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滿峰泉帶著他的孩子去了加拿大溫哥華,參加了為期兩周的加拿大暑假游學夏令營。而這半個月的經(jīng)歷,讓同樣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滿峰泉感慨頗多。“課程的安排、教育的氛圍都具有特色,讓孩子的口語和溝通協(xié)調(diào)能力都有了提高。但最大的收獲,是孩子的自信心有了明顯提升。”滿峰泉說。
體驗寄宿生活:遵守秩序,強調(diào)獨立
抵達溫哥華的第一天,滿峰泉的孩子滿佳誠被安排在了當?shù)氐募乃藜彝?。而這也是夏令營的第一課——直接與加拿大當?shù)丶彝ド钤谝黄?,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敢于開口,用鮮活的生活場景提升孩子交流和溝通能力。
寄宿家庭會為學生提供細致的幫助,學生擁有一間獨立的房間,外加一張清單。清單上詳細列舉著房間內(nèi)可用和不可用的設(shè)施,以及可用設(shè)施的禁用時間。滿峰泉說,那里強調(diào)有秩序的生活,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獨立。
最初,住在寄宿家庭中讓滿佳誠多少有點不適應(yīng)。平時不大愿意開口,讓他有點難以融入這個家庭。而慢慢的,他也嘗試著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家庭的成員交流,直到最后,他與整個家庭的成員都成為了朋友。
課堂注重大膽表達,看重過程而非結(jié)果
授課的地點為加拿大公立名牌大學菲沙河谷大學,實行小班制教學,與其它國際學生混合編班。滿佳誠與日本、韓國、埃及、土耳其等國家的小伙伴被分在了一個班。上午為密集英文學習,由經(jīng)驗豐富的當?shù)赜⒄Z教師授課。下午安排中外學生課堂互動學習和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鼓勵學生使用上午在課堂上所學到的英文,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進行交流。
“課堂與國內(nèi)幾乎完全不同。”滿峰泉說,“每堂課都是圍繞一個主題來進行,主題提前交給學生,讓他們查閱資料進行準備。課堂上每人根據(jù)主題發(fā)表意見并進行討論。”
在這里,“活躍”成為課堂的要求,學生可隨意走動、隨意發(fā)表看法,而不是等待老師灌輸內(nèi)容。“40分鐘的課,老師只會講5到6分鐘,課文僅僅作為參考資料。”滿峰泉最大的感觸,是老師就像一個導演,而學生成為了演員,被調(diào)動起了參與的積極性。
評價永遠是“wonderful”,感覺自己能“當家做主”
在滿峰泉看來,這里與國內(nèi)課堂的另一個不同,是既往不咎的鼓勵式教育。“沒有目的、沒有對錯,也沒有結(jié)果,老師允許學生大膽表達,暢所欲言。”滿峰泉說,而這種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護了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主和自由。
在一次課堂上,老師將滿佳誠和他的同學帶到校外的一個地方,并要求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找到去某一規(guī)定地點的路。當時,滿佳誠撥打了當?shù)氐?ldquo;911”,通過GPS定位系統(tǒng)找到了目的地。盡管這種方式并不提倡,因為需要動用公共設(shè)備和物資,但滿佳誠依然得到了老師表揚。
“感覺自己能當家做主了,跟老師是平等的,有了一種成就感。”滿佳誠說,在這里不會受到批評,沒有了國內(nèi)課堂的負擔,也不存在“答錯”的壓力,評價永遠是“wonderful”(干得漂亮)。“錯誤的觀點有時也會受到鼓勵,被視為創(chuàng)新。”滿佳誠說,而這在國內(nèi)并不常見。
學生可以選課堂、選老師,老師講授的內(nèi)容更多的是觀點而非答案
在加拿大期間,滿峰泉也參觀了加拿大的幾所著名大學,而通過參觀了解的過程,也讓他更鮮明地感受到兩個國家教育理念的差異。“中國教育的任務(wù)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按課本講答案,而西方教育則是注重營造一種生產(chǎn)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的自由學術(shù)氛圍。”滿峰泉說。
體驗寄宿生活:遵守秩序,強調(diào)獨立
抵達溫哥華的第一天,滿峰泉的孩子滿佳誠被安排在了當?shù)氐募乃藜彝?。而這也是夏令營的第一課——直接與加拿大當?shù)丶彝ド钤谝黄?,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敢于開口,用鮮活的生活場景提升孩子交流和溝通能力。
寄宿家庭會為學生提供細致的幫助,學生擁有一間獨立的房間,外加一張清單。清單上詳細列舉著房間內(nèi)可用和不可用的設(shè)施,以及可用設(shè)施的禁用時間。滿峰泉說,那里強調(diào)有秩序的生活,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獨立。
最初,住在寄宿家庭中讓滿佳誠多少有點不適應(yīng)。平時不大愿意開口,讓他有點難以融入這個家庭。而慢慢的,他也嘗試著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家庭的成員交流,直到最后,他與整個家庭的成員都成為了朋友。
課堂注重大膽表達,看重過程而非結(jié)果
授課的地點為加拿大公立名牌大學菲沙河谷大學,實行小班制教學,與其它國際學生混合編班。滿佳誠與日本、韓國、埃及、土耳其等國家的小伙伴被分在了一個班。上午為密集英文學習,由經(jīng)驗豐富的當?shù)赜⒄Z教師授課。下午安排中外學生課堂互動學習和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鼓勵學生使用上午在課堂上所學到的英文,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進行交流。
“課堂與國內(nèi)幾乎完全不同。”滿峰泉說,“每堂課都是圍繞一個主題來進行,主題提前交給學生,讓他們查閱資料進行準備。課堂上每人根據(jù)主題發(fā)表意見并進行討論。”
在這里,“活躍”成為課堂的要求,學生可隨意走動、隨意發(fā)表看法,而不是等待老師灌輸內(nèi)容。“40分鐘的課,老師只會講5到6分鐘,課文僅僅作為參考資料。”滿峰泉最大的感觸,是老師就像一個導演,而學生成為了演員,被調(diào)動起了參與的積極性。
評價永遠是“wonderful”,感覺自己能“當家做主”
在滿峰泉看來,這里與國內(nèi)課堂的另一個不同,是既往不咎的鼓勵式教育。“沒有目的、沒有對錯,也沒有結(jié)果,老師允許學生大膽表達,暢所欲言。”滿峰泉說,而這種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護了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主和自由。
在一次課堂上,老師將滿佳誠和他的同學帶到校外的一個地方,并要求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找到去某一規(guī)定地點的路。當時,滿佳誠撥打了當?shù)氐?ldquo;911”,通過GPS定位系統(tǒng)找到了目的地。盡管這種方式并不提倡,因為需要動用公共設(shè)備和物資,但滿佳誠依然得到了老師表揚。
“感覺自己能當家做主了,跟老師是平等的,有了一種成就感。”滿佳誠說,在這里不會受到批評,沒有了國內(nèi)課堂的負擔,也不存在“答錯”的壓力,評價永遠是“wonderful”(干得漂亮)。“錯誤的觀點有時也會受到鼓勵,被視為創(chuàng)新。”滿佳誠說,而這在國內(nèi)并不常見。
學生可以選課堂、選老師,老師講授的內(nèi)容更多的是觀點而非答案
在加拿大期間,滿峰泉也參觀了加拿大的幾所著名大學,而通過參觀了解的過程,也讓他更鮮明地感受到兩個國家教育理念的差異。“中國教育的任務(wù)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按課本講答案,而西方教育則是注重營造一種生產(chǎn)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的自由學術(shù)氛圍。”滿峰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