不可,沒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都是在物化之下的。整個宇宙天地就是一個大化學(xué)的鍋爐,我們只不過是里面的“化”物,反之,不想被物化,把那個東西抓到了就得到了,就可以逍遙了,不然我們終是被化的,受變化而變化,做不了變化之主,所以莊子告訴我們物化地自在,那么莊子同時在這個觀念里頭還告訴我們,人也是萬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見,我們?nèi)丝梢宰曰?,我們這個有限的生命可以變成無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變成無限的功能。
所以第二個方向就告訴我們:真正的變化是人的變化,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變成超人,那么這個超人是怎么變的呢?超人就是在最平凡中變的。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或者是還沒有成功的時候,或者倒霉的,沒有辦法的時候,一定要沉潛在深水里面,動都不要動,潛伏到相當(dāng)?shù)某潭?,一變就會升華高飛,所以我們至少要明白這么一個道理。有時候我們沒有被認(rèn)可,輸?shù)舯荣惖绕鋵嵤菦]有潛伏到一定的程度。莊子中還講,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知大年,如果一個人沒有眼光、氣度,就會看不遠,那它的前途就有限。
我最喜歡的莫過于莊子和惠子之間的對話了,非常的有趣?;葑邮钱?dāng)時的“名”家,專講邏輯、講論辯的。他和莊子的關(guān)系非常的好。有一次惠子就告訴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個大瓠瓜的種子。
結(jié)果種出來一個很大的大瓠瓜,有多大呢?大到?jīng)]有用,為什么這么說呢?用它做水瓢,裝的水人們拿不動,即使能拿動,也沒有那么大的水缸來盛這個水。那么莊子聽了惠子的故事后說,我也給你講個故事,宋國有一個人,家里有個防裂手的秘方,尤其是在大陸北方天冷的時候,手很容易凍裂,鄉(xiāng)下的人就曉得用一些豬油,等插在手上。那么南方也有一種藥,冬天吃了這種藥后,可以脫掉衣服跳到深海里,幾個鐘頭都不覺得冷,然后再穿上衣服正好,如果吃了這種藥,不到冰冷的水里邊泡,人還會燒死。那么這個秘方很快就被人們所知道,有一個人經(jīng)過這里,聽說這個秘方,要求以百金的價值來購買并得到了這個秘方。那么這個人買了這個秘方干什么呢?他到南方去游說吳王,吳越當(dāng)時兩地正在海邊打仗,吳國的海軍涂了它的藥,不怕冷,不怕生凍瘡,大敗越國,因此他也立了大功,這就是有名的“裂地而封”。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同樣一個秘方,有智慧的人能夠利用它,不生凍瘡,不裂皮膚,而且還封侯拜將,名留萬古:那么這一家人卻只能用這一個方子,世世代代地替人家漂布。同樣一個東西,就看人的聰明智慧怎樣去運用,因此會出現(xiàn)天壤之別的效果。因此一個人窮困潦倒了不要怨天尤人,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想辦法翻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一定可靠,主要在人的聰明智慧能否善于運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莊子就批評這個惠子,說你現(xiàn)在家里頭有這么一個大瓠瓜,怎么怕沒有用處呢?你要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交通很不方便,要找一只船都非常的難,莊子說你把這個大瓠瓜曬干挖空,像坐在大船里一樣到處可以游玩兒呀。
我借用南懷瑾先生所說的,用佛學(xué)的觀點來解釋的話,那么就是“智量”境界的異同,世界上的事物本來就沒有大小和好壞之分,一個人智量大,見地高,境界應(yīng)用高,就能把一個不相干的小事情用來“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修道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不相干的方法可以使它達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如果智量境界應(yīng)用的見地不夠,即使再了不起再高明的東西,到了他的手里也是沒有用的。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二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xué)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fù)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子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zhì),她是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子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子認(rèn)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游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biāo)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zhì)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wǎng)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dāng)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xiàn)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三
莊子內(nèi)篇,《逍遙游》為第一。可以說,此篇乃莊子之哲思代表,后六篇均可謂發(fā)端于此。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神人之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同時通過宋榮子對“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這類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觀點——“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變乎榮辱之境”。
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會被看成是荒廢一生,碌碌無為。相比之下,老莊思想似乎更含消極成分?,F(xiàn)代社會,人們物欲橫流,精神空虛,汲汲于功名,戚戚與利益,很少有人能夠抵擋住這種誘惑。在這種情況下,適時讀一讀莊子的《逍遙游》也許會給你帶來不少啟發(fā)。
我曾試想過,在現(xiàn)在這樣的社會,還能否實現(xiàn)“無己、無功、無名”。如果有會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們過這一種自由自在、不問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內(nèi)。后來隨著閱歷的增加,我豁然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邊。他們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顆“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劃定了自身與物外的區(qū)別,辨別榮辱與恥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祿,心有所屬,便不再沉浮,達到逍遙的境界。逍遙游的人生理想既是莊子批判儒家積極入世哲學(xué)的反映,更是莊子在現(xiàn)實與理想,此岸與彼岸痛苦徘徊并超越現(xiàn)實與此岸的人生理想表白。莊子生活在戰(zhàn)國亂世,諸侯各國征伐不已,暴主佞臣?xì)⑷巳缏?。他的志向抱?fù)不可能實現(xiàn),他看透了這個社會的一切。于是,他開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馬行空,無所羈絆,進而讓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生則說:“(莊子)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要保持一顆逍遙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個現(xiàn)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四
偶然間讀到莊子的《逍遙游》:北海有一種魚,他的名字叫鯤,鯤身軀龐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變成鳥后,他的名字叫鵬,鵬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展翅奮飛,它的翅膀像懸掛在天空的云,這種鳥海水運動時就將遷移,借助風(fēng)力飛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大鵬向南海遷移的時候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達三千里,乘著旋風(fēng)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fēng)離開。而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jié)果,天色亦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人亦是如此,覺得自己可以鵬程萬里,卻不好好行動起來,到頭來本以為自己與大鵬和鯤一樣高高在上,最后,卻是白日做夢,徒勞無功。
還有一些人,不覺得自己鵬程萬里,卻比一般人都要用功,笨鳥先飛,最終扶搖直上,成為受人尊敬的偉人。
看海天一色,是否也該想一想自己的行為舉止,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滿意,過的每一天是否充實,只有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才能做好一切;只有認(rèn)認(rèn)真真的對待自己,才能真正地扶搖直上九萬里。
所以,同學(xué)們你們是否憧憬學(xué)霸那樣的鵬程萬里,是否希望像偉人那樣扶搖直上,那你是否真正的做好了每一件事呢,如果沒有,那就請從現(xiàn)在開始,做好每一件事吧。千萬不要讓懶惰拖了你的后腿,不要讓各種借口成為你的絆腳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鯤鵬一樣的存在!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五
逍遙意為從容,從容地接待事物,從容地直面困境。
蜩與學(xué)鳩笑鵬說:“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蜩與學(xué)就不明白鵬為何要乘風(fēng)飛九萬里之高。同時鵬也不理解蜩與學(xué)鳩“控于地”的樂趣。這兩者對于事物都存有局限性多,他們可以做到“化”,蜩化為鵬,鵬化為學(xué)鳩,也就可以相互理解了。由此,在遇到精神困頓時,若可以轉(zhuǎn)換角度看待事物,也就可以直面困境,從而超越了。同時蜩會學(xué)鳩并不了解鵬的位置,但做出評論這樣的妄加評論,不僅片面而且膚淺。
斥鴳的志愿在乎于蓬蒿之間,享受獨有的自得其樂。而鵬的志愿卻在遠方的南冥同時鵬也有足夠的能力達成志愿。人各有志,人的能力也不同,尊重客觀事實,即尊重困難所在,直面迎接。同時更要認(rèn)清自己的能力,若能力不足以解決問題,那就體面地尋求幫助,這也是一種能力,在遭遇困境時從容地超越它,避免它成為更大的困頓。
我們追求平等,但事物生來便有差別,學(xué)鳩之翅,鵬之翅大小之差甚大,經(jīng)歷的風(fēng)浪自然不同,坳堂之水與江河之水深淺差距懸殊,所負(fù)之物亦然不同。人的能力不同,自然做的事也不同。在其位謀其事。朝菌不必羨慕大椿,大椿不必小瞧朝菌,大年與小年,只不過是自然的選擇罷了。人不必與他人比較,做事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結(jié)果即使不是最好,但也一定并非最差。面對困境時,也只需盡全力,盡力超越困境若是強迫自身,恐怕還會形成新的困頓,這樣便于從容逍遙相違背。
人貴在自知,亦貴在知他人。對于自身與他人有了準(zhǔn)確的定位,便不會輕易有困頓,即使擁有也會得體的解決與超越,在生活中悠然自得,在精神上獲得自由。在生活中的從容,最終會轉(zhuǎn)變?yōu)楦矣谥泵嫒松?,輕松超越困境的勇氣與自得。莊子所述的逍遙大抵如此。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六
在《逍遙游》中,除了鵬鳥這個主角,蜩,學(xué)鳩與斥鴳這幾個配角也讓人眼前一亮。“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而彼且奚適也?”斥鴳最多只能飛到數(shù)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與大鵬相比,所以嘲笑大鵬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縛著,他不能夠向鵬鳥一樣盡情的遨游。文章中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不僅僅是學(xué)鳩與鵬鳥,還有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對比,還有小智和大智的對比,小年和大年的對比等等。但這眾多的對比只是為了突出強調(diào)“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與定乎內(nèi)外之分的宋榮子,御風(fēng)而行的列御寇之間的對比。先揚后抑,先對宋榮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贊,然后再通過貶低他們來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養(yǎng)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無所為無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這三者都是莊子的夸大之詞,亦或者說是想象中的人物,因為人活在世間根本就做不到完全無我,莊子所追求的絕對逍遙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七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钡谝痪湟怀?,讀起來就朗朗上口,別有一番韻味。文章描述的都是虛無縹緲,并非真實存在的。但在腦海中,卻能意外浮現(xiàn)出深海中一條大魚的情景。深黑的海,襯托著大魚更加的醒目。
“而化為鳥,其名為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蹦敲麨轹H的大魚游著游著就飛起了,從深黑的海洋到湛藍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彩,是那樣的輕巧。閉起雙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著微風(fēng),領(lǐng)略著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詩仙李白那樣,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遙自在了。
逍遙游,至始至終,語言簡潔,讀起來卻讓人深陷其中的意境,無法自拔。從文章的第一句開始,就陷入了章子創(chuàng)造的,只有在夢境李才會出現(xiàn)的畫面。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無欲無求,逍遙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馳騁。
《逍遙游》全文想象豐富,構(gòu)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肆意,卻又洋溢著浪漫主義色彩。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一篇文章讀下來,哪怕并不了解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發(fā)出來的浪漫氣息和自由逍遙的氣息所感染。
其實,文中不論是能借風(fēng)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還是可以御風(fēng)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這篇文章借此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成為真正的“逍遙”。里面的大道理,對于我來說或許很難一時去理解,但我能體會到,文章中每一詞,每一句所散發(fā)出來的自由和逍遙的感覺。
莊子認(rèn)為,只有忘卻物我的境界,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于無窮,才能是真正的“逍遙者”。
我很向往那種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遙、什么是忘我。在如今這個誘惑極多、十分嘈雜的世界里,有誰能夠進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個現(xiàn)代的“逍遙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我對追求逍遙的理解就是減少對物質(zhì)上的需求,我們需要提高在精神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遙的人。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八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很多具有相對意義的詞:小與大,多與少,得與失,有與無……但祖先并沒有劃清它們之間的界限,所以現(xiàn)在沒有人能夠真正區(qū)分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似乎對有與無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就像物理學(xué)中的動與靜一樣,宇宙萬物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于某個物體而言的。這句話也是這樣:一個有錢人會覺得三房兩廳的舒適房子太小,但對于一個饑寒交迫的游子來說,一個屋頂可能就足以讓他避雨;掉在地上當(dāng)然不會撿起來,但那是一群螞蟻的午餐……生活中存在與不存在也是一樣,沒有人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有時,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是存在。
莊子云:“至人無我,神明無功,圣人無名?!庇袝r候人不求必得:公司里有些人雖然不追求名利和地位,但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得到回報。老板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者希望每次都能賺大錢,那么你就會損失慘重,期望值不高的人可能會找到合適的時機。也許有些人認(rèn)為這是錯誤的。當(dāng)今社會的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說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再仔細(xì)想想,那些人真的擁有一切嗎?欲為官則失為人之欲,有志則失仁義,有地位則失自由……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文人之精巧。字。必須放棄,想要得到一切,就必須失去一切,這就是“有則無,無則有”的道理。
“存在”的概念可以推廣到生命的生滅。莊子認(rèn)為,人之初如一陣風(fēng),死后也會化為一陣風(fēng),依舊飛翔在人間,所以人間沒有生死之別。這種想法或許有些荒唐,但這都是因為他看不起一切。在他眼里,世間萬物皆無物,于是寫下了流傳后世的《逍遙游》。身為少年的我們,或許無法像莊子那樣,生死存亡,等待一切,但莊子那種淡泊一切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莊子認(rèn)為自由就是不等待任何東西,學(xué)習(xí)和做事也是如此。無所學(xué),無所憂,一切成敗悲喜,人生無所不在,無所不在。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九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dāng)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yīng)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fā)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學(xué)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xué)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fù)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zhì),她是莊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與惠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認(rèn)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游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
或是沒有人生目標(biāo)和精神支柱。
或是注重物質(zhì)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wǎng)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dāng)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xiàn)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一
直到人生過了40歲才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把老莊的逍遙游通讀一遍,讀完之后,做個小結(jié)。由于知識有限,認(rèn)識不足,恐貽笑大方,有讀到的網(wǎng)友,還請幫忙批評指正。
莊子以超乎常人認(rèn)知的大魚大鳥開篇,極力描寫鯤鵬體型之大,并暗示到南冥的路途遙遠;同時點出鯤鵬遷徙南冥的過程雖然非常氣勢磅礴,但是也離不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寬大的海面及強的風(fēng)勢助力。
接著提出風(fēng)和水能發(fā)揮大的作用也需要有條件,水要足夠深才能撐起大船,風(fēng)要足夠強才能撐起大鵬的羽翼;而大鵬要飛到遙遠的南冥這種壯舉時小鳥和蟬這種小動物無法理解的行為,因為小實在無法理解大。
為了說明小和大的區(qū)別,莊子用朝菌和蟪蛄為例,說明了物種不同,彼此無法理解對方的世界,比如楚國的神龜壽命非常長,500年對它來說也就是一個春、夏;上古的神木椿樹更是神奇,8000年對它來說也不過一個春、秋。更是拿平常人的壽命和800歲的彭祖相比。得出小的物種有時候是非常難以理解大的物種的,因為格局境界不一樣!
通過鯤鵬和蟬及小鳥、小年大年的強烈對比后,莊子轉(zhuǎn)而討論人(人才是莊子要說的重點),有三種人:才能能勝任一方的官員,行為合乎一鄉(xiāng)認(rèn)可的鄉(xiāng)間能人,德行可以取信于一國之君可以治理國家的大臣,這三種人一般都自視甚高!但是這些人就像小沼澤里面的小麻雀一樣罷了,他們離逍遙的距離之遠自不必說!這些人宋榮子就嗤之以鼻,后人以此評價宋榮子:“全世界都贊譽他他也不會更加勤勉,全世界非議他他也不會沮喪”,因為宋榮子他已經(jīng)做到能清楚認(rèn)清楚自我和周圍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對于光榮和恥辱有自己確定的觀點。宋榮子雖然修為極高,但還是距離逍遙的境界甚遠!
轉(zhuǎn)而描述了御風(fēng)而行的列子,雖然他們能做到乘風(fēng)而行,相對于常人他們來去自如,但是也離不開風(fēng)這種介質(zhì)。距離逍遙的境界也還有距離!
所以莊子提出真正的逍遙乃是順應(yīng)自然,把握六氣的變化,無所待地來回于無窮的領(lǐng)域。莊子于是提出著名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為了進一步闡述逍遙游的思想,莊子描述了堯帝讓位許由的著名故事,堯帝認(rèn)為“許由立而天下治”,而許由卻以“小鳥筑巢不過需要一根樹枝,鼴鼠到河邊喝水不過飽腹而已”婉拒堯帝的美意,并提出著名的“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的理念!
接著莊子用肩吾與連叔的對話進一步闡述“神人無功”,肩吾其實代表普羅大眾,他們看不透大道,也理解不了大道化身的神人!
最后用莊子和惠子談?wù)摰挠杏煤蜔o用,進一步闡述了要拓寬思維,不可局限于一些固定的認(rèn)知,比如:大的葫蘆不一定內(nèi)部裝水做容器,也可以外部裝水做舟浮游于江湖;樗不一定用來做家居也可以用來遮陰納涼。
總之逍遙的境界常人非常難以達到,但是常人卻可以從莊子詼諧的故事中獲得心靈的啟迪,就是我們不要局限于固有思維,可以放飛思想,更寬更廣拓展我們的思路,有時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二
北冥有魚,其名為鹍,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天池也。
莊子說,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旋向上直沖九萬星高空,背負(fù)青天,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鷃卻因此譏笑他。此則小大之辯矣。
是啊,鵬鳥之志,斥鷃又豈知哉?因此那此可以勝任一官之職行為可以順應(yīng)一方群眾才能可以取信一國的人,追逐到了功名利祿他們自己很得意,其事如斥鷃一樣所見甚小。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周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彼钠拮铀懒?,他竟還能“鼓盁而歌,送妻升遐”可見他參透了生死,只是剩的逍遙了。
仿佛和那莊周相比,你我的人生真是太可笑,追求高分,追求容貌姣好,追求事業(yè)的成功,比起至人,神人,圣人如何?我們都是斥鷃罷了。可即使如此,和莊周一般無為,又對了嗎?宿命論強加在我們身上,只有莊周才能看的開吧?因此,大小之辯也無法言對錯。
如是命運早有安排,誰還會擊打破既定的命運?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比起莊周,我無法理解他的超然卻渴望宋榮子般的不屑,我不向往無為,卻追求鯤鵬般的高飛,我尚未參透生死,卻追求莊周般的逍遙。
少年談,嘆逍遙,又是幾度年華空度日?
逍遙嘆,游逍遙,又是一個逍遙少年郎!
或許,那只《逍遙嘆》里從北冥飛到南冥的鵬才是我心中的逍遙之祖吧!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三
我想一提到莊子,大家可能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吧。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jì)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嘆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dāng)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著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閑。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fēng)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dāng)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yīng)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游》,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氨壁び恤~,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本搛H大鵬,充盈于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贝蟾窬?、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fù)大舟也無力”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么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啟航的標(biāo)志。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jīng)風(fēng)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xué)習(xí)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jīng)驗的積淀,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dāng)然,內(nèi)涵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舍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游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fā)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四
初見“逍遙游”三個字,很自然的聯(lián)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fēng)景:一個學(xué)者立于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著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后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并深入學(xué)習(xí)《逍遙游》一文后,才發(fā)現(xiàn)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yīng)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里百萬里。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復(fù)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xué)者,要么觸景生情,要么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nèi)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游》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yīng)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xué)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fù)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xué)習(xí),為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chǔ),才能不畏險阻,翱翔于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zhàn)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為奮斗之動力。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五
人們常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由此可見,追求心靈的自由是亙古永恒不變的旋律,寄予著人們對生活最純凈最神圣的渴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物質(zhì)的充裕已滿足不了人們心靈的需求,富裕的物質(zhì)和豐富的生活也讓人們的心靈不再平和與安寧。無休無止的繁忙充斥大腦,緊張的競爭和壓抑使人們喘不過氣來。于是,人們開始向往心靈的自由,掙脫世俗的桎梏和束縛,尋求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tài),在繁瑣中尋求自由,在復(fù)雜中感受輕松。有了精神的追求,我們才能尋找到美,才會審美。為了幸福與自由,為了生活的美好,我們要放開心態(tài),用愛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感和情趣,努力做一個心靈自由的人。
自卑,你就不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了。沒工作是自由的吧,可又因沒有事業(yè)而努力不成,或是有了工作又沒有干出一番事業(yè)或是事業(yè)不很理想,或是沒有達到頂峰而懊惱吧。這些瑣事煩惱更加讓人不得片刻的自由了,不自由的理由和解釋實在太多太多。
心靈的自由不是逃避,也不是為所欲為。正如華盛頓所言:如果自由流于放縱,你會迷失在這自由深淵。自由是真誠、坦蕩、純凈、追求夢想、熱愛生活的心,是豁達開朗的心態(tài)。總之,心靈純潔自由的人,生活是充滿甜蜜和喜悅的。
我想,世界上自由之人有兩大特點。一是思想豁達,內(nèi)心平和,熱愛生活。二是能夠主宰自己,堅定地爭取維護自己的自由。生活中我們欠缺的是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自主地主宰自己的感情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祿。無論是總看別人怎么生活,還是生活給別人看,活在別人的眼里的生活方式,都是典型的心靈的不自由。
個小型游泳池,打鐵累了就泡會泉?;貧w自然,“肅肅如松下風(fēng),高而徐引”,這樣隨性自由的生活好不自在!
此外,心靈自由之人一定是經(jīng)常徜徉于書海之中的。文字能夠蕩滌心靈的浮塵,使原本嘈雜的世界在頃刻間被那飄飄落落的寧靜沉淀下來,使心靈自由地飛翔。又比如,試想一下,隨著旋律的跌宕起伏,靈動的音符跳躍在青山綠水之間,心靈是否能夠感受到那份博覽大山大水的喜悅與自由呢?于是說,想要追求心靈的自由就絕不能錯過美妙的音樂。
誠然,追求心靈自由的方式有千千萬萬種,但只要保持著一顆對自由的尊崇與信仰之心,幸福與快樂就絕不會離你而去。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六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學(xué)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xué)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fù)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zhì),她是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xiàn)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與惠此文來源于文秘站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認(rèn)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游是指無所依靠、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biāo)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zhì)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xiàn)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wǎng)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dāng)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xiàn)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七
逍遙游與齊物論作為莊子哲學(xué)思想的核心,對于《莊子》一書具有觀點上的統(tǒng)攝作用。而且《逍遙游》作為《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zhǔn)確地理解逍遙游對于把握莊子的哲學(xué)思想有重要意義。
本次作業(yè),我就對于我對于逍遙游的看法觀點加以敘述。
什么是逍遙游,在我看來,逍遙就是優(yōu)游自得的樣子,游就是運動活動,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里的逍遙游是與無為想通的,即逍遙游也是一種順應(yīng)自然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運動狀態(tài)。
關(guān)于本篇的結(jié)構(gòu),一般有這樣的觀點: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dāng)作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yōu)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兩點,第一點是文章至“圣人無名”已經(jīng)基本寫出了莊子的核心觀點,甚至已有總結(jié)之意,而后面兩部分有種添加、補充之意;第二點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兩次提到鯤鵬的例子,感覺有種重復(fù)的嫌疑?;蛟S這樣的不夠嚴(yán)謹(jǐn)?shù)慕Y(jié)構(gòu),恰恰顯示出莊子的逍遙不羈。但是真要解釋這兩點疑問的話:第一點或許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遙游本篇的添加與補充,尤其是第三部分“無用”的補充;第二點的疑問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前一次提到鯤鵬的故事是為了直接通過它來論證“無己”、“無功”、“無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湯之問棘也是已”則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這么認(rèn)為來進一步論證。
從內(nèi)容上看,逍遙游的主旨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也就是“人格達到頂峰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yè),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蔽恼碌谝徊糠滞ㄟ^寫蜩與學(xué)鳩、斥鴳與鯤鵬的對比,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宋榮子與列子與至人、神人、圣人的對比,說到鯤鵬“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宋榮子“雖然,猶有未樹也”,列子“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通過寫朝菌、蟪蛄、眾人與冥靈、大椿、彭祖的對比,說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從這些語句上看,莊子是認(rèn)為無論他們代表的對立面的兩方面,都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莊子的說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就是一種物我兩忘的“無己”的無所待(憑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與其說是為了論述“無名”,不如說是為了論述“無功”。因為三段內(nèi)容都是講有權(quán)力的或者將有權(quán)力的人放下或忘記自己的權(quán)力,尤其是第二段通過寫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來間接論證之。第三部分是寫“無用”的觀點則眾所皆知了。那么“無名”的觀點從何而來,其實在我看來“名”不僅是名譽和地位,更是與“實”相對應(yīng)的概念的范疇。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的這個。也就是說,莊子的“無名”類似于“無己”,只不過一個是“名”、一個是“實”。實際上,這三無的核心無非就是一個“無”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無,人要做到逍遙游也要符合無的要求。
當(dāng)我們再看逍遙游,莊子是要強調(diào)弱化自我、無所憑借,那這是一種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嗎,在我看來,自由是屬于擁有自由意志的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一個人如果連“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無所謂自由了。也許莊子的逍遙游不是要強調(diào)自由,更是一種作為在那個黑暗的戰(zhàn)國時代的對于自我的超越,一種超脫世俗的、從個人出發(fā)的、為了個人的“無為”的社會理想。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十八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dāng)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yīng)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fā)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dāng)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