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是中國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1888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wèi)劉公島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全軍覆沒。
創(chuàng)建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陸臺灣企圖將之占據,清兵以僅有之戰(zhàn)船赴臺將之驅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清政府于是決定每年撥出四百萬兩作為經費(實際用在購置軍艦款項只為每年一百萬兩),加快建設海軍。大清海軍分為三洋:北洋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南洋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兩廣負責福建、南海。后來當時之南洋大臣沈葆貞,以四百萬年費同建南、北兩洋艦隊經費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艦隊負責守衛(wèi)京師,奏準優(yōu)先集全力建造。1875年,命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chuàng)設北洋水師。1875年,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炮船,開始清朝海軍向國外購軍艦的歷史。1879年,向英國訂造巡洋艦揚威、超勇。由于對在英國定造的軍艦不滿意,1880年,經過反復比較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zhèn)遠。1881年,先后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1885年,海軍衙門成立,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水師章程》。從此,近代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在當時堪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1888年以后,艦隊經費大幅減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處,如修建頤和圓工程等等。時而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部份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原有的戰(zhàn)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編成
鐵甲船:
鐵甲艦:定遠、鎮(zhèn)遠
快船:
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
防護巡洋艦:濟遠、致遠、靖遠
碰撞巡洋艦:揚威、超勇
蚊炮船:
炮艦:鎮(zhèn)邊、鎮(zhèn)中、鎮(zhèn)東、鎮(zhèn)西、鎮(zhèn)南、鎮(zhèn)北
魚雷艇:
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福龍、
定一、定二、鎮(zhèn)一、鎮(zhèn)二
練船:
練習艦:康濟、威遠、敏捷
輔助艦艇:(略)
編制
官制
提督、總兵(分左、右翼)、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
艦長稱為管帶
海軍軍銜等級
正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協都統(tǒng)、正參領、副參領、協參領、正軍校、副軍校、協軍校
人員
北洋艦隊各主要戰(zhàn)艦艦長及高級軍官幾乎全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yè),并多曾到英國海軍學院留學實習。中層軍官內多有為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國后到福建水師學堂學習海軍后服役。艦隊內一直亦有外國人擔任軍官作技術專家及指導。北洋艦隊的軍官多能操英語,內部指揮命令亦是以英語發(fā)號。
北洋水師主要將領有:
丁汝昌--水師提督(自盡)
劉步蟾--右翼總兵,定遠號管帶(自盡)
林泰曾--左翼總兵,鎮(zhèn)遠號管帶(自盡)
鄧世昌--中軍中副將,致遠號管帶(戰(zhàn)死)
葉祖圭--中軍右副將,靖遠號管帶(戰(zhàn)死)
方伯謙--中軍左副將,濟遠號管帶(處死)
林永升--左翼左營副將,經遠號管帶(戰(zhàn)死)
邱寶仁--右翼左營副將,來遠號管帶(革職)
黃建勛--左翼右營副將,超遠號管帶(戰(zhàn)死)
林履中--右翼右營副將,楊威號管帶(戰(zhàn)死)
楊霖--左翼中營游擊,原鎮(zhèn)遠號幫帶,林泰曾自盡后接任管帶(自盡)
參加的主要戰(zhàn)斗
豐島海戰(zhàn)
黃海海戰(zhàn)
威海衛(wèi)海戰(zhàn)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