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鑒史問廉第二集觀后感篇1
西晉王朝,從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闊斗富。在當時的西晉王朝,無論是石崇還是與他斗富的富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官員"。后世的歷史學家認為西晉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拜金的政權(quán)之一。西晉文學家魯褒在《錢神論》中辛辣的譏諷道,"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西晉王朝迅速陷入整體性腐敗和社會潰敗之中還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門第,看血統(tǒng),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干實事的這些人當作俗官,濁流,被社會看不起。經(jīng)濟上,它施行占田制。所謂占田制就是當?shù)墓僭酱螅?jīng)濟利益就越大。所以,這樣一個王朝,它不可能長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愛戴的明君,他對能臣廉吏愛戴有加,當一生清廉節(jié)儉的魏徵去世時,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講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鏡子。唐太宗以身作則,提倡節(jié)儉,嚴格要求朝中的貴族和大臣,同時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監(jiān)察制度來預防貪污,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貪腐和濫用職權(quán)的現(xiàn)象沒有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出現(xiàn)在了中國的大地上,這個中國歷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后世的歷史學家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是一個國家安寧的時代,是一個和諧向上的時代,是一個賢臣輩出、國泰民安的盛世時代,也是一個讓現(xiàn)代的中國人懷念的時代。
唐玄宗在位期間,任命一位不學無術(shù),卻精通音樂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給李林普掌管,從此沉溺享樂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敗的全面侵蝕下,各級官吏貪污受賄成風,唐帝國逐漸消亡。
北宋初年,國家百廢待興。那么北宋王朝是如何選賢任能再創(chuàng)盛世繁華的呢?北宋的官員都是經(jīng)過嚴格的科舉考試進入朝廷的,朝廷對于官員的婚喪、宴飲、車馬、服飾、有著嚴格的限制,對違反者嚴加制裁,終身不得為官,對于貪污受賄的則處于極刑。宋真宗即位后,任用端莊持重、勤政廉潔的李沆做宰相,旋馬家聲的故事就出在李沆身上。在皇帝和賢臣們的共同努力下,北宋進入了一個經(jīng)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這是中國古代又一個盛世。但是,這個空前盛世的朝代是如何走向衰敗的呢?宋徽宗,這是一位在書畫方面造詣極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華的藝術(shù)家,尊信道教,當上皇帝后,他開始在開封建一個供自己修道的園林艮岳。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勔為修艮岳運送奇花異石,贏得了皇帝的歡心,很快從一個平民晉升為節(jié)度使。朱勔的快速晉升掀起了一股采辦花石的狂潮,各地官員爭先恐后向皇帝進獻花石。宋徽宗這種追求享樂,追求奢華、不顧民生的做法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縱觀歷史,可以說,廉潔和腐敗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關(guān)鍵因素。目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大繁榮大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不能任憑腐敗現(xiàn)象蔓延。腐敗是私有制的產(chǎn)物,是人類社會的毒瘤,社會要發(fā)展,就必須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根除毒瘤。在社會主義中國,法律面前沒有特殊公民,黨紀面前沒有特殊黨員。一個黨員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權(quán)利有多大,只要違法亂紀,終究逃脫不了黨紀國法的嚴厲制裁,以身試法者必亡!
鑒史問廉第二集觀后感篇2
《鑒史問廉》是省紀委聯(lián)合中央電視臺攝制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該片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視野,聚焦封建王朝的興亡更替,從歷史興衰之道探尋廉政建設的重要意義,揭示了“廉則興,貪則衰”的興亡規(guī)律,為當前的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提供了鮮明的警示和借鑒。
歷史是一面鏡子,廉政是一把標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狠抓廉政建設、堅決懲治腐敗的當下,管好自己、管好身邊人、帶好隊伍,理應成為每一名黨員領導干部的基本遵循。
一要嚴于律己,筑牢拒腐防變“防火墻”。《鑒史問廉》中曾經(jīng)提到這樣一個故事:東漢時期的楊震,在上任的途中,路過自己從前的學生王密所管轄的縣城,受到了王密的熱情招待。有一天,王密拿出幾根金條,說是要感謝楊震的教育之恩。楊震拒絕接受,王密便說,深更半夜的,沒有人知道。楊震便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會沒人知道呢?楊震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恪守自己的做人準則。我們要學習楊震這種“四知”精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慎獨、慎微、慎始、慎欲,從嚴要求自己,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二要完善制度,編制規(guī)范權(quán)力運行的“牢籠”。廉政制度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善了古代政治環(huán)境,為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作出了貢獻,但由于沒有解決好制度的嚴密性和執(zhí)行力,歷史上的監(jiān)察制度從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反而是隨著王朝的衰落,導致腐敗愈演愈烈,最終推倒了支撐王朝的擎柱。以史為鑒,我們應該從制度的嚴密性和執(zhí)行力上下功夫,按照中紀委十八屆六次全會精神,著力從健全黨內(nèi)監(jiān)督制度、選人用人管人制度、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狠抓制度建設,并抓好落實,打造反腐倡廉建設的長效機制。
三要強化追責,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huán)境。根據(jù)歷史記載,北宋前期政治穩(wěn)定,吏治清明,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對貪污腐敗分子毫不手軟,發(fā)現(xiàn)一個,處理一個,對官員群體形成了強大的震懾力。而在宋真宗時期對某一腐敗官員網(wǎng)開一面后,北宋吏治逐漸松弛,最后終于國亡政息。清朝也是在乾隆年間全盛時期實施“議罪銀”制度之后,開始衰敗,葬送了雍正在位時嚴厲懲貪帶來的良好吏治環(huán)境。故此,一定要嚴格實施責任追究,對腐敗現(xiàn)象實行“零容忍”,讓人民群眾看到反腐倡廉的決心、信心,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起全面從嚴治黨的鮮明導向,為經(jīng)濟和社會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強大的作風紀律保障。
鑒史問廉第二集觀后感篇3
由中央電視臺、河南省紀委聯(lián)合攝制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日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黃金時段播出。該片縱覽中華民族五千年朝代演進,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視野,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鑒。全片共8集,即《興衰之思》、《清濁之辨》、《清官之風》、《道德之擇》、《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評》。這是一部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精華的作品。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在先秦典籍《周禮》中,古人就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干、敬業(yè)、公正、守法、明辯是非等基本品格,六個方面均以“廉”為冠。千百年來,百姓對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喚,幾乎貫穿了一部中華文明史。
通過觀看《鑒史問廉》節(jié)目,感觸頗深,收益非淺。
黨的報告強調(diào)指出: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jīng)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全黨必須不斷提高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惰b史問廉》給了我們很多啟示。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新考驗,黨員干部必須做到知畏、知足、知止,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肩負起歷史的重任,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
知畏是支清醒劑,凈化思想靈魂?!胺采婆抡?,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guī),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歷史是一本教科書。南宋王十朋“勿謂天高鬼神遠,要須先畏自家知”傳為佳話,清代河南巡撫葉存仁“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留得美名。敬愛的周“常懷敬畏之心,謹慎恐懼地工作。”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鄧小平說得好:“共產(chǎn)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無所顧忌”。知畏首先畏法紀?!拔贩ǘ日咦羁鞓贰?。不松廉政防線,不踩法紀紅線,不違道德底線。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已之心,做到嘴不饞、耳不軟、心不邪、手不伸、腿不懶,“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練就金剛不壞之身。二要畏權(quán)力?!肮珯?quán)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自覺做到秉公用權(quán)、依法用權(quán)、廉潔用權(quán),正確行使權(quán)力,為人民謀福利,而不能將權(quán)力作為攫取私利的工具。三要畏人民?!疤斓刂g,莫貴于民”,“達于上下,敬哉有土”。只有扎根群眾沃土,才能茁壯成長,時刻牢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自己也是百姓”,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知畏并非瞻前顧后、畏首畏尾。有所畏有所不畏。危難時刻顯身手,關(guān)鍵之時敢擔當,創(chuàng)造的業(yè)績順應民眾期待,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
知足是副心靈神湯,提升人生品位。知足能養(yǎng)心強身,“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能祛躁避禍,“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才能平安、快樂、幸福。原鐵道部長劉志軍受賄6460萬元、陜西渭南城建局一個科長6年斂財5000萬元,皆因欲壑難填、永不知足,才步入犯罪的深淵。想想陳嘉庚“金錢如肥料,散播才有用”,傾其所有,支持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纯础安菝睍洝睏钌浦奚砗笥粲羰[蔥的大亮山,是否有更多的感嘆?在名利面前多一份淡定,誘惑面前多一份堅毅,去留面前多一份從容。知足的真諦是在職級待遇上知足,不“汲汲于榮名、戚戚于卑位”;在學識能力上知不足,“恒兀兀以窮年”;在事業(yè)上不知足,“不用揚鞭自奮蹄”。
知止是把金鑰匙,開啟智慧殿堂?!洞髮W》曰:“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世間萬物行止各有其時,月盈則虧,水盈則溢,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知止就要留有余地,懂得放棄。范蠡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智以保身。清朝中興之臣曾國藩“盛時須作衰時想”,“懸崖勒馬免身亡”。知止就要活在當下,想得明白。陶淵明“采菊東籬下”、“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知止就要超然物我,保持禪心。大師黃永玉嬉笑怒罵皆文章、“一顆初心始為真”;百歲老人邵逸夫恬靜簡樸,“養(yǎng)就心中一段春”。領導干部“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既要行止有度、屈伸合拍,也要挺身而出、順勢而為。既要做“止己之不能行”的思想者,“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也要成為“知己之可行”的探索者,“行到水流處,坐看云起時”。
“知畏、知足、知止”是黨員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也是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quán)力觀、地位權(quán)、利益觀的重要體現(xiàn)?!靶挠芯次?,行有所止”。知畏不是膽怯是理智,體現(xiàn)的是素養(yǎng);知足不是消極是明智,表明的是心態(tài);知止不是退卻是睿智,彰顯的是境界。面對四種危險、四種考驗,每一名黨員干部都必須細細體會,認真思考,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進取意識,憂患意識,努力做到知畏不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鑒史問廉第二集觀后感篇1
西晉王朝,從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闊斗富。在當時的西晉王朝,無論是石崇還是與他斗富的富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官員"。后世的歷史學家認為西晉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敗最拜金的政權(quán)之一。西晉文學家魯褒在《錢神論》中辛辣的譏諷道,"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西晉王朝迅速陷入整體性腐敗和社會潰敗之中還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門第,看血統(tǒng),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干實事的這些人當作俗官,濁流,被社會看不起。經(jīng)濟上,它施行占田制。所謂占田制就是當?shù)墓僭酱螅?jīng)濟利益就越大。所以,這樣一個王朝,它不可能長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愛戴的明君,他對能臣廉吏愛戴有加,當一生清廉節(jié)儉的魏徵去世時,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講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鏡子。唐太宗以身作則,提倡節(jié)儉,嚴格要求朝中的貴族和大臣,同時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監(jiān)察制度來預防貪污,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貪腐和濫用職權(quán)的現(xiàn)象沒有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出現(xiàn)在了中國的大地上,這個中國歷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后世的歷史學家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是一個國家安寧的時代,是一個和諧向上的時代,是一個賢臣輩出、國泰民安的盛世時代,也是一個讓現(xiàn)代的中國人懷念的時代。
唐玄宗在位期間,任命一位不學無術(shù),卻精通音樂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給李林普掌管,從此沉溺享樂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敗的全面侵蝕下,各級官吏貪污受賄成風,唐帝國逐漸消亡。
北宋初年,國家百廢待興。那么北宋王朝是如何選賢任能再創(chuàng)盛世繁華的呢?北宋的官員都是經(jīng)過嚴格的科舉考試進入朝廷的,朝廷對于官員的婚喪、宴飲、車馬、服飾、有著嚴格的限制,對違反者嚴加制裁,終身不得為官,對于貪污受賄的則處于極刑。宋真宗即位后,任用端莊持重、勤政廉潔的李沆做宰相,旋馬家聲的故事就出在李沆身上。在皇帝和賢臣們的共同努力下,北宋進入了一個經(jīng)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這是中國古代又一個盛世。但是,這個空前盛世的朝代是如何走向衰敗的呢?宋徽宗,這是一位在書畫方面造詣極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華的藝術(shù)家,尊信道教,當上皇帝后,他開始在開封建一個供自己修道的園林艮岳。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勔為修艮岳運送奇花異石,贏得了皇帝的歡心,很快從一個平民晉升為節(jié)度使。朱勔的快速晉升掀起了一股采辦花石的狂潮,各地官員爭先恐后向皇帝進獻花石。宋徽宗這種追求享樂,追求奢華、不顧民生的做法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縱觀歷史,可以說,廉潔和腐敗是決定國家興衰的關(guān)鍵因素。目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大繁榮大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不能任憑腐敗現(xiàn)象蔓延。腐敗是私有制的產(chǎn)物,是人類社會的毒瘤,社會要發(fā)展,就必須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根除毒瘤。在社會主義中國,法律面前沒有特殊公民,黨紀面前沒有特殊黨員。一個黨員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權(quán)利有多大,只要違法亂紀,終究逃脫不了黨紀國法的嚴厲制裁,以身試法者必亡!
鑒史問廉第二集觀后感篇2
《鑒史問廉》是省紀委聯(lián)合中央電視臺攝制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該片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視野,聚焦封建王朝的興亡更替,從歷史興衰之道探尋廉政建設的重要意義,揭示了“廉則興,貪則衰”的興亡規(guī)律,為當前的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提供了鮮明的警示和借鑒。
歷史是一面鏡子,廉政是一把標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狠抓廉政建設、堅決懲治腐敗的當下,管好自己、管好身邊人、帶好隊伍,理應成為每一名黨員領導干部的基本遵循。
一要嚴于律己,筑牢拒腐防變“防火墻”。《鑒史問廉》中曾經(jīng)提到這樣一個故事:東漢時期的楊震,在上任的途中,路過自己從前的學生王密所管轄的縣城,受到了王密的熱情招待。有一天,王密拿出幾根金條,說是要感謝楊震的教育之恩。楊震拒絕接受,王密便說,深更半夜的,沒有人知道。楊震便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會沒人知道呢?楊震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恪守自己的做人準則。我們要學習楊震這種“四知”精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慎獨、慎微、慎始、慎欲,從嚴要求自己,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二要完善制度,編制規(guī)范權(quán)力運行的“牢籠”。廉政制度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善了古代政治環(huán)境,為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作出了貢獻,但由于沒有解決好制度的嚴密性和執(zhí)行力,歷史上的監(jiān)察制度從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反而是隨著王朝的衰落,導致腐敗愈演愈烈,最終推倒了支撐王朝的擎柱。以史為鑒,我們應該從制度的嚴密性和執(zhí)行力上下功夫,按照中紀委十八屆六次全會精神,著力從健全黨內(nèi)監(jiān)督制度、選人用人管人制度、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狠抓制度建設,并抓好落實,打造反腐倡廉建設的長效機制。
三要強化追責,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huán)境。根據(jù)歷史記載,北宋前期政治穩(wěn)定,吏治清明,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對貪污腐敗分子毫不手軟,發(fā)現(xiàn)一個,處理一個,對官員群體形成了強大的震懾力。而在宋真宗時期對某一腐敗官員網(wǎng)開一面后,北宋吏治逐漸松弛,最后終于國亡政息。清朝也是在乾隆年間全盛時期實施“議罪銀”制度之后,開始衰敗,葬送了雍正在位時嚴厲懲貪帶來的良好吏治環(huán)境。故此,一定要嚴格實施責任追究,對腐敗現(xiàn)象實行“零容忍”,讓人民群眾看到反腐倡廉的決心、信心,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起全面從嚴治黨的鮮明導向,為經(jīng)濟和社會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強大的作風紀律保障。
鑒史問廉第二集觀后感篇3
由中央電視臺、河南省紀委聯(lián)合攝制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日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黃金時段播出。該片縱覽中華民族五千年朝代演進,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視野,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鑒。全片共8集,即《興衰之思》、《清濁之辨》、《清官之風》、《道德之擇》、《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評》。這是一部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精華的作品。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在先秦典籍《周禮》中,古人就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干、敬業(yè)、公正、守法、明辯是非等基本品格,六個方面均以“廉”為冠。千百年來,百姓對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喚,幾乎貫穿了一部中華文明史。
通過觀看《鑒史問廉》節(jié)目,感觸頗深,收益非淺。
黨的報告強調(diào)指出: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jīng)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全黨必須不斷提高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惰b史問廉》給了我們很多啟示。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新考驗,黨員干部必須做到知畏、知足、知止,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肩負起歷史的重任,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
知畏是支清醒劑,凈化思想靈魂?!胺采婆抡?,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guī),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歷史是一本教科書。南宋王十朋“勿謂天高鬼神遠,要須先畏自家知”傳為佳話,清代河南巡撫葉存仁“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留得美名。敬愛的周“常懷敬畏之心,謹慎恐懼地工作。”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鄧小平說得好:“共產(chǎn)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無所顧忌”。知畏首先畏法紀?!拔贩ǘ日咦羁鞓贰?。不松廉政防線,不踩法紀紅線,不違道德底線。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已之心,做到嘴不饞、耳不軟、心不邪、手不伸、腿不懶,“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練就金剛不壞之身。二要畏權(quán)力?!肮珯?quán)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自覺做到秉公用權(quán)、依法用權(quán)、廉潔用權(quán),正確行使權(quán)力,為人民謀福利,而不能將權(quán)力作為攫取私利的工具。三要畏人民?!疤斓刂g,莫貴于民”,“達于上下,敬哉有土”。只有扎根群眾沃土,才能茁壯成長,時刻牢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自己也是百姓”,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知畏并非瞻前顧后、畏首畏尾。有所畏有所不畏。危難時刻顯身手,關(guān)鍵之時敢擔當,創(chuàng)造的業(yè)績順應民眾期待,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
知足是副心靈神湯,提升人生品位。知足能養(yǎng)心強身,“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能祛躁避禍,“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才能平安、快樂、幸福。原鐵道部長劉志軍受賄6460萬元、陜西渭南城建局一個科長6年斂財5000萬元,皆因欲壑難填、永不知足,才步入犯罪的深淵。想想陳嘉庚“金錢如肥料,散播才有用”,傾其所有,支持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纯础安菝睍洝睏钌浦奚砗笥粲羰[蔥的大亮山,是否有更多的感嘆?在名利面前多一份淡定,誘惑面前多一份堅毅,去留面前多一份從容。知足的真諦是在職級待遇上知足,不“汲汲于榮名、戚戚于卑位”;在學識能力上知不足,“恒兀兀以窮年”;在事業(yè)上不知足,“不用揚鞭自奮蹄”。
知止是把金鑰匙,開啟智慧殿堂?!洞髮W》曰:“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世間萬物行止各有其時,月盈則虧,水盈則溢,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知止就要留有余地,懂得放棄。范蠡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智以保身。清朝中興之臣曾國藩“盛時須作衰時想”,“懸崖勒馬免身亡”。知止就要活在當下,想得明白。陶淵明“采菊東籬下”、“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知止就要超然物我,保持禪心。大師黃永玉嬉笑怒罵皆文章、“一顆初心始為真”;百歲老人邵逸夫恬靜簡樸,“養(yǎng)就心中一段春”。領導干部“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既要行止有度、屈伸合拍,也要挺身而出、順勢而為。既要做“止己之不能行”的思想者,“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也要成為“知己之可行”的探索者,“行到水流處,坐看云起時”。
“知畏、知足、知止”是黨員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也是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quán)力觀、地位權(quán)、利益觀的重要體現(xiàn)?!靶挠芯次?,行有所止”。知畏不是膽怯是理智,體現(xiàn)的是素養(yǎng);知足不是消極是明智,表明的是心態(tài);知止不是退卻是睿智,彰顯的是境界。面對四種危險、四種考驗,每一名黨員干部都必須細細體會,認真思考,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進取意識,憂患意識,努力做到知畏不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