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那么我們應(yīng)該怎樣評價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呢?寫總結(jié)時要注重客觀性,不要陷入情感和個人觀點的主觀判斷。希望大家通過閱讀這些范文,能夠提高自己的總結(jié)寫作水平。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一
一面如翠玉的高大竹墻外,還有梅花幾朵?;ò陜悍劾飵О?,輕風一吹,香氣四濺,在嫩藍的天空下格外醒目。
江水有沒有暖?鴨先知,他那柔軟的羽毛迎風飄動,他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還有一雙火紅的腳掌,撥一下水,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的蕩漾開去。
河岸上,蘆葦?shù)念^發(fā)稍稍長出,也就表示了春天的來臨,又突發(fā)奇想,想起了這時正是肥美河豚產(chǎn)卵的時候。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二
這是蘇軾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圖所寫的一首題畫詩,詩中既依畫面所繪,又融進作者的想象,刻畫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和有關(guān)資料,結(jié)合插圖展開聯(lián)想,理解詩意,感受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和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3、借助此詩的學習,初步了解題畫詩的特點。其中第2點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1、遵循古詩的教學規(guī)律,引導學生有感情誦讀。
2、把握古詩的特點,因材施教。做到知識活學活用。
3、拓展延伸古詩的內(nèi)容,使語文知識體現(xiàn)在生活和學習中廣泛使用。
4、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通過學生對詩人蘇軾的了解,引出課題。讓學生在對詩題的感知與了解上,知道這是一首題畫詩,寫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然后在讀懂詩題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第一階段目標:讀古詩,識記詩中生字。要求讀詩正確、流利、有感情。
第二階段目標:再讀古詩,理解詩意;了解詩人是如何描繪《春江晚景》這幅畫上的內(nèi)容。
第三階段目標:了解題畫詩的特點,背誦古詩。
為了能構(gòu)建高效課堂,深入課題研究,課前我認真鉆研教材,全面解讀文本和學生,充分準備教學用具,大量搜集與這首詩有關(guān)的資料,精心設(shè)計教學流程。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逐步實現(xiàn)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
1、讀準“蔞蒿”“豚”的字音,并能正確書寫“崇”“軾”“蔞蒿”“豚”等字。
2、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標劃出停頓的地方。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在此后引導學生反復讀。
二是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學資源——教學掛圖。通過學生的自讀自司,在圖文并茂中讓學生理解詩意,學習作者描繪畫面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能深入文本研讀,而且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描繪事物的基本技能。
1、學生能準確理解詩意。
2、了解了作者描繪的方法:第一是有序,從江邊——江中——江岸——聯(lián)想。第二是有物,竹林、桃花、春江鴨、河豚。第三是有理,由畫中想到畫外的河豚上市。
3、由詩人的聯(lián)想,留給學生更廣闊的聯(lián)想空間。
4、進一步感受詩中江南初春美景,和詩人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三是加大知識的學習面,知道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和無窮的魅力。
我在教學中將與本詩相關(guān)聯(lián)的詩篇,與本詩相關(guān)的知識,通過學生回憶、誦讀,師生共研的方法讓學生知道題畫詩的特點。四是通過課堂訓練,鞏固學生本節(jié)課所學過的知識和內(nèi)容,教師相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于及時輔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三
知道這首詩是蘇軾題在宋代畫家惠崇畫的畫《春江晚景》圖上的一首題畫詩。簡單了解蘇軾詩的藝術(shù)風格。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了解詩歌大意。激發(fā)學生對詩歌文化的熱愛之情,喚起學生對大自然美景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全詩,且能說出詩歌大意。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交流了很多描寫春天的詩詞,而且我們還一起學習了杜甫的詩歌《絕句》,下面,請大家一起來背誦一遍。(生一起背誦)。
2、生回答師相機板書:蘇軾非常好!看來同學們都還記得蘇軾這位大詩人,上學期我們曾經(jīng)學過他的兩首詩,誰能背出來!好請你來指名背誦《贈劉景文》《飲湖上初晴后雨》我們一起來一遍師生一起誦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歌(生一起說)。
師板書:《惠崇春江晚景》來進一步領(lǐng)略他獨特的詩風吧!
二、出示圖畫欣賞交流。
三、初讀古詩了解詩意感悟詩情。
1、先自己練習朗讀,然后讀給大家聽,好嗎?
2、誰能準確流利地讀一讀指名朗讀。
生: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蘆蒿滿地蘆芽短。
5、這幅畫呀很美!詩人蘇軾非常喜歡,他仔細欣賞一番,不僅寫出了畫面上所畫的景物,還由畫面的景物產(chǎn)生了豐富合理的想象,請大家看看,哪些景物是畫面上沒有的,而是作者靠著想象寫出來的呢?(河豚)生: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師:對的這首題畫詩再現(xiàn)了原畫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了詩人合理的想象,與原畫相得益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開頭兩句緊緊抓住畫面景物,又突出重點。竹林、桃花為江岸之景;鴨子為江中之景,是畫面的重心所在。詩人在這里憑感覺和想象再現(xiàn)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畫面無法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了出來?!笆V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兩句前者仍是畫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詩人的想象。遍地蔞蒿,蘆葦剛剛吐芽,點出正是江南二月。詩人正是看到畫面上的蔞蒿和蘆葦,便想到河豚生活在近海,每到春季江水上漲的時候,便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然后再游回到近海。這句雖離開畫面,但仍寫春江,題畫而不拘泥于畫。這首詩虛實相生,不僅真實地再現(xiàn)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過想象彌補了畫面所不能表現(xiàn)的內(nèi)容,生動形象而又極富生活氣息。
6、師:請同學們再讀一讀全詩,仔細想想,作者的想象之筆還落在了哪些字眼上呢?請你再認真讀讀第二句,動動手,畫一畫。
生:暖知鴨子感覺到了水溫的變化,這是作者自己的想象,這一想象使得畫面更加生動有趣。
四、結(jié)合圖畫講述詩歌大意。
1、同學們看著這幅圖,講講詩歌的大意,好嗎?誰來講。
2、誰能有感情地背誦詩歌請。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四
1、認識蘇軾和惠崇,了解題畫詩。
2、通過師生合作交流理解詩意。
3、通過學生質(zhì)疑探究,師生共同解決課堂難點,感受春天的美好。
通過師生間的合作交流理解詩意。
通過學生質(zhì)疑探究,師生共同解決課堂中自然生成的問題,感受春天的美好。
質(zhì)疑探究、合作交流。
一、猜謎激趣導入:
三四月的春光,無限美好。楊柳依依,桃花朵朵,微風習習,最美人間四月天!讓我們猜一個謎語來開啟我們今天的課程。
(出示大屏幕)猜猜他是誰?
在我國燦若星河的詩歌殿堂里,有這么一位大詩人,他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詞開創(chuàng)豪放派的風格,他的詩充滿了深刻的人生思考,他的散文氣勢恢宏,變化自如,還有他的書法,他的繪畫,無一不達到文學和藝術(shù)的巔峰。不僅如此,他對醫(y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他以和藹可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fā)明都是后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他是無與倫比的。
那么,他是誰?
(教師介紹蘇軾文學常識,回憶學過的蘇軾的'詩)。
二、你言我語說詩題。
預(yù)設(shè)問題:
2、惠崇和蘇軾是什么關(guān)系?
三、合作探究,研讀全詩。
1、這首詩都描寫了哪些景物?
2、你能在這些景物前面加上漂亮的修飾詞嗎?
3、你對這首詩還有哪些疑問?
預(yù)設(shè)問題:
蔞蒿和蘆芽是什么?
河豚是一種什么魚?什么是“欲上時”?
為什么說桃花是“三兩枝”?
4、教師提問:詩中出現(xiàn)的景物惠崇的畫中都有嗎?(引出難點:惠崇的畫中到底有沒有畫河豚?)。
5、根據(jù)所加的修飾詞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四、主題探究,總結(jié)升華。
這首詩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小結(jié):這首詩通過描寫早春的春江美景,表達蘇軾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看圖猜詩,你對春天的詩知多少。
六、教師總結(jié)春光無限好,正是讀書時。讓我們都走進春天,感受春天,也拿起筆來贊美春天吧。
北宋蘇軾。
(翠綠)的竹林(粉色)的桃花。
(溫暖)的江水(歡快)的鴨子。
(滿地)的蔞蒿(嫩綠)的蘆芽。
(逆江而上)的河豚——聯(lián)想。
通過設(shè)置“猜猜他是誰”的小游戲,激發(fā)學生興趣,引起懸念。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形成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
讓學生對重要的詩人——蘇軾多一些了解并識記重點文學常識。
培養(yǎng)學生自主質(zhì)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shè)置的問題由簡單到復雜。意圖讓學生通過在景物前面加上修飾詞,達到自己總結(jié)詩意的目的。這樣就不是教師講,而是學生自己去摘。
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自主質(zhì)疑,發(fā)現(xiàn)問題,提高對課堂的興趣和參與度。
讓學生利用以前的經(jīng)驗得出規(guī)律,通過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知識進行拓展,拓寬情趣。
通過看圖猜詩的游戲,激發(fā)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對春天的喜愛。
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
板書設(shè)計的意圖:根據(jù)括號里的修飾詞能自己總結(jié)詩意。
作業(yè)。
布置。
趁清明小假期去郊外踏春,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也寫一首詩來贊美春天吧!。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五
這是蘇軾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圖所寫的一首題畫詩,詩中既依畫面所繪,又融進作者的想象,刻畫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和有關(guān)資料,結(jié)合插圖展開聯(lián)想,理解詩意,感受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和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3、借助此詩的學習,初步了解題畫詩的特點。其中第2點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1、遵循古詩的教學規(guī)律,引導學生有感情誦讀。
2、把握古詩的特點,因材施教。做到知識活學活用。
3、拓展延伸古詩的內(nèi)容,使語文知識體現(xiàn)在生活和學習中廣泛使用。
4、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通過學生對詩人蘇軾的了解,引出課題。讓學生在對詩題的感知與了解上,知道這是一首題畫詩,寫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然后在讀懂詩題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第一階段目標:讀古詩,識記詩中生字。要求讀詩正確、流利、有感情。
第二階段目標:再讀古詩,理解詩意;了解詩人是如何描繪《春江晚景》這幅畫上的內(nèi)容。
第三階段目標:了解題畫詩的.特點,背誦古詩。
為了能構(gòu)建高效課堂,深入課題研究,課前我認真鉆研教材,全面解讀文本和學生,充分準備教學用具,大量搜集與這首詩有關(guān)的資料,精心設(shè)計教學流程。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逐步實現(xiàn)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
1、讀準“蔞蒿”“豚”的字音,并能正確書寫“崇”“軾”“蔞蒿”“豚”等字。
2、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標劃出停頓的地方。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在此后引導學生反復讀。
二是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學資源——教學掛圖。通過學生的自讀自司,在圖文并茂中讓學生理解詩意,學習作者描繪畫面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能深入文本研讀,而且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描繪事物的基本技能。
1、學生能準確理解詩意。
2、了解了作者描繪的方法:第一是有序,從江邊——江中——江岸——聯(lián)想。第二是有物,竹林、桃花、春江鴨、河豚。第三是有理,由畫中想到畫外的河豚上市。
3、由詩人的聯(lián)想,留給學生更廣闊的聯(lián)想空間。
4、進一步感受詩中江南初春美景,和詩人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三是加大知識的學習面,知道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和無窮的魅力。
我在教學中將與本詩相關(guān)聯(lián)的詩篇,與本詩相關(guān)的知識,通過學生回憶、誦讀,師生共研的方法讓學生知道題畫詩的特點。四是通過課堂訓練,鞏固學生本節(jié)課所學過的知識和內(nèi)容,教師相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于及時輔導。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六
教學目標:
運用多種識字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字詞語。
通過朗讀詩歌讓學生感受和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談話:同學們喜歡春天嗎?你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惠崇春江曉景》。(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簡介惠崇?;莩缡潜彼斡忻漠嫾?,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瓡跃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根據(jù)課題,提出問題。
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預(yù)設(shè):1、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三)提示引路,學生自探。
(1)借助拼音,自學本課的生字。
(3)借助注釋、聯(lián)系詩句、觀看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并說一說每一句詩的'意思。
(4)品讀詩句,你看到了什么景象?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檢查生字學習情況。(指名讀,糾錯,開火車讀。)。
2、朗讀古詩。(指名讀、齊讀)。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1)這首詩描寫()季。
(2)這首詩描寫的景物有()、()、()、()、()()。
(3)認識蔞蒿、蘆芽、河豚。
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
蘆芽:蘆葦?shù)哪垩俊?BR>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七
1、正確讀寫生字,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2、讓學生了解《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的意思。能夠描述詩中所描繪的場景,體會詩人的心情,并熟讀成誦。
3、激發(fā)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情感。
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
查閱詩人資料,搜集相關(guān)古詩;
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一、導入新課。
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大家喜歡古詩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
請生介紹作者蘇軾,揭示課題。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師: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
2、范讀(出示課件)。
3、分組讀詩。
4、齊讀古詩。
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句(出示第1、2行)。
(1)指名讀。
(2)點擊重點詞:三兩枝、鴨先知。
(3)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
(4)師歸納,生質(zhì)疑。
(5)師生交流。
(6)指導朗讀:想想詩句意境,指導朗讀。
(7)總結(jié)學法。
2、學習第二句(課間出示3、4行)。
(1)出示句子,指名讀、齊讀。
(2)學生自讀,再集體交流。
師:想象當時的情景,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
3、描述全詩的畫面,背誦古詩。
4、出示問題,反饋所學知識。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里什么?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5、學生小結(jié)學法:解題目——知作者———釋詞句——懂詩意——品詩味。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八
1、播放配樂朗誦課件,進入詩歌意境。
2、評點提示:在那樣一個美好的夜晚,詩人佇立江邊,欣賞無邊的美景。隨著時間的推移,詩人的內(nèi)心波瀾起伏,一會兒思索月亮的形成、人類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學問題,一會兒又聯(lián)想到游子和思婦相思相愛的情形。可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3、提問:結(jié)合課后賞析,想一想,你覺得如何劃分層次更符合詩人的思路。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cè)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譯文: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里春潮蕩漾,千萬里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罩辛鳛⒅律缢?,灘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zhuǎn)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
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fā)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譯文: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暫——永恒。
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
1)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
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譯文:一片白云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嗫嗵魍瑓s聽不著你的聲息,愿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
2)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譯文: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ㄒ呀?jīng)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lián)u蕩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情:游子思婦相思之情凄清婉轉(zhuǎn)。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fā)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結(jié)構(gòu)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fā)感喟、抒寫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講解:整首詩的思路可以用我們常見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來概括,即觸景生情。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九
通過誦讀置身詩境,賞析本詩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緣景明情,引導學生通過意象,了解和把握詩人借助意象述志達情的主要文脈。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審美情趣,提升詩歌鑒賞能力。
1、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提高學生的想象,掌握文章脈絡(luò),理清文章寫作線索,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2、教學難點
理解“月”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月亮的變化,看景、情、理的有機融合。
兩課時
(一)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誦讀法探究法講析法和點撥法
2、教學用具:音頻資料圖片多媒體
(二)教學手段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使學生在吟誦中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過對詩歌的分析,深刻領(lǐng)悟作者在詩中抒發(fā)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xiàn)的宇宙與人生的的哲理。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奧運會昆曲《春江花月夜》
2、導語:同學們聽出來這是哪首昆曲么?(《春江花月夜》)沒錯,就是這樣的一段春江,一輪明月,一篇詩行,成就了唐代詩壇上一顆璀璨的明星,他就是張若虛。也正是這首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通過之前的學習,同學們已經(jīng)對本文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登上那頂峰上的頂峰,去看看那是怎樣的一番風景。
3、了解學習目標與重點難點
(二)整體感知,充分閱讀
1、引導學生默讀全文,感受作者心境與表達的主要情感。
2、通過默讀使學生感受到文章中的相思之情,引出作者在看見美麗壯觀的自然景物,特別是——那一輪隨波而生的孤月時所表現(xiàn)的游子與思婦的相思之情。
3、讓學生自由充分的朗讀課文,將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并指導學生找出月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導出文章線索——月。
4、通過月亮位置的變化為學生們描繪一幅“月亮變化圖”,并以此為參照,深入賞析課文。
(三)賞析品讀,深入理解
1、找三名同學合作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問題
(1)當月亮隨波而生的時候,詩人看見了哪些美景?
(2)當孤月高懸時,詩人先想到了什么,后想到了什么?(可用原文)
2、引導學生回答以上兩個問題,并在回答的過程中體現(xiàn)世人所不能解答的疑問,從而引出詩人筆峰一轉(zhuǎn),將對世間的疑問轉(zhuǎn)入了對人生的思考,即詩人后來所想到的,感嘆“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生命個體的短暫,而人類歷史繁衍的永恒”,體會詩人“哀而不傷”的情感態(tài)度。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jié)。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春
江月
花張
月若月升月懸月斜月落
夜虛
(位置變化)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十
1、以“月”為線索,賞析本詩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2、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置身詩境,感受詩中美景。
3、緣景明情,把握詩歌“哀而不傷”的感情基調(diào)。
賞析詩歌的景、理、情。
把握詩歌感情基調(diào)。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詩人們總是對月亮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就是一種“月亮情結(jié)”。
1、思鄉(xiāng)懷親之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碧K軾《水調(diào)歌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保ㄍ蹙S《山居秋暝》)“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保ㄍ蹙S《鳥鳴澗》)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保◤埨^《楓橋夜泊》)
4、時空永恒之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保ɡ畎住栋丫茊栐隆罚扒貢r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保ㄍ醪g《出塞》)
二、詩歌美讀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意境。
2、學生齊讀
三、以“月”為線索,具體研讀課文
﹙一﹚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詩主要寫了哪些意象,在眾多的意象中哪一個意象是能統(tǒng)攝全詩的意象?明確:月。
2、全詩哪幾句是集中描寫月下美景的?
明確: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輪”。
指名讀
3、緊扣“月”這一意象,請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優(yōu)美語言來描繪月下春江美景。
配樂營造氣氛,請學生有感情的讀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漲,潮水翻滾著、奔騰著、咆哮著,浩茫茫一片仿佛與大海相連。霎時,一輪明月在浩瀚無垠江面上,隨著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頓時,萬頃江波之上籠罩了一層空靈、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瑩瑩。江水宛然前行,環(huán)繞著一處芳草萋萋、繁花滿樹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彌漫在這開滿鮮花的樹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動,像是撒了一層潔白的雪?;ǘ湓谠鹿獾恼沼诚路路鸨缴鲜㈤_的雪蓮一般晶瑩剔透,散發(fā)出圣潔的光芒。這時,天空中飄灑、飛舞的流霜,沙灘上潔白、柔軟的細沙都與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師小結(jié):詩人用月光統(tǒng)攝群象,采用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的順序,最后將筆墨凝聚在了一輪明月之上,為讀者描繪了一幅色澤柔和、幽美深遠的春江月夜圖。
﹙二﹚領(lǐng)悟“月之理”
1、望著高懸于空中的那輪皎潔而孤獨的明月,詩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確:從“江畔何人初見月?”到“但見長江送流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樂,請一名學生朗誦本節(jié)。
3、“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以下詩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
蘇軾《前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教師總結(jié):
他們都感慨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所以有人說這是少年似的哀嘆,輕煙似的惆悵。全詩的基調(diào)“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三)鑒賞“月之情”
教師導: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間長明不衰,好像是因為它在等待什么人?!肮略隆鄙星摇按恕?,何況游子、思婦?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自然景色轉(zhuǎn)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在游子思婦相思的圖景中,這輪明月也表現(xiàn)得極為多情。
1、在游子思婦相思的圖景中,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月亮的多情?
明確:“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奔啊奥湓?lián)u情滿江樹”。
2、賞析“可憐樓上月徘徊”,“徘徊”一詞的表達作用。
參考答案:(1)寫出月因浮云游動,光影明滅不定的動態(tài)。(2)擬人手法,賦予月亮人的靈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對她憐憫,不忍離去。(3)與后文的“卷不去”、“拂還來”相呼應(yīng),寫出月亮的不忍之心。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婦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
3、賞析“落月?lián)u情滿江樹”一句。
參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虛為實的表現(xiàn)方法,通過一個“搖”字將無形的離情寫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畫面充滿了動感。一個“搖”字,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月光的浮動,開滿鮮花的樹林在微風中的搖動,浩闊無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蕩漾。同時讓讀者仿佛看到繚亂不寧的別緒離情伴隨著殘月的余輝散落在江邊的樹林里,讓讀者仿佛聽到這離情飄落時還伴隨著細碎、空靈的風鈴的聲響。
一個“滿”字讓人感覺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溢著、蕩漾著、縈繞著這種濃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帶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師小結(jié):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哀而不傷”的。所詠非一時一地一人之情,而賦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濃濃的離別相思在美景之下,化為淡淡的哀愁。這種離愁始終透露出一種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調(diào),象輕夢飄過,卻又籠罩心頭。
5、朗讀最后20句。
四、再讀全詩。
五、課堂結(jié)束語:
詩人張若虛將眾多意象巧妙地統(tǒng)攝于一輪明月的光華之中,匯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交融的優(yōu)美深邃意境。在時間線索上,詩人也以月為紐帶,整幅畫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懸、西斜、落下的順序徐徐展開。月亮落下有再升起來的時候,詩人通過月落、月升的循環(huán)往復給我們傳達一個“永恒”的訊息,讓讀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們在純凈、空靈、迷朦的月色中不斷地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愿同學們美好的人生路上永遠有一片皎潔的月光。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詩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十一
2、提問:對于寫景的詩歌,要圍繞“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來鑒賞,并用具體的文字表達出來。
前八句通過對哪些意象的描寫,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學生討論,自主回答,通過比較,得出最佳答案。)。
明確: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絢爛耀眼的花,明亮空靈的月。
意境:幽美邈遠清幽靜謐。
情感:美好,興奮,快樂。
手法:景中含情。
3、美讀(自讀,小組派代表讀,2-3名)。
1、過渡:“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是對前面景色的總結(jié),江天無塵,明月孤寂。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過渡作用。(教師引導)。
2、齊讀。
3、提問:面對良辰美景,引發(fā)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樣的問題?(原文回答,齊答)。
明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講解:這種對于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為人類恒久探討的哲學命題。詩人自然也沒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轉(zhuǎn)入對人類在宇宙間生存狀態(tài)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個體而言何其短暫!這種思想,在歷代文人的詩中也是屢見不鮮的,同學們回憶一下有哪些詩句是體現(xiàn)這一思想的?(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點撥、補充)。
擴展: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畎住?BR>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K軾。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獎⑾R?。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P(guān)漢卿。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李清照。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醪?BR> 講解:“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時,詩人又感受到雖然個人生命短暫,但人類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diào)是“哀而不傷”。
所以作者剛才憂傷的情緒有所緩和,我們可以稱之為哀而不傷,因此語調(diào)要趨于平緩。
4、學生自薦朗讀,教師評價。
過渡:提問:簡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修辭效果。(個答)。
明確:兩句中的“待”、“送”兩字,運用了擬人化手法。把月亮寫得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詩人由仰望月輪,又低頭見長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zhuǎn)到了人間的離愁別恨。依然是過渡句。
1、齊讀。
2、提問:“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鑒賞這幾句詩的抒情方式。(學生討論,自主回答)。
明確: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發(fā)離愁別緒和思念之情。
間接抒情:通過對“白云”、“扁舟”和“明月樓”這些意象的描寫表達游子思婦的兩地相望相思之情。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十二
學生到了選修階段,對中國古典詩歌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鑒賞能力,對于大詩人杜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杜甫的形象重疊在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里,形成了“套板”,常規(guī)的介紹不易激發(fā)閱讀興趣。學生在快餐閱讀時代,常見有理解不深不細的流弊,這對于古典詩歌閱讀來講可能會抓不住文章的精髓,對文學精品來講無異于暴殄天珍。所以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涵泳功夫。
二、文本分析。
本詩歸屬“因聲求氣”單元,編者意圖通過吟誦教學,使學生能把握古典詩歌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從而走回詩人的情感世界。本詩創(chuàng)作于杜甫晚年夔府時期,此時杜甫的藝術(shù)造詣已臻至善。詩人在本詩中一如既往地以一個憂國憂民的形象出現(xiàn),但細品之下,我們自會發(fā)現(xiàn)他博大心靈的一聲嘆息:杜甫詩歌中罕見的無奈之情。
三、教學目的確立。
1、文本層面。通過朗讀,觸摸文本,理解詩歌意思,能做到口誦心惟。
2、文心層面。通過品味,溝通詩人,走回詩人內(nèi)心,能做到論世知人。
3、文化層面。通過探究,勾連經(jīng)典,探尋詩歌原型,能做到溯源明流。
四、教法選擇。
1、用好常規(guī)武器,突出“三讀”:誦讀以進入文本,獲得審美體驗;細讀以發(fā)現(xiàn)文本密碼,獨辟閱讀蹊徑;賞讀以把脈詩人心境,提高閱讀能力。
2、彰顯教學創(chuàng)意,突出“一字立骨”。抓住一個“夜”字,使整堂課綱舉目張。
3、符合選修要求,突出“探究”。引導學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喚醒記憶,抓點探究。
五、教學流程。
(一)導入。
出示對聯(lián)“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讓學生猜該對聯(lián)寫得是哪一位名人。
出示對聯(lián)“錦旗招手千般好;彬禮投足萬事成”,讓學生繼續(xù)猜該對聯(lián)寫得是哪一位名人。
(二)夔州是詩人一生的倒數(shù)第二個驛站,頹唐的老境,貧寒的經(jīng)濟,滄桑的閱歷,讓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終日展不開愁眉。公元766年除夕的前幾天,一場雪剛剛停息,當夜幕如大氅一樣席卷而來的時候,蝸居天涯的老詩人想著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回“那一夜”吧。
(三)學生朗讀(男女各一)教師朗讀。糾正字音,把握節(jié)奏。
(四)逐聯(lián)解讀文本,指導朗讀技巧。
那一夜,詩人感到了??
快、冷。
那一夜,詩人聽到了??看到了??
悲壯鼓角、動搖星河。
那一夜,詩人想到了??
千家夜哭。
那一夜,詩人對自己說??
算了吧,臥龍躍馬終黃土,何況孤零如我,老邁如我!
豐富的資源最快的更新優(yōu)質(zhì)的服務(wù)誠信的運作。
(六)作業(yè):寫一篇關(guān)于“夜”意象的探究小作文。
(七)板書。
夜傷夜。
傷感、敏感、悲憫、無奈。
朗讀:重讀、輕讀、長讀、輪讀。
一、導入。
教師:出示對聯(lián)“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讓學生猜該對聯(lián)寫得是哪一位名人。學生:杜甫。
教師:出示對聯(lián)“錦旗招手千般好;彬禮投足萬事成”,讓學生繼續(xù)猜該對聯(lián)寫得是哪一位名人。
學生:討論。有人說出可能是老師。
教師:出示橫批“年年有余”,而且追問學生為什么。學生:這是嵌名聯(lián)。
評點:在借班上課中,用這種中國式的方式來向?qū)W生介紹自我,自然且有語文味。
二、朗讀。
學生(男):朗讀。讀錯了夷、樵、寥等字。老師:糾正學生讀音。
學生(女):朗讀。語速快。
老師:要能夠把自己放進詩歌的意境,投入朗讀一遍。范讀。學生:掌聲。
評點:通過點名朗讀,可以了解學生,同時糾正讀音。教師范讀比錄音朗讀好,原生態(tài)的聲音容易營造場,容易把學生帶入詩境。
三、詩歌品讀。
教師:公元766年的這一個夜晚,比以往時候來的??學生:快!
教師:這又是在一年將盡時候,不像今天,我們的面前365個日子排班戰(zhàn)隊,等我們?nèi)ニ合聛怼K?,要讀好哪個字??學生:催!
教師:這是一個早早降臨的夜晚,雖然雪停了,但是作者仍然感到??學生:寒!
教師:這種寒冷其實是一種心靈的感覺。你覺得是什么原因嗎?學生(數(shù)人)回答不到點子。
教師:講述下雪的故事。再問學生杜甫感到寒意的真正原因。學生:沉默。
教師:請大家注意“天涯”一詞。學生:沉默。
教師:解釋。范讀。突出兩個重音“催”“寒”。
評點:“天涯”一詞的理解,教師可以用李叔同《送別》中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來佐證,更有詩意美。
豐富的資源最快的更新優(yōu)質(zhì)的服務(wù)誠信的運作。
教師:我們來看下一聯(lián)。在這樣的晚上,杜甫聽到了什么?學生:五更鼓角。
教師:五更是什么時候。學生:3點,5點??
教師:古代有不同的標示時間的方法,這是一個比較早的時間??赡芏鸥σ粋€晚上都沒有睡覺,可能杜甫的夢很輕很輕。這樣的聲音可以用“雄壯”或“豪壯”來形容嗎?學生:不能。看注釋,因為這里的鼓角聲是**的意思。
教師:補充唐朝安史之亂之后的情景種.種,讓學生體會杜甫雄壯不起來的情感。教師:看到三峽星河這樣壯麗的情景,如果是才子徐志摩,他會用哪個詞?學生:招搖。
教師:如果是周迅呢?學生:飄搖。
教師:美麗的景色,可是投射在詩人心中的確是動搖之感??梢娫娙藢?zhàn)爭的敏感。
評點:學生對“五更”有模糊的印象,教師原本準備了顏真卿的一首詩,能夠很好解釋五更之早,卻沒有用,只是截然明示。
教師:我們再來看下一聯(lián)。杜甫曾說“詩是吾家事”,晚年的他,詩歌造詣登峰造極,他常常故意編排出不同的語序,給人別致的美感。這兩句詩原本的語序應(yīng)該是怎樣?學生:思考。調(diào)整出正確語序。
教師:這兩句詩歌一是寫眼前,一是寫想象,你覺得各是哪一句?學生:無語良久。
教師:自語。這兩句內(nèi)容采用了什么手法?學生:無語。教師:虛實結(jié)合。
評點:這里是本課最拽的一部分,雖然這一聯(lián)是本詩解讀較為多元的,但是教師橫來一個“虛實”手法,增加了學生的回答難度。這一個內(nèi)容是教師上課前臨時想起來要增加的知識。看來,上課還是做減法好,不要做加法。教師可以改成這樣問同學,如果聽到的夷歌是悠閑的,他為什么會想起千家野哭呢?如果聽到的夷歌是悲傷的,他慣性地想到了千家野哭,你覺得他的內(nèi)心世界應(yīng)該是怎樣的呢?在詩意中回旋,是最根本的辦法,不要添枝加葉。
四、探究。
教師:介紹《倦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學生:欣欣然。為這樣的發(fā)現(xiàn)而喜。
教師:夜晚在詩歌中是一個母意象。我們再來回憶一下有關(guān)夜晚的詩歌學生:柳永等。
教師:出示《君子于役》。
教師:請學生課后聽齊秦《夜夜夜夜》。
評點:這是體現(xiàn)探究的一部分。教師的發(fā)現(xiàn),學生來舉例。課堂出現(xiàn)了新意。但是拓展是否要向流行歌曲滑行呢?這是取悅學生呢,還是恰到好處?值得思考。
一、教學創(chuàng)意及實現(xiàn)。
豐富的資源最快的更新優(yōu)質(zhì)的服務(wù)誠信的運作。
本課作為選修單元“因聲求氣,吟詠詩韻”中的自讀篇目,旨在指導學生通過涵詠吟誦,把握詩歌的韻律,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本課的教學設(shè)計中,教師首先考慮到詩歌教學必須落實到具體的“這一首”上,因為學生在各種快餐閱讀的影響下,天生少了一種“慢閱讀”“細品味”閱讀情趣。其次,朗讀是詩歌鑒賞中的不二手段,但如果依照單元目標定位本課的教學目的,那樣一堂課可能在朗朗書聲之外,沒有立起來的東西,所以不能把手段當成目的。第三,教師在本課的立意追求上不斷努力,通過閱讀了金圣嘆、莫礪鋒、馮至等人的著作和一定數(shù)量的相關(guān)論文后,終于從題目中找到了可以照亮本課的“課眼”——“夜”。本詩每一聯(lián)都涂抹上黑夜的色彩,遵循了中國古典詩歌中“黑夜”的母意象。恰恰是這一“夜”字,照亮了整堂課的設(shè)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回到公元776年的那一夜”為召喚,帶領(lǐng)學生朗讀細細品味每一聯(lián)的詩情,最后又從那一夜走出,勾連起杜甫的其他描寫“夜”的詩歌,溯流至中國詩歌“夜”意象的源頭——《詩經(jīng)?君子于役》。課堂設(shè)計基本實現(xiàn)。
二、語文能力及提高。
1、朗讀能力。有人說,詩歌的靈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上。在天上的一半是朗讀,在地上的一半是文本。涵詠功夫興味長,毫無疑問,沒有吟詠詩韻的朗朗書聲,再深入的分析也是抽象的。所以,教師在本課中坐實朗讀這一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根據(jù)每一聯(lián)的情感,在朗讀上做了不同的處理,并且突出了重音的處理。在教學上,為了授之以漁,讓學生切實掌握朗讀要訣,教師歸納了重音處理的四個辦法——重讀、輕讀、長讀、復讀。在本課的末尾,一個學生能夠根據(jù)詩情,很杜甫地吟詠一番,博得同學由衷的掌聲。
2、語文習慣。公開教學固然要展示教師個人的美麗,但是學生既然付出了四十五分鐘,便不能成為教師的配角而存在。如果公開課上教師算得上精彩的話,那他肯定要精彩在學生的精彩里。教師不能為了自己的表演,而把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習慣的養(yǎng)成置之不理。所以課上,老師注重學生寫的習慣的養(yǎng)成。不但在課始時安排了調(diào)版,而且要求學生在書上做筆記,期望養(yǎng)成學生語文課動筆的習慣。
3、語言品味。語文學習毫無疑問應(yīng)該走在“語言”的道路上,尤其是學習語言中的精粹——詩歌。教師在每一聯(lián)中都挖掘出語言品味的節(jié)點,并且采用不同的方法,讓學生在容易疏忽的地方發(fā)現(xiàn)驚喜,在深入探究的時候感到興奮。比如第一聯(lián)采用“體驗法”,用教師的個人經(jīng)歷講述,讓學生體會“寒”字的情感內(nèi)涵。第二聯(lián)采用“比較法”,“悲壯”與“雄壯”,“飄搖”、“招搖”與“動搖”,學生自能發(fā)現(xiàn)杜甫敏感而脆弱的心弦。第三聯(lián)采用“還原法”,體會詩人身在閣上,心憂天下的悲憫情懷。第四聯(lián)采用“調(diào)序法”,讓學生體會詩人暗夜里自我安慰的那一聲長嘆。
三、教學不足。
教學語言。作為詩歌的教學,課堂應(yīng)該有詩的語言才能更好的營造詩境。教師的語言顯得口語化,而且瑣細,有詩歌意味的教學語言少。課后,我縣林匯波和莊旭美兩位教研員提出了課堂沒有主問題設(shè)計,主體部分上得比較平淡。經(jīng)過幾天來的思考,如果有了這樣一組脈絡(luò)句:“在這樣的夜晚里,杜甫感到了什么”,“在這樣的夜晚里,杜甫看到了、聽到了什么”“在這樣的夜晚里,杜甫想到了什么”“在這樣的夜晚里,杜甫對自己說了什么”,也許,學生的整體把握會更好。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十三
首次試上,筆記本上寫滿了文字。值得肯定的是,三維目標明確,有歌鑒賞方法的指導。例如,學完這首詩教師總結(jié)說:“我們收獲了很,除了無盡的美感,還了解了詩歌鑒賞的方法,拿到一首詩,我們知道該如何下手了:
1、讀一一美讀幾遍,初步感知。
2、找一一找出詩中的景物與人物,體會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3、合一一找到景物與情感的匹配點,整體感知詩歌。
如果長期堅持使用這種切實有效的方法,將有利于學生詩歌鑒賞素養(yǎng)的形成,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的學習的能力。不足之處也很明顯:主線不明,思路不清。
一、一改:設(shè)主線,明思路。
張若虛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因為《春江花月夜》“孤絕橫篇,竟為大家”。這首詩也被聞一多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全詩圍“春、江、花、月、夜”鋪開,月是詩人震動的脈搏,月光灑輝處,江水、沙灘、桃樹、花林、飛霜、白云、扁舟、鏡臺、詀石、鴻雁、魚龍、思婦、游子組成了一副幽美恬靜、充滿人生哲理的畫卷。
落月?lián)u情,情韻悠悠。既然如此令人心神蕩漾,既然是千古美文,何不美教、美學呢?
別林斯基有句話說得好:“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因此,賞析這種情韻幽雅的美文,應(yīng)該是一次賞心悅目的心靈之旅。學生是讀景、賞景的主角,教師是導游。美在哪里?這條學習主線,應(yīng)念而生。
圍繞這條主線,設(shè)計了這樣的課堂流程:美聽一美讀一美品。其中,美品是關(guān)鍵,它可以設(shè)計以下兩個思考題:
1、你在詩歌中看到了什么?請以月亮的推移為順序找出描寫對象:(1)找景物;(2)找人物(注意體現(xiàn)人物情感的詞)。
2、你最喜歡哪句詩?說說喜歡你的理由。結(jié)合你最欣賞的佳句,用散文化的語言品一品。
再次上課,我們明顯感到,課堂是教師的課堂,學生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互動,僅有的一次討論也只是流于形式。學生似乎是游離于課堂外的陌生人,課堂冷冷清清,局面尷尬。
傳統(tǒng)教育確實存在忽視學生個性,忽視學生自主意識的弊端,強調(diào)集體意識和絕對服從,用一種僵化、教條的思想禁錮施教者和受教者。其結(jié)果是學生個性品質(zhì)缺失,自主意識缺失,批判精神缺失,人文情懷缺失,公民意識缺失。高中新課程的實踐者應(yīng)充分意識到以人的發(fā)展為根本點,培養(yǎng)高中學生自覺的社會責任與愛國主義精神、正確的價值判斷力、初步的全球意識與國際視野、終身發(fā)展所必備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技能、批判思維與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業(yè)意識與敬業(yè)精神以及健全的身體心理素質(zhì)是我們的責任。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該尊重個體,尊重生命,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
二、二改:創(chuàng)設(shè)藝術(shù)氛圍,營造審美情境。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需要創(chuàng)設(shè)迷人的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深入詩文的深處。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創(chuàng)設(shè):
1、美導。
學生打開了記憶倉庫之后,教師再深情地說:“是啊,月在詩歌中似乎成了詩人生命情懷的寄托,從中我們感受到了‘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凄涼,‘明月松間照’的寧靜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惆悵無奈,還有‘一夜飛渡鏡湖月’的夢幻神奇。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張若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lǐng)略他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生沉浸于超常的審美情境、傾心于審美的情境和把審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閱讀對象的審美注意。
2.美聽。
3.美讀。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需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3)誦讀可以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有自由體驗讀、個人表演讀、小組競賽讀、集體體悟讀”。誦讀這首詩要讀出輕重,讀出抑揚頓挫,讀出激情。各種形式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于自己的體驗之中,選擇、感悟、深思,產(chǎn)生旺盛的求知欲、強烈的參與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經(jīng)過反復朗讀,學生對這首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詩中表現(xiàn)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滄桑之嘆,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體悟,學習的積極性也被激發(fā)出來了。更重要的是:美讀,不但了解作者說了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有了溝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鳴。學生進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狀態(tài),在吟誦過程中,語感語氣有了,內(nèi)容有了,思想有了,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通過第三次上課,我們認為,對文本的解讀應(yīng)該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是整堂課的主題。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讀,教學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課堂教學設(shè)計的重點,不在課外延伸了多少,而應(yīng)該在美品課文。
三、三改:美品美文,突出課堂主旋律。
1.品景色。
(1)月出一一壯觀而有活力。
(2)月升一一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無處不在,江天一色,清純空靈。
(3)月落——落花搖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霧,迷茫無盡。
(4)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飛霜、沙汀、白云、青楓、扁舟、高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等,春江潮動,花草遍地,明月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淡淡的感傷美,優(yōu)雅空靈的純凈美,交織構(gòu)成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江月夜圖。
2、品哲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浮想聯(lián)翩,思接千載,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無奈。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詩人又頓悟,人生是短暫的,而人類則是綿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讓人讀出了人生短暫的悲劇之美、宇宙無窮的永恒之美。
3.品情感。
月共潮生,蕩滌萬物,充滿生命活力的壯觀美,躍然紙上;江水流春,江樹迷蒙,凄涼感傷之情油然而生。詩中的情感美還指落月藏海霧,月落妝臺,長夜不眠的思婦的依戀惆悵之情;春光將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讀落月?lián)u青滿江樹,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詩人之情,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學生心中。
4.品佳句。
最后探討問題,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樣設(shè)計,可以讓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有選擇的自由,不受約束,大膽想象、聯(lián)想,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并闡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思維、分享閱讀成果。
詩歌欣賞沒有標準答案,因此,要給學生一個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雖然學生談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們己在教師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濃濃的審美樂趣。這樣設(shè)計,不僅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價值的認可,它能喚起學生積極探討的活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這樣設(shè)計,更是從課堂教學的完全預(yù)設(shè)轉(zhuǎn)向動態(tài)生成,賦予了課堂活力,使課堂異彩紛呈,活力四射。
總之,《春江花月夜》的教學設(shè)計是以課文為載體,從課文出發(fā),通過聽、讀、品,把朗讀、美品、探究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領(lǐng)悟課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從而最終學會鑒賞詩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一
一面如翠玉的高大竹墻外,還有梅花幾朵?;ò陜悍劾飵О?,輕風一吹,香氣四濺,在嫩藍的天空下格外醒目。
江水有沒有暖?鴨先知,他那柔軟的羽毛迎風飄動,他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還有一雙火紅的腳掌,撥一下水,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的蕩漾開去。
河岸上,蘆葦?shù)念^發(fā)稍稍長出,也就表示了春天的來臨,又突發(fā)奇想,想起了這時正是肥美河豚產(chǎn)卵的時候。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二
這是蘇軾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圖所寫的一首題畫詩,詩中既依畫面所繪,又融進作者的想象,刻畫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和有關(guān)資料,結(jié)合插圖展開聯(lián)想,理解詩意,感受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和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3、借助此詩的學習,初步了解題畫詩的特點。其中第2點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1、遵循古詩的教學規(guī)律,引導學生有感情誦讀。
2、把握古詩的特點,因材施教。做到知識活學活用。
3、拓展延伸古詩的內(nèi)容,使語文知識體現(xiàn)在生活和學習中廣泛使用。
4、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通過學生對詩人蘇軾的了解,引出課題。讓學生在對詩題的感知與了解上,知道這是一首題畫詩,寫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然后在讀懂詩題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第一階段目標:讀古詩,識記詩中生字。要求讀詩正確、流利、有感情。
第二階段目標:再讀古詩,理解詩意;了解詩人是如何描繪《春江晚景》這幅畫上的內(nèi)容。
第三階段目標:了解題畫詩的特點,背誦古詩。
為了能構(gòu)建高效課堂,深入課題研究,課前我認真鉆研教材,全面解讀文本和學生,充分準備教學用具,大量搜集與這首詩有關(guān)的資料,精心設(shè)計教學流程。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逐步實現(xiàn)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
1、讀準“蔞蒿”“豚”的字音,并能正確書寫“崇”“軾”“蔞蒿”“豚”等字。
2、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標劃出停頓的地方。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在此后引導學生反復讀。
二是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學資源——教學掛圖。通過學生的自讀自司,在圖文并茂中讓學生理解詩意,學習作者描繪畫面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能深入文本研讀,而且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描繪事物的基本技能。
1、學生能準確理解詩意。
2、了解了作者描繪的方法:第一是有序,從江邊——江中——江岸——聯(lián)想。第二是有物,竹林、桃花、春江鴨、河豚。第三是有理,由畫中想到畫外的河豚上市。
3、由詩人的聯(lián)想,留給學生更廣闊的聯(lián)想空間。
4、進一步感受詩中江南初春美景,和詩人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三是加大知識的學習面,知道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和無窮的魅力。
我在教學中將與本詩相關(guān)聯(lián)的詩篇,與本詩相關(guān)的知識,通過學生回憶、誦讀,師生共研的方法讓學生知道題畫詩的特點。四是通過課堂訓練,鞏固學生本節(jié)課所學過的知識和內(nèi)容,教師相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于及時輔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三
知道這首詩是蘇軾題在宋代畫家惠崇畫的畫《春江晚景》圖上的一首題畫詩。簡單了解蘇軾詩的藝術(shù)風格。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了解詩歌大意。激發(fā)學生對詩歌文化的熱愛之情,喚起學生對大自然美景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全詩,且能說出詩歌大意。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交流了很多描寫春天的詩詞,而且我們還一起學習了杜甫的詩歌《絕句》,下面,請大家一起來背誦一遍。(生一起背誦)。
2、生回答師相機板書:蘇軾非常好!看來同學們都還記得蘇軾這位大詩人,上學期我們曾經(jīng)學過他的兩首詩,誰能背出來!好請你來指名背誦《贈劉景文》《飲湖上初晴后雨》我們一起來一遍師生一起誦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歌(生一起說)。
師板書:《惠崇春江晚景》來進一步領(lǐng)略他獨特的詩風吧!
二、出示圖畫欣賞交流。
三、初讀古詩了解詩意感悟詩情。
1、先自己練習朗讀,然后讀給大家聽,好嗎?
2、誰能準確流利地讀一讀指名朗讀。
生: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蘆蒿滿地蘆芽短。
5、這幅畫呀很美!詩人蘇軾非常喜歡,他仔細欣賞一番,不僅寫出了畫面上所畫的景物,還由畫面的景物產(chǎn)生了豐富合理的想象,請大家看看,哪些景物是畫面上沒有的,而是作者靠著想象寫出來的呢?(河豚)生: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時”師:對的這首題畫詩再現(xiàn)了原畫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了詩人合理的想象,與原畫相得益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開頭兩句緊緊抓住畫面景物,又突出重點。竹林、桃花為江岸之景;鴨子為江中之景,是畫面的重心所在。詩人在這里憑感覺和想象再現(xiàn)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畫面無法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了出來?!笆V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兩句前者仍是畫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詩人的想象。遍地蔞蒿,蘆葦剛剛吐芽,點出正是江南二月。詩人正是看到畫面上的蔞蒿和蘆葦,便想到河豚生活在近海,每到春季江水上漲的時候,便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然后再游回到近海。這句雖離開畫面,但仍寫春江,題畫而不拘泥于畫。這首詩虛實相生,不僅真實地再現(xiàn)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過想象彌補了畫面所不能表現(xiàn)的內(nèi)容,生動形象而又極富生活氣息。
6、師:請同學們再讀一讀全詩,仔細想想,作者的想象之筆還落在了哪些字眼上呢?請你再認真讀讀第二句,動動手,畫一畫。
生:暖知鴨子感覺到了水溫的變化,這是作者自己的想象,這一想象使得畫面更加生動有趣。
四、結(jié)合圖畫講述詩歌大意。
1、同學們看著這幅圖,講講詩歌的大意,好嗎?誰來講。
2、誰能有感情地背誦詩歌請。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四
1、認識蘇軾和惠崇,了解題畫詩。
2、通過師生合作交流理解詩意。
3、通過學生質(zhì)疑探究,師生共同解決課堂難點,感受春天的美好。
通過師生間的合作交流理解詩意。
通過學生質(zhì)疑探究,師生共同解決課堂中自然生成的問題,感受春天的美好。
質(zhì)疑探究、合作交流。
一、猜謎激趣導入:
三四月的春光,無限美好。楊柳依依,桃花朵朵,微風習習,最美人間四月天!讓我們猜一個謎語來開啟我們今天的課程。
(出示大屏幕)猜猜他是誰?
在我國燦若星河的詩歌殿堂里,有這么一位大詩人,他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詞開創(chuàng)豪放派的風格,他的詩充滿了深刻的人生思考,他的散文氣勢恢宏,變化自如,還有他的書法,他的繪畫,無一不達到文學和藝術(shù)的巔峰。不僅如此,他對醫(y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他以和藹可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fā)明都是后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他是無與倫比的。
那么,他是誰?
(教師介紹蘇軾文學常識,回憶學過的蘇軾的'詩)。
二、你言我語說詩題。
預(yù)設(shè)問題:
2、惠崇和蘇軾是什么關(guān)系?
三、合作探究,研讀全詩。
1、這首詩都描寫了哪些景物?
2、你能在這些景物前面加上漂亮的修飾詞嗎?
3、你對這首詩還有哪些疑問?
預(yù)設(shè)問題:
蔞蒿和蘆芽是什么?
河豚是一種什么魚?什么是“欲上時”?
為什么說桃花是“三兩枝”?
4、教師提問:詩中出現(xiàn)的景物惠崇的畫中都有嗎?(引出難點:惠崇的畫中到底有沒有畫河豚?)。
5、根據(jù)所加的修飾詞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四、主題探究,總結(jié)升華。
這首詩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小結(jié):這首詩通過描寫早春的春江美景,表達蘇軾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看圖猜詩,你對春天的詩知多少。
六、教師總結(jié)春光無限好,正是讀書時。讓我們都走進春天,感受春天,也拿起筆來贊美春天吧。
北宋蘇軾。
(翠綠)的竹林(粉色)的桃花。
(溫暖)的江水(歡快)的鴨子。
(滿地)的蔞蒿(嫩綠)的蘆芽。
(逆江而上)的河豚——聯(lián)想。
通過設(shè)置“猜猜他是誰”的小游戲,激發(fā)學生興趣,引起懸念。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形成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
讓學生對重要的詩人——蘇軾多一些了解并識記重點文學常識。
培養(yǎng)學生自主質(zhì)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shè)置的問題由簡單到復雜。意圖讓學生通過在景物前面加上修飾詞,達到自己總結(jié)詩意的目的。這樣就不是教師講,而是學生自己去摘。
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自主質(zhì)疑,發(fā)現(xiàn)問題,提高對課堂的興趣和參與度。
讓學生利用以前的經(jīng)驗得出規(guī)律,通過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知識進行拓展,拓寬情趣。
通過看圖猜詩的游戲,激發(fā)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對春天的喜愛。
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
板書設(shè)計的意圖:根據(jù)括號里的修飾詞能自己總結(jié)詩意。
作業(yè)。
布置。
趁清明小假期去郊外踏春,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也寫一首詩來贊美春天吧!。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五
這是蘇軾為惠崇和尚《春江晚景》圖所寫的一首題畫詩,詩中既依畫面所繪,又融進作者的想象,刻畫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和有關(guān)資料,結(jié)合插圖展開聯(lián)想,理解詩意,感受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和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3、借助此詩的學習,初步了解題畫詩的特點。其中第2點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
1、遵循古詩的教學規(guī)律,引導學生有感情誦讀。
2、把握古詩的特點,因材施教。做到知識活學活用。
3、拓展延伸古詩的內(nèi)容,使語文知識體現(xiàn)在生活和學習中廣泛使用。
4、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通過學生對詩人蘇軾的了解,引出課題。讓學生在對詩題的感知與了解上,知道這是一首題畫詩,寫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然后在讀懂詩題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第一階段目標:讀古詩,識記詩中生字。要求讀詩正確、流利、有感情。
第二階段目標:再讀古詩,理解詩意;了解詩人是如何描繪《春江晚景》這幅畫上的內(nèi)容。
第三階段目標:了解題畫詩的.特點,背誦古詩。
為了能構(gòu)建高效課堂,深入課題研究,課前我認真鉆研教材,全面解讀文本和學生,充分準備教學用具,大量搜集與這首詩有關(guān)的資料,精心設(shè)計教學流程。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逐步實現(xiàn)每一階段的教學目標。
1、讀準“蔞蒿”“豚”的字音,并能正確書寫“崇”“軾”“蔞蒿”“豚”等字。
2、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標劃出停頓的地方。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在此后引導學生反復讀。
二是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學資源——教學掛圖。通過學生的自讀自司,在圖文并茂中讓學生理解詩意,學習作者描繪畫面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能深入文本研讀,而且能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描繪事物的基本技能。
1、學生能準確理解詩意。
2、了解了作者描繪的方法:第一是有序,從江邊——江中——江岸——聯(lián)想。第二是有物,竹林、桃花、春江鴨、河豚。第三是有理,由畫中想到畫外的河豚上市。
3、由詩人的聯(lián)想,留給學生更廣闊的聯(lián)想空間。
4、進一步感受詩中江南初春美景,和詩人熱愛生活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三是加大知識的學習面,知道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和無窮的魅力。
我在教學中將與本詩相關(guān)聯(lián)的詩篇,與本詩相關(guān)的知識,通過學生回憶、誦讀,師生共研的方法讓學生知道題畫詩的特點。四是通過課堂訓練,鞏固學生本節(jié)課所學過的知識和內(nèi)容,教師相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于及時輔導。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六
教學目標:
運用多種識字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字詞語。
通過朗讀詩歌讓學生感受和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談話:同學們喜歡春天嗎?你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呢?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惠崇春江曉景》。(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簡介惠崇?;莩缡潜彼斡忻漠嫾?,善于畫鵝、鴨等小動物。
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很高造詣?!痘莩绱航瓡跃啊愤@首詩就是他為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根據(jù)課題,提出問題。
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預(yù)設(shè):1、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三)提示引路,學生自探。
(1)借助拼音,自學本課的生字。
(3)借助注釋、聯(lián)系詩句、觀看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并說一說每一句詩的'意思。
(4)品讀詩句,你看到了什么景象?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檢查生字學習情況。(指名讀,糾錯,開火車讀。)。
2、朗讀古詩。(指名讀、齊讀)。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1)這首詩描寫()季。
(2)這首詩描寫的景物有()、()、()、()、()()。
(3)認識蔞蒿、蘆芽、河豚。
蔞蒿:長在洼地的一種野草。
蘆芽:蘆葦?shù)哪垩俊?BR>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七
1、正確讀寫生字,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2、讓學生了解《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的意思。能夠描述詩中所描繪的場景,體會詩人的心情,并熟讀成誦。
3、激發(fā)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情感。
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
查閱詩人資料,搜集相關(guān)古詩;
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一、導入新課。
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大家喜歡古詩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
請生介紹作者蘇軾,揭示課題。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師: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
2、范讀(出示課件)。
3、分組讀詩。
4、齊讀古詩。
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1、學習第一句(出示第1、2行)。
(1)指名讀。
(2)點擊重點詞:三兩枝、鴨先知。
(3)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
(4)師歸納,生質(zhì)疑。
(5)師生交流。
(6)指導朗讀:想想詩句意境,指導朗讀。
(7)總結(jié)學法。
2、學習第二句(課間出示3、4行)。
(1)出示句子,指名讀、齊讀。
(2)學生自讀,再集體交流。
師:想象當時的情景,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里鉆出。
3、描述全詩的畫面,背誦古詩。
4、出示問題,反饋所學知識。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里什么?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5、學生小結(jié)學法:解題目——知作者———釋詞句——懂詩意——品詩味。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八
1、播放配樂朗誦課件,進入詩歌意境。
2、評點提示:在那樣一個美好的夜晚,詩人佇立江邊,欣賞無邊的美景。隨著時間的推移,詩人的內(nèi)心波瀾起伏,一會兒思索月亮的形成、人類的起源等高深的哲學問題,一會兒又聯(lián)想到游子和思婦相思相愛的情形。可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3、提問:結(jié)合課后賞析,想一想,你覺得如何劃分層次更符合詩人的思路。
開頭八句為第一部分,依題目摹寫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側(cè)重描繪皓月當空、光照整個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與大海相連。明月就涌生于這無垠的大海之上,萬里的春江,無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繞著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鋪上雪珠一樣。月色如霜,所以霜飛也就無從察覺;洲上的白沙與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譯文: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里春潮蕩漾,千萬里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罩辛鳛⒅律缢?,灘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接下八句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從描寫景色轉(zhuǎn)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
詩人身處江天一色,毫無纖塵的純凈之境,不禁對空中這輪孤月發(fā)出奇想:究竟是誰最先在江畔看見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時候開始照著人呢?人生代代綿延無已,但江月卻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嗎?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絕的江水。
譯文: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暫——永恒。
余下二十句為第三部分,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對幸福的憧憬。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
1)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一層,寫思婦懷人。
這里寫思婦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別致,月光無處不在,玉戶簾上是月,搗衣砧上是月。那一輪可愛的明月總是照在她的妝鏡臺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婦見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簾子卷起來,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這惱人的月光「卷不去」,「拂還來」。那無邊的月光,籠罩著一切,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
譯文:一片白云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嗫嗵魍瑓s聽不著你的聲息,愿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
2)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為一層,寫游子想家。
最后這幾句寫落月,落花閑潭,春光將老,隱含思婦青春將逝。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
譯文: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ㄒ呀?jīng)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lián)u蕩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情:游子思婦相思之情凄清婉轉(zhuǎn)。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fā)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頹廢。它表現(xiàn)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結(jié)構(gòu)上,此詩既以月亮從升起到墜落的過程作為全詩起止的外在線索,同時又以月亮為景物描寫的主體和引發(fā)感喟、抒寫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顧,情景交融,使全詩顯得渾然一體。
講解:整首詩的思路可以用我們常見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來概括,即觸景生情。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九
通過誦讀置身詩境,賞析本詩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緣景明情,引導學生通過意象,了解和把握詩人借助意象述志達情的主要文脈。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審美情趣,提升詩歌鑒賞能力。
1、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提高學生的想象,掌握文章脈絡(luò),理清文章寫作線索,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
2、教學難點
理解“月”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月亮的變化,看景、情、理的有機融合。
兩課時
(一)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誦讀法探究法講析法和點撥法
2、教學用具:音頻資料圖片多媒體
(二)教學手段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使學生在吟誦中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過對詩歌的分析,深刻領(lǐng)悟作者在詩中抒發(fā)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xiàn)的宇宙與人生的的哲理。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奧運會昆曲《春江花月夜》
2、導語:同學們聽出來這是哪首昆曲么?(《春江花月夜》)沒錯,就是這樣的一段春江,一輪明月,一篇詩行,成就了唐代詩壇上一顆璀璨的明星,他就是張若虛。也正是這首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通過之前的學習,同學們已經(jīng)對本文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登上那頂峰上的頂峰,去看看那是怎樣的一番風景。
3、了解學習目標與重點難點
(二)整體感知,充分閱讀
1、引導學生默讀全文,感受作者心境與表達的主要情感。
2、通過默讀使學生感受到文章中的相思之情,引出作者在看見美麗壯觀的自然景物,特別是——那一輪隨波而生的孤月時所表現(xiàn)的游子與思婦的相思之情。
3、讓學生自由充分的朗讀課文,將語言文字還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繪、而又帶有學生自己審美情趣的畫面,進而走進這畫面中去。并指導學生找出月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導出文章線索——月。
4、通過月亮位置的變化為學生們描繪一幅“月亮變化圖”,并以此為參照,深入賞析課文。
(三)賞析品讀,深入理解
1、找三名同學合作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思考問題
(1)當月亮隨波而生的時候,詩人看見了哪些美景?
(2)當孤月高懸時,詩人先想到了什么,后想到了什么?(可用原文)
2、引導學生回答以上兩個問題,并在回答的過程中體現(xiàn)世人所不能解答的疑問,從而引出詩人筆峰一轉(zhuǎn),將對世間的疑問轉(zhuǎn)入了對人生的思考,即詩人后來所想到的,感嘆“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生命個體的短暫,而人類歷史繁衍的永恒”,體會詩人“哀而不傷”的情感態(tài)度。
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后以月落收結(jié)。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完整的詩歌意境。
春
江月
花張
月若月升月懸月斜月落
夜虛
(位置變化)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十
1、以“月”為線索,賞析本詩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2、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置身詩境,感受詩中美景。
3、緣景明情,把握詩歌“哀而不傷”的感情基調(diào)。
賞析詩歌的景、理、情。
把握詩歌感情基調(diào)。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詩人們總是對月亮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就是一種“月亮情結(jié)”。
1、思鄉(xiāng)懷親之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碧K軾《水調(diào)歌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保ㄍ蹙S《山居秋暝》)“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保ㄍ蹙S《鳥鳴澗》)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保◤埨^《楓橋夜泊》)
4、時空永恒之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保ɡ畎住栋丫茊栐隆罚扒貢r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保ㄍ醪g《出塞》)
二、詩歌美讀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意境。
2、學生齊讀
三、以“月”為線索,具體研讀課文
﹙一﹚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詩主要寫了哪些意象,在眾多的意象中哪一個意象是能統(tǒng)攝全詩的意象?明確:月。
2、全詩哪幾句是集中描寫月下美景的?
明確: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輪”。
指名讀
3、緊扣“月”這一意象,請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優(yōu)美語言來描繪月下春江美景。
配樂營造氣氛,請學生有感情的讀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漲,潮水翻滾著、奔騰著、咆哮著,浩茫茫一片仿佛與大海相連。霎時,一輪明月在浩瀚無垠江面上,隨著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頓時,萬頃江波之上籠罩了一層空靈、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瑩瑩。江水宛然前行,環(huán)繞著一處芳草萋萋、繁花滿樹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彌漫在這開滿鮮花的樹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動,像是撒了一層潔白的雪?;ǘ湓谠鹿獾恼沼诚路路鸨缴鲜㈤_的雪蓮一般晶瑩剔透,散發(fā)出圣潔的光芒。這時,天空中飄灑、飛舞的流霜,沙灘上潔白、柔軟的細沙都與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師小結(jié):詩人用月光統(tǒng)攝群象,采用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的順序,最后將筆墨凝聚在了一輪明月之上,為讀者描繪了一幅色澤柔和、幽美深遠的春江月夜圖。
﹙二﹚領(lǐng)悟“月之理”
1、望著高懸于空中的那輪皎潔而孤獨的明月,詩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確:從“江畔何人初見月?”到“但見長江送流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樂,請一名學生朗誦本節(jié)。
3、“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以下詩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
蘇軾《前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教師總結(jié):
他們都感慨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所以有人說這是少年似的哀嘆,輕煙似的惆悵。全詩的基調(diào)“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三)鑒賞“月之情”
教師導: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間長明不衰,好像是因為它在等待什么人?!肮略隆鄙星摇按恕?,何況游子、思婦?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自然景色轉(zhuǎn)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在游子思婦相思的圖景中,這輪明月也表現(xiàn)得極為多情。
1、在游子思婦相思的圖景中,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月亮的多情?
明確:“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奔啊奥湓?lián)u情滿江樹”。
2、賞析“可憐樓上月徘徊”,“徘徊”一詞的表達作用。
參考答案:(1)寫出月因浮云游動,光影明滅不定的動態(tài)。(2)擬人手法,賦予月亮人的靈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對她憐憫,不忍離去。(3)與后文的“卷不去”、“拂還來”相呼應(yīng),寫出月亮的不忍之心。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婦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
3、賞析“落月?lián)u情滿江樹”一句。
參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虛為實的表現(xiàn)方法,通過一個“搖”字將無形的離情寫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畫面充滿了動感。一個“搖”字,可以讓人聯(lián)想到月光的浮動,開滿鮮花的樹林在微風中的搖動,浩闊無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蕩漾。同時讓讀者仿佛看到繚亂不寧的別緒離情伴隨著殘月的余輝散落在江邊的樹林里,讓讀者仿佛聽到這離情飄落時還伴隨著細碎、空靈的風鈴的聲響。
一個“滿”字讓人感覺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溢著、蕩漾著、縈繞著這種濃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帶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師小結(jié):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哀而不傷”的。所詠非一時一地一人之情,而賦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濃濃的離別相思在美景之下,化為淡淡的哀愁。這種離愁始終透露出一種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調(diào),象輕夢飄過,卻又籠罩心頭。
5、朗讀最后20句。
四、再讀全詩。
五、課堂結(jié)束語:
詩人張若虛將眾多意象巧妙地統(tǒng)攝于一輪明月的光華之中,匯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交融的優(yōu)美深邃意境。在時間線索上,詩人也以月為紐帶,整幅畫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懸、西斜、落下的順序徐徐展開。月亮落下有再升起來的時候,詩人通過月落、月升的循環(huán)往復給我們傳達一個“永恒”的訊息,讓讀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們在純凈、空靈、迷朦的月色中不斷地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愿同學們美好的人生路上永遠有一片皎潔的月光。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詩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十一
2、提問:對于寫景的詩歌,要圍繞“意象及意境、手法、情感”三要素來鑒賞,并用具體的文字表達出來。
前八句通過對哪些意象的描寫,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學生討論,自主回答,通過比較,得出最佳答案。)。
明確:意象:江,花,月(春、夜是背景)浩瀚澄澈的江,絢爛耀眼的花,明亮空靈的月。
意境:幽美邈遠清幽靜謐。
情感:美好,興奮,快樂。
手法:景中含情。
3、美讀(自讀,小組派代表讀,2-3名)。
1、過渡:“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是對前面景色的總結(jié),江天無塵,明月孤寂。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過渡作用。(教師引導)。
2、齊讀。
3、提問:面對良辰美景,引發(fā)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樣的問題?(原文回答,齊答)。
明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講解:這種對于宇宙生成、人類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為人類恒久探討的哲學命題。詩人自然也沒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轉(zhuǎn)入對人類在宇宙間生存狀態(tài)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個體而言何其短暫!這種思想,在歷代文人的詩中也是屢見不鮮的,同學們回憶一下有哪些詩句是體現(xiàn)這一思想的?(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點撥、補充)。
擴展: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畎住?BR>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K軾。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獎⑾R?。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P(guān)漢卿。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李清照。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醪?BR> 講解:“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時,詩人又感受到雖然個人生命短暫,但人類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diào)是“哀而不傷”。
所以作者剛才憂傷的情緒有所緩和,我們可以稱之為哀而不傷,因此語調(diào)要趨于平緩。
4、學生自薦朗讀,教師評價。
過渡:提問:簡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修辭效果。(個答)。
明確:兩句中的“待”、“送”兩字,運用了擬人化手法。把月亮寫得很有感情,為了見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長明不衰。詩人由仰望月輪,又低頭見長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zhuǎn)到了人間的離愁別恨。依然是過渡句。
1、齊讀。
2、提問:“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鑒賞這幾句詩的抒情方式。(學生討論,自主回答)。
明確: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發(fā)離愁別緒和思念之情。
間接抒情:通過對“白云”、“扁舟”和“明月樓”這些意象的描寫表達游子思婦的兩地相望相思之情。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十二
學生到了選修階段,對中國古典詩歌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鑒賞能力,對于大詩人杜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杜甫的形象重疊在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里,形成了“套板”,常規(guī)的介紹不易激發(fā)閱讀興趣。學生在快餐閱讀時代,常見有理解不深不細的流弊,這對于古典詩歌閱讀來講可能會抓不住文章的精髓,對文學精品來講無異于暴殄天珍。所以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涵泳功夫。
二、文本分析。
本詩歸屬“因聲求氣”單元,編者意圖通過吟誦教學,使學生能把握古典詩歌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從而走回詩人的情感世界。本詩創(chuàng)作于杜甫晚年夔府時期,此時杜甫的藝術(shù)造詣已臻至善。詩人在本詩中一如既往地以一個憂國憂民的形象出現(xiàn),但細品之下,我們自會發(fā)現(xiàn)他博大心靈的一聲嘆息:杜甫詩歌中罕見的無奈之情。
三、教學目的確立。
1、文本層面。通過朗讀,觸摸文本,理解詩歌意思,能做到口誦心惟。
2、文心層面。通過品味,溝通詩人,走回詩人內(nèi)心,能做到論世知人。
3、文化層面。通過探究,勾連經(jīng)典,探尋詩歌原型,能做到溯源明流。
四、教法選擇。
1、用好常規(guī)武器,突出“三讀”:誦讀以進入文本,獲得審美體驗;細讀以發(fā)現(xiàn)文本密碼,獨辟閱讀蹊徑;賞讀以把脈詩人心境,提高閱讀能力。
2、彰顯教學創(chuàng)意,突出“一字立骨”。抓住一個“夜”字,使整堂課綱舉目張。
3、符合選修要求,突出“探究”。引導學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喚醒記憶,抓點探究。
五、教學流程。
(一)導入。
出示對聯(lián)“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讓學生猜該對聯(lián)寫得是哪一位名人。
出示對聯(lián)“錦旗招手千般好;彬禮投足萬事成”,讓學生繼續(xù)猜該對聯(lián)寫得是哪一位名人。
(二)夔州是詩人一生的倒數(shù)第二個驛站,頹唐的老境,貧寒的經(jīng)濟,滄桑的閱歷,讓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終日展不開愁眉。公元766年除夕的前幾天,一場雪剛剛停息,當夜幕如大氅一樣席卷而來的時候,蝸居天涯的老詩人想著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回“那一夜”吧。
(三)學生朗讀(男女各一)教師朗讀。糾正字音,把握節(jié)奏。
(四)逐聯(lián)解讀文本,指導朗讀技巧。
那一夜,詩人感到了??
快、冷。
那一夜,詩人聽到了??看到了??
悲壯鼓角、動搖星河。
那一夜,詩人想到了??
千家夜哭。
那一夜,詩人對自己說??
算了吧,臥龍躍馬終黃土,何況孤零如我,老邁如我!
豐富的資源最快的更新優(yōu)質(zhì)的服務(wù)誠信的運作。
(六)作業(yè):寫一篇關(guān)于“夜”意象的探究小作文。
(七)板書。
夜傷夜。
傷感、敏感、悲憫、無奈。
朗讀:重讀、輕讀、長讀、輪讀。
一、導入。
教師:出示對聯(lián)“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讓學生猜該對聯(lián)寫得是哪一位名人。學生:杜甫。
教師:出示對聯(lián)“錦旗招手千般好;彬禮投足萬事成”,讓學生繼續(xù)猜該對聯(lián)寫得是哪一位名人。
學生:討論。有人說出可能是老師。
教師:出示橫批“年年有余”,而且追問學生為什么。學生:這是嵌名聯(lián)。
評點:在借班上課中,用這種中國式的方式來向?qū)W生介紹自我,自然且有語文味。
二、朗讀。
學生(男):朗讀。讀錯了夷、樵、寥等字。老師:糾正學生讀音。
學生(女):朗讀。語速快。
老師:要能夠把自己放進詩歌的意境,投入朗讀一遍。范讀。學生:掌聲。
評點:通過點名朗讀,可以了解學生,同時糾正讀音。教師范讀比錄音朗讀好,原生態(tài)的聲音容易營造場,容易把學生帶入詩境。
三、詩歌品讀。
教師:公元766年的這一個夜晚,比以往時候來的??學生:快!
教師:這又是在一年將盡時候,不像今天,我們的面前365個日子排班戰(zhàn)隊,等我們?nèi)ニ合聛怼K?,要讀好哪個字??學生:催!
教師:這是一個早早降臨的夜晚,雖然雪停了,但是作者仍然感到??學生:寒!
教師:這種寒冷其實是一種心靈的感覺。你覺得是什么原因嗎?學生(數(shù)人)回答不到點子。
教師:講述下雪的故事。再問學生杜甫感到寒意的真正原因。學生:沉默。
教師:請大家注意“天涯”一詞。學生:沉默。
教師:解釋。范讀。突出兩個重音“催”“寒”。
評點:“天涯”一詞的理解,教師可以用李叔同《送別》中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來佐證,更有詩意美。
豐富的資源最快的更新優(yōu)質(zhì)的服務(wù)誠信的運作。
教師:我們來看下一聯(lián)。在這樣的晚上,杜甫聽到了什么?學生:五更鼓角。
教師:五更是什么時候。學生:3點,5點??
教師:古代有不同的標示時間的方法,這是一個比較早的時間??赡芏鸥σ粋€晚上都沒有睡覺,可能杜甫的夢很輕很輕。這樣的聲音可以用“雄壯”或“豪壯”來形容嗎?學生:不能。看注釋,因為這里的鼓角聲是**的意思。
教師:補充唐朝安史之亂之后的情景種.種,讓學生體會杜甫雄壯不起來的情感。教師:看到三峽星河這樣壯麗的情景,如果是才子徐志摩,他會用哪個詞?學生:招搖。
教師:如果是周迅呢?學生:飄搖。
教師:美麗的景色,可是投射在詩人心中的確是動搖之感??梢娫娙藢?zhàn)爭的敏感。
評點:學生對“五更”有模糊的印象,教師原本準備了顏真卿的一首詩,能夠很好解釋五更之早,卻沒有用,只是截然明示。
教師:我們再來看下一聯(lián)。杜甫曾說“詩是吾家事”,晚年的他,詩歌造詣登峰造極,他常常故意編排出不同的語序,給人別致的美感。這兩句詩原本的語序應(yīng)該是怎樣?學生:思考。調(diào)整出正確語序。
教師:這兩句詩歌一是寫眼前,一是寫想象,你覺得各是哪一句?學生:無語良久。
教師:自語。這兩句內(nèi)容采用了什么手法?學生:無語。教師:虛實結(jié)合。
評點:這里是本課最拽的一部分,雖然這一聯(lián)是本詩解讀較為多元的,但是教師橫來一個“虛實”手法,增加了學生的回答難度。這一個內(nèi)容是教師上課前臨時想起來要增加的知識。看來,上課還是做減法好,不要做加法。教師可以改成這樣問同學,如果聽到的夷歌是悠閑的,他為什么會想起千家野哭呢?如果聽到的夷歌是悲傷的,他慣性地想到了千家野哭,你覺得他的內(nèi)心世界應(yīng)該是怎樣的呢?在詩意中回旋,是最根本的辦法,不要添枝加葉。
四、探究。
教師:介紹《倦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學生:欣欣然。為這樣的發(fā)現(xiàn)而喜。
教師:夜晚在詩歌中是一個母意象。我們再來回憶一下有關(guān)夜晚的詩歌學生:柳永等。
教師:出示《君子于役》。
教師:請學生課后聽齊秦《夜夜夜夜》。
評點:這是體現(xiàn)探究的一部分。教師的發(fā)現(xiàn),學生來舉例。課堂出現(xiàn)了新意。但是拓展是否要向流行歌曲滑行呢?這是取悅學生呢,還是恰到好處?值得思考。
一、教學創(chuàng)意及實現(xiàn)。
豐富的資源最快的更新優(yōu)質(zhì)的服務(wù)誠信的運作。
本課作為選修單元“因聲求氣,吟詠詩韻”中的自讀篇目,旨在指導學生通過涵詠吟誦,把握詩歌的韻律,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本課的教學設(shè)計中,教師首先考慮到詩歌教學必須落實到具體的“這一首”上,因為學生在各種快餐閱讀的影響下,天生少了一種“慢閱讀”“細品味”閱讀情趣。其次,朗讀是詩歌鑒賞中的不二手段,但如果依照單元目標定位本課的教學目的,那樣一堂課可能在朗朗書聲之外,沒有立起來的東西,所以不能把手段當成目的。第三,教師在本課的立意追求上不斷努力,通過閱讀了金圣嘆、莫礪鋒、馮至等人的著作和一定數(shù)量的相關(guān)論文后,終于從題目中找到了可以照亮本課的“課眼”——“夜”。本詩每一聯(lián)都涂抹上黑夜的色彩,遵循了中國古典詩歌中“黑夜”的母意象。恰恰是這一“夜”字,照亮了整堂課的設(shè)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回到公元776年的那一夜”為召喚,帶領(lǐng)學生朗讀細細品味每一聯(lián)的詩情,最后又從那一夜走出,勾連起杜甫的其他描寫“夜”的詩歌,溯流至中國詩歌“夜”意象的源頭——《詩經(jīng)?君子于役》。課堂設(shè)計基本實現(xiàn)。
二、語文能力及提高。
1、朗讀能力。有人說,詩歌的靈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上。在天上的一半是朗讀,在地上的一半是文本。涵詠功夫興味長,毫無疑問,沒有吟詠詩韻的朗朗書聲,再深入的分析也是抽象的。所以,教師在本課中坐實朗讀這一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根據(jù)每一聯(lián)的情感,在朗讀上做了不同的處理,并且突出了重音的處理。在教學上,為了授之以漁,讓學生切實掌握朗讀要訣,教師歸納了重音處理的四個辦法——重讀、輕讀、長讀、復讀。在本課的末尾,一個學生能夠根據(jù)詩情,很杜甫地吟詠一番,博得同學由衷的掌聲。
2、語文習慣。公開教學固然要展示教師個人的美麗,但是學生既然付出了四十五分鐘,便不能成為教師的配角而存在。如果公開課上教師算得上精彩的話,那他肯定要精彩在學生的精彩里。教師不能為了自己的表演,而把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習慣的養(yǎng)成置之不理。所以課上,老師注重學生寫的習慣的養(yǎng)成。不但在課始時安排了調(diào)版,而且要求學生在書上做筆記,期望養(yǎng)成學生語文課動筆的習慣。
3、語言品味。語文學習毫無疑問應(yīng)該走在“語言”的道路上,尤其是學習語言中的精粹——詩歌。教師在每一聯(lián)中都挖掘出語言品味的節(jié)點,并且采用不同的方法,讓學生在容易疏忽的地方發(fā)現(xiàn)驚喜,在深入探究的時候感到興奮。比如第一聯(lián)采用“體驗法”,用教師的個人經(jīng)歷講述,讓學生體會“寒”字的情感內(nèi)涵。第二聯(lián)采用“比較法”,“悲壯”與“雄壯”,“飄搖”、“招搖”與“動搖”,學生自能發(fā)現(xiàn)杜甫敏感而脆弱的心弦。第三聯(lián)采用“還原法”,體會詩人身在閣上,心憂天下的悲憫情懷。第四聯(lián)采用“調(diào)序法”,讓學生體會詩人暗夜里自我安慰的那一聲長嘆。
三、教學不足。
教學語言。作為詩歌的教學,課堂應(yīng)該有詩的語言才能更好的營造詩境。教師的語言顯得口語化,而且瑣細,有詩歌意味的教學語言少。課后,我縣林匯波和莊旭美兩位教研員提出了課堂沒有主問題設(shè)計,主體部分上得比較平淡。經(jīng)過幾天來的思考,如果有了這樣一組脈絡(luò)句:“在這樣的夜晚里,杜甫感到了什么”,“在這樣的夜晚里,杜甫看到了、聽到了什么”“在這樣的夜晚里,杜甫想到了什么”“在這樣的夜晚里,杜甫對自己說了什么”,也許,學生的整體把握會更好。
春江晚景教學設(shè)計篇十三
首次試上,筆記本上寫滿了文字。值得肯定的是,三維目標明確,有歌鑒賞方法的指導。例如,學完這首詩教師總結(jié)說:“我們收獲了很,除了無盡的美感,還了解了詩歌鑒賞的方法,拿到一首詩,我們知道該如何下手了:
1、讀一一美讀幾遍,初步感知。
2、找一一找出詩中的景物與人物,體會意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3、合一一找到景物與情感的匹配點,整體感知詩歌。
如果長期堅持使用這種切實有效的方法,將有利于學生詩歌鑒賞素養(yǎng)的形成,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的學習的能力。不足之處也很明顯:主線不明,思路不清。
一、一改:設(shè)主線,明思路。
張若虛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因為《春江花月夜》“孤絕橫篇,竟為大家”。這首詩也被聞一多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全詩圍“春、江、花、月、夜”鋪開,月是詩人震動的脈搏,月光灑輝處,江水、沙灘、桃樹、花林、飛霜、白云、扁舟、鏡臺、詀石、鴻雁、魚龍、思婦、游子組成了一副幽美恬靜、充滿人生哲理的畫卷。
落月?lián)u情,情韻悠悠。既然如此令人心神蕩漾,既然是千古美文,何不美教、美學呢?
別林斯基有句話說得好:“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fā)出的”。因此,賞析這種情韻幽雅的美文,應(yīng)該是一次賞心悅目的心靈之旅。學生是讀景、賞景的主角,教師是導游。美在哪里?這條學習主線,應(yīng)念而生。
圍繞這條主線,設(shè)計了這樣的課堂流程:美聽一美讀一美品。其中,美品是關(guān)鍵,它可以設(shè)計以下兩個思考題:
1、你在詩歌中看到了什么?請以月亮的推移為順序找出描寫對象:(1)找景物;(2)找人物(注意體現(xiàn)人物情感的詞)。
2、你最喜歡哪句詩?說說喜歡你的理由。結(jié)合你最欣賞的佳句,用散文化的語言品一品。
再次上課,我們明顯感到,課堂是教師的課堂,學生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互動,僅有的一次討論也只是流于形式。學生似乎是游離于課堂外的陌生人,課堂冷冷清清,局面尷尬。
傳統(tǒng)教育確實存在忽視學生個性,忽視學生自主意識的弊端,強調(diào)集體意識和絕對服從,用一種僵化、教條的思想禁錮施教者和受教者。其結(jié)果是學生個性品質(zhì)缺失,自主意識缺失,批判精神缺失,人文情懷缺失,公民意識缺失。高中新課程的實踐者應(yīng)充分意識到以人的發(fā)展為根本點,培養(yǎng)高中學生自覺的社會責任與愛國主義精神、正確的價值判斷力、初步的全球意識與國際視野、終身發(fā)展所必備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技能、批判思維與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業(yè)意識與敬業(yè)精神以及健全的身體心理素質(zhì)是我們的責任。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該尊重個體,尊重生命,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
二、二改:創(chuàng)設(shè)藝術(shù)氛圍,營造審美情境。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需要創(chuàng)設(shè)迷人的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深入詩文的深處。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創(chuàng)設(shè):
1、美導。
學生打開了記憶倉庫之后,教師再深情地說:“是啊,月在詩歌中似乎成了詩人生命情懷的寄托,從中我們感受到了‘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凄涼,‘明月松間照’的寧靜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惆悵無奈,還有‘一夜飛渡鏡湖月’的夢幻神奇。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有這樣一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張若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lǐng)略他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生沉浸于超常的審美情境、傾心于審美的情境和把審美的心理集中指向閱讀對象的審美注意。
2.美聽。
3.美讀。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需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3)誦讀可以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有自由體驗讀、個人表演讀、小組競賽讀、集體體悟讀”。誦讀這首詩要讀出輕重,讀出抑揚頓挫,讀出激情。各種形式的朗讀,能使學生陶醉于自己的體驗之中,選擇、感悟、深思,產(chǎn)生旺盛的求知欲、強烈的參與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經(jīng)過反復朗讀,學生對這首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詩中表現(xiàn)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滄桑之嘆,天涯相隔之苦,有了一定的體悟,學習的積極性也被激發(fā)出來了。更重要的是:美讀,不但了解作者說了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有了溝通,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鳴。學生進入了“其言若出己之口,其意若出舌之心”的最佳狀態(tài),在吟誦過程中,語感語氣有了,內(nèi)容有了,思想有了,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通過第三次上課,我們認為,對文本的解讀應(yīng)該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是整堂課的主題。匆忙的和不深入的解讀,教學效果只會適得其反。因此,《春江花月夜》課堂教學設(shè)計的重點,不在課外延伸了多少,而應(yīng)該在美品課文。
三、三改:美品美文,突出課堂主旋律。
1.品景色。
(1)月出一一壯觀而有活力。
(2)月升一一月光朗照,花伴月,月伴花,月光無處不在,江天一色,清純空靈。
(3)月落——落花搖情,江水流春,落月藏海霧,迷茫無盡。
(4)景: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飛霜、沙汀、白云、青楓、扁舟、高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等,春江潮動,花草遍地,明月朗照,月伴花,花伴月,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淡淡的感傷美,優(yōu)雅空靈的純凈美,交織構(gòu)成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江月夜圖。
2、品哲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浮想聯(lián)翩,思接千載,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無奈。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詩人又頓悟,人生是短暫的,而人類則是綿延永久的。一曲《春江花月夜》,讓人讀出了人生短暫的悲劇之美、宇宙無窮的永恒之美。
3.品情感。
月共潮生,蕩滌萬物,充滿生命活力的壯觀美,躍然紙上;江水流春,江樹迷蒙,凄涼感傷之情油然而生。詩中的情感美還指落月藏海霧,月落妝臺,長夜不眠的思婦的依戀惆悵之情;春光將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品讀落月?lián)u青滿江樹,那月光之情,思念之情,詩人之情,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學生心中。
4.品佳句。
最后探討問題,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樣設(shè)計,可以讓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有選擇的自由,不受約束,大膽想象、聯(lián)想,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并闡述自己的理由,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思維、分享閱讀成果。
詩歌欣賞沒有標準答案,因此,要給學生一個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雖然學生談出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但他們己在教師信任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濃濃的審美樂趣。這樣設(shè)計,不僅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價值的認可,它能喚起學生積極探討的活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這樣設(shè)計,更是從課堂教學的完全預(yù)設(shè)轉(zhuǎn)向動態(tài)生成,賦予了課堂活力,使課堂異彩紛呈,活力四射。
總之,《春江花月夜》的教學設(shè)計是以課文為載體,從課文出發(fā),通過聽、讀、品,把朗讀、美品、探究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領(lǐng)悟課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從而最終學會鑒賞詩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