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留學生的噩夢
演講在國外大學甚至中學都很常見,尤其是讀管理類學科的同學們基本都會碰到,有時候是小范圍的,有時候卻是面對幾百人的大課進行演講,我記得我在英國讀中學的時候第一次演講真的是觸目驚心!
在相當于高二的時候,英語課老師留了作業(yè),10分鐘演講,題目自定,我的題目是運動與興奮劑,這是我喜歡的話題,我進行了2周的準備,收集各種運動員濫用興奮劑的數據、興奮劑的種類和功效、被查出使用興奮劑運動員的實例,又加上了自己的看法,演講稿厚厚一打。在宿舍也進行了反復的聯(lián)系,還找來好友幫我糾正發(fā)音和語法,到了“表演”時候,我滿懷信息的走上了講臺,一抬頭,壞了!
腦子突然翁的一聲,好像身邊特別的安靜,看著下面做的幾個天天相處的同學感覺是那么的陌生,由于是中國留學生,心底對英語的不自信一下子迸發(fā)出來,心跳加速,小腿肚子顫抖,手心冒冷汗。大概是10秒鐘左右,也可能是1分鐘,我什么也沒說,什么也沒做,后來同學告訴我,以為我在祈禱。老師的提醒喚醒了我,但之前準備的東西基本都忘了,一邊看講稿,一邊時不時的撿起因為用力過度而折斷掉到地上的粉筆頭,一邊還要確認者PPT是不是翻得太快了。
結結巴巴、顫顫巍巍的10分鐘演講終于渡過,英國同學們還真是有紳士風度,依然給我熱烈的掌聲,但是我的行為直接影響了接下來的同學的發(fā)揮,當地人也一個個窘態(tài)百出。2年高中生涯,3年本科學習,在5年間,我能記住的上臺演講有20多次,有了第一次的磨難,后面一次比一次好,之后我的溝通能力也有所提高,對我來說再沒有什么不敢說話的場合,也再沒有什么緊張的心態(tài)。第一次的演講絕對是留學生的噩夢,但是只有你自己做過這個噩夢,才能夠得到無法替代的鍛煉和提高。
在澳洲的第一份工作
我1998年來到澳大利亞讀中學,2003年本科畢業(yè)回國工作,現在依然從事國際教育服務行業(yè),想起5年的留學生涯,很多的事情歷歷在目,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在澳洲打的第一份工。那是2001年,我上大學了,雖然家里能夠支付所有的費用,但是總覺得20多了,該自己闖闖了,正好有一個機會,一個朋友的大理石加工工廠需要人手,我一聽是工廠,當時就覺得這才是男人的生活!就很痛快的答應了。
第一天上班:自認為在澳洲2、3年了,哪兒都認識了,要了個地址就直接摸過去了,結果第一天就因為迷路遲到了,最后老板找到我才把我?guī)У焦S,那叫一個慚愧。到了中午才發(fā)現,工廠所在的地區(qū)是工業(yè)區(qū),生活設置很少,方圓幾公里只有1個便利店,東西還特別貴,由于之前不知道這個情況,也就沒有帶午飯,只好硬著頭皮去買吃的,一頓午飯吃掉了我2個小時的工錢…
第一次摸工具:我們的工廠是加工大理石的,比如廚房臺面、窗臺、臺階等石材制品,石頭是意大利進口的,專門給裝修公司(就是裝修隊)和設計師提供,老板也是北京人,對產品質量非常的看重,所以回頭客很多,也很忙。第一天上班我的任務是看,和幫助搬東西,第二天才開始拿著工具練習,那個工具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名字,其實就是小型的電鋸,但是沒有鋸片而是砂輪,這是石材邊緣拋光用的,我拿著屬于我的工具,在廢石料上練了1個星期。
第一個成品:經過1個星期的練習,我可以開始做產品了,是從拋光這最后一道工序開始做,因為如果拋光出了差錯是最容易補救的,打磨出錯修補起來就很費勁,如果第一道工序切割就切壞了,石材就直接變廢品了。我哆哆嗦嗦用了3個小時,拋光了一個窗臺的臺面,很是欣喜,老板來檢查,看了看說:質量不錯啊,不像新手的,弄了幾塊了。得知我3個小時弄1塊后,就不再表揚我了,而是手把手的教我如何保證質量的基礎上還能提高速度。
第一張支票:領薪水了,我們的薪水是時薪,但是是每周發(fā)一次,而且是支票,拿著自己的支票看了半天那叫一個高興,下了班就趕到市中心找銀行對了現,然后給朋友們打電話,問他們當地人領了薪水第一件事兒是干啥(除了還信用卡),得到的答案是酒吧間,啤酒是必須的!2天的工資,沒了…
第一次晉升:3個月過去了,我可以做打磨了!這相當于晉升,工資也漲了一點,據說我這是破格的,一般工人要半年才能通過老板的法眼開始做打磨,我也不知道是人手太短缺?還是因為我和老板都是北京來的?又或者是我做的真不錯?管他呢,反正提升的滋味很好!
還有很多第一,比如第一次被罵、第一次出廢品、第一次受傷、第一次加班等等,但我比較樂觀,好的事情比壞的記得清楚,我在工廠做了1年的工人,因為打磨和拋光需要用水一直淋著石材,所以要穿雨衣、靴子、手套還要帶護目鏡工作,這樣一來夏天被捂得很熱,冬天又被水滲的很涼,粉塵還特別大,天天都變圣誕老人,有一天著急回家沒有洗澡就上街了,還被警察叔叔問話,以為我到哪兒偷東西去了!現在回想起來,我打的第一份工是我目前經歷過最體力上最辛苦的工作,還需要足夠的細心,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歷,知道了什么是苦,也更加珍惜擁有的甜。
演講在國外大學甚至中學都很常見,尤其是讀管理類學科的同學們基本都會碰到,有時候是小范圍的,有時候卻是面對幾百人的大課進行演講,我記得我在英國讀中學的時候第一次演講真的是觸目驚心!
在相當于高二的時候,英語課老師留了作業(yè),10分鐘演講,題目自定,我的題目是運動與興奮劑,這是我喜歡的話題,我進行了2周的準備,收集各種運動員濫用興奮劑的數據、興奮劑的種類和功效、被查出使用興奮劑運動員的實例,又加上了自己的看法,演講稿厚厚一打。在宿舍也進行了反復的聯(lián)系,還找來好友幫我糾正發(fā)音和語法,到了“表演”時候,我滿懷信息的走上了講臺,一抬頭,壞了!
腦子突然翁的一聲,好像身邊特別的安靜,看著下面做的幾個天天相處的同學感覺是那么的陌生,由于是中國留學生,心底對英語的不自信一下子迸發(fā)出來,心跳加速,小腿肚子顫抖,手心冒冷汗。大概是10秒鐘左右,也可能是1分鐘,我什么也沒說,什么也沒做,后來同學告訴我,以為我在祈禱。老師的提醒喚醒了我,但之前準備的東西基本都忘了,一邊看講稿,一邊時不時的撿起因為用力過度而折斷掉到地上的粉筆頭,一邊還要確認者PPT是不是翻得太快了。
結結巴巴、顫顫巍巍的10分鐘演講終于渡過,英國同學們還真是有紳士風度,依然給我熱烈的掌聲,但是我的行為直接影響了接下來的同學的發(fā)揮,當地人也一個個窘態(tài)百出。2年高中生涯,3年本科學習,在5年間,我能記住的上臺演講有20多次,有了第一次的磨難,后面一次比一次好,之后我的溝通能力也有所提高,對我來說再沒有什么不敢說話的場合,也再沒有什么緊張的心態(tài)。第一次的演講絕對是留學生的噩夢,但是只有你自己做過這個噩夢,才能夠得到無法替代的鍛煉和提高。
在澳洲的第一份工作
我1998年來到澳大利亞讀中學,2003年本科畢業(yè)回國工作,現在依然從事國際教育服務行業(yè),想起5年的留學生涯,很多的事情歷歷在目,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在澳洲打的第一份工。那是2001年,我上大學了,雖然家里能夠支付所有的費用,但是總覺得20多了,該自己闖闖了,正好有一個機會,一個朋友的大理石加工工廠需要人手,我一聽是工廠,當時就覺得這才是男人的生活!就很痛快的答應了。
第一天上班:自認為在澳洲2、3年了,哪兒都認識了,要了個地址就直接摸過去了,結果第一天就因為迷路遲到了,最后老板找到我才把我?guī)У焦S,那叫一個慚愧。到了中午才發(fā)現,工廠所在的地區(qū)是工業(yè)區(qū),生活設置很少,方圓幾公里只有1個便利店,東西還特別貴,由于之前不知道這個情況,也就沒有帶午飯,只好硬著頭皮去買吃的,一頓午飯吃掉了我2個小時的工錢…
第一次摸工具:我們的工廠是加工大理石的,比如廚房臺面、窗臺、臺階等石材制品,石頭是意大利進口的,專門給裝修公司(就是裝修隊)和設計師提供,老板也是北京人,對產品質量非常的看重,所以回頭客很多,也很忙。第一天上班我的任務是看,和幫助搬東西,第二天才開始拿著工具練習,那個工具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名字,其實就是小型的電鋸,但是沒有鋸片而是砂輪,這是石材邊緣拋光用的,我拿著屬于我的工具,在廢石料上練了1個星期。
第一個成品:經過1個星期的練習,我可以開始做產品了,是從拋光這最后一道工序開始做,因為如果拋光出了差錯是最容易補救的,打磨出錯修補起來就很費勁,如果第一道工序切割就切壞了,石材就直接變廢品了。我哆哆嗦嗦用了3個小時,拋光了一個窗臺的臺面,很是欣喜,老板來檢查,看了看說:質量不錯啊,不像新手的,弄了幾塊了。得知我3個小時弄1塊后,就不再表揚我了,而是手把手的教我如何保證質量的基礎上還能提高速度。
第一張支票:領薪水了,我們的薪水是時薪,但是是每周發(fā)一次,而且是支票,拿著自己的支票看了半天那叫一個高興,下了班就趕到市中心找銀行對了現,然后給朋友們打電話,問他們當地人領了薪水第一件事兒是干啥(除了還信用卡),得到的答案是酒吧間,啤酒是必須的!2天的工資,沒了…
第一次晉升:3個月過去了,我可以做打磨了!這相當于晉升,工資也漲了一點,據說我這是破格的,一般工人要半年才能通過老板的法眼開始做打磨,我也不知道是人手太短缺?還是因為我和老板都是北京來的?又或者是我做的真不錯?管他呢,反正提升的滋味很好!
還有很多第一,比如第一次被罵、第一次出廢品、第一次受傷、第一次加班等等,但我比較樂觀,好的事情比壞的記得清楚,我在工廠做了1年的工人,因為打磨和拋光需要用水一直淋著石材,所以要穿雨衣、靴子、手套還要帶護目鏡工作,這樣一來夏天被捂得很熱,冬天又被水滲的很涼,粉塵還特別大,天天都變圣誕老人,有一天著急回家沒有洗澡就上街了,還被警察叔叔問話,以為我到哪兒偷東西去了!現在回想起來,我打的第一份工是我目前經歷過最體力上最辛苦的工作,還需要足夠的細心,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歷,知道了什么是苦,也更加珍惜擁有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