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感恩在中國文化里“孝”文化最為彰顯,中國有二十四孝,中國古代有數(shù)個朝代以“孝治國”以“孝”作為選官的唯一標準,而孝就是感恩的最好體現(xiàn),我們做以感恩為主題的手抄報,“孝”是最好不過了,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為你提供的感恩節(jié)手抄報圖畫,歡迎閱讀。想了解更多感恩節(jié)手抄報,請繼續(xù)關注本欄目。
感恩節(jié)手抄報圖畫





【感恩節(jié)名篇:孝是不辜負】
如果我小時候太黏人,媽媽就會跟我反串角色,她拉著喊:“媽媽,你給我剝糖果。”我只好給她剝,一會她又喊:“媽媽,我要抱。”我就抱抱她;她再喊媽媽的時候,我就會說:“哎呀,煩不煩呀!”這最后的效果是,我變乖了。
父母設計了好多套兒,專門為了馴我這頭小獸,他們讓我四歲就一個人住樓上,讓我擁有書房和臥室,痰盂要自己洗,房間要自己打掃,衛(wèi)生狀況良好,他們就會在墻上我照片的旁邊貼小紅花。
這是頭一步的事情,讓我有獨立自理的能力,并且開始培養(yǎng)了我的榮譽和責任感。
之后,他們會引導我的興趣愛好,爸爸常常拿著毛筆蘸水在地上寫字,起初我總好奇地跟在他屁股后面看,每當我伸手去抓的時候,他都故意推開我的,三番五次地,我還是執(zhí)意要去抓時,他才分給我一只小筆。這種最初的阻攔讓我覺得得來不易,興趣激增。
等到七八歲,我的第一個叛逆期到來時,日子可沒有那么好過了,常常是棍棒伺候。灶旁撂著一根燒火棍,那是給我用的。每天下學,我必須趴在小凳子上,在母親的嚴密監(jiān)視下寫滿一張?zhí)镒指?,然后再完成作業(yè),那其實是我練書法最初的啟蒙。這種威嚴之下,寫不了幾日就成為習慣了,所以以后每天下學都興高采烈哼著小調(diào)子把任務完成。
等到會寫拼音時,他們逼迫我寫日記,用拼音寫,偶爾插入那么一兩個漢字,就像現(xiàn)在有人用中文寫作,偶爾寫幾個洋話一樣。寫完日記,他們會給我打分,滿十個一百分會獎勵一本新日記本,我當時對這個西西弗斯般的悲劇毫不自知,竟被裹入這個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中好多好多年。停電了,點著蠟燭也要寫,母親拿著蠟燭照著水仙花,說,看,這些花的影子照在墻上像不像美麗的公主啊?我眨巴眼淚說,像,然后真的靜靜地觀察下去,那是我對美最初的感受。有時候?qū)嵲谕纯嗟貌恍?,眼巴巴地望著爸爸就要哭出來,說,“今天真實在沒什么可寫的了呀。”爸爸說,“就把這句寫上去。”而且還給了我一百分,我笑嘻嘻地欣賞著那個一百分,至今想來,那一句話確實有意思,當初情境也在這一句話之中意思全在。
二年級我被鄉(xiāng)下選送縣城參加全縣的鉛筆字比賽,得了全縣第一名;寫水仙花的那篇日記也在二年級被投稿發(fā)表了。此后轉到縣城讀書,四年級參加全縣鋼筆字比賽,是第一名,全縣手抄報比賽也是第一名。
而這些第一,又在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命運。二年級到縣里參加比賽時,我抱著縣小的國旗桿對媽媽說,要是我能在這里讀書多好啊!媽媽說,你得第一,我就給你轉學。結果我真得了第一,父母真的十五天后就帶我從農(nóng)村來到縣城轉學。我們放棄了在農(nóng)村小洋樓里的生活,租在一個很臟很暗的小屋里,父親為他從鄉(xiāng)國稅局調(diào)到縣國稅局的工作展開了最積極的考試和公關,不久順利進城。父母說,承諾就是承諾,更別說是對孩子的。
三年級,因為鋼筆字好,被班主任選送到剛剛成立的軟筆書法班。
我有一篇日志,叫《莫傷仲永》,寫的就是這個書法班的故事,在這個故事里,講到先生、父母和我是如何一起呵護堅持了書法。我也把這篇文章全文摘入進來:
“周日的那場大雪,每踩一腳都會沒過大腿,我匍匐爬進了教室,練習書法。那天,書法班二十幾個孩子,并沒有人缺席。
窗外時有被大雪壓斷樹枝的坍塌聲,我們又驚愕又興奮。熒光燈亮得很安靜,可以聽見教室后面那盆炭火突然的噼啪響,但沒有人去烤火,雖然左手凍得握不了拳,可寫字的那只手卻很暖和。
先生穿著大襖,樣子與魯迅很像,不高的個子,寬闊的胸膛,高昂的顴骨,一撇一字硬胡須,聲音洪亮但話不多,和藹但很少笑。
周末以外,每天放學后的四個小時,我們也要練功,懸肘懸腕地站著習書。
沒有人敢坐,餓了就偷偷地咬一口父母送來的包子,再趕緊塞回桌兜;下班過來陪孩子的家長,也都靜靜地守在一旁。
最初的十多天,我一聞到墨水便惡心,跑到教室外吐清水,先生出來,上下推撫我的脊背說,“這樣的話,你還是不要寫的好。”我連忙擺手,心里很著急,畢竟,我們二十幾個是班主任精心挑出來的,她請了書法老師教我們,這份榮耀辜負不得。
此后,我努力地克服,捶胸頓足也好,憋得冒汗也好,流眼淚也好,都不會再跑出去吐。不知什么時候,不知不覺的便好了,而這墨香,一聞便是十五載。
我們小孩子在一起,會互相摽著勁,任何事情都不放松。
有一天,先生讓我們買拓本的《勤禮碑》。家長下班之后,陸續(xù)地來了,聽孩子說要買帖,便騎車出去,一會兒便買來。眼見著書店里的《勤禮碑》一本一本被同學的父母買走,我心不安穩(wěn)了。
天色黑了下來,可爸爸還沒有到,已經(jīng)聽說還剩下最后一本了。
這時,喬梁的媽媽到了,喬梁朝媽媽又跺腳又比劃叫她快去,看著喬媽媽騎自行車奔向書店時,我喪氣極了,可就在這當口,爸爸出現(xiàn)了!衛(wèi)凌云對著我爸爸喊,“快去買字帖!苗苗商店右邊那家,《勤禮碑》最后一本了,喬梁的媽媽已經(jīng)去了!你快騎摩托車去呀!”爸爸微微一笑,戴起頭盔,轉身出門,發(fā)動摩托,那印象真是帥極了。
當爸爸把《勤禮碑》甩在我桌上時,我握著心愛的字帖,喜不自禁。喬梁媽媽空手回來了,衛(wèi)凌云一邊開心地對我笑,一邊幸災樂禍地對喬梁笑。
后來,聽說喬梁踢足球進了中超,這與那本字帖也很有關系吧。
而我的第一支毛筆,是父親最好的朋友光華伯伯送給我的,那是他的筆廠準備出口到日本的一批毛筆,很昂貴,他送給我時說,“好好寫字!”
那支毛筆如今只有一寸多長了,筆桿被我咬爛了。而它像勛章一樣地被仔細地保存著。
我總覺得就是光華給我的第一支筆,讓我受到了先生的寵愛,因為它讓我能夠把字寫的更好。
常常,先生走過我們中間,頓作停留,爾后,從身后握住誰的手,他稱之為“手把手”。
那是先生特有的方式,我們小小的身軀在先生寬厚的懷中,微微蜷縮,滿副聽話的樣子,小手被他巨大的手掌緊緊地握著,隨他有力的行筆游刃、推回,嘴里默念“起、運、提、頓、收。”有時,手會被握疼,但那很幸福。
被先生擁在懷里是足以驕傲和讓人嫉妒的。
有的孩子會在老師從身邊走過的時候,對老師怯生生地說,“張老師,給我把一下筆吧。”家長也會畢恭畢敬地上前,說“張老師,給我的孩子把把筆吧!”
我喜歡叫他老師,喜歡最后走的時候喊一聲“張老師,再見!”那意味著很酸很酸的腿、膝、臂、指可以歇息了,意味著可以狼吞虎咽地吃東西了,意味著可以再和老師親切一次。
那些舊日時光就這樣在愛與怕中蕩漾。
追隨著先生,我們過年在街上寫春聯(lián),賣了錢全部捐給敬老院;參加全國書法比賽、暑假跟著先生去大城市領獎。
那些年,孩子們一起在頒獎的城市里玩耍,一起在酒店里起哄,半夜在酒店下的花園里聊天,吃冰棍,被蚊子咬得滿身是包,空著很多的房間不睡,橫七豎八地倒頭睡在一起。先生也在那樣的日子里,和我們親密無間,他甚至還在房間的地毯上給我們表演倒立行走,然后衣服倒掛,露出肚臍,先生的汗衫項后好像總會破幾個小洞,哪怕是活動剛剛發(fā)的汗衫,過一兩天也是這樣,這個小細節(jié),我總覺得很有意思。
那些干凈的時光一如活潑的流水,涓涓而清澈。
這里還有一件小事,在一次筆會上,我和瑜偉遇到了一個字寫得很漂亮的姐姐,我們羨慕地圍著她,向她求一幅字,她爽快地答應了。又一年的暑假,在另一個城市的一次筆會上,人群中,我和瑜偉居然又看見了她!瑜偉大聲地喊,“馬佳佳!”在她回頭的一瞬,我們興奮地沖向她。她摟住我們,那時候,姐姐要比小弟弟們高出很多。
我們留影了,當她把手搭在我肩膀上的時候,我笑得很害羞。以后會時常拿起那張照片,想給她寫信,但一直也沒有。她給我寫的“墨緣”,我一直保存著,她還給我留下地址。我一直都記得是秦淮路4號。
再還有一件大事,在那次頒獎大會上,龐中華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我曾經(jīng)給很多人頒過獎,但他們中的很多人,我此后再也沒見過,我多么希望永遠給你們頒獎,希望你們不要做仲永。”
第二天,別的同學都去旅游了,我卻跟著母親很早就排起了隊,參加龐中華的簽字活動,希望再看到他,他出現(xiàn)時,人群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當他拿起我的簽名冊,看到我掛的小牌子,說,“喲!一等獎獲得者!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可從來沒得過獎,這么看來你是我的老師呀!”他抱起我,親了我的額頭,爾后,一筆一劃地用小篆在我的冊頁上寫下:“小小王磊是我?guī)?——龐中華”。那么自然而然卻又親切真摯的一個擁抱、一個吻、一個獎賞、一句夸贊,在一個孩子心里掀起了多么大的波瀾!
時至今日,我又恍然明白了,正是少者懷之的先生之風,才讓晚輩不敢傷仲永。
記憶中,常記得先生在給我的信中寫道,你一定不要辜負我!不要辜負家鄉(xiāng)人民的希望!時光交錯中,又看見昏黃的燈下,先生的墻壁之上,掛著他題寫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時光已過去了很遠,但亦在溫存中永駐,五月去看的先生,看到在他的家里,比我們當年更小的孩子,依然在認真地寫字,瞬間感到無尚的幸福,想走到他們身后,給他們“手把手”。
除去中學幾年沒有寫書法,我現(xiàn)在依然在堅持,而且無論讀書札記、課堂筆記、詩稿、文抄,全部都用毛筆書寫。
《中庸》有言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這些故事里的每一幕都有父輩在我身旁守候,他們小心翼翼,在我幼稚的心里播種期待,用愛把它們潛移默化為我的所愛,當我奮力繼承時,它們又融為我生命不可割舍的一部分。由此,我與親師共一體、同一心,流淌著他們的血,心慮著他們的思。而今我把這些道出來,是要講述一個孝字,關于相遞與相承,關于愛與不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