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乱码视频,日韩 欧美 国产 动漫 一区,97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1. <legend id="ppnor"></legend>

      2. 
        
        <sup id="ppnor"><input id="ppnor"></input></sup>
        <s id="ppnor"></s>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專業(yè)21篇)

        字號:

            總之,教案是教師的得力助手,是教學活動的重要保障。教案的編寫可以結合教學經驗和教學反思,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階段制定的詳細指導教學的教學計劃,它可以幫助教師系統(tǒng)地組織和安排課堂教學。如何編寫一份有效的教案是每位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份優(yōu)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一
            (1)結合數一數、擺一擺的具體活動,經歷相同加數連加算式的抽象過程,感受這種運算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
            (2)結合具體情境,經歷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抽象為乘法算式的過程,初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體會乘法和加法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
            (3)會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改寫為乘法算式,知道寫法、讀法,并能應用加法計算簡單的乘法算式的結果。
            2、乘法的初步認識。
            (1)能根據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含義。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數連加算式”比較簡便,為進一步學習乘法奠定基礎。
            (3)能從生活情境中發(fā)現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初步學會解決簡單的乘法問題。
            3、5的乘法口訣。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并經歷5的乘法算式的計算過程和5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體驗運用乘法口訣的優(yōu)越性。
            (3)能用5的乘法運算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4、(2、3、4)的乘法口訣。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2、3、4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進一步體會編制乘法口訣的方法。
            (2)能夠發(fā)現每一組乘法口訣的排列規(guī)律,培養(yǎng)有條理的思考問題的習慣,逐步的發(fā)展數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訣,會用已經學過的口訣進行乘法計算,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數學知識點二年級。
            知識點:
            靈活運用有余數除法及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認識分米、毫米、千米。
            1、分米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寫成1dm。
            2、毫米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寫成1mm。
            3、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寫成1km。
            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之間的換算。
            1、1厘米=10毫米或1cm=10mm。
            2、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3、1米=100厘米或1m=100cm。
            4、1米=10分米或1m=10dm。
            5、1千米=1000米或1km=1000m。
            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間的實際長度。
            1、一張ic卡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1扎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3、公共汽車兩站地間的距離大約是1千米。
            4、根據具體情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數學學習方法技巧。
            1、數學入門越早越容易。
            現在數學在各種選拔以及小學六年級考試等方面越來越重要,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學習一些數學。對于今后希望在小學六年級中選擇較好學校的學生,我們的建議是較早的學習相對是較好的。首先較早學習數學,數學的知識體系比較完整,不會存在六年級時還要補習三年級數學知識的情況。其次較早入門有比較充足的時間激發(fā)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入門難度相對較低。
            2、興趣最重要,起點是關鍵。
            不少四五年級希望開始學習數學的學生,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其實在低年級時曾經學過數學的,但因為當時學習聽課效果不好便放棄了,到了高年級,迫于小學六年級形勢又不得不學。對于這樣的學生,學習數學是有一定陰影的,甚至有些學生抱定了自己不適合學數學的念頭,有一定抵觸心理。
            所以既然家長決定低年級開始學習數學,一定要首先注意興趣上的培養(yǎng),幫助他們找到數學中引起他們興趣的事情,比如數字游戲等等。
            同時起點如果沒有選好,孩子學得吃力,自然不會有興趣,所以合適的課程選擇也是家長要注意的。
            3、一個好老師,一個好習慣。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找一位孩子喜歡的老師就是學習的重中之重。一位好的老師能夠讓孩子迅速喜歡上課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在課堂上,老師不僅是孩子的是師長,也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們一起探討問題,一起思考,使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喜歡老師的同時喜歡數學。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二
            重新站在小學的水泥道上,望著蒙蒙細雨,怔了許久,才發(fā)現自己又在淋雨了。這個習慣似乎還是改不掉,笑了笑,一股悲傷在心中彌漫開來。
            至今,我還記得小學時那段快樂的時光,還有帶給我快樂的天使一般的女孩。
            那時我讀小學四年級,爸爸媽媽給我轉學了。那個時候我很內向,不敢和不熟悉的人說話,總是一個人坐在教室后面的座位上,望著那些新同學在說笑?,F在想來,那個時候,那些說笑的同學可能在笑我像個啞巴吧,可我不敢去和她們一起說話。那時候,我感覺世上好像只有我一個人。
            有一天,天空莫名地下起了蒙蒙細雨,我望著天空,卻有一種想要到雨里淋一下的沖動。
            蒙蒙細雨吸引著我到秋千邊坐下來,閉著眼睛,感受著雨水飄落在我的頭發(fā)上的感覺,頸間是冰涼的濕意。一會兒,由手間傳出的溫暖使得我慢慢睜開了閉著的雙眼,我看見了一張秀氣的臉。她有著一頭長發(fā),有靈氣的眸子,還有微微上揚的嘴角。她開口問我:“能和稱一起玩嗎?”我沒有說話,只是點了點頭。她就坐在我的旁邊,然后開始和我說話。聽著她說話,我的心里忽然感覺很溫暖,我覺得她就像個姐姐。一會兒,在她的帶動下,我們玩了起來。我在秋千上,她推著我蕩到伸手就能抓住云的地方,又跌落下來,每次看著天似乎伸手就能觸摸,卻又是那么遙不可及。我和她一起玩了很久,坐在同一個秋千上,蕩到同一個能觸摸天空的地方,看著她蕩漾的笑容,聽著她銀鈴般的笑聲,恍惚是夢境。
            許久,上課鈴聲響起,我們一起向教室走去。走到教室門口的時候,我叫住了她,紅著臉說出了我猶豫了很久的話:“我可以和你做永遠的好朋友嗎?”她望著我微微一笑,點了點頭。我突然覺得,其實和別人交談并沒有什么難的,并沒有人會刻意地在乎我的每一句話,然后,嘲笑我,只不過是我自己多余的擔心而已。此后,我們就每天在一起吃飯,在一起做作業(yè)……但這樣的日子卻在不知不覺中,離我們遠去,而且越來越遠。我們慢慢長大了,時間改變了我和她,我們彼此之間竟變得陌生起來。
            從回憶中醒來,才發(fā)現操場的秋千上,不知什么時候又坐了兩個小女孩,如同當初的我和她。一個女孩指了指我,說:“那個姐姐哭了!”另一個卻說:“不是,你沒看見在下雨嗎?是雨水,不是淚水。”聽著她們的話,我下意識地摸了一下面頰,真的分不清是淚水還是雨水。
            我轉身離開,留下一片腳印和一串回憶,讓那個遠方的她留在記憶的最深處,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
            結束了昨天的比賽,1班和2班輸了,我們班和3班贏了,今天開始爭奪冠亞軍了,我十分緊張,但信心十足。
            第三節(jié)課我整節(jié)課都沒心思上課,幸好第三節(jié)課是綜合實踐,我的心思都放在大課間的拔河比賽中了,好不容易等到下課,我們興奮的走到科技樓廣場等待比賽,但太緊張了,我必須上一趟廁所。回來的時候剛要開始。
            一開始是2班和3班比賽,比賽十分激烈,我們班站在右邊,哪個班站在我們那邊,我們就為那個班鼓掌加油。第一回合2班贏了。中場休息的時候,我也在為他們加油。第二回合1班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把繩扳回來,不出我所料,1班果然贏了第二回合。到了決勝負的時刻了,我們每個人心情都十分緊張,老師一吹哨子,兩個班都使勁地拉,臉蛋像兩個紅蘋果,關公的臉,繃得緊緊的?!凹佑?,加油”。大家都在為1班和2班加油。連老師都十分興奮,一個勁的喊加油。最終還是2班贏了。1班的人也愿賭服輸,沒什么爭議。
            終于輪到我們班和3班比賽。去年我們和3班比賽,我們班輸了。今年的比賽我們一定要爭回一口氣。比賽臨開始的時候,我們都信心十足,我從沒看到過我們班這么團結,這在我意料之外。不管男男女女都在互相加油鼓勁,一片團結的景象。我們班好幾個女孩都在喊:“班長加油,為了我們班一定要加油啊。”我使勁地點了點頭,又把注意力集中在繩子上,心里默默地在喊加油加油。比賽開始了,我們使勁拉,3班的力氣和1班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啊。比起和1班比賽,哎。我?guī)缀踹B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臉紅得要命,這也許是我最狼狽的樣子了,但為了4班,沒所謂了。我們使勁拉繩子,繩子似乎很聽話,慢慢地往我們這邊走。到我們班快贏的時候,又被3班扯了過去,我的腳用力頂住地面,身體往后傾,使勁拉著繩子。
            我們班的人都在為我們加油,我們的信心一下子又回來了。我們又使出全身力氣,把繩子又扯過來。裁判一吹哨子,我們班贏啦。我們都歡呼起來。中場休息的時候,我們班的男孩都信心滿滿的。第二回合比賽還沒開始,3班好像發(fā)威了,使勁拉著繩子,我差點被他們拉了過去,比賽開始了,我站到了后面(繩子尾端的第二位),這次3班似乎比上次要用力,開始的時候繩子好想控制不住,老往3班那邊走。隨著加油聲的擴大,我們的士氣也在提高,使勁地往后拉,繩子終于過來了,但我們毫不放松警惕,要知道3班可不是一般的對手哦。我們使勁拉拉拉,隨著裁判的哨子聲,我們贏啦。我們興奮極了。在歡呼,在大笑。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高聲喊叫。
            可是3班輸了不服氣,她們那些女的簡直在指著我們罵,那是什么意思。以為我們好欺負啊,上次我們輸了也愿賭服輸,沒有罵過他們一句,可是他們敬酒不喝喝罰酒,偏要來惹我們。玩不起就別玩,輸了又賴賬,卑鄙小人。我第一次這么生氣的罵人:“玩不起就別玩,輸了又賴賬,算什么英雄,有什么不服氣的就光明正大的說,干嘛要在人別后指指點點,小人?!蔽覀儼嗫刹恢刮乙粋€人生氣,連平時不怎么出聲的彭洋也生氣了,幾乎每個人都不開心,本來贏了拔河比賽應該很開心才對,可現在,就因為3班的不服氣,造成了這個局面。我心里很不爽,回到教室以后破口大罵,發(fā)泄內心的憤怒。
            放學的時候,同學們一直在議論這件事。我們出來的時候還沒放學,就在芒果樹下等老師。議論聲越來越大,心中的許多不憤都要發(fā)泄出來。突然,在候車的劉想飛奔過來,說:“班長,3班的楊前東輸了比賽不服氣用籃球砸鄧雪彤?!甭犃艘院螅以絹碓胶?班的人。如果不是要帶隊,我一定會去和他理論的,氣死我了。
            學校里的桃花綻開了笑容,迎接著春姑娘的到來,給校園添上了一抹紅。
            走進桃樹,那一朵朵頂著晶瑩透明小水珠的桃花,在陽光照射下,全都變成了小精靈,一起眨著含笑的眼睛,向我致意!
            桃花猩紅的熱烈,粉紅的嫵媚,如點染了的胭脂,紅得耀眼,美得醉人。那含苞欲放的花蕾,有的傲然挺立在枝頭,有的藏在葉子底下,它們都耐心地等待著根的喂養(yǎng),葉的撫育,時刻盼望出人頭地的一天,它們又仿佛是一群膽怯羞澀的小姑娘,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擁著,誰也不肯第一個綻開笑臉。半開著的,像一位純潔的少女,用白嫩的手捧托著臉龐。那完全盛開的,更加動人,她開朗地向人們露出美麗的笑容。
            走進桃花叢中,恍若置身于鋪滿流霞的桃花源仙境之中,微風掠過,桃花呢喃細語,讓我心曠神怡,忘記了所有的煩惱,心情一下子愉快了起來。
            桃花足有一人多高。雖然不是五彩繽紛,但是卻顯得那么端莊,淡雅。桃花的花瓣嫩嫩的,像剛出生嬰兒的皮膚。小的花跟指甲一般大,大的花卻和粉板擦的一半差不多大。在同一條枝干上,開滿了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桃花,仿佛要把梅花鹿一樣的枝頭壓垮了才肯罷休,真是“千朵萬朵壓枝低”。一球球,一簇簇,一片片,把殘留的一絲春寒都驅盡了。但奇怪的是,這桃花只開桃樹的一半,難道今年桃樹都流行這種頭發(fā),真搞不明白這樣有什么好看的。
            湊上去聞一聞,一開始有點臭,慢慢地就變香了,真是能夠和臭豆腐媲美了!桃花的葉子火紅火紅的,總是躲在桃花后面,好似一個靦腆的小姑娘?;▋汉妹?,使人摘不得,葉子好紅,使人碰不得。她的美,永遠都說不完,道不盡。
            這就是校園里的一抹紅!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三
            掌握沒有括號的加、減混合或乘、除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能在問題情境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養(yǎng)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
            歸納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通過實例引導學生概括出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運算順序,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多媒體課件。
            口算。
            25+7512×416+4+2325×4×2。
            回憶我們以前學習的運算順序,說說你知道些什么?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讓學生通過復習,回憶以前學習的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往右進行計算的規(guī)則,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用多媒體展示主題圖,說說圖中描繪的是哪兒?人們都在做什么?
            根據圖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怎么解決?
            設計意圖:四則混合運算應該是用來記錄情境問題的步驟或解題計劃的,是情境問題的另一種表述,四則混合運算式題是數字化的情境問題,所以從情境圖入手是再合適不過了。
            只有加、減法的運算順序學習。
            師:這道題的已知條件是什么?每個條件是什么意思?
            (學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時,多媒體課件展示已知條件及其意義)。
            師:求“現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該怎樣列式計算?
            (學生列式計算并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28+85=113(人)。
            方法2:列綜合算式。
            師:誰能說說,在這個綜合算式中,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計算過程)。
            2.做一做:說說各題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師:上面各題算式的運算順序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小結得出: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減法運算,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設計意圖:從現實的問題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運算定律,便于學生理解和應用,便于學生依托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比較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3.只有乘、除法的運算順序學習。
            師:“照這樣計算”表示什么?
            師:想想,怎樣列出算式?在小組中說說你的算式的解題思路?
            (學生列式計算并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解題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6÷3×987。
            (根據學生的交流展示兩種解題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體展示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兩道算式的解題思路)。
            師:說說綜合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設計意圖:注意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這對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4.做一做: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買3瓶,需要付多少錢?
            (學生獨立完成。如果開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據分步算式列出綜合算式,并引導學生今后盡量采用綜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綜合算式,就讓學生說說運算順序并注意遞等式計算的格式。)。
            師:這幾道題的運算順序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小結得出: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運算,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設計意圖:教學中選擇解決實際問題,是為了避免將四則混合運算題視為單純的計算問題,產生數學與日常生活無關的錯覺,造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則混合運算幫助解題的例子。
            根據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們改寫成綜合算式。
            200÷4=5050×3=150。
            28×2=5656÷7=8。
            判斷并改錯。
            =75=2。
            設計意圖:讓學生獨立思考、辨析,完成練習,加強分步算式和綜合算式之間的聯系,要求學生說明原因。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完成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師:歸納一下,今天所學的算式有什么特點?它們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時,都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師:對于今天的學習,你們感覺如何?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四
            1、熟練掌握一、二級運算單列式從左到右的運算順序。
            2、培養(yǎng)學生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1、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2、發(fā)現并總結概括出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順序。
            主題圖練習本。
            冬天你最喜歡什么運動?(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認識有關滑冰場情況。(出示“冰雪天地”主題圖)讓學生認真觀察圖。
            根據主題圖和提示提出問題。
            1、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引導學生回顧和本節(jié)內容相關的舊知識。
            2、出示信息,多媒體展示問題。
            a:師:根據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場一共有多少人?
            師:你能有什么解決辦法?
            師:引導學生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b: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獨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師生共同總結。
            d:請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然后相互討論。
            e:強調算式的多樣化,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問題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總共接待的人數,再乘以6表示6天總共接待的人數,他們的現實意義是相同的,所以兩種算法都是正確的。
            3、結運算規(guī)律,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4、請學生做書中的小練習。
            1、檢查學生練習情況,請同學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教師再做適當補充。
            2、教師進一步強調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請學生反思自己本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并談談收獲和體會。
            3、布置思考題及課后作業(yè)。
            思考題:
            如果一個算式里有加減法,又有乘法,應如何計算?
            練習一第1、2、5題。
            課題:一、二級混合運算。
            教材第6、7頁的內容及練習一的第5、6、7題。
            1、使學生初步掌握較典型的兩級混合運算的靈活算法。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的能力。
            3、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1、級運算由高到低。
            2、理解兩邊高級、中間低級的混合運算的靈活算法。
            1、媒體演示復習題。
            請四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2、冬天你最喜歡什么運動?
            1、學習例3。
            (1)多媒體出示例3的掛圖。
            (2)學生分組討論,在組內交流獲取的信息,小組匯報。
            (4)這道題應怎么列式解答呢?在小組內說一說。
            (5)放開讓學生獨立解答。
            2、提問: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小組討論并交流。
            學生可能會提出:買3張成人票,付100元,應找回多少錢?……。
            學生獨立列綜合算式解答,并說出計算順序。
            3、較這個算式與例題算式有什么不同?
            1、完成教材第7頁的“做一做”。
            2、完成練習一中的第5題。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練習一第6、7題。
            星期天,爸爸媽媽帶著玲玲去“冰雪。
            雪天地”游玩。購門票需要花多少錢?
            算法一:24+24+24÷2算法二:24×2+24÷2。
            規(guī)律: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用小括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策略。
            2.使學生掌握含有兩級運算(含有小括號)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3.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
            難重點:四則運算順序。
            教具:掛圖。
            1、師準備撲克牌,帶領學生玩“算24點”游戲,分組競。
            教師抽出四張牌,根據撲克牌上四個數用加減乘除把它列為得數為24為勝。
            2、有24個蘋果,每6個蘋果裝一盒,需要幾個盒子?
            1.出示掛圖及例4(板書后)。
            2.分析題中數量關系,從問題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獨立思考。
            3.交流解題思路(引導說出第2種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個算式呢?(板書后)。
            問:每步算式表示的意義。
            對含有小括號的運算,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練習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書后)。
            請生在書上的算式里標出運算順序號。兩名學生板演,同桌互評后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師問:觀察兩小題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兩題結果為什么不一樣?
            最后,同桌互相說一說每小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師:給出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統(tǒng)稱為四則運算,以小組合作形式總結四則運算順序。
            師整理板書四則運算順序。(板書后)。
            4.練習p12做一做1、2題。
            5.課堂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1.42+6×(12–4)=。
            2.42+6×12–4=。
            總結四則運算。
            1、掌握0在四則運算的特性。
            2、理解0為什么不能做除數。
            3、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和概括能力。
            1、通過歸納分析總結0在四面八方則運算中的特性。
            2、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四則運算的特征。
            1、通過學習進一步對在生活中的意義以及0在運算中的作用。
            2、掌握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
            3、理解0為什么不能做除數。
            4、教具準備。
            5、教學過程。
            1、出示口算卡片。
            0+50=0×135=0÷12=。
            學生口算后兩題時可能有些困難,教師可以結合前兩道已學過的含有0的加減法算式來對乘除法算式中含有的0的算法進行歸納。
            “同學們我們前面學習了任何一個數加0或0加任何一個數和0減任何數或任何數減0,它們所得的結果都是原來的那個數而不是0,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有關0的運算和以前學的有什么不同呢?它們的結果又是多少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進入今天的學習?!?BR>    教師:“這個問題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會進行探討。”同時并夸講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好。
            2、說出下列各題的運算順序。
            你知道哪些有關0的運算?
            (1)小組合作交流并舉例。
            (2)全班交流。
            老師結合學生的概括,整理出板書內容。
            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例5+0=5。
            被減數等于減數,差是0。5-5=0。
            一個數和0相乘,仍得00×5=0。
            0除以任何數都得00÷5=0。
            (1)老師提出問題:如果用0作除數結果會怎樣?
            板書:5÷0=□0÷0=□。
            (2)引發(fā)思考。
            (3)小組交流。
            (4)舉例說明觀點。
            觀點1:如果被除數不等于0,如5÷0,它的高商不論等于幾,與除數0相乘后的結果都不等于5。
            觀點2:我們來討論“0÷0”,它結果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同學認為“0÷0=0”。也有的同學認為“0÷0=1”(相同數相除,商是1)。實際上“0÷0”的商無論等于什么數,商和除數的積都來等于0,也就是說“0÷0”的結果有無數個。
            觀點3:根據上面同學的分析,我認為如果0作除數,要么沒有確定的結果,要么有無數結果,沒有研究價值和意義,因此0不能作除數。
            (1)教師讓學生先明確題意。
            (2)分組探究。
            (3)交流反饋。
            0+8=22+17×0=0+7+7=。
            3300÷25=1320×500÷250。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想一想應注意什么問題。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五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級運算的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養(yǎng)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主題圖引入。
            觀察主題圖,根據條件提出問題。
            組織學生提問并對簡單地問題直接解答。
            (2)根據圖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怎樣解決?
            通過補充條件,繼續(xù)提問。
            1.滑冰場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離去,又有85人到來?,F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這樣計算,6天預計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學生可以自己進行條件的補充。
            二、新授。
            1.小組4人對黑板上的題目進行分配解答。
            引導學生對黑板上的問題進行解答,請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出綜合算式并進行脫式計算。
            1.小組內互相說說你是怎樣解答的?
            教師巡視并對學生的敘述進行指導。
            1.全班匯報:組織全班同學進行匯報,并且互相補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義的敘述。
            =27+85。
            =113(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種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數,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總人數。(實際上就是原來學習的乘除混合應用題,不知道單一量的情況下求總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應用題。)。
            第二種方法,因為是照這樣計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數可以看作是一樣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幾倍,6天接待的總人數也是3天接待的總人數的幾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數去乘算出來的2倍。等等。
            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照這樣計算”的意思。
            強調:可用線段圖幫助理解。
            教師要注意這種方法的敘述,方法不要求全體學生都掌握,主要掌握運算順序。
            4.鞏固練習。
            先個人編題,再兩人交換。
            小組合作,減少重復練習。
            (2)p5/做一做1、2。
            三、小結。
            學生就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進行匯報。
            這節(jié)課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你們都有什么收獲?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報選擇性地板書。(尤其是關于運算順序的)。
            運算順序為已有知識基礎,讓學生進行回憶概括。
            四、作業(yè)。
            p8/1-4。
            板書設計:
            四則運算(一)。
            1.滑冰場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離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這。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運算順序: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p6/例3p10/例4(含有兩級運算或有括號的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學會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養(yǎng)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主題圖引入。
            觀察主題圖,找出條件,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從圖中你們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二、新授。
            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此問題。
            同桌兩人說說自己是怎樣解答的。
            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板書。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張兒童票的價錢,是半價,所以用24÷2,前兩個24是爸爸和媽媽的兩張成人票的總價。兩張成人票加上一張兒童票就是他們購買門票需要多少錢。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媽媽兩張成人票的總價,玲玲的兒童票用24÷2,再把三張門票的價錢加在一起就是總門票的價錢。
            我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同一個問題,這兩個綜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點?
            這兩個綜合算式都是沒有括號的,而且算式中有加減法也有乘除法。
            這樣的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學生總結運算順序。
            買3張成人票,付100元,應找回多少錢?
            等等。
            小組討論,獨立完成。
            小組內互相說說你是怎樣解答的?
            匯報。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幾名保潔員;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幾名保潔員,然后再用減法計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幾名保潔員。
            =90÷30。
            =3(名)。
            引導學生觀察兩個算是的不同點,以及運算順序的不同。
            學生進行小結。
            教師根據學生的小結進行板書。
            三、鞏固練習。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書上的后,可以變化條件,如“買2副手套”等等。)。
            教師在練習的過程中應抓住學生的關鍵語言進行知識的鞏固。
            四、作業(yè)。
            p8-9/5-9。
            板書設計:
            四則運算(二)。
            星期天,爸爸媽媽帶著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區(qū)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購買門票需要花多少錢?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潔員,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幾名保潔員?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運算順序: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運算順序:算式里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
            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課后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p11/例5(強化小括號的作用)、歸納運算順序。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三步式題。
            2.在學生的頭腦中強化小括號的作用。
            3.在練習中總結歸納出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回憶前兩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回顧學習過的四則運算順序。
            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解答。(畫出順序線)。
            兩名學生板演。
            全班學生進行檢驗。
            上面的兩道題數字、符號以及數字的順序都沒有改變,為什么兩題的計算結果卻不一樣?
            這幾天我們一直都在說“四則運算”,到底什么是四則運算呢?
            學生針對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概括: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統(tǒng)稱四則運算。(板書)。
            誰能把我們學習的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幫我們大家來總結一下?
            學生自由回答。
            三、鞏固練習。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師巡視糾正。
            四、作業(yè)。
            板書設計:
            四則運算(三)。
            (1)42+6×(12-4)(2)42+6×12-4運算順序:
            =42+6×8=42+72-4(1)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2)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號的,要先算括。
            號里面的。
            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統(tǒng)稱四則運算。
            課后小結: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
            p13/例6(0的運算)。
            教學目的:
            使學生掌握關于0的運算應該注意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0不能做除數及原因。
            教學過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7)0÷76=。
            (8)235+0=。
            (9)99-0=。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將上面的口算進行分類。
            請你們根據分類的結果說一說關于0的運算都有哪些。
            學生分類后進行概括總結關于0的運算。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關于0的運算你還有什么想問的或想說的嗎?
            學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數。
            小組討論:0能否做除數?全班辯論。各自講明自己的理由。
            教師小結:0不能做除數。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為找不到一個數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個確定的商,因為任何數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結。
            學生小結關于0的運算應該注意的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四、作業(yè)。
            板書設計:
            關于“0”的運算。
            100+0=100235+0=235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0能否做除數?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數。
            99-0=99154-0=154一個數減去0,還得這個數。
            0×29=00×78=0一個數乘0或0乘一個數,還得0。
            0÷76=00÷23=00除以一個非0的數,,還得0。
            課后小結: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六
            教學內容:p2~3:例1“做一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從實例中歸納加減法的意義和關系,初步理解加法與減法的意義以及它們之間互逆關系。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利用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求解加減法算式中的未知數。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數學知識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和利用加減法的關系求加減法中的未知量。
            教學難點:從實例中探究加、減法的互逆關系。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
            2、筆算。
            3、導入。
            二、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1、理解加法的意義。
            (1)問:根據這道題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讓學生嘗試用線段圖表示)。
            (2)請學生根據線段圖寫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師: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樣的運算叫做加法?(小組討論)。
            (根據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2、理解減法的意義。
            能不能試著把這道加法應用題改編成減法應用題呢?
            (1)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嘗試用線段圖表示:
            師:根據線段圖寫出兩道減法算式,并說說這樣列式的理由。
            (2)問:怎樣的運算是減法?(小組討論)。
            (根據這兩個算式,結合已有的知識討論并試著用語言表示)。
            (3)小結: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叫做減法。(出示)。
            (4)說明減法各部分名稱。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
            1.問:上面的這些算式,你覺得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觀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數字位置間關系,思考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然后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小組討論。個別匯報)。
            2.根據學生的匯報,出示:
            加數+加數=和被減數-減數=差。
            3.師歸納并小結: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板書)。
            4.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出示:814+1142=1956。
            問:觀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和=加數+加數。
            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5.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800=450+350。
            問:通過觀察這組算式,你能得出減法各部分的關系嗎?
            觀察這組算式討論歸納得:
            被減數=差+減數減數=被減數-差。
            6.練習“做一做”
            四、總結。
            師:誰來說說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書設計: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814+1142=1956加數+加數=和。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七
            冬爺爺吹走了大地的嚴寒,春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向我們走來。春天的景色秀麗宜人,令人心曠神怡,它多么像一幅精妙絕倫,栩栩如生的圖畫。
            春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經過陽光的普照大地萬物復蘇,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呈現在我們眼前。每一種植物都使出渾身解數把自己最美麗的一面綻放于天地間。
            我跟隨著春天的腳步,來到了熟悉的校園,開始了一個奇妙的旅程。
            校園里的桃樹光禿禿的桃樹樹上,開滿了一朵朵粉紅色桃花,它們鼓鼓囊囊的,含苞欲放像一個白里透紅的水蜜桃。池塘邊的柳樹也不甘示弱,拖著那嫩綠的枝條在春風中飄動就像一位公主使出那纖纖細手在翩翩起舞呢!操場上一棵棵小草破土而出,給大地披上了綠色的春裝。在花壇哪兒各種各樣的花兒爭奇斗艷,不信你瞧!那白白的玉蘭花,晶瑩皎潔、亭亭玉立,看著它,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產生出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懷。在玉蘭花旁邊的米蘭花四季常青,開花時各飄十里;它油綠清新,誰能不喜歡他呀?還有一朵花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花中之王――牡丹花,它有這絢麗的色彩和迷人的花香,而且姿態(tài)優(yōu)美有一種富貴吉祥的韻致。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這。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啊!我萬紫千紅的春天。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八
            教學內容:p9:例4“做一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帶中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過程與方法:能熟練習的進行運算。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帶中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理解中括號產生的必要性。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一個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樣的順序計算?舉例。
            2、一個算式里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樣的順序計算?舉例。
            3、一個算式里有括號,按怎樣的順序計算?舉例。
            4、今天我們學習“四則運算”,到底什么是四則運算呢?
            概括: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統(tǒng)稱四則運算。我們以前學習的混合運算就是四則運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說說運算順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礎上加上小括號,變成96÷(12+4)×2,運算順序怎樣?(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2的基礎上加上中括號“[]”,變成另一個算式96÷[(12+4)×2],運算順序怎樣?(說明:一個算式里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4、閱讀“你知道嗎?”
            5、總結:運算順序:
            (1)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2)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
            2、選擇題:
            (1)47與33的和,除以36與16的差,商是多少?正確列式是()。
            (2)750減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積是多少?正確列式是()。
            四、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帶括號的四則運算。
            96÷[(12+4)×2]。
            =96÷[16×2]。
            =96÷32=3。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九
            6×8=。
            5×4=。
            3×4=。
            5×3=。
            2×6=。
            4×6=。
            4×(12-8)=。
            6×5+24=。
            二年級下冊數學試卷第一單元人教版二、下面是明明調查本班同學喜歡吃水果的情況。
            葡萄男生:5人女生:7人。
            西瓜男生:10人女生:6人。
            蘋果男生:12女生:8人。
            菠蘿男生:9人女生:5。
            喜歡吃()的人數最多。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十
            1、通過數一數的活動,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體驗較大數的實際意義。
            2、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較大的計數單位,了解各單位之間的關系。
            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較大的計數單位,了解各單位之間的關系。
            學生、老師準備計數器。
            一、生活中的大數。
            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銀行工作人員數錢的情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銀行工作人員數錢時把100張百元人民幣扎成一疊,是多少元?
            二、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
            1、認識十萬。
            一萬一萬地數,數到9疊人民幣是多少元,在數的過程中讓學生邊數邊撥計數器,以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
            當學生數到9萬時,問:再加1萬是多少?
            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萬這個計數單位。
            2、認識百萬,千萬,億。
            通過一些數數推理認識百萬,千萬,億。
            在學生認識億這個計數單位時,可讓學生充分想象。當說到10個千萬是多少時,可讓學生自己命名新的計數單位,在學生的各種命名中,老師引出億這個計數單位。
            3、認識計數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三、鞏固與應用。
            1、練一練第1、2題:
            第1題通過撥一撥、說一說的對應活動,鞏固學生學習的新的計數單位。
            第2題通過在計數器上撥珠認識相鄰計數單位間的關系,鞏固對大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十進制數的計數方法滿十進一的計數原則。
            2、練一練第3、4題:
            這兩題首先要審題,明白數數的要求;其次學生數到滿十進一時,老師可作一些追問,以明確什么時候進位。如果學生有困難,可借助使用計數器試一試。
            四、作業(yè):
            練一練5、6題。收集5-10個生活中常見的大數。
            [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大數。
            千百十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億億億萬萬萬計數單位。
            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
            10個一千萬是一億,
            1、經歷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大數的過程,并能說出這些大數的意義。
            2、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學生、老師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大數。
            一、生活中的大數。
            小組內交流收集的數據,并按大小進行分類。
            (可以引導學生將收集來的數據分成億以內數和億以上數,兩種類型)。
            二、較大數的讀法。
            1、討論億以內數的讀法。
            在讀的過程中討論總結億以內數的讀法。
            2、討論億以上數的讀法。
            在讀的過程中討論總結億以上數的讀法。
            3、鞏固與應用。
            在組內每人進行讀數練習,互相學習,互相糾正。
            做試一試第一題,在讀數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大數的意義。
            三、較大數的寫法。
            1、討論億以內數的寫法。
            在寫的過程中討論總結億以內數的寫法。
            2、討論億以上數的寫法。
            在寫的過程中討論總結億以上數的寫法。
            3、鞏固與應用。
            在組內每人進行寫數練習,互相學習,互相糾正。
            做試一試第二題,在寫數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大數的意義。
            四、比較數的大小。
            1、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這是以前學過的內容,先出幾個數讓學生總結比較的方法。
            如將下面的數從小到大排列:
            103412010439001318124。
            2、比較更大數的大小。
            讓學生比較書上提供的人口普查的數據的大小,并將結果的實際意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澳門的人口數在這幾個城市里是最少的;北京與天津的人口數都是1千多萬等。
            3、鞏固與應用。
            在小組內,將每人收集來的數據進行排序,并將結果的實際意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五、作業(yè):
            1、練一練1、2、3、4。
            2、在報刊雜志等媒體中收集一組有關國土面積、西部情況、海洋資源的大數的信息。
            [板書設計]。
            大數的讀、寫。
            億級萬級個級。
            千百十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億億億萬萬萬計數單位。
            1265830000十二億六千五百八十三萬。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萬。
            1、在描述數據的過程中,體會某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2、體會較大數據的實際意義。
            體會某些數據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在報刊雜志等媒體中收集一組有關國土面積、西部情況、海洋資源的大數的信息。
            一、體會數據改寫的必要性。
            教師出示從媒體收集來的一組數據改寫的實例。讓學生比較同樣的數據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讓學生體會到數據改寫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寫方法。
            1、出示中國地圖,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區(qū)的土地面積。
            讓學生讀出這些面積,問:如果要記錄方便,這些數據可以怎樣進行改寫?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改寫的方法。
            3、完成試一試第1、2題:進一步鞏固改寫的方法。
            三、鞏固與應用。
            練一練第1題:先請學生說一說我國西部各省、市、自治區(qū)的情況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區(qū)具體的`土地面積,在學生讀一讀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改寫成以萬為單位的數。
            練一練第2題:先讓學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識,特別是我國海洋的區(qū)域情況等。接著出示有關的數據,讓學生讀一讀,然后討論這些數據如何進行改寫。
            四、作業(yè)。
            收集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據。
            [板書設計]。
            大數的改寫。
            為了讀數、寫數方便,有時需要把整萬、整億數寫成以萬或億為單位的數。
            9600000=960萬。
            10000000000=100億。
            1、理解近似數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2、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學生、老師的收集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據。
            一、小組交流收集的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據。
            交流收集的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據,并說說這些數據的實際意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分類,在各種分類中重點討論精確數與近似數這兩類數的特點,并讓學生再舉例說一說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近似數。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
            出示說一說中的數據,使學生通過比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的方法。結合是試一試第2題的討論,體會如何根據不同需要求近似數。
            三、鞏固與應用。
            做試一試第1題:匯報時說說取近似值的方法。
            試一試第2題:在實際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據情況取不同精確程度的近似數。在本題中,可先讓學生說一說三個近似值的精確程度,再出示下面的兩個小問題,供學生討論。在討論時重點讓學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據實際的需要來確定的。
            討論:重點可討論括號內的數字有幾種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作業(yè)。
            1、練一練1、2、4。
            2、從報紙中找5個精確數,5個近似數,你認為生活中什么時候需要用近似數。
            [板書設計]。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1994年至20xx年我國造林面積統(tǒng)計是224318570公頃。
            精確到千公頃:約224319千公頃。
            精確到萬公頃:約22432萬公頃。
            精確到億公頃:約2億公頃。
            1、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2、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3、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1、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2、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學生、老師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大數。
            一、多位數的讀、寫的練習。
            練習一第1題:先回顧計數單位的順序,再根據書中的數據說說它們是幾位數,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進行讀、寫。
            二、多位數的改寫。
            練習一第2題:先復習多位數的不同數位上數字的不同意義。再進行數的改寫。
            三、讀寫游戲。
            同桌間進行的游戲:第1步一個同學讀數,另一個同學根據所讀的數寫數,經過幾次讀數,兩人可交換角色;第2步一個同學寫數,另一個同學根據所寫的數讀數,然后交換角色進行。在同桌練習的基礎上,可選派代表在全班進行比賽,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四、多位數比大小。
            做第4題:完成后說說比較的方法。
            五、組數游戲:
            請每個同學準備一些數字卡片;然后請學生代表提出組數的要求,根據要求每個同學都擺一擺;接著,選擇一部分學生所擺的數,供全班觀察討論。
            六、有關近似數的練習。
            討論括號內的數字有幾種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練習一。
            億級萬級個級。
            千百十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億億億萬萬萬計數單位。
            1265830000十二億六千五百八十三萬。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萬。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十一
            1?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2?運用乘法運算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靈活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上節(jié)課學習了乘法分配律,誰能分別用自己的話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們這節(jié)課一起來學習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例5。
            用簡便方法計算102×45,32×27+32×73。
            教師:觀察每個算式中的因數有什么特點?可以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嗎?(學生觀察思考,獨立嘗試計算)。
            學生計算后匯報,教師板書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102×(40+5)。
            =100×45+2×45=102×40+102×5。
            =4500+90=4080+510。
            =4590=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864+2336。
            =32×100=3200=3200。
            小組討論(小組討論后,在全班交流)。
            (1)你認為每個題的哪種算法最簡便?為什么?這種簡便算法的依據是什么?
            (2)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教師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小結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的方法。
            三、課堂練習。
            1.基本練習。
            (1)練習五第5題:學生獨立完成口算題。
            (2)填空。
            鞏固練習。
            (1)練習五第7題: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3)練習五第8題:學生根據情景圖中所呈現的信息先獨立思考解決,對有困難的可在小組中討論解決。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說出自己解題的思路。
            3.發(fā)展練習。
            練習五思考題,獨立思考,有困難的先在小組中商量解決,最后全班反饋,要求說出思考過程。
            4.課堂作業(yè)。
            練習五第2,3,6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的學習你都有些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十二
            1、向學生介紹我國的傳統(tǒng)計算工具——算盤,及其計算方法;知道計算器上的各個功能鍵的作用,會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2、使學生經歷認識和使用計算工具的過程,會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3、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1、掌握用計算器計算的方法。
            2、利用計算器計算發(fā)現規(guī)律,并能進行正確的計算。
            一、制造沖突,引出課題。
            1、出示口算題1354×367,要求30秒鐘內完成。
            2、師:這么大的數目的計算,要在30秒內算完,你們感到怎樣呢?板書課題:計算工具的認識及用計算器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為學習新知實現知識的遷移。給學生留下問題,制造懸念,提高學生的學習勁頭。
            二、介紹幾種計算工具。
            1、認識算盤。
            (1)介紹計算工具的演變過程。
            (2)介紹算盤的組成;算盤的上軸上每顆珠子代表5,下軸上每顆珠子代表1。
            (3)關于算盤你還知道什么?運用算盤計算要根據珠算的口訣,正確地撥珠。
            (4)完成教材24頁看算盤,你能分別寫出下面的數嗎?(學生獨立完成后全班集體訂正答案。)。
            2、認識電子計算器。
            (1)現在人們常用的計算工具是電子計算器。
            (2)拿出自己的電子計算器,結合第24頁圖示,了解各個鍵的名稱及使用的方法。
            on/c:誰知道這個鍵有什么作用?
            off:誰知道這個鍵有什么作用?
            (3)運用計算器計算要按題目的計算順序來按鍵計算。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介紹計算器上一些常用鍵的名稱和作用,能很好地促進學生互相交流和學習,也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精神。
            三、用計算器計算。
            1、教學例1。
            (1)板書386+179825—138。
            先估算這道題大約得幾?怎樣估算?引導學生按步驟按鍵計算出結果,試一試ce鍵有什么作用。
            練一練:4468+179232010—8925。
            (2)自己試一試:26×39312÷8估算大約得幾?怎樣估算?再用計算器計算。
            (3)練習用計算器計算:63×7842365×734327180÷492。
            (4)完成教材26頁做一做第1題。
            2、教學例2。
            (1)用計算器算出例2幾個算式的結果,你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嗎?
            (2)你能不用計算器,直接寫出下面幾題的結果嗎?試一試(寫在書上)那9999×6和9999×8的結果又是多少呢?。
            (3)完成教材第26頁做一做第2題。
            111105÷9=()。
            9÷9=11111104÷9=()。
            108÷9=()11111103÷9=()。
            1107÷9=()111111102÷9=()。
            11106÷9=()1111111101÷9=()。
            四、應用反饋。
            1、完成練習四第1題。
            組織學生獨立用計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計算的結果。
            2、練習四第3題。
            師先介紹收據上的內容,并指導學生如何計算相應的金額。再讓學生兩人一組,一人筆算,一人用計算器進行驗算。
            3、練習四第4題。
            先用計算器算出前三個算式的得數,再找規(guī)律,最后直接填寫后面算式的得數。
            五、作業(yè)練習。
            教材練習四第7、8題(學生獨立完成)。
            六、全課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十三
            談話:今天,我們再來做一只勤勞的小蜜蜂,用昨天學過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1、熱心幫助小蜜蜂。
            (1)出示題目:p41(2)。
            (2)講解做法:要想解決問題你是怎么想的?怎么估計的?又是怎么計算的?
            (3)獨立完成,全班匯報。
            2、問題高手小蜜蜂。
            (1)出示題目:p41(4)。
            (2)講解做法:你能提出什么問題?你是怎樣解決的?
            (3)小組合作完成:小組成員輪流出題,大家同做。
            (4)全班匯報:根據每個小組提出問題數量的多少,評選出“問題高手小蜜蜂”
            3、實踐體驗小蜜蜂。
            (1)出示題目:p42(6)。
            (2)解決問題一:學生獨立解決,交流想法。
            (3)實踐體驗:找?guī)捉M同學實際做,教師記錄每組的數據,其他學生根據數據獨立解決問題,交流想法。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一系列由淺入深,由課本到生活的有層次、有梯度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老師與學生共同完成,在完成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指導和幫助。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十四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3至26頁例1。
            1、認識計算器,掌握計算器的簡單使用方法,能進行較大數目的計算。初步了解計數法,在不斷更新、完善的探究過程中認識算籌,了解珠算的計數方法。
            2、通過了解計算工具發(fā)展的演變史,感悟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造過程和聰明才智,體會創(chuàng)造源于需要,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欲望。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掌握計算器的簡單使用方法,了解計算工具的發(fā)展史。
            體會創(chuàng)造源于需要,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學生:小棒、計算器、算盤等。
            教師:課件、計算器、計算卡片等。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
            55846+7646=、6908×7=
            (預設:大部分學生選擇使用計算器。)
            師:為什么選擇計算器?你還知道哪些計算工具?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計算工具。
            二、操作交流,學習使用計算器
            (1)師:同學們都帶計算器了嗎?請拿出來仔細觀察。看看它上面都有什么?
            (顯示屏、按鍵、電腦芯片、電源)
            (2)看書,試按。認識各種按鍵的名稱和作用。
            (3)在操作中掌握計算器的計算方法
            a、請會使用計算器的同學上臺用課件演示使用計算器計算的方法。
            c、師介紹儲存、提取鍵使用方法
            e、開始計算比賽。(學生使用計算器計算上面各題。)
            (4)你認為使用計算器時要注意什么?你覺得計算器這個計算工具怎樣?
            三、演繹文化,了解計算工具的發(fā)展
            師:這么先進方便的計算工具可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計算工具就像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一樣也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計算工具是怎樣演化的。
            1、介紹遠古時代一一對應的計數方法
            (1)課件出示配音動畫:遠古時代,人類在捕魚、狩獵和采集果實的勞動中,產生了計數的需要。例如:捕獲了一只野獸就放一顆石子,出去了幾人就在繩子上打幾個結。就這樣,人類在勞動中建立了一一對應的計數方法,而石子、結繩、刻痕……就是人類最初用來計數和計算的工具。
            (2)師:你們覺得擺石子、結繩等計數方法怎么樣?
            2、模擬算籌的使用方法
            師: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這些計數方法的基礎上又發(fā)明了一種新的計算工具(課件出示圖片),用算籌作工具進行計算的方法叫“籌算”。
            師:對于算籌,你們想了解些什么?
            (預設:什么時候發(fā)明的?是誰發(fā)明的?怎樣使用的?)
            師:首先來猜猜看,古人是怎樣用算籌表示1到9的。
            縱式就是豎著擺、橫式就是橫著擺。(手勢)
            師:(微課植入方式)古人擺放1、2、3、4、5的方法。
            師:古人擺6只用了兩根小棒,猜猜古人是怎么想的呢?
            師:都想到了用一根表示5,這是一個好主意。
            據古書上記載,上面的這根表示5,下面的這一根表示1。
            師:這樣7、8、9也就好理解了。請你試著擺一擺。(屏幕出示)
            師:用算籌可以擺出1-9這幾個數,那怎樣來表示更大的數呢?
            出示用縱橫相間的方式來表示多位數。
            這些數你認識嗎?出示29、306、632(了解0的出現也經歷了空格、小正方形、圓形的過程。)
            師:想知道古人怎樣用算籌計算的嗎?(課件演示)
            師: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就是擺放算籌來計算的。(出示動畫小視頻)
            看完后,你們覺得算籌這種計算工具怎么樣?怎么評價祖沖之?
            (預設:計算時算籌擺了一大片容易混亂。如果能把活動的小棒固定起來就好了。我們要學習祖沖之計算認真,不怕苦累,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
            3、小組合作,研究認識算盤.
            師:之前同學們已經初步認識過算盤,課前又收集了相關知識,就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小組研究,集體匯報:)
            (預設:學生知道算盤的名稱,課件配合演示:框、梁、檔、上珠、下珠;學生知道:一粒上珠代表5,一粒下珠代表1;學生會在算盤上撥簡單的數;學生會收集關于算盤的輝煌歷史以及現在使用情況……)
            師:同學們了解的真不少!下面請同學們在算盤撥出46、278、320485。
            (一名同學在課件上演示,其他同學在算盤上試撥,師適時引導在算盤上定位的方法。如果有同學會用算盤計算可以安排展示一下,以讓學生體會算盤撥珠即答的優(yōu)點。)
            生:我在家里收集算盤的資料時,讀到了很多有關算盤的歷史資料,知道算盤是中國發(fā)明的,中國是珠算的故鄉(xiāng)。不僅如此,即使是在美國、日本等高度現代化的國家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使用算盤,并把珠算列入小學課程。
            師:在我國,人們至今仍然非常喜愛它,把它制成這樣來裝扮生活。(出示配音圖片展示各種算盤)
            4、感悟世界各國人民對計算工具的探索
            師:不僅僅是我國人民在發(fā)明計算工具,世界各國人民都在積極的探索各種計算工具,請看(課件出示世界機械計算器發(fā)展史:計算尺-手搖計算機--巨型計算機--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
            師:就這樣,從古到今,計算工具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也體現了人類的聰明智慧和探索精神。
            師:目前人們并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還在繼續(xù)研發(fā)更為先進的計算工具。
            (出示健康環(huán)保電腦、小巧方便電腦筆圖片)
            師:你能想象一下新型的計算器會是什么樣的嗎?
            四、再次體驗,總結提升
            這節(jié)課你了解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感想?
            五、課外活動延伸:
            1、每個小組設計“新型計算器”的方案。
            2、調查了解更多與計算工具有關的知識制成數學小報。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十五
            1、使學生認識算盤,知道用三指撥珠的方法,初步學會在算盤上撥出四位數。
            2、通過在算盤上撥珠記數,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結合算盤的認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認識算盤,掌握算盤上記數的方法。
            2、三指分工協(xié)作的撥珠方法。
            1課時
            一、復習舊知。
            1、在計數器上指出個位、十位、百位、千位……。
            2、讀出下面各數。
            38 380000 380 3800000 308 3080000
            3、看計數器上的數讀出來。(師演示)
            二、揭示課題。
            1、前面我們學過了用計數器數數和記數的方法,數數和記數除了可以用計數器外,還有一種比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盤。
            2、算盤是我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種簡便計算工具,它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還比較廣泛。
            3、你想認識算盤嗎?你想了解有關算盤的哪些知識呢?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算盤的認識”。(板書課題:算盤的認識)
            三、教學新課。
            1、認識算盤各部分的名稱和定位。
            教師邊講解邊板書算盤各部分的名稱。
            (2)在算盤上記數時,要在算盤上選一檔作個記號,定作個位。向左數第二檔是十位,第三檔是百位。
            教師邊說邊在算盤上貼出“個”、“十”、“百”,同時讓學生也在自己的算盤上寫上“個”、“十”、“百”。
            (3)教師接著說明:算珠都靠框時,表示算盤上沒有撥上數。記數時要撥珠靠梁。一個下珠表示1,一個上珠表示5、空檔表示0。
            2、教學在算盤上記數時,注意結合1至9各數的特點,說明三指分工的撥珠方法。
            (1)在算盤上撥上1~9各數。
            撥上1、2、3、4時,用拇指撥下珠靠梁;撥上5時,一般不用五個下珠表示,而用一個上珠表示,用中指撥一個上珠靠梁;撥上6、7、8、9時,用拇指和中指同時撥珠靠梁。
            (2)在算盤上撥去1~9各數。
            撥去1、2、3、4都用食指,撥去5用中指,撥去6、7、8、9用中指和食指同時撥。
            (3)小結三指分工的撥珠方法:
            拇指——把下珠向上撥;中指——把上珠向上撥或向下撥;食指——把下珠向下撥。
            3、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讀題。
            (2)讓學生在算盤上找到個位、十位、百位所在的位置,并告訴學生,撥數時也要從高位撥起。
            (3)學生試撥17、56、180、309和400這幾個數,教師針對出現的錯誤給予具體指導和幫助。
            (4)小結撥數方法:定好位后,從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撥,0用空檔表示。
            四、課堂練習
            提問:
            (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算盤有了哪些新的認識?(結合本節(jié)課內容提示學生小結。)
            (2)撥珠時,三指分工的方法是怎樣的?
            五、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計數器、算盤、第七冊課本及教師用書。
            六、自我問答
            這節(jié)課我主要根據小學生生性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從談話引入“算盤的認識”,接著讓學生通過自學不僅認識算盤各部分的名稱,學會撥數,同時讓同桌之間相互說數和撥數,加深他們對算盤的認識和使用。在學生相互說數、撥數的教學活動中,我發(fā)現動手操作的活動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交流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十六
            認識容量和升(2)。
            美妙的“杯琴”
            p.20、21。
            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與科學、音樂學科的綜合,通過制作、欣賞“杯琴”,使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感受學習的樂趣。
            水、各種容器,敲的小棒等。
            說明:昨天我已經讓個別音樂好的學生到自然教室用試管制作了一個杯琴。
            1.請該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來,并分別按順序敲出“1~7”七個音,在此基礎上,再用該杯琴敲出一個簡單的樂曲,激發(fā)同學的興趣。
            2.介紹該杯琴的制作過程:
            (3)敲一敲,并通過調整水的多少來調整音的高低,直到滿意。
            3.老師補充:通過剛才的介紹,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樣容器中裝的水的多少有關,其實還和不同的容器有關。分別請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容器敲一敲。
            當然在敲的時候,用的力氣要均勻,選擇的材質要能發(fā)出比較清脆的聲音。
            1.請每組同學把自己帶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剛才學到的知識,來制作杯琴。
            沒帶齊的組也可以到老師處借燒杯等容器。
            2.分組交流:每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簡單、熟悉的曲子。全班評一評哪組制作的杯琴音質最好,音準最準。
            在玻璃杯里裝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氣的量也就不同,這樣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樂器正是根據這個原理來制作的。
            說說書上這幾樣樂器的名字。
            你知道這些樂器為什么會發(fā)出不同的音?請大家課后查資料,并互相交流。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十七
            一、復習舊知。
            1、在計數器上指出個位、十位、百位、千位……。
            2、讀出下面各數。
            3838000038038000003083080000。
            3、看計數器上的數讀出來。(師演示)。
            二、揭示課題。
            1、前面我們學過了用計數器數數和記數的方法,數數和記數除了可以用計數器外,還有一種比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盤。
            2、算盤是我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種簡便計算工具,它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還比較廣泛。
            3、你想認識算盤嗎?你想了解有關算盤的哪些知識呢?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算盤的認識”。(板書課題:算盤的認識)。
            三、教學新課。
            1、認識算盤各部分的名稱和定位。
            教師邊講解邊板書算盤各部分的名稱。
            (2)在算盤上記數時,要在算盤上選一檔作個記號,定作個位。向左數第二檔是十位,第三檔是百位。
            教師邊說邊在算盤上貼出“個”、“十”、“百”,同時讓學生也在自己的算盤上寫上“個”、“十”、“百”。
            (3)教師接著說明:算珠都靠框時,表示算盤上沒有撥上數。記數時要撥珠靠梁。一個下珠表示1,一個上珠表示5、空檔表示0。
            2、教學在算盤上記數時,注意結合1至9各數的特點,說明三指分工的撥珠方法。
            (1)在算盤上撥上1~9各數。
            撥上1、2、3、4時,用拇指撥下珠靠梁;撥上5時,一般不用五個下珠表示,而用一個上珠表示,用中指撥一個上珠靠梁;撥上6、7、8、9時,用拇指和中指同時撥珠靠梁。
            (2)在算盤上撥去1~9各數。
            撥去1、2、3、4都用食指,撥去5用中指,撥去6、7、8、9用中指和食指同時撥。
            (3)小結三指分工的撥珠方法:
            拇指——把下珠向上撥;中指——把上珠向上撥或向下撥;食指——把下珠向下撥。
            3、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讀題。
            (2)讓學生在算盤上找到個位、十位、百位所在的位置,并告訴學生,撥數時也要從高位撥起。
            (3)學生試撥17、56、180、309和400這幾個數,教師針對出現的錯誤給予具體指導和幫助。
            (4)小結撥數方法:定好位后,從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撥,0用空檔表示。
            四、課堂練習。
            提問:
            (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算盤有了哪些新的認識?(結合本節(jié)課內容提示學生小結。)。
            (2)撥珠時,三指分工的方法是怎樣的?
            五、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計數器、算盤、第七冊課本及教師用書。
            六、自我問答。
            這節(jié)課我主要根據小學生生性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從談話引入“算盤的認識”,接著讓學生通過自學不僅認識算盤各部分的名稱,學會撥數,同時讓同桌之間相互說數和撥數,加深他們對算盤的認識和使用。在學生相互說數、撥數的教學活動中,我發(fā)現動手操作的活動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交流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十八
            1、使學生簡單了解計算工具的發(fā)展,包括結繩計數等遠古計數方法、算籌的簡單知識、傳統(tǒng)計算工具--算盤,及其計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計算器、和現代計算機的發(fā)展史。展示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造過程和聰明才智,體會到人們?yōu)榱朔奖阍谟嬎愎ぞ叻矫娴奶剿骱团Α?BR>    2、使學生知道計算器上的各個功能鍵的作用,會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計算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的作用。
            利用計算器來進行計算。
            一、創(chuàng)設情景,快樂導入。
            師:如果老師請xx同學和xx同學同時參加一個計算大賽,你認為誰會取勝?如果我給xx同學一件秘密武器(計算器),這時候誰能取勝呢?看來,有了計算工具,會使我們的計算變得又快又準確。
            同學們都知道,數學總是離不開計算。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計算工具。
            (板書課題:計算工具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快樂自學。
            你都知道哪些計算的工具?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介紹?
            生可能會答:計算器、算盤……。
            1、遠古計數:
            師:看來同學們的知識都非常豐富,但有關計算工具的知識還遠不止這些,計算工具從古到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經過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遠古時代,人類在捕魚、狩獵和采集果實的勞動中,就產生了計數的需要。人們就用什么來計數?(板書:遠古計數)。
            生回憶:手指、石子、結繩或在木棒上刻痕來計數。
            2、算籌:
            師:這種方法只能計數,而不能清楚的表示數位,人們開始想一些新的辦法來計數。這就出現了這樣一種計數方法--算籌。
            (板書:算籌)。
            3、算盤:
            師:后來我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算盤作為計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盤已經在我國廣泛使用。
            展示算盤:上面有兩顆珠子,每顆代表5,下面每顆珠子表示1。
            不僅我國勞動人民有如此多的發(fā)明,其他國家的人為了使計算更加的便捷,也在孜孜不倦的努力著。請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
            4、計算器:
            生:菜市場、早市計算菜的價錢。超市計算物品的價錢。
            師:大家都準備了計算器,同學們互相觀察,相互交流:
            (1)你的計算器有哪些按鍵?
            (2)這些按鍵的功能是什么?
            三、和諧互動,快樂展示。
            1、小組相互說一說你們的計算器有什么不同。
            2、請生說一說各個按鍵的功能。
            3、嘗試計算386+179=。
            學生展示,教師補充。
            四、鞏固提高,快樂練習。
            1、自己試試看。
            2、找規(guī)律。
            9999×1=9999×2=9999×3=9999×4=。
            根據規(guī)律直接寫出答案。
            9999×5=9999×7=9999×9=。
            3、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計算平均分。
            4、男女生大比拼。
            第二組:7865+3497=835×23=1305÷45=。
            要求:(1)全體男生用口算或筆算算第一組題。
            (2)全體女生用計算器算第二組題。
            5、作業(yè)。
            幫助媽媽算一算今天的家庭消費情況。
            計算工具的認識。
            1、遠古計數。
            2、籌算。
            3、算盤。
            4、計算器。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十九
            本單元具體例題安排如下表:
            1. 通過觀察、操作和實驗探索等活動,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2. 通過分類、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知道這些三角形的特點并能夠辨認和區(qū)別它們。
            3. 聯系生活實際并通過拼擺、設計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系,感受數學的轉化思想,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會欣賞數學美。
            4. 使學生在探索圖形的特征、圖形的變換以及圖形的設計活動中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1.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這些知識與經驗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基礎。為使兒童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認識新問題,建構他們自己新的知識與經驗,教材的編寫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的情境和動手實驗活動,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數學知識。例如:對“三角形的分類”這一內容,教材根據學生已懂得了角的分類,能區(qū)分銳角、鈍角、直角、平角與周角這一基礎,設計了“給三角形分類”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在“給三角形分類”的探索活動中了解和把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
            2.重視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
            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征還是圖形特征、性質,對于小學生來說,都比較抽象。要解決數學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特點之間的矛盾,就要充分運用其直觀性進行教學?;谶@樣的考慮,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時,加強了數學問題情景、操作探索活動的設計。例如“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部分內容,創(chuàng)設了“我上學走中間這條路最近”“這是什么原因呢?”這種學生熟悉而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探索、去實驗、去發(fā)現。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fā)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學內容的呈現不但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給學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
            經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關于三角形的認識的直接經驗,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圖形的性質打下了基礎。為方便教師領會教材編寫的理念與意圖,開展有效的教學,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教材在呈現具體教學內容時,不但重視體現知識形成過程,而且注意留給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為教師靈活地組織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這主要體現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豐富的動手實踐的素材,設計思考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索、實驗、發(fā)現、討論、交流獲得。例如,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三角形的內角和、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系等,均是讓學生在操作、探索中發(fā)現,形成結論。
            4.加強對圖形之間的關系的認識。
            本單元增加了“圖形的拼組”,讓學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系與區(qū)別,從而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探索能力。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圖。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直觀圖,目的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并說一說“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激發(fā)學生學習三角形的興趣,而且引起學生對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畫三角形”的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屬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學的垂直概念的基礎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說明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讓學生對三角形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設計思路是“情景、問題—實驗、解釋—特性應用”。
            (4)例3。
            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系的思考。然后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規(guī)律。
            2.例4。
            教學三角形的分類。用集合圖直觀地表示出,三角形整個集合與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之間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三角形按邊分類,教材不強調分成了幾類,著重引導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邊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先通過讓學生度量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的內角度數,并分別計算出它們的和,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它們的內角和是180?。在此基礎上,教材再提出用實驗的方法加以驗證。
            “做一做”應用這一結論解決問題。
            4.圖形的拼組。
            (1)例6。
            用同樣大小的三角形拼四邊形的活動,讓學生體會三角形與四邊形的關系。具體活動時,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讓學生自主拼,看用同樣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邊形,并說一說是怎么拼擺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麗圖案的活動,進一步感受三角形與其他圖形的關系,同時享受創(chuàng)作的快樂,感受數學美。
            1.適度把握本冊關于“三角形的認識”的教學目標。
            這一學段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有關“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和經驗,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間感。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圖形及其關系的愿望不斷提高,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可以在比較抽象的水平上認識圖形,進行探索。因此,本冊對三角形認識的教學目標與第一學段“獲得對簡單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有所不同,應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三角形。因此,在進行本單元的教學,如落實“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等內容的具體目標時,不僅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而且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判斷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能力。
            2.重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取知識。
            “數學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數學活動的過程”,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是在活動中逐步建立起來的?;貞浬罱涷灐⒂^察實物、動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學習理解抽象的幾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教學時,應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出發(fā),給予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抽象出幾何圖形的、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過程,從而獲得對圖形的認識,發(fā)展空間觀念。
            3.注重教具、學具和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加強教學的直觀性。
            幾何圖形的直觀性為各種教學手段的運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利用各種教具、學具和現代教學技術,可以使學生認識和探索圖形的過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也是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空觀念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但在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時,要注意切合實際,易操作而有實效。一些農村學校由于經濟困難,不能配備豐富多彩的教學具,教師必須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當地資源,積極發(fā)動學生制作。學生在制作過程中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加深對圖形的認識。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二十
            1、使學生掌握億以內數的讀寫法,概括出讀寫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類推遷移的能力。
            根據以有的知識,通過合作、討論探究,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億以內數的讀寫方法。
            中間、末尾有0的數的讀。
            卡片和計數器。
            一、復習引入。
            1、看卡片,讀數,說組成。
            讀數的方法是什么?
            3、計數器上顯示數,學生寫出來。
            五千零四八千九百六千三百四十三、八千零六十八,九千零一。
            寫數的方法是什么?
            4、這節(jié)課我們賴學習:億以內數的讀寫法(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例2讀出下面各數。
            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讀作:xxxxxxx。
            學生自己試讀,討論怎么讀?
            問:1)含兩極的數怎么讀?
            2)萬級數的讀法與個級數的讀法有什么聯系和區(qū)別。
            3)數位上出現0有該怎么讀?
            師歸納:個級的數表示的是多少“個”,萬級的數表示多少“萬”
            4)問:怎么讀億以內的數?
            2、例3。
            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萬少先隊員參加了“手拉手”活動,三千零八十萬人參加了“保護母親河”行動。
            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六千八百五十萬:
            三千零八十萬:
            一千五百六十九萬三千。
            六百七十二萬三千一百一十三。
            四萬零九十。
            學生試著寫數。
            討論:含有兩級的數怎么寫?先寫哪一級,什么時候寫0?
            完成做一做寫數。
            問:怎么寫億以內的數?
            師歸納:先寫萬級,再寫個級,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寫0占位。
            三、鞏固新知。
            1、練習一的2、3讀出數。
            2、練習一的第7題寫數。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五、作業(yè):練習一5、6、9個人修改。
            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經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簡明概括,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億以內的數的讀法。
            教學效果不錯,絕大多數學生已掌握。
            四年級人教版數學第一單元教案篇二十一
            760-160=。
            180+220=。
            370-150=。
            780-756=。
            900-860=。
            835+75=。
            350+400=。
            1000-600=。
            960-60=。
            40+120=。
            170+60=。
            800-350=。
            二、填空。
            1.我們用的數學教科書約厚8(),飛機每小時飛行約800()。
            2.教室的窗戶高約18(),一棵大樹的高度是9(),爸爸的身高是175()。
            3.一頭大象重約6(),一袋化肥重50(),一枚雞蛋重約50()。
            4.14厘米+26厘米=()分米。
            1米-2分米=()分米。
            8000米+3000米=()千米。
            7千米-1000米=()米。
            1600千克-600千克=()噸。
            1噸-400千克=()千克。
            5.連線。
            6.一個數加上27之后等于92,這個數是()。
            7.比491多78的數是()。
            8.用3,6,7組成一個最大的三位數是(),最小的三位數是()這兩個數的`差是()。
            450+192=450+()-()=()。
            三、選擇(將正確的序號填在括號里)。
            1.下面的單位不是長度單位的是()。
            a.米。
            b.毫米。
            c.克。
            2.小紅家離學校有150()。
            a.米。
            b.毫米。
            c.厘米。
            3.1米和8厘米加在一起是()。
            a.18厘米。
            b.108厘米。
            c.180厘米。
            d.9厘米。
            4.小明3小時行了150千米,他是()去的。
            a.步行。
            b.騎自行車。
            c.乘汽車。
            d.坐飛機。
            5.1噸鐵和1噸棉花比較()。
            a.1噸鐵重。
            b.1噸棉花重。
            c.一樣重。
            d.無法比較。
            四、列豎式計算(請驗算)。
            637+368=。
            746+219=。
            五、解決問題。
            1.用一根長2米的木料,鋸成同樣長的四根,用來做凳腿,這個凳子的高大約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養(yǎng)殖場養(yǎng)鴨476只,養(yǎng)雞的只數比鴨多358只,這個養(yǎng)殖場一共養(yǎng)鴨和雞多少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