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乱码视频,日韩 欧美 国产 动漫 一区,97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1. <legend id="ppnor"></legend>

      2. 
        
        <sup id="ppnor"><input id="ppnor"></input></sup>
        <s id="ppnor"></s>

        2013中考歷史備考:西夏一朝

        字號:


            暑假過后,新初三生們迎來了初中最重要的一年——初三。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長查詢相關信息,出國留學網(wǎng)中考頻道特別搜集匯總了中考歷史知識點以供參考:
            西夏是指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于公元1038年至1227年間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占據(jù)夏州(今陜北地區(qū)的橫山縣),封定難節(jié)度使、夏國公,世代割據(jù)相襲。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國時便以夏為國號,稱“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西夏歷代君主
            ? 夏太祖 ( 李繼遷991-1004) ? 夏太宗 ( 李德明1004-1031) ? 夏景宗 ( 李元昊1038-1048)
            ? 夏毅宗 ( 李諒祚1048-1067) ? 夏惠宗 ( 李秉常1067-1086) ? 夏崇宗 ( 李乾順1086-1139)
            ? 夏仁宗 ( 李仁孝1139-1193) ? 夏桓宗 ( 李純祐1193-1206) ? 夏襄宗 ( 李安全1206-1211)
            ? 夏神宗 ( 李遵頊1211-1223) ? 夏獻宗 ( 李德旺1223-1226) ? 夏末主 ( 李睍1226-1227)
            注:太祖李繼遷、太宗李德明為追尊,并未實際統(tǒng)治。
            起源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黨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黨項羌者,三苗之后也”。唐朝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黨項羌和吐谷渾經(jīng)常聯(lián)合起來對抗強大的吐蕃。唐高宗時,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失去依附的黨項羌請求內(nèi)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后黨項羌逐步繁衍成數(shù)個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占據(jù)今天的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等地。唐開元年間,居于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的黨項羌非常恐懼四處劫殺的吐蕃軍隊,向唐玄宗求救,被遷至慶州(今甘肅慶陽)。安史之亂起后,郭子儀怕這些異族鬧事,建議唐代宗將當時在慶州的拓跋朝光部遷至銀州(今陜西榆林)以北和夏州(今陜西橫山)以東地區(qū)(相當于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東南),這一地區(qū)即是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舊地,當時稱為平夏,所以這部分黨項羌就成為平夏部,即日后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時,黨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jié)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國公成為當?shù)氐姆?zhèn)勢力。這部分黨項羌武裝也被稱為定難軍,其勢力范圍以夏州為中心,包括夏、綏、宥、銀四州(即今鄂爾多斯南部地區(qū))廣大地
            

            ?
            俄羅斯藏西夏黑水城文物
            區(qū)皆稱為拓跋氏的私人領地。
            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是何人當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稱臣”,換來該地的統(tǒng)治地位和大量的賞賜。經(jīng)過200多年建設,平夏地區(qū)非常富饒,以鄂爾多斯南部地斤澤地區(qū)為核心的肥美牧場,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為代表的農(nóng)業(yè)區(qū)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糧草,同時鄂爾多斯此時還盛產(chǎn)當時可當貨幣使用的上好青鹽,每年產(chǎn)量可達15000斛左右,因此平夏部黨項羌可以說是有兵有馬有糧有錢,天時地利人和均占,勢力逐步膨脹起來。不過一直以來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無非是甘愿當一方諸侯,宋太祖雖削奪藩鎮(zhèn)兵權,但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依然寬宥,“許之世襲”。當夏州節(jié)度使李繼捧上臺后,情況有所變化。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趙光義削藩鎮(zhèn)的兵權,把李氏親族一鍋端到京城,準備根除西北這一大盤盤踞勢力。李繼捧的族弟名叫李繼遷,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無異于蛟龍失水,再無翻盤可能。因此借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時認為逃跑的小股匪幫沒什么能耐,折騰不起來,但李繼遷卻很有政治頭腦,連娶數(shù)位當?shù)睾缽姷呐畠鹤鳛槠捩?,一下子與地方首領成了親戚,勢力漸盛。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沖誘殺宋將曹光實,并占據(jù)銀州,攻破會州(今甘肅靖遠),與宋鬧翻;又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靈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軍擊夏,皆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陜西靖邊)、靜(陜西米脂)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繼遷率諸部落攻陷宋朝重鎮(zhèn)靈州,改名西平府,后又攻取西北重鎮(zhèn)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截斷西域向宋朝的入貢,同時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賣馬,嚴重影響了宋朝的國防軍力建設。與吐蕃會盟時,李繼遷遭吐蕃人暗算,被勁弩射傷,后傷重而死,時年42歲。
            李德明即位后,傾力向河西走廊發(fā)展,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大大拓展黨項羌族的生存空間,1019年,李德明選定懷遠鎮(zhèn)(今寧夏銀川)為都城,改名興州。他對外仍向宋、遼稱臣,對內(nèi)則完全是帝王氣派。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后幾年內(nèi)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guī)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chuàng)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并頒布禿發(fā)令。并派大軍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今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zhàn)略要地。這樣,元昊已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今甘肅張掖)、涼(今甘肅武威)、瓜、沙、肅數(shù)州之地,即今日的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陜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nèi)蒙古部分地區(qū)。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宋廷上下極為憤怒,雙方關系正式破裂。此后數(shù)年,元昊相繼發(fā)動了三川口之戰(zhàn)、好水川之戰(zhàn)、麟府豐之戰(zhàn)、定川寨之戰(zhàn)等四大戰(zhàn)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shù)萬人。并在1044年,在河曲之戰(zhàn)中擊敗攜10萬精銳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完全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此時,西夏總兵力約50萬人。
            大敗宋遼之后,元昊不可一世,日益暴橫淫縱,甚至將兒子寧令哥的妻子納為妃子,1048年元宵節(jié),因奪妻之恨,元昊之子寧令哥揮刀,將其父元昊的鼻頭全部削掉,元昊痛極血盡而死,時年46歲。元昊子諒祚繼承大位,其死后又由子秉常即位,此時西夏政局內(nèi)部動蕩,宋神宗以為有機可趁,派兵五路攻夏,準備收復靈武。但敗多勝少,特別是靈州、永樂城兩戰(zhàn),損失士兵民夫達60余萬人,耗費軍費無計。西夏方面國力也大虧。后女真崛起,西夏攻占宋朝定邊軍(今陜西吳起),并向金國稱臣。金朝皇帝在高興之余把此前占領的西夏故地樂州(青海樂都)、積石州(今青海貴德)等河外諸州都賞賜給了西夏王乾順,西夏領土達到鼎峰。蒙古崛起后,一直視西夏為眼中釘(一來西夏占據(jù)了北方蠻族入侵中原的通道——黑水城;二來西夏控制著河套與河西走廊地區(qū)的財富),將其作為練兵場,不斷派兵襲擾突擊,演練部隊。1227年西夏終于全部淪陷,蒙古兵還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盡皆破壞,以至于從明朝開始歷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獲得過多少有價值的物品。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去世后,密不發(fā)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并入城安撫城內(nèi)軍民,城內(nèi)的軍民得以保全,[1]西夏滅亡。
            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五年,改中興府為寧夏路,寧夏者,夏地安寧也!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另一種說法是西夏皇族是鮮卑族的后裔。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就自稱是北魏鮮卑之后。
            《宋史》卷485《夏國傳》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chuàng)后魏之初基。”《遼史》卷115《西夏外記》:“西夏本魏拓跋氏后?!薄督鹗贰肪?34《西夏傳》:“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舊姓為拓跋氏?!?BR>    08年2月29日新華社:考古人員近日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烏審旗納林河鄉(xiāng)排子灣村發(fā)現(xiàn)一處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這座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中,出土了幾方十分珍貴的墓志。墓志銘用了大段文字記述拓跋部李氏家族起源經(jīng)過,并明確表示其家族為“本鄉(xiāng)客之大族,后魏之莘系焉”。拓跋部李氏家族是“后搬到此地的大族,是北魏人的后代”,這又一次把黨項拓跋部和鮮卑拓跋聯(lián)系在了一起。
            西夏疆域
            1038年西夏立國時,疆域范圍在今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nèi)蒙古以及陜西北部地區(qū)。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今寧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兩萬余里。西夏東北與遼朝西京道相鄰,東面與東南面與宋朝為鄰。金朝滅遼宋后,西夏的東北、東與南都與金朝相鄰。西夏南部和西部是吐蕃諸部、黃頭回鶻與西州回鶻相鄰。國內(nèi)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水源以黃河與山上雪水形成的地下水為主。首都興慶府所在的銀川平原,西有賀蘭山作屏障,東有黃河灌溉,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稱”。
            

            ?
            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王朝,黨項族原本定居四川松潘高原一帶。唐高宗時期受吐蕃壓迫,最后在唐廷協(xié)助下遷移到河套陜北一帶,分為平夏部與東山部,至此建立西夏的龍興之地。881年因平夏部拓跋思恭平黃巢之亂有功,被封為夏州節(jié)度使,至此正式領有銀州(今陜西米脂縣)、夏州(今陜西橫山縣)、綏州(今陜西綏德縣)、宥州(今陜西靜邊縣)與靜州(今陜西米脂縣西)等五州之地。宋朝時,宋太宗并吞夏州節(jié)度使之地。然而李繼遷不愿意投降,率部四處攻擊,最后收復五州之地。攻下靈州后,將勢力擴展到黃河河套地區(qū)與河西走廊。夏景宗繼位后持續(xù)鞏固河西走廊,并且開國稱帝,疆域擴大到二十個州。而后夏景宗與宋朝征戰(zhàn)于橫山地區(qū),并有意占領關中。夏景宗之后,西夏與北宋展開拉鋸戰(zhàn),雙方互相占領對方的堡壘城寨,并且擴大到河煌青海地區(qū)。夏崇宗后期喪失橫山地區(qū),一度造成危機。金朝滅遼朝與北宋后,西夏陸續(xù)收復失地,并且占領黃河前套地區(qū)。然而其勢力被金朝所局限,領土擴張不大。到夏仁宗時期大約有22個州,這是西夏版圖最后穩(wěn)固的狀態(tài)。
            西夏行政區(qū)劃大體上是州(府)縣兩級,一些重點州則設府。另分左右?guī)O(jiān)軍司,作為軍管區(qū)。西夏在建國前只領有五州之地。占領河套地區(qū)與河西走廊后,在夏崇宗、夏仁宗時期達到22州:河南9州、河西9州,熙秦河外4州]。文獻記載比較明確的有32州。州所轄縣不多,有的就是堡壘和城鎮(zhèn),其規(guī)模比不上宋朝的州。其目的只是壯大聲勢,安置親信以嚴密控制而已。升州為府的有河套的興州(興慶府、中興府)、靈州(西平府)與河西走廊的涼州(西涼府)、甘州(宣化府)等。夏州、靈州與興州相繼是西夏立國前的都城,地位十分重要。涼州控管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qū)的樞紐,地理位置重要。甘州所設的宣化府,負責處理吐蕃、回鶻的事務。左右?guī)c十二監(jiān)軍司主要是夏景宗為了方便對軍隊的管理與調(diào)遣、布防而設置的。每一監(jiān)軍司都仿宋制立有軍名,規(guī)定駐地。
            經(jīng)濟
            西夏的經(jīng)濟是以畜牧業(yè)為基礎,主要以牛、羊、馬和駱駝為大宗。農(nóng)產(chǎn)品主要有大麥、稻、蓽豆和青稞等物。藥材和一部分手工制品也特別有名。西夏在冶煉、采鹽制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器制作等手工業(yè)生產(chǎn)也都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和水平。慶歷和議后,宋廷設置榷場,恢復雙方貿(mào)易往來,西夏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和商業(yè)貿(mào)易迅速發(fā)展。夏崇宗與夏仁宗時期,西夏經(jīng)濟大大的發(fā)展,四方的物品會集到首都興慶,進入西夏經(jīng)濟最鼎盛的時期。
            農(nóng)業(yè)與畜牧業(yè)
            

            ?
            西夏壁畫
            黨項族是游牧民族,其農(nóng)業(yè)較畜牧業(yè)晚發(fā)展,農(nóng)牧并重是西夏社會經(jīng)濟的特色。李繼遷時期陸續(xù)領有河套與河西走廊地區(qū)如靈州(今寧夏吳忠市)、興慶(今寧夏銀川)、涼州(今甘肅武威)和瓜州(今甘肅安西)等地后,由于這些地區(qū)豐饒五谷,“地饒五谷,尤宜稻麥”。其中興靈地區(qū)與橫山地區(qū)為西夏糧食的主要產(chǎn)地,其產(chǎn)量還可以用來救濟災民,而橫山地區(qū)的糧食時常提供給伐宋夏軍使用。西夏主要的農(nóng)產(chǎn)品有大麥、稻、蓽豆和青稞等物,當發(fā)生戰(zhàn)亂或天災時只能以大麥、蓽豆、青麻子等物充饑,并且等待自靈夏所運來的糧食。藥材中比較有名的有大黃、枸杞與甘草,皆是商人極力采購的重點商品之一。其他還有麝臍、羱羚角、柴胡、蓯蓉、紅花和蜜蠟等。黨項族向漢族學習比較先進的耕種技術,已普遍使用鐵制農(nóng)具和牛耕。西夏領地以沙漠居多,水源得來不易,所以十分重視水利設施。西夏古渠主要分布在興州和靈州,其中以興州的漢源渠和唐徠渠最有名。夏景宗時興修從今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渠,世稱“昊王渠”或“李王渠”。在甘州、涼州一帶,則利用祁連山雪水,疏浚河渠,引水灌田。在這些水源中,又以甘州境內(nèi)的黑水最為著名。橫山地區(qū)則以無定河、白馬川等等為水源。夏仁宗時期修訂的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鼓勵人民開墾荒地,并規(guī)定水利灌溉事宜。
            

            ?
            枸杞
            西夏的畜牧業(yè)十分發(fā)達,夏廷還設立群牧司以專屬管理。牧區(qū)分布在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區(qū),重要的牧區(qū)有夏州(今陜西靖邊北白城子)、綏州(今綏德)、銀州(今米脂西北)、鹽州(今寧夏鹽池北)與宥州(今陜西定邊東)諸州,還有鄂爾多斯高原、阿拉善和額濟納草原及河西走廊草原,都是興盛的牧區(qū)。畜類主要以牛、羊、馬和駱駝為大宗,其他還有驢、騾、豬等。馬匹可做軍事與生產(chǎn)用途,并且是對外的重點商品與貢品,以“黨項馬”最有名。駱駝主要產(chǎn)于阿拉善和額濟納地區(qū),是高原和沙漠地區(qū)的重要運輸工具。在西夏辭書《文?!分袑ι蟮难芯渴旨氈拢嘘P喂養(yǎng)、疾病、生產(chǎn)與品種的區(qū)分都有詳細的說明,表現(xiàn)出西夏人對畜牧的經(jīng)驗十分豐富。除畜牧業(yè)外,狩獵業(yè)也十分興盛,主要有兔鶻、沙狐皮、犬、馬等。其規(guī)模不小,例如對遼朝的貢品中,即有沙狐皮一千張。狩獵業(yè)在西夏中后期時仍然興盛,受西夏大臣所重視,西夏軍隊也時常以狩獵為軍事訓練或演習。
            手工業(yè)
            

            ?
            西夏陶勇
            西夏手工業(yè)分官營民營兩種,主要以官營為主。其生產(chǎn)目的主要是供西夏貴族使用,其次則是生產(chǎn)外銷。手工業(yè)門比較齊全,夏仁宗修訂的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門》中即分類詳細。手工業(yè)以紡織、冶煉、金銀、木器制作、采鹽、釀造、陶瓷、建筑、磚瓦等為主,兵器制造也較為發(fā)達。
            西夏的青鹽是宋夏邊界人民最喜歡的商品,也是西夏重要的財源之一。主要產(chǎn)地有鹽州(今寧夏鹽池北)的烏池、白池、瓦池與細項池,河西走廊和西安州(今寧夏海原西)的鹽州與鹽山,靈州(今寧夏吳忠市)的溫泉池等等老井。所出產(chǎn)的青鹽味甘價賤,比宋朝的河東解鹽更具歡迎,另外西安州的堿隈川還產(chǎn)白鹽、紅鹽,只是質(zhì)量不如青鹽。西夏青白鹽除了供西夏人民食用外,主要用于同宋朝、遼朝、金朝進行官方貿(mào)易,其中運往宋關中地區(qū)最多,并以此換回大批糧食。宋廷為此禁止西夏進口青鹽,宋人只能透過走私進口,牟取暴利
            

            ?
            西夏壁畫
            西夏的氈毯是外銷的名貴商品,其中以白駱駝毛制成的白氈于《馬可波羅游記》記載有“為世界最良之氈”的美稱。西夏礦產(chǎn)比較豐富,所以其兵器制造業(yè),如神臂弓、旋風炮以及勁弩不能射入的冷鍛鎧甲均為世人稱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夏國劍”,鋒利無比,貴重一時,當時就為宋人所珍視。
            西夏印刷業(yè)頗為發(fā)達,西夏人為了吸收漢族文化,并且維護自己的文化,用夏漢兩種文字雕印書籍。為了發(fā)展印刷業(yè),夏廷還設置刻字司以專司出版,另外私人和學校也可能刻印書籍。刻書種類繁多,有佛經(jīng)、漢學經(jīng)典、文學詩書、音韻、卜筮咒文、醫(yī)學技術等等書籍,其中以佛經(jīng)數(shù)量最多。如1189年夏仁宗就在大度民寺作大法會,散發(fā)蕃漢《觀彌勒上升兜率天經(jīng)》十萬卷,漢《金剛普賢行誦經(jīng)》、《觀音經(jīng)》等五萬卷。
            西夏本來沒有瓷器,主要靠掠奪宋人來獲得。慶歷和議后,西夏自漢族學得制瓷技術。夏毅宗時期開始發(fā)展制瓷業(yè),主要以興慶為生產(chǎn)中心。從考古出土的陶瓷看,西夏燒制的瓷器大多以白瓷碗、白瓷盤等等為主。其瓷器技術上比不上宋瓷,但樸實凝重,形成獨具一格的西夏瓷器。
            商業(yè)與貨幣
            

            ?
            西夏貨幣
            西夏乾祐元寶、天慶元寶、皇建元寶與光定元寶貨幣(右圖)
            由于西夏領有絲路商業(yè)要道河西走廊,再加上國內(nèi)只盛產(chǎn)畜牧,對于糧食、茶葉與部分手工品的需求量大,所以對外貿(mào)易是西夏經(jīng)濟的命脈之一,主要分為朝貢貿(mào)易、榷場貿(mào)易與竊市。西夏國內(nèi)的城市商業(yè)十分繁榮,興慶、涼州、甘州、黑水城都十分興盛。商品以糧食、布、絹帛、牲畜、肉類為大宗。西夏可以借由掌控河西走廊以管理西域與中原的貿(mào)易往來,與北宋、遼朝、金朝、西州回鶻及吐蕃諸部有頻繁的商業(yè)貿(mào)易。由于西夏過度壟斷河西走廊,使得部分西域商人改走柴達木盆地,經(jīng)鄯州(今青海西寧)沿湟水而到達宋朝的秦州(今陜西天水),史稱吐谷渾路。
            西夏對中原或北亞的宗主國采取朝貢貿(mào)易,時常以駱駝或牛羊等價換取糧食、茶葉或重要物資。西夏在宋夏戰(zhàn)爭獲勝,于慶歷和議中,每年自宋朝獲得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每年還在可以各種節(jié)日中獲得銀22000兩,絹23000匹,茶1萬斤。西夏自繼遷叛宋附遼開始向遼朝貢,至遼天祚帝亡國,總計向遼朝貢24次。西夏也會以宋朝的茶葉與歲幣換取回鶻、吐蕃的羊只,再轉(zhuǎn)賣給宋、遼、金等國,從中牟取暴利。由于朝貢貿(mào)易時常因為戰(zhàn)事而中斷,并不是很穩(wěn)定。
            比較大宗且穩(wěn)定的貿(mào)易為榷場貿(mào)易,西夏與北宋、遼朝和金朝的邊境地帶設有共同使用的榷場進行和市,例如與宋朝制定的保安軍(今陜西志丹)、鎮(zhèn)戎軍(今寧夏固原)、麟州、延州等地的榷場;與遼朝在遼西京西北的天德府、云內(nèi)和云中西北的銀甕口、過腰帶與上石楞坡等地的榷場等。在榷市中,有固定的貿(mào)易場地和牙人評定貨色等級,由雙方官府派遣的監(jiān)督、稽查人員共同管理市場,征收稅務。貿(mào)易內(nèi)容以牲畜、毛織品、藥材為大宗。而“官市”以外的商品種類不受此限。金滅北宋后,由于南宋與西夏隔絕,西夏對外貿(mào)易掌握在金朝手中,經(jīng)濟上不能不依賴于金朝。1141年金朝同意開放保安軍、蘭州、綏德、環(huán)州與東勝州的榷場。1172年金朝金世宗以保安軍、蘭州、綏德不產(chǎn)布為由關閉這些榷場,認為以紡織品換取西夏的奢持品不劃算。這使得雙方關系緊張,在夏仁宗末期戰(zhàn)事不斷,十年后才恢復正常貿(mào)易。最后比較大量且分散的是“竊市”(私市),也就是非正式市場與走私貿(mào)易,例如青鹽貿(mào)易即采取走私方式換取宋朝的糧食。
            由于西夏商業(yè)的興盛,作為流通的貨幣也十分重要:一類是本國鑄造的西夏貨幣;另一類是從宋、金進口的貨幣。早在夏景宗時期即鑄照貨幣,各代皇帝除了夏獻宗、夏末帝之外都有鑄錢實例,夏仁宗還于1158年設立通濟監(jiān)鑄錢。西夏錢幣的鑄造大都比較精美,而且書法俊逸、流暢。目前面文為西夏文的錢幣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五種,分別是“福圣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祐寶錢”以及“天慶寶錢”。
            編輯本段文化
            西夏文化深受漢族河隴文化及吐蕃、回鶻文化的影響。并且積極吸收漢族文化與典章制度。發(fā)展儒學,宏揚佛學,形成具儒家典章制度的佛教王國。西夏起初是游牧部落,佛教在1世紀東傳涼州刺史部以后,該區(qū)佛教逐漸興盛起來,在西夏建國后開始創(chuàng)造自己獨有的佛教藝術文化。內(nèi)蒙古鄂托克旗的百眼窯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畫藝術的寶庫。在額濟納旗黑水城中發(fā)現(xiàn)的西夏文佛經(jīng)、釋迦佛塔、彩塑觀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發(fā)現(xiàn)。另外西夏也大力發(fā)展敦煌莫高窟。1036年西夏攻滅歸義軍后,占領瓜州、沙州,領有莫高窟。從夏景宗到夏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修改莫高窟,使其更加增添了幾分光輝。當時莫高窟涂綠油漆,接受中原文化與畏兀兒、吐魯番風格。此外,表現(xiàn)西夏文化的還有西夏文,又稱蕃書。西夏設立蕃學和漢學,使西夏民族意識增強,百姓“通蕃漢字”,文化也增加了許多。值得一提,李元昊曾經(jīng)頒布禿發(fā)令,命令全國男人三天內(nèi)必須禿發(fā),違者格殺勿論。西夏還設立蕃學和太學。史家戴錫章《西夏記》曾言:“夫西夏聲明文物,誠不能與宋相匹,然觀其制國書、厘官制、定新律、興漢學、立養(yǎng)賢務、置博士弟子員。尊孔子為文宣帝,彬彬乎質(zhì)有其文,固未嘗不可與遼金比烈!”。
            思想與教育
            

            ?
            孫子兵法
            西夏文的草書《孫子兵法》局部,藏于寧夏檔案館(右圖)
            西夏儒學的發(fā)展是一種處在儒家影響下的官僚體制與政治文化,制度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從李繼遷伊始至西夏末年,歷代帝王莫不學習與模仿漢制。例如李繼遷時“潛設中官,盡異羌人之體,曲延儒士,漸行中國之風。”,李德明時 “大輦方輿,鹵薄儀衛(wèi),一如中國制?!薄N飨狞h項世代皇親宗室,崇拜孔子,欽慕漢族文化。除了崇儒尚文,還編寫了一些融合和宣揚儒家學說的書籍,如《圣立義海》、《三才雜字》、《德行記》、《新集慈孝傳》、《新集錦合道理》、《德事要文》等。其儒學經(jīng)過夏景宗、夏毅宗、夏惠宗與夏崇宗的提倡,到夏仁宗之時出現(xiàn)盛況。
            夏景宗在建立官制的同時設立了蕃學和漢學,作為文化培養(yǎng)的搖籃。以博學多才的野利仁榮主持蕃學以重視蕃學,并于各州蕃學里設置教授,進行教學。西夏大致設立了五種學校:蕃學、國學、小學、宮學、太學。西夏建立學校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人才的需要,尊孔子為文宣帝。西夏在中后期還發(fā)展科舉制度,夏崇宗后期開始設童子科實行科舉考試,1147年夏仁宗策舉人,立唱名法,復設童子科。西夏后期基本以科舉取士選拔官吏,不論蕃漢及宗室貴族由科舉而進入仕途成為必然的途徑。
            文學、史學、文字
            

            ?
            青銅法令
            西夏書面青銅法令,用于發(fā)送書信時驗證身分(右圖)
            西夏崇尚漢文化,但漢文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傳世不多,大多以詩歌和諺語為主。詩歌有宮廷詩、宗教勸善詩、啟蒙詩、紀事詩與史詩等幾類。西夏詩歌有韻律,一般為對稱結構,通常是五言或七言體,也有多言體,每一詩句的音節(jié)數(shù)目不同。比較有名的有頌揚西夏文創(chuàng)制者野利仁榮的《大頌詩》。史詩性的作品《夏圣根贊歌》,內(nèi)容多為民間傳說,遣詞造句帶有濃重的民謠色彩。其中開首三句:“黑頭石城漠水邊,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彌藥國在彼方”,被西夏學學者用來研究黨項歷史源起。另外還有贊美重建太學的《新修太學歌》,具有宮廷詩的風格。夏崇宗重視文學,本人曾作《靈芝歌》與大臣王仁忠酬唱,傳為佳話。
            西夏諺語對偶工整,結構嚴謹,字數(shù)多少不一,內(nèi)容廣泛地反映了西夏社會的各種面向、并涉及百姓生產(chǎn)、風俗與宗教等內(nèi)容。著名的西夏諺語集《新集錦合辭》,是由西夏人梁德養(yǎng)于1176年初邊、1187年由王仁持補編,共有364條,其內(nèi)容有“諺語不熟不要說話”的記載,“千千諸人”、“萬萬民庶”都離不開諺語,凸顯出諺語對西夏人民的重要性。
            西夏皇帝十分重視本國國史的編撰工作。斡道沖于李德明時期就掌管撰修西夏國史之職,其后代亦同。夏仁宗時設置翰林學士院,命王僉、焦景顏參照宋朝編修實錄的辦法纂修國史,負責修《李氏實錄》。1225年南院宣徽使羅世昌罷官后,撰寫《夏國世次》,可惜已失。
            西夏立國前夕,夏景宗為了建議屬于本國的語言,派野利仁榮仿照漢字結構創(chuàng)建西夏文,于1036年頒行,又稱“國書”或“蕃書”,與周圍王朝往來表奏、文書,都使用西夏文。文字構成多采用類似漢字六書構造,但筆畫比漢字繁多。西夏文學家骨勒茂才認為西夏文和漢文的關系是“論末則殊,考本則同”。西夏文創(chuàng)制后,廣泛運用在歷史、法律、文學、醫(yī)學著作,鐫刻碑文,鑄造錢幣、符牌等也都使用西夏文。夏廷又設立蕃學,由野利仁榮主持,選派貴族官僚子弟翻譯漢文典籍與佛教經(jīng)典等。為了翻譯漢夏文字,又有骨勒茂才于1190年所撰寫的《番漢合時掌中珠》,序言有西夏文和漢文兩種,內(nèi)容相同。謂“不學番言,則豈和番人之眾;不會漢語,則豈入漢人之數(shù)?!北砻鞅緯康脑谟诒阌谖飨娜撕蜐h人互相學習對方語言,是現(xiàn)今研究西夏歷史的重要鑰匙。
            宗教
            

            ?
            承天寺塔
            夏毅宗時期,在沒藏太后極力支持下所建立的承天寺塔(右圖)。
            西夏人民大致上以佛教為主要信仰,在建國之前則是以自然崇拜為主。 黨項族在唐朝四川松潘地區(qū)時,就以“天”為崇拜。當黨項族遷移到陜北之后,由自然崇拜發(fā)展到對鬼神的信仰。在建國之后,仍然崇尚多神信仰,有山神、水神、龍神、樹神、土地諸神等自然神。例如夏景宗曾“自詣西涼府祠神”。夏仁宗曾在甘州黑水河邊立黑水橋碑,祭告諸神,祈求保護橋梁,平息水患。除了崇拜鬼神,黨項族還崇尚巫術,并且備受重視。黨項族稱巫為“廝”,巫師被稱為“廝乩”,是溝通人和鬼神間的橋梁,主要負責驅(qū)鬼與占卜。在戰(zhàn)爭前實行占卜以問吉兇,于戰(zhàn)爭中經(jīng)常施行“殺鬼招魂”的巫術。
            以西夏文刻印的《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右圖)
            佛教是西夏的國教,建國前后六次向宋求贖佛經(jīng),宋朝賜以《大藏經(jīng)》。夏景宗在立國后,便開始用西夏文翻譯佛經(jīng)。五十多年內(nèi)譯出大小乘佛經(jīng)820部,3579卷,滿足人民對佛教的需求。除此之外,夏景宗等歷代夏帝與太后也興建許多佛教寺廟高臺寺,概括地分為興慶府—賀蘭山中心、甘州—涼州中心、敦煌—安西中心以及黑水城中心。例如有名的承天寺是夏毅宗母后沒藏太后要求而興建,1093年更重修涼州感通塔及寺廟,隔年立“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夏崇宗時期更在甘州建筑臥佛寺。西夏朝廷大力提倡佛教,提高僧人地位,使僧人不用納稅與負擔雜役;犯罪也可減免罪刑;寺院環(huán)境也受朝廷保護。西夏后期受藏傳佛教影響的趨勢日益增大,1159年吐蕃迦瑪迦舉系教派初祖都松欽巴建立粗布寺,夏仁宗派使入藏迎奉。都松欽巴派大弟子格西藏瑣布帶經(jīng)文到西夏興慶府,被夏仁宗尊為上師,并參與翻譯經(jīng)文。西夏比元朝還要早設立帝師,提高藏傳佛教的地位。除帝師外,還有國師以及其它有高級職稱的僧人,在推動西夏佛教發(fā)展方面起著核心和中堅的作用。
            除了佛教以外,西夏也包容其他宗教。西夏有流傳道教,例如夏景宗之子寧明就是學習道家的辟谷術而死?!段暮!方忉尅跋伞弊譃椤吧街星蟮勒摺?,“山中求長壽者”。在西夏晚期,在在沙州和甘州一帶還有流傳景教和伊斯蘭教。例如《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敦煌(唐古忒省)與甘州有部分景教和伊斯蘭教徒。
            藝術
            

            ?
            水月觀音圖
            榆林窟第29窟《水月觀音圖》,可能是玄奘與孫悟空西行的故事。圖中將山水和人物有機地結合,達到很高的意境。
            西夏的藝術文化十分多元且豐富,在繪畫、書法、雕刻、舞蹈與音樂都有成就。繪畫方面,以佛教繪畫流傳至今,主要呈現(xiàn)在石窟與寺廟壁畫等,現(xiàn)今以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最為豐富。早期學習北宋風格,后來受回鶻佛教與吐蕃藏傳佛教的壁畫藝術的影響,最后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線條采用鐵線與蘭葉描為主,輔以折蘆、莼菜條;敷彩大量使用石綠打底,使畫面呈獨具風格的冷色調(diào)的“綠壁畫”。繪畫內(nèi)容分別有佛教故事與說法、供養(yǎng)菩薩與人像以及洞窟裝飾圖案等,以《文殊變圖》、《普賢變圖》、《水月觀音圖》與《千手千眼觀音經(jīng)變圖》最為有名。此外,也可在《千手千眼觀世音像》內(nèi)的《農(nóng)耕圖》、《踏碓圖》、《釀酒圖》與《鍛鐵圖》中觀察到西夏社會生產(chǎn)和生活內(nèi)容。木刻版畫方面,大多來自西夏文和漢文佛經(jīng)中。在黑水城出土的大量佛畫中,有《文殊圖》、《普賢圖》、《勝三世明王曼荼羅圖》等等。內(nèi)容濃抹重彩,色調(diào)深沉。而版畫《賣肉圖》和《魔鬼現(xiàn)世圖》,描繪生動,反映出西夏繪畫的深度。
            榆林窟第3窟《普賢變圖》,圖中普賢菩薩安詳沈靜,雍容華貴,白象四足蹬蓮花,背景林木蔥郁,氣勢雄渾。
            榆林窟第3窟《文殊變圖》,本圖雖以人物為主,但背景山水占相當?shù)匚唬哂形飨呐c北宋藝術的風格。
            書法在楷書多見于寫經(jīng)與碑文,篆書見于碑額與官印。夏仁宗時期的翰林學士劉志直,工于書法,他用黃羊尾毫制作之筆,為時人所效法。雕塑方面十分發(fā)達,有鑄銅、石雕、磚雕、木雕、竹雕、泥塑與陶瓷等。其特點比例均衡,刀法細膩,十分寫實。泥塑以佛寺塑像為代表,多運用寫實與藝術夸張手法,刻劃現(xiàn)實生活的人物形象。例如夏崇宗時期修建的甘州大佛寺釋迦牟尼涅槃像、敦煌莫高窟第491窟西夏供養(yǎng)天女彩塑等等。其他陶瓷藝術品也是刻工精細而生動。
            西夏在黨項時期的樂器以琵琶、橫吹,擊缶為主,其中橫吹即竹笛。后來接受中原音樂的文化,李德明時采用宋制制樂而逐漸繁多。夏景宗建國后,革除唐宋縟節(jié)之音,“革樂之五音為一音”。1148年,夏仁宗令樂官李元儒更定音律,賜名《鼎新律》。西夏音樂十分豐富,且設有蕃漢樂人院,夏惠宗時曾招誘漢界娼婦、樂人加入樂院,戲曲如《劉知遠諸宮調(diào)》等也已經(jīng)傳入西夏。西夏時期的舞蹈在碑刻和
            石窟壁畫中留有生動的形象,富含唐宋舞蹈與蒙古舞蹈的風格。如《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碑額兩側的線刻舞伎,舞姿對稱,裸身赤足,執(zhí)巾佩瓔,于豪放中又顯出嫵媚。榆林窟第3窟西夏壁畫中的《樂舞圖》,左右相對吸腿舞狀,姿態(tài)雄健。
            科技
            西夏本身的科技比較薄弱,主要吸收宋朝或金朝的技術為主,然而在武器鍛煉方面有獨到之處。在天文氣象方面,主要是學習宋朝的天文與歷法。西夏人設置司天監(jiān)以觀察天文,并列有分析、解釋天文的“太史”“司天”和“占者”以分析天文。在骨勒茂才的《番漢合時掌中珠?天相中》有詳細地記載對天文星象的記載。例如將天空分為青龍(東)、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等方位,每個方位設有7個星宿。在氣象方面也有詳細的分析,例如風有和風、清風、金風、朔風、黑風、旋風;雨有膏雨、谷雨、時雨、絲雨;云有煙云、鶴云、拳云、羅云、同云,等等。歷法方面,西夏至1004年材自北宋獲得《儀天歷》,這是西夏第一本歷書。立國后,設“大恒歷院”的機構掌管歷法的編制和頒行。西夏歷書采用番漢合璧歷書與宋朝頒賜歷書兩類,其詳細情形仍需研究。
            在醫(yī)學方面,在黨項時期,醫(yī)學知識十分匱乏,百姓迷信鬼神,大多向神明求醫(yī)。在立國后,積極吸收宋朝的醫(yī)學與藥學,并且出版《治療惡瘡要論》等醫(yī)學著作。并且設有“醫(yī)人院”,在政府機構中屬“中等司”。西夏人對病理的認知大多分成血脈不通、傳染、“四大不和”(地、水、火、風)等觀點,其中四大不和是緣自藏傳佛教的說法。由于西夏本身醫(yī)學不如中原的朝代,所以一些疑難病癥無法醫(yī)治,只好求助于宋朝或金朝。例如夏仁宗時,權臣任得敬患病,久治不愈。所以夏仁宗派使者向金朝請求醫(yī)療支援。夏桓宗時,其母患病,也派使至金朝求醫(yī)。這些都表示西夏醫(yī)學不如中原的朝代。
            西夏武器制作十分精實,其中以夏國劍最有名,在宋朝被譽為“天下第一”。北宋文學家蘇軾曾請晁補之為其作歌,內(nèi)有“試人一縷立褫魄,戲客三招森動容”。而西夏鎧甲被譽稱為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專給鐵鷂子使用。其他有名的攻城武器有名叫“對壘”的戰(zhàn)車、可以越壕溝而進;裝在駱駝鞍上的“旋風炮”,可以發(fā)射大石彈;以及最厲害的“神臂弓”,可以射240步至300步,“能洞重扎”。
            編輯本段外交
            

            ?
            西夏地理處于四戰(zhàn)之地,陸續(xù)要應付后唐、回鶻、吐蕃、宋朝、遼朝、金朝與蒙古的威脅與戰(zhàn)爭,所以外交是夏廷十分重視的環(huán)節(jié)。外交策略主要是聯(lián)合或依附強者,并且攻擊弱者、以戰(zhàn)求和。這些策略使自己得以不斷延續(xù)、發(fā)展。然而依附國過于強大,最后難逃滅亡之命運。
            西夏早在夏州政權時期(定難軍)就奉唐朝、五代諸國與北宋為宗主國,以維持自身勢力。后來北宋并吞夏州政權,李繼遷舉兵再起。此時他采取事奉遼朝、連遼抗宋的策略,多次擊退宋軍,并且擴張勢力。并且于990年被遼朝遼圣宗冊封為夏國王。到李德明時,為了鞏固新領地,對北宋和談,于1006年簽署景德和議。然而李德明依舊維持與遼朝的關系。除了應付遼、宋的戰(zhàn)事外,為了稱霸河西、先后攻滅甘州回鶻、沙洲歸義軍,對抗吐蕃六谷部、唃廝啰國等,與西州回鶻為鄰。
            夏景宗時正式稱帝建國,自稱邦泥定國,稱男不稱臣,并且多次入侵宋朝邊疆。宋仁宗不滿西夏獨立,派兵攻打之,至此宋夏戰(zhàn)爭爆發(fā)。夏景宗在三大戰(zhàn)役(三川口之戰(zhàn)、好水川之戰(zhàn)與定川寨之戰(zhàn))戰(zhàn)勝宋朝后,雙方于1044年簽訂慶歷和約。宋朝給予“夏國主”名號,西夏皇帝對宋朝稱臣,但實際上西夏皇帝在國內(nèi)仍以君王自稱。宋朝給與金錢、茶葉等大量物資。西夏雖然擊敗北宋,但惹來遼朝不滿,雙方發(fā)生三次戰(zhàn)爭(賀蘭山之戰(zhàn)),最后以西夏稱臣作收。而后北宋的宋神宗為了擊敗西夏,趁西夏內(nèi)亂之際發(fā)動五路伐夏與永樂城之戰(zhàn),最后都以西夏戰(zhàn)勝作收。然而西夏國力漸衰,橫山地區(qū)又被北宋占領,此后有賴遼朝周旋方能穩(wěn)定宋、遼、西夏三國鼎立的關系。
            金朝崛起后滅遼朝與北宋,西夏為了自保,放棄遼夏同盟,臣服于金朝。金朝包圍西夏的東方與南方,掌握西夏的經(jīng)濟力,所以夏廷對金朝不敢輕舉妄動,最多只有小規(guī)模的戰(zhàn)事。蒙古崛起后,多次入侵西夏,破壞金夏同盟。夏襄宗與夏神宗改采取聯(lián)蒙攻金的策略,多次與金朝發(fā)生戰(zhàn)爭,然而此為錯誤的方針。到夏獻宗時才改連金抗蒙,但不久就在蒙夏戰(zhàn)爭中于1227年亡國。金史稱西夏“立國二百余年,抗衡遼、金、宋三國,偭鄉(xiāng)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焉?!?。
            西夏對于回鶻、吐蕃等少數(shù)民族采取懷柔與招撫的方式,似乎比宋朝還要好。例如西使城(今甘肅定西西南)吐蕃首領禹藏花麻不愿降宋朝,又受到宋軍王韶的攻掠。夏毅宗立即派兵支援,將宗女嫁給他。禹藏花麻遂把西使城及蘭州獻給西夏。
            編輯本段政治
            初中期
            西夏建國后采取聯(lián)遼抗宋的戰(zhàn)略不斷入侵宋邊境。夏宋之間的戰(zhàn)爭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宋承認夏的割據(jù)地位,夏對宋稱臣。另外宋每年“賜”夏若干財物。但同年夏與遼之間又爆發(fā)了戰(zhàn)爭。夏取得了與宋,遼平等的地位。
            

            ?
            西夏王宮
            李元昊死后,他不滿2歲的兒子李諒祚成為皇帝,由其母沒藏氏專政。遼攻西夏,夏大敗,向遼稱臣。李諒祚子李秉常即位后被其母梁氏幽禁。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歸夏。梁氏又發(fā)動與宋的戰(zhàn)爭。失敗后被迫讓權于李秉常。李秉常死后他三歲的兒子李乾順即位,梁氏再攬大權。重新發(fā)動與宋和遼的戰(zhàn)爭。李乾順親政后采取依附遼,于宋修和的策略。戰(zhàn)爭逐年減少,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
            1115年金朝立國,開始發(fā)動對遼的進攻。1123年遼天祚皇帝兵敗逃到西夏。同時金使到西夏勸李乾順將遼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擊李乾順看到遼滅已不可挽回,答應了金的條件。從此西夏歸服金。
            金滅北宋時西夏隨其尾跡而入,獲得了數(shù)千里的土地。
            李乾順死后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內(nèi)發(fā)生了強大的饑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發(fā)生了巨大的人民起義。李仁孝的改革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保持了社會的穩(wěn)定。
            從桓宗到神宗
            李仁孝死后,其子李純佑即位,政治腐敗,國勢日益衰落。1206年他的堂兄李安全篡位,殺李純佑。李安全改變了與依附金的政策,開始依附此時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族。他發(fā)動了與金長達十多年的戰(zhàn)爭,使兩個國家被削弱,而且,他統(tǒng)治時期,西夏百姓十分貧困,軍隊非常衰弱,政治腐敗到極點,而李安全自己卻十分腐敗,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處怨聲載道。再說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并沒有給他帶來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開始進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無以抵擋。1211年西夏內(nèi)部發(fā)生宮廷政變,李遵頊篡位,李遵頊仍然保持著襄宗(李安全)的作風,西夏政治更加腐敗。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幫助成吉思汗西征,觸怒了蒙古,次年蒙古第四次進攻西夏。1223年,由于李遵頊聲稱自己不愿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
            滅亡
            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敗下,終于病入膏肓,無可救藥,盡管獻宗李德旺是治國之才,仍然挽不回西夏政權覆滅命運。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際抗擊蒙古。不料機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銀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質(zhì),才得免滅國。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勝后又開始對西夏的進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去世后,密不發(fā)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西夏族滅族。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并入城安撫城內(nèi)軍民,城內(nèi)的軍民得以保全,西夏滅亡。
            政治制度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很大,官制的設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臺、開封府、翊衛(wèi)司、官計司、受納司、農(nóng)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軍事制度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黨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fā)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tǒng)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wèi)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wèi)軍包括「質(zhì)子軍」、皇帝衛(wèi)隊和京師衛(wèi)戍部隊?!百|(zhì)子軍”人數(shù)約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于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wèi)戍部隊,負責保衛(wèi)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nèi)六班直”,分三番宿衛(wèi)。另有皇帝親信衛(wèi)隊3000人,是從境內(nèi)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zhàn)。京城地區(qū)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wèi)戍部隊,共2.5萬人,裝備優(yōu)良,是中央侍衛(wèi)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shù)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zhàn)。因在戰(zhàn)斗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jiān)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chǎn),戰(zhàn)時參加戰(zhàn)斗。最小單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組成,主力一人,輔主一人,負擔一人。
            中考相關信息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中考頻道......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