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西安碑林導(dǎo)游詞篇一
今天我將帶領(lǐng)大家走進(jìn)一個極具文化底蘊的景點,在這里,你可以體會到中國書法的藝術(shù),也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文化氣息。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一起走進(jìn),有著“石質(zhì)書庫”和“書法故鄉(xiāng)”之稱的西安碑林博物館。
談起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歷史,可謂是幾經(jīng)波折了。唐代的毀滅,致使國子監(jiān)內(nèi)一大批珍貴的碑石被棄置荒野。五代十國之后,諸如韓俊、劉詢這樣的有識之士,對這些碑石加以保護,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的西安碑林。
說話間,咱們已經(jīng)來到了館內(nèi)。來到這里參觀,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西安孔廟,第二個部分是西安碑林,第三部分是石刻藝術(shù)室。
我們現(xiàn)在的位置就是孔廟。孔廟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地方。我們都知道,自漢代以后,孔子的地位日益提高,對孔子也是越來越尊敬,便在全國各地修建了很多座孔廟。當(dāng)然,最大的孔廟還要數(shù)孔子的故鄉(xiāng)——山東曲阜那一座了。
站在孔廟當(dāng)中,最先吸引我們眼球的,就是這座高大的牌樓了。它叫做“太和元氣坊”。是明萬歷年間,當(dāng)?shù)氐幕首寤I集了400兩的黃金,所集資修建的。在上方還有非常精美的雙龍戲珠圖。整個太和元氣坊,我們可以用,高大而又不失精巧來形容它。
在太和元氣坊的底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水池,叫做泮池。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資格在泮池里洗筆,并且走過泮橋。那么今天在場的各位,就可以隨我一同,以一個秀才的身份,走過泮橋。
走過泮橋之后,我們穿過的第一道門,就叫做“欞星門”。在中間可以看到兩個大字“文廟”,也就是孔廟的意思。左邊有“德被天地”,右邊有“道貫古今”,這兩句話、八個字都是出自于《論語》。在古代,中間的門是貴賓所行走的,兩邊則是工作人員所走的門。今天咱們是貴賓,所以咱們走正門。
穿越欞星門之后,我們即將跨越的第二道門,就叫做“戟門”。可以很顯然的看到他的屋頂采用了十字歇山頂?shù)氖址?,門是面開三面的,中間有一個主殿,兩邊各有一配室。在原來,想要祭拜孔子,文人走到這個地方要下轎,武官走到這個地方要下馬,在兩邊的房子整理衣冠,才可以拜見孔子的。
穿過戟門之后,在我們的左手邊,以及我們的右手邊,各陳列著一件國寶級的文物。他們分別是大夏石馬和景云鐘。我們著重的來看一下景云鐘。
說道景云鐘,我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這口鐘的鐘聲。在哪聽過呢?就是每年除夕之夜12點響起的鐘聲。所以不論我們來自全國哪里,任何一座城市,都聽過這口鐘的鐘聲了。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清脆悅耳。
景云鐘因刻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而得名景云鐘??梢苑譃槿齻€部分:在鐘的最上端,我們可以看到突出來的部分,他就叫做鐘乳了,有兩個作用,一是調(diào)節(jié)音域,二是讓外表看起來更加的美觀,在中間還有非常多的精美圖案,在整個鐘的最下方,我們看到了一段文字,可以講他是非常珍貴的。
它是由唐睿宗李旦親自撰寫的。唐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朝代,而初唐幾位皇帝的書法都可以說是堪稱一絕的。但是流傳至今唐睿宗李旦的筆體,卻是非常少見的。所以這段文字非常珍貴。它講了兩個內(nèi)容:一個是宣揚這口鐘的鐘聲。另一個則是道教的奧秘了。景云鐘也在1964年的時候,代表中國的鐘,在日本參加的世界銅鐘大展,也為我們捧回了一個沉甸甸
的榮譽——亞軍的稱號,是非常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
請大家繼續(xù)隨我前行,就來到了碑林廣場的部分。我們可以抬頭看到蒼勁有力的兩個大字“碑林”。他就是由當(dāng)時著名的大將軍林則徐,被發(fā)配到邊疆之時,途返長安所寫的。
在“碑林”兩字下方,迎面而來的,就是體積最為龐大、制作最為精美,并且最早遷至西安碑林,被譽為“迎客第一碑”的——《石臺孝經(jīng)》。
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撰寫,并且注釋,又建立于三層石臺之上,顧名思義叫做《石臺孝經(jīng)》。整個碑,同樣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在碑的最上端,可以看到,用篆書所寫的一段文字,仔細(xì)看上去應(yīng)該不難讀得出來,我們可以試讀一下,上面寫道“大唐開元天寶圣文神武皇帝著孝經(jīng)臺”,他是由當(dāng)時的太子李亨所寫的。
整個碑身的內(nèi)容,是由唐玄宗親自撰寫,并且在碑的兩側(cè),做以批注,也是講兩個內(nèi)容:一為孝,二是悌?!靶ⅰ笔切㈨樃改?,“悌”則是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想必唐玄宗將這樣的孝心刻在碑石之上,主要是想告知天下他要以孝來治理天下。他希望他的大臣對他能夠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的尊敬。從而體現(xiàn)了他的治國理念。
整個《石臺孝經(jīng)》,我們可以在一通碑石上,欣賞到中國古代五種書體當(dāng)中的四種,因此它也是相當(dāng)珍貴的。
下面請各位游客隨我一同進(jìn)入碑林的第一陳列室。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開成石經(jīng)》。因刻于唐文宗開元二年,而得名的《開成石經(jīng)》,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一本書了。
在我們來到碑林之后,就會看到這樣一個明確的記載:他一共有65萬252字,主要的內(nèi)容有十三經(jīng)。像我們眾所周知的有《論語》、《爾雅》、《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等等。也是當(dāng)時所有的知識分子,科舉考試所必讀之書。
每當(dāng)講到這里的時候,就有朋友不禁會問:古人為什么這么奇怪,要把一些字刻在碑石之上呢?這樣不是很浪費時間,很耗費精力么?其實答案是非常簡單的,因為在唐代,印刷術(shù)還不是十分的發(fā)達(dá),為了避免手抄的錯誤,就規(guī)定了一個真正的版本,放在這個地方。
在今天,我們看到開成石經(jīng)的時候,最能夠引起我們注意的,應(yīng)該就是可以看到很多碑石斷裂掉的部分,他都是由于清嘉慶年間,關(guān)中的一場大地震,當(dāng)時許多碑石已經(jīng)傷痕累累,面目全非了,是后來我們西安市的學(xué)府組織了一些人力,把這些碑一塊一塊的補上去,一個字一個字的補上去。所以我們現(xiàn)在欣賞到的開成石經(jīng),在為之感嘆的同時,也可以體會到當(dāng)時勞動人民所付出的心血和不懈的努力了。
請大家繼續(xù)隨我前行,我們就步入了碑林的第二陳列室了,可謂是精華薈萃之地。在這里有顏真卿、柳公權(quán)、歐陽詢、歐陽通、褚遂良等等書法大家的作品。
在眾多的碑石當(dāng)中,我們著重的來看顏真卿的作品。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大唐多寶塔感應(yīng)碑》。是顏真卿在44歲的時候,所著作的。說道顏真卿,相信大家對他的字都不會感到陌生,“顏筋柳骨”,顏體字也是一字值千金的。在這,我們還可以對照著另外一塊碑石—《顏氏家廟碑》,來看一下,這是顏真卿在72歲時所寫的。
西安碑林導(dǎo)游詞篇二
走進(jìn)西安碑林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廟的舊址,這里保存著太和元氣坊、泮池、欞星門、戟門等孔廟建筑。
介紹西安碑林的導(dǎo)游詞
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廟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自古孔廟無南門,禮門儀路兩邊開。所以孔廟的門開在東西兩側(cè),西門稱禮門,東門稱儀路。走進(jìn)去之后映如我們眼簾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氣坊,它是在明萬歷年間有皇族資助400兩黃金建造而成,墻外側(cè)刻有由清末著名書畫家劉暉書寫的“孔廟”二字。一會我們參觀完出了博物館大門就能看見了。
好了,轉(zhuǎn)過身來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叫做“泮池”?!般笔侨嗡觽€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鬃犹岢珜W(xué)無止境,學(xué)問永遠(yuǎn)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yuǎn)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那今天我們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過泮橋所看到的這個門叫欞星門,門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時為兩扇門,到了清代改為三個門。每個門的門額上刻有文字,中門額書“文廟”,即孔廟,東門額刻“德配天地”,西門刻“道冠古今”。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話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欞星,給門起名欞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過去,進(jìn)出這三個門有著嚴(yán)格的規(guī)定,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只能進(jìn)出主祭人員或最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是供工作人員出入的。大家遠(yuǎn)道而來參觀,當(dāng)然算是貴賓,所以我們從中門進(jìn)入。
過欞星門后,人們便會發(fā)現(xiàn)孔廟里也有控馬樁,只不過此處的拴馬樁比平時見到的要大得多。其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衛(wèi)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里的這對華表均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長163厘米,也是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門位于欞星門以北,屬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cè)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guī)和整理衣冠而設(shè)。
孔廟的兩點,也叫東西廡,指正房對面和兩側(cè)的小屋子,是孔廟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設(shè)。
好了,關(guān)于孔廟的內(nèi)容我就講到這里?,F(xiàn)在請大家隨我看兩件國寶級文物,它們分別是唐景云鐘和大夏石馬,現(xiàn)立于戟門內(nèi)的左右兩側(cè)。
唐景云鐘因鑄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是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的,以青銅鑄造,重約6噸。鐘身為三格,最頂端蹲有蒲牢,鐘身分別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云、鳳凰、獅、牛、鶴等紋飾及32枚鐘乳,既裝飾了鐘表,又起到調(diào)節(jié)音韻的作用。鐘身正面鑄有唐睿宗李旦自撰自書的駢體銘文292字,是李旦書法僅遺于世的絕少手筆。景云鐘的鐘聲悅耳動聽,渾厚悠揚,咱們每年除夕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鐘聲就是用景云鐘錄制的。
我左手邊是另一件國寶級文物,大夏石馬。大夏是少數(shù)民族匈奴族建立的一個王朝,大夏王朝只有短短的24年,由于當(dāng)時的戰(zhàn)亂,大夏國遺留下來的文物極其稀少。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巨石馬就顯得更加珍貴了。
西安碑林導(dǎo)游詞篇一
今天我將帶領(lǐng)大家走進(jìn)一個極具文化底蘊的景點,在這里,你可以體會到中國書法的藝術(shù),也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文化氣息。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一起走進(jìn),有著“石質(zhì)書庫”和“書法故鄉(xiāng)”之稱的西安碑林博物館。
談起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歷史,可謂是幾經(jīng)波折了。唐代的毀滅,致使國子監(jiān)內(nèi)一大批珍貴的碑石被棄置荒野。五代十國之后,諸如韓俊、劉詢這樣的有識之士,對這些碑石加以保護,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的西安碑林。
說話間,咱們已經(jīng)來到了館內(nèi)。來到這里參觀,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西安孔廟,第二個部分是西安碑林,第三部分是石刻藝術(shù)室。
我們現(xiàn)在的位置就是孔廟。孔廟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地方。我們都知道,自漢代以后,孔子的地位日益提高,對孔子也是越來越尊敬,便在全國各地修建了很多座孔廟。當(dāng)然,最大的孔廟還要數(shù)孔子的故鄉(xiāng)——山東曲阜那一座了。
站在孔廟當(dāng)中,最先吸引我們眼球的,就是這座高大的牌樓了。它叫做“太和元氣坊”。是明萬歷年間,當(dāng)?shù)氐幕首寤I集了400兩的黃金,所集資修建的。在上方還有非常精美的雙龍戲珠圖。整個太和元氣坊,我們可以用,高大而又不失精巧來形容它。
在太和元氣坊的底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水池,叫做泮池。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資格在泮池里洗筆,并且走過泮橋。那么今天在場的各位,就可以隨我一同,以一個秀才的身份,走過泮橋。
走過泮橋之后,我們穿過的第一道門,就叫做“欞星門”。在中間可以看到兩個大字“文廟”,也就是孔廟的意思。左邊有“德被天地”,右邊有“道貫古今”,這兩句話、八個字都是出自于《論語》。在古代,中間的門是貴賓所行走的,兩邊則是工作人員所走的門。今天咱們是貴賓,所以咱們走正門。
穿越欞星門之后,我們即將跨越的第二道門,就叫做“戟門”。可以很顯然的看到他的屋頂采用了十字歇山頂?shù)氖址?,門是面開三面的,中間有一個主殿,兩邊各有一配室。在原來,想要祭拜孔子,文人走到這個地方要下轎,武官走到這個地方要下馬,在兩邊的房子整理衣冠,才可以拜見孔子的。
穿過戟門之后,在我們的左手邊,以及我們的右手邊,各陳列著一件國寶級的文物。他們分別是大夏石馬和景云鐘。我們著重的來看一下景云鐘。
說道景云鐘,我相信大家都有聽過這口鐘的鐘聲。在哪聽過呢?就是每年除夕之夜12點響起的鐘聲。所以不論我們來自全國哪里,任何一座城市,都聽過這口鐘的鐘聲了。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清脆悅耳。
景云鐘因刻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而得名景云鐘??梢苑譃槿齻€部分:在鐘的最上端,我們可以看到突出來的部分,他就叫做鐘乳了,有兩個作用,一是調(diào)節(jié)音域,二是讓外表看起來更加的美觀,在中間還有非常多的精美圖案,在整個鐘的最下方,我們看到了一段文字,可以講他是非常珍貴的。
它是由唐睿宗李旦親自撰寫的。唐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朝代,而初唐幾位皇帝的書法都可以說是堪稱一絕的。但是流傳至今唐睿宗李旦的筆體,卻是非常少見的。所以這段文字非常珍貴。它講了兩個內(nèi)容:一個是宣揚這口鐘的鐘聲。另一個則是道教的奧秘了。景云鐘也在1964年的時候,代表中國的鐘,在日本參加的世界銅鐘大展,也為我們捧回了一個沉甸甸
的榮譽——亞軍的稱號,是非常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
請大家繼續(xù)隨我前行,就來到了碑林廣場的部分。我們可以抬頭看到蒼勁有力的兩個大字“碑林”。他就是由當(dāng)時著名的大將軍林則徐,被發(fā)配到邊疆之時,途返長安所寫的。
在“碑林”兩字下方,迎面而來的,就是體積最為龐大、制作最為精美,并且最早遷至西安碑林,被譽為“迎客第一碑”的——《石臺孝經(jīng)》。
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撰寫,并且注釋,又建立于三層石臺之上,顧名思義叫做《石臺孝經(jīng)》。整個碑,同樣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在碑的最上端,可以看到,用篆書所寫的一段文字,仔細(xì)看上去應(yīng)該不難讀得出來,我們可以試讀一下,上面寫道“大唐開元天寶圣文神武皇帝著孝經(jīng)臺”,他是由當(dāng)時的太子李亨所寫的。
整個碑身的內(nèi)容,是由唐玄宗親自撰寫,并且在碑的兩側(cè),做以批注,也是講兩個內(nèi)容:一為孝,二是悌?!靶ⅰ笔切㈨樃改?,“悌”則是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想必唐玄宗將這樣的孝心刻在碑石之上,主要是想告知天下他要以孝來治理天下。他希望他的大臣對他能夠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的尊敬。從而體現(xiàn)了他的治國理念。
整個《石臺孝經(jīng)》,我們可以在一通碑石上,欣賞到中國古代五種書體當(dāng)中的四種,因此它也是相當(dāng)珍貴的。
下面請各位游客隨我一同進(jìn)入碑林的第一陳列室。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開成石經(jīng)》。因刻于唐文宗開元二年,而得名的《開成石經(jīng)》,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一本書了。
在我們來到碑林之后,就會看到這樣一個明確的記載:他一共有65萬252字,主要的內(nèi)容有十三經(jīng)。像我們眾所周知的有《論語》、《爾雅》、《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等等。也是當(dāng)時所有的知識分子,科舉考試所必讀之書。
每當(dāng)講到這里的時候,就有朋友不禁會問:古人為什么這么奇怪,要把一些字刻在碑石之上呢?這樣不是很浪費時間,很耗費精力么?其實答案是非常簡單的,因為在唐代,印刷術(shù)還不是十分的發(fā)達(dá),為了避免手抄的錯誤,就規(guī)定了一個真正的版本,放在這個地方。
在今天,我們看到開成石經(jīng)的時候,最能夠引起我們注意的,應(yīng)該就是可以看到很多碑石斷裂掉的部分,他都是由于清嘉慶年間,關(guān)中的一場大地震,當(dāng)時許多碑石已經(jīng)傷痕累累,面目全非了,是后來我們西安市的學(xué)府組織了一些人力,把這些碑一塊一塊的補上去,一個字一個字的補上去。所以我們現(xiàn)在欣賞到的開成石經(jīng),在為之感嘆的同時,也可以體會到當(dāng)時勞動人民所付出的心血和不懈的努力了。
請大家繼續(xù)隨我前行,我們就步入了碑林的第二陳列室了,可謂是精華薈萃之地。在這里有顏真卿、柳公權(quán)、歐陽詢、歐陽通、褚遂良等等書法大家的作品。
在眾多的碑石當(dāng)中,我們著重的來看顏真卿的作品。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大唐多寶塔感應(yīng)碑》。是顏真卿在44歲的時候,所著作的。說道顏真卿,相信大家對他的字都不會感到陌生,“顏筋柳骨”,顏體字也是一字值千金的。在這,我們還可以對照著另外一塊碑石—《顏氏家廟碑》,來看一下,這是顏真卿在72歲時所寫的。
西安碑林導(dǎo)游詞篇二
走進(jìn)西安碑林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廟的舊址,這里保存著太和元氣坊、泮池、欞星門、戟門等孔廟建筑。
介紹西安碑林的導(dǎo)游詞
碑林博物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廟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廟改建而成,至今仍處處可見孔廟的痕跡。自古孔廟無南門,禮門儀路兩邊開。所以孔廟的門開在東西兩側(cè),西門稱禮門,東門稱儀路。走進(jìn)去之后映如我們眼簾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氣坊,它是在明萬歷年間有皇族資助400兩黃金建造而成,墻外側(cè)刻有由清末著名書畫家劉暉書寫的“孔廟”二字。一會我們參觀完出了博物館大門就能看見了。
好了,轉(zhuǎn)過身來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兩個半圓形的水池,叫做“泮池”?!般笔侨嗡觽€一半的半。漢字講究象形,“泮”就是半個水池??鬃犹岢珜W(xué)無止境,學(xué)問永遠(yuǎn)沒有滿的時候,就像這水池,永遠(yuǎn)也不可能成為滿圓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間的小橋,那今天我們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過泮橋所看到的這個門叫欞星門,門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時為兩扇門,到了清代改為三個門。每個門的門額上刻有文字,中門額書“文廟”,即孔廟,東門額刻“德配天地”,西門刻“道冠古今”。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話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欞星,給門起名欞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過去,進(jìn)出這三個門有著嚴(yán)格的規(guī)定,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只能進(jìn)出主祭人員或最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是供工作人員出入的。大家遠(yuǎn)道而來參觀,當(dāng)然算是貴賓,所以我們從中門進(jìn)入。
過欞星門后,人們便會發(fā)現(xiàn)孔廟里也有控馬樁,只不過此處的拴馬樁比平時見到的要大得多。其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衛(wèi)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里的這對華表均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長163厘米,也是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門位于欞星門以北,屬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cè)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guī)和整理衣冠而設(shè)。
孔廟的兩點,也叫東西廡,指正房對面和兩側(cè)的小屋子,是孔廟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設(shè)。
好了,關(guān)于孔廟的內(nèi)容我就講到這里?,F(xiàn)在請大家隨我看兩件國寶級文物,它們分別是唐景云鐘和大夏石馬,現(xiàn)立于戟門內(nèi)的左右兩側(cè)。
唐景云鐘因鑄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是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的,以青銅鑄造,重約6噸。鐘身為三格,最頂端蹲有蒲牢,鐘身分別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云、鳳凰、獅、牛、鶴等紋飾及32枚鐘乳,既裝飾了鐘表,又起到調(diào)節(jié)音韻的作用。鐘身正面鑄有唐睿宗李旦自撰自書的駢體銘文292字,是李旦書法僅遺于世的絕少手筆。景云鐘的鐘聲悅耳動聽,渾厚悠揚,咱們每年除夕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鐘聲就是用景云鐘錄制的。
我左手邊是另一件國寶級文物,大夏石馬。大夏是少數(shù)民族匈奴族建立的一個王朝,大夏王朝只有短短的24年,由于當(dāng)時的戰(zhàn)亂,大夏國遺留下來的文物極其稀少。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巨石馬就顯得更加珍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