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是外來務工人員第一大省,我省義務教育階段非戶籍學生達到365.4萬人,其中外省戶籍188.1萬人,占全國1/6,不但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區(qū),而且每年增加20多萬人。
12月31日是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各地出臺異地高考具體辦法的“大限”。作為教育公平乃至社會公平的重要標志,今年以來“異地高考”逐漸升溫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民生議題之一。

?
作為全國外來工第一大省的廣東,隨遷子女就地升學政策牽動著各方神經(jīng)。廣東“異地高考”政策即將發(fā)布,那么,政策制定難點在哪,它的發(fā)布將帶來怎樣的影響?日前,省教育廳組織部分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省政府參事和專家座談,就我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參加升學考試實施意見再次聽取意見。昨日,南方日報記者采訪了省教育廳、省教育考試院以及部分與會參與政策論證的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和專家,深度剖析異地高考政策出臺的動向和難點。
部分與會專家
李玉忠:省人大代表、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教授
葉麗琳:省人大代表、廣雅中學校長
高凌飚:省政府參事、華南師范大學教授
譚元亨:省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馮增?。褐猩酱髮W教授
黃君凱:暨南大學教授
李盛兵:省民盟常委、華南師范大學教授
何曉園:省政協(xié)特聘委員、華南師范大學副教授
1、談意義
“異地高考”松綁釋放積極信號
政策破冰是教育公平重要一環(huán),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加以落實
南方日報: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臺異地高考具體辦法。如何看待這一舉動?
李玉忠:國務院轉(zhuǎn)發(fā)教育部等四部委的關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shù)貐⒓由龑W考試工作的意見原則上講是一個好政策。文件確定了異地高考政策的三個原則,即“堅持有利于保障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和升學機會,堅持有利于促進人口合理有序流動,統(tǒng)籌考慮隨遷子女升學考試需求和流入地教育資源承載能力等現(xiàn)實可能”,三者密不可分,不能有所偏頗。
黃君凱: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升學政策的松綁有積極意義。隨著進城務工人員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特別是對北京、上海和廣東等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區(qū)而言,突破高考報名的戶籍限制,解決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shù)貐⒓由龑W考試問題,是堅持以人為本、保障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促進教育公平的迫切需要。廣東歷來重視隨遷子女就學問題,統(tǒng)籌解決365萬隨遷子女就讀義務教育問題,這是很大的成就?,F(xiàn)在根據(jù)國家文件精神和原則,在多方調(diào)研和深入論證的基礎上,將出臺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具體實施方案,這對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李盛兵:“異地高考”政策破冰,這是一個好事?!爱惖馗呖肌笔巧鐣逃街兄匾画h(huán),實行“異地高考”,是城鎮(zhèn)化進程的必然結果,對各地經(jīng)濟總體上有好處,如果不讓符合條件在廣東工作的隨遷子女在當?shù)乜荚嚕袚p教育公平,也可能造成城市務工人員和人才的流失。
譚元亨:改革30多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以相當高的速度推進,但是,由于區(qū)域間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差距較大,城市化帶來的人口過度集聚、隨遷子女就學問題矛盾十分突出。國務院啟動“異地高考”,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加以落實,體現(xiàn)對民生的關注和重視,從國務院的文件精神看,是要既保障公民的教育公平,又要推動國家的整體發(fā)展。
2、說影響
若不設門檻,城市學?;虮粩D爆“異地高考”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牽涉戶籍管理等諸多方面
南方日報:教育部門常常說,“異地高考”不僅僅是個教育問題,更是個社會問題。如何理解這句話?
高凌飚:我們應當看到,造成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的原因是復雜的,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允許隨遷子女參加當?shù)馗呖歼@件事不僅僅是教育體制內(nèi)部的問題,還涉及到戶籍管理、社會治安、稅務分配、教育投資、人事編制等許多方面。所有這些方面都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才能保證隨遷子女接受教育的權利。全面放開高考政策,像北京、上海、廣東這些地區(qū)將會吸引更多的人滯留和居住下來,這對這些城市的承載能力將是巨大的考驗。
李盛兵:解決隨遷子女高考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涉及多個利益主體,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和設計,協(xié)同創(chuàng)新。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本地學生和隨遷子女。對政府而言,既要考慮教育公平,讓對廣東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者的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機會,又要考慮隨遷子女所需要的教育資源。對本地生而言,在改革中要保護他們享受國家平等的高考資源;對隨遷子女而言,要爭取享受隨父母的教育權和高考權。因此,隨遷子女高考問題的解決需要積極穩(wěn)妥,分步進行。
李玉忠:目前,高校招生體制仍實行分省招生計劃,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異地高考”,就會牽涉到不同地域、不同省份的不同考生的利益問題。也就是考生流入地和流出地間的整體錄取率的問題,處理不好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和更大的矛盾。
何曉園:如果“異地高考”不設門檻,城市學??赡軐D爆,這不僅影響城市學校的教育教學,同時還會帶來其他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爱惖馗呖肌备母锸蔷薮筮M步,但必須認識到這項改革的艱難,需要循序漸進地推進。
葉麗琳:“異地高考”實際上也是社會問題,是涉及整個社會均衡發(fā)展、教育資源再分配的現(xiàn)實問題。近年來,地方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盡管建設了很多中小學,但仍然滿足不了日益膨脹的入學需求。高考不設門檻,異地高考可能演變成“無限制的高考大遷徙”。另外,人口的流動應當理性,否則,大城市的人口膨脹、資源短缺問題更加明顯。這是我們城市化、工業(yè)化等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需要引導人口有序流動、有序居住。
3、剖難點
政策制定要考慮實際承載能力
新增學位、土地、師資等難題需同步解決,要分層次分步驟落實
南方日報:廣東出臺“異地高考”政策難點在哪?
李玉忠:廣東是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大省,我省義務教育階段非戶籍學生達到365.4萬人,其中外省戶籍188.1萬人,占全國1/6,不但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區(qū),而且每年增加20多萬人。如果政策制定不當,將會造成外來人員的不合理流動。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著眼點是即要照顧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隨遷地的高考需求問題,也要考慮到廣東的實際承載能力,因此,政策制定上要注意分類型、分層次、分步驟,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異地高考政策并落到實處。
李盛兵:廣東高考生源持續(xù)增長,從2000年的10萬余人猛增至2012年的69.2萬,未來幾年還將持續(xù)增長。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在解決隨遷子女高考問題上,廣東形勢很嚴峻。而且,“異地高考”放開首先沖擊高中階段教育,新增學位、土地、師資等難題都需同步解決,而僅僅新增學校土地問題,就涉及國家用地政策和地方用地指標問題,目前,珠三角城市要解決現(xiàn)有隨遷子女就學問題,想建新學校,不但來不及,也不可能。
葉麗琳:去年暑假,省人大組織人大代表到東莞調(diào)研,東莞市在解決隨遷子女教育上面臨的壓力給我印象很深刻,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78萬,其中隨遷子女近60萬,且相當一部分隨遷子女還只能在民辦學校就讀,高考政策放開以后,壓力會更大。像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市也面臨同樣的壓力,據(jù)統(tǒng)計,如果全面放開政策,僅接納外來工子女就學義務階段教育,廣州市一共要建340所小學和初中,按每個學校10000平方來算的話,政府壓力很大。
何曉園:“異地高考”近期講,要看現(xiàn)實教育資源能否接納得了;從長遠來說,要看一個地方發(fā)展的功能地位、產(chǎn)業(yè)結構如何,決定著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和人力資源結構。因此,政策制定要考慮隨遷子女升學需求,也要考慮城市承載力,考慮城市的發(fā)展功能定位。
4、提建議
分步驟、循序漸進實施“異地高考”
建議合理設置準入條件,希望教育部適當增加廣東高校招生計劃
南方日報:讓自己的孩子留在身邊讀書,是廣東3000萬外來工共同的心愿。即將發(fā)布的“異地高考”政策,如何回應外來工家長的關切?您對廣東異地高考政策有何建議?
馮增俊:要注意準確地把握實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在當?shù)厣龑W讀書后廣東教育的壓力和面臨的社會形勢,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制定符合廣東實際的異地高考政策,為紓解就學壓力和兼顧社會、個人多種要求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例如:對職業(yè)教育,年限的安排可以優(yōu)先考慮等;可以吸納廣東在推進進城務工人員社會管理方面的經(jīng)驗和探索成果,如積分入戶和居住證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從國家層面上,應該積極推動欠發(fā)達地區(qū)發(fā)展,努力縮小城鄉(xiāng)差別、地區(qū)差距,真正實現(xiàn)“人有所居,人有所教”。
高凌飚:解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參加高考問題,必須堅持既積極又穩(wěn)妥的原則。廣東是外來務工人員第一大省,如果一下子完全放開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參加高考,若干年后,廣東每年增加的考生人數(shù)可能超過20萬,超過現(xiàn)有考生規(guī)模的1/3,貿(mào)然全面放開,將對廣東帶來很大的影響,不僅不能實現(xiàn)促進教育公平的初衷,反而會引發(fā)新的不公和矛盾。推進這項工作,既要顧及到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又注意到廣東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準入條件,穩(wěn)步推進。
李盛兵:按照教育公平和納稅者受益的原則以及戶籍制度的改革趨勢,未來應該分步、循序漸進地向所有在廣東工作納稅、對廣東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做出貢獻人士的子女放開高考,讓他們享有同等的教育機會和資源。但根據(jù)廣東現(xiàn)有資源實際,廣東“異地高考”政策需在扎實細致的調(diào)研工作前提下設置適當準入條件。
政府需堅持兩條腿走路,即政府投入和社會辦學并舉,給民辦高中提供政策優(yōu)惠,讓其發(fā)揮重要的補充和協(xié)調(diào)作用。
黃君凱:外來工子女在粵接受義務教育的基數(shù)十分龐大,并且增速較快,在目前全國高考生源總量開始下降的背景下,廣東省內(nèi)考生人數(shù)卻居高不下且持續(xù)增長。因此,在解決異地高考問題上,廣東是全國形勢最嚴峻、問題也較突出的省份之一。廣東在政策制定上要注意統(tǒng)籌考慮上述客觀因素,通過分層次、分階段和有重點的實施步驟,制定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廣東省參加升學考試的具體條件。
事實上,積極穩(wěn)妥地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廣東參加升學考試問題,不僅需要教育部等采取適當增加廣東的高校招生計劃等措施,保障高考錄取比例不因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參加廣東高考而受到影響;還需要進一步建立全國的教育財政保障體系,以解決相應的教育條件和資源的配套建設問題。
譚元亨:要從根本上解決隨遷子女的升學考試問題,必須縮小城鄉(xiāng)差距,推動區(qū)域之間,城鄉(xiāng)之間社會經(jīng)濟的協(xié)同發(fā)展。(記者 雷雨 通訊員 粵考宣 策劃統(tǒng)籌:戎明昌)
?
高考政策 | 高考改革 | 自主招生 | 異地高考 | 招生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