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過去經驗的總結、未來工作重點的確定和對自身提升的反思,具有重要意義。寫總結時,我們要注重語氣的中肯和客觀,避免過分主觀和情緒化的表達。想要寫好一篇總結,不妨參考以下這些優(yōu)秀的范文。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一
老子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公認為中國道家的經典之作。它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深刻的道理,引導人們思考生活的本質和意義。我在讀完《老子道德經》后,深受其智慧與道理的啟發(fā),以下將分享一些個人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謙遜與柔弱。
《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強調謙遜和柔弱的力量。老子告誡人們要像水一樣柔軟而順從,因為柔弱的東西能夠征服剛強的物體。這個道理在現實生活中也同樣適用。我親身感受到,當我以柔善待人時,能夠減少沖突和摩擦,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此外,謙遜與柔弱也能夠讓我更加開放心態(tài),接受不同的意見和批評,從而不斷進步。
第三段:無為而治與自然。
《老子道德經》強調“無為而治”的理念,即在盡量少干涉的情況下,讓事物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發(fā)展。這個思想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示。過去,我常常想要通過努力和埋頭苦干,來改變一切,但往往事與愿違。通過學習老子的理念,我開始接納事物的本來面目,順其自然。當我不再強求結果時,反而能夠獲得更好的結果。這種解放自我的態(tài)度,令我從焦慮和困擾中解脫出來,更加放松和自在地面對生活。
第四段:道法自然與審慎行動。
“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經》中反復出現的一個重要觀念。它強調在人與自然之間應保持和諧與平衡。對我而言,這個觀念提醒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和選擇。我開始審慎地思考我對待自然的方式,以及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我深刻體會到,只有當我從內心尊重他人和環(huán)境,并與之保持和諧的關系,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這種有意識的行動,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并懂得遵循自然的道路。
第五段:追求內心平靜與和諧。
通過《老子道德經》的學習,我逐漸明白追求內心平靜和和諧的重要性。作為現代人,我們時常被外界的壓力和紛擾所困擾,內心難免焦慮和不安。然而,只有當我學會放下諸多欲望,恢復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才能找到內在的平靜和滿足?!独献拥赖陆洝吠ㄟ^讓我學會靜心思考與獨處,引導我重建與自己內在的聯系,從而在繁忙的世界中找到了內心的寧靜。
結尾段:總結與展望。
總之,《老子道德經》通過其智慧和道理,給予我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它不僅教會了我謙遜與柔弱的力量,還引導我實踐無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思想。通過追求內在的平靜和和諧,我逐漸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和方向。未來,我希望能把《老子道德經》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以實際行動踐行這些道理,為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二
本體論指哲學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質問題,狹義形而上學專指本體論。我概括的哲學定義:哲學是研究和闡釋宇宙絕對本體及其與人類關系的學科。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制高點,本體論是哲學的制高點,而現在世界主流哲學距離本體越來越遠,這意味著基本環(huán)節(jié)或方法論上存在重大缺陷,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識本身[理性思維是意識活動]。哲學中的理性思維只該用于制作指向本體的“路牌”,而那路牌應標明:實證本體須泯滅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以及以理性思維為基礎的科學手段。
《道德經》文句偏政治哲學,歷代學者也只能將研究與注釋的重點偏向政治哲學,這妨礙了對本體論思想的展開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經》卓絕的本體論思想被權術、權謀的敘述所遮掩。因此,本文標題的“現代闡釋”首先要做的是只關注其本體論思想而忽略其他。
《道德經》第一章就告訴人們離開素常意識才能實證本體、哲學上最在意最希望捕獲的本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保ā兜赖陆洝返谝徽拢┛梢匝哉f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體。開篇就清楚地指向本體論,同時也隱約提示出意識[語言是意識思維所依憑的符號]與本體相排斥。后句句式與前句同,義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稱謂的便不是恒常本體。“名”是很重要的概念,名意味著對事物的感知、區(qū)別、把握和命名,名即人類智慧的標志。名的心理機制基礎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這一分離使得人類能夠將所有事物二元化和對象化,當然也是屏蔽人們認知本體之障。老子注意到本體不可言說的特質,表明由俗常對二元對象思考,改換為對“知性[知的能力]”進行考查。
哲學史主流意見說老子的“道”屬于客觀唯心主義,這表明老子的本體論是“心物同一”[至少與心無隔]的命題?!兜赖陆洝氛f本體除了使用“道”,還出現“一”、“玄”等字詞。請讀下邊章節(jié)的“一”既指代本體:“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道德經》三十九章)本體融徹一切時一切域,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的精神世界)與道同而具知性[知的能力、非具體知識]。再次突出摘引本章主要是注意到最后一句,“神得一以靈”,這里老子指出人類知性本體為根據、或說來源于本體,也是《道德經》本體論的形而上領域的定位。寂靜本體不僅直接吸引人類集體潛意識去求索自己的,似乎還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兩個方向實現閉合。既要求自然創(chuàng)造力的極至作品:人類,以本體為根據的智慧,親證本體之境。就地球而言,惟有人類有資格完成本體的閉合運動。本體與人類關系可以簡單概括為“內同外通”。
哲學基本問題有二,一個是本體論,一個是認識論,這章看作是《道德經》認識論思想:本體是人類知性的根據和來源。知性來源是個謎,比較重要的看法是說知性來自以勞動和進化。但這看法忽略了人類對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繪、描摹能力,原始人或兒童也能用樹枝,刻畫日月花鳥;而猴子等別的動物怎樣進化甚至專門訓練也做不到。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核心的區(qū)別只能在于一點:人類大腦與本體同一、同構、為相同密碼系統(tǒng)。而本體融徹一切物象,所以人類觀察任何物象,本質上應看作是本體從觀察者人與被觀察對象兩端自映自。所以從本體意義說,人類知識為先驗,本體意義先驗、內核同構,非指具體門類知識先驗。人無論面對面對任何物象,也無論需要探索三、五年、千百年最終能夠建立對該對象的系統(tǒng)知識,蓋因內質都被本體融徹、內質同構。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一為本體,二為陰陽兩儀,三為原始物質[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體論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型。我想按照老子本章論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號系統(tǒng)直觀描繪本題模型,并將上節(jié)說到的本體與人類知性的關系也反映在卦圖當中。試將“三”實數化,因陰陽兩儀不對稱的最小排列組合必須是三個要素[對等中和],共得八組三爻卦象,但因純陰純陽不成物,將乾坤兩卦看作與兩儀同而取消。所余為六卦,故《道德經》本體論的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為六種,這是可驗證的模型,原始物質[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種,這模型都被證偽;同時若理性及以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級層實證形而上之本體,這個本體論模型也被證偽。這驗證條件足夠苛刻。
重復:以陰陽兩儀全排列、去掉純陰陽卦象余得六組卦象,視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為六種。既無論取一粒沙、一片葉、一根毛發(fā)或金屬元素一路分解,最終得到的都是六種原始物質[基本粒子],這也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分界處。
本體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那么人們怎樣去實證本體?“不窺牖,見天道?!保ā兜赖陆洝返谒氖哒拢┕糯鷽]有意識與潛意識理論,老子這里朦朧地指示要離開素常意識、進入特殊的超意識態(tài)去證悟本體。再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道德經》第十章)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tài)嗎?清除雜念使心靈成為沒有瑕疵的玄鏡。那“玄鏡”態(tài)能映射本體與心體同一之境。我們以現代心理學提供的新知見去領會和補充老子的思想,既人類原本統(tǒng)一、與本體直接同一的心體在降生分裂為為意識與潛意識兩截,屏蔽了本體之境,需要經過必要的訓練和修行消弭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才能回歸本體與心體同一的境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保ā兜赖陆洝匪氖苏拢┣髮W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后以至于“無為”的境地。這里也理解為本體對意識及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所依憑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排斥。意思是試圖以思維去琢磨本體便不可得。在探究本體的努力中不可能廢棄文字和理性,但它們是用來制作“路牌”,路牌上寫著:本體不在東西南北中,去意識思維歸附統(tǒng)一心體即顯現。
老子《道德經》的修身指教,后來成為道教修身修命為要旨的依據,可惜丟大得小,敬奉老子卻遮蓋了他最有價值的本體論思想。這樣說并非否定修行的意義,人類自身與宇宙有呼應,伏羲作八卦也是近取諸身。所以修行有積極意義,對健康也有利,但最該體會和實踐的是本體示現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保ā兜赖陆洝返谌苏拢┚邆洹吧系隆钡娜瞬槐憩F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吧系隆敝隧槕匀粺o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應該對道與德關系的表述不是很清晰,但《道德經》考察道與德本身就表明老子感知到兩者內在聯系:道[本體]為宇宙根,也為德之根,但這里的“德”指人類社會倫理基本規(guī)則。老子的稱為“上德”、“玄德”以區(qū)別以一般道德規(guī)范。寂靜無為的本體無礙萬物萬象衍生,所以無為本體示現之德為生、為仁、為善。與本體直接對應的“上德”、“常德”、“玄德”就是這層面的道德律。
本體至簡,沒人能列舉出比本體更為簡單的東西,哪怕是一粒沙或者一片葉也要比本體復雜千萬倍。各主要哲學流派和宗教多承認本體的存在,只是稱謂不同,道、理、真如、自性、實相、上帝、絕對理念、絕對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個東西:宇宙絕對本體。本體非物質也非精神,似混沌態(tài)、氤氳態(tài)、信息態(tài)、邏輯態(tài)、規(guī)則態(tài)的純存在,是顯示為“空”的“在”。本體質為“中和”,不對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滯礙,也不與任何元素發(fā)生化合,更象是一種“語句”或“指令”,這語句的基本含義是靜極而動,其形而上心體應稱“無極”,其形而下作用起點稱“太極”,兩者完全同一。
心物同一是指本體意義同一,無條件直接重合。意識雖然屏蔽了那同一狀態(tài),但僅是屏蔽,潛意識與本體秒秒契合,這性態(tài)通過人類集體潛意識吸引人類向同一態(tài)回歸,圖騰、巫術、宗教、哲學、科學都包含這努力??上?,主流哲學以理性為尺度,將宗教等統(tǒng)統(tǒng)視為迷信而排斥。人類有文字文明史僅僅幾千年,人類對理性如此執(zhí)著和信賴本身才是迷信,將理性樹立為唯一尺度等于將盲目信賴提升為信仰堵塞了通往終極真理的唯一路徑。
從《道德經》看,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該闡釋為“心物同一”,古人之“天”從使用時起就是天帝、自然的總稱,而“人”的含義則是人用以感知的心體、精神。所以“天人合一”的當代闡釋即為“心物同一”,“天人合一”之“合”字消減了命題的真理含量,是《道德經》本體論思想的倒退,“合”的前提是二元,意味著需要做出“合”的動作和努力才可以“同”;而“同一”的命題則確指兩者原本一如。事實上“天人合一”的提法也是來自莊子對老子思想的體悟,莊子:“天與人一也”(《山水》),“一”是明確的同一,“天人合一”是宋儒的提法,是質的倒退。今人應通過對《道德經》的現代闡釋,由“天人合一”朦朧本體觀到“心物同一”本體論模型的回歸。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三
老子(Laozi)是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之一,其著作《道德經》至今仍然被廣泛閱讀和解讀。本文將通過對《道德經》的閱讀和思考,述說我對于這一經典著作的心得體會。
首先,在《道德經》中,老子強調了以“道”為主導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根源,也是人類行為的準則。老子認為人應該追求簡樸、自然、無為而治的生活方式,遵循“道”的原則,以達到真正的幸福。我在生活中深有體會,在現代社會,繁雜的物質需求和虛榮心常常使人迷失自我。而當我勇敢站在“道”的角度來審視一切,我發(fā)現自己可以返璞歸真,享受簡單而真實的生活。只有用簡單的心態(tài)對待復雜的事物,才能擁有真正的內心平和和滿足感。
其次,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強調不過度干預和管理。他認為政府和領導者應該發(fā)揮最低限度的作用,尊重個人自主性,從而推動社會的和諧與發(fā)展。這一思想也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相比于過度干預他人的行為,我更傾向于放手,允許自己和他人自由地發(fā)展。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路徑和經歷,只有讓他們自主地選擇,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潛力。而當我接受這種“無為而治”的方式時,我發(fā)現自己更加寬容和平和,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
此外,《道德經》中的“柔弱勝剛強”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子認為柔軟、靈活的力量勝于強硬、剛強的力量。他用“水”來比喻“道”的特性,水具有適應和包容一切的特點,而強硬則容易被打破。在現實生活中,我也對這一思想表示贊同。在處理人際關系和解決沖突時,我已經親身感受到柔軟和包容的力量。當我以柔和的態(tài)度面對他人的批評和抵抗時,往往能化解緊張局勢,取得更好的結果。這種“柔弱勝剛強”的思想給了我更多的智慧和應對問題的策略。
最后,我認為老子在《道德經》中反復強調的“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對于個人的成長和修養(yǎng)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人們常常陷入對于成功和成就的焦慮中,不斷追求外在的榮譽和功利。然而,“道德經”提醒我們,真正的內心平和和滿足不是來自于功成名就,而是來自于內在的修養(yǎng)。只有內心的平和與積極的力量,在任何時候都能讓我們保持內心的寧靜和堅定。我在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到,當我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成就上時,我會感到極度的壓力和不滿足。然而,當我放下一切追逐并專注于內心的成長和修養(yǎng)時,我會發(fā)現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綜上所述,《道德經》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生活智慧和指導,引導我們向簡單、自然和寧靜的生活方式邁進。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我們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和方向。當我們讀懂老子的《道德經》,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時,我們能更好地應對生活的挑戰(zhàn),實現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四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化名人,被譽為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道德經為后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包含著許多智慧和心得,對于人們的思考和行為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將通過總結老子道德經中的智慧和個人心得,探討它們對于現代社會和個體的啟示。
老子道德經中蘊含著許多智慧,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無為而治”的思想。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在于順應自然的道,放棄功利心和追求,而是去追求和諧、平衡和自然的存在。他提倡培養(yǎng)內在的修養(yǎng),并以不爭不搶的態(tài)度面對外界的競爭和困擾。這就帶來了一個智慧的啟示,那就是在困境中保持冷靜和淡定,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
個人在學習和思考老子道德經時,我深深感悟到智慧是通過體驗和履行道義而獲得的。我明白了“無為”并不是消極怠工,而是內心充實并利用合適的時機行動。同時,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能夠以更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而不是急躁和沖動。這樣的心態(tài)更有助于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并保持內心的平靜。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不僅適用于古代,也能為當代社會提供啟示。在當今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人們常常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和地位的提升,而忽略了自然和心靈的呼喚。老子的智慧告訴我們,只有重新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找到內在的平衡和真正的幸福。此外,他還強調了不爭不搶的理念,提醒人們應當避免過度競爭和爭斗,而是以包容和和諧的態(tài)度相處。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同樣適用于個體。在面對壓力和困境時,我們常常會感到難以接受和承受,而迷失了自我。老子的智慧告訴我們,保持信心和平靜的內心,是克服困難的重要途徑。此外,他還教導我們要善于放下和改變,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并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只有如此,我們才能不斷積累智慧和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
第五段:總結。
老子道德經中的智慧和心得,無論是對于現代社會還是對于個體而言,都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通過與自然和諧相處,并以平靜寬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困境,我們能夠獲得更深的智慧和更有意義的生活。在我們追求物質和社會地位的同時,不要忘記探索內心的世界和與自然的連接,從而過上更寧靜和平衡的生活。這是我從老子道德經中得到的智慧和心得。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五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老子留下的一部影響著東方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國道家思想的奠基石。細讀《老子》不難發(fā)現此書的本質是一本修身治世之書,其中包含著我們耳熟能詳的“赤子之心”“水德”觀……對個人修養(yǎng)的體悟與警示的修身之思,以及“無為”“不自有”“柔弱勝剛強”等治世、處事哲學思想。時至今日,老子的這些修身處事的哲學思想對我們也有著重要的人生啟示意義。
初讀《老子》時,難免會迷惑于書中雜亂無章的邏輯,它的章節(jié)語言時而通俗易懂,時而艱難晦澀。此次閱讀專門找了一些輔助資料,讀后卻有頓開茅塞之感。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有一段關于老子及《老子》的記錄: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笨鬃尤?,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庇谑抢献幽酥鴷舷缕缘赖轮馕迩в嘌远?,莫知其所終。
劉向的《列仙傳》中也有對老子的記載: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
從這段記錄中可以看到老子的生平及《老子》的成書原因,老子的樣貌如何我們如今已無法知曉,而現今世界幾乎能見到的所有關于老子的畫像、雕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征,即一對大耳朵和垂暮老者的形象,這應該與老子的名字有關“名耳,字聃”。老子身為周朝的圖書館館長,在見到周朝衰亡之景后毅然離周,當他騎著牛過函谷關的時候被守關將領尹喜攔下,因慕于老子的才能便強行讓老子留下一部著作才能過關。于是也就有了如今的《道德經》。老子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完成這部著作,也就可以理解我初讀時候的那些疑惑了,但無論邏輯是否通順,語言是否流暢,《老子》一書中包含的修身處事之啟示毋庸置疑。
這里著重說《老子》一書中的一個重要的處事思想即“柔弱勝剛強”,人們普遍認為,柔弱在剛強面前不值一提,所以在生活中總會呈現出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現象。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將二者的關系說的清楚明白,“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老子從生死的角度來解析柔弱與剛強,他說人活著的時候筋骨都是柔軟的,而死了則會變得僵硬,植物也是如此,草木生長的時候枝條都是柔脆的,死了則是干枯堅硬的,那么堅硬的則屬于死亡一類,而柔弱的則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打仗的時候不要逞強硬來。樹木過于繁盛就會被砍伐,由此看來強大的反而處于劣勢,而柔弱者則占據上風。由此,老子為這一理論主張找到了具象的代表——水。
“天下之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四十三章)。“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第七十八章)?!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保ǖ诎苏拢?BR> 天下最柔弱的水,仍然可以在堅硬的巖石中流淌而過,柔弱的水卻可以抵擋銳利的刀劍,滴水可以破石,水亦可以銹刀,這處處展現著柔弱勝剛強的內涵。這也體現著老子“尚柔”的人生哲學。老子將天下至柔的水的德行與人的德行相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修身邏輯體系。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說: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能夠在人們所厭惡的環(huán)境中停留,水更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著與人無爭的善地,心胸保持沉靜,待人真誠,說話守信用,為政善與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就不會有幽怨產生?!熬由频?,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是老子對水德的闡述也是對人德的啟示。
居善地: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流動的過程中總會流向一些低洼處即被世俗人們所惡之處,但最終水仍會到達它想要去的地方,在流動的過程中也一直以不同的形式發(fā)揮著它的價值,它可以是地面上的溪流也可以是天空中俯視一切的云朵,水的這種順其自然的“不爭”品質帶給它的是出于最高點俯視一切的眼界和胸懷。這種腳踏實地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不爭精神同樣適用于現今世界的我們。
心善淵:“藏心微妙,深不可測”守住內心的寧靜不被外部世界干擾,像水一樣,無論混雜多少泥沙,沉靜下來仍是清澈澄明。
與善仁:待人真誠有包容力,水在流淌的過程中會無差別的接受和對待著任何事物,無論沙石或是寶玉都可一路隨行。
言善信:落地有聲,講誠信。水的形態(tài)不同聲音亦不同,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嘩嘩”,可以是大海的呼嘯,聽其聲可知其形,這就是“信”。內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情偽飾。
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是在提醒著: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我們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保持“柔弱”的狀態(tài),才能取得更大、更長久的成就。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利益別人的高尚境界,“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你能幫助的人越多,就越有價值,就能取得越大的成就。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六
在古代中國哲學中,道德經被譽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至書”。這部著作由老子所著,通過他深度而獨特的思考和觀察,探索了道德、道德修養(yǎng)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道德經心得體會視頻以其簡明而深刻的方式,向觀眾傳遞著古老智慧的種子,啟迪了我對于這部經典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道德經心得體會視頻使我深入思考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關系。我一直以為人類是自然的主宰,我們有權利去支配和利用自然資源。然而,通過觀看道德經的視頻,我意識到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道德經告訴我們,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學會與自然和諧共存,而不是剝削和破壞它。只有通過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我們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找到真正的平衡和和諧。
其次,道德經視頻還教會了我如何修養(yǎng)自己的道德品質。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往往追逐功利和物質上的快樂,而忽視了內心的靈魂修養(yǎng)。道德經提醒我們,真正的幸福和喜悅來自于內在的修養(yǎng)和道德的提升。通過修煉自己的心靈,我們可以獲得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滿足感。道德經告訴我們,要心存善意、寬容和謙遜,才能真正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另外,道德經心得體會視頻還使我認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很容易忽視彼此的存在,過于關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然而,道德經教導我們要懂得關心和愛護他人,要建立起和睦的人際關系。通過觀看道德經視頻,我深刻體會到了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可貴之處。只有理解和傳遞這些情感,我們才能真正獲得幸福和滿足。
此外,道德經心得體會視頻也向我揭示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往往追求功利和物質上的成功,而忽視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然而,道德經告訴我們,人生的真正意義在于追求道德和靈魂的提升,而非功利和物質的追求。通過觀看道德經視頻,我深刻認識到人生需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在紛繁的塵世中找到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總的來說,道德經心得體會視頻啟迪了我的思想和認識,深化了我對道德經的理解和體會。通過這部視頻,我明白了人與自然、人與自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道德經教導我們要學會尊重自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關愛他人并追求內在的修養(yǎng)。這些道德經的智慧和理念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的營養(yǎng),傳承這些寶貴的價值觀念,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自身的幸福貢獻力量。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七
原文我是看不懂的,從譯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道德經分析的范圍側重于非物質的一面,分析了個體和集體。個體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與圣人。集體分析是側重于道德來推動集體往更好的方向運轉,而集體分析的刻度“你”和“我”。
人,人類社會,世間萬物,用哲學和科學來概括總覺得不夠全面,所以我喜歡用“物質”和“非物質”來得到兩個范圍。自有文字以來人類文明就在物質與非物質這兩個范圍萌生了無盡的好奇和探索,從古到今,從今到末來,人一定會探索下去。
哲學側重點是“非物質”范圍,道德經的側重點也是“非物質”范圍,但是他們的刻度不一樣。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的確有很大的內容差異,但是內容都是“非物質”范圍,這挺重要的。我覺得產生這種差異內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環(huán)境導致的。
扯得遠了些,回到道德經。道德經里面的重點是什么呢?重點是一個人必須有道德,一個社會必須重視道德。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中國人是以人來教導、以人來衡量對錯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來衡量對錯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對比。記得bbc紀錄片里面就有講到天主教對人們的生活形成的影響,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為我從小就被我父親教導人要怎么樣,人不能怎么樣,怎么才能成為人,這種用人來衡量對錯的教導的確對我形成了一種塑造,這里的我對我過去的評價只是陳述事實的意思。
道德經其實是基于道德上思考總結出的一篇,從側面上說,人們在那個時候道德已經到達了那一種地步。道德經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衡量、發(fā)展、成就形成的。道德經說明了那時候我們是以人來衡量對錯的。維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價。維持一個人的存在,就是說你要維持自己一個人的標準。圣人的存在就是維持圣人的標準。
其實道德經是什么這個我不是很感興趣,為什么會有道德經呢?上面已經給出答案了。這里覺得一個事情挺重要的,哲學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側重分析“非物質”這個范圍,但是人是由物質和非物質這兩個范圍形成的,學哲學的人不要忘了科學。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八
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經》被譽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之作。通過對《道德經》的學習和深思熟慮,我對其中關于道德的思考有了新的理解和體會。近日,我看到了一段關于《道德經》的心得體會視頻,深受啟發(fā),下面將分享我的體會。
首先,這個視頻強調了道德的重要性。在《道德經》中,老子通過道德指導人們如何正確行事,思考人生。道德的實踐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共贏,而非為了追求表面的權力和利益。這讓我深刻認識到,道德是社會發(fā)展和個人幸福的重要保障。而在當今社會,由于利益追求的過度強調,道德的價值日益被忽視,這導致種種社會問題的凸顯。我意識到,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堅守道德底線,做一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人。
其次,這個視頻讓我認識到,道德的本質在于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在《道德經》中,老子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他強調“無為而治”,認為人應該放下私欲、順從自然的本真,以實現真正的和諧。這讓我反思,現代人總是追逐功利,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逐漸疏遠。我們應該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尊重自然規(guī)律,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只有人與自然相互交融,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此外,這個視頻還強調了道德的智慧。老子提倡以智慧來行動,他主張“不以取天下為事”的做派。通過觀察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老子深刻領悟到一種超越凡俗的境界,認為只有在楚河漢界的心境中,才能追求到智慧和道德的真諦。這給我啟示,而今社會的喧囂與誘惑,很容易讓我們喪失清醒的思考能力。只有通過沉思和反省,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我們才能在追求道德的過程中更加明智和從容。
最后,這個視頻強調了道德的影響力。老子認為,道德應該反應在人們的生活中,而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周圍的人產生影響,傳播道德觀念。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無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工作中,都要時刻保持道德的高昂標準,以自己的榜樣感染和影響周圍的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更加和諧、公正的社會。
通過這個視頻,我進一步意識到《道德經》對于現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物質和功利主義的社會中,道德本是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和追求的寶貴財富。我希望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思考,將《道德經》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有道德情操的人。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將這份智慧傳遞出去,影響更多的人,共同建設美好的社會。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九
第一段:引入老子與道德經的背景(200字)。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創(chuàng)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對后世影響深遠。《道德經》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道德和人生哲學的觀點,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也有著重要的啟示。讀《道德經》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以及找到如何做人、做事的正確方式。在我對《道德經》的深入閱讀中,我領悟到許多道德倫理的智慧和心得體會。
第二段:對道德經中“無為而治”的理解(250字)。
《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是我最深刻的領悟之一?!盁o為而治”并非消極無為,而是指相信自然的智慧,順應事物本來的規(guī)律而有所為。它告訴我們,人類應當尊重自然,遵循大道,而不是過度干涉和控制。這種心態(tài)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背負的壓力,心情更加輕松自在,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與他人和諧相處。在日常生活中,我試圖將“無為而治”的理念應用到自己的言行中,漸漸感受到一種放下執(zhí)著、從容應對問題的方式。
第三段:倡導自知之道,追求內心的安寧(250字)。
在《道德經》中,老子強調自知之道,認為內心的安寧才是最真實的享受。通過自我反省和審視,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進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內心的安寧不僅使我們更加從容面對外界的變化和挑戰(zhàn),也讓我們能夠真正體驗生活的美好,并與他人建立更深厚的關系。因此,我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動機,詢問自己是否目標明確,是否追求內心真正的滿足。這種自省讓我發(fā)現人生的意義不僅在于功成名就,更在于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第四段:踐行道德,倡導仁愛之心(250字)。
道德經中強調了“仁愛”這一價值觀。老子認為,仁愛是人類天性中最良善的一面,是人們在行為中追求的最高境界。通過理解萬物的共通性,我們能夠培養(yǎng)起一顆心胸開闊、以仁愛待人的心。在現實中,我努力踐行仁愛之心,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尊嚴,理解別人的困境和痛苦。這種善待他人的方式讓我與身邊的人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信任和友情,也讓我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關愛。
第五段:道法自然,追逐內心的自由與寧靜(250字)。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的重要理念,它呼吁人們能夠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生活。通過與自然相融合,我們能夠擺脫繁瑣的經驗和束縛,追求內心的自由與寧靜。在我看來,這種自然的追求并不是再去遠離現代社會,而是在這個喧囂塵世中尋找一片寧靜之地。我通過練習冥想和花園栽培等方式,與自然親近,享受大自然的美妙。這種沉思和與自然的連接,不僅幫助凈化我疲倦的內心,也讓我更好地洞察并理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
總結(100字)。
通過對《道德經》的閱讀和理解,我領悟到了無為而治、內心安寧、仁愛之心以及道法自然等重要道德觀念。這些觀念不僅指引著我們如何正確行動,也教導著我們如何平衡和和諧地生活。通過踐行這些原則,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與他人建立起更為牢固的關系,并最終追求內心真正的自由與寧靜。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
段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道德經》第一章的開頭,也是老子對于道德的第一層理解。在我的理解中,老子對于道德的探討主要包括了超越名利的精神追求、修身養(yǎng)性的道路以及無為而治的智慧。在讀完《道德經》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道德的真諦,也對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道德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領悟。
段二:
老子指出,道德并非是名利所能比擬的,因為道德超越了人們浮躁的欲望,是一種內心深處的追求和境界。人們常常被社會上瑣碎繁雜的名利所迷惑,一味追逐權力、金錢和地位,往往忽略了心靈和靈魂的需要。而道德,正是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去追求一種更高尚而純粹的精神境界。在現代社會中,名利之爭無處不在,商業(yè)利益、政治斗爭、人際交往等都充滿了世俗的名利考量。然而,正是因為追求名利,人們往往迷失了內心的平和與安寧。因此,學會超越名利的束縛,追求道德的境界,成為我們實踐道德的重要一步。
段三:
道德觀念要在個體的修身養(yǎng)性中得到體現。老子提出了修身養(yǎng)性,即通過舍棄物質的欲望,追求內心的安寧與卓越。修身養(yǎng)性強調的是一個人的內外和諧,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融入社會并與他人和睦相處。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欲望,但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心有余力。老子告誡我們要與自己的欲望和嗜好對抗,克制住沖動和貪婪,修身養(yǎng)性才能真正徹底。通過修身養(yǎng)性,我們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欲望,成為一個更加平和、善良和有責任感的人。同時,修身養(yǎng)性也使我們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創(chuàng)造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
段四:
道德的實踐需要智慧的引導。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智慧,主張關注自然規(guī)律,注重隨遇而安。在社會運作中,有時候我們不能過于強求,而應該隨順自然,在適當的時機采取合適的行動。過度干預會引發(fā)更多的問題和矛盾,而適當的無為而治,可以在最小的代價下實現最好的效果。諸如政府的管理、企業(yè)的經營、家庭的教育等,都需要智慧的引導和無為而治的思維。當我們面對困境和挑戰(zhàn)時,掌握無為而治的智慧,尊重自然規(guī)律,才能避免盲目行動和因為個人意志而帶來的后果。
段五:
在實踐道德的過程中,我們要堅守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影響。同時,要堅信善良與真善美的力量,將道德價值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路徑,面對的機遇和挑戰(zhàn)也各異。而每一次的選擇和行動都是對自己內心價值的選擇和堅守。只有通過踐行道德,讓道德品質成為自己的堅實內核,才能最終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總結:
通過閱讀和體悟《道德經》,我深刻地理解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真諦,認識到了道德的實踐需要超越名利的精神追求、修身養(yǎng)性的道路以及無為而治的智慧。道德品質是一個人的內核,也是我們與世界和他人建立聯系的紐帶。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不忘初心,修身養(yǎng)性,用智慧和善良引導我們的行動,最終實踐道德。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實現個體的幸福與內心的滿足,同時,為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做出更多的貢獻。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一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暗馈?“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懊?“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盁o”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二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貨財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白話譯文:
要說我有清楚而明白的認知,那是:行走大道,最所擔心的卻是歧出邪路。大道何等平坦,但人民總喜歡險僻的小徑。朝廷宮宇,何等華麗;田園郊野,何等荒蕪!糧倉國庫,何等空虛!身穿文彩華服,手帶銳利寶劍,饜足了山珍海味,財貨蓄積有余,像這樣叫做強盜頭子,不合乎「大道」的??!
藥方:
不要以為平坦無奇,就沒什么,要知道「沒什么」,那才能入于大道之門!那些有權有力的人,總在歷史的浪頭上,浪生浪死,沒幾個可以成為中流砥柱的!小草的哲學是:小人物,但生命卻是莊嚴的;大人物可能恰好相反!大道在平正無奇,不在華麗文彩!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白話譯文:
如此看來,這叫「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我何以知道天下是怎么樣的呢,就用以上所說的大道之觀啊!
藥方:
大道之治重在如其所如,觀復其身,讓他自己生長!「觀」是對比而視,是清靜的觀賞,是如其所如的讓它生長!能放得開,他才能生長,給他天地,比給他什么都重要!不必太關心他,把「關心」轉成「開心」,開開心心的,自在的生長!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三
《道德經》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兩千多年來一向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讀書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yǎng),但同樣也不能放下對傳世經典和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讀高中的時候,我以前粗略的讀過老子的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慢慢的體會多了一些。
萬事皆有“道”,如為官之道、從商之道,還有此刻流行的養(yǎng)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國家、管理企業(yè)、小到為人處世和個人生活,都離不開“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的.道理――就是說事物產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養(yǎng)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勢去發(fā)展它。老子在《道德經》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柔弱勝剛強。
柔弱與剛強是一對矛盾體,那么柔弱是如何戰(zhàn)勝剛強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韜光養(yǎng)晦、忍辱負重,需要年復一年的付出?!八问钡牡览泶蠹叶济靼?,水是至柔的東西,但是它卻蘊含了無窮的力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正是因為柔弱,它才蘊含著無窮的潛力,才能夠永遠充滿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風暴雨中隨風飄搖,卻永遠不會折斷,而高大強壯的樹木,卻很容易被大風摧折。
歷也有很多的故事說明了這個道理。劉邦因為有柔弱的性格,處處留意謹慎,每次大難臨頭都化險為夷,項羽雖然驍勇善戰(zhàn),可惜他狂妄自大,到頭來卻身敗名裂,烏江自刎。還有勾踐“臥薪嘗膽”、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弓滿易折,人強易亡,柔弱勝剛強。試想,假若當年越王勾踐不忍辱負重,意氣用事,何來日后東山再起,報仇稱霸同樣,要是韓信不受跨下之辱,沖動之下拔劍殺人,之后的結果恐怕是以身償命,默然消失,就沒有以后叱咤風云,擊敗霸王項羽流芳百世的將軍了。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四
老子西行途經函谷關,流氓關令尹喜強把他留下,然后擺出強盜模樣說請求著書。老子欲出關,臉呈文人無奈狀,被迫寫下洋洋灑灑《老子五千文》,脫身而去?!独献游迩摹芬喾Q《道德經》,又名《老子》,是部偉大的哲學巨著。千百年下來,對其研究評注的著作亦達千百種,眾說紛紜卻未說出系統(tǒng)的名堂來,因此被天下稱為奇書,并列三玄之一。
魯迅在《出關》里頭對老子寫下《老子五千文》進行了調侃性講述,大體意思是說老子不怎么用心就寫下了《道德經》,完全是出于擺脫無賴關令尹喜強的纏身。李敖用了寥寥數言編成一段話評價《老子》一書,簡要概括是說老子為了表示對尹喜強不友好便寫下了高深莫測的`《老子》。綜合兩位前輩的議論,我得出這樣的認為:老子性善,尹喜強性惡,老子想用道德經言論改造尹喜強,由于言語高深莫測結果肯定要失敗,又因老子性急,想出函谷關得緊,所以著書言簡意駭,五千字包羅萬象,集其了畢生思想和哲學。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五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范疇時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guī)律而發(fā)展變化??傊谶@一章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并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評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范疇——“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關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边@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還附有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莊、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睗h代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但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情形有了變化。一些學者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號稱玄學。隨后佛學傳入中國并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義解釋??傊?,“道”是唯物還是唯心論,學者們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六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頑強的。在抗日戰(zhàn)爭中,當時弱小的中國忍辱負重,最終戰(zhàn)勝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軍。在此刻和平時代,我們國家一向堅持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政策,實際上就是不逞強,以低調的姿態(tài)參與國際事務的處理,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而美國憑借他的霸主地位,到處惹是生非,國際聲譽每況愈下。
柔弱,并不是膽小怕事、唯唯諾諾,它在現代社會表現出來是一種謙虛謹慎、低調務實的.態(tài)度,是一種虛懷若谷的胸懷。對于為人處世而言,柔弱是一種自我修養(yǎng),它教我們要學會不自滿、不逞強,要學會韜光養(yǎng)晦、寧靜致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消極懈怠、喪失信心。對于為官從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調謹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鋒芒畢露,否則弓滿易折?!疤煜轮寥幔Y騁天下之至堅?!边m當的示弱,才能夠以退為進,成為最后的贏家。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一
老子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公認為中國道家的經典之作。它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深刻的道理,引導人們思考生活的本質和意義。我在讀完《老子道德經》后,深受其智慧與道理的啟發(fā),以下將分享一些個人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謙遜與柔弱。
《老子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強調謙遜和柔弱的力量。老子告誡人們要像水一樣柔軟而順從,因為柔弱的東西能夠征服剛強的物體。這個道理在現實生活中也同樣適用。我親身感受到,當我以柔善待人時,能夠減少沖突和摩擦,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此外,謙遜與柔弱也能夠讓我更加開放心態(tài),接受不同的意見和批評,從而不斷進步。
第三段:無為而治與自然。
《老子道德經》強調“無為而治”的理念,即在盡量少干涉的情況下,讓事物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發(fā)展。這個思想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示。過去,我常常想要通過努力和埋頭苦干,來改變一切,但往往事與愿違。通過學習老子的理念,我開始接納事物的本來面目,順其自然。當我不再強求結果時,反而能夠獲得更好的結果。這種解放自我的態(tài)度,令我從焦慮和困擾中解脫出來,更加放松和自在地面對生活。
第四段:道法自然與審慎行動。
“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經》中反復出現的一個重要觀念。它強調在人與自然之間應保持和諧與平衡。對我而言,這個觀念提醒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和選擇。我開始審慎地思考我對待自然的方式,以及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我深刻體會到,只有當我從內心尊重他人和環(huán)境,并與之保持和諧的關系,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這種有意識的行動,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并懂得遵循自然的道路。
第五段:追求內心平靜與和諧。
通過《老子道德經》的學習,我逐漸明白追求內心平靜和和諧的重要性。作為現代人,我們時常被外界的壓力和紛擾所困擾,內心難免焦慮和不安。然而,只有當我學會放下諸多欲望,恢復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才能找到內在的平靜和滿足?!独献拥赖陆洝吠ㄟ^讓我學會靜心思考與獨處,引導我重建與自己內在的聯系,從而在繁忙的世界中找到了內心的寧靜。
結尾段:總結與展望。
總之,《老子道德經》通過其智慧和道理,給予我很大的啟示和幫助。它不僅教會了我謙遜與柔弱的力量,還引導我實踐無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思想。通過追求內在的平靜和和諧,我逐漸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和方向。未來,我希望能把《老子道德經》中的智慧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中,以實際行動踐行這些道理,為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二
本體論指哲學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質問題,狹義形而上學專指本體論。我概括的哲學定義:哲學是研究和闡釋宇宙絕對本體及其與人類關系的學科。
哲學是人類思想的制高點,本體論是哲學的制高點,而現在世界主流哲學距離本體越來越遠,這意味著基本環(huán)節(jié)或方法論上存在重大缺陷,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識本身[理性思維是意識活動]。哲學中的理性思維只該用于制作指向本體的“路牌”,而那路牌應標明:實證本體須泯滅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以及以理性思維為基礎的科學手段。
《道德經》文句偏政治哲學,歷代學者也只能將研究與注釋的重點偏向政治哲學,這妨礙了對本體論思想的展開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經》卓絕的本體論思想被權術、權謀的敘述所遮掩。因此,本文標題的“現代闡釋”首先要做的是只關注其本體論思想而忽略其他。
《道德經》第一章就告訴人們離開素常意識才能實證本體、哲學上最在意最希望捕獲的本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保ā兜赖陆洝返谝徽拢┛梢匝哉f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體。開篇就清楚地指向本體論,同時也隱約提示出意識[語言是意識思維所依憑的符號]與本體相排斥。后句句式與前句同,義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稱謂的便不是恒常本體。“名”是很重要的概念,名意味著對事物的感知、區(qū)別、把握和命名,名即人類智慧的標志。名的心理機制基礎是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這一分離使得人類能夠將所有事物二元化和對象化,當然也是屏蔽人們認知本體之障。老子注意到本體不可言說的特質,表明由俗常對二元對象思考,改換為對“知性[知的能力]”進行考查。
哲學史主流意見說老子的“道”屬于客觀唯心主義,這表明老子的本體論是“心物同一”[至少與心無隔]的命題?!兜赖陆洝氛f本體除了使用“道”,還出現“一”、“玄”等字詞。請讀下邊章節(jié)的“一”既指代本體:“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道德經》三十九章)本體融徹一切時一切域,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的精神世界)與道同而具知性[知的能力、非具體知識]。再次突出摘引本章主要是注意到最后一句,“神得一以靈”,這里老子指出人類知性本體為根據、或說來源于本體,也是《道德經》本體論的形而上領域的定位。寂靜本體不僅直接吸引人類集體潛意識去求索自己的,似乎還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兩個方向實現閉合。既要求自然創(chuàng)造力的極至作品:人類,以本體為根據的智慧,親證本體之境。就地球而言,惟有人類有資格完成本體的閉合運動。本體與人類關系可以簡單概括為“內同外通”。
哲學基本問題有二,一個是本體論,一個是認識論,這章看作是《道德經》認識論思想:本體是人類知性的根據和來源。知性來源是個謎,比較重要的看法是說知性來自以勞動和進化。但這看法忽略了人類對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繪、描摹能力,原始人或兒童也能用樹枝,刻畫日月花鳥;而猴子等別的動物怎樣進化甚至專門訓練也做不到。人類與其他動物最核心的區(qū)別只能在于一點:人類大腦與本體同一、同構、為相同密碼系統(tǒng)。而本體融徹一切物象,所以人類觀察任何物象,本質上應看作是本體從觀察者人與被觀察對象兩端自映自。所以從本體意義說,人類知識為先驗,本體意義先驗、內核同構,非指具體門類知識先驗。人無論面對面對任何物象,也無論需要探索三、五年、千百年最終能夠建立對該對象的系統(tǒng)知識,蓋因內質都被本體融徹、內質同構。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一為本體,二為陰陽兩儀,三為原始物質[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體論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型。我想按照老子本章論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號系統(tǒng)直觀描繪本題模型,并將上節(jié)說到的本體與人類知性的關系也反映在卦圖當中。試將“三”實數化,因陰陽兩儀不對稱的最小排列組合必須是三個要素[對等中和],共得八組三爻卦象,但因純陰純陽不成物,將乾坤兩卦看作與兩儀同而取消。所余為六卦,故《道德經》本體論的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為六種,這是可驗證的模型,原始物質[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種,這模型都被證偽;同時若理性及以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級層實證形而上之本體,這個本體論模型也被證偽。這驗證條件足夠苛刻。
重復:以陰陽兩儀全排列、去掉純陰陽卦象余得六組卦象,視原始物質[基本粒子]為六種。既無論取一粒沙、一片葉、一根毛發(fā)或金屬元素一路分解,最終得到的都是六種原始物質[基本粒子],這也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分界處。
本體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那么人們怎樣去實證本體?“不窺牖,見天道?!保ā兜赖陆洝返谒氖哒拢┕糯鷽]有意識與潛意識理論,老子這里朦朧地指示要離開素常意識、進入特殊的超意識態(tài)去證悟本體。再看:“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道德經》第十章)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tài)嗎?清除雜念使心靈成為沒有瑕疵的玄鏡。那“玄鏡”態(tài)能映射本體與心體同一之境。我們以現代心理學提供的新知見去領會和補充老子的思想,既人類原本統(tǒng)一、與本體直接同一的心體在降生分裂為為意識與潛意識兩截,屏蔽了本體之境,需要經過必要的訓練和修行消弭意識與潛意識的分離,才能回歸本體與心體同一的境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保ā兜赖陆洝匪氖苏拢┣髮W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后以至于“無為”的境地。這里也理解為本體對意識及意識狀態(tài)的理性思維所依憑的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排斥。意思是試圖以思維去琢磨本體便不可得。在探究本體的努力中不可能廢棄文字和理性,但它們是用來制作“路牌”,路牌上寫著:本體不在東西南北中,去意識思維歸附統(tǒng)一心體即顯現。
老子《道德經》的修身指教,后來成為道教修身修命為要旨的依據,可惜丟大得小,敬奉老子卻遮蓋了他最有價值的本體論思想。這樣說并非否定修行的意義,人類自身與宇宙有呼應,伏羲作八卦也是近取諸身。所以修行有積極意義,對健康也有利,但最該體會和實踐的是本體示現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保ā兜赖陆洝返谌苏拢┚邆洹吧系隆钡娜瞬槐憩F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吧系隆敝隧槕匀粺o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應該對道與德關系的表述不是很清晰,但《道德經》考察道與德本身就表明老子感知到兩者內在聯系:道[本體]為宇宙根,也為德之根,但這里的“德”指人類社會倫理基本規(guī)則。老子的稱為“上德”、“玄德”以區(qū)別以一般道德規(guī)范。寂靜無為的本體無礙萬物萬象衍生,所以無為本體示現之德為生、為仁、為善。與本體直接對應的“上德”、“常德”、“玄德”就是這層面的道德律。
本體至簡,沒人能列舉出比本體更為簡單的東西,哪怕是一粒沙或者一片葉也要比本體復雜千萬倍。各主要哲學流派和宗教多承認本體的存在,只是稱謂不同,道、理、真如、自性、實相、上帝、絕對理念、絕對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個東西:宇宙絕對本體。本體非物質也非精神,似混沌態(tài)、氤氳態(tài)、信息態(tài)、邏輯態(tài)、規(guī)則態(tài)的純存在,是顯示為“空”的“在”。本體質為“中和”,不對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滯礙,也不與任何元素發(fā)生化合,更象是一種“語句”或“指令”,這語句的基本含義是靜極而動,其形而上心體應稱“無極”,其形而下作用起點稱“太極”,兩者完全同一。
心物同一是指本體意義同一,無條件直接重合。意識雖然屏蔽了那同一狀態(tài),但僅是屏蔽,潛意識與本體秒秒契合,這性態(tài)通過人類集體潛意識吸引人類向同一態(tài)回歸,圖騰、巫術、宗教、哲學、科學都包含這努力??上?,主流哲學以理性為尺度,將宗教等統(tǒng)統(tǒng)視為迷信而排斥。人類有文字文明史僅僅幾千年,人類對理性如此執(zhí)著和信賴本身才是迷信,將理性樹立為唯一尺度等于將盲目信賴提升為信仰堵塞了通往終極真理的唯一路徑。
從《道德經》看,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該闡釋為“心物同一”,古人之“天”從使用時起就是天帝、自然的總稱,而“人”的含義則是人用以感知的心體、精神。所以“天人合一”的當代闡釋即為“心物同一”,“天人合一”之“合”字消減了命題的真理含量,是《道德經》本體論思想的倒退,“合”的前提是二元,意味著需要做出“合”的動作和努力才可以“同”;而“同一”的命題則確指兩者原本一如。事實上“天人合一”的提法也是來自莊子對老子思想的體悟,莊子:“天與人一也”(《山水》),“一”是明確的同一,“天人合一”是宋儒的提法,是質的倒退。今人應通過對《道德經》的現代闡釋,由“天人合一”朦朧本體觀到“心物同一”本體論模型的回歸。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三
老子(Laozi)是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之一,其著作《道德經》至今仍然被廣泛閱讀和解讀。本文將通過對《道德經》的閱讀和思考,述說我對于這一經典著作的心得體會。
首先,在《道德經》中,老子強調了以“道”為主導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根源,也是人類行為的準則。老子認為人應該追求簡樸、自然、無為而治的生活方式,遵循“道”的原則,以達到真正的幸福。我在生活中深有體會,在現代社會,繁雜的物質需求和虛榮心常常使人迷失自我。而當我勇敢站在“道”的角度來審視一切,我發(fā)現自己可以返璞歸真,享受簡單而真實的生活。只有用簡單的心態(tài)對待復雜的事物,才能擁有真正的內心平和和滿足感。
其次,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強調不過度干預和管理。他認為政府和領導者應該發(fā)揮最低限度的作用,尊重個人自主性,從而推動社會的和諧與發(fā)展。這一思想也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相比于過度干預他人的行為,我更傾向于放手,允許自己和他人自由地發(fā)展。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路徑和經歷,只有讓他們自主地選擇,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潛力。而當我接受這種“無為而治”的方式時,我發(fā)現自己更加寬容和平和,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
此外,《道德經》中的“柔弱勝剛強”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子認為柔軟、靈活的力量勝于強硬、剛強的力量。他用“水”來比喻“道”的特性,水具有適應和包容一切的特點,而強硬則容易被打破。在現實生活中,我也對這一思想表示贊同。在處理人際關系和解決沖突時,我已經親身感受到柔軟和包容的力量。當我以柔和的態(tài)度面對他人的批評和抵抗時,往往能化解緊張局勢,取得更好的結果。這種“柔弱勝剛強”的思想給了我更多的智慧和應對問題的策略。
最后,我認為老子在《道德經》中反復強調的“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對于個人的成長和修養(yǎng)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人們常常陷入對于成功和成就的焦慮中,不斷追求外在的榮譽和功利。然而,“道德經”提醒我們,真正的內心平和和滿足不是來自于功成名就,而是來自于內在的修養(yǎng)。只有內心的平和與積極的力量,在任何時候都能讓我們保持內心的寧靜和堅定。我在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到,當我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成就上時,我會感到極度的壓力和不滿足。然而,當我放下一切追逐并專注于內心的成長和修養(yǎng)時,我會發(fā)現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綜上所述,《道德經》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生活智慧和指導,引導我們向簡單、自然和寧靜的生活方式邁進。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我們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和方向。當我們讀懂老子的《道德經》,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時,我們能更好地應對生活的挑戰(zhàn),實現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四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化名人,被譽為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道德經為后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包含著許多智慧和心得,對于人們的思考和行為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文將通過總結老子道德經中的智慧和個人心得,探討它們對于現代社會和個體的啟示。
老子道德經中蘊含著許多智慧,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無為而治”的思想。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在于順應自然的道,放棄功利心和追求,而是去追求和諧、平衡和自然的存在。他提倡培養(yǎng)內在的修養(yǎng),并以不爭不搶的態(tài)度面對外界的競爭和困擾。這就帶來了一個智慧的啟示,那就是在困境中保持冷靜和淡定,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
個人在學習和思考老子道德經時,我深深感悟到智慧是通過體驗和履行道義而獲得的。我明白了“無為”并不是消極怠工,而是內心充實并利用合適的時機行動。同時,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能夠以更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而不是急躁和沖動。這樣的心態(tài)更有助于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并保持內心的平靜。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不僅適用于古代,也能為當代社會提供啟示。在當今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人們常常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和地位的提升,而忽略了自然和心靈的呼喚。老子的智慧告訴我們,只有重新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找到內在的平衡和真正的幸福。此外,他還強調了不爭不搶的理念,提醒人們應當避免過度競爭和爭斗,而是以包容和和諧的態(tài)度相處。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同樣適用于個體。在面對壓力和困境時,我們常常會感到難以接受和承受,而迷失了自我。老子的智慧告訴我們,保持信心和平靜的內心,是克服困難的重要途徑。此外,他還教導我們要善于放下和改變,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并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只有如此,我們才能不斷積累智慧和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
第五段:總結。
老子道德經中的智慧和心得,無論是對于現代社會還是對于個體而言,都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通過與自然和諧相處,并以平靜寬容的心態(tài)去面對困境,我們能夠獲得更深的智慧和更有意義的生活。在我們追求物質和社會地位的同時,不要忘記探索內心的世界和與自然的連接,從而過上更寧靜和平衡的生活。這是我從老子道德經中得到的智慧和心得。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五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老子留下的一部影響著東方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國道家思想的奠基石。細讀《老子》不難發(fā)現此書的本質是一本修身治世之書,其中包含著我們耳熟能詳的“赤子之心”“水德”觀……對個人修養(yǎng)的體悟與警示的修身之思,以及“無為”“不自有”“柔弱勝剛強”等治世、處事哲學思想。時至今日,老子的這些修身處事的哲學思想對我們也有著重要的人生啟示意義。
初讀《老子》時,難免會迷惑于書中雜亂無章的邏輯,它的章節(jié)語言時而通俗易懂,時而艱難晦澀。此次閱讀專門找了一些輔助資料,讀后卻有頓開茅塞之感。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有一段關于老子及《老子》的記錄: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笨鬃尤?,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庇谑抢献幽酥鴷舷缕缘赖轮馕迩в嘌远?,莫知其所終。
劉向的《列仙傳》中也有對老子的記載: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
從這段記錄中可以看到老子的生平及《老子》的成書原因,老子的樣貌如何我們如今已無法知曉,而現今世界幾乎能見到的所有關于老子的畫像、雕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征,即一對大耳朵和垂暮老者的形象,這應該與老子的名字有關“名耳,字聃”。老子身為周朝的圖書館館長,在見到周朝衰亡之景后毅然離周,當他騎著牛過函谷關的時候被守關將領尹喜攔下,因慕于老子的才能便強行讓老子留下一部著作才能過關。于是也就有了如今的《道德經》。老子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完成這部著作,也就可以理解我初讀時候的那些疑惑了,但無論邏輯是否通順,語言是否流暢,《老子》一書中包含的修身處事之啟示毋庸置疑。
這里著重說《老子》一書中的一個重要的處事思想即“柔弱勝剛強”,人們普遍認為,柔弱在剛強面前不值一提,所以在生活中總會呈現出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現象。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將二者的關系說的清楚明白,“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老子從生死的角度來解析柔弱與剛強,他說人活著的時候筋骨都是柔軟的,而死了則會變得僵硬,植物也是如此,草木生長的時候枝條都是柔脆的,死了則是干枯堅硬的,那么堅硬的則屬于死亡一類,而柔弱的則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打仗的時候不要逞強硬來。樹木過于繁盛就會被砍伐,由此看來強大的反而處于劣勢,而柔弱者則占據上風。由此,老子為這一理論主張找到了具象的代表——水。
“天下之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第四十三章)。“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第七十八章)?!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保ǖ诎苏拢?BR> 天下最柔弱的水,仍然可以在堅硬的巖石中流淌而過,柔弱的水卻可以抵擋銳利的刀劍,滴水可以破石,水亦可以銹刀,這處處展現著柔弱勝剛強的內涵。這也體現著老子“尚柔”的人生哲學。老子將天下至柔的水的德行與人的德行相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修身邏輯體系。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說: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能夠在人們所厭惡的環(huán)境中停留,水更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著與人無爭的善地,心胸保持沉靜,待人真誠,說話守信用,為政善與精簡處理,處事善于發(fā)揮所長,行動善于掌握時機,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就不會有幽怨產生?!熬由频?,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是老子對水德的闡述也是對人德的啟示。
居善地: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在流動的過程中總會流向一些低洼處即被世俗人們所惡之處,但最終水仍會到達它想要去的地方,在流動的過程中也一直以不同的形式發(fā)揮著它的價值,它可以是地面上的溪流也可以是天空中俯視一切的云朵,水的這種順其自然的“不爭”品質帶給它的是出于最高點俯視一切的眼界和胸懷。這種腳踏實地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不爭精神同樣適用于現今世界的我們。
心善淵:“藏心微妙,深不可測”守住內心的寧靜不被外部世界干擾,像水一樣,無論混雜多少泥沙,沉靜下來仍是清澈澄明。
與善仁:待人真誠有包容力,水在流淌的過程中會無差別的接受和對待著任何事物,無論沙石或是寶玉都可一路隨行。
言善信:落地有聲,講誠信。水的形態(tài)不同聲音亦不同,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嘩嘩”,可以是大海的呼嘯,聽其聲可知其形,這就是“信”。內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虛張聲勢,也不矯情偽飾。
老子的“柔弱勝剛強”是在提醒著: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我們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態(tài),保持“柔弱”的狀態(tài),才能取得更大、更長久的成就。我們可以追求強大,但真正的強大是利益別人的高尚境界,“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你能幫助的人越多,就越有價值,就能取得越大的成就。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六
在古代中國哲學中,道德經被譽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至書”。這部著作由老子所著,通過他深度而獨特的思考和觀察,探索了道德、道德修養(yǎng)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道德經心得體會視頻以其簡明而深刻的方式,向觀眾傳遞著古老智慧的種子,啟迪了我對于這部經典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道德經心得體會視頻使我深入思考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密關系。我一直以為人類是自然的主宰,我們有權利去支配和利用自然資源。然而,通過觀看道德經的視頻,我意識到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道德經告訴我們,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學會與自然和諧共存,而不是剝削和破壞它。只有通過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我們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找到真正的平衡和和諧。
其次,道德經視頻還教會了我如何修養(yǎng)自己的道德品質。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往往追逐功利和物質上的快樂,而忽視了內心的靈魂修養(yǎng)。道德經提醒我們,真正的幸福和喜悅來自于內在的修養(yǎng)和道德的提升。通過修煉自己的心靈,我們可以獲得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滿足感。道德經告訴我們,要心存善意、寬容和謙遜,才能真正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另外,道德經心得體會視頻還使我認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很容易忽視彼此的存在,過于關注自己的利益和欲望。然而,道德經教導我們要懂得關心和愛護他人,要建立起和睦的人際關系。通過觀看道德經視頻,我深刻體會到了親情、友情和愛情的可貴之處。只有理解和傳遞這些情感,我們才能真正獲得幸福和滿足。
此外,道德經心得體會視頻也向我揭示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往往追求功利和物質上的成功,而忽視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然而,道德經告訴我們,人生的真正意義在于追求道德和靈魂的提升,而非功利和物質的追求。通過觀看道德經視頻,我深刻認識到人生需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在紛繁的塵世中找到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總的來說,道德經心得體會視頻啟迪了我的思想和認識,深化了我對道德經的理解和體會。通過這部視頻,我明白了人與自然、人與自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道德經教導我們要學會尊重自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關愛他人并追求內在的修養(yǎng)。這些道德經的智慧和理念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的營養(yǎng),傳承這些寶貴的價值觀念,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自身的幸福貢獻力量。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七
原文我是看不懂的,從譯文的描述中作了一些思考。
道德經分析的范圍側重于非物質的一面,分析了個體和集體。個體分析的刻度是普通人與圣人。集體分析是側重于道德來推動集體往更好的方向運轉,而集體分析的刻度“你”和“我”。
人,人類社會,世間萬物,用哲學和科學來概括總覺得不夠全面,所以我喜歡用“物質”和“非物質”來得到兩個范圍。自有文字以來人類文明就在物質與非物質這兩個范圍萌生了無盡的好奇和探索,從古到今,從今到末來,人一定會探索下去。
哲學側重點是“非物質”范圍,道德經的側重點也是“非物質”范圍,但是他們的刻度不一樣。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的確有很大的內容差異,但是內容都是“非物質”范圍,這挺重要的。我覺得產生這種差異內容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宗教信仰環(huán)境導致的。
扯得遠了些,回到道德經。道德經里面的重點是什么呢?重點是一個人必須有道德,一個社會必須重視道德。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中國人是以人來教導、以人來衡量對錯的。但是有些人是以神來衡量對錯的,所以不同的依托形成了不同的對比。記得bbc紀錄片里面就有講到天主教對人們的生活形成的影響,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因為我從小就被我父親教導人要怎么樣,人不能怎么樣,怎么才能成為人,這種用人來衡量對錯的教導的確對我形成了一種塑造,這里的我對我過去的評價只是陳述事實的意思。
道德經其實是基于道德上思考總結出的一篇,從側面上說,人們在那個時候道德已經到達了那一種地步。道德經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衡量、發(fā)展、成就形成的。道德經說明了那時候我們是以人來衡量對錯的。維持自我的存在是需要代價。維持一個人的存在,就是說你要維持自己一個人的標準。圣人的存在就是維持圣人的標準。
其實道德經是什么這個我不是很感興趣,為什么會有道德經呢?上面已經給出答案了。這里覺得一個事情挺重要的,哲學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側重分析“非物質”這個范圍,但是人是由物質和非物質這兩個范圍形成的,學哲學的人不要忘了科學。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八
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經》被譽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之作。通過對《道德經》的學習和深思熟慮,我對其中關于道德的思考有了新的理解和體會。近日,我看到了一段關于《道德經》的心得體會視頻,深受啟發(fā),下面將分享我的體會。
首先,這個視頻強調了道德的重要性。在《道德經》中,老子通過道德指導人們如何正確行事,思考人生。道德的實踐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共贏,而非為了追求表面的權力和利益。這讓我深刻認識到,道德是社會發(fā)展和個人幸福的重要保障。而在當今社會,由于利益追求的過度強調,道德的價值日益被忽視,這導致種種社會問題的凸顯。我意識到,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堅守道德底線,做一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人。
其次,這個視頻讓我認識到,道德的本質在于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在《道德經》中,老子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他強調“無為而治”,認為人應該放下私欲、順從自然的本真,以實現真正的和諧。這讓我反思,現代人總是追逐功利,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逐漸疏遠。我們應該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尊重自然規(guī)律,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只有人與自然相互交融,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與快樂。
此外,這個視頻還強調了道德的智慧。老子提倡以智慧來行動,他主張“不以取天下為事”的做派。通過觀察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老子深刻領悟到一種超越凡俗的境界,認為只有在楚河漢界的心境中,才能追求到智慧和道德的真諦。這給我啟示,而今社會的喧囂與誘惑,很容易讓我們喪失清醒的思考能力。只有通過沉思和反省,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我們才能在追求道德的過程中更加明智和從容。
最后,這個視頻強調了道德的影響力。老子認為,道德應該反應在人們的生活中,而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周圍的人產生影響,傳播道德觀念。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無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工作中,都要時刻保持道德的高昂標準,以自己的榜樣感染和影響周圍的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更加和諧、公正的社會。
通過這個視頻,我進一步意識到《道德經》對于現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物質和功利主義的社會中,道德本是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和追求的寶貴財富。我希望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思考,將《道德經》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有道德情操的人。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將這份智慧傳遞出去,影響更多的人,共同建設美好的社會。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九
第一段:引入老子與道德經的背景(200字)。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創(chuàng)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譽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對后世影響深遠。《道德經》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道德和人生哲學的觀點,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也有著重要的啟示。讀《道德經》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以及找到如何做人、做事的正確方式。在我對《道德經》的深入閱讀中,我領悟到許多道德倫理的智慧和心得體會。
第二段:對道德經中“無為而治”的理解(250字)。
《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是我最深刻的領悟之一?!盁o為而治”并非消極無為,而是指相信自然的智慧,順應事物本來的規(guī)律而有所為。它告訴我們,人類應當尊重自然,遵循大道,而不是過度干涉和控制。這種心態(tài)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背負的壓力,心情更加輕松自在,同時也能夠更好地與他人和諧相處。在日常生活中,我試圖將“無為而治”的理念應用到自己的言行中,漸漸感受到一種放下執(zhí)著、從容應對問題的方式。
第三段:倡導自知之道,追求內心的安寧(250字)。
在《道德經》中,老子強調自知之道,認為內心的安寧才是最真實的享受。通過自我反省和審視,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進而修正自己的行為。內心的安寧不僅使我們更加從容面對外界的變化和挑戰(zhàn),也讓我們能夠真正體驗生活的美好,并與他人建立更深厚的關系。因此,我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動機,詢問自己是否目標明確,是否追求內心真正的滿足。這種自省讓我發(fā)現人生的意義不僅在于功成名就,更在于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第四段:踐行道德,倡導仁愛之心(250字)。
道德經中強調了“仁愛”這一價值觀。老子認為,仁愛是人類天性中最良善的一面,是人們在行為中追求的最高境界。通過理解萬物的共通性,我們能夠培養(yǎng)起一顆心胸開闊、以仁愛待人的心。在現實中,我努力踐行仁愛之心,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尊嚴,理解別人的困境和痛苦。這種善待他人的方式讓我與身邊的人建立起更加深厚的信任和友情,也讓我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溫暖與關愛。
第五段:道法自然,追逐內心的自由與寧靜(250字)。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的重要理念,它呼吁人們能夠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生活。通過與自然相融合,我們能夠擺脫繁瑣的經驗和束縛,追求內心的自由與寧靜。在我看來,這種自然的追求并不是再去遠離現代社會,而是在這個喧囂塵世中尋找一片寧靜之地。我通過練習冥想和花園栽培等方式,與自然親近,享受大自然的美妙。這種沉思和與自然的連接,不僅幫助凈化我疲倦的內心,也讓我更好地洞察并理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
總結(100字)。
通過對《道德經》的閱讀和理解,我領悟到了無為而治、內心安寧、仁愛之心以及道法自然等重要道德觀念。這些觀念不僅指引著我們如何正確行動,也教導著我們如何平衡和和諧地生活。通過踐行這些原則,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與他人建立起更為牢固的關系,并最終追求內心真正的自由與寧靜。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
段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边@是《道德經》第一章的開頭,也是老子對于道德的第一層理解。在我的理解中,老子對于道德的探討主要包括了超越名利的精神追求、修身養(yǎng)性的道路以及無為而治的智慧。在讀完《道德經》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道德的真諦,也對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道德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領悟。
段二:
老子指出,道德并非是名利所能比擬的,因為道德超越了人們浮躁的欲望,是一種內心深處的追求和境界。人們常常被社會上瑣碎繁雜的名利所迷惑,一味追逐權力、金錢和地位,往往忽略了心靈和靈魂的需要。而道德,正是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去追求一種更高尚而純粹的精神境界。在現代社會中,名利之爭無處不在,商業(yè)利益、政治斗爭、人際交往等都充滿了世俗的名利考量。然而,正是因為追求名利,人們往往迷失了內心的平和與安寧。因此,學會超越名利的束縛,追求道德的境界,成為我們實踐道德的重要一步。
段三:
道德觀念要在個體的修身養(yǎng)性中得到體現。老子提出了修身養(yǎng)性,即通過舍棄物質的欲望,追求內心的安寧與卓越。修身養(yǎng)性強調的是一個人的內外和諧,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融入社會并與他人和睦相處。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欲望,但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心有余力。老子告誡我們要與自己的欲望和嗜好對抗,克制住沖動和貪婪,修身養(yǎng)性才能真正徹底。通過修身養(yǎng)性,我們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欲望,成為一個更加平和、善良和有責任感的人。同時,修身養(yǎng)性也使我們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創(chuàng)造出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
段四:
道德的實踐需要智慧的引導。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智慧,主張關注自然規(guī)律,注重隨遇而安。在社會運作中,有時候我們不能過于強求,而應該隨順自然,在適當的時機采取合適的行動。過度干預會引發(fā)更多的問題和矛盾,而適當的無為而治,可以在最小的代價下實現最好的效果。諸如政府的管理、企業(yè)的經營、家庭的教育等,都需要智慧的引導和無為而治的思維。當我們面對困境和挑戰(zhàn)時,掌握無為而治的智慧,尊重自然規(guī)律,才能避免盲目行動和因為個人意志而帶來的后果。
段五:
在實踐道德的過程中,我們要堅守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干擾所影響。同時,要堅信善良與真善美的力量,將道德價值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路徑,面對的機遇和挑戰(zhàn)也各異。而每一次的選擇和行動都是對自己內心價值的選擇和堅守。只有通過踐行道德,讓道德品質成為自己的堅實內核,才能最終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總結:
通過閱讀和體悟《道德經》,我深刻地理解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真諦,認識到了道德的實踐需要超越名利的精神追求、修身養(yǎng)性的道路以及無為而治的智慧。道德品質是一個人的內核,也是我們與世界和他人建立聯系的紐帶。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應該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不忘初心,修身養(yǎng)性,用智慧和善良引導我們的行動,最終實踐道德。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實現個體的幸福與內心的滿足,同時,為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做出更多的貢獻。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一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暗馈?“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懊?“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盁o”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二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貨財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白話譯文:
要說我有清楚而明白的認知,那是:行走大道,最所擔心的卻是歧出邪路。大道何等平坦,但人民總喜歡險僻的小徑。朝廷宮宇,何等華麗;田園郊野,何等荒蕪!糧倉國庫,何等空虛!身穿文彩華服,手帶銳利寶劍,饜足了山珍海味,財貨蓄積有余,像這樣叫做強盜頭子,不合乎「大道」的??!
藥方:
不要以為平坦無奇,就沒什么,要知道「沒什么」,那才能入于大道之門!那些有權有力的人,總在歷史的浪頭上,浪生浪死,沒幾個可以成為中流砥柱的!小草的哲學是:小人物,但生命卻是莊嚴的;大人物可能恰好相反!大道在平正無奇,不在華麗文彩!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白話譯文:
如此看來,這叫「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我何以知道天下是怎么樣的呢,就用以上所說的大道之觀啊!
藥方:
大道之治重在如其所如,觀復其身,讓他自己生長!「觀」是對比而視,是清靜的觀賞,是如其所如的讓它生長!能放得開,他才能生長,給他天地,比給他什么都重要!不必太關心他,把「關心」轉成「開心」,開開心心的,自在的生長!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三
《道德經》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兩千多年來一向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讀書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吸取新鮮營養(yǎng),但同樣也不能放下對傳世經典和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讀高中的時候,我以前粗略的讀過老子的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慢慢的體會多了一些。
萬事皆有“道”,如為官之道、從商之道,還有此刻流行的養(yǎng)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國家、管理企業(yè)、小到為人處世和個人生活,都離不開“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勢成之”的.道理――就是說事物產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養(yǎng)它,用實際行動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勢去發(fā)展它。老子在《道德經》中賦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無窮無盡,就是因為它的本性是柔弱。如果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是柔弱勝剛強。
柔弱與剛強是一對矛盾體,那么柔弱是如何戰(zhàn)勝剛強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韜光養(yǎng)晦、忍辱負重,需要年復一年的付出?!八问钡牡览泶蠹叶济靼?,水是至柔的東西,但是它卻蘊含了無窮的力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正是因為柔弱,它才蘊含著無窮的潛力,才能夠永遠充滿活力。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風暴雨中隨風飄搖,卻永遠不會折斷,而高大強壯的樹木,卻很容易被大風摧折。
歷也有很多的故事說明了這個道理。劉邦因為有柔弱的性格,處處留意謹慎,每次大難臨頭都化險為夷,項羽雖然驍勇善戰(zhàn),可惜他狂妄自大,到頭來卻身敗名裂,烏江自刎。還有勾踐“臥薪嘗膽”、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說明了這個道理。弓滿易折,人強易亡,柔弱勝剛強。試想,假若當年越王勾踐不忍辱負重,意氣用事,何來日后東山再起,報仇稱霸同樣,要是韓信不受跨下之辱,沖動之下拔劍殺人,之后的結果恐怕是以身償命,默然消失,就沒有以后叱咤風云,擊敗霸王項羽流芳百世的將軍了。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四
老子西行途經函谷關,流氓關令尹喜強把他留下,然后擺出強盜模樣說請求著書。老子欲出關,臉呈文人無奈狀,被迫寫下洋洋灑灑《老子五千文》,脫身而去?!独献游迩摹芬喾Q《道德經》,又名《老子》,是部偉大的哲學巨著。千百年下來,對其研究評注的著作亦達千百種,眾說紛紜卻未說出系統(tǒng)的名堂來,因此被天下稱為奇書,并列三玄之一。
魯迅在《出關》里頭對老子寫下《老子五千文》進行了調侃性講述,大體意思是說老子不怎么用心就寫下了《道德經》,完全是出于擺脫無賴關令尹喜強的纏身。李敖用了寥寥數言編成一段話評價《老子》一書,簡要概括是說老子為了表示對尹喜強不友好便寫下了高深莫測的`《老子》。綜合兩位前輩的議論,我得出這樣的認為:老子性善,尹喜強性惡,老子想用道德經言論改造尹喜強,由于言語高深莫測結果肯定要失敗,又因老子性急,想出函谷關得緊,所以著書言簡意駭,五千字包羅萬象,集其了畢生思想和哲學。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五
哲學家們在解釋“道”這一范疇時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元素;有的認為它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同時也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泉源。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guī)律而發(fā)展變化??傊谶@一章里,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并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評析]。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范疇——“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歷史上,韓非子生活的時代距離老子比較近,而且他是第一個為《道德經》作注的學者。關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韓非子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边@表明,韓非子是從唯物的方面來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記》中,司馬遷把老子與韓非子列入同傳(還附有莊子、申不害),即認為韓、莊、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睗h代的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同樣認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論的。但是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情形有了變化。一些學者體會老子哲學所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妙義,肯定宇宙的本體只有一個“無”,號稱玄學。隨后佛學傳入中國并漸漸興盛起來,玄與佛合流,因而對“道”的解釋,便倒向唯心論方面。宋明時期的理學家同樣吸取了佛學與玄學思想,對老子的“道”,仍舊作了唯心主義解釋??傊?,“道”是唯物還是唯心論,學者們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老子道德經心得篇十六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頑強的。在抗日戰(zhàn)爭中,當時弱小的中國忍辱負重,最終戰(zhàn)勝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軍。在此刻和平時代,我們國家一向堅持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政策,實際上就是不逞強,以低調的姿態(tài)參與國際事務的處理,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而美國憑借他的霸主地位,到處惹是生非,國際聲譽每況愈下。
柔弱,并不是膽小怕事、唯唯諾諾,它在現代社會表現出來是一種謙虛謹慎、低調務實的.態(tài)度,是一種虛懷若谷的胸懷。對于為人處世而言,柔弱是一種自我修養(yǎng),它教我們要學會不自滿、不逞強,要學會韜光養(yǎng)晦、寧靜致遠,不要因為一時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消極懈怠、喪失信心。對于為官從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調謹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鋒芒畢露,否則弓滿易折?!疤煜轮寥幔Y騁天下之至堅?!边m當的示弱,才能夠以退為進,成為最后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