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采取一種全新的角度進(jìn)行思考。總結(jié)具有回顧過去、反思經(jīng)驗、提煉規(guī)律的功能??偨Y(jié)范文是對過去工作的總結(jié)和概括,可以啟發(fā)我們的思考。
汪曾祺的散文篇一
暑假開始了,老師向我推薦了幾本書,《汪不祺讀本》一聽它的名字我就喜歡。這本書寫的是關(guān)于他小時候在自己家的大花園所發(fā)生的趣事,如捉螞蚱、捉蜻蜓、捉蝴蝶,各種各樣的昆蟲,汪不祺先生總喜歡把它們放在小瓶子里,開著蓋,讓這些小東西們自生自滅。
在日常生活中,也必定離不開五味:酸、甜、苦、辣、咸,這些都是人們做菜時放的佐料,像汪不祺先生這位名副其實的“美食家”會把所有有關(guān)吃的學(xué)問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全說出來,讓你聽得直流口水,可他為了一道菜而遺憾了六十多年。
我小時候也有一個夢想,就是當(dāng)一名美食家,但是在媽媽的勸說下,我才放棄了,除了媽媽燒的菜之外,我最喜歡吃徽州的毛豆腐了!它樣子不討人喜歡,可它經(jīng)過油炸之后,簡直是舊貌換新顏,像一塊金麥,可香了!
關(guān)于這個美味的豆腐,還有一個傳說呢!很久以前,某州的大人愛吃一位老人做的豆腐。可是,一次突發(fā)的風(fēng)寒,讓老人臥病在床。這位老人一病病了好幾天,制好的豆腐放在紙箱里,數(shù)日已過,老人已經(jīng)病好了,發(fā)現(xiàn)豆腐已長毛,老人不舍得丟掉,就放在油鍋里一炸,嘗了之后景竟比鮮豆腐還好吃。于是老人就把這長毛的豆腐取名“毛豆腐”,傳給了后代從此就過世了。
所有好吃的我都愛,可我最愛“毛豆腐”。
汪曾祺的散文篇二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dāng)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歷任中學(xué)教師、北京市文聯(lián)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的散文篇三
我對茶實在是一個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換三次葉子。每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毫不講究。對茶葉并不是很挑剔。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但有便喝。茶葉多是別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開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了。但是不論什么茶,總得是好一點的。太次的茶葉,便是只好留著煮茶葉蛋。《北京人》里的江泰認(rèn)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為還有一種功能,是:提神。《陶庵夢憶》記閔老子茶,說得神乎其神。我則有點像董日鑄,以為“濃、熱、滿三字盡茶理”。我不喜歡喝太燙的茶,沏茶也不愛滿杯。我的家鄉(xiāng)認(rèn)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滿,茶要淺”,茶斟得太滿是對客人不敬,甚至是罵人。于是就只剩下一個字:濃。我喝茶是喝得很釅的。常在機關(guān)開會,有女同志嘗了我的一口茶,說是“跟藥一樣”。因此,寫不出關(guān)于茶的文章。要寫,也只是些平平常常的話。
我讀小學(xué)五年級那年暑假,我的祖父不知怎么忽然高了興,要教我讀書?!按┨谩钡淖髠?cè)有兩間空屋。里間是佛堂,掛了一幅丁云鵬畫的佛像,佛的袈裟是紅的。佛像下,是一尊烏斯藏銅佛。我的祖母每天早晚來燒一炷香。外間本是個貯藏室,房梁上掛著干菜,干的粽葉。靠墻有一缸“臭鹵”,面筋、百葉、筍頭、莧菜都放在里面臭。臨窗設(shè)一方桌,便是我的書桌。祖父每天早晨來講《論語》一章,剩下的時間由我自己寫大小字各一張。大字寫《圭峰碑》,小字寫《閑邪公家傳》,都是祖父從他的藏帖里拿來給我的。隔日作文一篇。還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種叫做“義”的文體,只是解釋《論語》的內(nèi)容。題目是祖父出的。我共做了多少篇“義”,已經(jīng)不記得了。只記得有一題是“孟子反不伐義”。
祖父生活儉省,喝茶卻頗考究。他是喝龍井的,泡在一個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興砂壺里,用一個細(xì)瓷的小杯倒出來喝。他喝茶喝得很釅,一次要放多半壺茶葉。喝得很慢,喝了一口,還得回味一下。
他看看我的字,我的“義”,有時會另拿一個杯子,讓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從此我知道龍井是好喝的,我的喝茶濃釅,跟小時候的熏陶也有一點關(guān)系。
后來我到了外面,有的時候喝到龍井茶,就會想起我的祖父,想起孟子反。
我的家鄉(xiāng)有“喝早茶”的習(xí)慣,或者叫做“上茶館”。上茶館其實是吃點心、包子、蒸餃、燒賣、千層糕……茶自然是要喝的。在點心未端來之前,先上一碗干絲。我們那里是原先沒有煮干絲,只有燙干絲的。干絲在一個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狀,臨吃,堂倌把裝在一個茶杯里的作料——醬油、醋、麻油澆入。喝熱茶、吃干絲,一絕!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幾乎天天泡茶館?!芭莶桊^”是西南聯(lián)大學(xué)生特有的說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館”,“坐”,本有消磨時間的意思,“泡”則更勝一籌。這是從北京帶過去的一個字?!芭荨闭?,長時間地沉溺其中也,與“窮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語源。聯(lián)大學(xué)生在茶館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書、寫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館是讀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稱泡茶館的冠軍。此人姓陸,是一怪人。他曾經(jīng)徒步旅行了半個中國,讀書甚多,而無所著述,不愛說話。他簡直是“長”在茶館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獨自坐著看書。他連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館里,一起來就到茶館里洗臉?biāo)⒀?。聽說他后來流落在四川,窮困潦倒而死,悲夫!
昆明茶館里賣的都是青茶,茶葉不分等次,泡在蓋碗里。文林街后來開了家“摩登”茶館,用玻璃杯賣綠茶、紅茶——滇紅、滇綠。滇綠色如生青豆,滇紅色似“中國紅”葡萄酒,茶葉都很厚。滇紅尤其經(jīng)泡,三開之后,還有茶色。我覺得滇紅比祁(門)紅、英(德)紅都好,這也許是我的偏見。當(dāng)然比斯里蘭卡的“利普頓”要差一些——有人喝不來“利普頓”,說是味道很怪。人之好惡,不能勉強。我在昆明時喝過大烤茶。把茶葉放在粗陶的烤茶罐里,放在炭火上烤得半焦,傾入滾水,茶香撲人。幾年前在大理街頭看到有烤茶缸賣,猶豫一下,沒有買。買了,放在煤氣灶上烤,也不會有那樣的味道。
一九四六年冬,開明書店在綠楊請客。飯后,我們到巴金先生家喝工夫茶。幾個人圍著淺黃色的老式圓桌,看陳蘊珍(蕭珊)“表演”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工夫茶,印象深刻。這茶太釅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婦,有靳以、黃裳。一轉(zhuǎn)眼,四十三年了。靳以、蕭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也沒有喝一次工夫茶的興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我在杭州喝過一杯好茶。
一九四七年春,我和幾個在一個中學(xué)教書的同事到杭州去玩。除了“西湖景”,使我難忘的兩樣方物,一是醋魚帶把。所謂“帶把”,是把活草魚脊肉剔下來,快刀切為薄片,其薄如紙,澆上好秋油,生吃。魚肉發(fā)甜,鮮脆無比。我想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切膾”。一是在虎跑喝的一杯龍井。真正的獅峰龍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槍,泡在玻璃杯里,茶葉皆直立不倒,載浮載沉,茶色頗淡,但是入口香濃,直透肺腑,真是好茶!只是太貴了。一杯茶,一塊大洋,比吃一頓飯還貴。獅峰茶名不虛,但不得虎跑水不可能有這樣的味道。我自此才知道,喝茶,水是至關(guān)重要的。
我喝過的好水有昆明的黑龍?zhí)度?。騎馬到黑龍?zhí)?,疾馳之后,下馬到茶館里喝一杯泉水泡的茶,真是過癮。泉就在茶館檐外地面,一個正方的小池子,看得見泉水骨嘟骨嘟往上冒。井岡山的水也很好,水清而滑。有的`水是“滑”的,“溫泉水滑洗凝脂”并非虛語。井岡山水洗被單,越洗越白;以泡“狗古腦”茶,色味俱發(fā),不知道水里含了什么物質(zhì)。天下第一泉、第二泉的水,我沒有喝出什么道理。濟南號稱泉城,但泉水只能供觀賞,以泡茶,不覺得有什么特點。
有些地方的水真不好。比如鹽城。鹽城真是“鹽城”,水是咸的。中產(chǎn)以上人家都吃“天落水”。下雨天,在天井上方張了布幕,以接雨水,存在缸里,備烹茶用。最不好吃的水是菏澤。菏澤牡丹甲天下,因為菏澤土中含堿,牡丹喜堿性土。我們到菏澤看牡丹,牡丹極好,但是茶沒法喝。不論是青茶、綠茶,沏出來一會兒就變成紅茶了,顏色深如醬油,入口咸澀,由菏澤往梁山,住進(jìn)招特所后,第一件事便是趕緊用不帶堿味的甜水沏一杯茶。
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了,這一天才舒服。無論貧富,皆如此。一九四八年我在午門歷史博物館工作。館里有幾位看守員,歲數(shù)都很大了。他們上班后,都是先把帶來的窩頭片在爐盤上烤上,然后輪流用水氽坐水沏茶。茶喝足了,才到午門城樓的展覽室里去坐著。他們喝的都是花茶。北京人愛喝花茶,以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很多人把茉莉花叫做“茶葉花”)。我不太喜歡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
老舍先生一天離不開茶。他到莫斯科開會,蘇聯(lián)人知道中國人愛喝茶,倒是特意給他預(yù)備了一個熱水壺??墒牵麆偲懔艘槐?,還沒喝幾口,一轉(zhuǎn)臉,服務(wù)員就給倒了。老舍先生很憤慨地說:“他媽的!他不知道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一天喝茶喝到晚,也許只有中國人如此。外國人喝茶都是論“頓”的,難怪那位服務(wù)員看到多半杯茶放在那里,以為老先生已經(jīng)喝完了,不要了。
龔定庵以為碧螺春天下第一。我曾在蘇州東山的“雕花樓”喝過一次新采的碧螺春?!暗窕恰痹且粋€華僑富商的住宅,樓是進(jìn)口的硬木造的,到處都雕了花,八仙慶壽、福祿壽三星、龍、鳳、牡丹……真是集惡俗之大成。但碧螺春真是好。不過茶是泡在大碗里的,我覺得這有點煞風(fēng)景。后來問陸文夫,文夫說碧螺春就是講究用大碗喝的。茶極細(xì),器極粗,亦怪!
在湖南桃源時喝過一次擂茶。茶葉、老姜、芝麻、米、加鹽放在一個擂缽里,用硬木的擂棒“擂”成細(xì)末,用開水沖開,便是擂茶。我在《湘行二記》中對擂茶有較詳細(xì)的敘述,為省篇幅,不再抄引。
茶可入饌,制為食品。杭州有龍井蝦仁,想不惡。裘盛戎曾用龍井茶包餃子,可謂是別出心裁。日本有茶粥?!顿饺说氖澄铩氛f俳人小聚,食物極簡單,但“惟茶粥”一品,萬不可少。茶粥是啥樣的呢?我曾用粗茶葉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為這便是“茶粥”了。有一陣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發(fā)明的茶粥,自以為很好喝。四川的樟茶鴨子乃以柏樹枝、樟樹葉及茶葉為熏料,吃起來有茶香而無茶味。曾吃過一塊龍井茶心的巧克力,這簡直是惡作??!用上海人的話說:巧克力與龍井茶實在完全“弗搭界”。
汪曾祺的散文篇四
現(xiàn)如今,需要排大隊才能買到的吃食實在不多見。偶爾有個餐廳經(jīng)營得好需要等位,也屬鳳毛麟角。不像從前短缺經(jīng)濟時代,為了買幾斤帶魚能站在菜市場門前排一上午隊。
然而,事有例外。秋冬時節(jié),北京街頭的寒風(fēng)里,您常會看見一些攤位前排著二三十人的長隊,大伙兒時而縮手縮腳,時而翹首觀望,他們等的是現(xiàn)出鍋的糖炒栗子。北京人就好這口兒。
栗子這玩意兒真有意思,長在樹上時毛茸茸的,像個嫩綠的小刺猬。成熟之后也不用摘,掉落樹下一大片。撿起來撥開果苞,就是一顆挨著一顆棕紅油亮的栗子,紫檀珠子似的。從前的栗子講究吃良鄉(xiāng)的。近十來年出名的當(dāng)屬懷柔油栗,個小而肉香。
鮮栗子撥殼去皮可以生吃,肉嫩漿濃,果鮮醇甘。若是在涼風(fēng)里晾上幾天,直晾到果肉柔韌發(fā)皺,就成了《紅樓夢》里襲人向?qū)氂裼懸娘L(fēng)栗子,吃起來更有嚼勁,也更香甜。栗子原本不算什么稀罕東西,可曹雪芹寫過栗子,梁實秋寫過栗子,汪曾祺寫過栗子,張愛玲也寫過栗子??磥碓谖娜说难劬?小小的栗子殼里包含著特有的親切。
栗子當(dāng)然可以熟吃,用風(fēng)栗子燉雞就成了栗子雞,燜肉就成了栗子肉。若是把栗子殼上劃上一刀,加花椒、大料放進(jìn)鹽水里煮熟,就是一盤下酒的小菜。煮栗子也可以用糖桂花,那又成了小孩子愛吃的零嘴兒。據(jù)說在老東安市場的西餐廳里還曾經(jīng)有過用奶油栗子粉和糖葫蘆球兒做成的拼盤,中間一罐乳黃的栗子粉,周圍一圈鮮艷的琥珀球。遺憾的是這種甜點已經(jīng)消失多年了。
不過,對于北京人,栗子最地道的吃法既不是生吃也不是煮熟,而是自家沒法做的糖炒栗子。似乎唯有把帶殼的栗子放進(jìn)大鐵鍋里用黝黑的砂石“刷拉刷拉”徹底翻炒,直炒得一顆顆棕紅色殼里的空氣滾燙爆脹,在混合著滾滾白氣和陣陣焦香的熱烈氣氛中“啪”的一聲炸裂開來,才不辜負(fù)了這甘美的栗子。從前是在胡同口架上柴鍋用鐵鍬翻炒,現(xiàn)在是在商亭里一排兩三口自動攪拌鍋。別看炒栗子的家伙事兒變了,可人們的熱情絲毫沒變。為了吃上這口熱乎的栗子,排隊,那自然是心甘情愿的事。
地安門十字路口有家賣栗子的攤位,那隊排了十來年,可算得上京城一景。您要想吃上一包現(xiàn)炒的栗子,等上個把鐘頭算是尋常。我還曾經(jīng)見過特意從方莊擠公交車來買栗子的老太太,顫巍巍抱著裝滿栗子的牛皮紙袋,如愿以償?shù)叵蜃屗齼?yōu)先購買的人們表示謝意。
地安門離北海和什剎海都不遠(yuǎn)。大冬天的,人們樂于捧著一紙袋熱乎乎的栗子去冰面上玩兒,或是踏著碎玉似的殘雪沿著堤岸一邊吃栗子一邊享受著干枯的柳枝透過的一縷冬日暖陽?;蛟S人們喜歡滾燙的糖炒栗子并不全在于它甜膩厚實的味道,更圖的是手里捧著牛皮紙袋的那種暖烘烘的感覺吧?這種溫暖是實實在在的,像是捧著一個溫暖的生命,讓人心里覺得踏實。而且,得到這份溫暖并不昂貴,只需花上幾塊錢就可以,只不過是要耐著性子排上老半天隊。
汪曾祺的散文篇五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dāng)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蓖粼髟诙唐≌f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汪曾祺可以說在那個極其特殊年代的首批高知識分子,在他20歲時,通過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西南聯(lián)大的中文系,在他的一生中,文學(xué)上的成就是他這一輩子的榮光,他留下了許多散文集、小說集。
汪曾祺大學(xué)畢業(yè)后,第一份工作便是在聯(lián)大同學(xué)辦的一所中學(xué)中擔(dān)任教師,在教學(xué)生涯中,也是他的創(chuàng)作初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他寫了不少的文學(xué)小說,有名的如《復(fù)仇》,后來被刊登在文藝復(fù)興的雜志上,并廣為流傳,人們開始認(rèn)識了汪曾祺這樣的一個人。
同樣也是在教師生涯的過程中,汪曾祺認(rèn)識了他的一生伴侶,施松卿。她也同樣是一名教師,由于在一起工作,從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礎(chǔ),并且因此喜結(jié)良緣,從此相守相依。
汪曾祺的人生幾經(jīng)波折,歷經(jīng)過中國抗日戰(zhàn)爭,改革開放,在這林林種種的是其中,汪曾祺依舊能夠保持著一顆開朗的心態(tài),并未被生活中的困難所打倒,反而能夠?qū)⒏嗟母星橥度氲轿膶W(xué)創(chuàng)作中,寫下了許多的精品良作。
汪曾祺的散文篇六
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時卸下來的,一直在廂屋里放著。現(xiàn)在,搬出來,刷洗干凈了,換了新的粉連紙,雪白的紙。上了槅子,顯得嚴(yán)緊、安適,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層保護(hù)。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床上拆了帳子,鋪了稻草。洗帳子要挑一個晴明的好天,當(dāng)天就曬干。夏布的帳子,晾在院子里,夏天離得遠(yuǎn)了。稻草裝在一個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鋪了稻草,暄騰騰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過也還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難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脫了棉衣,鉆進(jìn)冰涼的被窩里;早起,穿上冰涼的棉襖棉褲,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懶覺。棉衣在爐子上烘過了,起來就不是很困難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熱熱的,穿進(jìn)去真是舒服。
我們那里生燒煤的鐵火爐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銅爐子,腳爐和手爐。腳爐是黃銅的,有多眼的蓋。里面燒的是粗糠。粗糠裝滿,鏟上幾鏟沒有燒透的蘆柴火(我們那里燒蘆葦,叫做“蘆柴”)的紅灰蓋在上面。粗糠引著了,冒一陣煙,不一會兒,煙盡了,就可以蓋上爐蓋。粗糠慢慢延燒,可以經(jīng)很久。老太太們離不開它。閑來無事,打打紙牌,每個老太太腳下都有一個腳爐。腳爐里粗糠太實了,空氣不夠,火力漸微,就要用“撥火板”沿爐邊挖兩下,把粗糠撥松,火就旺了。腳爐暖人。腳不冷則周身不冷。焦糠的氣味也很好聞。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詩:“冬天,腳爐焦糠的香?!笔譅t較腳爐小,大都是白銅的,講究的是銀質(zhì)的。爐蓋不是一個一個圓窟窿,大都是鏤空的松竹梅花圖案。手爐有極小的,中置炭墼(用炭末做成的塊狀燃料,多呈圓柱形),以紙媒頭引著。一個炭墼能經(jīng)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烏青菜、凍豆腐。烏青菜塌棵,平貼地面,江南謂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園辟一小片地,種烏青菜,經(jīng)霜,菜葉邊緣作紫紅色,味道苦中泛甜。烏青菜與“蟹油”同煮,滋味難比?!靶酚汀笔且源篌π分笫焯奕猓迂i油“煉”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凍,久貯不壞,可吃一冬。豆腐凍后,不知道為什么是蜂窩狀。化開,切小塊,與鮮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無不佳。凍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們那里過去沒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從山東運來的,美其名曰“黃芽菜”,很貴。“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陰天下雪,喝咸菜湯。
冬天的游戲:踢毽子,抓子兒,下“逍遙”。“逍遙”是在一張正方形的白紙上,木版印出螺旋的雙道,兩道之間印出八仙、馬、兔子、鯉魚、蝦……每樣都是兩個,錯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時候各執(zhí)銅錢或象棋子為子兒,擲骰子,如果骰子是五點,自“起馬”處數(shù)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則可向內(nèi)圈尋找另一只兔子,以子兒押在上面。下一輪開始,自里圈兔子處數(shù)起,如是六點,進(jìn)六步,也許是鐵拐李,就尋另一個鐵拐李,把子兒押在那個鐵拐李上。如果數(shù)至里圈的什么圖上,則到外圈去找,退回來。點數(shù)夠了,子兒能進(jìn)終點(終點是一座宮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宮還是龍門),就算贏了。次后進(jìn)入的為“二家”“三家”?!板羞b”兩個人玩也可以,三四個人玩也可以。不知道為什么叫做“逍遙”。
早起一睜眼,窗戶紙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園去折臘梅花、天竺果。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白雪,生機盎然。臘梅開得很長,天竺果尤為耐久,插在膽瓶里,可經(jīng)半個月。
舂粉子。有位鄰居,有一架碓。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輪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篩子、籮。踩碓很好玩,用腳一踏,吱扭一聲,碓嘴揚了起來,嘭的一聲,落在碓窩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粉、做“年燒餅”(糯米粉為蒂,包豆沙白糖,作為餅,在鍋里烙熟)、搓圓子(即湯團)。舂粉子,就快過年了。
汪曾祺的散文篇七
家鄉(xiāng)的幾座大寺里都有羅漢。我的小學(xué)的隔壁是承天寺,就有一個羅漢堂。我們?nèi)靸深^于放學(xué)之后去看羅漢。印象最深的是降龍羅漢,——他睜目凝視著云端里的一條小龍;伏虎羅漢,——羅漢和老虎都在閉目養(yǎng)神;和長眉羅漢。大概很多人都對這三尊羅漢印象較深。昆曲(時調(diào))《思凡》有一段“數(shù)羅漢”,小尼姑唱道:
“降龍的惱著我,
伏虎的恨著我,
那長眉大仙愁著我:
說我老來時,有什么結(jié)果!”
她在眾多的羅漢中單舉出來的,也只是這三位?!前ぶ鴤€兒數(shù)下去,那得數(shù)多長時間!
羅漢原來是十六個,傅貫休所畫“十六應(yīng)真”即是十六人,后來加上布袋和尚和一個什么什么尊者,——羅漢的名字都很難念,大概是古梵文音譯,這就成了通常說的“十八羅漢”。李龍眠畫“羅漢渡江”就已經(jīng)是十八人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這隊伍擴大了,變成了五百羅漢。有些寺里在五百塑像前各豎了一個木牌,墨字某某某某尊者,也不知從哪里查考出來的。除了寫牌子的老和尚,誰也弄不清此位是誰。有的寺里,比如杭州的靈隱寺竟把濟公**也算在里頭,這實在有點胡來了。
羅漢本是印度人,貫休的“十六應(yīng)真”就多半是深目高鼻且長了大胡子,后來就逐漸漢化。許多羅漢都是個中國和尚。
羅漢大致有兩種。一種是裝金的,多半是木胎?!拔灏倭_漢”都是裝金的。杭州靈隱寺、蘇州××寺(忘寺名)、漢陽歸元寺,都是。裝金羅漢以多為勝,但實在沒有什么看頭,都很呆板,都差不多,其差別只在或稍肥,或精瘦。誰也沒有精力把五百個羅漢一個一個看完??戳?,也記不得有什么特點。一種是彩塑。精彩的羅漢像都是彩塑。
我所見過的中國精彩的彩塑羅漢有這樣幾處:一是昆明筇竹寺。筇竹寺的羅漢與其說是現(xiàn)實主義的不如說是一組浪漫主義的作品。它的設(shè)計很奇特。不是把羅漢一尊一尊放在高出地面的臺子上,而是于兩壁的半空支出很結(jié)實的木板,羅漢塑在板上。羅漢都塑得極精細(xì)。有一個羅漢赤足穿草鞋,草鞋上的一根一根的草莖都看得清清楚楚,跟真草鞋一樣。但又不流于瑣細(xì),整堂(兩壁)有一個通盤的,完整的構(gòu)思。這是一個群體,不是各自為政,十八人或坐或臥,或支頤,或抱膝,或垂眉,或凝視,或欲語,或諦聽,情緒交流,彼此感應(yīng),增一人則太多,減一人則太少,氣足神完,自成首尾。另一處是蘇州紫金庵。像比常人小,身材比例稍長,面目清秀。這些羅漢好像都是蘇州人。他們都在安靜沉思,神情肅穆。如果說筇竹寺羅漢注意外部筋骨,頗有點流浪漢氣,紫金庵的羅漢則富書生氣,性格內(nèi)向。再一處是泰山后山的寶善寺(寺名可能記得不準(zhǔn)確)。這十八尊是立像,比常人高大,面形渾樸,是一些山東大漢,但塑造得很精美。為了防止參觀的人用手捫觸,用玻璃龕罩了起來,但隔著玻璃,仍可清楚地看到肌肉的紋理,衣飾的刺繡針腳。前三年在蘇州直看到幾尊較古的羅漢。原來有三壁。東西兩壁都塌圮了,只剩下正面一壁。這一組羅漢構(gòu)思很有特點,背景是懸崖,羅漢都分散地趺坐在巖頭或洞穴里(彼此距離很遠(yuǎn))。據(jù)說這是梁代的作品,正中高處坐著的戴風(fēng)帽著赭黃袍子的便是梁武帝,不知可靠否,但從衣紋的簡練和色調(diào)的單純來看,顯然時代是較早的。據(jù)傳紫金庵羅漢是唐塑,寶善寺、筇竹寺的恐怕是宋以后的了。
羅漢的塑工多是高手,但都沒有留下名字來,只有北京香山碧云寺的幾尊,據(jù)說是劉鑾塑的。劉鑾是元朝人,現(xiàn)在北京西四牌樓東還有一條很小的胡同叫做“劉鑾塑”,據(jù)說劉鑾原來就住在這里,但是許多老北京都不知道有這樣一條名字奇怪的胡同,更不知道劉鑾是何許人了。像傳于世,人不留名,亦可嗟嘆。
中國的雕塑藝術(shù)主要是佛像,羅漢尤為杰出的代表。羅漢表現(xiàn)了較多的生活氣息,較多的人性,不像三世佛那樣超越了人性,只有佛性。我們看彩塑羅漢,不大感覺他們是上座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只覺得他們是一些人,至少比較接近人,他們是介乎佛、菩薩和人之間的那么一種理想的化身,當(dāng)然,他們也是會引起善男子、善女人頂禮皈依的虔敬感的。這是一宗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不論是從宗教史角度,美術(shù)史角度乃至工藝史角度、民俗學(xué)角度來看。我們對于羅漢的重視程度是很不夠的。紫金庵、筇竹寺的羅漢曾有畫報介紹過,但是零零碎碎,不成個樣子。我希望能有人把幾處著名的羅漢好好地照一照相,要全,不要遺漏,并且要從不同角度來拍,希望印一本厚厚的畫冊:《羅漢》;希望有專家能寫一篇長文作序,當(dāng)中還要就不同寺院的塑像,不同問題寫一些分論;我希望能把這些羅漢制成幻燈片,供研究用、供雕塑系學(xué)生學(xué)習(xí)用,供一般文化愛好者欣賞用。
載一九九八年第一期《收獲》。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汪曾祺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智者,他擅于將生活中的瑣碎雜亂串聯(lián)成一幅幅生動別致的畫卷。汪老的.筆調(diào)平淡質(zhì)樸,貼近生活細(xì)節(jié),不追求華麗辭藻的刻意堆砌,不注重觀念思想的有意灌輸,在他的文章中,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樣自然純樸,卻又意味深長。古云文如其人,汪老一生處事淡泊、不計名利,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人格魅力令人景仰。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張家口勞作的日子里,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rèn)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jìn)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蓖粝壬钠沸行木硾Q定了他散文創(chuàng)作的獨特風(fēng)格,讀汪老的散文,猶如在和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拉家常,雖然話語平實,但饒有風(fēng)趣,令人回味無窮。
(一)汪老散文之貼近生活。
拜讀過汪先生的諸多散文之后會發(fā)現(xiàn),他所寫散文的主題大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都是我們平常生活中遇見卻未細(xì)心留意的人或物。如《夏天》中對夏天景色的細(xì)微描寫,《泡茶館》對茶館里的閑人趣事的生動刻畫。汪老從細(xì)小的視角嵌入,寫凡人小事,記鄉(xiāng)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并于平凡事物中發(fā)現(xiàn)不平凡的趣味。
現(xiàn)代社會下的都市人生活節(jié)奏加快、生存壓力劇增,他們沉浸于工作和學(xué)習(xí)中,閑情逸致都拋之腦后,對于身邊平凡的人或物他們無暇顧及。除了工作學(xué)習(xí),他們無法體會到生活的其他樂趣,他們的世界被物欲所包圍著,周圍一切平凡美好的事物都與他們劃清界線,他們將自己局限在自我的小世界里,然而社會生活的喧囂與緊張唯有透過心靈的恬淡與靈靜才能得到調(diào)劑與釋放。許多讀者喜愛汪老也正是被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與關(guān)注所吸引,在汪老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心靈的愉悅和凈化,進(jìn)而對周圍環(huán)境有了重新的注目。
(二)汪老散文之平淡質(zhì)樸。
汪曾祺先生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闭缤衾纤?,他的散文中至始至終彌漫著平實主義風(fēng)味,散文語言簡單易懂,曾有評論家評價汪老的語言十分特別,拆開來看,每一句都很平淡,但放在一起,就別有一番味道。個人比較喜歡汪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文章筆調(diào)樸實,如拉家常,但卻字里行間中折射出父子之間無需言語表達(dá)的親情。
(三)汪老散文之以小見大。
汪先生的散文并不是一味描寫生活瑣事,他對事物往往有其獨到的見解感悟和奇妙的審美發(fā)現(xiàn),擅于以小見大,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如汪老在其散文《吃食和文學(xué)》中談到苦瓜到底是不是瓜時,最后從苦瓜想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他說作家應(yīng)該口味雜一點,不能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汪先生這種生活中的敏思與睿智,是值得我們所提倡與奉行的?!拔宜脊饰以凇保粩嗟乃伎疾拍鼙虐l(fā)生命的靈感。
(四)汪老散文之樂觀豁達(dá)。
先生的散文格調(diào)向我們展示的永遠(yuǎn)是樂觀向上的精神與內(nèi)涵,這與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恬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有關(guān)?,F(xiàn)在的很多藝術(shù)過于浮躁,無病呻吟,汪曾祺先生則是要從內(nèi)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shù)”或“綠色藝術(shù)”,創(chuàng)造真境界,傳達(dá)真感情,引領(lǐng)人們到達(dá)精神世界的凈土。從汪老散文中散發(fā)出來的豁達(dá)精神對于我們的人生是一種鼓舞,不管經(jīng)歷多大挫折與磨難,堅信曙光的到來,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享受人間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當(dāng)我們真正以樂觀胸懷視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任何的困難都只是成功道路上的基石。
汪曾祺的散文篇八
汪曾祺老先生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資深“吃貨”。他自詡為“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這是何等的境界。如果沒有過往歲月的難忘經(jīng)歷,如果沒有對各地美食的留戀,恐怕難以形成這些精妙的美文。
汪老先生散文的最大特點就是畫面感很強,每每描述一種吃食,就像是在你面前展示制作工藝一般,令人垂涎欲滴,忍不住想要品嘗。全書文章通透自然,引用了較多的歷史典故,針對多種食材介紹了各地的不同做法。既有南北方不同習(xí)俗的對比研究,更有作者的主觀品評。在此基礎(chǔ)上,汪老還談了親身體會和見聞,并結(jié)合美食美味介紹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歷史文化,尤其是大量引用了歷代文人墨客對美食的記載和評述?;蚴窃娢?,或是典故,無不為八方美食平添了幾分歷史厚重感。如《故鄉(xiāng)的食物》一文,就引用了“資深美食家”袁枚所作《隨園食單》中關(guān)于高郵咸蛋的記載,頗有趣味。
由于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也使汪老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無論是華夏中原還是塞外邊疆,無論走到哪里,汪老都會遍訪當(dāng)?shù)孛朗场_@期間,當(dāng)然也有很多趣聞。據(jù)說,汪老為了尋找地道的“臭豆腐”,曾經(jīng)領(lǐng)著幾個老頭,聞著臭味,直到靠近一家公共廁所……由此可見汪老對美食美味的熱衷和推崇。手把肉、豆腐、野菜、魚等等這些美食都在本書中有大量篇幅的描述。原料的取材盡管異常簡單,但是做法卻是異常講究。比如高郵咸蛋和內(nèi)蒙手把肉。高郵咸蛋的蛋黃里面有紅油溢出,這可比平日所見到的干癟的`鴨蛋誘人太多;內(nèi)蒙手把肉用白水煮開后,蘸了料吃,真是鮮嫩無比,大快朵頤。這也應(yīng)了“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酣暢舒爽之氣。羊肉腥膻與否都不會影響到肉的口感,因為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特殊的飲食習(xí)慣。
本書特別注重介紹各地不同的飲食習(xí)慣。比如《豆腐》一文,就介紹了南北豆腐的多種做法和歷史淵源。拌、燒、炒、燉等十八般武藝樣樣都可以使用在豆腐上,這也映襯了豆腐具有無味調(diào)和、海納百川的天然優(yōu)勢。
汪曾祺的散文篇九
草巷口往北,西邊有一個短短的巷子,我的一個堂房叔叔住在這里。這位堂叔我們叫他小爺,他整天不出門,也不跟人來往,一個人在他的小書房里擺圍棋譜,養(yǎng)鳥。他養(yǎng)過一只鸚鵡,這在我們那里是很少見的。我有時到小爺家去玩,去看那只鸚鵡。
小爺家對面有兩戶人家,是種菜的。
由小爺家門前往西,幾步路,就是陰城了。
陰城原是一片古戰(zhàn)場,韓世忠的兵曾經(jīng)在這里駐過,有人撿到過一種有耳的陶壺,叫做“韓瓶”,據(jù)說是韓世忠的兵用的水壺,用韓瓶插梅花,能夠結(jié)子。韓世忠曾在高郵屬境擊敗過金兵,但是在三垛,不在高郵城外。有人說韓瓶是韓信的兵用過的水壺,似不可靠,韓信好像沒有在高郵屯過兵。
看不到什么古戰(zhàn)場的痕跡了,只是一片野地,許多亂葬的墳,因此叫做“陰城”。有一年地方政府要把地開出來種麥子,挖了一大片無主的墳,遍地是糟朽的薄皮棺材和白骨。麥子沒有種成,陰城又成了一片野地,荒墳累累,雜草叢生。
我們到陰城去,逮螞蚱,掏蛐蛐,更多的時候是去放風(fēng)箏。
小時候放三尾子。這是最簡單的風(fēng)箏。北京叫屁股簾兒,有的地方叫瓦片。三根葦篾子扎成一個干字,糊上一張紙,四角貼“云子”,下面粘上三根紙條就得。
稍大一點,放酒壇子,篾架子扎成紹興酒壇妝,糊以白紙,紅鼓,如鼓形;四老爺打面缸,紅鼓上面留一截,露出四老爺?shù)哪X袋——一個戴紗帽的小丑;八角,兩個四方的篾框,交錯為八角;在八角的外邊再套一個八角,即為套角,糊套角要點技術(shù),因為兩個八角之間要留出空隙。紅雙喜,那就更復(fù)雜了,一般孩子糊不了,以上的風(fēng)箏都是平面的,下面要綴很長的麻繩的尾巴,這樣上天才不會打滾。
風(fēng)箏大都帶弓。干蒲破開,把里面的瓤刮去,只剩一層皮。葦稈彎成弓。把蒲繃在弓的兩頭,縛在風(fēng)箏額上,風(fēng)箏上天,蒲弓受風(fēng),汪汪地響。
我已經(jīng)好多年不放風(fēng)箏了。北京的風(fēng)箏和我家鄉(xiāng)的,我小時糊過、放過的風(fēng)箏不一樣,沒有酒壇子,沒有套角,沒有紅鼓,沒有四老爺打面缸。北京放的多事沙燕兒。我的家鄉(xiāng)沒有沙燕兒。
結(jié)束語。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jié)構(gòu)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zhì)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他以個人化的細(xì)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以平淡、含蓄節(jié)制的敘述,暴露了濫情的、夸飾的文風(fēng)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jīng)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fēng)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dāng)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虛假、病態(tài),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fā)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學(xué)》的《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談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xiàn)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xiàn)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
汪曾祺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xué)時,和朋友朱德熙到昆明蓮花池去游覽。蓮花池有個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看了滿池清水邊的陳圓圓著比丘裝的石像后,下起雨來。汪曾祺到蓮花池邊小街的小酒店里坐下,一碟豬頭肉,半斤酒。雨大,汪曾祺看小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把院子遮得嚴(yán)嚴(yán)實實。密密匝匝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多少年過去了,汪曾祺忘不掉這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汪曾祺的故鄉(xiāng)是江蘇高郵,故鄉(xiāng)的風(fēng)物,咸鴨蛋,野菜,甚至小咸菜,都滋養(yǎng)了他的筆墨。晚年所寫的小說和散文,都是取材于故鄉(xiāng)的人物和食物。
昆明是他人生中的第二個驛站。在昆明生活了多年,他青春的夢在這里綻放,收獲了愛情友情。云南的美食,培養(yǎng)了他后來作為美食家的胃口和審美。他寫昆明的吃食,別有情味和韻味,已經(jīng)超越了美食的味道,有了記憶的回味,情感的醞釀,一飯一蔬,散發(fā)出醉人的氣息。我是在他的筆下知道過橋米線、汽鍋雞,十幾年前,去昆明時,特意上街品嘗。
人能端什么飯碗吃什么飯,一生之中,有很多偶然,有很多不確定性。與西南聯(lián)大的朱德熙從事語言學(xué)研究相比,汪曾祺吃了文藝的飯,后來被下放到農(nóng)村勞動。在張家口地區(qū)的沽源馬鈴薯研究站,汪曾祺完成了一套《中國馬鈴薯圖譜》。汪曾祺白天畫馬鈴薯,晚上看《容齋隨筆》。畫一個整薯,還要切開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于是隨手埋進(jìn)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的,全國蓋無第二人”。
汪曾祺是一個達(dá)觀主義者,樂生,灑脫。吃地方小吃,品四方美食。興之所致,親自下廚,做兩個小炒,美滋滋地喝上幾杯,然后鋪上宣紙,隨意畫兩筆。汪曾祺畫畫是自娛自樂,并照搬了陶弘景的詩句“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他的花鳥畫作,的確如嶺上白云,飄逸,高潔。對應(yīng)了人間食物的五味雜陳與溫?zé)岷V定。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一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講究大吃大喝。杜甫的《麗人行》里列敘了一些珍饈,但多系夸張想象之辭。五代顧閎中所繪《韓熙載夜宴圖》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過八品,四個高足的淺碗,四個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圓球形的東西,有點像外面滾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顏色是鮮紅的,很惹眼,用放大鏡細(xì)看,不過是幾個帶蒂的柿子!其余的看不清是什么。蘇東坡是個有名的饞人,但他愛吃的好像只是豬肉。他稱贊“黃州好豬肉”,但還是“富者不解吃,貧者不解煮”。他愛吃豬頭,也不過是煮得稀爛,最后澆一勺杏酪?!永蚁氡厥撬崂锕緡\的,可以解膩。有人“忽出新意”以山羊肉為玉糝羹,他覺得好吃得不得了。這是一種什么東西?大概只是山羊肉加碎米煮成的糊糊罷了。當(dāng)然,想象起來也不難吃。
宋朝人的吃喝好像比較簡單而清淡。連有皇帝參加的御宴也并不豐盛。御宴有定制,每一盞酒都要有歌舞雜技,似乎這是主要的,吃喝在其次。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載《宰執(zhí)親王宗室百官入內(nèi)上壽》,使臣諸卿只是“每分列環(huán)餅、油餅、棗塔為看盤,次列果子。惟大遼加之豬羊雞鵝兔連骨熟肉為看盤,皆以小繩束之。又生蔥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列漿水一桶,立杓數(shù)枚”?!翱幢P”只是擺樣子的,不能吃的?!胺灿缰恋谌K,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雙下鴕峰角子。”第四盞下酒是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第五盞是群仙、天花餅、太平畢羅、干飯、縷肉羹、蓮花肉餅;第六盞假圓魚、密浮酥捺花;第七盞排炊羊、胡餅、炙金腸;第八盞假沙魚、獨下饅頭、肚羹;第九盞水飯、簇下飯。如此而已。
宋朝市面上的吃食似乎很便宜?!稏|京夢華錄》云:“吾輩入店,則用一等玻璃淺碗,謂之‘碧碗’,亦謂之‘造羹’,菜蔬精細(xì),謂之‘造’,每碗十文?!薄稌蓸恰窏l載:“止兩人對坐飲酒……即銀近百兩矣?!背蹩磭樔艘惶<?xì)看,這是指餐具的價值——宋人餐具多用銀。
幾乎所有記兩宋風(fēng)俗的書無不記“市食”。錢塘吳自牧《夢粱錄》《分茶酒店》最為詳備。宋朝的肴饌好像多是“快餐”,是現(xiàn)成的。中國古代人流行吃羹?!叭杖霃N下,洗手作羹湯”,不說是洗手炒肉絲?!端疂G傳》林沖的徒弟說自己“安排得好菜蔬,端整得好汁水”,“汁水”也就是羹。《東京夢華錄》云“舊只用匙今皆用筋矣”,可見本都是可喝的湯水。其次是各種菜,雞、鴨、鵝。再次是半干的肉脯和全干的肉。幾本書里都提到“影戲”,我覺得這就是四川的燈影牛肉一類的東西。炒菜也有,如炒蟹,但極少。
宋朝人飲酒和后來有些不同的',是總要有些鮮果干果,如柑、梨、蔗、柿,炒栗子、新銀杏,以及萵苣、“姜油多”之類的菜蔬和瑪瑙餳、澤州餳之類的糖稀。《水滸傳》所謂“鋪下果子按酒”,即指此類東西。
宋朝的面食品類甚多。我們現(xiàn)在叫做主食,宋人卻叫“從食”。面食主要是餅?!端疂G》動輒說“回些面來打餅”。餅有門油、菊花、寬焦、側(cè)厚、油鍋、新樣滿麻……《東京夢華錄》載武成王廟海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爐。五十幾個爐子一起烙餅,真是好家伙!
遍檢《東京夢華錄》、《都城紀(jì)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都沒有發(fā)現(xiàn)宋朝人吃海參、魚翅、燕窩的記載。吃這種滋補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從明朝才開始。這大概和明朝人的縱欲有關(guān)系,記得魯迅好像曾經(jīng)說過。
宋朝人好像實行的是“分食制”。《東京夢華錄》云“用一等玻璃淺碗……每碗十文”,可證?!俄n熙載夜宴圖》上畫的也是各人一份,不像后來大家合坐一桌,大盤大碗,筷子勺子一起來。這一點是頗合衛(wèi)生的,因不易傳染肝炎。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二
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濕雨沉沉。
寧坤要我給他畫一張畫,要有昆明的特點。我想了一些時候,畫了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題了這樣幾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懸空倒掛,尚能存活開花。于此可見仙人掌生命之頑強,亦可見昆明雨季空氣之濕潤。雨季則有青頭菌、牛肝菌,味極鮮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謂雨季?!坝昙尽?,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體感受的。
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從幾月到幾月,好像是相當(dāng)長的。但是并不使人厭煩。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并不使人氣悶。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我的那張畫是寫實的。我確實親眼看見過倒掛著還能開花的仙人掌。舊日昆明人家門頭上用以辟邪的多是這樣一些東西:一面小鏡子,周圍畫著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個洞,用麻線穿了,掛在釘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極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園的周圍種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籬笆——種了仙人掌,豬羊便不敢進(jìn)園吃菜了。仙人掌有刺,豬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極多。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lián)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青頭菌比牛肝菌略貴。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diào)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雞,味道鮮濃,無可方比。雞是名貴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貴得驚人。一盤紅燒雞的價錢和一碗黃燜雞不相上下,因為這東西在云南并不難得。有一個笑話:有人從昆明坐火車到呈貢,在車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雞,他跳下去把雞撿了,緊趕兩步,還能爬上火車。這笑話用意在說明昆明到呈貢的火車之慢,但也說明雞隨處可見。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里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xì)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jié)舌:這東西這么好吃?!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吃,雞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圓那樣大,滴溜兒圓,顏色淺黃,恰似雞油一樣。這種菌子只能做菜時配色用,沒甚味道。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三
(多給孩子們寫一點神奇的,驚險的故事吧。)。
孩子們跑著,跳著,在圓筒上面,在圓筒里面。忽然,有一個孩子在心里驚呼起來:“我已經(jīng)頂?shù)酵沧禹斄?,我沒有踮腳!”啊,不知不覺的,這些孩子都長高了!真快呀,孩子!而,這些大圓筒子也一個一個地安到深深的溝里去了,孩子們還來得及看到它們的淺灰色的脊背,整整齊齊地,長長地連成了一串,工人叔叔正往溝里填土。
現(xiàn)在,場子里又空了,又是一個新的場子,還是那棵小棗樹,挺立著,搖動著枝條。
不久,溝填平了,又是平平的,寬廣的,特別平,特別寬的路。但是,孩子們確定地知道,這下面,是下水道。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四
雨季的果子,是楊梅。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作“火炭梅”。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一點都不酸!我吃過蘇州洞庭山的楊梅、井岡山的楊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緬桂花即白蘭花,北京叫作“把兒蘭”(這個名字真不好聽)。云南把這種花叫作緬桂花,可能最初這種花是從緬甸傳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點像桂花,其實這跟桂花實在沒有什么關(guān)系——不過話又說回來,別處叫它白蘭、把兒蘭,它和蘭花也挨不上呀,也不過是因為它很香,香得像蘭花。我在家鄉(xiāng)看到的白蘭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緬桂是大樹!我在若園巷二號住過,院里有一棵大緬桂,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寡婦)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的。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為許多久客的游子而寫的。我有一天在積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從聯(lián)大新校舍到蓮花池去??戳顺乩锏臐M池清水,看了著比丘尼裝的陳圓圓的石像(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雨又下起來了。蓮花池邊有一條小街,有一個小酒店,我們走進(jìn)去,要了一碟豬頭肉,半市斤酒(裝在上了綠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來。雨下大了。酒店有幾只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腳著地,一動也不動地在檐下站著。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這樣大的木香卻不多見。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yán)嚴(yán)的。密匝匝的細(xì)碎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我們走不了,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濕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五
汪曾祺是迄今為止?fàn)幾h最小的當(dāng)代作家:他的美學(xué)氣質(zhì)、作品的審美價值、文學(xué)史意義得到評論界、創(chuàng)作界的一致肯定。他以散文筆調(diào)寫小說,寫出了家鄉(xiāng)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fēng)物人情、習(xí)俗民風(fēng),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xiàn)奇崛,情韻靈動淡遠(yuǎn),風(fēng)致清逸秀異。他的小說《受戒》、《大淖紀(jì)事》、《陳小手》都是當(dāng)代文壇的經(jīng)典名篇,對于他的小說吸收他的老師沈從文先生的京派小說風(fēng)范評論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且他的小說那種淡泊恬淡的田園感受,也讓很多讀者流連忘返。我個人就非常喜歡他的小說,比如看過《受戒》腦子里經(jīng)常會浮現(xiàn)小和尚和一個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畫面,也經(jīng)常會想到兩個天真少年在岸邊留下的那一對小腳丫。今天我們就來重點探討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數(shù)都寫得隨意感性又興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義上的隨筆。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隨隨便便、任心閑話、興之所至的的閑話。他自己曾說,散文是一個大類,也說自己實在無法區(qū)分散文和隨筆,于是將自己作品中稍長的稱為散文,短的稱為隨筆?!锻粼魃⑽碾S筆集》自序。他的散文題材非常廣泛:個人經(jīng)歷、天文地理、民情風(fēng)俗、飲食男女、街頭巷議、人生世相、文壇曲藝等等無不可以入文?!段募孕颉贰按思T篇,記人事、寫風(fēng)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tài)度親切,不矜持作態(tài)。文求雅潔,少雕飾,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彼J(rèn)為散文是一種見性情,見人品,見功底的文體。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zhì)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對人情世故的達(dá)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其實“隨緣任運”是汪曾祺所有作品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風(fēng)格。代表的有《隨遇而安》、《猴年說命》、《平心靜氣》、《覓我游蹤五十年》、《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自報家門》、《認(rèn)識到和沒有認(rèn)識到的自己》、《老年的愛憎》等。他在《隨遇而安》中開篇就說:“我當(dāng)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的一生就更平淡了?!边@是對過去苦難的一種淡泊的心境,接著文章中既無凄楚之詞,亦無憤懣之聲,倒是寫了在下放勞動過程中接觸到的民情樂趣。他說“批判是一出荒誕戲劇,每一個上場的人都只是角色?!边@又何嘗不是一種清醒。張愛玲曾經(jīng)說過“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而且也有這樣一句名言:“眼因流多淚水而愈清明,心因飽經(jīng)憂患而愈溫厚?!?BR> 汪曾祺在談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說:“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希望溶奇崛于平淡,納外來于傳統(tǒng)?!鄙⑽姆矫姹憩F(xiàn)在《泰山片石》、《翠湖心影》等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崇高、偉大的近似偏激的情緒?!拔沂菍懖涣颂┥降?,因為泰山太大。我對泰山不能認(rèn)同。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汪曾祺坦言“我的感情無非三種:憂傷、歡樂和嘲諷”這與他追求的和諧也是十分合拍的。三種感情都很溫和。他在《我是一個中國人》中談到,“我是一個中國人,那么就必須會接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的影響”“我不是從道理上,而是從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認(rèn)為儒家是講人情的,是一種富于人情味的思想?!庇靡痪湓捀爬ㄎ业乃枷耄骸拔沂且粋€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边@首先表現(xiàn)在對人的尊重上,汪曾祺這樣解釋自己的人道主義,即“用充滿溫情的眼睛看人,發(fā)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詩意,努力去感覺周圍生活的生意盎然,懷著碧綠透明的幽默感”比如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和《我的祖父祖母》祖父給自己的兒子和孫子講自己年輕時的一段風(fēng)流韻事,講的老淚縱橫?!耙虼宋矣X得我的祖父是個人”以及他在作品中寫到的平民百姓,甚至包括他寫的家常小吃。就這樣于平淡樸實的生活中寫出人生的哲理。
汪曾祺的作品,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都有許多民俗文化背景,比如《受戒》里的廟,《大淖記事》里的大淖等,這些環(huán)境和人文民俗都構(gòu)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至于他的散文中就更多了,他寫了故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名人,故鄉(xiāng)的鄉(xiāng)親,故鄉(xiāng)的廟宇,故鄉(xiāng)的河湖,故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等節(jié)日風(fēng)俗,故鄉(xiāng)的特產(chǎn),故鄉(xiāng)的野菜等等,而且他也寫了好多自己去過的地方的風(fēng)俗,比如昆明,比如張家口,甚至美國,他說:“風(fēng)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chuàng)作的抒情詩”(《是怎樣寫出來的》他稱自己是“通俗抒情詩人”,他寫的清風(fēng)白水、竹籬茅舍無不帶有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高中語文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作者在開頭部分總說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分說,先說胡同,說到胡同的取名來源,胡同的大小和數(shù)量,胡同功能和環(huán)境;再說文化,總說胡同文化的性質(zhì),“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接著說明“封閉”的種種具體表現(xiàn)。最后,說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比如說北京城方正的特點,你看他怎樣說,“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zhuǎn)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作者就這樣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來,生動有趣,語言也是極其的樸素,使你對北京城的特點有了深刻的印象。更為出奇的是,作者在敘事時,帶有濃厚的抒情筆調(diào)。比如,“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chǎn)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保@是直接抒情?!拔黠L(fēng)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描寫胡同的衰敗景象,透露出極其傷感的情緒。文末一句“再見吧,胡同?!?,留戀、傷感和無奈之情交織在一起,難以言說。
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yuǎn)的風(fēng)格,去努力建構(gòu)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美學(xué)價值。汪曾祺的散文在于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于他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他散文的精神氣質(zhì)和藝術(shù)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chǎn)生強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給人們的視覺建立起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shù)”或“綠色藝術(shù)”的欣賞,創(chuàng)造真境界,傳達(dá)真感情,引領(lǐng)人們到達(dá)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xiàn)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后。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么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fā)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六
汪曾祺是一位來自高郵的作家,他筆下的美食被描寫的十分生動,富有特色。每次讀他的文章,我都被深深吸引,仿佛這些美食就在我眼前。文字與美食相結(jié)合,令人欲罷不能,愛不釋手。
品嘗這些美食時,應(yīng)該是汪先生最幸福的時光。無論是家鄉(xiāng)的鴨蛋,還是每年必做的炒米;無論是充滿了感情的慈姑,還是鮮嫩爽口的咸菜,都使汪先生回味無窮。讀著這些質(zhì)樸的文字,我卻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人世間和汪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幸福時光。比如每次年夜飯奶奶都要做的饅頭丸子。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做丸子總要摻上許多手工的細(xì)碎饅頭。所以說是丸子,其實肉少饅頭多,吃起來像是肉丸子。即使是這樣,這也是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的好菜。隨著現(xiàn)在生活越來越好,饅頭丸子里肉占了大部分,有時家里的長輩還會調(diào)侃說肉太多,不是當(dāng)年的味兒,與記憶中的那個美味總是差了一絲。
這道菜比不上山珍海味,卻在家里人心中是再好不過的。原因很簡單——傳承與回憶。這是太奶奶曾經(jīng)的拿手菜,教給了奶奶把美味傳遞下去,這就是傳承。如今,太奶奶已經(jīng)過世,吃到這個菜也會讓全家人想起曾經(jīng)那些美好和值得紀(jì)念的回憶。
汪先生文章里的每一道美食都不僅是簡單的食物,背后更有一個個故事。這一道饅頭丸子更是這樣,承載了我家?guī)状说幕貞?,以及對先人的思念?BR>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七
1、我初學(xué)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BR> 2、每當(dāng)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3、我以為語言具有內(nèi)容性。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zhì)、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guān)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guān)。好的語言正當(dāng)如此。語言像樹,枝干內(nèi)部汁液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4、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6、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zhǔn)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nèi)サ迷缌耍€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jìn)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方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子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fā)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dāng)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厦娲蟾庞袀€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7、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nèi)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梢哉f,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xué)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BR> 8、國子監(jiān),現(xiàn)在已經(jīng)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fā)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于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jīng)襄贊其事,并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fā)胡同的和建國后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xué)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nèi)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9、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民主墻”。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gd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耙е舶投等ψ印笔枪?。
10、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jìn),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11、國子監(jiān),就是從前的大學(xué)。
12、坐在亭子里,覺山色皆來相就。
13、人間存一角,聊放側(cè)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汪曾祺《受戒》。
28、不過,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汪曾祺《受戒》。
29、睡著之后,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曇花開了。――汪曾祺《受戒》。
30、墓草凄凄,落照黃昏,歌聲猶在,斯人遠(yuǎn)矣。――汪曾祺《受戒》。
31、若我在臨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綠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無從說,說不好的美麗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遙遠(yuǎn)的舉杯致意。逝去的從容逝去,重溫的依然重溫,在滄桑的枝葉間,折取一朵明媚,簪進(jìn)歲月肌里,許它疼痛又甜蜜,許它流去又流回,改頭換面千千萬,我認(rèn)取你一如初見。
32、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33、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34、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
35、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36、西瓜以繩絡(luò)懸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37、在黑白里溫柔地愛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38、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39、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jīng)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zāi)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yuǎn)征不服的。
40、賞花賞到氣息,氛圍,情懷。隔江看花,隔窗聽雨,隔著人世中一層一層占有的標(biāo)簽,輕啟那古舊又明潤的光。如同,浴一回月光,落兩肩花瓣,踏一回輕雪,活著,走著,看著,欣喜著,卻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41、我覺得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xiàn)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yīng)由他們自己來設(shè)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yīng)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42、四月二日。月光清極。夜氣大涼。似乎該再寫一段作為收尾,但又似無須了。便這樣吧,日后再說。逝者如斯。
43、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
44、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只記花開不記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風(fēng)中。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45、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46、茶擔(dān)子。金漆木桶,桶口翻出,上置一圈細(xì)瓷茶杯,桶內(nèi)和杯內(nèi)都裝了香茶。
花擔(dān)子。鮮花裝飾的擔(dān)子。
挑茶擔(dān)子、花擔(dān)子的扁擔(dān)都極軟,一步一顫。腳步要勻,三進(jìn)一退,各依節(jié)拍,不得錯步。茶擔(dān)子、花擔(dān)子雖無很難的技巧,但幾十副擔(dān)子同時進(jìn)退,整整齊齊,亦頗婀娜有致。
47、不教白發(fā)催人老,更喜春風(fēng)滿面生。
48、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
49、越冬的麥粒在松軟的泥土里睡得正香。
50、北京人喝酒,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喝一毛三的是一個層次,喝二鍋頭的是一個層次,喝紅粱大曲、華燈大曲的乃至衡水老白干的是一個層次,喝八大名酒是高層次,喝茅臺的是最高層次。
汪曾祺的散文篇一
暑假開始了,老師向我推薦了幾本書,《汪不祺讀本》一聽它的名字我就喜歡。這本書寫的是關(guān)于他小時候在自己家的大花園所發(fā)生的趣事,如捉螞蚱、捉蜻蜓、捉蝴蝶,各種各樣的昆蟲,汪不祺先生總喜歡把它們放在小瓶子里,開著蓋,讓這些小東西們自生自滅。
在日常生活中,也必定離不開五味:酸、甜、苦、辣、咸,這些都是人們做菜時放的佐料,像汪不祺先生這位名副其實的“美食家”會把所有有關(guān)吃的學(xué)問原原本本、一五一十地全說出來,讓你聽得直流口水,可他為了一道菜而遺憾了六十多年。
我小時候也有一個夢想,就是當(dāng)一名美食家,但是在媽媽的勸說下,我才放棄了,除了媽媽燒的菜之外,我最喜歡吃徽州的毛豆腐了!它樣子不討人喜歡,可它經(jīng)過油炸之后,簡直是舊貌換新顏,像一塊金麥,可香了!
關(guān)于這個美味的豆腐,還有一個傳說呢!很久以前,某州的大人愛吃一位老人做的豆腐。可是,一次突發(fā)的風(fēng)寒,讓老人臥病在床。這位老人一病病了好幾天,制好的豆腐放在紙箱里,數(shù)日已過,老人已經(jīng)病好了,發(fā)現(xiàn)豆腐已長毛,老人不舍得丟掉,就放在油鍋里一炸,嘗了之后景竟比鮮豆腐還好吃。于是老人就把這長毛的豆腐取名“毛豆腐”,傳給了后代從此就過世了。
所有好吃的我都愛,可我最愛“毛豆腐”。
汪曾祺的散文篇二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dāng)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歷任中學(xué)教師、北京市文聯(lián)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的散文篇三
我對茶實在是一個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換三次葉子。每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毫不講究。對茶葉并不是很挑剔。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但有便喝。茶葉多是別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開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了。但是不論什么茶,總得是好一點的。太次的茶葉,便是只好留著煮茶葉蛋。《北京人》里的江泰認(rèn)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為還有一種功能,是:提神。《陶庵夢憶》記閔老子茶,說得神乎其神。我則有點像董日鑄,以為“濃、熱、滿三字盡茶理”。我不喜歡喝太燙的茶,沏茶也不愛滿杯。我的家鄉(xiāng)認(rèn)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滿,茶要淺”,茶斟得太滿是對客人不敬,甚至是罵人。于是就只剩下一個字:濃。我喝茶是喝得很釅的。常在機關(guān)開會,有女同志嘗了我的一口茶,說是“跟藥一樣”。因此,寫不出關(guān)于茶的文章。要寫,也只是些平平常常的話。
我讀小學(xué)五年級那年暑假,我的祖父不知怎么忽然高了興,要教我讀書?!按┨谩钡淖髠?cè)有兩間空屋。里間是佛堂,掛了一幅丁云鵬畫的佛像,佛的袈裟是紅的。佛像下,是一尊烏斯藏銅佛。我的祖母每天早晚來燒一炷香。外間本是個貯藏室,房梁上掛著干菜,干的粽葉。靠墻有一缸“臭鹵”,面筋、百葉、筍頭、莧菜都放在里面臭。臨窗設(shè)一方桌,便是我的書桌。祖父每天早晨來講《論語》一章,剩下的時間由我自己寫大小字各一張。大字寫《圭峰碑》,小字寫《閑邪公家傳》,都是祖父從他的藏帖里拿來給我的。隔日作文一篇。還不是正式的八股,是一種叫做“義”的文體,只是解釋《論語》的內(nèi)容。題目是祖父出的。我共做了多少篇“義”,已經(jīng)不記得了。只記得有一題是“孟子反不伐義”。
祖父生活儉省,喝茶卻頗考究。他是喝龍井的,泡在一個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興砂壺里,用一個細(xì)瓷的小杯倒出來喝。他喝茶喝得很釅,一次要放多半壺茶葉。喝得很慢,喝了一口,還得回味一下。
他看看我的字,我的“義”,有時會另拿一個杯子,讓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從此我知道龍井是好喝的,我的喝茶濃釅,跟小時候的熏陶也有一點關(guān)系。
后來我到了外面,有的時候喝到龍井茶,就會想起我的祖父,想起孟子反。
我的家鄉(xiāng)有“喝早茶”的習(xí)慣,或者叫做“上茶館”。上茶館其實是吃點心、包子、蒸餃、燒賣、千層糕……茶自然是要喝的。在點心未端來之前,先上一碗干絲。我們那里是原先沒有煮干絲,只有燙干絲的。干絲在一個敞口的碗里堆成塔狀,臨吃,堂倌把裝在一個茶杯里的作料——醬油、醋、麻油澆入。喝熱茶、吃干絲,一絕!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幾乎天天泡茶館?!芭莶桊^”是西南聯(lián)大學(xué)生特有的說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館”,“坐”,本有消磨時間的意思,“泡”則更勝一籌。這是從北京帶過去的一個字?!芭荨闭?,長時間地沉溺其中也,與“窮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語源。聯(lián)大學(xué)生在茶館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書、寫文章。有一位教授在茶館是讀梵文。有一位研究生,可稱泡茶館的冠軍。此人姓陸,是一怪人。他曾經(jīng)徒步旅行了半個中國,讀書甚多,而無所著述,不愛說話。他簡直是“長”在茶館里。上午、下午、晚上,要一杯茶,獨自坐著看書。他連漱洗用具都放在一家茶館里,一起來就到茶館里洗臉?biāo)⒀?。聽說他后來流落在四川,窮困潦倒而死,悲夫!
昆明茶館里賣的都是青茶,茶葉不分等次,泡在蓋碗里。文林街后來開了家“摩登”茶館,用玻璃杯賣綠茶、紅茶——滇紅、滇綠。滇綠色如生青豆,滇紅色似“中國紅”葡萄酒,茶葉都很厚。滇紅尤其經(jīng)泡,三開之后,還有茶色。我覺得滇紅比祁(門)紅、英(德)紅都好,這也許是我的偏見。當(dāng)然比斯里蘭卡的“利普頓”要差一些——有人喝不來“利普頓”,說是味道很怪。人之好惡,不能勉強。我在昆明時喝過大烤茶。把茶葉放在粗陶的烤茶罐里,放在炭火上烤得半焦,傾入滾水,茶香撲人。幾年前在大理街頭看到有烤茶缸賣,猶豫一下,沒有買。買了,放在煤氣灶上烤,也不會有那樣的味道。
一九四六年冬,開明書店在綠楊請客。飯后,我們到巴金先生家喝工夫茶。幾個人圍著淺黃色的老式圓桌,看陳蘊珍(蕭珊)“表演”濯器、熾炭、注水、淋壺、篩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工夫茶,印象深刻。這茶太釅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婦,有靳以、黃裳。一轉(zhuǎn)眼,四十三年了。靳以、蕭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也沒有喝一次工夫茶的興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我在杭州喝過一杯好茶。
一九四七年春,我和幾個在一個中學(xué)教書的同事到杭州去玩。除了“西湖景”,使我難忘的兩樣方物,一是醋魚帶把。所謂“帶把”,是把活草魚脊肉剔下來,快刀切為薄片,其薄如紙,澆上好秋油,生吃。魚肉發(fā)甜,鮮脆無比。我想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切膾”。一是在虎跑喝的一杯龍井。真正的獅峰龍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槍,泡在玻璃杯里,茶葉皆直立不倒,載浮載沉,茶色頗淡,但是入口香濃,直透肺腑,真是好茶!只是太貴了。一杯茶,一塊大洋,比吃一頓飯還貴。獅峰茶名不虛,但不得虎跑水不可能有這樣的味道。我自此才知道,喝茶,水是至關(guān)重要的。
我喝過的好水有昆明的黑龍?zhí)度?。騎馬到黑龍?zhí)?,疾馳之后,下馬到茶館里喝一杯泉水泡的茶,真是過癮。泉就在茶館檐外地面,一個正方的小池子,看得見泉水骨嘟骨嘟往上冒。井岡山的水也很好,水清而滑。有的`水是“滑”的,“溫泉水滑洗凝脂”并非虛語。井岡山水洗被單,越洗越白;以泡“狗古腦”茶,色味俱發(fā),不知道水里含了什么物質(zhì)。天下第一泉、第二泉的水,我沒有喝出什么道理。濟南號稱泉城,但泉水只能供觀賞,以泡茶,不覺得有什么特點。
有些地方的水真不好。比如鹽城。鹽城真是“鹽城”,水是咸的。中產(chǎn)以上人家都吃“天落水”。下雨天,在天井上方張了布幕,以接雨水,存在缸里,備烹茶用。最不好吃的水是菏澤。菏澤牡丹甲天下,因為菏澤土中含堿,牡丹喜堿性土。我們到菏澤看牡丹,牡丹極好,但是茶沒法喝。不論是青茶、綠茶,沏出來一會兒就變成紅茶了,顏色深如醬油,入口咸澀,由菏澤往梁山,住進(jìn)招特所后,第一件事便是趕緊用不帶堿味的甜水沏一杯茶。
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了,這一天才舒服。無論貧富,皆如此。一九四八年我在午門歷史博物館工作。館里有幾位看守員,歲數(shù)都很大了。他們上班后,都是先把帶來的窩頭片在爐盤上烤上,然后輪流用水氽坐水沏茶。茶喝足了,才到午門城樓的展覽室里去坐著。他們喝的都是花茶。北京人愛喝花茶,以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很多人把茉莉花叫做“茶葉花”)。我不太喜歡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
老舍先生一天離不開茶。他到莫斯科開會,蘇聯(lián)人知道中國人愛喝茶,倒是特意給他預(yù)備了一個熱水壺??墒牵麆偲懔艘槐?,還沒喝幾口,一轉(zhuǎn)臉,服務(wù)員就給倒了。老舍先生很憤慨地說:“他媽的!他不知道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一天喝茶喝到晚,也許只有中國人如此。外國人喝茶都是論“頓”的,難怪那位服務(wù)員看到多半杯茶放在那里,以為老先生已經(jīng)喝完了,不要了。
龔定庵以為碧螺春天下第一。我曾在蘇州東山的“雕花樓”喝過一次新采的碧螺春?!暗窕恰痹且粋€華僑富商的住宅,樓是進(jìn)口的硬木造的,到處都雕了花,八仙慶壽、福祿壽三星、龍、鳳、牡丹……真是集惡俗之大成。但碧螺春真是好。不過茶是泡在大碗里的,我覺得這有點煞風(fēng)景。后來問陸文夫,文夫說碧螺春就是講究用大碗喝的。茶極細(xì),器極粗,亦怪!
在湖南桃源時喝過一次擂茶。茶葉、老姜、芝麻、米、加鹽放在一個擂缽里,用硬木的擂棒“擂”成細(xì)末,用開水沖開,便是擂茶。我在《湘行二記》中對擂茶有較詳細(xì)的敘述,為省篇幅,不再抄引。
茶可入饌,制為食品。杭州有龍井蝦仁,想不惡。裘盛戎曾用龍井茶包餃子,可謂是別出心裁。日本有茶粥?!顿饺说氖澄铩氛f俳人小聚,食物極簡單,但“惟茶粥”一品,萬不可少。茶粥是啥樣的呢?我曾用粗茶葉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為這便是“茶粥”了。有一陣子,我每天早起喝我所發(fā)明的茶粥,自以為很好喝。四川的樟茶鴨子乃以柏樹枝、樟樹葉及茶葉為熏料,吃起來有茶香而無茶味。曾吃過一塊龍井茶心的巧克力,這簡直是惡作??!用上海人的話說:巧克力與龍井茶實在完全“弗搭界”。
汪曾祺的散文篇四
現(xiàn)如今,需要排大隊才能買到的吃食實在不多見。偶爾有個餐廳經(jīng)營得好需要等位,也屬鳳毛麟角。不像從前短缺經(jīng)濟時代,為了買幾斤帶魚能站在菜市場門前排一上午隊。
然而,事有例外。秋冬時節(jié),北京街頭的寒風(fēng)里,您常會看見一些攤位前排著二三十人的長隊,大伙兒時而縮手縮腳,時而翹首觀望,他們等的是現(xiàn)出鍋的糖炒栗子。北京人就好這口兒。
栗子這玩意兒真有意思,長在樹上時毛茸茸的,像個嫩綠的小刺猬。成熟之后也不用摘,掉落樹下一大片。撿起來撥開果苞,就是一顆挨著一顆棕紅油亮的栗子,紫檀珠子似的。從前的栗子講究吃良鄉(xiāng)的。近十來年出名的當(dāng)屬懷柔油栗,個小而肉香。
鮮栗子撥殼去皮可以生吃,肉嫩漿濃,果鮮醇甘。若是在涼風(fēng)里晾上幾天,直晾到果肉柔韌發(fā)皺,就成了《紅樓夢》里襲人向?qū)氂裼懸娘L(fēng)栗子,吃起來更有嚼勁,也更香甜。栗子原本不算什么稀罕東西,可曹雪芹寫過栗子,梁實秋寫過栗子,汪曾祺寫過栗子,張愛玲也寫過栗子??磥碓谖娜说难劬?小小的栗子殼里包含著特有的親切。
栗子當(dāng)然可以熟吃,用風(fēng)栗子燉雞就成了栗子雞,燜肉就成了栗子肉。若是把栗子殼上劃上一刀,加花椒、大料放進(jìn)鹽水里煮熟,就是一盤下酒的小菜。煮栗子也可以用糖桂花,那又成了小孩子愛吃的零嘴兒。據(jù)說在老東安市場的西餐廳里還曾經(jīng)有過用奶油栗子粉和糖葫蘆球兒做成的拼盤,中間一罐乳黃的栗子粉,周圍一圈鮮艷的琥珀球。遺憾的是這種甜點已經(jīng)消失多年了。
不過,對于北京人,栗子最地道的吃法既不是生吃也不是煮熟,而是自家沒法做的糖炒栗子。似乎唯有把帶殼的栗子放進(jìn)大鐵鍋里用黝黑的砂石“刷拉刷拉”徹底翻炒,直炒得一顆顆棕紅色殼里的空氣滾燙爆脹,在混合著滾滾白氣和陣陣焦香的熱烈氣氛中“啪”的一聲炸裂開來,才不辜負(fù)了這甘美的栗子。從前是在胡同口架上柴鍋用鐵鍬翻炒,現(xiàn)在是在商亭里一排兩三口自動攪拌鍋。別看炒栗子的家伙事兒變了,可人們的熱情絲毫沒變。為了吃上這口熱乎的栗子,排隊,那自然是心甘情愿的事。
地安門十字路口有家賣栗子的攤位,那隊排了十來年,可算得上京城一景。您要想吃上一包現(xiàn)炒的栗子,等上個把鐘頭算是尋常。我還曾經(jīng)見過特意從方莊擠公交車來買栗子的老太太,顫巍巍抱著裝滿栗子的牛皮紙袋,如愿以償?shù)叵蜃屗齼?yōu)先購買的人們表示謝意。
地安門離北海和什剎海都不遠(yuǎn)。大冬天的,人們樂于捧著一紙袋熱乎乎的栗子去冰面上玩兒,或是踏著碎玉似的殘雪沿著堤岸一邊吃栗子一邊享受著干枯的柳枝透過的一縷冬日暖陽?;蛟S人們喜歡滾燙的糖炒栗子并不全在于它甜膩厚實的味道,更圖的是手里捧著牛皮紙袋的那種暖烘烘的感覺吧?這種溫暖是實實在在的,像是捧著一個溫暖的生命,讓人心里覺得踏實。而且,得到這份溫暖并不昂貴,只需花上幾塊錢就可以,只不過是要耐著性子排上老半天隊。
汪曾祺的散文篇五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dāng)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蓖粼髟诙唐≌f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汪曾祺可以說在那個極其特殊年代的首批高知識分子,在他20歲時,通過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西南聯(lián)大的中文系,在他的一生中,文學(xué)上的成就是他這一輩子的榮光,他留下了許多散文集、小說集。
汪曾祺大學(xué)畢業(yè)后,第一份工作便是在聯(lián)大同學(xué)辦的一所中學(xué)中擔(dān)任教師,在教學(xué)生涯中,也是他的創(chuàng)作初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他寫了不少的文學(xué)小說,有名的如《復(fù)仇》,后來被刊登在文藝復(fù)興的雜志上,并廣為流傳,人們開始認(rèn)識了汪曾祺這樣的一個人。
同樣也是在教師生涯的過程中,汪曾祺認(rèn)識了他的一生伴侶,施松卿。她也同樣是一名教師,由于在一起工作,從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礎(chǔ),并且因此喜結(jié)良緣,從此相守相依。
汪曾祺的人生幾經(jīng)波折,歷經(jīng)過中國抗日戰(zhàn)爭,改革開放,在這林林種種的是其中,汪曾祺依舊能夠保持著一顆開朗的心態(tài),并未被生活中的困難所打倒,反而能夠?qū)⒏嗟母星橥度氲轿膶W(xué)創(chuàng)作中,寫下了許多的精品良作。
汪曾祺的散文篇六
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時卸下來的,一直在廂屋里放著。現(xiàn)在,搬出來,刷洗干凈了,換了新的粉連紙,雪白的紙。上了槅子,顯得嚴(yán)緊、安適,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層保護(hù)。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床上拆了帳子,鋪了稻草。洗帳子要挑一個晴明的好天,當(dāng)天就曬干。夏布的帳子,晾在院子里,夏天離得遠(yuǎn)了。稻草裝在一個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鋪了稻草,暄騰騰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過也還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難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脫了棉衣,鉆進(jìn)冰涼的被窩里;早起,穿上冰涼的棉襖棉褲,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懶覺。棉衣在爐子上烘過了,起來就不是很困難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熱熱的,穿進(jìn)去真是舒服。
我們那里生燒煤的鐵火爐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銅爐子,腳爐和手爐。腳爐是黃銅的,有多眼的蓋。里面燒的是粗糠。粗糠裝滿,鏟上幾鏟沒有燒透的蘆柴火(我們那里燒蘆葦,叫做“蘆柴”)的紅灰蓋在上面。粗糠引著了,冒一陣煙,不一會兒,煙盡了,就可以蓋上爐蓋。粗糠慢慢延燒,可以經(jīng)很久。老太太們離不開它。閑來無事,打打紙牌,每個老太太腳下都有一個腳爐。腳爐里粗糠太實了,空氣不夠,火力漸微,就要用“撥火板”沿爐邊挖兩下,把粗糠撥松,火就旺了。腳爐暖人。腳不冷則周身不冷。焦糠的氣味也很好聞。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詩:“冬天,腳爐焦糠的香?!笔譅t較腳爐小,大都是白銅的,講究的是銀質(zhì)的。爐蓋不是一個一個圓窟窿,大都是鏤空的松竹梅花圖案。手爐有極小的,中置炭墼(用炭末做成的塊狀燃料,多呈圓柱形),以紙媒頭引著。一個炭墼能經(jīng)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烏青菜、凍豆腐。烏青菜塌棵,平貼地面,江南謂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園辟一小片地,種烏青菜,經(jīng)霜,菜葉邊緣作紫紅色,味道苦中泛甜。烏青菜與“蟹油”同煮,滋味難比?!靶酚汀笔且源篌π分笫焯奕猓迂i油“煉”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凍,久貯不壞,可吃一冬。豆腐凍后,不知道為什么是蜂窩狀。化開,切小塊,與鮮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無不佳。凍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們那里過去沒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從山東運來的,美其名曰“黃芽菜”,很貴。“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陰天下雪,喝咸菜湯。
冬天的游戲:踢毽子,抓子兒,下“逍遙”。“逍遙”是在一張正方形的白紙上,木版印出螺旋的雙道,兩道之間印出八仙、馬、兔子、鯉魚、蝦……每樣都是兩個,錯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時候各執(zhí)銅錢或象棋子為子兒,擲骰子,如果骰子是五點,自“起馬”處數(shù)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則可向內(nèi)圈尋找另一只兔子,以子兒押在上面。下一輪開始,自里圈兔子處數(shù)起,如是六點,進(jìn)六步,也許是鐵拐李,就尋另一個鐵拐李,把子兒押在那個鐵拐李上。如果數(shù)至里圈的什么圖上,則到外圈去找,退回來。點數(shù)夠了,子兒能進(jìn)終點(終點是一座宮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宮還是龍門),就算贏了。次后進(jìn)入的為“二家”“三家”?!板羞b”兩個人玩也可以,三四個人玩也可以。不知道為什么叫做“逍遙”。
早起一睜眼,窗戶紙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園去折臘梅花、天竺果。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白雪,生機盎然。臘梅開得很長,天竺果尤為耐久,插在膽瓶里,可經(jīng)半個月。
舂粉子。有位鄰居,有一架碓。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輪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篩子、籮。踩碓很好玩,用腳一踏,吱扭一聲,碓嘴揚了起來,嘭的一聲,落在碓窩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粉、做“年燒餅”(糯米粉為蒂,包豆沙白糖,作為餅,在鍋里烙熟)、搓圓子(即湯團)。舂粉子,就快過年了。
汪曾祺的散文篇七
家鄉(xiāng)的幾座大寺里都有羅漢。我的小學(xué)的隔壁是承天寺,就有一個羅漢堂。我們?nèi)靸深^于放學(xué)之后去看羅漢。印象最深的是降龍羅漢,——他睜目凝視著云端里的一條小龍;伏虎羅漢,——羅漢和老虎都在閉目養(yǎng)神;和長眉羅漢。大概很多人都對這三尊羅漢印象較深。昆曲(時調(diào))《思凡》有一段“數(shù)羅漢”,小尼姑唱道:
“降龍的惱著我,
伏虎的恨著我,
那長眉大仙愁著我:
說我老來時,有什么結(jié)果!”
她在眾多的羅漢中單舉出來的,也只是這三位?!前ぶ鴤€兒數(shù)下去,那得數(shù)多長時間!
羅漢原來是十六個,傅貫休所畫“十六應(yīng)真”即是十六人,后來加上布袋和尚和一個什么什么尊者,——羅漢的名字都很難念,大概是古梵文音譯,這就成了通常說的“十八羅漢”。李龍眠畫“羅漢渡江”就已經(jīng)是十八人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這隊伍擴大了,變成了五百羅漢。有些寺里在五百塑像前各豎了一個木牌,墨字某某某某尊者,也不知從哪里查考出來的。除了寫牌子的老和尚,誰也弄不清此位是誰。有的寺里,比如杭州的靈隱寺竟把濟公**也算在里頭,這實在有點胡來了。
羅漢本是印度人,貫休的“十六應(yīng)真”就多半是深目高鼻且長了大胡子,后來就逐漸漢化。許多羅漢都是個中國和尚。
羅漢大致有兩種。一種是裝金的,多半是木胎?!拔灏倭_漢”都是裝金的。杭州靈隱寺、蘇州××寺(忘寺名)、漢陽歸元寺,都是。裝金羅漢以多為勝,但實在沒有什么看頭,都很呆板,都差不多,其差別只在或稍肥,或精瘦。誰也沒有精力把五百個羅漢一個一個看完??戳?,也記不得有什么特點。一種是彩塑。精彩的羅漢像都是彩塑。
我所見過的中國精彩的彩塑羅漢有這樣幾處:一是昆明筇竹寺。筇竹寺的羅漢與其說是現(xiàn)實主義的不如說是一組浪漫主義的作品。它的設(shè)計很奇特。不是把羅漢一尊一尊放在高出地面的臺子上,而是于兩壁的半空支出很結(jié)實的木板,羅漢塑在板上。羅漢都塑得極精細(xì)。有一個羅漢赤足穿草鞋,草鞋上的一根一根的草莖都看得清清楚楚,跟真草鞋一樣。但又不流于瑣細(xì),整堂(兩壁)有一個通盤的,完整的構(gòu)思。這是一個群體,不是各自為政,十八人或坐或臥,或支頤,或抱膝,或垂眉,或凝視,或欲語,或諦聽,情緒交流,彼此感應(yīng),增一人則太多,減一人則太少,氣足神完,自成首尾。另一處是蘇州紫金庵。像比常人小,身材比例稍長,面目清秀。這些羅漢好像都是蘇州人。他們都在安靜沉思,神情肅穆。如果說筇竹寺羅漢注意外部筋骨,頗有點流浪漢氣,紫金庵的羅漢則富書生氣,性格內(nèi)向。再一處是泰山后山的寶善寺(寺名可能記得不準(zhǔn)確)。這十八尊是立像,比常人高大,面形渾樸,是一些山東大漢,但塑造得很精美。為了防止參觀的人用手捫觸,用玻璃龕罩了起來,但隔著玻璃,仍可清楚地看到肌肉的紋理,衣飾的刺繡針腳。前三年在蘇州直看到幾尊較古的羅漢。原來有三壁。東西兩壁都塌圮了,只剩下正面一壁。這一組羅漢構(gòu)思很有特點,背景是懸崖,羅漢都分散地趺坐在巖頭或洞穴里(彼此距離很遠(yuǎn))。據(jù)說這是梁代的作品,正中高處坐著的戴風(fēng)帽著赭黃袍子的便是梁武帝,不知可靠否,但從衣紋的簡練和色調(diào)的單純來看,顯然時代是較早的。據(jù)傳紫金庵羅漢是唐塑,寶善寺、筇竹寺的恐怕是宋以后的了。
羅漢的塑工多是高手,但都沒有留下名字來,只有北京香山碧云寺的幾尊,據(jù)說是劉鑾塑的。劉鑾是元朝人,現(xiàn)在北京西四牌樓東還有一條很小的胡同叫做“劉鑾塑”,據(jù)說劉鑾原來就住在這里,但是許多老北京都不知道有這樣一條名字奇怪的胡同,更不知道劉鑾是何許人了。像傳于世,人不留名,亦可嗟嘆。
中國的雕塑藝術(shù)主要是佛像,羅漢尤為杰出的代表。羅漢表現(xiàn)了較多的生活氣息,較多的人性,不像三世佛那樣超越了人性,只有佛性。我們看彩塑羅漢,不大感覺他們是上座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只覺得他們是一些人,至少比較接近人,他們是介乎佛、菩薩和人之間的那么一種理想的化身,當(dāng)然,他們也是會引起善男子、善女人頂禮皈依的虔敬感的。這是一宗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不論是從宗教史角度,美術(shù)史角度乃至工藝史角度、民俗學(xué)角度來看。我們對于羅漢的重視程度是很不夠的。紫金庵、筇竹寺的羅漢曾有畫報介紹過,但是零零碎碎,不成個樣子。我希望能有人把幾處著名的羅漢好好地照一照相,要全,不要遺漏,并且要從不同角度來拍,希望印一本厚厚的畫冊:《羅漢》;希望有專家能寫一篇長文作序,當(dāng)中還要就不同寺院的塑像,不同問題寫一些分論;我希望能把這些羅漢制成幻燈片,供研究用、供雕塑系學(xué)生學(xué)習(xí)用,供一般文化愛好者欣賞用。
載一九九八年第一期《收獲》。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汪曾祺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智者,他擅于將生活中的瑣碎雜亂串聯(lián)成一幅幅生動別致的畫卷。汪老的.筆調(diào)平淡質(zhì)樸,貼近生活細(xì)節(jié),不追求華麗辭藻的刻意堆砌,不注重觀念思想的有意灌輸,在他的文章中,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樣自然純樸,卻又意味深長。古云文如其人,汪老一生處事淡泊、不計名利,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人格魅力令人景仰。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張家口勞作的日子里,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rèn)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jìn)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蓖粝壬钠沸行木硾Q定了他散文創(chuàng)作的獨特風(fēng)格,讀汪老的散文,猶如在和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拉家常,雖然話語平實,但饒有風(fēng)趣,令人回味無窮。
(一)汪老散文之貼近生活。
拜讀過汪先生的諸多散文之后會發(fā)現(xiàn),他所寫散文的主題大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都是我們平常生活中遇見卻未細(xì)心留意的人或物。如《夏天》中對夏天景色的細(xì)微描寫,《泡茶館》對茶館里的閑人趣事的生動刻畫。汪老從細(xì)小的視角嵌入,寫凡人小事,記鄉(xiāng)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并于平凡事物中發(fā)現(xiàn)不平凡的趣味。
現(xiàn)代社會下的都市人生活節(jié)奏加快、生存壓力劇增,他們沉浸于工作和學(xué)習(xí)中,閑情逸致都拋之腦后,對于身邊平凡的人或物他們無暇顧及。除了工作學(xué)習(xí),他們無法體會到生活的其他樂趣,他們的世界被物欲所包圍著,周圍一切平凡美好的事物都與他們劃清界線,他們將自己局限在自我的小世界里,然而社會生活的喧囂與緊張唯有透過心靈的恬淡與靈靜才能得到調(diào)劑與釋放。許多讀者喜愛汪老也正是被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與關(guān)注所吸引,在汪老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心靈的愉悅和凈化,進(jìn)而對周圍環(huán)境有了重新的注目。
(二)汪老散文之平淡質(zhì)樸。
汪曾祺先生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闭缤衾纤?,他的散文中至始至終彌漫著平實主義風(fēng)味,散文語言簡單易懂,曾有評論家評價汪老的語言十分特別,拆開來看,每一句都很平淡,但放在一起,就別有一番味道。個人比較喜歡汪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文章筆調(diào)樸實,如拉家常,但卻字里行間中折射出父子之間無需言語表達(dá)的親情。
(三)汪老散文之以小見大。
汪先生的散文并不是一味描寫生活瑣事,他對事物往往有其獨到的見解感悟和奇妙的審美發(fā)現(xiàn),擅于以小見大,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看到本質(zhì)。如汪老在其散文《吃食和文學(xué)》中談到苦瓜到底是不是瓜時,最后從苦瓜想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他說作家應(yīng)該口味雜一點,不能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汪先生這種生活中的敏思與睿智,是值得我們所提倡與奉行的?!拔宜脊饰以凇保粩嗟乃伎疾拍鼙虐l(fā)生命的靈感。
(四)汪老散文之樂觀豁達(dá)。
先生的散文格調(diào)向我們展示的永遠(yuǎn)是樂觀向上的精神與內(nèi)涵,這與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恬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有關(guān)?,F(xiàn)在的很多藝術(shù)過于浮躁,無病呻吟,汪曾祺先生則是要從內(nèi)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shù)”或“綠色藝術(shù)”,創(chuàng)造真境界,傳達(dá)真感情,引領(lǐng)人們到達(dá)精神世界的凈土。從汪老散文中散發(fā)出來的豁達(dá)精神對于我們的人生是一種鼓舞,不管經(jīng)歷多大挫折與磨難,堅信曙光的到來,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享受人間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當(dāng)我們真正以樂觀胸懷視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任何的困難都只是成功道路上的基石。
汪曾祺的散文篇八
汪曾祺老先生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資深“吃貨”。他自詡為“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這是何等的境界。如果沒有過往歲月的難忘經(jīng)歷,如果沒有對各地美食的留戀,恐怕難以形成這些精妙的美文。
汪老先生散文的最大特點就是畫面感很強,每每描述一種吃食,就像是在你面前展示制作工藝一般,令人垂涎欲滴,忍不住想要品嘗。全書文章通透自然,引用了較多的歷史典故,針對多種食材介紹了各地的不同做法。既有南北方不同習(xí)俗的對比研究,更有作者的主觀品評。在此基礎(chǔ)上,汪老還談了親身體會和見聞,并結(jié)合美食美味介紹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歷史文化,尤其是大量引用了歷代文人墨客對美食的記載和評述?;蚴窃娢?,或是典故,無不為八方美食平添了幾分歷史厚重感。如《故鄉(xiāng)的食物》一文,就引用了“資深美食家”袁枚所作《隨園食單》中關(guān)于高郵咸蛋的記載,頗有趣味。
由于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也使汪老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無論是華夏中原還是塞外邊疆,無論走到哪里,汪老都會遍訪當(dāng)?shù)孛朗场_@期間,當(dāng)然也有很多趣聞。據(jù)說,汪老為了尋找地道的“臭豆腐”,曾經(jīng)領(lǐng)著幾個老頭,聞著臭味,直到靠近一家公共廁所……由此可見汪老對美食美味的熱衷和推崇。手把肉、豆腐、野菜、魚等等這些美食都在本書中有大量篇幅的描述。原料的取材盡管異常簡單,但是做法卻是異常講究。比如高郵咸蛋和內(nèi)蒙手把肉。高郵咸蛋的蛋黃里面有紅油溢出,這可比平日所見到的干癟的`鴨蛋誘人太多;內(nèi)蒙手把肉用白水煮開后,蘸了料吃,真是鮮嫩無比,大快朵頤。這也應(yīng)了“大口喝酒,大塊吃肉”的酣暢舒爽之氣。羊肉腥膻與否都不會影響到肉的口感,因為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特殊的飲食習(xí)慣。
本書特別注重介紹各地不同的飲食習(xí)慣。比如《豆腐》一文,就介紹了南北豆腐的多種做法和歷史淵源。拌、燒、炒、燉等十八般武藝樣樣都可以使用在豆腐上,這也映襯了豆腐具有無味調(diào)和、海納百川的天然優(yōu)勢。
汪曾祺的散文篇九
草巷口往北,西邊有一個短短的巷子,我的一個堂房叔叔住在這里。這位堂叔我們叫他小爺,他整天不出門,也不跟人來往,一個人在他的小書房里擺圍棋譜,養(yǎng)鳥。他養(yǎng)過一只鸚鵡,這在我們那里是很少見的。我有時到小爺家去玩,去看那只鸚鵡。
小爺家對面有兩戶人家,是種菜的。
由小爺家門前往西,幾步路,就是陰城了。
陰城原是一片古戰(zhàn)場,韓世忠的兵曾經(jīng)在這里駐過,有人撿到過一種有耳的陶壺,叫做“韓瓶”,據(jù)說是韓世忠的兵用的水壺,用韓瓶插梅花,能夠結(jié)子。韓世忠曾在高郵屬境擊敗過金兵,但是在三垛,不在高郵城外。有人說韓瓶是韓信的兵用過的水壺,似不可靠,韓信好像沒有在高郵屯過兵。
看不到什么古戰(zhàn)場的痕跡了,只是一片野地,許多亂葬的墳,因此叫做“陰城”。有一年地方政府要把地開出來種麥子,挖了一大片無主的墳,遍地是糟朽的薄皮棺材和白骨。麥子沒有種成,陰城又成了一片野地,荒墳累累,雜草叢生。
我們到陰城去,逮螞蚱,掏蛐蛐,更多的時候是去放風(fēng)箏。
小時候放三尾子。這是最簡單的風(fēng)箏。北京叫屁股簾兒,有的地方叫瓦片。三根葦篾子扎成一個干字,糊上一張紙,四角貼“云子”,下面粘上三根紙條就得。
稍大一點,放酒壇子,篾架子扎成紹興酒壇妝,糊以白紙,紅鼓,如鼓形;四老爺打面缸,紅鼓上面留一截,露出四老爺?shù)哪X袋——一個戴紗帽的小丑;八角,兩個四方的篾框,交錯為八角;在八角的外邊再套一個八角,即為套角,糊套角要點技術(shù),因為兩個八角之間要留出空隙。紅雙喜,那就更復(fù)雜了,一般孩子糊不了,以上的風(fēng)箏都是平面的,下面要綴很長的麻繩的尾巴,這樣上天才不會打滾。
風(fēng)箏大都帶弓。干蒲破開,把里面的瓤刮去,只剩一層皮。葦稈彎成弓。把蒲繃在弓的兩頭,縛在風(fēng)箏額上,風(fēng)箏上天,蒲弓受風(fēng),汪汪地響。
我已經(jīng)好多年不放風(fēng)箏了。北京的風(fēng)箏和我家鄉(xiāng)的,我小時糊過、放過的風(fēng)箏不一樣,沒有酒壇子,沒有套角,沒有紅鼓,沒有四老爺打面缸。北京放的多事沙燕兒。我的家鄉(xiāng)沒有沙燕兒。
結(jié)束語。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jié)構(gòu)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zhì)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他以個人化的細(xì)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以平淡、含蓄節(jié)制的敘述,暴露了濫情的、夸飾的文風(fēng)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jīng)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fēng)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dāng)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虛假、病態(tài),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fā)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學(xué)》的《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談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xiàn)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xiàn)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
汪曾祺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xué)時,和朋友朱德熙到昆明蓮花池去游覽。蓮花池有個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看了滿池清水邊的陳圓圓著比丘裝的石像后,下起雨來。汪曾祺到蓮花池邊小街的小酒店里坐下,一碟豬頭肉,半斤酒。雨大,汪曾祺看小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把院子遮得嚴(yán)嚴(yán)實實。密密匝匝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多少年過去了,汪曾祺忘不掉這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汪曾祺的故鄉(xiāng)是江蘇高郵,故鄉(xiāng)的風(fēng)物,咸鴨蛋,野菜,甚至小咸菜,都滋養(yǎng)了他的筆墨。晚年所寫的小說和散文,都是取材于故鄉(xiāng)的人物和食物。
昆明是他人生中的第二個驛站。在昆明生活了多年,他青春的夢在這里綻放,收獲了愛情友情。云南的美食,培養(yǎng)了他后來作為美食家的胃口和審美。他寫昆明的吃食,別有情味和韻味,已經(jīng)超越了美食的味道,有了記憶的回味,情感的醞釀,一飯一蔬,散發(fā)出醉人的氣息。我是在他的筆下知道過橋米線、汽鍋雞,十幾年前,去昆明時,特意上街品嘗。
人能端什么飯碗吃什么飯,一生之中,有很多偶然,有很多不確定性。與西南聯(lián)大的朱德熙從事語言學(xué)研究相比,汪曾祺吃了文藝的飯,后來被下放到農(nóng)村勞動。在張家口地區(qū)的沽源馬鈴薯研究站,汪曾祺完成了一套《中國馬鈴薯圖譜》。汪曾祺白天畫馬鈴薯,晚上看《容齋隨筆》。畫一個整薯,還要切開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于是隨手埋進(jìn)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的,全國蓋無第二人”。
汪曾祺是一個達(dá)觀主義者,樂生,灑脫。吃地方小吃,品四方美食。興之所致,親自下廚,做兩個小炒,美滋滋地喝上幾杯,然后鋪上宣紙,隨意畫兩筆。汪曾祺畫畫是自娛自樂,并照搬了陶弘景的詩句“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他的花鳥畫作,的確如嶺上白云,飄逸,高潔。對應(yīng)了人間食物的五味雜陳與溫?zé)岷V定。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一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講究大吃大喝。杜甫的《麗人行》里列敘了一些珍饈,但多系夸張想象之辭。五代顧閎中所繪《韓熙載夜宴圖》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過八品,四個高足的淺碗,四個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圓球形的東西,有點像外面滾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顏色是鮮紅的,很惹眼,用放大鏡細(xì)看,不過是幾個帶蒂的柿子!其余的看不清是什么。蘇東坡是個有名的饞人,但他愛吃的好像只是豬肉。他稱贊“黃州好豬肉”,但還是“富者不解吃,貧者不解煮”。他愛吃豬頭,也不過是煮得稀爛,最后澆一勺杏酪?!永蚁氡厥撬崂锕緡\的,可以解膩。有人“忽出新意”以山羊肉為玉糝羹,他覺得好吃得不得了。這是一種什么東西?大概只是山羊肉加碎米煮成的糊糊罷了。當(dāng)然,想象起來也不難吃。
宋朝人的吃喝好像比較簡單而清淡。連有皇帝參加的御宴也并不豐盛。御宴有定制,每一盞酒都要有歌舞雜技,似乎這是主要的,吃喝在其次。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載《宰執(zhí)親王宗室百官入內(nèi)上壽》,使臣諸卿只是“每分列環(huán)餅、油餅、棗塔為看盤,次列果子。惟大遼加之豬羊雞鵝兔連骨熟肉為看盤,皆以小繩束之。又生蔥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列漿水一桶,立杓數(shù)枚”?!翱幢P”只是擺樣子的,不能吃的?!胺灿缰恋谌K,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雙下鴕峰角子。”第四盞下酒是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第五盞是群仙、天花餅、太平畢羅、干飯、縷肉羹、蓮花肉餅;第六盞假圓魚、密浮酥捺花;第七盞排炊羊、胡餅、炙金腸;第八盞假沙魚、獨下饅頭、肚羹;第九盞水飯、簇下飯。如此而已。
宋朝市面上的吃食似乎很便宜?!稏|京夢華錄》云:“吾輩入店,則用一等玻璃淺碗,謂之‘碧碗’,亦謂之‘造羹’,菜蔬精細(xì),謂之‘造’,每碗十文?!薄稌蓸恰窏l載:“止兩人對坐飲酒……即銀近百兩矣?!背蹩磭樔艘惶<?xì)看,這是指餐具的價值——宋人餐具多用銀。
幾乎所有記兩宋風(fēng)俗的書無不記“市食”。錢塘吳自牧《夢粱錄》《分茶酒店》最為詳備。宋朝的肴饌好像多是“快餐”,是現(xiàn)成的。中國古代人流行吃羹?!叭杖霃N下,洗手作羹湯”,不說是洗手炒肉絲?!端疂G傳》林沖的徒弟說自己“安排得好菜蔬,端整得好汁水”,“汁水”也就是羹。《東京夢華錄》云“舊只用匙今皆用筋矣”,可見本都是可喝的湯水。其次是各種菜,雞、鴨、鵝。再次是半干的肉脯和全干的肉。幾本書里都提到“影戲”,我覺得這就是四川的燈影牛肉一類的東西。炒菜也有,如炒蟹,但極少。
宋朝人飲酒和后來有些不同的',是總要有些鮮果干果,如柑、梨、蔗、柿,炒栗子、新銀杏,以及萵苣、“姜油多”之類的菜蔬和瑪瑙餳、澤州餳之類的糖稀。《水滸傳》所謂“鋪下果子按酒”,即指此類東西。
宋朝的面食品類甚多。我們現(xiàn)在叫做主食,宋人卻叫“從食”。面食主要是餅?!端疂G》動輒說“回些面來打餅”。餅有門油、菊花、寬焦、側(cè)厚、油鍋、新樣滿麻……《東京夢華錄》載武成王廟海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爐。五十幾個爐子一起烙餅,真是好家伙!
遍檢《東京夢華錄》、《都城紀(jì)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都沒有發(fā)現(xiàn)宋朝人吃海參、魚翅、燕窩的記載。吃這種滋補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從明朝才開始。這大概和明朝人的縱欲有關(guān)系,記得魯迅好像曾經(jīng)說過。
宋朝人好像實行的是“分食制”。《東京夢華錄》云“用一等玻璃淺碗……每碗十文”,可證?!俄n熙載夜宴圖》上畫的也是各人一份,不像后來大家合坐一桌,大盤大碗,筷子勺子一起來。這一點是頗合衛(wèi)生的,因不易傳染肝炎。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二
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濕雨沉沉。
寧坤要我給他畫一張畫,要有昆明的特點。我想了一些時候,畫了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題了這樣幾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懸空倒掛,尚能存活開花。于此可見仙人掌生命之頑強,亦可見昆明雨季空氣之濕潤。雨季則有青頭菌、牛肝菌,味極鮮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謂雨季?!坝昙尽?,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體感受的。
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從幾月到幾月,好像是相當(dāng)長的。但是并不使人厭煩。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并不使人氣悶。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我的那張畫是寫實的。我確實親眼看見過倒掛著還能開花的仙人掌。舊日昆明人家門頭上用以辟邪的多是這樣一些東西:一面小鏡子,周圍畫著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個洞,用麻線穿了,掛在釘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極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園的周圍種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籬笆——種了仙人掌,豬羊便不敢進(jìn)園吃菜了。仙人掌有刺,豬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極多。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lián)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青頭菌比牛肝菌略貴。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diào)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雞,味道鮮濃,無可方比。雞是名貴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貴得驚人。一盤紅燒雞的價錢和一碗黃燜雞不相上下,因為這東西在云南并不難得。有一個笑話:有人從昆明坐火車到呈貢,在車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雞,他跳下去把雞撿了,緊趕兩步,還能爬上火車。這笑話用意在說明昆明到呈貢的火車之慢,但也說明雞隨處可見。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樣子,真叫人懷疑:這種東西也能吃?!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里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凈,撕成蟹腿肉粗細(xì)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jié)舌:這東西這么好吃?!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吃,雞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圓那樣大,滴溜兒圓,顏色淺黃,恰似雞油一樣。這種菌子只能做菜時配色用,沒甚味道。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三
(多給孩子們寫一點神奇的,驚險的故事吧。)。
孩子們跑著,跳著,在圓筒上面,在圓筒里面。忽然,有一個孩子在心里驚呼起來:“我已經(jīng)頂?shù)酵沧禹斄?,我沒有踮腳!”啊,不知不覺的,這些孩子都長高了!真快呀,孩子!而,這些大圓筒子也一個一個地安到深深的溝里去了,孩子們還來得及看到它們的淺灰色的脊背,整整齊齊地,長長地連成了一串,工人叔叔正往溝里填土。
現(xiàn)在,場子里又空了,又是一個新的場子,還是那棵小棗樹,挺立著,搖動著枝條。
不久,溝填平了,又是平平的,寬廣的,特別平,特別寬的路。但是,孩子們確定地知道,這下面,是下水道。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四
雨季的果子,是楊梅。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作“火炭梅”。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一點都不酸!我吃過蘇州洞庭山的楊梅、井岡山的楊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緬桂花即白蘭花,北京叫作“把兒蘭”(這個名字真不好聽)。云南把這種花叫作緬桂花,可能最初這種花是從緬甸傳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點像桂花,其實這跟桂花實在沒有什么關(guān)系——不過話又說回來,別處叫它白蘭、把兒蘭,它和蘭花也挨不上呀,也不過是因為它很香,香得像蘭花。我在家鄉(xiāng)看到的白蘭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緬桂是大樹!我在若園巷二號住過,院里有一棵大緬桂,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寡婦)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的。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為許多久客的游子而寫的。我有一天在積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從聯(lián)大新校舍到蓮花池去??戳顺乩锏臐M池清水,看了著比丘尼裝的陳圓圓的石像(傳說陳圓圓隨吳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蓮花池而死),雨又下起來了。蓮花池邊有一條小街,有一個小酒店,我們走進(jìn)去,要了一碟豬頭肉,半市斤酒(裝在上了綠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來。雨下大了。酒店有幾只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腳著地,一動也不動地在檐下站著。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這樣大的木香卻不多見。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yán)嚴(yán)的。密匝匝的細(xì)碎的綠葉,數(shù)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漲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我們走不了,就這樣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寫了一首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濁酒一杯天過午,
木香花濕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五
汪曾祺是迄今為止?fàn)幾h最小的當(dāng)代作家:他的美學(xué)氣質(zhì)、作品的審美價值、文學(xué)史意義得到評論界、創(chuàng)作界的一致肯定。他以散文筆調(diào)寫小說,寫出了家鄉(xiāng)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fēng)物人情、習(xí)俗民風(fēng),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xiàn)奇崛,情韻靈動淡遠(yuǎn),風(fēng)致清逸秀異。他的小說《受戒》、《大淖紀(jì)事》、《陳小手》都是當(dāng)代文壇的經(jīng)典名篇,對于他的小說吸收他的老師沈從文先生的京派小說風(fēng)范評論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且他的小說那種淡泊恬淡的田園感受,也讓很多讀者流連忘返。我個人就非常喜歡他的小說,比如看過《受戒》腦子里經(jīng)常會浮現(xiàn)小和尚和一個小姑娘坐在穿上的畫面,也經(jīng)常會想到兩個天真少年在岸邊留下的那一對小腳丫。今天我們就來重點探討一下他的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數(shù)都寫得隨意感性又興致盎然,更接近通常意義上的隨筆。汪曾祺的作品多是隨隨便便、任心閑話、興之所至的的閑話。他自己曾說,散文是一個大類,也說自己實在無法區(qū)分散文和隨筆,于是將自己作品中稍長的稱為散文,短的稱為隨筆?!锻粼魃⑽碾S筆集》自序。他的散文題材非常廣泛:個人經(jīng)歷、天文地理、民情風(fēng)俗、飲食男女、街頭巷議、人生世相、文壇曲藝等等無不可以入文?!段募孕颉贰按思T篇,記人事、寫風(fēng)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tài)度親切,不矜持作態(tài)。文求雅潔,少雕飾,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彼J(rèn)為散文是一種見性情,見人品,見功底的文體。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zhì)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對人情世故的達(dá)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其實“隨緣任運”是汪曾祺所有作品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風(fēng)格。代表的有《隨遇而安》、《猴年說命》、《平心靜氣》、《覓我游蹤五十年》、《我的創(chuàng)作生涯》、《自報家門》、《認(rèn)識到和沒有認(rèn)識到的自己》、《老年的愛憎》等。他在《隨遇而安》中開篇就說:“我當(dāng)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的一生就更平淡了?!边@是對過去苦難的一種淡泊的心境,接著文章中既無凄楚之詞,亦無憤懣之聲,倒是寫了在下放勞動過程中接觸到的民情樂趣。他說“批判是一出荒誕戲劇,每一個上場的人都只是角色?!边@又何嘗不是一種清醒。張愛玲曾經(jīng)說過“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而且也有這樣一句名言:“眼因流多淚水而愈清明,心因飽經(jīng)憂患而愈溫厚?!?BR> 汪曾祺在談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說:“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我希望溶奇崛于平淡,納外來于傳統(tǒng)?!鄙⑽姆矫姹憩F(xiàn)在《泰山片石》、《翠湖心影》等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崇高、偉大的近似偏激的情緒?!拔沂菍懖涣颂┥降?,因為泰山太大。我對泰山不能認(rèn)同。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汪曾祺坦言“我的感情無非三種:憂傷、歡樂和嘲諷”這與他追求的和諧也是十分合拍的。三種感情都很溫和。他在《我是一個中國人》中談到,“我是一個中國人,那么就必須會接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的影響”“我不是從道理上,而是從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認(rèn)為儒家是講人情的,是一種富于人情味的思想?!庇靡痪湓捀爬ㄎ业乃枷耄骸拔沂且粋€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边@首先表現(xiàn)在對人的尊重上,汪曾祺這樣解釋自己的人道主義,即“用充滿溫情的眼睛看人,發(fā)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詩意,努力去感覺周圍生活的生意盎然,懷著碧綠透明的幽默感”比如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和《我的祖父祖母》祖父給自己的兒子和孫子講自己年輕時的一段風(fēng)流韻事,講的老淚縱橫?!耙虼宋矣X得我的祖父是個人”以及他在作品中寫到的平民百姓,甚至包括他寫的家常小吃。就這樣于平淡樸實的生活中寫出人生的哲理。
汪曾祺的作品,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都有許多民俗文化背景,比如《受戒》里的廟,《大淖記事》里的大淖等,這些環(huán)境和人文民俗都構(gòu)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至于他的散文中就更多了,他寫了故鄉(xiāng)的歷史文化名人,故鄉(xiāng)的鄉(xiāng)親,故鄉(xiāng)的廟宇,故鄉(xiāng)的河湖,故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等節(jié)日風(fēng)俗,故鄉(xiāng)的特產(chǎn),故鄉(xiāng)的野菜等等,而且他也寫了好多自己去過的地方的風(fēng)俗,比如昆明,比如張家口,甚至美國,他說:“風(fēng)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chuàng)作的抒情詩”(《是怎樣寫出來的》他稱自己是“通俗抒情詩人”,他寫的清風(fēng)白水、竹籬茅舍無不帶有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高中語文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作者在開頭部分總說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分說,先說胡同,說到胡同的取名來源,胡同的大小和數(shù)量,胡同功能和環(huán)境;再說文化,總說胡同文化的性質(zhì),“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接著說明“封閉”的種種具體表現(xiàn)。最后,說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發(fā)展趨勢,“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比如說北京城方正的特點,你看他怎樣說,“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zhuǎn)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作者就這樣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來,生動有趣,語言也是極其的樸素,使你對北京城的特點有了深刻的印象。更為出奇的是,作者在敘事時,帶有濃厚的抒情筆調(diào)。比如,“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chǎn)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保@是直接抒情?!拔黠L(fēng)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描寫胡同的衰敗景象,透露出極其傷感的情緒。文末一句“再見吧,胡同?!?,留戀、傷感和無奈之情交織在一起,難以言說。
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yuǎn)的風(fēng)格,去努力建構(gòu)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美學(xué)價值。汪曾祺的散文在于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于他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他散文的精神氣質(zhì)和藝術(shù)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產(chǎn)生強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給人們的視覺建立起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shù)”或“綠色藝術(shù)”的欣賞,創(chuàng)造真境界,傳達(dá)真感情,引領(lǐng)人們到達(dá)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xiàn)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到記憶的背后。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么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fā)出這樣的吁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六
汪曾祺是一位來自高郵的作家,他筆下的美食被描寫的十分生動,富有特色。每次讀他的文章,我都被深深吸引,仿佛這些美食就在我眼前。文字與美食相結(jié)合,令人欲罷不能,愛不釋手。
品嘗這些美食時,應(yīng)該是汪先生最幸福的時光。無論是家鄉(xiāng)的鴨蛋,還是每年必做的炒米;無論是充滿了感情的慈姑,還是鮮嫩爽口的咸菜,都使汪先生回味無窮。讀著這些質(zhì)樸的文字,我卻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人世間和汪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幸福時光。比如每次年夜飯奶奶都要做的饅頭丸子。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做丸子總要摻上許多手工的細(xì)碎饅頭。所以說是丸子,其實肉少饅頭多,吃起來像是肉丸子。即使是這樣,這也是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的好菜。隨著現(xiàn)在生活越來越好,饅頭丸子里肉占了大部分,有時家里的長輩還會調(diào)侃說肉太多,不是當(dāng)年的味兒,與記憶中的那個美味總是差了一絲。
這道菜比不上山珍海味,卻在家里人心中是再好不過的。原因很簡單——傳承與回憶。這是太奶奶曾經(jīng)的拿手菜,教給了奶奶把美味傳遞下去,這就是傳承。如今,太奶奶已經(jīng)過世,吃到這個菜也會讓全家人想起曾經(jīng)那些美好和值得紀(jì)念的回憶。
汪先生文章里的每一道美食都不僅是簡單的食物,背后更有一個個故事。這一道饅頭丸子更是這樣,承載了我家?guī)状说幕貞?,以及對先人的思念?BR>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汪曾祺的散文篇十七
1、我初學(xué)寫小說時喜歡把人物的對話寫得很漂亮,有詩意,有哲理,有時甚至很“玄”。沈從文先生對我說:“你這是兩個聰明的腦殼打架!”他的意思是說著不像真人說的話。托爾斯泰說過:“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談的?!?BR> 2、每當(dāng)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3、我以為語言具有內(nèi)容性。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個作者的氣質(zhì)、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態(tài)度,不是理念)。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語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語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養(yǎng)。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guān)系。包世成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有關(guān)。好的語言正當(dāng)如此。語言像樹,枝干內(nèi)部汁液流轉(zhuǎn),一枝搖,百枝搖。語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語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4、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6、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zhǔn)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nèi)サ迷缌耍€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jìn)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方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子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fā)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做“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當(dāng)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厦娲蟾庞袀€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
7、1948年3月,香港出了一本《大眾文藝叢刊》,撰稿人為黨內(nèi)外的理論家。其中有一篇郭沫若寫的《斥反動文藝》,文中說沈從文“一直是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這對沈先生是致命的一擊??梢哉f,是郭沫若的這篇文章,把沈從文從一個作家罵成了一個文物研究者。事隔30年,沈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卻由前科學(xué)院院長郭沫若寫了序。人事變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誰能逆料?這也是歷史?!?BR> 8、國子監(jiān),現(xiàn)在已經(jīng)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fā)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即原先的通俗圖書館--由于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jīng)襄贊其事,并捐贈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里了。首都圖書館藏書除原頭發(fā)胡同的和建國后新買的以外,主要為原來孔德學(xué)校和法文圖書館的藏書。就中最具特色,在國內(nèi)搜藏較富的,是鼓詞俗曲。
9、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民主墻”。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gd黨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耙е舶投等ψ印笔枪?。
10、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jìn),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11、國子監(jiān),就是從前的大學(xué)。
12、坐在亭子里,覺山色皆來相就。
13、人間存一角,聊放側(cè)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汪曾祺《受戒》。
28、不過,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汪曾祺《受戒》。
29、睡著之后,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曇花開了。――汪曾祺《受戒》。
30、墓草凄凄,落照黃昏,歌聲猶在,斯人遠(yuǎn)矣。――汪曾祺《受戒》。
31、若我在臨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綠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無從說,說不好的美麗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遙遠(yuǎn)的舉杯致意。逝去的從容逝去,重溫的依然重溫,在滄桑的枝葉間,折取一朵明媚,簪進(jìn)歲月肌里,許它疼痛又甜蜜,許它流去又流回,改頭換面千千萬,我認(rèn)取你一如初見。
32、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33、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34、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
35、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36、西瓜以繩絡(luò)懸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37、在黑白里溫柔地愛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38、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39、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jīng)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zāi)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yuǎn)征不服的。
40、賞花賞到氣息,氛圍,情懷。隔江看花,隔窗聽雨,隔著人世中一層一層占有的標(biāo)簽,輕啟那古舊又明潤的光。如同,浴一回月光,落兩肩花瓣,踏一回輕雪,活著,走著,看著,欣喜著,卻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41、我覺得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xiàn)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yīng)由他們自己來設(shè)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yīng)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42、四月二日。月光清極。夜氣大涼。似乎該再寫一段作為收尾,但又似無須了。便這樣吧,日后再說。逝者如斯。
43、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么說什么,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
44、你說我在做夢嗎?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只記花開不記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風(fēng)中。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
45、緬桂盛開的時候,房東和她的一個養(yǎng)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她大概是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時常給各家送去一些。有時送來一個七寸盤子,里面擺得滿滿的緬桂花!帶著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xiāng)。
46、茶擔(dān)子。金漆木桶,桶口翻出,上置一圈細(xì)瓷茶杯,桶內(nèi)和杯內(nèi)都裝了香茶。
花擔(dān)子。鮮花裝飾的擔(dān)子。
挑茶擔(dān)子、花擔(dān)子的扁擔(dān)都極軟,一步一顫。腳步要勻,三進(jìn)一退,各依節(jié)拍,不得錯步。茶擔(dān)子、花擔(dān)子雖無很難的技巧,但幾十副擔(dān)子同時進(jìn)退,整整齊齊,亦頗婀娜有致。
47、不教白發(fā)催人老,更喜春風(fēng)滿面生。
48、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
49、越冬的麥粒在松軟的泥土里睡得正香。
50、北京人喝酒,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喝一毛三的是一個層次,喝二鍋頭的是一個層次,喝紅粱大曲、華燈大曲的乃至衡水老白干的是一個層次,喝八大名酒是高層次,喝茅臺的是最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