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乱码视频,日韩 欧美 国产 动漫 一区,97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1. <legend id="ppnor"></legend>

      2. 
        
        <sup id="ppnor"><input id="ppnor"></input></sup>
        <s id="ppnor"></s>

        2023年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優(yōu)秀19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為指導教學活動而制定的一種教學計劃。教案的執(zhí)行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技巧,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保持良好的教學狀態(tài)。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案例,供大家互相學習和借鑒。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一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每小題3分,共6分)。
            1.對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a.本詩是韓愈寫給自己的侄孫韓湘的,詩題中“左遷”一詞是“降職、貶官”之意。
            b.“圣明”在這里指皇帝,與圣上、陛下、天子等詞意義相同。
            c.“家何在”“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無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將衰朽惜殘年”,傳遞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憤之情。
            2.對這首詩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a.“朝奏”和“夕貶”兩相對照,突出時間之短,說明獲罪之速,隱含作者憂憤之情。
            b.“橫”寫廣度,云橫而不見家,也不見長安;“擁”寫高度,風雪載途,英雄失路。
            c.頸聯雖隱去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但蒼涼的畫面仍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d.表現手法上,本詩采用敘述手法入詩,體現了韓愈詩“以文為詩”的特點。
            (三)詩歌鑒賞:(20分)。
            【唐】韓愈【唐】劉禹錫。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3.(甲)詩中“左遷”的意思是;請概括(甲)詩首聯的意思:
            (4分)。
            (乙)詩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兩句詩運用了典故,涉及到的兩個人物分別是和。(4分)。
            4.請你簡要分析(甲)(乙)詩在情感方面的異同。(4分)。
            5.韓愈被“左遷”的緣由是(用原詩句回答)(2分)。
            6.點明作者報國之志的一句是(用原詩句回答)(2分)。
            7.找出兩個生動的動詞,并試作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d2、c。
            3.貶官;朝奏夕貶;向秀;王質。(4分)。
            4.相同點:兩首詩都表現了被貶官之后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不同點:(甲)詩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乙)詩表現詩人對世事變遷和仕宦升沉的豁達樂觀的胸襟。(4分)。
            5.一封朝奏九重天。
            6.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7.橫,擁,以動寫靜,點出前程莫測的愁苦。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二
            一、導入(由和韓愈同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柳宗元引入新課。)。
            二、結合注釋了解作者及背景(學生先讀書下注釋,后教師補充)。
            1、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歲喪父,由嫂氏撫養(yǎng)成人。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反對駢文,提倡散文;詩歌創(chuàng)作亦力求獨創(chuàng),不避險僻,以文為詩,形成宏偉奇崛的特點。
            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后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征吳元濟,后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
            思想淵源于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tǒng)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贊孟子辟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zhèn)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并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2、背景知識補充: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佛教的傳播也盛極一時,法門寺是史書所載中國境內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剎之一(或稱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從唐貞觀年間開始,一共舉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動,第六次迎佛骨的時候,韓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古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韓愈當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了這首名篇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三、鑒賞詩歌。
            1、誦讀全詩,理解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州。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弊政,哪里肯因為老病而顧惜殘年余命。
            陰云遮蔽秦嶺,不見家鄉(xiāng)何處;大雪阻塞藍關,征馬不愿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為我收尸于瘴氣彌漫的嶺南水濱。
            2、整體感知。
            首聯: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
            頷聯:書“除弊事”表剛直不阿之態(tài)。
            頸聯:就景抒情,情悲且壯。
            尾聯: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3、討論交流。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仔細體會“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于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系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榜R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拓展延伸:
            比較柳宗元與韓愈的貶謫詩在思想感情上的.差異。
            明確:
            韓、柳這兩首詩歌,雖然都是貶謫詩,但在思想情感上卻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作于詩人初到柳州的時候,這一次的嶺南之貶,比十年前的永州之貶更加使詩人感到前途渺茫,因此,詩人面對自己在仕途上的再次挫折和“百越文身地”的惡劣環(huán)境,其情感基調是愁思彌漫、凄苦無比的,但同時也有對惡勢力的控訴。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韓愈在離京去貶所,到達藍田縣時寫的,此時詩人的怨憤尚有余息。此前,韓愈已是刑部侍郎,經過多年的歷練,其仕途正是通達之時,而且是抱定“為圣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辟佛教:但皇帝不察忠心,幾至殺身。故此,詩歌中充滿了不平之氣?!安黄絼t嗚”,所以詩雖出以凄切之語,卻不衰颯,有一種“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氣充斥在詩歌中。
            板書設計: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三
            學習目標:
            1.品味寫雪景語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賞景的深沉之情。
            3.學習白描寫景的手法。
            學習重點:1.品味寫雪語句的精妙。
            2.學習白描寫情手法。
            學習難點:感悟張岱的深沉之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自古風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頭的悸動,特別是遇到潔白的大雪,更是能觸動他們容易騷動的心。你所學過見過的詩詞中帶有雪的你記有多少呢?(學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師要多鼓勵,多贊揚)喔!同學們掌握的還真不少,足見大家的知識的淵博。在剛才大家所展示的詩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為覺得寫雪最為突出,現在大家一起來吟誦一下吧!
            二、明確學習目標(學生讀記)。
            三、作者簡介。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于茶藝鑒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瑯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四、踏雪賞景。
            學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雪景吧!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弊x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詩?
            學生答: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這句寫出了西湖的什么的雪景?
            學生答:孤獨。
            3.我們來看“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币痪?。
            句中“沆碭”是什么意思?白氣彌漫的樣子。
            句中三個“與”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啰嗦呢?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去掉。
            學生答:(三個與字把天云山水連在了一起,更能顯示出天地之間的蒼茫。如果是去掉了,就顯得界線分明,沒有蒼茫之間意了。)。
            你說的太好了,大家給他鼓掌!
            4.我們再來看“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币痪?。
            我們平時來說長堤應該用一什么?亭子用一什么?船用一什么?人用兩三什么?
            學生說:一條、一座、一艘、兩三個。
            我們能把這些量詞換掉嗎?
            學生答:不能,用痕、點、芥、粒,顯示出這種景物在天地之間的蒼茫,渺小,如果換掉了就顯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說得真好!大家給他鼓掌。
            五、賞雪悟情。
            1.張岱能寫出這么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個字來評價他的話是哪一個字?
            學生答:“癡”
            那我們能從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癡”呢?我們小組之間可以做適當的交流。
            學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后去看雪。(更定:時間上是晚上七、八點鐘)。
            張岱在這種情況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癡”,更能看出他的孤獨與清高。
            2.等張岱來到湖心亭,亭中已經有人了,這真是:莫道君來早,更有早來人呀!
            如此說來,亭中早到之人,也應該是“癡”于雪景了。
            那么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癡?學生小組討論作答。
            比張岱來的更早,準備有酒食,預計停留時間很長,在時近年關,卻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見到張岱是怎么說的?
            學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用自己的話怎么說?
            學生答: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這樣的人?
            我們把句中的這樣空白,你能填上什么樣的詞語?
            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的人?
            學生可自由發(fā)言,鼓勵不同的評價,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
            學生答:張岱獨自賞雪的興致已經沒有了,所以也就沒有繼續(xù)停留的想法,就離開了。
            你說得真好。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張岱還真是一個獨立特行的人,也足見其不愿與他人為伍的孤傲。
            4.張岱見到亭中之人,問其姓氏,卻答是“金陵人”,這不是所答非所問嗎?難道是他們有問題?(學生小組討論作答)學生可能很難抓住重點,教師此處經總結一下。
            這更顯出張岱對故國的思戀之情,還文章開關,用崇禎的年號,張岱是清朝人,卻用明朝的年號,在簡介中還有,張岱明亡后不仕,這都說明張岱的遺世獨立,以及對故國的思戀。
            六、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跟隨張岱,賞了雪景,也理解了張岱情感,現在就讓我們就一句話來概括張岱的特點吧。請用好一個的張岱來作總結。
            七、布置作業(yè)。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四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語文第五課《故鄉(xiāng)》。
            2、學習在前后對照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3、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村和鄉(xiāng)鎮(zhèn)經濟衰敗、農民破產、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認識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教學方法:講析、討論、朗讀。
            教學用具:計算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由回憶所學的魯迅作品導入,并簡介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學的《故鄉(xiāng)》就選自《吶喊》。
            二、體裁:小說。
            三、背景:
            1、請問魯迅的故鄉(xiāng)在哪?
            (浙江紹興)。
            明確:不僅景美,而且人淳樸、善良、友好。
            3、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是他對故鄉(xiāng)的什么情感?
            (留戀、喜愛、思念之情。)。
            4、在這一篇《故鄉(xiāng)》中,作者抒發(fā)的是這種留戀、喜愛、思念之情嗎?為什么?
            (不是,因為故鄉(xiā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很糟糕。)。
            5、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發(fā)展變化進步,可為什么故鄉(xiāng)會越變越糟了呢?聯系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趕跑了一個皇帝,卻并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xiāng)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xiāng)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說,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第五課《故鄉(xiāng)》三課時》。
            6、提問:課文中的“我”是不是魯迅呢?
            (當然不是,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的。文藝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體感知:聽讀課文后,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五、理清文章的結構:
            速讀全文,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依據時間的順序,按照“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情節(jié)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描寫了故鄉(xiāng)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xiāng)的復雜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鄉(xiāng)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晨”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回故鄉(xiāng)的見聞與感受。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完)寫“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xiāng),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于未來和下一代。
            2、再次閱讀課文,了解小說中的人物,試說說自己對這些人物的印象分別是什么。
            六、小結:
            小說以“我”回故鄉(xiāng)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情節(jié)安排,寫了“我”回故鄉(xiāng)的見聞與感受。
            七、作業(yè):
            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1.裝弶()2.腳踝()。
            3.恣睢()4.偶然()。
            5.嗤笑()6.陰晦()。
            7.愕然()8.顴骨()。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背誦。
            2.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理解詩詞的意境。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詩詞及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詞的意境。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與小組合做。
            教學過程。
            1.簡介作家作品。
            2.找同學朗讀詩詞。
            3.聽錄音朗讀。
            4.賞析。
            頷聯緊承上兩句,進一步表明自己為國上書的心跡和冒死進諫的精神,抒發(fā)自己忠而獲罪的悲憤和老而志堅的勇氣。欲為和肯將對舉,分寸恰當,表明詩人雖遭貶卻不后悔的光明磊落的襟懷,使人如見他剛直不阿之態(tài)。
            頸聯宕開一筆,作者此時不僅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對祖國的感傷,對長安的留戀。立馬藍關,大雪寒天,頓感前途渺茫,似乎連馬兒也為自己悲傷的不肯前進,流露了英雄失路之悲。
            尾聯照應詩題的示侄孫湘,語意緊扣衰朽、殘年,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進一步吐露出凄楚難言餓激憤之情。
            《別云間》,作者自從軍抗清至兵敗流于湘鄂之間,遠離家鄉(xiāng)已有三年之久。今天又以囚徒的身份回到故鄉(xiāng)。眼望著祖國大好河山淪陷于清兵之手,不禁淚流滿面。誰說天地之大,竟無容身之處。悲國哀己之意溢于言表。落入敵手,自知性命難保,要想向故鄉(xiāng)最后一別,心里是多么悲傷。但我堅強不屈的魂魄歸來的時候,將從空中看到高舉的抗清的.義旗在迎風飄揚。表明自己視死如歸的決心和抗清事業(yè)一定后繼有人的堅定信念。
            《醉花陰》,天空陰沉,漫長的白天薄霧濃云籠罩著多令人愁悶,獸形的銅香爐里瑞腦香料逐漸燃盡。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jié)又到了,天氣漸漸的涼了,碧紗廚里,半夜已覺透骨涼。黃昏時節(jié),我端著酒來賞菊,只覺一股股幽香裝滿袖。看看自己不能不悲傷,西風卷起簾子,人比菊花還瘦。詞中塑造了一個多愁善感的閨中少婦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詩詞。
            2.賞析你最喜歡的詩句。
            作者郵箱:wangxianshen123c@。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體會敘事、寫景中抒發(fā)的感情。
            2.了解詩句含義,領悟詩詞的意境。
            3.熟讀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忠而獲罪的憤慨。
            教學難點: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
            教學方法:以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猶言下遷,古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當韓愈到達藍田關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于是寫了這首詩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二、評講:釋詩句,了解大意。
            1.釋詞:
            奏:向君主進言或上書,這里是獻上、呈上的意思。
            貶:降職。
            圣明:指天子。
            惜殘年:愛惜殘年的生命。
            藍關:即藍田關。
            2.結構:
            詩的前四句皆敘“左遷”,后四句轉寫“至藍關示侄孫湘”。
            詩的開端直敘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第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xiāng)的憂怨。
            3.譯詩: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陽。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為老病而顧惜殘年余命。
            陰云遮蔽秦嶺,不見家鄉(xiāng)何處;大雪阻塞藍關,征馬不愿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為我收尸于瘴氣彌漫的嶺南水濱。
            三.討論指導。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分析:
            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系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榜R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三、課堂小結:1.這首詩敘事高度概括,寫景境界開闊,抒情真摯動人,三者融合一體,形成了悲愴壯美的藝術效果,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2.學生談如何面對。
            四、布置作業(yè):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分析:
            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系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七
            1.體會敘事、寫景中抒發(fā)的感情。
            2.了解詩句含義,領悟詩詞的意境。
            3.背誦詩歌。
            教學設想。
            (一)重點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和境界。
            (二)教學方法:
            以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感情。
            (三)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過程。
            二、檢查預習情況。
            三、指導閱讀、感悟體會。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簡介作者,了解背景。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文,又稱韓文公。唐代著名文學家。文學上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倡導者,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猶言下遷,古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當韓愈到達藍田關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于是寫了這首詩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3.自由朗讀,學生互相點評。
            要求:從字音、節(jié)奏、停頓、感情等方面入手。
            4.教師范讀全詩,體會老師對節(jié)奏與感情的處理。
            5.學生放聲朗讀,揣摩感受;也可相互之間交流心得,互相提高。
            6.齊讀全詩。
            四、譯釋詩句,了解大意。
            1.結合書下注釋,同桌互相譯釋詩句,圈點疑問。
            2.學生質疑:
            (1)奏:向君主進言或上書,這里是獻上、呈上的意思。
            貶:降職。
            圣明:指天子。
            (2)詩的前四句皆敘“左遷”,后四句轉寫“至藍關示侄孫湘”。
            詩的開端直敘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第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xiāng)的憂怨。
            (3)翻譯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陽。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為老病而顧惜殘年余命。
            陰云遮蔽秦嶺,不見家鄉(xiāng)何處;大雪阻塞藍關,征馬不愿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為我收尸于瘴氣彌漫的嶺南水濱。
            五、討論交流。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分析:
            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系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六、總結歸納。
            這首詩敘事高度概括,寫景境界開闊,抒情真摯動人,三者融合一體,形成了悲愴壯美的藝術效果,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七、導入《西塞山懷古》:
            以前同學們學過的“金陵五題”組詩里的《石頭城》、《烏衣巷》,就屬于詠史懷古詩。學生一起背誦這兩首詩: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組古詩對金陵五處有代表性的古跡進行了吟詠,對發(fā)生在這一歷史環(huán)境中的歷史事件進行了評說,以漢明自己的政治觀點。
            這幾首詩的作者是:劉禹錫。今天咱們再來學習一首他的懷古詩:《西塞山懷古》。
            八、簡介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他是中唐時期杰出的詩人、進步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晚年曾任太子賓客,后世稱劉賓客。諷喻詩、竹枝詞、懷古詩是劉禹錫詩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兩者在中國詩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劉禹錫一向反對藩鎮(zhèn)割據,渴望四海統(tǒng)一,《西塞山懷古》就表達了詩人這種強烈的愿望。
            九、朗讀與背誦課文。
            范讀——學生齊讀——自己讀——背誦。
            十、解題: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東面的長江邊,形勢險峻,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長慶四年(八二四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此詩。
            十一、賞析課文:
            首聯寫出了什么氣勢?那兩個字用得好?詩詞前兩句寫西晉王濬率領著高大威武的戰(zhàn)船,順江而下,討伐東吳,金陵城中的士氣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進軍,符合歷史事實——西晉攻下了東吳;一“收”,東吳的望風披靡,自孫吳以來,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據了這龍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穩(wěn)固,所謂的“金陵王氣”對統(tǒng)治者都起過強心作用。事實呢,在王俊軍隊的強勁攻勢下,“金陵王氣”黯然收斂,孫吳王朝徹底覆滅了。不僅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個個短命。
            頷聯:思考此聯把晉吳之戰(zhàn)的形勢從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繪?什么手法?“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從形象上看,一橫一豎,一下沉一高揚;從色彩上看一邊是晉軍燒毀鐵鎖的沖天火光,一邊是投向的白旗;從氣氛上,晉軍得勝趾高氣揚,東吳兵敗無限凄慘。對比的手法。煞費苦心的“千尋鐵鎖”也不能挽回敗局,長長的鐵鏈極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卻寂靜冷清地掛在石頭城頭上?!俺痢焙汀俺觥眱蓚€字也極其細膩傳神,點出孫吳政權氣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頹勢和潰敗時的驚慌失措之丑態(tài)。這四句詩簡潔,洗練,在對比中寫出了戰(zhàn)爭雙方的強弱,更寫出了勝利者那種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敗者黯然失色,倉皇逃竄的神態(tài)。
            然而,詩歌本義并不在描寫這場恢弘的戰(zhàn)事。我們更深一層想,一個既具有天然的地理優(yōu)勢,又擁有強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為什么在轉眼間就化為烏有了呢?我們從作者的另一首詩歌《金陵懷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塹”都會是“得民心者”的通途。這兩聯都是詠史詩的敘述部分,首聯是總敘,聲勢逼人;次聯是具體描繪,形象生動。
            下面就是核心內容了:感與論。
            頸聯:“人世幾回傷往事”或許并不僅僅指上文西晉王濬進攻東吳的事,金陵經歷了若干的朝代的興亡,這樣的興亡交替都讓后人浩嘆,升起傷懷之感,但金陵古城卻“山形依舊枕漢流”。一個國家的興衰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地勢的險要而是人事的治亂?!敖讲还芘d亡恨,一任斜陽伴客愁”,包佶的《再過金陵》正是這句詩的最好注腳。
            尾聯:由懷古而感今,第七句詩由悲轉喜,詩人生活的年代四海為一家,天下統(tǒng)一了。所以西塞山的故壘,就已廢止不用,如今長滿蘆葦,在秋風中颯颯作響。這里有贊頌,有慶幸但更深層次的是提醒,是警誡。安史之亂使唐朝岌岌可危;亂后,河北,山東藩鎮(zhèn)割據局面愈演愈烈,時刻威脅著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會被烽火打亂;如今長滿蘆葦的故壘,不知道哪天又會變成戰(zhàn)爭的前沿。曾經的“金陵王氣”,曾經的“西晉樓船”,今天都成為了一片荒涼之地;曾經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據勢利,今天也只是人們“傷”的陳年往事。詩人在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敘事描寫當中,對重新抬頭的割據勢力做了迎頭痛擊——歷史的大流永遠是“大一統(tǒng)”,民心所向,不以割據者的意志為轉移,想要分裂國家,發(fā)動戰(zhàn)爭,最終也不過就是徒讓后人“傷往事”而已。
            十二、課堂總結與布置作業(yè)。
            1.背誦這兩首詩,思考“品讀與探討”第一題。
            2.完成“積累運用”五至七題。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八
            1.認識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農村衰敗、農民日益貧困的痛苦情況,加深對新社會的熱愛。學習魯迅反帝反封建的徹底革命精神。
            2.學習運用對照的方法刻畫人物,領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數】。
            四課時。
            【教學步驟】。
            一、解題。
            本篇文章寫于1921年1月,最初發(fā)表于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一號,后編入小說集《吶喊》。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我國農村的凋敝和農民遭受殘酷剝削壓迫的社會情景。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及其勢力范圍的劃分,給人民造成種.種苦難。在帝國主義支持下的皖、直、奉等各系軍閥連年混戰(zhàn),釀成橫征暴斂,農業(yè)凋敝,農民破產。1911年辛亥革命,雖推翻了皇帝的專制政權,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tǒng)治和帝國主義的壓迫,兵(軍閥混戰(zhàn))、匪(盜賊橫行)、官(官僚統(tǒng)治)、紳(地主盤剝)相互勾結。這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是苦難之源。
            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魯迅很是不滿,一度陷入孤獨和苦悶之中。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使他受到極大鼓舞。這時他在北京,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精神高舉文化革命的大旗,用小說和雜文解剖舊社會,向反動勢力斗爭,支持學生愛國運動。
            1919年12月,他回故鄉(xiāng)紹興接母親赴北京,目睹故鄉(xiāng)殘破景象,農民日益貧困,感到十分悲痛,一年后以這次經歷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小說《故鄉(xiāng)》。
            二、邊聽錄音邊理清故事情節(jié)。
            1.聽錄音要求:
            (1)識字、積詞。
            (2)體會語氣。
            2.理清故事情節(jié),要求:
            (1)用一兩句話概括全文的內容。
            以“我”的活動為線索,記敘“我”回故鄉(xiāng)賣屋接母赴北京的事。
            (2)按時間、地點的轉換列情節(jié)提綱。
            情節(jié)安排:
            故事情節(jié)就是按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順序結構而成?;毓枢l(xiāng)一段稍寫景色;在故鄉(xiāng)一段簡記人物;離故鄉(xiāng)一段則略抒情懷。小說的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人物,就是借助此故事情節(jié)來精心描繪的。
            三、典型人物。
            1.作品從社會現實出發(fā),經過藝術提煉,塑造了令人難忘的典型藝術形象,請學生在第86段中尋找三個詞組來表明三種人物的形象。(三個典型人物)。
            辛苦輾轉——“我”
            辛苦麻木——閏土。
            辛苦恣睢——楊二嫂。
            2.少年閏土是怎樣一個人?中年閏土又是怎樣一個人?從他的前后變化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外形、語言、動作)。
            (1)讀第12~30段,讀第54~76段。
            (2)少年閏土:
            健康、純樸、熱情、聰明、活潑,農村生活知識豐富。農村的廣闊天地,是他生活的場所;開朗樂觀,“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的小少爺相比,更顯得活潑動人。生氣勃勃,少年英雄。
            出現時的背景,那“瓜田月下刺猹圖”的美好形象,珍藏在“我”的記憶中,20年來,沒有褪色。
            (3)中年閏土:
            自卑、衰老、迷信,像個木偶人了。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腫,手開裂如松樹皮,臉上全然不動,如石像一般,只覺得苦,又形容不出。生活艱辛,處境窮困。
            他從舊物中揀出來的東西中,不僅有日用的長桌、椅子、抬秤,而且還有一副香爐和燭臺。見“我”時,不再是天真幼稚,友誼真摯;而是“動著嘴唇”(盡管有“歡喜”的沖動),“卻沒有作聲”(“凄涼”的處境造成)。神態(tài)是“終于恭敬起來了”,叫道:“老爺……”
            (4)反映怎樣的社會現實?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潑的少年英雄折磨成凄慘的苦人兒。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后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純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花;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chuàng)傷。對香爐與燭臺細節(jié)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賜福,擺脫貧困與苦難。封建統(tǒng)治者借助宗教對農民實行愚民政策,利用神權把廣大農民牢牢束縛在迷信思想的囚籠內。通過這樣的描繪可以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但又無可奈何;憧憬未來,卻不懂得靠自己及階級弟兄共同反抗來奪取,而是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痛斥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農民的日益貧困,指出了聽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條死路、絕路。
            (抓住表現力強的詞句閱讀、領會)。
            3.楊二嫂是怎樣的一個人?這一形象的社會意義是什么?(外形、語言、行動、性格)。
            (1)讀第39~52段。
            (2)先聞其聲,再見其人?!巴癸E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形象地勾勒出人物的外形。
            (3)年輕時,以涂脂抹粉增添姿色招徠主顧,得以謀生;人老珠黃,每況愈下。她的說話和動作表明了她尖嘴利舌,貪小潑辣的小市民習性和日趨貧困的生活。
            (4)楊二嫂的前后變化,說明這個人在舊社會還是受損害的,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官僚地主統(tǒng)治下農村的急劇破產,也是故鄉(xiāng)衰敗的一種標記。
            (5)恣睢:放縱行為。楊二嫂是舊中國病態(tài)社會的產物,在舊社會嚴重腐蝕下,一面辛苦勞動,一面放縱自己,從招徠生意到連偷帶摸,鞭撻了那個黑暗的時代環(huán)境和罪惡的社會制度,希望下一代不要走這一條路。
            4.“我”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的思想、情感有怎樣曲折復雜的變化?
            作品中的第一人稱“我”,是藝術形象,作者雖運用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材料,但“我”是個虛構人物。
            “我”是小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對故鄉(xiāng)和故鄉(xiāng)人的變化,是通過“我”的觀察和感受描寫出來的。
            (1)讀第1~5段,讀第78~88段。
            (2)“我”是一個革命知識分子形象。由于辛苦輾轉,他回故鄉(xiāng)的心情是怎樣的?
            “心情悲涼”。
            故鄉(xiāng)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xiāng)與記憶中的故鄉(xiāng)距離太大,“我”感到非常失望與悲涼,從而抒發(fā)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斑@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這句話表現了“我”對故鄉(xiāng)的熱愛與懷念。
            關鍵在“改變”。
            懷著壓抑的情感,用淡淡的抒情筆觸,傳出悲涼激憤的心情。
            (3)老屋的殘破寂靜,母親凄涼的神情,故鄉(xiāng)的蕭索景象與“我”的悲涼心情一致。
            (4)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階級隔閡刺痛“我”的心,思想上有極大的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5)楊二嫂的變化,“我”討厭。
            (6)離別故鄉(xiāng)時復雜的思想感情:
            氣悶悲哀——從碗碟比較閏土與楊二嫂兩種人物的不同,深感舊社會在物質上、精神上對人們的損害。
            展開對未來新生活的希望——“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否定三個“辛苦”,明確指出要追求一種新生活。從失望到希望,反映了作者要求推翻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革命精神。
            “忽然害怕起來了”,因為想到希望,就會想到希望的實現,并想到當時社會有無實現的可能。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極端不滿,認識改造它的艱巨復雜。
            閏土崇拜的是神的偶象,只想眼前生活好一些,故“切近”;“我自己手制的偶像”是希望后一代過新的生活,這不是輕而易舉的,須經長期艱苦的實踐,故“茫然”。這樣寫,表現了對革命任務艱巨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決心。
            最后以“路”作比喻,充滿了希望和理想必然實現的信心。這閃光的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yōu)樾律鐣某霈F而斗爭的信心,把小說的主題思想引上一個新高度。
            感情曲折復雜,通過“我”的感想,抒發(fā)對現實生活的極度憤慨,表示對農民的深厚同情和焦慮,提出“新的生活”的偉大理想,并表達了實現理想的決心。(熱切向往)。
            小結: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時充分運用了對比手法,抒沉重壓抑的哀愁,揭社會的病根,收鬼斧神工之效。
            (1)故鄉(xiāng)前后情況的對比,描繪了日趨破產的慘景,揭示導致破產的根源。
            (2)少年閏土與成年閏土的對比,揭示了農民命運的日益悲慘,指出了聽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條死路和絕路。
            (3)“我”和閏土之間關系前后變化的對比,揭示了在不同階級之間存在著深深的隔閡。
            (4)“我”和閏土之間的關系與宏兒和水生之間的關系的對比,反映了對未來生活前景的熱切向往。
            四、主題思想。
            通過對故鄉(xiāng)景色和閏土前后變化的描繪,深刻揭露了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層層壓榨下農村破產、農民日益貧困的社會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反動社會制度在物質上、精神上損害農民無比憤怒;對閏土精神上的麻木狀態(tài)充滿同情和焦慮,并表現了推翻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體現了魯迅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魯迅先生說:“選材要嚴,開掘要深。”
            文章的主題思想十分深邃:(1)揭露社會黑暗;(2)指出貧窮的社會根源;(3)批判三種態(tài)度;(4)探索新的出路。
            五、作業(yè)。
            1.練習(二),練習(五)。
            2.練筆參考題:《故鄉(xiāng)新貌》《我可愛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瑣事》。
            【教后】。
            1.學生聽錄音全神貫注。聽、讀、看,對課文前前后后比較熟悉,綜合分析時就大為方便。
            2.教學中充分運用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把有關段落對照起來讀,加強對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和寫作方法的理解。
            3.加強朗讀,發(fā)揮文章的感染力。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九
            頷聯直書“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韓愈之剛直膽魄可見一斑。目的明確,動機純正,后果怎樣,終亦不顧。此聯有表白,有憤慨,而表達卻頗為含蓄?!翱蠈⑺バ嘞埬辍?,大有為匡正祛邪義無反顧的勇氣。
            頸聯即景抒情,既悲且壯。謫貶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謂悲極。前瞻茫茫,雪擁藍關,馬也踟躕起來?!榜R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寶三年(744)因玄宗疏遠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難》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一聯,亦寫仕途險惡,不過,韓愈比之李白,境遇更為慘烈。韓愈仿此聯所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聯借“秦嶺”、“藍關”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緒,同時也蘊含為上表付出的慘痛代價。這兩句,一顧一瞻,顧者為長安,因云橫秦嶺,長安已不可見,“龍顏”難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為藍關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馬”固不能“前”,“人”卻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聯很有“雖九死而不悔”的態(tài)度,也含有蹇叔哭師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詩容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詩味濃郁,感情真切,對比鮮明,是韓詩七律中的精品。
            問題研討。
            答:“朝奏”,點明獲罪的原因是“自取”,是盡職盡責;“路八千”指出貶所的遙遠偏僻。這兩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貶的憤怨,也含蓄地表現了他剛直不阿、堅持真理的倔強性格。
            2、第六句“雪擁藍關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與心中情的完美統(tǒng)一。請你對此評價加以分析。
            答:“藍關”形容關山險惡,歸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榜R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現了詩人對親人、對國都的眷顧與依戀。這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表現韓愈被貶原因。
            3、左遷含義。
            答:指作者被貶到潮州。
            中唐文學家詩人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諫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差點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不言而喻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這首詩和《諫佛骨表》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笨芍斎諅}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绷私膺@些情況,便知“頸聯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霸茩M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嚴令限期趕到貶所,怎奈“馬不前”!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這一聯,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扒貛X”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馬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險?!榜R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蹲髠鳌べ夜辍酚浝铣煎渴蹇迬煏r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注釋: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據日本藏《又玄集》,此詩題作《貶官潮州出關作》。左遷:貶官。古人以右貴左賤,故稱貶官為左遷。韓愈時為刑部侍郎,上表極言其弊,被貶潮州刺史。藍關:距長安不遠,在長安附近藍田縣境?!兜乩碇尽罚骸熬┱赘{田縣有藍田關”。湘:韓愈的侄孫韓湘,此時27歲,尚未登科第,遠道趕來從韓愈南遷。后四年,即長慶三年(823),韓湘進士及第,后為大理丞。
            一封兩句:封,《論佛骨表》,在此指諫書。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遣使者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后乃送佛寺。朝臣無諫阻者,韓愈一生致力于興儒辟佛,時任刑部侍郎,獨上《論佛骨表》諫阻,言辭激切。憲宗大怒,欲置韓愈死地,幸得宰相裴度等力保,方得免死,貶為潮州刺史(參兩《唐書》本傳)。此詩即在赴潮州途經藍關時所作。潮州一作潮陽。舊說潮州距長安八千里。
            九重天:指皇帝居住的地方,借指皇帝。
            圣明:皇帝,此指唐憲宗。
            肯:豈肯。
            秦嶺:在藍田縣內東南。指橫亙陜西南部的山脈、終南山。
            馬不前: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BR>    瘴江:此泛指南方多瘴氣之水。指潮州附近的韓江,是有名的瘴癘之地?!蹲髠鳌べ夜辍份d蹇叔哭師語:“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賞析:
            中唐文學家詩人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諫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差點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不言而喻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這首詩和《諫佛骨表》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知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了解這些情況,便知“頸聯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橫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嚴令限期趕到貶所,怎奈“馬不前”!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這一聯,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榜R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險?!榜R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蹲髠鳌べ夜辍酚浝铣煎渴蹇迬煏r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一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賞析。
            韓愈《論佛骨表》是一篇正氣凜然的名文。文中說: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褸以觀,升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香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yè)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骨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巨不怨悔。這首詩和這篇文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兩聯寫左遣,一氣貫注,渾灝流轉。貶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為國除弊,可見貶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貶,處罰何其迅急!一貶就貶到八千里以外,處罰又何其嚴厲!那么九重天雖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氣壯地聲言欲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嚴譴而有絲毫心,其剛正不屈的風骨宛然如見。朝奏與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圣明與衰朽、欲……除弊事與肯……惜殘年,強烈對比,高度概括,擴大和加深了詩的內涵。
            后兩聯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了解這些情況,便知頸聯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橫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嚴令限期趕到貶所,怎奈馬不前!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這一聯,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二
            唐·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據日本藏《又玄集》,此詩題作《貶官潮州出關作》。左遷:貶官。古人以右貴左賤,故稱貶官為左遷。韓愈時為刑部侍郎,上表極言其弊,被貶潮州刺史。藍關:距長安不遠,在長安附近藍田縣境。《地理志》:“京兆府藍田縣有藍田關”。湘:韓愈的侄孫韓湘,此時27歲,尚未登科第,遠道趕來從韓愈南遷。后四年,即長慶三年(823),韓湘進士及第,后為大理丞。
            一封兩句:封,《論佛骨表》,在此指諫書。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遣使者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后乃送佛寺。朝臣無諫阻者,韓愈一生致力于興儒辟佛,時任刑部侍郎,獨上《論佛骨表》諫阻,言辭激切。憲宗大怒,欲置韓愈死地,幸得宰相裴度等力保,方得免死,貶為潮州刺史(參兩《唐書》本傳)。此詩即在赴潮州途經藍關時所作。潮州一作潮陽。舊說潮州距長安八千里。
            九重天:指皇帝居住的地方,借指皇帝。
            圣明:皇帝,此指唐憲宗。
            肯:豈肯。
            秦嶺:在藍田縣內東南。指橫亙陜西南部的山脈、終南山。
            馬不前: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
            瘴江:此泛指南方多瘴氣之水。指潮州附近的韓江,是有名的瘴癘之地?!蹲髠鳌べ夜辍份d蹇叔哭師語:“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中唐文學家詩人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諫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差點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不言而喻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這首詩和《諫佛骨表》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笨芍斎諅}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绷私膺@些情況,便知“頸聯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霸茩M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嚴令限期趕到貶所,怎奈“馬不前”!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這一聯,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扒貛X”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榜R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險?!榜R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蹲髠鳌べ夜辍酚浝铣煎渴蹇迬煏r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三
            韓愈《論佛骨表》是一篇正氣凜然的名文。文中說:“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褸以觀,升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香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yè)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骨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鹑缬徐`,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巨不怨悔。”這首詩和這篇文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兩聯寫“左遣”,一氣貫注,渾灝流轉?!百H”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為國“除弊”,可見“貶”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貶”,處罰何其迅急!一貶就貶到“八千”里以外,處罰又何其嚴厲!那么“九重天”雖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氣壯地聲言“欲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嚴譴而有絲毫心,其剛正不屈的風骨宛然如見?!俺唷迸c“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圣明”與“衰朽”、“欲……除弊事”與“肯……惜殘年”,強烈對比,高度概括,擴大和加深了詩的內涵。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四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鑒賞。
            中唐文學家詩人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諫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差點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不言而喻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這首詩和《諫佛骨表》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韓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歲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后又遭此難,情緒十分低落,滿心委曲、憤慨、悲傷。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笨芍斎諅}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绷私膺@些情況,便知“頸聯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霸茩M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嚴令限期趕到貶所,怎奈“馬不前”!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這一聯,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扒貛X”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榜R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險?!榜R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蹲髠鳌べ夜辍酚浝铣煎渴蹇迬煏r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五
            詩人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這首詩和《諫迎佛骨表》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四句寫禍事緣起,冤屈之意畢見。首聯直抒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著“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諫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懲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富有膽識。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仍舊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tài)。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笨芍斎諅}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和憤怒。
            后兩聯扣題目中的“至藍關示侄孫湘”。作者遠貶,嚴令啟程,倉淬離家;而家人亦隨之遣逐,隨后趕來。當詩人行至藍關時,侄孫韓湘趕到,妻子兒女,則不知尚在何處。作者在《女挐壙銘》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師,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驚痛與其父訣,又輿致走道撼頓,失食飲節(jié),死于商南層峰驛?!绷私膺@些情況,便知“頸聯純作景語”、“境界雄闊”之類的賞析并不確當。頸聯上下句各含兩個子句,前面的子句寫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橫秦嶺”,遮天蔽日,回顧長安,不知“家何在”?“雪擁藍關”,前路險艱,嚴令限期趕到貶所,不奈“馬不前”。
            “云橫”、“雪擁”,既是實景,又不無象征意義。“藍關”形容關山險惡,歸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現了詩人對親人、對國都的眷顧與依戀。這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表現韓愈被貶原因。這一聯,景闊情悲,蘊涵深廣,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對韓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給。在章法上,又照應第二聯,故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何況天子在“九重”之上,更不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榜R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險。“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蹲髠鳌べ夜辍酚浝铣煎渴蹇迬煏r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承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諫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就藝術上看,這首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郁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開一筆,寫景抒情,“云橫雪擁”,境界雄闊?!皺M”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六
            韓愈一生,以辟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唐憲宗“迎佛骨入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說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的寫下了這首名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边@首詩的首聯是說,早晨我把一篇諫書上奏給朝廷,晚上被貶潮州離京八千里的路程。
            首聯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的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找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而且一貶就是八千里。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頷聯是說,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慮衰朽之身還顧惜余生。
            三、四句直書自己是“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剛直不阿,老而彌堅,雖遭獲嚴譴也無怨悔。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鳖i聯是說,陰云籠罩著秦嶺家鄉(xiāng)可在何處?大雪擁塞藍關馬兒不肯前行。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有一首哭女之作,題為《去歲自刑部郎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蒙恩還朝過其墓題驛梁》??芍敃r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如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這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也不見長安。他此時不獨傷懷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榜R不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蔽猜撌钦f,我知道你遠道而來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邊把我的尸骨收清。結語沉痛而穩(wěn)重?!蹲髠鳌べ夜辍酚浝铣煎渴蹇迬煏r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憤激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從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的佳作。沉郁頓挫的風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頓挫是指其手法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蕩。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借景抒情。“云橫雪擁”,境界雄闊?!皺M”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有力。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于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沉郁頓挫,蒼涼悲壯,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創(chuàng),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敘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于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我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fā)上。全詩敘事、寫景、抒情熔為一爐,詩味濃郁,詩意醇厚。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七
            頷聯直書“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韓愈之剛直膽魄可見一斑。目的明確,動機純正,后果怎樣,終亦不顧。此聯有表白,有憤慨,而表達卻頗為含蓄?!翱蠈⑺バ嘞埬辍?,大有為匡正祛邪義無反顧的勇氣。
            頸聯即景抒情,既悲且壯。謫貶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謂悲極。前瞻茫茫,雪擁藍關,馬也踟躕起來?!榜R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寶三年(744)因玄宗疏遠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難》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一聯,亦寫仕途險惡,不過,韓愈比之李白,境遇更為慘烈。韓愈仿此聯所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聯借“秦嶺”、“藍關”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緒,同時也蘊含為上表付出的慘痛代價。這兩句,一顧一瞻,顧者為長安,因云橫秦嶺,長安已不可見,“龍顏”難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為藍關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馬”固不能“前”,“人”卻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聯很有“雖九死而不悔”的態(tài)度,也含有蹇叔哭師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詩容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詩味濃郁,感情真切,對比鮮明,是韓詩七律中的精品。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八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版本一)。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本為圣朝除弊政,敢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版本二)。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案教案篇十九
            韓愈《論佛骨表》是一篇正氣凜然的名文。文中說:“今聞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鳳翔,御褸以觀,升入大內,又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香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yè)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骨臠身,以為供養(yǎng)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鹑缬徐`,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巨不怨悔?!边@首詩和這篇文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前兩聯寫“左遣”,一氣貫注,渾灝流轉?!百H”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為國“除弊”,可見“貶”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貶”,處罰何其迅急!一貶就貶到“八千”里以外,處罰又何其嚴厲!那么“九重天”雖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氣壯地聲言“欲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嚴譴而有絲毫心,其剛正不屈的風骨宛然如見?!俺唷迸c“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圣明”與“衰朽”、“欲……除弊事”與“肯……惜殘年”,強烈對比,高度概括,擴大和加深了詩的內涵。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潞3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并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并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后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