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乱码视频,日韩 欧美 国产 动漫 一区,97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1. <legend id="ppnor"></legend>

      2. 
        
        <sup id="ppnor"><input id="ppnor"></input></sup>
        <s id="ppnor"></s>

        初中教案數(shù)學(實用19篇)

        字號:

            編寫教案是教師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的過程,有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在編寫教案時,教師可以參考一些優(yōu)秀的范例教案進行借鑒和參考。教師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情況,借鑒這些教案范例中的合適方法和策略。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一
            使學生學會用方程解答數(shù)量關系稍復雜的求兩個數(shù)的(和倍、差倍)應用題能正確說出數(shù)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學會用檢驗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條件來檢驗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提高學生列方程解應用題和檢驗的能力教學過程:
            1、復習:果園里有梨樹42棵桃樹的棵數(shù)是梨樹的3倍梨樹和桃樹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3、出示線段圖:梨樹:
            如果梨樹的棵樹用x表示桃樹的棵數(shù)怎樣表示。
            4、出示條件:母雞的只數(shù)是公雞的5倍。
            根據(jù)這個條件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公雞的只數(shù)用x表示那么母雞的只數(shù)可以怎樣來表示。
            7、導入:在四年級時我們學習了列方程解應用題誰來說一說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是怎樣的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出示課題)。
            (1)齊讀。
            (3)“梨樹和桃樹各有多少棵”意思。
            這道題要求的數(shù)量有兩個你認為用什么方法做比較簡便。
            (4)下面我們就以小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這道題用方程來做學生討論。
            (5)交流。
            (6)通過討論和同學們的交流你們會解這道題了請做在自己的作業(yè)本上。
            2、教學想一想。
            集體訂正提問:設未知數(shù)時你是怎樣想的你是根據(jù)什么來列方程的。
            3、請同學們比較這兩道題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為什么會不同因此你認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找出數(shù)量之間的相等關系)。
            4、小結。
            1、練一練校對:你是根據(jù)個條件說出數(shù)量之間的`相等關系的。
            2、只列式不計算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天鵝的只數(shù)是丹頂鶴的2.2倍。
            (1)已知天鵝和丹頂鶴一共有96只天鵝和丹頂鶴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鵝的只數(shù)比丹頂鶴多36只天鵝和丹頂鶴各有多少只。
            3、選擇正確的解法。
            明明家雞的只數(shù)是鴨的3倍雞和鴨一共56只雞和鴨各有多少只。
            (1)解:設雞和鴨各有x只x+3x=56。
            商店里蘋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蘋果比梨多26千克蘋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設梨有x千克蘋果有3.6x千克3.6xx=26。
            (2)解:設梨有x千克蘋果有3.6x千克3.6x+x=26。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感覺到今天學的應用題有什么特點那你有些收獲呢還有什么疑問。
            練習二十一/2—5。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二
            (一)使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學生能辨認線段,初步學會畫線段。
            (三)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空間的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認識線段的特征。
            人手一根毛線、一張長方形紙、一把直尺、小黑板。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晃恍屡笥?,想認識它嗎?它的名字就叫“線段”。
            (板書課題:認識線段)。
            (1)初步感知。
            1、你覺得線段是怎樣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彎曲的……)。
            2、能不能想辦法變出一條線段?
            生嘗試。
            師(出示準備好的.毛線):把毛線拉得直就出現(xiàn)一條線段。
            請一生上來摸一摸。演示:這直的一段叫線段。
            3、同桌合作:一個拉,另一個指出這條線段在哪里。
            請兩生演示。
            一生想辦法拉出線段,另一生指出:兩手之間的距離就是線段。
            演示,問:垂下來的這一段是不是線段?為什么?
            4、小結:線段是直直的。(板書:直直的)。
            (2)認識端點。
            1、兩頭粘上去的叫做線段的什么?(端點)(師把毛線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條線段有幾個端點?(兩個)(板書:有兩個端點)。
            (3)總結概念。
            現(xiàn)在,同學們認識線段了嗎?線段是怎樣的?
            讓生記線段: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把線段印在自己的腦子里。
            (4)找線段。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許多物體的邊都是線段。同學們找找看,看誰的小眼睛最亮?生:課桌邊、黑板邊……(讓生用手感知)。
            (5)折線段。
            1、指出白紙中哪些邊是線段?
            2、在白紙中折出一條線段。(折痕)。
            3、再折比剛才短一點的線段。
            4、在這張紙中折出最長的線段。(擺擂臺,讓擂主說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結。
            通過剛才的拉、折、指,你認識線段了嗎?
            (7)畫線段。
            1、生自由畫在白紙上,然后反饋評價。
            2、指定條件畫。
            a、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
            說說你是怎樣畫的?(師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畫出3厘米長的線段)。
            b、畫一條比3厘米長1厘米的線段。
            反饋:要求非常準確。(進行認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結:線段有長有短。(板書)。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線段?(小黑板出示)。
            2、數(shù)一數(shù),下面的圖形是有幾條線段組成的。
            3、過任意兩點,能連起幾條線段?
            3點能連幾條線段?
            4點呢,每兩點連起來,共有幾條線段?(生思考,動筆畫。)。
            4點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較:看看哪條線段長?
            演示:一樣長。(生活中經(jīng)常用到這樣的數(shù)學知識。如:穿豎條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橫條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這節(jié)課,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認識線段。
            直的、有兩個端點、有長有短。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三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欣賞魯迅紀念館的照片,簡單介紹魯迅其人其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鄉(xiāng)土文化教育,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并請學生做導游,點出這節(jié)課的主線:邊參觀魯迅紀念館邊學習身邊的數(shù)學.
            沿參觀旅程依此遇到下列問題:。
            3、在參觀時了解到了紀念館的一些情況:。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四
            3、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公式來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實踐。
            重點:通過具體例子了解公式、應用公式。
            難點:從實際問題中發(fā)現(xiàn)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并抽象為具體的公式,要注意從中反應出來的歸納的思想方法。
            人們從一些實際問題中抽象出許多常用的、基本的數(shù)量關系,往往寫成公式,以便應用。如本課中梯形、圓的面積公式。應用這些公式時,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義,以及這些字母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數(shù)求出所需的未知數(shù)。具體計算時,就是求代數(shù)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運算推導出來;有的公式,則可以通過實驗,從得到的反映數(shù)量關系的一些數(shù)據(jù)(如數(shù)據(jù)表)出發(fā),用數(shù)學方法歸納出來。用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決一些問題,會給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帶來很多方便。
            本節(jié)一開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見的公式,接著三道例題循序漸進的講解了公式的直接應用、公式的先推導后應用以及通過觀察歸納推導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整節(jié)內(nèi)容滲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證思想。
            1、對于給定的可以直接應用的公式,首先在給出具體例子的前提下,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清晰地認識公式中每一個字母、數(shù)字的意義,以及這些數(shù)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在具體例子的基礎上,使學生參與挖倔其中蘊涵的思想,明確公式的應用具有普遍性,達到對公式的靈活應用。
            2、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認識有時問題的解決并沒有現(xiàn)成的公式可套,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嘗試探求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和具體運算推導新公式。
            3、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應觀察哪些量是不變的,哪些量是變化的,明確數(shù)量之間的對應變化規(guī)律,依據(jù)規(guī)律列出公式,再根據(jù)公式進一步地解決問題。這種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認識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五
            圖樣,圖樣,還是圖樣。到處都是圖樣,有的用尖細的木片潦草地寫在滿是灰塵的大理石桌上,有的用一塊木炭涂在墻上,有的用粉筆畫在地上。阿基米德穿著一件白色的舊長袍,坐在桌子上思索起來。手指象發(fā)燒似的微微顫抖。豆大的汗珠裹著灰塵,從他極度疲倦的臉上落在手上,落到衣服上,落到隨手扔在桌子上的一卷草片紙上。
            他沒有跑,沒有象一個無恥的膽小鬼那樣從戰(zhàn)場上逃跑。他竭盡全力,把全部的智慧和熱情都獻給了這座城市。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個酷熱難耐的白天,他就是整個敘拉古防御陣地的大腦和心臟。一提到他的名字,羅馬人就驚恐地逃離城墻,他們唯恐躲避不及致命的投石炮,以及紛紛落下的熾熱的涂滿油脂的麻屑,標槍與長矛的驟雨。不就是他,不動咫尺就把接近城市海防工事的羅馬艦隊都燒毀了嗎?不就是他,一個人用他發(fā)明的一組復雜的滑車把羅馬的兵船吊在半空,再從高處把船拋向深海里去了嗎?但這對于一個人的獨創(chuàng)才能和精力來說,已經(jīng)是極限了,他已經(jīng)是一個衰弱的老人,他的手握不住戰(zhàn)劍。他堅持留在陣地上,直至敵人出現(xiàn)在城墻外邊。而這時戴著盔形帽的羅馬人已經(jīng)開始在被歲月磨出來的馬路的石塊上晃動。希臘人竭盡最后的力量進行抵抗,肉搏戰(zhàn)當然沒有阿基米德參加的份。。。。。。
            還在青年時代,他就踏上了這條荊棘叢生的,曲折的,布滿無數(shù)坎坷的學者道路。學者的生活。。。。。。當生活道路開始的時候,他曾經(jīng)把生活想象的很不實際。他用充滿甜蜜的幸福,普遍的崇敬和持久不變的,任憑什么也不能蒙蔽的榮譽來描繪自己青年時代雄心勃勃的夢想。但生活并非如此,他竟然是格外地嚴酷。他實際體驗到,這生活是一天一時也不停地,終身為一個神靈,一個偶像,一個各種思想和愿望的主宰服務??茖W就是一個催眠術家,只要一次受到科學真理魔術般的誘惑,立刻就會為了科學而忘掉一切,直至最后進入墳墓。
            榮譽是有的,但是這榮譽足以為不學無術者和嫉妒者們的大聲嘲笑所敗壞。是有許多狂熱的崇拜者,但也有許多惡毒的非難者,他們不錯過任何一個機會,通過假借的名義,公開和秘密地對他進行侮辱,詆毀和誹傍,以他為笑柄。。。。。。
            他本人的生活是這樣,他父親的生活也是這樣。他父親叫做菲迪亞斯。供人參閱的備忘錄描述了他很早的童年時代的情形,小阿基米德似乎不得不讓每一個新認識的人相信,他的父親只是和奧利匹亞的宙斯像和雅典的女神像的著名的建造者,比阿基米德天文學家的父親早生一百多年的雕刻家菲迪亞斯同姓。奇怪的是,菲迪亞斯竟然不是國王亥厄洛的親戚,相反,完全出乎意料之外,阿基米德卻是國王亥厄洛的一個親戚,就是說,也是國王兒子格隆的一個親戚。。。。。。
            這里是繁華的亞歷山大城。阿基米德花了許多時間沿著城市的石頭道散步,登上佛洛斯燈塔,從那里了望擁簇著似乎是從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抵達到這里的希臘,羅馬,腓尼基,波斯和其它國家的船只的港灣。但是,比這多得多的時間,他是在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里度過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圖書館可能都要羨慕這家圖書館所收集的抄本和手稿。在圖書館里,集中了偉大的亞歷山大城所有最優(yōu)秀的青年人。在和那些崇拜本國著名的歐幾里德的年輕人的熱烈爭論中,阿基米德對自己的科學立場的理解逐漸成熟,有些地方與亞歷山大人接近,有些地方則與他們截然不同。但是,盡管在觀點上有所不同,他剛一熟悉歐幾里德的著作,對已故的偉大學者歐幾里德的虔誠的敬意就完全征服了阿基米德。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從此成為他整個漫長一生的必讀之書。。。。。。
            戰(zhàn)斗的吶喊聲越來越大。厚實的窗簾已經(jīng)擋不住獲勝的羅馬人狂喜的歡呼聲,戰(zhàn)劍打擊敘拉古最后一批保衛(wèi)者的盾牌的叮當聲,還有那刺向他們被長時間的防御戰(zhàn)折磨得精疲力盡的身體的沉悶聲。獲勝的敵人已經(jīng)占領了這座苦難的城市,又醉心于卑鄙無恥的,令人痛惡的殺掠,連兒童,婦女和老人也不放過。
            非常奇怪的是,所以這一切————戰(zhàn)劍的叮當聲,垂死者的呻吟聲,羅馬人勝利的歡呼聲,都是這樣地遙遠,似乎是在半個多世紀以前發(fā)出的。阿基米德突然以一種可怕的清醒回想起自己乘一艘小船從亞歷山大到敘拉古所經(jīng)歷的漫長而又十分危險的旅程。在危機四伏的不平靜的大海中,綠色的波濤的巔峰翻騰著白色的大理石般的泡沫,不停地撞擊著毫無保護的不堅固的小船,船上可憐的人們覺得好像無論是人,還是超人的力量都已經(jīng)不能把他們從海神的懷抱里解救出來。而就在這時,舵手使出全身的力氣掌穩(wěn)沉重的船舵,高高地向上搬動舵尾,用力地沖向那轟隆作響的搖蕩的浪山。船象一匹戴上嚼子的馬,戰(zhàn)栗著,一會兒呆立在高高的浪峰上,一會兒又搖晃著跌進隨之而來的無底的深淵。。。。。。
            船駛離亞歷山大之時,裝飾著色彩繽紛的船帆,宛如一位服裝時髦的美女,而抵達敘拉古時,卻遍體鱗傷,千瘡百孔,失去了桅桿和船帆,簡直就是一個衣衫襤褸的女乞丐了。。。。。。
            一個羅馬兵兇惡的面孔突然出現(xiàn)在眼前,在他身后是一群形形色色的敘拉古人,正在走去迎接無數(shù)條載著有半死不活的航海者的戰(zhàn)船。這個外國的不速之客從哪里來?是怎么來的呢?這個人張牙舞爪,脖子上的青筋暴起,叫嚷者什么,阿基米德卻聽不見他的話。往事仍然把阿基米德死死地拖住不放,忘卻現(xiàn)實的銷魂的魔力還沒有退卻。。。。。。
            幻影沒有消失。在它還沒有最后填滿整個房間,把整個古老的敘拉古陽光充足的港灣里毫無剩余地從房間里排擠出去之前,它在數(shù)學家視線模糊的眼睛里仍然在擴大,擴大。啊,原來這里還有個人。這時,一個強盜,殺人兇手找到了數(shù)學家阿基米德的住宅。這個殘忍的羅馬士兵————數(shù)學家以前幾乎沒有想過的死亡就這樣悄悄地向她逼近了。
            "別動我的圖案!"老人聲音低微,但語氣卻強硬地命令道。這就是他說的最后一句話。一把寬大的雙刃劍用力地砍在這位偉大的世界公民頭發(fā)斑白,疲憊不堪的,但卻威嚴自豪,充滿靈感的頭顱上。。。。。。
            據(jù)說,阿基米德就這樣在位于被羅馬人攻取并搶劫的敘拉古的一條街道上的房間里被殺害了。甚至羅馬主將馬爾采勒,這個長期徒勞地企圖占領這座城市的不共戴天的,陰險的敵人,在得知這位最偉大的學者和最熱情和無畏的愛國主義者的死訊之后,也感到極度的悲傷。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六
            1、通過測量、類比、推理等數(shù)學活動,探索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的公式,感受數(shù)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發(fā)展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把多邊形轉(zhuǎn)化成三角形體會轉(zhuǎn)化思想在幾何中的應用,同時。
            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通過探索多邊形內(nèi)角和公式,讓學生逐步從實驗幾何過度到。
            論證幾何。
            解決問題。
            通過探索多邊形內(nèi)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通過對生活中數(shù)學問題的探究,進一步提高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意識,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體會數(shù)學的重要作用,感受數(shù)學活動的重要意義和合作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重點。
            探索多邊形內(nèi)角和的公式的探究過程。
            難點。
            在探索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zhuǎn)化成三角形。
            知識聯(lián)系。
            多邊形的對角線和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為本節(jié)課的知識做了鋪墊,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為多邊形的外角和做知識上的準備。
            知識背景。
            對多邊形在生活中有所認識。
            學習興趣。
            通過探究過程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工具。
            三角板和幾何畫板。
            教學流程設計。
            活動內(nèi)容和目的。
            活動一,教師和學生任意畫幾個多邊形,用量角器測其內(nèi)角和。
            活動二、探索四邊形的內(nèi)角和。
            活動三、探索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的內(nèi)角和。
            活動四、探索任意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公式。
            活動五、多邊形內(nèi)角和公式的運用。
            活動六、小結和布置作業(yè)。
            通過分組測量,得出這幾個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
            通過用不同方法分割四邊形為三角形,探索四邊形的內(nèi)角和。
            通過類比四邊形內(nèi)角和的得出方法,探索其他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通過畫正八邊形體會和應用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
            梳理所學知識,達到鞏固發(fā)展和提高的目的。
            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與情景。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設計情景:什么是正多邊形?
            正八邊形有什么特點?
            你會畫邊長為3cm的正八邊形嗎?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學生不會畫八邊形,畫八邊形需要知道它的每一個內(nèi)角,怎么就能知道八邊形的每一個內(nèi)角,就是今天要解決的問題,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活動1、
            在練習本畫出任意四邊形,五邊星,六邊形,七邊形。
            分組讓學生量出每一個多邊形的內(nèi)角并求出他們的內(nèi)角和,教師在黑板上畫這四個四邊形。
            活動2(重點)(難點)。
            探索四邊形的內(nèi)角和。
            學生在練習本上把一個四邊形分割成幾個三角形,教師在黑板上畫幾個四邊形,叫幾個學生來分割,從而用推理求四邊形的內(nèi)角和,師生共同討論比較那一種分割方法比較合理有優(yōu)點。
            通過分割及推理,培養(yǎng)學生用推理論證來說明數(shù)學結論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比較和歸納的能力。
            活動3、探索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的內(nèi)角和。
            通過分割及推理,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和推理的能力。
            活動4、探索任意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
            把活動2和3中的結論寫下來,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猜想和推導任意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教師作總結性的結論,并且用動畫演示多邊形隨著邊數(shù)的增加其內(nèi)角和的變化過程。
            活動5、畫一個邊長為3cm的八邊形。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個邊長為3cm的八邊形,教師進行評價和展示。
            鞏固和應用多邊形內(nèi)角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活動6、小結和布置作業(yè)。
            師生共同回顧本節(jié)所學過的內(nèi)容。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七
            會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關面積、體積方面的應用題。
            (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
            (2)長方形的周長、面積?長方體的體積?
            據(jù)題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當x=13時,15—2x=—11(不合題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邊長應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無蓋盒子。
            練習1章節(jié)前引例.。
            學生筆答、板書、評價。
            練習2教材p。42中4。
            學生筆答、板書、評價。
            注意:全面積=各部分面積之和。
            剩余面積=原面積—截取面積。
            解:長方體底面的寬為xcm,則長為(x+5)cm,
            解:長方體底面的寬為xcm,則長為(x+5)cm,
            據(jù)題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這個方程x1=9。0,x2=—14。0(不合題意,舍去)。
            當x=9。0時,x+17=26。0,x+12=21。0.。
            答:可以選用寬為21cm,長為26cm的長方形鐵皮。
            教師引導,學生板書,筆答,評價。
            3.進一步體會數(shù)字在實踐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p42中a3、6、7。
            教材p41中3、4。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八
            2.學會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幾個解和檢驗某對數(shù)值是否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學會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個未知數(shù)用另一個未知數(shù)的一次式來表示;。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類比的思想方法,并滲透德育教育。
            重點:二元一次方程的意義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難點:把一個二元一次方程變形成用關于一個未知數(shù)的代數(shù)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shù)的形式,其實質(zhì)是解一個含有字母系數(shù)的`方程.
            1.情景導入:
            新聞鏈接:桐鄉(xiāng)70歲以上老人可領取生活補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
            2.新課教學:
            引導學生觀察方程80a+150b=902880與一元一次方程有異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兩個未知數(shù),并且所含未知數(shù)的項的次數(shù)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3.合作學習:
            4.課堂練習: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則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變形為y=當x=2時,y=_。
            5.課堂總結: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義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書寫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關性;。
            (3)會把二元一次方程化為用一個未知數(shù)的代數(shù)式表示另一個未知數(shù)的形式.
            本章的課后的方程式鞏固提高練習。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九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會判斷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項系數(shù)、一次項系數(shù)和常數(shù)項。
            (2)會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由學生說出這幾個方程的共同特征,從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個未知數(shù)、最高次2次、等式兩邊都是整式)。
            練習。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個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轉(zhuǎn)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項系數(shù)不為零。
            3:講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講解例子。
            6:一般步驟。
            練習。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會判斷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項系數(shù)、一次項系數(shù)和常數(shù)項。
            (2)會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由學生說出這幾個方程的共同特征,從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新授。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個未知數(shù)、最高次2次、等式兩邊都是整式)。
            練習。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個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轉(zhuǎn)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項系數(shù)不為零。
            3:講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講解例子。
            6:一般步驟。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十
            1、知識與技能:通過對多種實際問題的分析,感受方程作為刻畫現(xiàn)實世界有效模型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歸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與態(tài)度: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用數(shù)學方法解決。
            歸納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感受方程作為刻畫現(xiàn)實世界有效模型的意義.
            我能猜出你們的年齡,相信嗎?
            只要任何一個同學回答我一個問題,我就能馬上猜到他的年齡是多少歲,我們來試試吧.
            問:你的年齡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學生說出結果,教師猜測年齡,并問:你們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嗎?
            學生討論并回答。
            1、方程的教學(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進行猜年齡游戲,我們來看一看。
            找出這道題中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大家觀察,這兩個式子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點?
            2、判斷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1、如果告訴我們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大家能夠自己列出方程嗎?(投影演示)。
            你能找出題中的等量關系嗎?怎樣列方程?由此題你們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__年3月28日新華社公布)。
            下面是剛才根據(jù)幾道情景題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點?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個方程中,只含有一個未知數(shù)x(元),并且未知數(shù)的指數(shù)是1(次),這樣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生:分組討論,回答列方程的步驟(1)找等量關系(2)設未知數(shù)(3)列方程。
            1、投影趣味習題,2、做一做。
            下面有兩道題,請選做一題。
            (1)、請根據(jù)方程2x+3=21自己設計一道有實際背景的應用題。
            (2)、發(fā)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齡編一道應用題,并列出方程。
            1、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2、這節(jié)課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分組布置。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十一
            3,體驗分類是數(shù)學上的常用處理問題的方法。
            正確理解有理數(shù)的概念。
            問題1:觀察黑板上的9個數(shù),并給它們進行分類.。
            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分類的情況.。
            例如,
            對于數(shù)5,可這樣問:5和5.1有相同的類型嗎?5可以表示5個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數(shù)嗎?(不可以)所以它們是不同類型的數(shù),數(shù)5是正數(shù)中整個的數(shù),我們就稱它為“正整數(shù)”,而5.1不是整個的數(shù),稱為“正分數(shù),,.…(由于小數(shù)可化為分數(shù),以后把小數(shù)和分數(shù)都稱為分數(shù))。
            按照書本的說法,得出“整數(shù)”“分數(shù)”和“有理數(shù)”的概念.。
            看書了解有理數(shù)名稱的由來.。
            “統(tǒng)稱”是指“合起來總的名稱”的意思.。
            學生自己嘗試分類時,可能會很粗略,教師給予引導和鼓勵,劃分數(shù)的類型要從文字所表示的意義上去引導,這樣學生易于理解。
            有理數(shù)的分類表要在黑板或媒體上展示,分類的標準要引導學生去體會。
            練一練1,任意寫出三個有理數(shù),并說出是什么類型的數(shù),與同伴進行交流.。
            2,教科書第10頁練習.。
            此練習中出現(xiàn)了集合的概念,可向?qū)W生作如下的說明.。
            思考:上面練習中的四個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體有理數(shù)的集合嗎?
            也可以教師說出一些數(shù),讓學生進行判斷。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開。
            創(chuàng)新探究問題2:有理數(shù)可分為正數(shù)和負數(shù)兩大類,對嗎?為什么?
            教學時,要讓學生總結已經(jīng)學過的數(shù),鼓勵學生概括,通過交流和討論,教師作適當?shù)闹笇?,逐步得到如下的分類表?BR>    有理數(shù)這個分類可視學生的程度確定是否有必要教學。
            課堂小結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學過的數(shù)都是有理數(shù)(圓周率除外),有理數(shù)可以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
            1,必做題:教科書第18頁習題1.2第1題。
            2,教師自行準備。
            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本課在引人了負數(shù)后對所學過的數(shù)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提出了有理數(shù)的概念.分類是數(shù)學中解決問題的常用手段,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分類的思想并進行簡單的分類是數(shù)學能力的體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關于分類標準與分類結果的關系,分類標準的確定可向?qū)W生作適當?shù)臐B透,集合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長的過程,本課不要過多展開。
            2,本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可避免直接進行分類所帶來的枯燥性;同時還體現(xiàn)合作學習、交流、探究提高的特點,對學生分類能力的養(yǎng)成有很好的作用。
            3,兩種分類方法,應以第一種方法為主,第二種方法可視學生的情況進行。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十二
            根據(jù)《數(shù)學課程標準》和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及心理特征而確定,即:七年級的學生對身邊有趣事物充滿好奇心,對一些有規(guī)律的問題有探求的欲望,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同時又具備了一定的歸納、總結表達的能力。因此,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讓學生掌握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的公式并熟練應用。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認識數(shù)學特征,獲得數(shù)學經(jīng)驗,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說理意識和簡單推理,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有自信心,激發(fā)學生樂于合作交流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2、教學重、難點定位。
            教學重點是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的得出和應用。
            教學難點是探索和歸納多邊形內(nèi)角和的過程。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選自人教版數(shù)學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jié)《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的第一課時。本節(jié)課作為第七章第三節(jié),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內(nèi)容上,從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到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層層遞進,這樣編排易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2、聯(lián)系及應用。
            本節(jié)課是以三角形的知識為基礎,仿照三角形建立多邊形的有關概念。因此。
            多邊形的邊、內(nèi)角、內(nèi)角和等等都可以同三角形類比。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探索與歸納能力,體會把復雜化為簡單,化未知為已知,從特殊到一般和轉(zhuǎn)化等重要的思想方法。而多邊形在工程技術和實用圖案等方面有許多的實際應用,下一節(jié)平面鑲嵌就要用到,讓學生接觸一些多邊形的實例,可以加深對它的概念以及性質(zhì)的理解。
            學生對三角形的知識都已經(jīng)掌握。讓學生由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等于180°,是一個定值,猜想四邊形的內(nèi)角和也是一個定值,這是學生很容易理解的地方。由幾個特殊的四邊形的內(nèi)角和出發(fā),譬如長方形、正方形的內(nèi)角和都等于360°,可知如果四邊形的內(nèi)角和是一個定值,這個定值是360°。要得到四邊形的內(nèi)角和等于360°這個結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來度量。讓學生動手探索實踐,在探索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度量會有誤差"。發(fā)現(xiàn)問題后接著引導學生聯(lián)想對角線的作用,四邊形的一條對角線,把它分成了兩個三角形,應用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等于180°,就得到四邊形的內(nèi)角和等于360°。讓學生從特殊四邊形的內(nèi)角和聯(lián)想一般四邊形的內(nèi)角和,并在思想上引導,學習將新問題化歸為已有結論的思想方法,這里學生都容易理解。課堂教學設計中,在探究五邊形,六邊形和七邊形的內(nèi)角和時,讓學生動手實踐,設置探究活動二,為了讓學生拓寬思路,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這個活動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稍微有些難度,但學生可根據(jù)自己本身的特點來加以補充和完善。在教學設計中,要求根據(jù)小組選擇的方法探索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首先,小組內(nèi)各個成員對所選擇的方法要了解,能夠把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再者,小組內(nèi)各個成員需要分工協(xié)作,才能夠順利的把任務完成;最后,學生還需要把自己的思維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這樣就培養(yǎng)了學生合情推理的意識。
            本節(jié)課借鑒了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學"的理論和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解放學生的手,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時間"的思想,我確定如下教法和學法:
            1、教學方法的設計。
            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方法,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充滿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體現(xiàn)了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2、活動的開展。
            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設疑、解疑,組織活潑互動、有效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猜想,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
            3、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我利用課件輔助教學,適時呈現(xiàn)問題情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直觀效果,提高課堂效率。探究活動在本次教學設計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探究活動一設置目的讓學生動手實踐,并把新知識與學過的三角形的相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探究活動二設置目的讓學生拓寬思路,為放開書本的束縛打下基礎;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情推理的意識。通過師生共同活動,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懂得數(shù)學內(nèi)容普遍存在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zhuǎn)化的特點。練習活動的設計,目的一檢查學生的掌握知識的情況,并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目的二凸現(xiàn)小組合作的特點,并促進學生情感交流。
            以上是我對《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的教學設計說明。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十三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能進行簡單的分式乘除法運算,能解決一些與分式乘除有關的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
            經(jīng)歷從分數(shù)的乘除法運算到分式的乘除法運算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類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對從特殊到一般數(shù)學的思想認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教學中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中滲透類比轉(zhuǎn)化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重點:運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則進行運算。
            難點:分子、分母為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
            (一)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引入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實際出發(fā)提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
            問題1:求容積的高是,(引出分式乘法的學習需要)。
            問題2:求大拖拉機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機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學習需要)。
            從實際出發(fā),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實在存在意義,讓學生感知學習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實際需要,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求知欲。
            (二)類比聯(lián)想,探究新知。
            從學生熟悉的分數(shù)的乘除法出發(fā),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解后總結概括:
            (1)式是什么運算?依據(jù)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運算?依據(jù)是什么?能說出具體內(nèi)容嗎?(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于引導,學生應該能說出依據(jù)的是:分數(shù)的乘法和除法法則)教師加以肯定,并指出與分數(shù)的乘除法法則類似,引導學生類比分數(shù)的乘除法則,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則。
            (分式的乘除法法則)。
            乘法法則: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積作為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除法法則: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后,與被除式相乘。
            (三)例題分析,應用新知。
            師生活動:教師參與并指導,學生獨立思考,并嘗試完成例題。
            p11的例1,在例題分析過程中,為了突出重點,應多次回顧分式的乘除法法則,使學生耳熟能詳。p11例2是分子、分母為多單項式的分式乘除法則的運用,為了突破本節(jié)課的難點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學生一起詳細分析,提醒學生關注易錯易漏的環(huán)節(jié),學會解題的方法。
            (四)練習鞏固,培養(yǎng)能力。
            p13練習第2題的(1)、(3)、(4)與第3題的(2)。
            師生活動:教師出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解答,并讓學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
            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為了通過課堂跟蹤反饋,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進一步熟練解題的思路,也遵循了鞏固與發(fā)展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板演,一是為了暴露問題,二是為了規(guī)范解題格式和結果。
            (五)課堂小結,回扣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堂小結:
            1、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2、在知識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獲呢?
            師生活動:學生反思,提出疑問,集體交流。
            (六)布置作業(yè)。
            教科書習題6.2第1、2(必做)練習冊p(選做),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一個延伸。
            板書設計。
            在本節(jié)課中我將采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為提綱式—條理清楚、從屬關系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和知識體系的理解和記憶。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十四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線的概念、性質(zhì),會利用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zhì)解決有關問題。
            2、經(jīng)歷探索三角形中位線性質(zhì)的過程,讓學生實現(xiàn)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
            3、通過對問題的探索研究,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思維的靈活性。
            4、培養(yǎng)學生大膽猜想、合理論證的科學精神。
            探索并運用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zhì)。
            運用轉(zhuǎn)化思想解決有關問題。
            創(chuàng)設情境——建立數(shù)學模型——應用——拓展提高。
            情境創(chuàng)設:測量不可達兩點距離。
            活動一:剪紙拼圖。
            操作:怎樣將一張三角形紙片剪成兩部分,使分成的兩部分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觀察、猜想:四邊形bcfd是什么四邊形。
            探索:如何說明四邊形bcfd是平行四邊形?
            活動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zhì)。
            應用。
            練習及解決情境問題。
            例題教學。
            操作——猜想——驗證。
            拓展:數(shù)學實驗室。
            小結:布置作業(yè)。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十五
            【案例主題:】學生參與教學,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學理念:活動、合作、自由、民主、創(chuàng)新。
            例題:課本p123證明兩個角之間的關系,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他們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
            【活動過程】師:誰能總結一下判定兩個角比較大小的方法?(學生都在緊張的思考中)(突然間,我發(fā)現(xiàn)一名平時學習較困難的學生閆家銜這次第一個舉起了手,很驚奇,便馬上讓他發(fā)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飛躍。)。
            生:我認為前面,度量,而剛才第一條,第二條的疊合法。(這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個別同學在譏笑,這位學生頓時有些難堪,想坐下去,我趕緊制止。)。
            師:很好!那你準備應該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來勁了):接著這位同學上黑板畫了圖,寫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師:剛才閆家銜同學真的不錯,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還給出了說理,我和全班同學都為你今天的表現(xiàn)感到非常高興(教室里響起一片掌聲)。要有勇氣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現(xiàn)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現(xiàn)一定會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讓我們一同來總結一下菱形的證明方法。
            在師生的共同研討下得出了這些方法。
            師:今天的課程內(nèi)容還有一項,那就是請閆家銜同學談談這堂課的感想。
            【理念反思】:從這一個學生的舉手發(fā)言到說得頭頭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學生需要一個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間,作為老師,我們需要給學生一個自由的民主的氛圍,能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使“學困生”也能產(chǎn)生發(fā)言的欲望,也能對問題暢所欲言,教師還應能及時捕捉到這一閃光點,給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也就是說要使學生全部積極參與教學,因為它集中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課程理念:活動、合作、自由、民主、創(chuàng)新。
            1、活動、合作是現(xiàn)代課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參與,才能合作創(chuàng)新。
            就不是主動性參與,而是被動的、消極的參與。
            3、在提問時,應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如:“請你幫助設計一下,有幾種方案等問題?這樣才沒有限制學生的思維,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的空間,學生在這個空間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開想象,才能暢所欲言。
            4、在課堂上,老師應不只關注“優(yōu)等生”,而應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困生”和“學優(yōu)生”同時享有尊嚴和擁有一份自信。特別是發(fā)現(xiàn)到一個學困生在舉了手時,應及時給“學困生”展示的機會,讓他們發(fā)言,學生在發(fā)言中,雖然有時不能把問題完全解決,老師也要充分的肯定這個學生的成績和能夠大膽發(fā)言的勇氣。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十六
            2.使學生學會由上的已知點說出它所表示的數(shù),能將有理數(shù)用上的點表示出來;。
            3.使學生初步理解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正確掌握畫法和用上的點表示有理數(shù).
            難點:正確理解有理數(shù)與上點的對應關系.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1.小學里曾用“射線”上的點來表示數(shù),你能在射線上表示出1和2嗎?
            2.用“射線”能不能表示有理數(shù)?為什么?
            3.你認為把“射線”做怎樣的改動,才能用來表示有理數(shù)呢?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這就是我們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
            二、講授新課。
            讓學生觀察掛圖——放大的溫度計,同時教師給予語言指導:利用溫度計可以測量溫度,在溫度計上有刻度,刻度上標有讀數(shù),根據(jù)溫度計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讀出不同的數(shù),從而得到所測的溫度.在0上10個刻度,表示10℃;在0下5個刻度,表示-5℃.
            與溫度計類似,我們也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出刻度,標上讀數(shù),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shù)、負數(shù)和零.具體方法如下(邊說邊畫):
            提問:我們能不能用這條直線表示任何有理數(shù)?(可列舉幾個數(shù))。
            在此基礎上,給出的定義,即規(guī)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
            通過上述提問,向?qū)W生指出: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缺一不可.
            三、運用舉例變式練習。
            例1畫一個,并在上畫出表示下列各數(shù)的點:
            例2指出上a,b,c,d,e各點分別表示什么數(shù).
            課堂練習。
            示出來.
            2.說出下面上a,b,c,d,o,m各點表示什么數(shù)?
            最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正有理數(shù)可用原點右邊的點表示,負有理數(shù)可用原點左邊的點表示,零用原點表示.
            四、小結。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數(shù)學工具,它使數(shù)和直線上的點建立了對應關系,它揭示了數(shù)和形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為我們研究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節(jié)課要求同學們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確地畫出,在此還要提醒同學們,所有的有理數(shù)都可用上的點來表示,但是反過來不成立,即上的點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數(shù),至于上的哪些點不能表示有理數(shù),這個問題以后再研究.
            五、作業(yè)。
            1.在下面上:
            (1)分別指出表示-2,3,-4,0,1各數(shù)的點.
            (2)a,h,d,e,o各點分別表示什么數(shù)?
            2.在下面上,a,b,c,d各點分別表示什么數(shù)?
            3.下列各小題先分別畫出,然后在上畫出表示大括號內(nèi)的一組數(shù)的點:
            (1){-5,2,-1,-3,0};(2){-4,2.5,-1.5,3.5};。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十七
            從文體和表述方式上看,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也就是說,案例是講一個故事,是通過故事說明道理。
            從寫作的思路和思維方式來看,論文寫作一般是一種演繹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抽象到具體;案例寫作是一種歸納思維,思維的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準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后;一個是預期達到什么目標,一個是結果達到什么水平。教學設計不宜于交流,教學案例適宜于交流。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教學案例是根據(jù)目的和功能選擇內(nèi)容,并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或理性思考)。
            ——真實性:案例必須是在課堂教學中真實發(fā)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須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問題的故事;。
            ——濃縮性:必須多角度地呈現(xiàn)問題,提供足夠的信息;。
            ——啟發(fā)性:必須是經(jīng)過研究,能夠引起討論,提供分析和反思。
            從文章結構上看,數(shù)學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么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一個重點班級還是普通班級,是有經(jīng)驗的優(yōu)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執(zhí)教,是經(jīng)過準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fā)生是否有什么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么問題,例如是想說明怎樣轉(zhuǎn)變學困生,還是強調(diào)怎樣啟發(fā)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或是觀察學生的獨立學習情況,等等?;蛘呤且粋€什么樣的數(shù)學任務解決過程和方法,在課程標準中數(shù)學任務認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樣,在課堂教學中數(shù)學任務認知水平的發(fā)展怎么樣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jīng)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fā)的角度切入,選擇并確立主題。
            (3)情節(jié)。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首先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外顯的和內(nèi)隱的)活動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nèi)容,把關鍵性的細節(jié)寫清楚。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數(shù)學的方法,就要把學生怎么從“不會”到“會”的轉(zhuǎn)折過程,要把學習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細節(jié)寫清楚,要把教師觀察到的學生學習行為,學習行為反映的學生思想、情感、態(tài)度寫清楚,或者把小組合作學習的突出情況寫清楚,或者把個別學生獨立學習的典型行為寫清楚。不能把“任務”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紹了一番,說到“任務”的完成過程,說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的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學生學習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于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nèi)涵的了解。
            (5)反思。對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nèi)容,包括教育教學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是一個學困生轉(zhuǎn)化的事例,我們可以從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理論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guī)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fā),引起人的共鳴,給人以啟發(fā)。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shù)學教學案例,可從以下六方面選擇主題:
            (1)體現(xiàn)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
            (4)體現(xiàn)數(shù)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方法;。
            (5)體現(xià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
            (6)體現(xiàn)教學中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關注和評價,以及怎樣幫助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獲得不同的發(fā)展,等等。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十八
            本次檢查大多數(shù)教師都比較重視,檢查內(nèi)容完整、全面?,F(xiàn)將檢查情況總結如下教案方面的特點與不足。
            特點:
            1、絕大多數(shù)教案設計完整,教學重點、難點突出,設置得當,緊緊圍繞新課標,例如:劉興華、孫菊、江文李雅芳等能突出對學科素養(yǎng)的高度關注。教師撰寫的課后反思能體現(xiàn)教師對教材處理的新方法,能側重對自己教法和學生學法的指導,并且還能對自己不得法的教學手段、方式、方法進行深刻地解剖,能很好地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反思意識,反思深刻、務實、有針對性。
            2、注重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注重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3、教案能體現(xiàn)多媒體教學手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不足:
            1、教案后的教學反思不夠認真、不夠詳細,沒能對本堂課的得與失作出記錄與小結,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們對課后反思還不夠重視。
            2、個別教師教案過于簡單。
            作業(yè)方面的特點與不足。
            特點:
            1、能按進度布置作業(yè),作業(yè)設置量度適中,難易適中,上交率較高,且都能做到全批全改。
            2、作業(yè)批改公平、公正,有一定的等級評定。教師批改要求嚴格、細致,能夠反映學生作業(yè)中的錯誤做法及糾正措施。
            3、學生在書寫方面有很大進步。從檢查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對學生作業(yè)的書寫格式有明確的要求。
            不足:
            1、對于學生書寫的工整性,還需加強教育。
            2、教師在批閱作業(yè)時,要稍細心些,發(fā)現(xiàn)問題就讓學生當時改正,學生也就會逐漸養(yǎng)成做事認真的習慣。
            初中教案數(shù)學篇十九
            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常見的有)圓柱、圓錐、正方體、長方體、棱柱、球。棱:相鄰兩個面的交線。
            側棱:相鄰兩個側面的交線。棱柱的所有側棱長都相等。
            底面:棱柱有上、下兩個底面,形狀相同。
            側面:棱柱的側面都是平行四邊形。
            立體圖形的分類:錐體、柱體、球體。也可分為有曲面、無曲面。還可以分為有頂點、無頂點。
            棱柱:分為直棱柱、斜棱柱。直棱柱的側面是長方形。
            特殊的四棱柱:長方體、正方體。正方體的每個面都是正方形。
            圓柱:上、下兩個面都是圓形,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
            圓錐:底面是圓形,側面展開圖是扇形。
            截面:用一個平面去截一個幾何體,截出的面。
            球:用一個平面去截,截面圖形是圓形。
            正方體的截面:可以是正方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
            圓柱體的截面:可以是長方形、圓形、橢圓形、三角形。
            展開與折疊:兩個面出現(xiàn)在同一位置的展開圖形,是不可折疊的。
            從三個方向看物體的形狀:正面看(主視圖)、左面看(側視圖)、上面看(俯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