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讓我感嘆人類的智慧和勇氣。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深度有質(zhì)量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需要仔細閱讀和觀看作品,并通過分析作者的意圖、思想和藝術(shù)手法來深入理解作品。其次,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對作品中的情節(jié)、人物以及主題進行思考和解讀。最后,我們要注意語言的表達和文采的展示,通過豐富的詞匯和生動的敘述,使讀后感更富有感染力和藝術(shù)美感。下面是一些精選的讀后感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一
這本書出自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吉卜林之手。翻開書頁,就好像進入了亦真亦幻的熱帶叢林,徜徉其中,親眼目睹古怪又刺激的叢林生活。
印度樵夫的兒子莫格里,被老虎追趕,誤入狼穴,成為了狼群的一員。他在撫養(yǎng)與呵護下漸漸長大,經(jīng)歷危險而大難不死,面對財寶毫不動心,也有許多輝煌壯舉,最終成為了一個叱咤風(fēng)云的山林之子。
本書雖然沒有多么深刻的立意,但個人帶來的卻是美好的感受。一旦進入書中,就會感到心曠神怡,欲罷不能。
最令我佩服的是莫格里的勇敢與機智。他利用狂怒的水牛群殺死了老虎謝爾汗;引誘紅毛狗進入“死亡地帶”,那里的野蜂讓它們死傷大半;調(diào)集群獸,踏平邪惡村莊,讓叢林淹沒那里……這一切都是人類智慧的體現(xiàn)。向動物們發(fā)號施令,身先士卒勇敢誘敵。這是本書最大的亮點。
這本書一直被當(dāng)做童話來讀,給無數(shù)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憶。但在淺顯的語言,新奇的故事背后,也有一定的寓意。
原始森林古老而神秘,其中生活著無數(shù)獸民。莫格里到來之后,在巴希拉的保護和巴盧的教育下,他熟知了森林法律;老蟒蛇卡阿智勇雙全,在危險降臨時出手相救;狼兄弟形影不離,關(guān)心他的安慰,為他提供幫助……森林好像一個大家庭,無時無刻呵護他的成長,讓他成為一個勇武聰慧的少年。
相較之下,莫格里出生的村莊則是另一番景象。人們互相猜忌,嫉妒富有的米蘇阿而以莫格里為借口說她是巫師,老獵人滿口胡言,說莫格里是魔鬼……他們一個個愚昧無知,肆無忌憚,令莫格里十分厭惡。
同一時間,文明的村莊與原始的叢林卻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動物團結(jié)互助,人們卻善惡不分。這無疑是一種辛辣的諷刺。
不管怎么樣,叢林是美好的,動物也是美好的,這就是本書給人帶來的純粹的享受。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二
讀史使人睿智,余秋雨的山河之書,是一本文學(xué)書,也是一本歷史書。余秋雨是我所知道的為數(shù)不多能把所學(xué)用于實踐的作家,他帶著書上的理論去親自游歷和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在他筆下,祖國的山河都有了靈性,他所看到的風(fēng)景,所觸摸的建筑,都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單一的存在,而是幾千年歷史文化所積累下來的一部恢宏的電影,他能讀懂山河的思想。他將古人的生活與今人的生活重疊對比,讓它們清晰的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然后出其不意的發(fā)出讓人心服首肯的感嘆。那些感嘆看似在意料之外,細品卻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中豁然開朗。
書中描述的一個山莊的背影,讓我為一個朝代的興盛衰敗所感嘆,為一代文學(xué)巨匠王國維對生死的選擇所敬佩,我佇立在都江堰的岸邊,看江水滾滾,驚嘆李冰父子治水能力的精湛,我來到杭州,看蘇軾不是在吟詩作賦而是在修湖造田,甚至帶我到史上并不存在的寧古塔,去聆聽被貶流放在這里的朝廷重臣們的心聲,體會他們的心路歷程。
對于歷史我一直認為它距我們現(xiàn)代生活很遙遠,可看了山河之書我才恍然發(fā)覺,原來歷史就蘊含在眼前的山河之中,千百年來經(jīng)歷風(fēng)吹雨打,它依舊在那,不曾褪色。讀完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心胸變得更加寬闊,頭腦更加睿智。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三
那時候看完的感覺是,不適合小孩看。特別是,相信童話的小孩??赐晁麄儠苁模驗椋菚屗麄円庾R到,他們所期待的美好童話,其實沒那么美好。
“很快被吃掉?!?BR> 上次女生節(jié)的時候,班里男生幫女生實現(xiàn)愿望,于是我收到了一本書。很巧的,是我已經(jīng)有了的《失物之書》。因為種種原因,拖了半個學(xué)期之后,我才把書,重溫了一遍。
戴維,一個還沒從失去母親的悲痛中恢復(fù)過來便又接受父親再婚打擊的小男孩,在心中神秘聲音的招呼下,進入了充滿險惡的世界。在這個奇特的世界里,他遇到了路普(小紅帽和大灰狼的后代,在那個世界中,小紅帽是一個連大灰狼都逃避不及的女人),哈比女妖,惡搞侏儒,白雪公主與七矮人(白雪公主是他見過的最肥碩最高大的女人,七個充滿階級意識和反抗精神的小矮人因謀殺她未遂,被迫伺候她),喜歡獵殺動物和小孩并把他們的身體拼接在一起的惡心女獵人,吸引勇士去救她最后卻殺掉他們的睡美人,最邪惡的終極大boss扭曲人。。。當(dāng)然,他也遇到了好人,善良的守林人,和英勇卻因某種不被世人接受的原因而被驅(qū)逐的騎士羅蘭(其實,其實。。。他喜歡的是人是男的。。。)。。。
面對未知的恐懼,面對完全顛覆的人物,面對險惡的奇怪生物,面對朋友的死亡,面對要依靠自己的局面,面對。。。我們的主人公戴維,終究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一次一次地堅強起來,一點一點得勇敢起來,最后,和眾多主人公一樣,成為了歷盡艱難,突破自我,勝利歸來的勇士。所以,這本書其實還是不忍心摧毀人們心中所有的美好的。雖然戴維嚴守他的小規(guī)則但還是無法挽救他媽媽的生命;雖然可憐的戴維因繼母和弟弟的到來而感到孤寂;雖然小紅帽,白雪公主和睡美人的形象在我們心目中轟然倒塌;雖然被羅蘭和戴維所救的村民最后不但沒有感激他們反而怨他們毀了他們的家園;雖然英勇的羅蘭在找到拉斐爾下落的同時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雖然喬納森為了自己的怨恨而讓一個女孩的心被扭曲人吃掉;雖然。。。。。但是,至少,戴維到最后,還活著,還能回到他的家中,重新找到幸福的家庭溫暖。更重要的是,戴維完成了他的`成長,有一個男孩,蛻變成一個男人。
小時候的我是相信童話的,我慶幸我是在高三的時候才看到這本書,我慶幸我曾經(jīng)相信的世界沒有突然地被奪走。但現(xiàn)在的我不相信童話,我更相信現(xiàn)實。所以,我現(xiàn)在更喜歡這本書,多過于童話。因為它是一個不錯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本質(zhì)接近現(xiàn)實的故事。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四
中國哪里美女最多?我沒有做過認真比較。但是,那次去貴州省雷江縣的西江苗寨,實在被一種擁擠的美麗鎮(zhèn)住了。那天正好是這里的“吃新節(jié)”,夏收剛剛結(jié)束,新米已經(jīng)上灶,大家遠遠近近走在一起慶祝好年成。長廊上擺著一長溜看不到頭的矮桌,村民們坐在兩邊吃吃喝喝,長廊外面的廣場上已經(jīng)載歌載舞。這本是尋常的村寨節(jié)日,但總覺得眼前有一種不尋常的光華在飄浮,定睛一看,那一長溜矮桌邊上已經(jīng)是數(shù)不清的美艷笑容,而廣場上的歌舞者和觀看者更是美不勝收。
西江苗寨很大,一千多戶,四五千人,因此這種美麗很成規(guī)模。
西江苗寨的女孩子知道自己長得好,以微笑來感激別人欣賞的眼神。她們喜歡這個青山環(huán)抱的空間,不愿意讓自己的美麗孤零零地到外面去流浪,因此儀態(tài)一派平和。與她們相比,外面城市里很多遠不如她們美麗的女孩子成天攬鏡弄影、裝嬌扮酷,真是折騰得太煩人了。
不少中原人士未到這些地區(qū)之前,總以為少數(shù)民族女孩子的美屬于山野之美、邊遠之美、奇冶之美。其實不然,西江苗寨女孩子美得端正朗潤,反而更接近中華文明的主流淑女形象。如果不是那套銀飾叮當(dāng)?shù)拿褡宸b,她們似乎剛從長安梨園或揚州豪宅中走出。
這使我驚訝,而更讓我驚訝的是,問起她們的家史血緣,她們都會嫣然一笑,說自己是蚩尤的后代。
二
實在無法把這番美麗與“蚩尤”這兩個字連在一起。
蚩尤是中華文明史上第一輪大戰(zhàn)的主要失敗者。打敗他的,就是我們的共同祖先黃帝。因此,蚩尤成了最早的一個“反面人物”。蚩尤有時又被通指一個部落,那么這個部落也就成了一個“反面族群”。
勝利者在擁有絕對話語權(quán)之后,總會盡力把失敗了的對手妖魔化。蚩尤就是被妖魔化的第一典型。
這些妖魔化的.言辭,被《史記正義》、《太平御覽》、《廣博物志》、《古今注》、《初學(xué)記》等重要著作引述,影響廣遠。
更嚴重的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在創(chuàng)造文字的時候,用兩個貶斥性的文字給這個已經(jīng)妖魔化了的失敗者命名,那就是“蚩尤”。有學(xué)者檢索了一系列最權(quán)威的漢語詞典,發(fā)現(xiàn)這兩個字的含義不外乎悖、逆、惑、謬、亂、異、劣、笨、陋、賤,認為其間澆鑄了太多的仇恨和敵意。蚩尤是蒙受文字“惡謚”的第一人。
直到現(xiàn)在,我看到一些最新出版的歷史書籍里還把蚩尤說成是遠古時代“橫行霸道”、“蠢蠢欲動”的力量。雖然沒有提供任何證據(jù),卻承接了一種橫貫數(shù)千年的強大輿論。
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祖歸宗、確認自己是黃帝子孫的今天,這種千年輿論更加難以動搖。
因此,當(dāng)我聽到西江苗寨的這些女孩子輕輕說出一聲“我們是蚩尤的后代”,簡直驚心動魄。
她們卻在平靜地微笑。這種表情,能不能對我們的思維慣性帶來一點啟發(fā)?
三
天下的笑容沒有年代。那么,就讓我們隨著這些女孩子的笑容,再一次回到中華文明的起點。
記得我早年在遇到一次家破人亡的大災(zāi)難時曾躲避到家鄉(xiāng)半山的一個廢棄的藏書樓里讀書,不合時宜地猜想過黃帝的時代。猜想黃帝必然會隨之猜想他的對手炎帝和蚩尤。但奇怪的是,同是軍事上的死敵,黃帝的后代愿意把炎帝合稱為華夏祖先,自認為“炎黃子孫”,卻怎么也不愿意把另一個對手蚩尤也納入其中。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在那場與蚩尤的戰(zhàn)爭中,黃帝實在打得太艱難了。
根據(jù)一些零零落落的記載,黃帝擊敗炎帝只是“三戰(zhàn)”而已,而后來平定天下也只經(jīng)歷了“五十二戰(zhàn)”;但與蚩尤作戰(zhàn),連打“七十一戰(zhàn)”仍然無法勝利。黃帝慌了,求告九天玄女:“小子欲萬戰(zhàn)萬勝,萬隱萬匿,首當(dāng)從何起?”
這個求告既考慮到了戰(zhàn)勝一途,也考慮到了隱匿一途,可見是不大有信心了。據(jù)說是九天玄女給黃帝頒下了一道制勝神符,也有一種說法是九天玄女派出“女魃”來改變戰(zhàn)場的氣候幫助了黃帝,還有一種說法是黃帝最終靠指南車戰(zhàn)勝了蚩尤。
總之,這場戰(zhàn)爭打得慘烈無比、千鈞一發(fā)。極有可能是蚩尤獲勝,那么中華歷史就要全面改寫。正因為如此,黃帝及其史官必須把蚩尤說成是妖魔,一來可以為黃帝的久攻不克辯解,二來可以把正義拉到自己一邊,杜絕后人設(shè)想萬一蚩尤勝利的另一種前途。
杜絕后人設(shè)想萬一蚩尤勝利的另一種前途,這個意圖很現(xiàn)實,因為蚩尤的部族很大。他是九黎族的首領(lǐng),九黎族生活在今天山東西南部、江蘇北部以及山西、河北、河南的黃河流域,人口眾多,當(dāng)然是誅殺不盡的。因此黃帝只能向他們宣告,他們以前的首領(lǐng)是妖魔,現(xiàn)在應(yīng)該歸附新的統(tǒng)治者。
黃帝這樣做并沒有錯,他采取的是讓華夏大地歸于統(tǒng)一的必然步驟。如果是由炎帝或蚩尤來統(tǒng)一,也有可能實行差不多的策略。但是,當(dāng)我們切實地想一想那個戴滿惡名的蚩尤的真實下場,仍然未免心動。因為他也是黃河文明的偉大創(chuàng)建者。
據(jù)《黃帝內(nèi)傳》記載:“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而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边@里所說的里程數(shù)當(dāng)然不無夸張,難以定為史實,但那場戰(zhàn)爭規(guī)模極大、地域極廣、馳騁極遠,則是可以想見的。
蚩尤終于戰(zhàn)敗,被擒被殺。
據(jù)《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及鄭玄注,蚩尤被黃帝擒獲后戴上了木質(zhì)刑具桎梏(鎖腳的部分叫桎,鎖手的部分叫梏),長途示眾。
蚩尤被殺后,桎梏被行刑者取下棄之山野。這副桎梏本來已在長途押解中滲滿血跡,此刻更是鮮血淋漓。它很快就在棄落的山野間生根了,長成一片楓樹,如血似火。
從此開始,更多壯美的傳說出現(xiàn)了。
蚩尤倒下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個湖泊,湖水有血色,又有咸味。宋代科學(xué)家沈括的《夢溪筆談》有記:
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
即便僅僅是一種因巧合而產(chǎn)生的傳說,也是氣壯山河。
當(dāng)然,也有學(xué)者經(jīng)過考證,認為長途示眾、異地處決的說法并不可靠。
《皇覽·冢墓記》有記載,“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xiāng)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由此開始,連天象學(xué)中也有了“蚩尤旗”的名稱,特指一種上黃下白的云?!秴问洗呵铩分芯陀羞@項記錄。
有一項關(guān)于那場戰(zhàn)爭的記載更讓我心動不已。那天,黃帝的軍隊包圍住蚩尤,把他從馬上拉下來,鎖上桎梏,蚩尤也就最后一次放開了自己戰(zhàn)馬的韁繩。這是一員戰(zhàn)將與自己真正戰(zhàn)友的告別。據(jù)《帝王世紀(jì)》記載,這個地方從此就有了一個豪壯的地名,叫“絕轡之野”。我曾在臺灣的《歷史學(xué)刊》上讀到歷史學(xué)者宋霖先生就這個地名寫下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出現(xiàn)在歷史論文中似乎有點突兀,但我非常理解宋霖先生難以壓抑的心情。他是這樣寫的:
絕轡,割斷韁繩,一任曾經(jīng)馱載蚩尤縱橫天下的剽悍戰(zhàn)馬,在濺滿鮮血積滿尸體的殷紅荒原上踽踽躑躅,在銅青色天幕映照下,伴著清冷殘血的曠野中長嘯悲鳴。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第一場大戰(zhàn),就此落幕。
面對著遠古的浩蕩之氣,再嚴謹?shù)膶W(xué)者也不得不動用浩蕩之筆。在那絳紅的荒昧天際,歷史、傳說和文學(xué),還分不清界限。
四
我問西江苗寨的兩位年輕姑娘:“你們說是蚩尤的后代,怎么跑到這里來了?”
這是一個逗樂的問題,本來不期待回答;而且我想,她們也回答不了。
沒想到她們竟然回答了:“打了敗仗,一路逃唄。從黃河流域逃到長江流域,再逃到這里。朝廷的官兵在追殺,我們的人越逃越少,就這樣啰?!?BR> 說完又是一陣笑聲。用那么輕松的表情講述那么殘酷的歷史,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我就進一步問:“正規(guī)的史書里可沒有記載蚩尤后裔向這里遷徙的確切史實,你們能提供一點證據(jù)嗎?”
“有啊?!彼齻冞€是那么快樂,“我們這里有一部傳唱的苗族史詩叫《楓樹歌》,說我們苗族的祖先姜央就是從楓樹中生出來的。我們這里世世代代崇拜楓樹,不準(zhǔn)砍伐。你知道楓樹就是蚩尤的桎梏嗎?”
我聽了一震,連說“知道”,心中立即浮現(xiàn)出黃河近旁那個由桎梏化為楓樹的動人場景。
她們還在說:“朝廷沒追上我們,寫不出來;苗族沒有文字,記不下來。我們只要記住楓樹就可以了,那就是歷史?!?BR> 與她們分手后,我在西江苗寨的石階路上邊走邊想:我們所熟悉的文本歷史,實在是遺落了太多重要的內(nèi)容。你看,連中華文明最早的勝利者和失敗者的歷史,也只留下了一小半。
從影影綽綽的記述中可以看到,蚩尤失敗后,他的部屬九黎族被黃帝做了一次大范圍的整編,大致被分為善、惡兩類?!吧祁悺边w移到鄒魯之地,也就是今天山東省的南部,后來這里產(chǎn)生了孔子、孟子;“惡類”被流放到北方,據(jù)說與后來的匈奴有關(guān)。不管“善類”、“惡類”,都記住了自己是九黎之后,是“黎民”。我們后來習(xí)稱“黎民百姓”,也與此有關(guān)。
由此可知,蚩尤的部屬并不都是南逃了,而是有很大一部分被收編進了黃帝的主流文明。而且,黃帝的后裔還與蚩尤的后裔有通婚之舉,黃帝的后裔是男方,蚩尤的后裔是女方,可見蚩尤不僅不是妖魔,而且有俊美的基因。黃帝的后裔夏后氏,是后來夏朝的創(chuàng)立者。
但是,蚩尤的部屬中,確實也有不屈的一群。他們保持著失敗者后裔的傲岸,背負著祭祀先祖的使命,不惜與當(dāng)權(quán)者征戰(zhàn)。歷史上那個與堯的隊伍戰(zhàn)斗在丹江的“三苗”部落,就自稱是蚩尤的“九黎之后”,這有可能是苗族的祖先。
三苗打不過堯,曾經(jīng)被堯收編,卻又時時反抗,堯就把他們流放到現(xiàn)在敦煌的三危山,這就是《史記?五帝本紀(jì)》所記的“遷三苗于三?!薄H绲氖最I(lǐng)兜則被流放到崇山,即今天湖南大庸市的西南,已屬武陵山區(qū)。
后來,禹又與三苗打了一場歷時七十天的大仗,三苗大敗,從此不見于史冊。
不見于史冊的族群,活動得更加神秘。蘇雪林教授認為,屈原所寫的《國殤》,就是在描寫祭祀無頭的戰(zhàn)神蚩尤。我雖然覺得還缺少更多的資料佐證,但想起來也覺得熱血沸騰。
這一彪不屈的男女,當(dāng)然不能見容于任何朝廷。如果真如上文所說,九黎族中果真有一批人被流放到北方匯入了匈奴的行列,那么,長期與匈奴為敵的漢王朝,也許尋找到了自己的對手與蚩尤之間的某種關(guān)系,因此更進一步貶斥蚩尤形象,追逐南逃匈奴。南逃匈奴與落腳湖南的三苗有沒有會合?我們不知道,但大體可以判斷,就在漢代,三苗的一部分人進入了貴州、云南一帶。
歷史學(xué)家章太炎、呂思勉先生曾經(jīng)認為,古代的三苗未必是現(xiàn)在的苗族。我知道他們也是因為沒有找見足夠的文字記錄。但是,對于一個長期沒有文字的族群而言,要找到這種記錄實在是太難了。我想,如果章太炎、呂思勉先生到西江苗寨走走,聽聽代代相傳的史詩,看看奉若神明的楓樹,也許會改變一點看法。
五
當(dāng)然,更重要的是這里年輕人對于自己祖先的坦然確認。
這等于是確認幾千年的沉重惡名,確認幾萬里的步步落敗。
這樣的確認也是一種承擔(dān),承擔(dān)多少鄙視和嘲笑,承擔(dān)多少防范和窺測!
這種確認和承擔(dān)對他們來說早已是一種代代相續(xù)的歷史遺囑。他們不能書之典冊、藏之名山,只有一環(huán)不缺地確認、一絲不斷地承擔(dān),才能維持到今天。不管在草澤荒路,還是在血泊沙場,他們都會在緊要時刻念一句:“我們是蚩尤的后代!”
“我們是蚩尤的后代!”
“我們是蚩尤的后代!”
……。
這是無數(shù)黑夜的生命密語。他們根本忘了什么是委屈,也不知道需要向什么人為自己的祖先辯護。全部辯護就在這句話里,只是為了自己族群的延續(xù)生存。
終于,黑夜過去了,密語已經(jīng)可以公之于光天化日之下。
經(jīng)過千年蒸餾,不再有憤恨的印痕,不再有尋仇的火氣,不再有訴苦的興致,不再有抱怨的理由。
完全出乎意料的是,光天化日之下的蚩尤后代居然那么美麗。
幾千年的黑夜逃奔不就是為了維持生存嗎?最后得到的,不是“維持生存”,而是“美麗生存”。
耳邊又響起了那句話,卻是用歡快的嗓音歌唱般傳來:“我們是蚩尤的后代!”
我想,蚩尤在此刻是大大勝利了,勝利在西江苗寨女孩子的唇齒間。
這種勝利,徹底改變了橫亙于全部歷史文本之間的勝敗邏輯。
她們用美麗回答了一切。
六
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嘆,留在已知歷史之外的未知歷史實在是太多了。因此,任何一種臺面上的文明,即使看上去很顯赫,也不要太得意、太自戀、太張狂?,F(xiàn)在被過于熱鬧地稱為“國學(xué)”的漢族主流文明,也同樣如此。
有位當(dāng)?shù)貙W(xué)人告訴我,這些古字碑曾被一位漢族的前輩學(xué)人稱之為“孔明碑”,因為據(jù)傳說諸葛亮“七擒孟獲”時曾到過這里。我想,這位前輩學(xué)人完全是站在世俗漢人的立場上把諸葛亮可能來過這兒的傳說當(dāng)做了大事,因此連僅留的不可識文字也似乎只有他才能刻寫。其實,比之于黃帝及其對手蚩尤的偉大抗?fàn)?,諸葛亮參與過的三國打斗只是一場沒有什么意義和結(jié)果的小陣仗而已。蚩尤的后代好不容易在這雷聲轟鳴的山谷中找到了一個奇美無比的家園,千萬不要讓諸葛亮不合時宜地露臉了。那古字碑,一定與他無關(guān)。
我說,不要再叫“孔明碑”了,就叫“古字碑”吧。是不是苗文,也不要輕易論定。
正說著,兩個只有七八歲的苗族小女孩奔跑到我跟前,一把拉住了我的手。其中一個仰頭對我說:“伯伯,我們的老師說,您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人。您能不能告訴我,文化人是做什么的?”
我笑了,心想這么一個大問題該怎么回答呢?我的左手和右手,分別握著這兩個小女孩肉乎乎的小手。過了片刻我彎下腰去,說:“聽著,文化人做的事情是,熱愛全人類和自己的民族,并且因為自己,使它們更美麗?!?BR> 我要她們重復(fù)一遍。第一遍她們都沒有說順,第二遍都說順了。
我把手從她們的小手中抽出來,輕輕地拍拍她們的臉,然后與“鼓藏頭”告別,踏上了歸途。
到了坡上回頭一看,西江苗寨已在黃昏的山色中模糊,很快就要找不到它了。
那就趕快記?。何鹘缯?,在東經(jīng)108°10′與北緯26°30′的交會處。
……。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五
“沙之書”是某種神秘之物,小說主人公“我”對待它的態(tài)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鉆研,然后發(fā)現(xiàn)對它了解得越多,則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識到自己的渺?。蝗缓竺允в跓o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懼,最后是逃避。這個過程前面的幾個步驟和人類科學(xué)探索的步驟是一樣的,只是最后一步:是逃避還是堅持顯示了博爾赫斯與崇信科學(xué)的人的分歧——對于篤信科學(xué)萬能的人來說,他們會用進取的心態(tài)堅持;而對于相信神秘主義的博爾赫斯來說,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會選擇停步。不管怎樣,《沙之書》提供了一個人遭遇“無限之物”的心理感受過程,這經(jīng)驗是新鮮的、獨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作為一個“玄想型”作家,虛構(gòu)在博爾赫斯的寫作中無疑占有重要地位。在《沙之書》里,作者虛構(gòu)了一本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的“沙之書”。這是小說的核心意象,是整篇小說得以存在的支點。為了讓這本書顯得合情合理,作者設(shè)置了小說的其他附屬情節(jié):一個去過孟買的《圣經(jīng)》推銷員,交易的詳細過程。我面對“沙之書”的先喜后懼以及“沙之書”的最后下落,這一切使故事豐厚起來。之所以把“沙之書”的來源地確定為印度的孟買,源于博爾赫斯對于東方的神秘想像,他的許多小說都是以東方異國情調(diào)為背景的。這之間有一個神來之筆:“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無限的書燒起來也無休無止,使整個地球烏煙瘴氣?!边@是典型的博爾赫斯式的充滿幽默和睿智的想像,同樣有助于使敘述顯得煞有介事。在這些情節(jié)中,除了這本“沙之書”是非現(xiàn)實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現(xiàn)實生活場景。這些現(xiàn)實場景讓“沙之書”也顯得像一個現(xiàn)實之物一樣合情合理。這里涉及到博爾赫斯對待虛構(gòu)和幻想的態(tài)度:他想努力抹去幻想和現(xiàn)實的界線,讓虛構(gòu)嵌入現(xiàn)實之中,與現(xiàn)實渾然一體。似乎對他來說,幻想即是現(xiàn)實,現(xiàn)實也是幻想,生活之中處處有神跡。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曾說:不是藝術(shù)模仿了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藝術(shù)。對于博爾赫斯來說,同樣可以說:不是小說應(yīng)該遵循現(xiàn)實的邏輯,而是現(xiàn)實應(yīng)該向小說靠攏。
《沙之書》開頭一段博爾赫斯即表明了他對待虛構(gòu)的態(tài)度:“如今人們講虛構(gòu)的故事時總是聲明它千真萬確;不過我的故事一點兒不假?!边@里,“人們”可以理解為是那些主張寫作忠于現(xiàn)實的人,他們的小說強調(diào)盡可能地貼近現(xiàn)實,但在博爾赫斯看來,反而可能是“虛構(gòu)”的;而他的故事雖然看起來荒誕不經(jīng),但可能反倒是“一點兒不假”。這和博爾赫斯對“虛構(gòu)”一向的看法有關(guān)。在《論惠特曼》一文中,他說:“一件虛假的事可能本質(zhì)上是實在的?!睂Σ柡账苟裕摌?gòu)是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根本點,是抵達更高實在的方式;通過虛構(gòu),寫作這門活動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心靈的復(fù)雜活動。
以《沙之書》為例,盡管我們在現(xiàn)實中誰也沒有看見這樣一本書,但我們都曾經(jīng)被無限的星空所震撼,被無窮盡的人類歷史卷入沉思。《沙之書》所表達的正是人類面對無限之物時心靈的真實深度。這樣,“沙之書”便類似于一種透鏡,它來源于人類的智慧,可以穿越現(xiàn)實的障礙?!渡持畷芬沧C實了“虛構(gòu)”作為一種寫作方式的有效性。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六
是幾年前買的書了,卻一直拖到最近才看完,《失物之書》讀后感。不得不說,一開始,確實平淡了些,甚至是整本書,給我的感覺都是稍顯平淡的,即使是在矛盾最集中的地方。
本以為這會是個夢幻般有著濃郁情感和斑斕色彩的故事,但是我不知道是作者有意為之還是我自己的感覺有些問題,對于很多激烈的沖突總感覺不夠火候。
盡管如此,我并不失望,當(dāng)初會買是被書名和封面的一句話吸引——“從陰森、殘酷、華麗中突圍而出,只盼望人生對你溫柔相待”。那時讀到這句竟是有落淚的沖動,我依然能夠回想起那時自己的心情,那段時間,迷茫的我渴望成長,對現(xiàn)實感到無力而絕望,希望這樣的故事可以幫助我,指引我,讀后感《《失物之書》讀后感》。
現(xiàn)今,我似乎開始走出迷惘了,我才讀完了它。它確實告訴我很多,也讓我感到溫暖。一個男孩,帶著傷痛在另一個世界的冒險,學(xué)會勇敢,被逼著成長。因為恐懼、嫉妒、怨恨而背叛自己應(yīng)該保護的人,為此將要承受一生的內(nèi)心的折磨,“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或許就是如此吧。
我也明白,戰(zhàn)勝自己的恐懼,控制自己的嫉妒與怨恨是多么重要,所謂成長,或許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它沒有給我?guī)韽娏业臎_擊,卻是用純真美好的故事告訴我,要挺起胸膛去面對失去,去適應(yīng)不能改變的現(xiàn)實,去保護比你弱小的人。嫉妒只能帶來悔恨。心中有愛,有溫暖,比什么都重要。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七
《失物之書》這本“暗黑童話”里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敘述,這一段“扭曲人”對“戴維”說的話最令我印象深刻。扭曲人實在是陰險和可恨,他讓孩子們做噩夢,利用他們的脆弱,引誘他們,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
如果說有一件事他是正確的,那就是關(guān)于失去的預(yù)言。
因為我們的一生一直都在失去。物質(zhì)上的失去:失去金錢,丟失一件陪伴已久的物品,親朋好友的離世;無形的失去:失去時間、健康、記憶……這些失去的,很多找得回來,很多是永遠不會再找到。
小時候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的經(jīng)歷,第一次被告知這個世界上有“死亡”一回事,開始思考死亡意味著什么。在我的記憶里,第一次或遠或近地經(jīng)歷死亡依然清晰。童年和我一起學(xué)樂器的小伙伴突發(fā)急性白血病,聽說在她去世的前一天夜里曾夢到自己七竅流血。我還記得那個夏天下午的陽光,花園里的盛開的花朵,和媽媽講述時復(fù)雜的表情。那個時候我只知道,她再也不會出現(xiàn)在每周的課上了,也再也不會和我一起表演合奏了。在之后的生活里,我又經(jīng)歷了一些離我更近的親人的離開,也體會了更加深刻的痛苦,用“撕心裂肺”來形容一點都不夸張。
和孩子開誠布公地談?wù)撍劳鲞@件事相比,中國的父母表現(xiàn)得更為謹慎和閃躲,這也是他們號稱“為你們好”的一種表現(xiàn)。我們的教育教我們?nèi)幦?、去努力,卻從未好好地教會我們怎樣去失去,而面對失去也許是這一生最為艱難卻最無法回避的一道課題。
我被告知奶奶的`離世是在她走的半年之后,那時候我正在準(zhǔn)備高考,我覺得大人們實在是很可笑(然而我現(xiàn)在也許也變成了這樣的大人),以為孩子們什么也猜不到,又或者他們只是自欺欺人地假裝我們不懂。以至于后來我對于他們隱瞞這件事的怨多過失去本身帶來的痛。雖然在當(dāng)下我什么也做不了,或者像“戴維”一樣試圖通過重復(fù)執(zhí)行一些看似沒有意義的動作來挽回,這一段寫得太讓人心疼了……但是作為家庭里一個成員,我需要知道,也需要因此學(xué)習(xí)變得更堅強。
失去的還能找到嗎?我的答案一直以來都是否定的,直到我讀了《失物之書》,我的想法轉(zhuǎn)變了。在最后的結(jié)局,“戴維”還是像扭曲人所說的,孤獨終老,這很讓人難過,但是他為自己得到的而感到幸福和滿足,我依然覺得溫暖,而實際上,他得到的實在是不少。
也許我們總要走一些彎路,才會真正懂得什么值得我們?nèi)フ湎?。生命也不會總是以我們希望的方式給予。書中的“戴維”走了一些彎路,但是如果沒有這些他也不會從小男孩成長,希望“戴維”的故事對我們有啟示。喜歡《失物之書》,因為它很豐富。對童話的解構(gòu)和重塑是它的形式,書中又有書,《失物之書》是我們在讀的書,也是主人公“戴維”讀到的書和他在寫的書,這樣的敘事實在很有趣。
分享和推薦我讀到的一篇寫得極好的《失物之書》的書評,探討關(guān)于閱讀和故事的“生命”,愛書的孩子--《失物之書》。用《失物之書》的一段話來作結(jié)尾,“故事需要被閱讀,這就是它們拼命從它們的世界來到我們的世界的原因。它們希望我們賦予它們生命。”愿我們都能從書中找到我們需要的。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八
當(dāng)童話故事不再是令人感到美好而幸福,而是它與現(xiàn)實生活相比更顯絕望,更悲劇。不由的感嘆道:"童話都讓人心感憂傷,那我們該怎么辦那?"《失物之書》就像本黑童話,故事語言生動,引人入勝,但是揭示的道理卻是以反面的黑暗的角度,發(fā)人深省,使人印象格外深刻!
在那個世界中,邪惡、、恐懼、黑暗、懷疑、殘暴、嫉妒、自私成了主導(dǎo)。一張又一張被現(xiàn)實扭曲的臉,一個又一個被現(xiàn)實扭曲的心靈,讓我瞠目結(jié)舌??墒强傆袞|西可以克服這一切--愛。愛讓戴維在面對利益的"威逼利誘"和保護自己一直仇恨搶走父親的愛的弟弟喬治時,他堅決的選擇:"保護家人!"這時,人內(nèi)心中最本質(zhì),純潔的天性就展露無遺。
有愛,何懼?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九
總有人在路邊問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guān)系如何?”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BR> 這是余秋雨先生《山河之書》中開卷之《我的文化山河》的一段對話。
渴望讀書的年代,讀不了很多書;期盼行走的時候,無法跨越山水阻隔,這是悲哀。而文字風(fēng)行天下時,卻找不到多少能值得閱讀的書籍,或是沒有多少人看書;山川大洋再不成為阻礙的今天,卻難以去親近大地和歷史文化,又是另外一種悲哀。
而余秋雨先生說:沒有兩者,路就是書。秋雨先生有這樣回答的底氣。于他,書讀的多了,書就變成了行走于歷史和文化的捷徑;路行的遠了,路就變成了胸中無數(shù)的巍峨高山,滔滔大河。以足跡為筆,以學(xué)識為墨,以大地為紙,以江河為硯,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學(xué)者,也是文化行者。作為文化學(xué)者,余秋雨先生著作等身,《余秋雨書系》凡十八卷,本本厚重,分量十足。作為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曾行走歐洲、西亞、南亞、北非等數(shù)十個國家,探尋對話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阿拉伯文明,一本《千年一嘆》,道盡古今中外文明興衰;一本《行者無疆》,讓人貼身感受歐洲文明的古典和現(xiàn)代。這兩本書,是余秋雨先生文化學(xué)者和文化行者兩種身份的完美體現(xiàn)。沒有對古今中外文化的深度研究,便談不上對這些文化的對比、探索,這是文化學(xué)者余秋雨先生;而沒有對數(shù)十個國家的行走體會,就不可能有對這些文化和文明的切身感悟,這是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
正如玄奘法師西行取經(jīng)十萬里,歷經(jīng)磨難九死不悔;徐霞客探索名山大川,幾經(jīng)生死以身殉道,余秋雨先生無論是文化學(xué)者還是文化行者的身份,都不是輕易得來。在神州曾經(jīng)舉國瘋狂蔑視文化的年代,他隱居山中,研讀中華文化經(jīng)典。在上海冬天寒冷夏天悶熱的小屋子里,他足不出戶,醉心讀書。多年的讀書生涯,成為他深厚學(xué)識的基礎(chǔ)。而在行走西亞、北非、南亞,對話多種失落的文明創(chuàng)作《千年一嘆》的日子里,余秋雨先生行程萬里,也經(jīng)歷了被武裝分子槍口相對的場面。但正是艱辛的付出,才有豐厚收獲。余秋雨先生的著作等身,的的確確不光是讀萬卷書得來,也是行萬里路得來。有人不服余秋雨先生,但無人能否認他的學(xué)識;余秋雨先生《行者無疆》之后,無數(shù)人以行者自居,但無人能象他那樣在行程萬里之后,著作等身。當(dāng)代中國,文化學(xué)者有之,文化行者有之,但兩者而兼一身者,論學(xué)識深厚,論行走之遠,論著作之豐,余秋雨先生當(dāng)為第一。
自古文人自嘲,有學(xué)書學(xué)劍兩不成的說法。而余秋雨先生,行成行者,學(xué)成學(xué)者,令人敬佩。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
我最喜歡的書之一。高中偶然在網(wǎng)上看到這本書簡介是黑暗童話,出于好奇買來讀,直接就被震撼到了。所謂黑暗童話,是披著經(jīng)典童話形象的皮揭露黑暗,而不是它們本身多么黑暗。男主人公是個孩子,所以作者就站在這個孩子的角度上,把殘酷和事實包裝在甜蜜美好之后,當(dāng)他一步步在幻境中經(jīng)歷完這一切,他也就長大了,成為一個正義坦蕩的人。
真的感嘆沒有什么是作者不敢寫的,幾乎把七宗罪都打上了例子。最讓我驚訝的是關(guān)于騎士【羅蘭】的故事,他深愛著的戀人也是一名騎士,但卻喪命于女巫的塔。同性的愛情并不卑微,他終于找到他的尸體后,坦然面對死亡,和他死在一起。
還有肥胖的白雪公主,她壓榨著小矮人,如同資產(chǎn)階級在剝削無產(chǎn)階級。最后扭曲人的城堡滿是人間極惡,充斥著惡臭污濁的靈魂,倒映著世間百態(tài)。
而戴維最后是真正的發(fā)現(xiàn)了“愛”,他明明不喜歡后媽生的弟弟,可當(dāng)扭曲人要他叫弟弟的名字,帶走弟弟的靈魂時,他卻說,弟弟的名字就是“弟弟”??吹竭@里突然眼眶一酸,站在戴維的角度,他還是個孩子,就看著媽媽去世,爸爸再婚,后媽給他生了個弟弟。
打擊肯定是非常大的,他不喜歡他的弟弟,也是情理之中。所以他來到了幻境,有很多討厭自己兄弟姐妹的孩子,只要對著扭曲人喊出他們兄弟姐妹的名字,他們的兄弟姐妹就會被帶走,而他們就能擁有父母全部的愛。很多孩子就這么答應(yīng)了,而戴維最后并沒有讓扭曲人帶走弟弟。
小說的最后用幾百字寫戴維長大后結(jié)婚生子,到年老去世。他閉上眼又回到了幻境,他還是那個孩子。真的寫的非常非常好,看到最后我差點掉眼淚,這個故事的題材是奇幻,像愛麗絲掉進兔子洞,也像潘神的迷宮,公主最后還是用的自己的血。但又是截然不同的、全新的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這本書雖然不長,但故事轉(zhuǎn)折意蘊都極其豐富,并且反復(fù)讀都不會厭倦,能在雜亂之中洗滌心靈。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一
這本書主要講了在二戰(zhàn)期間,男孩戴維的媽媽得了重病,不久便離他而去。此時,父親再婚所帶來的驚愕和沖擊,對繼母新生兒弟弟的嫉妒與憎惡……深深的幽怨在戴維的身邊織就一個幻靈的世界,他聽見了書在說話。從小就和媽媽一起閱讀的童話、神話與民間傳說,從黑夜里、從林地里召喚戴維,呼喚他進入一個充滿殘酷、血腥、征伐的險境。白雪公主、小紅帽、騎士羅蘭……在那里,故事中的美好人物以匪夷所思的面貌出現(xiàn),一切如同真實的人生道路,充滿了險惡和重重難關(guān)。惟有不逃避、惟有肯原諒,惟有找到神奇國度里那本被遺忘的《失物之書》,戴維才能得到新生。
這個故事看似在寫一個穿越故事,而事實上呢,穿越,這是現(xiàn)代文學(xué)里多么響亮的核心詞匯!但是這里面有差別,大多數(shù)穿越小說,小人物一旦回到過去或來到未來,"小宇宙"多半可以爆發(fā),要么一統(tǒng)天下,要么將敵人打個落花流水,要么拯救了一切,而主角本身更是不用說了,擁有一切又一切力量或職位。總之,與我們的戴維是不能比的。戴維,同樣是故事中的主角,但所有這些南柯一夢的榮華富貴與他完全無緣,他所要做的只是在這個險惡的世界中艱難地活下去,尋找著媽媽,尋找著回家的路。但是在這條充滿坎坷的路上,他會知道一些事情,學(xué)到一些東西,認識不同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會開始真正的了解自己,面對自己。
現(xiàn)實生活在童話故事中投下自己的影子,無論多厲害的變形,都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根源。最后,遭遇了那么多的主角,并沒有像童話那樣獲得一個幸福的人生,我忘不了扭曲人對他的那些詛咒:"······你所在乎的那些人--愛人,孩子,會全部倒在路旁,你的愛也無法拯救他們。健康將舍棄你,你會變老,生病,最后在痛苦中死去······"。
而戴維只能一直走下去,一直往前走,在乎的人倒在路旁了,也要一直往前走。直到生命的最后。
但他內(nèi)心卻溫和平靜。哪怕是一瞬間,在生命結(jié)束的瞬間找回了所有失去的,忽然之間這悲劇變成上天賦予的體驗--悲傷,但卻依然有力量。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二
在快節(jié)奏都市中,越來越多的人感受不到人情冷暖,越來越多的人孤獨的過著每一天,就算是最應(yīng)該無憂無慮的年紀(jì)也少了一些本該有的快樂,仿佛是生活越優(yōu)渥,內(nèi)心越孤獨。
《停歇之書》是作家田禾在四個秋天里,以自己閑散的方式躲開城市,聽著音樂融入自然,閱讀、傾聽、哲思并點亮生活的切身筆記。習(xí)慣了城市的喧囂,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我們在高度精神壓力下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一個可以停歇的港口,《停歇之書》讓我們看到了脫離群體,獨自流浪的田禾在隨性的路上找到了生活中新的意義。
其實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一個景點過多的停留只會讓那份新鮮感漸漸消失。喧囂的城市就像是人生中的一個景點,長時間的駐留讓心靈遭到禁錮,忙碌的生活讓心靈感到疲累,生活的.意義也漸漸變得模糊,倒不如像田禾一樣隨心隨性在未知的旅途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完全沒有自己音樂的民族,更難找到一個完全不接受音樂的人。每一個生命,都可以在音樂中定居。音樂于我們而言或許只是一種調(diào)劑品,只有傾心聆聽才能融入到音樂的世界中,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可以消除人的憂郁,讓心靈得到慰藉,讓生命在音樂中定居。
物質(zhì)的園田只需要種到退休,精神的園田卻要種到離世。只是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追求物質(zhì)而忽略了精神需求,只有等到老去的時候驀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這一生中走過的路、看過的景、讀過的書是多么的貧瘠。我相信世界上百分之百的人在寫“最后的愿望”清單上會有旅游這一項,原因無它,就是因為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只顧追求物質(zhì)生活,而放棄了精神需求。
在有限的生命中本就存在著無限的可能,單一的生活只會浪費有限的時間,我們完全可以在保證基本生活質(zhì)量的同時,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將現(xiàn)實生活這趟人生苦旅,變成一張自我滿足的精神地圖,在人生的畫卷上填滿各種色彩。
田禾在音樂中感悟到的四句話——對自己人生的全部定義:為生活涂鴉;為知覺歌唱;為身體寫詩;為凈土西歸。這四句話同樣也應(yīng)該成為我們對自己人生的感悟,我們追求物質(zhì)時,也不要忘記精神的需求,因為那是前進的希望,是指路的明燈。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三
閱讀優(yōu)秀的書籍會帶給心靈以多樣的`情感,領(lǐng)略到豐富的人生體驗,有些事勿需親身經(jīng)歷,將思緒融入優(yōu)秀的書籍里,自然會與書籍的創(chuàng)作者產(chǎn)生思維上的碰撞和交流。
《墳場之書》以其流暢的筆觸向讀者展示了自我的蛻變歷程,經(jīng)歷過人生絕境,直面過死亡場景的讀者會深深嘆服于英國作者尼爾·蓋曼獨特的文筆敘述特色。在尼爾·蓋曼的《墳場之書》里,讀者可以將文字轉(zhuǎn)化成仿佛親身經(jīng)歷的場景,無論是悲慘或幸福,傷心或快樂,《墳場之書》會讓讀者體會到生命個體的彌足珍貴。
用文字來撫慰受務(wù)的情感和痛苦的靈魂,《墳場之書》的故事恰恰是帶給讀者光明、希望、堅韌和信心的引導(dǎo)力,在冷漠人人自危的社會環(huán)境下,眾生百態(tài),不受黑暗與傷痛的影響,還處于嬰兒時期全無自保能力的嬰孩是如何在父母姐姐都被殘忍殺害的世間成長起來。尼爾·蓋曼用各種場景的變換吸引著讀者的閱讀欲望,故事的深層意境如抽絲剝繭般顯露?;钪蝗缡湃フ吒猩埔馀c溫情。
幽靈歐文斯太太與幼小嬰孩的奇妙緣份,對閱讀者的心靈震憾,度已及人的沉痛反思,世間善良的回報,邪惡的懲罰。作者尼爾·蓋曼用《墳場之書》這部充滿想象力的故事來喚醒與警示著愿意為更美好生活打拼著的不屈靈魂。
書里的插圖與文字配合相契,從插圖的創(chuàng)作展現(xiàn)出內(nèi)心深層的呼喊?!秹瀳鲋畷分档瞄喿x和用心體會的佳作。
嬰兒諾伯蒂之名的象征著沒有人能獨自置身事外。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四
昨天,學(xué)習(xí)了《沙之書》,我心中激蕩起陣陣不安的漣漪。
《沙之書》是博爾赫斯的一篇短篇小說,講的是一個近乎魔幻的故事,但是又令人感到真實。
它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位賣《圣經(jīng)》的人的推銷下,敘述者見到了“沙之書”。這本書無始無終,只有無盡的內(nèi)容,而且又時常變化。在好奇與興奮下,敘述者買下了這本書。漸漸的,這本書讓他精疲力盡,心力枯竭――甚至無法入眠。不安,恐懼之情充斥了他的心靈。最后,他決定逃避,把這本書藏在了別人找不到的地方。
“沙之書”――一本無法窮盡的書,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吧持畷焙孟裨谏钫嬗兴频?。
我們都是普通人,為了滿足我們自己的好奇,在獲取知識的本能下,我們在不斷的去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是為了什么?在我的世界之中,學(xué)習(xí)就是為了解決疑惑,然后讓我們更好地去生活。令我可悲的是,疑惑就似“沙之書”:當(dāng)你學(xué)習(xí)、探索到了知識,解決了疑惑之后,又會有更大的疑惑出現(xiàn)。甚至,有時在學(xué)習(xí)、探索的過程之中就會有疑惑出現(xiàn)。即使你解決了疑惑,疑惑之后又有新天地,就像“黑體輻射”與“光速問題”背后擁有的廣闊平原一樣。悲哀!疑惑越來越大,越來越復(fù)雜,越來越多,無窮無盡,真實版的“沙之書”!我怕,當(dāng)疑惑大到、復(fù)雜到我們解決不了怎么辦?那時,我們不會像《沙之書》之中那個敘述者一樣不安、恐懼嗎?我們,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能力有限!難道我們學(xué)習(xí)、探索就是去自尋煩惱?我開始我的懷疑學(xué)習(xí)目的了。
為什么學(xué)習(xí)?為什么學(xué)習(xí)?為什么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可以解決疑惑?但是他卻帶來更大的疑惑!學(xué)習(xí)消去了一絲恐懼、不安,卻又成倍的反饋給你。還是老子說的好――絕學(xué)無憂。
那,我們此時此刻學(xué)習(xí)干什么?不要學(xué)習(xí)?不要學(xué)習(xí)的人,好像不可稱之為人吧,而是猿猴吧。人生在世一出生就會學(xué)習(xí),無時不刻在學(xué)習(xí)。因為人類有著更強的學(xué)習(xí)能力,人就之所以為人了吧。我們?nèi)缃穹艞墝W(xué)習(xí)那就等于放棄做人,去做猿猴。
當(dāng)然,我沒有認為動物是卑賤的,我知識說明在這個世界之中,我們是人,我們有我們自己的本分,我們有我們自己的使命――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如果我們退縮,那么就是自我退化!
所以,作為一個人,若心中為人,我們就得學(xué)習(xí)、探索、解惑。雖然眼前是無盡的小疑惑、大疑惑、更大的疑惑。但是我們就是要走下去!我記得高爾基筆下的丹柯有一句話: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盡頭的!是的,一切都是有盡頭的,疑惑也是如此!雖然有些浪漫主義傾向,但是我想人生就是一次浪漫主義的存在吧。雖然“前路漫浩浩”,但是推動它的進步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任務(wù),我相信必定會后繼有人!
也許,我忽略了一個事情,人生在世不僅僅僅是學(xué)習(xí)、解惑而已,而且是活得幸福感。如果有朝一日,我可以推動人類認識的進步那是最大的幸福感吧。
我,作為60億“沙之書”的手捧者之一,愿無怨無悔的學(xué)習(xí)、工作、解惑、推動認識進步!愿我自己久遠地記住這一點去點亮我前面的路,不讓我迷失方向。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五
剛剛讀完《沙之書》,終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散發(fā)著悲哀的氣息”,明明是白紙黑字,讀起來卻像是一片灰,污濁而混沌。
此時,突然想到結(jié)尾主人公藏書的地下室,一個陰暗的擱架漸漸在眼前清晰起來,擱架的一端有一團黑影,模模糊糊的,像是一本書……我的內(nèi)心油然而生一種恐懼,手開始顫動,變得劇烈,甚至不能控制,我在害怕什么?不,我在渴望,一種熱烈的足以使人手舞足蹈的渴望――《沙之書》是我的了。
我緊緊地把它攥在胸前許久,竟有些呼吸困難。我把它捧在手中,輕輕地吹去上面所覆蓋的一層厚重的灰塵,隱約可以看到封面上所寫的“圣書”二字。我從最中間打開了書,因為我知道,《沙之書》是無窮無盡的。我開始撫摸書頁,的確印得很粗糙,好像摸在沙粒上。這時,旁邊的書架“咯吱”響了一聲,我嚇了一跳,立即把書藏在了大衣下面。
我慌張地跑回家,生怕被別人看見。不知走開了多久,反正是到家了,我什么也不記得了,只是急切地打開《沙之書》,一陣亂翻。我感到自己的手開始向下陷,如同伸進了稠澀的沙中。我越翻越快,清楚地觸及到每一個人翻過這本書的人的掙扎。我想停下來,但突然感覺四周變得好滑,一切都開始不停地向下陷,連同我的自私和欲望。
大風(fēng)突然把窗簾吹開了,遮住了我桌上的書,我回過神來,嚇了一跳,意以為那薄紗窗簾的是“沙之書”,揭起一看,原來是《妞妞》。
我時常想,或許“沙之書”就是人性自私、欲望的實體形式,無窮無盡散發(fā)著悲哀的氣息。有時,我還會想,或許世間的孽是以沙的形式存在的,一旦陷進去了,就不能自拔,直至被湮沒。
說實在的,我真的沒有把《沙之書》讀得很懂,即使是讀后感,也只是我在讀過之后內(nèi)心的一種空靈的觸動,而僅僅是觸動而已,單純得和理論上沾不上邊。但或許這就是文學(xué)的魅力吧,就好比人們在欣賞斷臂的維納斯,每一個人在心中所幻想的她的臂膀,都是不同的,卻又都是完美的。
我一直堅信,只有感受作者之感,才能讀出書中真正的寓意。而我的腦袋所能承載的瞬時的最大容量并不足以存儲那些單薄文字下所蘊含的厚重的深意。于是,我選擇了另一種方式。我把自己置身于書中的小世界里,與主人公一起經(jīng)歷那些令人著迷的傳奇。漸漸地,我戀上了這種單純的想像,在這之中,一切雋永的言論都不再深沉,變?yōu)橐还晒射镐讣毩鳎従彽亓鬟^我的指尖,那種清晰的觸碰感大概就是共鳴了吧。
讀《沙之書》時,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不斷膨脹的自私和欲望,嚇了一跳。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圣人,但也不曾料到在我的內(nèi)心竟埋藏著如此之深的貪婪,竟有些無窮無盡的意味。
在這一次與《沙之書》實實在在的心靈觸碰之后,我發(fā)覺人類的貪婪真的可怕極了。它的狡猾,在外面裹著因占有而產(chǎn)生的短暫的幸福感的甜蜜外衣,而里面卻像是黑洞一般,拼命地吸噬一切純潔而光亮的東西,留下無窮無盡的黑暗。當(dāng)某一天,你終于被它吸干時,照了照鏡子,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怪物,而它早已將自己藏匿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肆虐地嘲笑著你的愚鈍和無知。
似乎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個藏著《沙之書》的圖書館。人們在里面走著,逛著。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遇到那個陰暗的擱架,但大多數(shù)的人在好奇心的誘引下,都找到了它,拿起了它,只是智者懂得如何放下,而愚者卻永遠地陷入了這痛苦的沙之淵,混沌一生,不能自拔。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六
這個長假,我讀了叢林之書,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法律的重要性!
這本書是英國詩人吉卜林,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它講述了以狼孩莫格里為主題的九個故事,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神奇叢林世界的大門,讓我不耐煩地跟隨莫格里進入真實而不真實的熱帶叢林。
莫格里還是個嬰兒的時候,被老虎謝爾汗追逐,誤入狼穴,被母狼收養(yǎng),成為狼群的一員,叢林的故事開始了。莫格里在狼的撫養(yǎng)下長大,在他周圍,善良的狼媽媽,忠誠的狼兄弟,勇敢機智的黑豹巴希拉,簡單善良的老熊巴盧,直狼阿克拉,勇敢的蟒蛇卡阿和一群新鮮的動物形成了一個溫暖的集體,他們給了莫格里智慧、勇氣和力量。在老熊巴盧和巴希拉的教育下,莫格里了解了動物最重要的叢林法。在他的生活中,有被猴子誘惑和饑餓折磨的痛苦經(jīng)歷,也有被蟒蛇救出的成長傳奇,被奇怪的寶藏誘惑而不為所動;有一個輝煌的壯舉,在人與動物之間很難選擇,在智慧和智慧之間磨練,殺死老虎謝爾汗,殲滅紅頭發(fā)和狗。他的`成長歷程,就像神秘的叢林一樣,危機四伏,風(fēng)景無限,波瀾壯闊,純凈清新。就這樣,莫格里成了一個勇敢聰明的少年,一個主宰山野的叢林之子。
在書中,吉卜林用明顯的語言隱形地從山脈和激流田野中灑下來。美麗的大自然帶著干濕兩季的風(fēng)雨雷電撲面而來。個人物奔跑跳躍,仿佛插身而過。一個充滿活力和弱肉強食的夢幻世界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我明白良好的法律和秩序是如此重要。在叢林中,叢林法使動物生存良好,和諧溝通,形成一個大家庭,人類社會也應(yīng)該遵守法律,使人類社會變得更好!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七
這個長假,我看了《叢林之書》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法律的重要性!
這本書是英國詩人,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吉卜林的一本著作,講述了以狼孩莫格里為主題的9個故事,為我打開了一道通向神奇的叢林世界的大門,使我急不可耐地跟隨莫格里進入亦真亦幻的熱帶叢林。
莫格里還是嬰兒的時候,被老虎謝爾汗追逐,誤入狼穴,被母狼收養(yǎng),成為狼群的一員,叢林的故事就此開始。莫格里在狼群的撫養(yǎng)下逐漸長大,在他的周圍,慈祥的狼媽媽,忠誠的狼兄弟,勇敢機智的黑豹巴希拉,淳樸善良的老熊巴盧,剛直的狼首阿克拉,智勇雙全的蟒蛇卡阿等一群群鮮活的動物組成了一個溫暖的集體,他們賦予了莫格里智慧,勇氣和力量。在老熊巴盧和巴希拉的教育下,莫格里明白了對動物來說最重要的叢林法律,在他的生活中,有被猴子誘-惑而被饑渴折磨的慘痛經(jīng)歷,也有被蟒蛇援救而大難不死,被奇異珍寶誘-惑而不為所動的成長傳奇;有過在人與獸之間難以取舍,去意彷偟的心靈磨礪,更有智殺老虎謝爾汗,全殲紅毛惡狗的輝煌壯舉。他的成長歷程,正如神秘的叢林一樣,危機四伏而又風(fēng)景無限,波瀾壯闊而又純凈清新,就這樣,莫格里成為了一個勇武聰慧的少年,一個叱咤山野的叢林之子。
在書中,吉卜林用顯而易見的語言,隱身揮灑于從崇山峻嶺,激流田野之間,美麗的大自然帶著干濕兩季的風(fēng)雨雷電撲面而來,個個人物奔跑跳躍,恍如插身而過,一個人獸穿梭,生機勃勃而又充滿弱肉強食的夢幻世界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我明白了,原來良好的法律與秩序都是如此重要,在叢林中,叢林法律使動物們好好地生存,融洽地交流,組成了一個大家庭,而人類社會,也應(yīng)該遵守法律,使人類社會變得跟美好!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八
“沙之書”是某種神秘之物,小說主人公“我”對待它的態(tài)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鉆研,然后發(fā)現(xiàn)對它了解得越多,則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識到自己的渺??;然后迷失于無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懼,最后是逃避。這個過程前面的幾個步驟和人類科學(xué)探索的步驟是一樣的,只是最后一步:是逃避還是堅持顯示了博爾赫斯與崇信科學(xué)的人的分歧――對于篤信科學(xué)萬能的.人來說,他們會用進取的心態(tài)堅持;而對于相信神秘主義的博爾赫斯來說,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會選擇停步。不管怎樣,【沙之書】提一供了一個人遭遇“無限之物”的心理感受過程,這經(jīng)驗是新鮮的、獨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作為一個“玄想型”作家,虛構(gòu)在博爾赫斯的寫作中無疑占有重要地位。在【沙之書】里,作者虛構(gòu)了一本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的“沙之書”。這是小說的核心意象,是整篇小說得以存在的支點。為了讓這本書顯得合情合理,作者設(shè)置了小說的其他附屬情節(jié):一個去過孟買的【圣經(jīng)】推銷員,交易的詳細過程。我面對“沙之書”的先喜后懼以及“沙之書”的最后下落,這一切使故事豐厚起來。之所以把“沙之書”的來源地確定為印救的孟買,源于博爾赫斯對于東方的神秘想像,他的許多小說都是以東方異國情調(diào)為背景的。這之間有一個神來之筆:“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無限的書燒起來也無休無止,使整個地球烏煙瘴氣。”這是典型的博爾赫斯式的充滿幽默和睿智的想像,同樣有助于使敘述顯得煞有介事。在這些情節(jié)中,除了這本“沙之書”是非現(xiàn)實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現(xiàn)實生活場景。這些現(xiàn)實場景讓“沙之書”也顯得像一個現(xiàn)實之物一樣合情合理。這里涉及到博爾赫斯對待虛構(gòu)和幻想的態(tài)度:他想努力抹去幻想和現(xiàn)實的界線,讓虛構(gòu)嵌入現(xiàn)實之中,與現(xiàn)實渾然一體。似乎對他來說,幻想即是現(xiàn)實,現(xiàn)實也是幻想,生活之中處處有神跡。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曾說:不是藝術(shù)模仿了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藝術(shù)。對于博爾赫斯來說,同樣可以說:不是小說應(yīng)該遵循現(xiàn)實的邏輯,而是現(xiàn)實應(yīng)該向小說靠攏。
【沙之書】開頭一段博爾赫斯即表明了他對待虛構(gòu)的態(tài)度:“如今人們講虛構(gòu)的故事時總是聲明它千真萬確;不過我的故事一點兒不假?!边@里,“人們”可以理解為是那些主張寫作忠于現(xiàn)實的人,他們的小說強調(diào)盡可能地貼近現(xiàn)實,但在博爾赫斯看來,反而可能是“虛構(gòu)”的;而他的故事雖然看起來荒誕不經(jīng),但可能反倒是“一點兒不假”。這和博爾赫斯對“虛構(gòu)”一向的看法有關(guān)。在【論惠特曼】一文中,他說:“一件虛假的事可能本質(zhì)上是實在的。”對博爾赫斯而言,虛構(gòu)是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根本點,是抵達更高實在的方式;通過虛構(gòu),寫作這門活動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心靈的復(fù)雜活動。
以【沙之書】為例,盡管我們在現(xiàn)實中誰也沒有看見這樣一本書,但我們都曾經(jīng)被無限的星空所震撼,被無窮盡的人類歷史卷入沉思?!旧持畷克磉_的正是人類面對無限之物時心靈的真實深度。這樣,“沙之書”便類似于一種透鏡,它來源于人類的智慧,可以穿越現(xiàn)實的障礙?!旧持畷恳沧C實了“虛構(gòu)”作為一種寫作方式的有效一性一。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一
這本書出自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吉卜林之手。翻開書頁,就好像進入了亦真亦幻的熱帶叢林,徜徉其中,親眼目睹古怪又刺激的叢林生活。
印度樵夫的兒子莫格里,被老虎追趕,誤入狼穴,成為了狼群的一員。他在撫養(yǎng)與呵護下漸漸長大,經(jīng)歷危險而大難不死,面對財寶毫不動心,也有許多輝煌壯舉,最終成為了一個叱咤風(fēng)云的山林之子。
本書雖然沒有多么深刻的立意,但個人帶來的卻是美好的感受。一旦進入書中,就會感到心曠神怡,欲罷不能。
最令我佩服的是莫格里的勇敢與機智。他利用狂怒的水牛群殺死了老虎謝爾汗;引誘紅毛狗進入“死亡地帶”,那里的野蜂讓它們死傷大半;調(diào)集群獸,踏平邪惡村莊,讓叢林淹沒那里……這一切都是人類智慧的體現(xiàn)。向動物們發(fā)號施令,身先士卒勇敢誘敵。這是本書最大的亮點。
這本書一直被當(dāng)做童話來讀,給無數(shù)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憶。但在淺顯的語言,新奇的故事背后,也有一定的寓意。
原始森林古老而神秘,其中生活著無數(shù)獸民。莫格里到來之后,在巴希拉的保護和巴盧的教育下,他熟知了森林法律;老蟒蛇卡阿智勇雙全,在危險降臨時出手相救;狼兄弟形影不離,關(guān)心他的安慰,為他提供幫助……森林好像一個大家庭,無時無刻呵護他的成長,讓他成為一個勇武聰慧的少年。
相較之下,莫格里出生的村莊則是另一番景象。人們互相猜忌,嫉妒富有的米蘇阿而以莫格里為借口說她是巫師,老獵人滿口胡言,說莫格里是魔鬼……他們一個個愚昧無知,肆無忌憚,令莫格里十分厭惡。
同一時間,文明的村莊與原始的叢林卻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動物團結(jié)互助,人們卻善惡不分。這無疑是一種辛辣的諷刺。
不管怎么樣,叢林是美好的,動物也是美好的,這就是本書給人帶來的純粹的享受。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二
讀史使人睿智,余秋雨的山河之書,是一本文學(xué)書,也是一本歷史書。余秋雨是我所知道的為數(shù)不多能把所學(xué)用于實踐的作家,他帶著書上的理論去親自游歷和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在他筆下,祖國的山河都有了靈性,他所看到的風(fēng)景,所觸摸的建筑,都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單一的存在,而是幾千年歷史文化所積累下來的一部恢宏的電影,他能讀懂山河的思想。他將古人的生活與今人的生活重疊對比,讓它們清晰的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然后出其不意的發(fā)出讓人心服首肯的感嘆。那些感嘆看似在意料之外,細品卻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中豁然開朗。
書中描述的一個山莊的背影,讓我為一個朝代的興盛衰敗所感嘆,為一代文學(xué)巨匠王國維對生死的選擇所敬佩,我佇立在都江堰的岸邊,看江水滾滾,驚嘆李冰父子治水能力的精湛,我來到杭州,看蘇軾不是在吟詩作賦而是在修湖造田,甚至帶我到史上并不存在的寧古塔,去聆聽被貶流放在這里的朝廷重臣們的心聲,體會他們的心路歷程。
對于歷史我一直認為它距我們現(xiàn)代生活很遙遠,可看了山河之書我才恍然發(fā)覺,原來歷史就蘊含在眼前的山河之中,千百年來經(jīng)歷風(fēng)吹雨打,它依舊在那,不曾褪色。讀完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心胸變得更加寬闊,頭腦更加睿智。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三
那時候看完的感覺是,不適合小孩看。特別是,相信童話的小孩??赐晁麄儠苁模驗椋菚屗麄円庾R到,他們所期待的美好童話,其實沒那么美好。
“很快被吃掉?!?BR> 上次女生節(jié)的時候,班里男生幫女生實現(xiàn)愿望,于是我收到了一本書。很巧的,是我已經(jīng)有了的《失物之書》。因為種種原因,拖了半個學(xué)期之后,我才把書,重溫了一遍。
戴維,一個還沒從失去母親的悲痛中恢復(fù)過來便又接受父親再婚打擊的小男孩,在心中神秘聲音的招呼下,進入了充滿險惡的世界。在這個奇特的世界里,他遇到了路普(小紅帽和大灰狼的后代,在那個世界中,小紅帽是一個連大灰狼都逃避不及的女人),哈比女妖,惡搞侏儒,白雪公主與七矮人(白雪公主是他見過的最肥碩最高大的女人,七個充滿階級意識和反抗精神的小矮人因謀殺她未遂,被迫伺候她),喜歡獵殺動物和小孩并把他們的身體拼接在一起的惡心女獵人,吸引勇士去救她最后卻殺掉他們的睡美人,最邪惡的終極大boss扭曲人。。。當(dāng)然,他也遇到了好人,善良的守林人,和英勇卻因某種不被世人接受的原因而被驅(qū)逐的騎士羅蘭(其實,其實。。。他喜歡的是人是男的。。。)。。。
面對未知的恐懼,面對完全顛覆的人物,面對險惡的奇怪生物,面對朋友的死亡,面對要依靠自己的局面,面對。。。我們的主人公戴維,終究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一次一次地堅強起來,一點一點得勇敢起來,最后,和眾多主人公一樣,成為了歷盡艱難,突破自我,勝利歸來的勇士。所以,這本書其實還是不忍心摧毀人們心中所有的美好的。雖然戴維嚴守他的小規(guī)則但還是無法挽救他媽媽的生命;雖然可憐的戴維因繼母和弟弟的到來而感到孤寂;雖然小紅帽,白雪公主和睡美人的形象在我們心目中轟然倒塌;雖然被羅蘭和戴維所救的村民最后不但沒有感激他們反而怨他們毀了他們的家園;雖然英勇的羅蘭在找到拉斐爾下落的同時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雖然喬納森為了自己的怨恨而讓一個女孩的心被扭曲人吃掉;雖然。。。。。但是,至少,戴維到最后,還活著,還能回到他的家中,重新找到幸福的家庭溫暖。更重要的是,戴維完成了他的`成長,有一個男孩,蛻變成一個男人。
小時候的我是相信童話的,我慶幸我是在高三的時候才看到這本書,我慶幸我曾經(jīng)相信的世界沒有突然地被奪走。但現(xiàn)在的我不相信童話,我更相信現(xiàn)實。所以,我現(xiàn)在更喜歡這本書,多過于童話。因為它是一個不錯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本質(zhì)接近現(xiàn)實的故事。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四
中國哪里美女最多?我沒有做過認真比較。但是,那次去貴州省雷江縣的西江苗寨,實在被一種擁擠的美麗鎮(zhèn)住了。那天正好是這里的“吃新節(jié)”,夏收剛剛結(jié)束,新米已經(jīng)上灶,大家遠遠近近走在一起慶祝好年成。長廊上擺著一長溜看不到頭的矮桌,村民們坐在兩邊吃吃喝喝,長廊外面的廣場上已經(jīng)載歌載舞。這本是尋常的村寨節(jié)日,但總覺得眼前有一種不尋常的光華在飄浮,定睛一看,那一長溜矮桌邊上已經(jīng)是數(shù)不清的美艷笑容,而廣場上的歌舞者和觀看者更是美不勝收。
西江苗寨很大,一千多戶,四五千人,因此這種美麗很成規(guī)模。
西江苗寨的女孩子知道自己長得好,以微笑來感激別人欣賞的眼神。她們喜歡這個青山環(huán)抱的空間,不愿意讓自己的美麗孤零零地到外面去流浪,因此儀態(tài)一派平和。與她們相比,外面城市里很多遠不如她們美麗的女孩子成天攬鏡弄影、裝嬌扮酷,真是折騰得太煩人了。
不少中原人士未到這些地區(qū)之前,總以為少數(shù)民族女孩子的美屬于山野之美、邊遠之美、奇冶之美。其實不然,西江苗寨女孩子美得端正朗潤,反而更接近中華文明的主流淑女形象。如果不是那套銀飾叮當(dāng)?shù)拿褡宸b,她們似乎剛從長安梨園或揚州豪宅中走出。
這使我驚訝,而更讓我驚訝的是,問起她們的家史血緣,她們都會嫣然一笑,說自己是蚩尤的后代。
二
實在無法把這番美麗與“蚩尤”這兩個字連在一起。
蚩尤是中華文明史上第一輪大戰(zhàn)的主要失敗者。打敗他的,就是我們的共同祖先黃帝。因此,蚩尤成了最早的一個“反面人物”。蚩尤有時又被通指一個部落,那么這個部落也就成了一個“反面族群”。
勝利者在擁有絕對話語權(quán)之后,總會盡力把失敗了的對手妖魔化。蚩尤就是被妖魔化的第一典型。
這些妖魔化的.言辭,被《史記正義》、《太平御覽》、《廣博物志》、《古今注》、《初學(xué)記》等重要著作引述,影響廣遠。
更嚴重的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在創(chuàng)造文字的時候,用兩個貶斥性的文字給這個已經(jīng)妖魔化了的失敗者命名,那就是“蚩尤”。有學(xué)者檢索了一系列最權(quán)威的漢語詞典,發(fā)現(xiàn)這兩個字的含義不外乎悖、逆、惑、謬、亂、異、劣、笨、陋、賤,認為其間澆鑄了太多的仇恨和敵意。蚩尤是蒙受文字“惡謚”的第一人。
直到現(xiàn)在,我看到一些最新出版的歷史書籍里還把蚩尤說成是遠古時代“橫行霸道”、“蠢蠢欲動”的力量。雖然沒有提供任何證據(jù),卻承接了一種橫貫數(shù)千年的強大輿論。
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祖歸宗、確認自己是黃帝子孫的今天,這種千年輿論更加難以動搖。
因此,當(dāng)我聽到西江苗寨的這些女孩子輕輕說出一聲“我們是蚩尤的后代”,簡直驚心動魄。
她們卻在平靜地微笑。這種表情,能不能對我們的思維慣性帶來一點啟發(fā)?
三
天下的笑容沒有年代。那么,就讓我們隨著這些女孩子的笑容,再一次回到中華文明的起點。
記得我早年在遇到一次家破人亡的大災(zāi)難時曾躲避到家鄉(xiāng)半山的一個廢棄的藏書樓里讀書,不合時宜地猜想過黃帝的時代。猜想黃帝必然會隨之猜想他的對手炎帝和蚩尤。但奇怪的是,同是軍事上的死敵,黃帝的后代愿意把炎帝合稱為華夏祖先,自認為“炎黃子孫”,卻怎么也不愿意把另一個對手蚩尤也納入其中。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在那場與蚩尤的戰(zhàn)爭中,黃帝實在打得太艱難了。
根據(jù)一些零零落落的記載,黃帝擊敗炎帝只是“三戰(zhàn)”而已,而后來平定天下也只經(jīng)歷了“五十二戰(zhàn)”;但與蚩尤作戰(zhàn),連打“七十一戰(zhàn)”仍然無法勝利。黃帝慌了,求告九天玄女:“小子欲萬戰(zhàn)萬勝,萬隱萬匿,首當(dāng)從何起?”
這個求告既考慮到了戰(zhàn)勝一途,也考慮到了隱匿一途,可見是不大有信心了。據(jù)說是九天玄女給黃帝頒下了一道制勝神符,也有一種說法是九天玄女派出“女魃”來改變戰(zhàn)場的氣候幫助了黃帝,還有一種說法是黃帝最終靠指南車戰(zhàn)勝了蚩尤。
總之,這場戰(zhàn)爭打得慘烈無比、千鈞一發(fā)。極有可能是蚩尤獲勝,那么中華歷史就要全面改寫。正因為如此,黃帝及其史官必須把蚩尤說成是妖魔,一來可以為黃帝的久攻不克辯解,二來可以把正義拉到自己一邊,杜絕后人設(shè)想萬一蚩尤勝利的另一種前途。
杜絕后人設(shè)想萬一蚩尤勝利的另一種前途,這個意圖很現(xiàn)實,因為蚩尤的部族很大。他是九黎族的首領(lǐng),九黎族生活在今天山東西南部、江蘇北部以及山西、河北、河南的黃河流域,人口眾多,當(dāng)然是誅殺不盡的。因此黃帝只能向他們宣告,他們以前的首領(lǐng)是妖魔,現(xiàn)在應(yīng)該歸附新的統(tǒng)治者。
黃帝這樣做并沒有錯,他采取的是讓華夏大地歸于統(tǒng)一的必然步驟。如果是由炎帝或蚩尤來統(tǒng)一,也有可能實行差不多的策略。但是,當(dāng)我們切實地想一想那個戴滿惡名的蚩尤的真實下場,仍然未免心動。因為他也是黃河文明的偉大創(chuàng)建者。
據(jù)《黃帝內(nèi)傳》記載:“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而一震五百里,連震三千八百里?!边@里所說的里程數(shù)當(dāng)然不無夸張,難以定為史實,但那場戰(zhàn)爭規(guī)模極大、地域極廣、馳騁極遠,則是可以想見的。
蚩尤終于戰(zhàn)敗,被擒被殺。
據(jù)《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及鄭玄注,蚩尤被黃帝擒獲后戴上了木質(zhì)刑具桎梏(鎖腳的部分叫桎,鎖手的部分叫梏),長途示眾。
蚩尤被殺后,桎梏被行刑者取下棄之山野。這副桎梏本來已在長途押解中滲滿血跡,此刻更是鮮血淋漓。它很快就在棄落的山野間生根了,長成一片楓樹,如血似火。
從此開始,更多壯美的傳說出現(xiàn)了。
蚩尤倒下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個湖泊,湖水有血色,又有咸味。宋代科學(xué)家沈括的《夢溪筆談》有記:
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
即便僅僅是一種因巧合而產(chǎn)生的傳說,也是氣壯山河。
當(dāng)然,也有學(xué)者經(jīng)過考證,認為長途示眾、異地處決的說法并不可靠。
《皇覽·冢墓記》有記載,“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xiāng)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由此開始,連天象學(xué)中也有了“蚩尤旗”的名稱,特指一種上黃下白的云?!秴问洗呵铩分芯陀羞@項記錄。
有一項關(guān)于那場戰(zhàn)爭的記載更讓我心動不已。那天,黃帝的軍隊包圍住蚩尤,把他從馬上拉下來,鎖上桎梏,蚩尤也就最后一次放開了自己戰(zhàn)馬的韁繩。這是一員戰(zhàn)將與自己真正戰(zhàn)友的告別。據(jù)《帝王世紀(jì)》記載,這個地方從此就有了一個豪壯的地名,叫“絕轡之野”。我曾在臺灣的《歷史學(xué)刊》上讀到歷史學(xué)者宋霖先生就這個地名寫下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出現(xiàn)在歷史論文中似乎有點突兀,但我非常理解宋霖先生難以壓抑的心情。他是這樣寫的:
絕轡,割斷韁繩,一任曾經(jīng)馱載蚩尤縱橫天下的剽悍戰(zhàn)馬,在濺滿鮮血積滿尸體的殷紅荒原上踽踽躑躅,在銅青色天幕映照下,伴著清冷殘血的曠野中長嘯悲鳴。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第一場大戰(zhàn),就此落幕。
面對著遠古的浩蕩之氣,再嚴謹?shù)膶W(xué)者也不得不動用浩蕩之筆。在那絳紅的荒昧天際,歷史、傳說和文學(xué),還分不清界限。
四
我問西江苗寨的兩位年輕姑娘:“你們說是蚩尤的后代,怎么跑到這里來了?”
這是一個逗樂的問題,本來不期待回答;而且我想,她們也回答不了。
沒想到她們竟然回答了:“打了敗仗,一路逃唄。從黃河流域逃到長江流域,再逃到這里。朝廷的官兵在追殺,我們的人越逃越少,就這樣啰?!?BR> 說完又是一陣笑聲。用那么輕松的表情講述那么殘酷的歷史,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我就進一步問:“正規(guī)的史書里可沒有記載蚩尤后裔向這里遷徙的確切史實,你們能提供一點證據(jù)嗎?”
“有啊?!彼齻冞€是那么快樂,“我們這里有一部傳唱的苗族史詩叫《楓樹歌》,說我們苗族的祖先姜央就是從楓樹中生出來的。我們這里世世代代崇拜楓樹,不準(zhǔn)砍伐。你知道楓樹就是蚩尤的桎梏嗎?”
我聽了一震,連說“知道”,心中立即浮現(xiàn)出黃河近旁那個由桎梏化為楓樹的動人場景。
她們還在說:“朝廷沒追上我們,寫不出來;苗族沒有文字,記不下來。我們只要記住楓樹就可以了,那就是歷史?!?BR> 與她們分手后,我在西江苗寨的石階路上邊走邊想:我們所熟悉的文本歷史,實在是遺落了太多重要的內(nèi)容。你看,連中華文明最早的勝利者和失敗者的歷史,也只留下了一小半。
從影影綽綽的記述中可以看到,蚩尤失敗后,他的部屬九黎族被黃帝做了一次大范圍的整編,大致被分為善、惡兩類?!吧祁悺边w移到鄒魯之地,也就是今天山東省的南部,后來這里產(chǎn)生了孔子、孟子;“惡類”被流放到北方,據(jù)說與后來的匈奴有關(guān)。不管“善類”、“惡類”,都記住了自己是九黎之后,是“黎民”。我們后來習(xí)稱“黎民百姓”,也與此有關(guān)。
由此可知,蚩尤的部屬并不都是南逃了,而是有很大一部分被收編進了黃帝的主流文明。而且,黃帝的后裔還與蚩尤的后裔有通婚之舉,黃帝的后裔是男方,蚩尤的后裔是女方,可見蚩尤不僅不是妖魔,而且有俊美的基因。黃帝的后裔夏后氏,是后來夏朝的創(chuàng)立者。
但是,蚩尤的部屬中,確實也有不屈的一群。他們保持著失敗者后裔的傲岸,背負著祭祀先祖的使命,不惜與當(dāng)權(quán)者征戰(zhàn)。歷史上那個與堯的隊伍戰(zhàn)斗在丹江的“三苗”部落,就自稱是蚩尤的“九黎之后”,這有可能是苗族的祖先。
三苗打不過堯,曾經(jīng)被堯收編,卻又時時反抗,堯就把他們流放到現(xiàn)在敦煌的三危山,這就是《史記?五帝本紀(jì)》所記的“遷三苗于三?!薄H绲氖最I(lǐng)兜則被流放到崇山,即今天湖南大庸市的西南,已屬武陵山區(qū)。
后來,禹又與三苗打了一場歷時七十天的大仗,三苗大敗,從此不見于史冊。
不見于史冊的族群,活動得更加神秘。蘇雪林教授認為,屈原所寫的《國殤》,就是在描寫祭祀無頭的戰(zhàn)神蚩尤。我雖然覺得還缺少更多的資料佐證,但想起來也覺得熱血沸騰。
這一彪不屈的男女,當(dāng)然不能見容于任何朝廷。如果真如上文所說,九黎族中果真有一批人被流放到北方匯入了匈奴的行列,那么,長期與匈奴為敵的漢王朝,也許尋找到了自己的對手與蚩尤之間的某種關(guān)系,因此更進一步貶斥蚩尤形象,追逐南逃匈奴。南逃匈奴與落腳湖南的三苗有沒有會合?我們不知道,但大體可以判斷,就在漢代,三苗的一部分人進入了貴州、云南一帶。
歷史學(xué)家章太炎、呂思勉先生曾經(jīng)認為,古代的三苗未必是現(xiàn)在的苗族。我知道他們也是因為沒有找見足夠的文字記錄。但是,對于一個長期沒有文字的族群而言,要找到這種記錄實在是太難了。我想,如果章太炎、呂思勉先生到西江苗寨走走,聽聽代代相傳的史詩,看看奉若神明的楓樹,也許會改變一點看法。
五
當(dāng)然,更重要的是這里年輕人對于自己祖先的坦然確認。
這等于是確認幾千年的沉重惡名,確認幾萬里的步步落敗。
這樣的確認也是一種承擔(dān),承擔(dān)多少鄙視和嘲笑,承擔(dān)多少防范和窺測!
這種確認和承擔(dān)對他們來說早已是一種代代相續(xù)的歷史遺囑。他們不能書之典冊、藏之名山,只有一環(huán)不缺地確認、一絲不斷地承擔(dān),才能維持到今天。不管在草澤荒路,還是在血泊沙場,他們都會在緊要時刻念一句:“我們是蚩尤的后代!”
“我們是蚩尤的后代!”
“我們是蚩尤的后代!”
……。
這是無數(shù)黑夜的生命密語。他們根本忘了什么是委屈,也不知道需要向什么人為自己的祖先辯護。全部辯護就在這句話里,只是為了自己族群的延續(xù)生存。
終于,黑夜過去了,密語已經(jīng)可以公之于光天化日之下。
經(jīng)過千年蒸餾,不再有憤恨的印痕,不再有尋仇的火氣,不再有訴苦的興致,不再有抱怨的理由。
完全出乎意料的是,光天化日之下的蚩尤后代居然那么美麗。
幾千年的黑夜逃奔不就是為了維持生存嗎?最后得到的,不是“維持生存”,而是“美麗生存”。
耳邊又響起了那句話,卻是用歡快的嗓音歌唱般傳來:“我們是蚩尤的后代!”
我想,蚩尤在此刻是大大勝利了,勝利在西江苗寨女孩子的唇齒間。
這種勝利,徹底改變了橫亙于全部歷史文本之間的勝敗邏輯。
她們用美麗回答了一切。
六
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嘆,留在已知歷史之外的未知歷史實在是太多了。因此,任何一種臺面上的文明,即使看上去很顯赫,也不要太得意、太自戀、太張狂?,F(xiàn)在被過于熱鬧地稱為“國學(xué)”的漢族主流文明,也同樣如此。
有位當(dāng)?shù)貙W(xué)人告訴我,這些古字碑曾被一位漢族的前輩學(xué)人稱之為“孔明碑”,因為據(jù)傳說諸葛亮“七擒孟獲”時曾到過這里。我想,這位前輩學(xué)人完全是站在世俗漢人的立場上把諸葛亮可能來過這兒的傳說當(dāng)做了大事,因此連僅留的不可識文字也似乎只有他才能刻寫。其實,比之于黃帝及其對手蚩尤的偉大抗?fàn)?,諸葛亮參與過的三國打斗只是一場沒有什么意義和結(jié)果的小陣仗而已。蚩尤的后代好不容易在這雷聲轟鳴的山谷中找到了一個奇美無比的家園,千萬不要讓諸葛亮不合時宜地露臉了。那古字碑,一定與他無關(guān)。
我說,不要再叫“孔明碑”了,就叫“古字碑”吧。是不是苗文,也不要輕易論定。
正說著,兩個只有七八歲的苗族小女孩奔跑到我跟前,一把拉住了我的手。其中一個仰頭對我說:“伯伯,我們的老師說,您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人。您能不能告訴我,文化人是做什么的?”
我笑了,心想這么一個大問題該怎么回答呢?我的左手和右手,分別握著這兩個小女孩肉乎乎的小手。過了片刻我彎下腰去,說:“聽著,文化人做的事情是,熱愛全人類和自己的民族,并且因為自己,使它們更美麗?!?BR> 我要她們重復(fù)一遍。第一遍她們都沒有說順,第二遍都說順了。
我把手從她們的小手中抽出來,輕輕地拍拍她們的臉,然后與“鼓藏頭”告別,踏上了歸途。
到了坡上回頭一看,西江苗寨已在黃昏的山色中模糊,很快就要找不到它了。
那就趕快記?。何鹘缯?,在東經(jīng)108°10′與北緯26°30′的交會處。
……。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五
“沙之書”是某種神秘之物,小說主人公“我”對待它的態(tài)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鉆研,然后發(fā)現(xiàn)對它了解得越多,則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識到自己的渺?。蝗缓竺允в跓o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懼,最后是逃避。這個過程前面的幾個步驟和人類科學(xué)探索的步驟是一樣的,只是最后一步:是逃避還是堅持顯示了博爾赫斯與崇信科學(xué)的人的分歧——對于篤信科學(xué)萬能的人來說,他們會用進取的心態(tài)堅持;而對于相信神秘主義的博爾赫斯來說,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會選擇停步。不管怎樣,《沙之書》提供了一個人遭遇“無限之物”的心理感受過程,這經(jīng)驗是新鮮的、獨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作為一個“玄想型”作家,虛構(gòu)在博爾赫斯的寫作中無疑占有重要地位。在《沙之書》里,作者虛構(gòu)了一本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的“沙之書”。這是小說的核心意象,是整篇小說得以存在的支點。為了讓這本書顯得合情合理,作者設(shè)置了小說的其他附屬情節(jié):一個去過孟買的《圣經(jīng)》推銷員,交易的詳細過程。我面對“沙之書”的先喜后懼以及“沙之書”的最后下落,這一切使故事豐厚起來。之所以把“沙之書”的來源地確定為印度的孟買,源于博爾赫斯對于東方的神秘想像,他的許多小說都是以東方異國情調(diào)為背景的。這之間有一個神來之筆:“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無限的書燒起來也無休無止,使整個地球烏煙瘴氣?!边@是典型的博爾赫斯式的充滿幽默和睿智的想像,同樣有助于使敘述顯得煞有介事。在這些情節(jié)中,除了這本“沙之書”是非現(xiàn)實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現(xiàn)實生活場景。這些現(xiàn)實場景讓“沙之書”也顯得像一個現(xiàn)實之物一樣合情合理。這里涉及到博爾赫斯對待虛構(gòu)和幻想的態(tài)度:他想努力抹去幻想和現(xiàn)實的界線,讓虛構(gòu)嵌入現(xiàn)實之中,與現(xiàn)實渾然一體。似乎對他來說,幻想即是現(xiàn)實,現(xiàn)實也是幻想,生活之中處處有神跡。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曾說:不是藝術(shù)模仿了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藝術(shù)。對于博爾赫斯來說,同樣可以說:不是小說應(yīng)該遵循現(xiàn)實的邏輯,而是現(xiàn)實應(yīng)該向小說靠攏。
《沙之書》開頭一段博爾赫斯即表明了他對待虛構(gòu)的態(tài)度:“如今人們講虛構(gòu)的故事時總是聲明它千真萬確;不過我的故事一點兒不假?!边@里,“人們”可以理解為是那些主張寫作忠于現(xiàn)實的人,他們的小說強調(diào)盡可能地貼近現(xiàn)實,但在博爾赫斯看來,反而可能是“虛構(gòu)”的;而他的故事雖然看起來荒誕不經(jīng),但可能反倒是“一點兒不假”。這和博爾赫斯對“虛構(gòu)”一向的看法有關(guān)。在《論惠特曼》一文中,他說:“一件虛假的事可能本質(zhì)上是實在的?!睂Σ柡账苟裕摌?gòu)是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根本點,是抵達更高實在的方式;通過虛構(gòu),寫作這門活動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心靈的復(fù)雜活動。
以《沙之書》為例,盡管我們在現(xiàn)實中誰也沒有看見這樣一本書,但我們都曾經(jīng)被無限的星空所震撼,被無窮盡的人類歷史卷入沉思。《沙之書》所表達的正是人類面對無限之物時心靈的真實深度。這樣,“沙之書”便類似于一種透鏡,它來源于人類的智慧,可以穿越現(xiàn)實的障礙?!渡持畷芬沧C實了“虛構(gòu)”作為一種寫作方式的有效性。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六
是幾年前買的書了,卻一直拖到最近才看完,《失物之書》讀后感。不得不說,一開始,確實平淡了些,甚至是整本書,給我的感覺都是稍顯平淡的,即使是在矛盾最集中的地方。
本以為這會是個夢幻般有著濃郁情感和斑斕色彩的故事,但是我不知道是作者有意為之還是我自己的感覺有些問題,對于很多激烈的沖突總感覺不夠火候。
盡管如此,我并不失望,當(dāng)初會買是被書名和封面的一句話吸引——“從陰森、殘酷、華麗中突圍而出,只盼望人生對你溫柔相待”。那時讀到這句竟是有落淚的沖動,我依然能夠回想起那時自己的心情,那段時間,迷茫的我渴望成長,對現(xiàn)實感到無力而絕望,希望這樣的故事可以幫助我,指引我,讀后感《《失物之書》讀后感》。
現(xiàn)今,我似乎開始走出迷惘了,我才讀完了它。它確實告訴我很多,也讓我感到溫暖。一個男孩,帶著傷痛在另一個世界的冒險,學(xué)會勇敢,被逼著成長。因為恐懼、嫉妒、怨恨而背叛自己應(yīng)該保護的人,為此將要承受一生的內(nèi)心的折磨,“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或許就是如此吧。
我也明白,戰(zhàn)勝自己的恐懼,控制自己的嫉妒與怨恨是多么重要,所謂成長,或許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它沒有給我?guī)韽娏业臎_擊,卻是用純真美好的故事告訴我,要挺起胸膛去面對失去,去適應(yīng)不能改變的現(xiàn)實,去保護比你弱小的人。嫉妒只能帶來悔恨。心中有愛,有溫暖,比什么都重要。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七
《失物之書》這本“暗黑童話”里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敘述,這一段“扭曲人”對“戴維”說的話最令我印象深刻。扭曲人實在是陰險和可恨,他讓孩子們做噩夢,利用他們的脆弱,引誘他們,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
如果說有一件事他是正確的,那就是關(guān)于失去的預(yù)言。
因為我們的一生一直都在失去。物質(zhì)上的失去:失去金錢,丟失一件陪伴已久的物品,親朋好友的離世;無形的失去:失去時間、健康、記憶……這些失去的,很多找得回來,很多是永遠不會再找到。
小時候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的經(jīng)歷,第一次被告知這個世界上有“死亡”一回事,開始思考死亡意味著什么。在我的記憶里,第一次或遠或近地經(jīng)歷死亡依然清晰。童年和我一起學(xué)樂器的小伙伴突發(fā)急性白血病,聽說在她去世的前一天夜里曾夢到自己七竅流血。我還記得那個夏天下午的陽光,花園里的盛開的花朵,和媽媽講述時復(fù)雜的表情。那個時候我只知道,她再也不會出現(xiàn)在每周的課上了,也再也不會和我一起表演合奏了。在之后的生活里,我又經(jīng)歷了一些離我更近的親人的離開,也體會了更加深刻的痛苦,用“撕心裂肺”來形容一點都不夸張。
和孩子開誠布公地談?wù)撍劳鲞@件事相比,中國的父母表現(xiàn)得更為謹慎和閃躲,這也是他們號稱“為你們好”的一種表現(xiàn)。我們的教育教我們?nèi)幦?、去努力,卻從未好好地教會我們怎樣去失去,而面對失去也許是這一生最為艱難卻最無法回避的一道課題。
我被告知奶奶的`離世是在她走的半年之后,那時候我正在準(zhǔn)備高考,我覺得大人們實在是很可笑(然而我現(xiàn)在也許也變成了這樣的大人),以為孩子們什么也猜不到,又或者他們只是自欺欺人地假裝我們不懂。以至于后來我對于他們隱瞞這件事的怨多過失去本身帶來的痛。雖然在當(dāng)下我什么也做不了,或者像“戴維”一樣試圖通過重復(fù)執(zhí)行一些看似沒有意義的動作來挽回,這一段寫得太讓人心疼了……但是作為家庭里一個成員,我需要知道,也需要因此學(xué)習(xí)變得更堅強。
失去的還能找到嗎?我的答案一直以來都是否定的,直到我讀了《失物之書》,我的想法轉(zhuǎn)變了。在最后的結(jié)局,“戴維”還是像扭曲人所說的,孤獨終老,這很讓人難過,但是他為自己得到的而感到幸福和滿足,我依然覺得溫暖,而實際上,他得到的實在是不少。
也許我們總要走一些彎路,才會真正懂得什么值得我們?nèi)フ湎?。生命也不會總是以我們希望的方式給予。書中的“戴維”走了一些彎路,但是如果沒有這些他也不會從小男孩成長,希望“戴維”的故事對我們有啟示。喜歡《失物之書》,因為它很豐富。對童話的解構(gòu)和重塑是它的形式,書中又有書,《失物之書》是我們在讀的書,也是主人公“戴維”讀到的書和他在寫的書,這樣的敘事實在很有趣。
分享和推薦我讀到的一篇寫得極好的《失物之書》的書評,探討關(guān)于閱讀和故事的“生命”,愛書的孩子--《失物之書》。用《失物之書》的一段話來作結(jié)尾,“故事需要被閱讀,這就是它們拼命從它們的世界來到我們的世界的原因。它們希望我們賦予它們生命。”愿我們都能從書中找到我們需要的。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八
當(dāng)童話故事不再是令人感到美好而幸福,而是它與現(xiàn)實生活相比更顯絕望,更悲劇。不由的感嘆道:"童話都讓人心感憂傷,那我們該怎么辦那?"《失物之書》就像本黑童話,故事語言生動,引人入勝,但是揭示的道理卻是以反面的黑暗的角度,發(fā)人深省,使人印象格外深刻!
在那個世界中,邪惡、、恐懼、黑暗、懷疑、殘暴、嫉妒、自私成了主導(dǎo)。一張又一張被現(xiàn)實扭曲的臉,一個又一個被現(xiàn)實扭曲的心靈,讓我瞠目結(jié)舌??墒强傆袞|西可以克服這一切--愛。愛讓戴維在面對利益的"威逼利誘"和保護自己一直仇恨搶走父親的愛的弟弟喬治時,他堅決的選擇:"保護家人!"這時,人內(nèi)心中最本質(zhì),純潔的天性就展露無遺。
有愛,何懼?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九
總有人在路邊問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guān)系如何?”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BR> 這是余秋雨先生《山河之書》中開卷之《我的文化山河》的一段對話。
渴望讀書的年代,讀不了很多書;期盼行走的時候,無法跨越山水阻隔,這是悲哀。而文字風(fēng)行天下時,卻找不到多少能值得閱讀的書籍,或是沒有多少人看書;山川大洋再不成為阻礙的今天,卻難以去親近大地和歷史文化,又是另外一種悲哀。
而余秋雨先生說:沒有兩者,路就是書。秋雨先生有這樣回答的底氣。于他,書讀的多了,書就變成了行走于歷史和文化的捷徑;路行的遠了,路就變成了胸中無數(shù)的巍峨高山,滔滔大河。以足跡為筆,以學(xué)識為墨,以大地為紙,以江河為硯,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學(xué)者,也是文化行者。作為文化學(xué)者,余秋雨先生著作等身,《余秋雨書系》凡十八卷,本本厚重,分量十足。作為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曾行走歐洲、西亞、南亞、北非等數(shù)十個國家,探尋對話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阿拉伯文明,一本《千年一嘆》,道盡古今中外文明興衰;一本《行者無疆》,讓人貼身感受歐洲文明的古典和現(xiàn)代。這兩本書,是余秋雨先生文化學(xué)者和文化行者兩種身份的完美體現(xiàn)。沒有對古今中外文化的深度研究,便談不上對這些文化的對比、探索,這是文化學(xué)者余秋雨先生;而沒有對數(shù)十個國家的行走體會,就不可能有對這些文化和文明的切身感悟,這是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
正如玄奘法師西行取經(jīng)十萬里,歷經(jīng)磨難九死不悔;徐霞客探索名山大川,幾經(jīng)生死以身殉道,余秋雨先生無論是文化學(xué)者還是文化行者的身份,都不是輕易得來。在神州曾經(jīng)舉國瘋狂蔑視文化的年代,他隱居山中,研讀中華文化經(jīng)典。在上海冬天寒冷夏天悶熱的小屋子里,他足不出戶,醉心讀書。多年的讀書生涯,成為他深厚學(xué)識的基礎(chǔ)。而在行走西亞、北非、南亞,對話多種失落的文明創(chuàng)作《千年一嘆》的日子里,余秋雨先生行程萬里,也經(jīng)歷了被武裝分子槍口相對的場面。但正是艱辛的付出,才有豐厚收獲。余秋雨先生的著作等身,的的確確不光是讀萬卷書得來,也是行萬里路得來。有人不服余秋雨先生,但無人能否認他的學(xué)識;余秋雨先生《行者無疆》之后,無數(shù)人以行者自居,但無人能象他那樣在行程萬里之后,著作等身。當(dāng)代中國,文化學(xué)者有之,文化行者有之,但兩者而兼一身者,論學(xué)識深厚,論行走之遠,論著作之豐,余秋雨先生當(dāng)為第一。
自古文人自嘲,有學(xué)書學(xué)劍兩不成的說法。而余秋雨先生,行成行者,學(xué)成學(xué)者,令人敬佩。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
我最喜歡的書之一。高中偶然在網(wǎng)上看到這本書簡介是黑暗童話,出于好奇買來讀,直接就被震撼到了。所謂黑暗童話,是披著經(jīng)典童話形象的皮揭露黑暗,而不是它們本身多么黑暗。男主人公是個孩子,所以作者就站在這個孩子的角度上,把殘酷和事實包裝在甜蜜美好之后,當(dāng)他一步步在幻境中經(jīng)歷完這一切,他也就長大了,成為一個正義坦蕩的人。
真的感嘆沒有什么是作者不敢寫的,幾乎把七宗罪都打上了例子。最讓我驚訝的是關(guān)于騎士【羅蘭】的故事,他深愛著的戀人也是一名騎士,但卻喪命于女巫的塔。同性的愛情并不卑微,他終于找到他的尸體后,坦然面對死亡,和他死在一起。
還有肥胖的白雪公主,她壓榨著小矮人,如同資產(chǎn)階級在剝削無產(chǎn)階級。最后扭曲人的城堡滿是人間極惡,充斥著惡臭污濁的靈魂,倒映著世間百態(tài)。
而戴維最后是真正的發(fā)現(xiàn)了“愛”,他明明不喜歡后媽生的弟弟,可當(dāng)扭曲人要他叫弟弟的名字,帶走弟弟的靈魂時,他卻說,弟弟的名字就是“弟弟”??吹竭@里突然眼眶一酸,站在戴維的角度,他還是個孩子,就看著媽媽去世,爸爸再婚,后媽給他生了個弟弟。
打擊肯定是非常大的,他不喜歡他的弟弟,也是情理之中。所以他來到了幻境,有很多討厭自己兄弟姐妹的孩子,只要對著扭曲人喊出他們兄弟姐妹的名字,他們的兄弟姐妹就會被帶走,而他們就能擁有父母全部的愛。很多孩子就這么答應(yīng)了,而戴維最后并沒有讓扭曲人帶走弟弟。
小說的最后用幾百字寫戴維長大后結(jié)婚生子,到年老去世。他閉上眼又回到了幻境,他還是那個孩子。真的寫的非常非常好,看到最后我差點掉眼淚,這個故事的題材是奇幻,像愛麗絲掉進兔子洞,也像潘神的迷宮,公主最后還是用的自己的血。但又是截然不同的、全新的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這本書雖然不長,但故事轉(zhuǎn)折意蘊都極其豐富,并且反復(fù)讀都不會厭倦,能在雜亂之中洗滌心靈。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一
這本書主要講了在二戰(zhàn)期間,男孩戴維的媽媽得了重病,不久便離他而去。此時,父親再婚所帶來的驚愕和沖擊,對繼母新生兒弟弟的嫉妒與憎惡……深深的幽怨在戴維的身邊織就一個幻靈的世界,他聽見了書在說話。從小就和媽媽一起閱讀的童話、神話與民間傳說,從黑夜里、從林地里召喚戴維,呼喚他進入一個充滿殘酷、血腥、征伐的險境。白雪公主、小紅帽、騎士羅蘭……在那里,故事中的美好人物以匪夷所思的面貌出現(xiàn),一切如同真實的人生道路,充滿了險惡和重重難關(guān)。惟有不逃避、惟有肯原諒,惟有找到神奇國度里那本被遺忘的《失物之書》,戴維才能得到新生。
這個故事看似在寫一個穿越故事,而事實上呢,穿越,這是現(xiàn)代文學(xué)里多么響亮的核心詞匯!但是這里面有差別,大多數(shù)穿越小說,小人物一旦回到過去或來到未來,"小宇宙"多半可以爆發(fā),要么一統(tǒng)天下,要么將敵人打個落花流水,要么拯救了一切,而主角本身更是不用說了,擁有一切又一切力量或職位。總之,與我們的戴維是不能比的。戴維,同樣是故事中的主角,但所有這些南柯一夢的榮華富貴與他完全無緣,他所要做的只是在這個險惡的世界中艱難地活下去,尋找著媽媽,尋找著回家的路。但是在這條充滿坎坷的路上,他會知道一些事情,學(xué)到一些東西,認識不同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會開始真正的了解自己,面對自己。
現(xiàn)實生活在童話故事中投下自己的影子,無論多厲害的變形,都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根源。最后,遭遇了那么多的主角,并沒有像童話那樣獲得一個幸福的人生,我忘不了扭曲人對他的那些詛咒:"······你所在乎的那些人--愛人,孩子,會全部倒在路旁,你的愛也無法拯救他們。健康將舍棄你,你會變老,生病,最后在痛苦中死去······"。
而戴維只能一直走下去,一直往前走,在乎的人倒在路旁了,也要一直往前走。直到生命的最后。
但他內(nèi)心卻溫和平靜。哪怕是一瞬間,在生命結(jié)束的瞬間找回了所有失去的,忽然之間這悲劇變成上天賦予的體驗--悲傷,但卻依然有力量。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二
在快節(jié)奏都市中,越來越多的人感受不到人情冷暖,越來越多的人孤獨的過著每一天,就算是最應(yīng)該無憂無慮的年紀(jì)也少了一些本該有的快樂,仿佛是生活越優(yōu)渥,內(nèi)心越孤獨。
《停歇之書》是作家田禾在四個秋天里,以自己閑散的方式躲開城市,聽著音樂融入自然,閱讀、傾聽、哲思并點亮生活的切身筆記。習(xí)慣了城市的喧囂,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我們在高度精神壓力下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一個可以停歇的港口,《停歇之書》讓我們看到了脫離群體,獨自流浪的田禾在隨性的路上找到了生活中新的意義。
其實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一個景點過多的停留只會讓那份新鮮感漸漸消失。喧囂的城市就像是人生中的一個景點,長時間的駐留讓心靈遭到禁錮,忙碌的生活讓心靈感到疲累,生活的.意義也漸漸變得模糊,倒不如像田禾一樣隨心隨性在未知的旅途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完全沒有自己音樂的民族,更難找到一個完全不接受音樂的人。每一個生命,都可以在音樂中定居。音樂于我們而言或許只是一種調(diào)劑品,只有傾心聆聽才能融入到音樂的世界中,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可以消除人的憂郁,讓心靈得到慰藉,讓生命在音樂中定居。
物質(zhì)的園田只需要種到退休,精神的園田卻要種到離世。只是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追求物質(zhì)而忽略了精神需求,只有等到老去的時候驀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這一生中走過的路、看過的景、讀過的書是多么的貧瘠。我相信世界上百分之百的人在寫“最后的愿望”清單上會有旅游這一項,原因無它,就是因為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只顧追求物質(zhì)生活,而放棄了精神需求。
在有限的生命中本就存在著無限的可能,單一的生活只會浪費有限的時間,我們完全可以在保證基本生活質(zhì)量的同時,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將現(xiàn)實生活這趟人生苦旅,變成一張自我滿足的精神地圖,在人生的畫卷上填滿各種色彩。
田禾在音樂中感悟到的四句話——對自己人生的全部定義:為生活涂鴉;為知覺歌唱;為身體寫詩;為凈土西歸。這四句話同樣也應(yīng)該成為我們對自己人生的感悟,我們追求物質(zhì)時,也不要忘記精神的需求,因為那是前進的希望,是指路的明燈。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三
閱讀優(yōu)秀的書籍會帶給心靈以多樣的`情感,領(lǐng)略到豐富的人生體驗,有些事勿需親身經(jīng)歷,將思緒融入優(yōu)秀的書籍里,自然會與書籍的創(chuàng)作者產(chǎn)生思維上的碰撞和交流。
《墳場之書》以其流暢的筆觸向讀者展示了自我的蛻變歷程,經(jīng)歷過人生絕境,直面過死亡場景的讀者會深深嘆服于英國作者尼爾·蓋曼獨特的文筆敘述特色。在尼爾·蓋曼的《墳場之書》里,讀者可以將文字轉(zhuǎn)化成仿佛親身經(jīng)歷的場景,無論是悲慘或幸福,傷心或快樂,《墳場之書》會讓讀者體會到生命個體的彌足珍貴。
用文字來撫慰受務(wù)的情感和痛苦的靈魂,《墳場之書》的故事恰恰是帶給讀者光明、希望、堅韌和信心的引導(dǎo)力,在冷漠人人自危的社會環(huán)境下,眾生百態(tài),不受黑暗與傷痛的影響,還處于嬰兒時期全無自保能力的嬰孩是如何在父母姐姐都被殘忍殺害的世間成長起來。尼爾·蓋曼用各種場景的變換吸引著讀者的閱讀欲望,故事的深層意境如抽絲剝繭般顯露?;钪蝗缡湃フ吒猩埔馀c溫情。
幽靈歐文斯太太與幼小嬰孩的奇妙緣份,對閱讀者的心靈震憾,度已及人的沉痛反思,世間善良的回報,邪惡的懲罰。作者尼爾·蓋曼用《墳場之書》這部充滿想象力的故事來喚醒與警示著愿意為更美好生活打拼著的不屈靈魂。
書里的插圖與文字配合相契,從插圖的創(chuàng)作展現(xiàn)出內(nèi)心深層的呼喊?!秹瀳鲋畷分档瞄喿x和用心體會的佳作。
嬰兒諾伯蒂之名的象征著沒有人能獨自置身事外。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四
昨天,學(xué)習(xí)了《沙之書》,我心中激蕩起陣陣不安的漣漪。
《沙之書》是博爾赫斯的一篇短篇小說,講的是一個近乎魔幻的故事,但是又令人感到真實。
它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位賣《圣經(jīng)》的人的推銷下,敘述者見到了“沙之書”。這本書無始無終,只有無盡的內(nèi)容,而且又時常變化。在好奇與興奮下,敘述者買下了這本書。漸漸的,這本書讓他精疲力盡,心力枯竭――甚至無法入眠。不安,恐懼之情充斥了他的心靈。最后,他決定逃避,把這本書藏在了別人找不到的地方。
“沙之書”――一本無法窮盡的書,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吧持畷焙孟裨谏钫嬗兴频?。
我們都是普通人,為了滿足我們自己的好奇,在獲取知識的本能下,我們在不斷的去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是為了什么?在我的世界之中,學(xué)習(xí)就是為了解決疑惑,然后讓我們更好地去生活。令我可悲的是,疑惑就似“沙之書”:當(dāng)你學(xué)習(xí)、探索到了知識,解決了疑惑之后,又會有更大的疑惑出現(xiàn)。甚至,有時在學(xué)習(xí)、探索的過程之中就會有疑惑出現(xiàn)。即使你解決了疑惑,疑惑之后又有新天地,就像“黑體輻射”與“光速問題”背后擁有的廣闊平原一樣。悲哀!疑惑越來越大,越來越復(fù)雜,越來越多,無窮無盡,真實版的“沙之書”!我怕,當(dāng)疑惑大到、復(fù)雜到我們解決不了怎么辦?那時,我們不會像《沙之書》之中那個敘述者一樣不安、恐懼嗎?我們,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能力有限!難道我們學(xué)習(xí)、探索就是去自尋煩惱?我開始我的懷疑學(xué)習(xí)目的了。
為什么學(xué)習(xí)?為什么學(xué)習(xí)?為什么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可以解決疑惑?但是他卻帶來更大的疑惑!學(xué)習(xí)消去了一絲恐懼、不安,卻又成倍的反饋給你。還是老子說的好――絕學(xué)無憂。
那,我們此時此刻學(xué)習(xí)干什么?不要學(xué)習(xí)?不要學(xué)習(xí)的人,好像不可稱之為人吧,而是猿猴吧。人生在世一出生就會學(xué)習(xí),無時不刻在學(xué)習(xí)。因為人類有著更強的學(xué)習(xí)能力,人就之所以為人了吧。我們?nèi)缃穹艞墝W(xué)習(xí)那就等于放棄做人,去做猿猴。
當(dāng)然,我沒有認為動物是卑賤的,我知識說明在這個世界之中,我們是人,我們有我們自己的本分,我們有我們自己的使命――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如果我們退縮,那么就是自我退化!
所以,作為一個人,若心中為人,我們就得學(xué)習(xí)、探索、解惑。雖然眼前是無盡的小疑惑、大疑惑、更大的疑惑。但是我們就是要走下去!我記得高爾基筆下的丹柯有一句話: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盡頭的!是的,一切都是有盡頭的,疑惑也是如此!雖然有些浪漫主義傾向,但是我想人生就是一次浪漫主義的存在吧。雖然“前路漫浩浩”,但是推動它的進步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任務(wù),我相信必定會后繼有人!
也許,我忽略了一個事情,人生在世不僅僅僅是學(xué)習(xí)、解惑而已,而且是活得幸福感。如果有朝一日,我可以推動人類認識的進步那是最大的幸福感吧。
我,作為60億“沙之書”的手捧者之一,愿無怨無悔的學(xué)習(xí)、工作、解惑、推動認識進步!愿我自己久遠地記住這一點去點亮我前面的路,不讓我迷失方向。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五
剛剛讀完《沙之書》,終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散發(fā)著悲哀的氣息”,明明是白紙黑字,讀起來卻像是一片灰,污濁而混沌。
此時,突然想到結(jié)尾主人公藏書的地下室,一個陰暗的擱架漸漸在眼前清晰起來,擱架的一端有一團黑影,模模糊糊的,像是一本書……我的內(nèi)心油然而生一種恐懼,手開始顫動,變得劇烈,甚至不能控制,我在害怕什么?不,我在渴望,一種熱烈的足以使人手舞足蹈的渴望――《沙之書》是我的了。
我緊緊地把它攥在胸前許久,竟有些呼吸困難。我把它捧在手中,輕輕地吹去上面所覆蓋的一層厚重的灰塵,隱約可以看到封面上所寫的“圣書”二字。我從最中間打開了書,因為我知道,《沙之書》是無窮無盡的。我開始撫摸書頁,的確印得很粗糙,好像摸在沙粒上。這時,旁邊的書架“咯吱”響了一聲,我嚇了一跳,立即把書藏在了大衣下面。
我慌張地跑回家,生怕被別人看見。不知走開了多久,反正是到家了,我什么也不記得了,只是急切地打開《沙之書》,一陣亂翻。我感到自己的手開始向下陷,如同伸進了稠澀的沙中。我越翻越快,清楚地觸及到每一個人翻過這本書的人的掙扎。我想停下來,但突然感覺四周變得好滑,一切都開始不停地向下陷,連同我的自私和欲望。
大風(fēng)突然把窗簾吹開了,遮住了我桌上的書,我回過神來,嚇了一跳,意以為那薄紗窗簾的是“沙之書”,揭起一看,原來是《妞妞》。
我時常想,或許“沙之書”就是人性自私、欲望的實體形式,無窮無盡散發(fā)著悲哀的氣息。有時,我還會想,或許世間的孽是以沙的形式存在的,一旦陷進去了,就不能自拔,直至被湮沒。
說實在的,我真的沒有把《沙之書》讀得很懂,即使是讀后感,也只是我在讀過之后內(nèi)心的一種空靈的觸動,而僅僅是觸動而已,單純得和理論上沾不上邊。但或許這就是文學(xué)的魅力吧,就好比人們在欣賞斷臂的維納斯,每一個人在心中所幻想的她的臂膀,都是不同的,卻又都是完美的。
我一直堅信,只有感受作者之感,才能讀出書中真正的寓意。而我的腦袋所能承載的瞬時的最大容量并不足以存儲那些單薄文字下所蘊含的厚重的深意。于是,我選擇了另一種方式。我把自己置身于書中的小世界里,與主人公一起經(jīng)歷那些令人著迷的傳奇。漸漸地,我戀上了這種單純的想像,在這之中,一切雋永的言論都不再深沉,變?yōu)橐还晒射镐讣毩鳎従彽亓鬟^我的指尖,那種清晰的觸碰感大概就是共鳴了吧。
讀《沙之書》時,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不斷膨脹的自私和欲望,嚇了一跳。我從不認為自己是圣人,但也不曾料到在我的內(nèi)心竟埋藏著如此之深的貪婪,竟有些無窮無盡的意味。
在這一次與《沙之書》實實在在的心靈觸碰之后,我發(fā)覺人類的貪婪真的可怕極了。它的狡猾,在外面裹著因占有而產(chǎn)生的短暫的幸福感的甜蜜外衣,而里面卻像是黑洞一般,拼命地吸噬一切純潔而光亮的東西,留下無窮無盡的黑暗。當(dāng)某一天,你終于被它吸干時,照了照鏡子,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怪物,而它早已將自己藏匿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肆虐地嘲笑著你的愚鈍和無知。
似乎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個藏著《沙之書》的圖書館。人們在里面走著,逛著。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遇到那個陰暗的擱架,但大多數(shù)的人在好奇心的誘引下,都找到了它,拿起了它,只是智者懂得如何放下,而愚者卻永遠地陷入了這痛苦的沙之淵,混沌一生,不能自拔。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六
這個長假,我讀了叢林之書,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法律的重要性!
這本書是英國詩人吉卜林,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它講述了以狼孩莫格里為主題的九個故事,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神奇叢林世界的大門,讓我不耐煩地跟隨莫格里進入真實而不真實的熱帶叢林。
莫格里還是個嬰兒的時候,被老虎謝爾汗追逐,誤入狼穴,被母狼收養(yǎng),成為狼群的一員,叢林的故事開始了。莫格里在狼的撫養(yǎng)下長大,在他周圍,善良的狼媽媽,忠誠的狼兄弟,勇敢機智的黑豹巴希拉,簡單善良的老熊巴盧,直狼阿克拉,勇敢的蟒蛇卡阿和一群新鮮的動物形成了一個溫暖的集體,他們給了莫格里智慧、勇氣和力量。在老熊巴盧和巴希拉的教育下,莫格里了解了動物最重要的叢林法。在他的生活中,有被猴子誘惑和饑餓折磨的痛苦經(jīng)歷,也有被蟒蛇救出的成長傳奇,被奇怪的寶藏誘惑而不為所動;有一個輝煌的壯舉,在人與動物之間很難選擇,在智慧和智慧之間磨練,殺死老虎謝爾汗,殲滅紅頭發(fā)和狗。他的`成長歷程,就像神秘的叢林一樣,危機四伏,風(fēng)景無限,波瀾壯闊,純凈清新。就這樣,莫格里成了一個勇敢聰明的少年,一個主宰山野的叢林之子。
在書中,吉卜林用明顯的語言隱形地從山脈和激流田野中灑下來。美麗的大自然帶著干濕兩季的風(fēng)雨雷電撲面而來。個人物奔跑跳躍,仿佛插身而過。一個充滿活力和弱肉強食的夢幻世界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我明白良好的法律和秩序是如此重要。在叢林中,叢林法使動物生存良好,和諧溝通,形成一個大家庭,人類社會也應(yīng)該遵守法律,使人類社會變得更好!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七
這個長假,我看了《叢林之書》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法律的重要性!
這本書是英國詩人,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吉卜林的一本著作,講述了以狼孩莫格里為主題的9個故事,為我打開了一道通向神奇的叢林世界的大門,使我急不可耐地跟隨莫格里進入亦真亦幻的熱帶叢林。
莫格里還是嬰兒的時候,被老虎謝爾汗追逐,誤入狼穴,被母狼收養(yǎng),成為狼群的一員,叢林的故事就此開始。莫格里在狼群的撫養(yǎng)下逐漸長大,在他的周圍,慈祥的狼媽媽,忠誠的狼兄弟,勇敢機智的黑豹巴希拉,淳樸善良的老熊巴盧,剛直的狼首阿克拉,智勇雙全的蟒蛇卡阿等一群群鮮活的動物組成了一個溫暖的集體,他們賦予了莫格里智慧,勇氣和力量。在老熊巴盧和巴希拉的教育下,莫格里明白了對動物來說最重要的叢林法律,在他的生活中,有被猴子誘-惑而被饑渴折磨的慘痛經(jīng)歷,也有被蟒蛇援救而大難不死,被奇異珍寶誘-惑而不為所動的成長傳奇;有過在人與獸之間難以取舍,去意彷偟的心靈磨礪,更有智殺老虎謝爾汗,全殲紅毛惡狗的輝煌壯舉。他的成長歷程,正如神秘的叢林一樣,危機四伏而又風(fēng)景無限,波瀾壯闊而又純凈清新,就這樣,莫格里成為了一個勇武聰慧的少年,一個叱咤山野的叢林之子。
在書中,吉卜林用顯而易見的語言,隱身揮灑于從崇山峻嶺,激流田野之間,美麗的大自然帶著干濕兩季的風(fēng)雨雷電撲面而來,個個人物奔跑跳躍,恍如插身而過,一個人獸穿梭,生機勃勃而又充滿弱肉強食的夢幻世界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我明白了,原來良好的法律與秩序都是如此重要,在叢林中,叢林法律使動物們好好地生存,融洽地交流,組成了一個大家庭,而人類社會,也應(yīng)該遵守法律,使人類社會變得跟美好!
失物之書讀后感篇十八
“沙之書”是某種神秘之物,小說主人公“我”對待它的態(tài)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鉆研,然后發(fā)現(xiàn)對它了解得越多,則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識到自己的渺??;然后迷失于無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懼,最后是逃避。這個過程前面的幾個步驟和人類科學(xué)探索的步驟是一樣的,只是最后一步:是逃避還是堅持顯示了博爾赫斯與崇信科學(xué)的人的分歧――對于篤信科學(xué)萬能的.人來說,他們會用進取的心態(tài)堅持;而對于相信神秘主義的博爾赫斯來說,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會選擇停步。不管怎樣,【沙之書】提一供了一個人遭遇“無限之物”的心理感受過程,這經(jīng)驗是新鮮的、獨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作為一個“玄想型”作家,虛構(gòu)在博爾赫斯的寫作中無疑占有重要地位。在【沙之書】里,作者虛構(gòu)了一本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的“沙之書”。這是小說的核心意象,是整篇小說得以存在的支點。為了讓這本書顯得合情合理,作者設(shè)置了小說的其他附屬情節(jié):一個去過孟買的【圣經(jīng)】推銷員,交易的詳細過程。我面對“沙之書”的先喜后懼以及“沙之書”的最后下落,這一切使故事豐厚起來。之所以把“沙之書”的來源地確定為印救的孟買,源于博爾赫斯對于東方的神秘想像,他的許多小說都是以東方異國情調(diào)為背景的。這之間有一個神來之筆:“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無限的書燒起來也無休無止,使整個地球烏煙瘴氣。”這是典型的博爾赫斯式的充滿幽默和睿智的想像,同樣有助于使敘述顯得煞有介事。在這些情節(jié)中,除了這本“沙之書”是非現(xiàn)實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現(xiàn)實生活場景。這些現(xiàn)實場景讓“沙之書”也顯得像一個現(xiàn)實之物一樣合情合理。這里涉及到博爾赫斯對待虛構(gòu)和幻想的態(tài)度:他想努力抹去幻想和現(xiàn)實的界線,讓虛構(gòu)嵌入現(xiàn)實之中,與現(xiàn)實渾然一體。似乎對他來說,幻想即是現(xiàn)實,現(xiàn)實也是幻想,生活之中處處有神跡。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曾說:不是藝術(shù)模仿了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藝術(shù)。對于博爾赫斯來說,同樣可以說:不是小說應(yīng)該遵循現(xiàn)實的邏輯,而是現(xiàn)實應(yīng)該向小說靠攏。
【沙之書】開頭一段博爾赫斯即表明了他對待虛構(gòu)的態(tài)度:“如今人們講虛構(gòu)的故事時總是聲明它千真萬確;不過我的故事一點兒不假?!边@里,“人們”可以理解為是那些主張寫作忠于現(xiàn)實的人,他們的小說強調(diào)盡可能地貼近現(xiàn)實,但在博爾赫斯看來,反而可能是“虛構(gòu)”的;而他的故事雖然看起來荒誕不經(jīng),但可能反倒是“一點兒不假”。這和博爾赫斯對“虛構(gòu)”一向的看法有關(guān)。在【論惠特曼】一文中,他說:“一件虛假的事可能本質(zhì)上是實在的。”對博爾赫斯而言,虛構(gòu)是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根本點,是抵達更高實在的方式;通過虛構(gòu),寫作這門活動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心靈的復(fù)雜活動。
以【沙之書】為例,盡管我們在現(xiàn)實中誰也沒有看見這樣一本書,但我們都曾經(jīng)被無限的星空所震撼,被無窮盡的人類歷史卷入沉思?!旧持畷克磉_的正是人類面對無限之物時心靈的真實深度。這樣,“沙之書”便類似于一種透鏡,它來源于人類的智慧,可以穿越現(xiàn)實的障礙?!旧持畷恳沧C實了“虛構(gòu)”作為一種寫作方式的有效一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