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尋找中國音像制品蹤影,《國際先驅(qū)導報》記者來到巴黎香榭麗舍大街,走進兩家大音像店:維京以及福納克。
在維京,記者先在音樂天地里苦苦尋找,沒有發(fā)現(xiàn)“中國聲音”。無奈之下,去問整理貨架的服務人員。
“中國CD?”他思索著,機械地擺動腦袋做出滿場巡視狀。“抱歉,好像沒有。等一等!”他不甘心地去找同伴詢問,回來后指著整排架子外的一個地方說:“那里有世界各地的,請你去找找看,或許有驚喜等著你。”
轉(zhuǎn)到他手指的一隅,果然發(fā)現(xiàn)標著“遠東”的牌子,也看到我的驚喜:陳凱歌的《霸王別姬》VCD與劉德華主演的一部香港影片放在一起,還有《金燕子》等三五部武打片,只是,即便是少數(shù)這幾部作品,也或是法國出版,或是從美國進口而來,都不是從中國出口的。
其他的,就都沒有了。
走進福納克,在亞洲框架內(nèi),中國有一個格子,排放著不到十張音樂碟子。有京劇、民樂、甚至“革命歌曲集錦”。這里的中國電影比維京多些,大多是港臺電影,混雜在韓國和印度影片之中。有張曼玉主演的《花樣年華》、侯孝賢的《童年往事》,以及《楚留香》等一批武打片。其中大多是與法國電視一臺合作的,是該臺放過的影片,《花樣年華》由法國公司出版,是法語片。武打片多為說漢語,打字幕。
中國音像制品進入法國很困難,出于文化傳統(tǒng)原因,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現(xiàn)代音樂在他們看來屬于另類,屬于談及文化多樣性時攙進去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法國人對中國音樂接觸的少,中國音樂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更少,提起中國音樂,法國不知道聽誰的,聽什么作品。
擁有中國片碟的法國人大多通過朋友得到。有些人到中國工作或旅游,在那里購買一些,有的是法國的中國朋友作為禮物贈送。聽過、看過片碟的人往往會評價說,中國音樂“挺特別的”,多了也說不出,畢竟有別與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熟悉交響樂和搖滾的耳朵恐怕很難適應別的音樂……
大阪:“十二樂坊”成手機鈴聲
國際先驅(qū)導報大阪特約撰稿人金蕭報道 亞洲大音像市場在日本,其外來藝術(shù)以歐美為主流。去年韓國電視劇《冬日戀歌》是黃皮膚亞洲同胞第抓住日本人的心。
那么中國作品呢?
日前,我來到大阪繁華地段——梅田,走進一家叫做“HEP FIVE”的賣場,其五樓的二分之一樓面都是音像品。這里看到的中國電影有:《十面埋伏》《英雄》《無間道》,電視劇有《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均被譯成日語)。王家衛(wèi)的《天使的眼淚》,陳凱歌的《北京小提琴》也可尋到,周潤發(fā)與張國榮的《喋血雙雄》,李小龍,成龍的功夫片還擺在貨架上。
CD方面可以看到王菲、F4、伍佰、周華健,以及大眼睛的趙薇,而王力宏、許紹洋、陳慧琳、李心潔、李潔和梁詠琪等也都上架。售價大概在2000至2500日幣(約合人民幣200元左右),電影DVD的售價約合人民幣300元。
詢問日本朋友,我發(fā)現(xiàn)他們喜歡中國內(nèi)地具有民族特色的音像作品。他們甚至會主動到音像店尋找,他們說那些伴著長江、黃河、明月、詩詞,和著五千年的滄桑悠遠飄來的音樂,那些惟中華民族方有的東西,讓他們精神放松,陶冶心性,一旦認可就深植人心。于是,曹雪晶、陳敏、女子十二樂坊、姜建華這些民族音樂家,就這樣抓根這個東瀛國家。而二胡等中國傳統(tǒng)樂器也廣受青睞,至于“女子十二樂坊”組合,日本的手機鈴聲都備有她們的曲目。
遺憾的是,回國時,我看到的卻是西洋的、日韓的音樂充斥生活,中國傳統(tǒng)音樂則集體失聲,這是讓人玩味的“文化變臉”,文化精髓被自己冷落,被國外追隨,由它到來的“文化享受”飄洋過海不再回頭,在中華文明長河中,這種“享受”的流失才是真正可怕的吧。
曼哈頓:只看功夫片
國際先驅(qū)導報曼哈頓特約撰稿人伍建報道 如今,中國制造的產(chǎn)品在美國市場到處可見。文化方面也在加溫,在紐約曼哈頓島上,特別是哥倫比亞大學旁邊,中文學習廣告隨處可見。大學一年級的杰夫正苦學中文,他說這樣會大大提高以后找到好工作的機會。
作為中國文化的“晴雨表”,中國藝術(shù)音像制品在紐約是否也受到歡迎?我走訪了紐約曼哈頓島上幾家美國音像制品商店。
在這些店里,中國的音像制品很少,只有諸如《臥虎藏龍》《英雄》及成龍等少量片子,音樂方面有二胡、古箏演奏的CD,售價在15美元左右。售貨員告訴我中國音像制品每天銷量很小。
那么,美國人通過什么渠道了解中國藝術(shù)呢?
哥倫比亞大學2年級的克雷斯說,他只是高中上音樂理論課時了解到一點中國古典音樂,還看過幾部中國電影,如《英雄》,并且通過電影上演前的宣傳了解到中國電影的有限信息。而正學中文的路易斯說,他平時根本不聽中國音樂,不過在學中文時,學校推薦看了幾部中國電影碟片,如《飲食男女》《雷雨》和《五朵金花》。
采訪中,多位美國人表示只對中國的功夫片感興趣。在這里,中國文化幾乎可以等同于中國武打片。這似乎讓人悲哀,但細一分析,在許多美國人看來,美國文化不也等同于好萊塢嗎?這是一個只產(chǎn)生文化“注意力”的國度,文化的內(nèi)涵不必、也無法細究。
伯明翰:《少林足球》是好的足球電影
國際先驅(qū)導報伯明翰特約撰稿人王儒報道 在英國很多大城市, 可以深深感受印巴文化、加勒比文化和非洲文化的氣息,那么中華文化呢?除了電影還有什么具有影響力?為此,我走訪了英國大音像連鎖超市Virgin和HMV.
西方流行音樂是CD貨架的統(tǒng)治者。英國年輕人喜歡的是重金屬和說唱樂,而我依然發(fā)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樂器的身影。比如周鈺的二胡《中國的藝術(shù)》、《中國古典音樂》以及一些中國地方音樂。只是,這樣的CD數(shù)量不多。
在店里DVD專區(qū),我找到了《英雄》《無間道2 》和《少林足球》,售價都為14.97英鎊。15英鎊對普通英國人來說也不是小數(shù)目,節(jié)省點的話可以買到一周所需食品。銷售人員告訴我,這幾部電影一直賣得很好,陸續(xù)都曾有人詢問,銷售量和同期好來塢大片碟片不分伯仲。
英國銷售的DVD封皮上一般都有評論,《少林足球》上就有《太陽報》的評價:“好的足球電影,中國版的《殺死比爾》”。我還發(fā)現(xiàn)了李小龍和成龍的電影以及《北京自行車》等反映中國社會生活的電影。
在國內(nèi)有不少對張藝謀電影的批評,說其只求迎合西方審美觀,甚至有“文化戀尸癖”之說。 但《十面埋伏》確實做到了一點:讓中國文化走了出去。而走出去是更好的保護,在鮮明的文化對比下,中國文化會給西方人的心靈留下深刻印象,這些印象就是中國文化在世界的“足跡”和“落腳點”,就像我身邊普通的英國年輕人,他們對中國的理解就不再局限于唐人街的舞獅,以及幾句蹩腳的“你好”和“謝謝”……
在維京,記者先在音樂天地里苦苦尋找,沒有發(fā)現(xiàn)“中國聲音”。無奈之下,去問整理貨架的服務人員。
“中國CD?”他思索著,機械地擺動腦袋做出滿場巡視狀。“抱歉,好像沒有。等一等!”他不甘心地去找同伴詢問,回來后指著整排架子外的一個地方說:“那里有世界各地的,請你去找找看,或許有驚喜等著你。”
轉(zhuǎn)到他手指的一隅,果然發(fā)現(xiàn)標著“遠東”的牌子,也看到我的驚喜:陳凱歌的《霸王別姬》VCD與劉德華主演的一部香港影片放在一起,還有《金燕子》等三五部武打片,只是,即便是少數(shù)這幾部作品,也或是法國出版,或是從美國進口而來,都不是從中國出口的。
其他的,就都沒有了。
走進福納克,在亞洲框架內(nèi),中國有一個格子,排放著不到十張音樂碟子。有京劇、民樂、甚至“革命歌曲集錦”。這里的中國電影比維京多些,大多是港臺電影,混雜在韓國和印度影片之中。有張曼玉主演的《花樣年華》、侯孝賢的《童年往事》,以及《楚留香》等一批武打片。其中大多是與法國電視一臺合作的,是該臺放過的影片,《花樣年華》由法國公司出版,是法語片。武打片多為說漢語,打字幕。
中國音像制品進入法國很困難,出于文化傳統(tǒng)原因,中國傳統(tǒng)音樂和現(xiàn)代音樂在他們看來屬于另類,屬于談及文化多樣性時攙進去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法國人對中國音樂接觸的少,中國音樂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更少,提起中國音樂,法國不知道聽誰的,聽什么作品。
擁有中國片碟的法國人大多通過朋友得到。有些人到中國工作或旅游,在那里購買一些,有的是法國的中國朋友作為禮物贈送。聽過、看過片碟的人往往會評價說,中國音樂“挺特別的”,多了也說不出,畢竟有別與他們的傳統(tǒng)文化,熟悉交響樂和搖滾的耳朵恐怕很難適應別的音樂……
大阪:“十二樂坊”成手機鈴聲
國際先驅(qū)導報大阪特約撰稿人金蕭報道 亞洲大音像市場在日本,其外來藝術(shù)以歐美為主流。去年韓國電視劇《冬日戀歌》是黃皮膚亞洲同胞第抓住日本人的心。
那么中國作品呢?
日前,我來到大阪繁華地段——梅田,走進一家叫做“HEP FIVE”的賣場,其五樓的二分之一樓面都是音像品。這里看到的中國電影有:《十面埋伏》《英雄》《無間道》,電視劇有《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均被譯成日語)。王家衛(wèi)的《天使的眼淚》,陳凱歌的《北京小提琴》也可尋到,周潤發(fā)與張國榮的《喋血雙雄》,李小龍,成龍的功夫片還擺在貨架上。
CD方面可以看到王菲、F4、伍佰、周華健,以及大眼睛的趙薇,而王力宏、許紹洋、陳慧琳、李心潔、李潔和梁詠琪等也都上架。售價大概在2000至2500日幣(約合人民幣200元左右),電影DVD的售價約合人民幣300元。
詢問日本朋友,我發(fā)現(xiàn)他們喜歡中國內(nèi)地具有民族特色的音像作品。他們甚至會主動到音像店尋找,他們說那些伴著長江、黃河、明月、詩詞,和著五千年的滄桑悠遠飄來的音樂,那些惟中華民族方有的東西,讓他們精神放松,陶冶心性,一旦認可就深植人心。于是,曹雪晶、陳敏、女子十二樂坊、姜建華這些民族音樂家,就這樣抓根這個東瀛國家。而二胡等中國傳統(tǒng)樂器也廣受青睞,至于“女子十二樂坊”組合,日本的手機鈴聲都備有她們的曲目。
遺憾的是,回國時,我看到的卻是西洋的、日韓的音樂充斥生活,中國傳統(tǒng)音樂則集體失聲,這是讓人玩味的“文化變臉”,文化精髓被自己冷落,被國外追隨,由它到來的“文化享受”飄洋過海不再回頭,在中華文明長河中,這種“享受”的流失才是真正可怕的吧。
曼哈頓:只看功夫片
國際先驅(qū)導報曼哈頓特約撰稿人伍建報道 如今,中國制造的產(chǎn)品在美國市場到處可見。文化方面也在加溫,在紐約曼哈頓島上,特別是哥倫比亞大學旁邊,中文學習廣告隨處可見。大學一年級的杰夫正苦學中文,他說這樣會大大提高以后找到好工作的機會。
作為中國文化的“晴雨表”,中國藝術(shù)音像制品在紐約是否也受到歡迎?我走訪了紐約曼哈頓島上幾家美國音像制品商店。
在這些店里,中國的音像制品很少,只有諸如《臥虎藏龍》《英雄》及成龍等少量片子,音樂方面有二胡、古箏演奏的CD,售價在15美元左右。售貨員告訴我中國音像制品每天銷量很小。
那么,美國人通過什么渠道了解中國藝術(shù)呢?
哥倫比亞大學2年級的克雷斯說,他只是高中上音樂理論課時了解到一點中國古典音樂,還看過幾部中國電影,如《英雄》,并且通過電影上演前的宣傳了解到中國電影的有限信息。而正學中文的路易斯說,他平時根本不聽中國音樂,不過在學中文時,學校推薦看了幾部中國電影碟片,如《飲食男女》《雷雨》和《五朵金花》。
采訪中,多位美國人表示只對中國的功夫片感興趣。在這里,中國文化幾乎可以等同于中國武打片。這似乎讓人悲哀,但細一分析,在許多美國人看來,美國文化不也等同于好萊塢嗎?這是一個只產(chǎn)生文化“注意力”的國度,文化的內(nèi)涵不必、也無法細究。
伯明翰:《少林足球》是好的足球電影
國際先驅(qū)導報伯明翰特約撰稿人王儒報道 在英國很多大城市, 可以深深感受印巴文化、加勒比文化和非洲文化的氣息,那么中華文化呢?除了電影還有什么具有影響力?為此,我走訪了英國大音像連鎖超市Virgin和HMV.
西方流行音樂是CD貨架的統(tǒng)治者。英國年輕人喜歡的是重金屬和說唱樂,而我依然發(fā)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樂器的身影。比如周鈺的二胡《中國的藝術(shù)》、《中國古典音樂》以及一些中國地方音樂。只是,這樣的CD數(shù)量不多。
在店里DVD專區(qū),我找到了《英雄》《無間道2 》和《少林足球》,售價都為14.97英鎊。15英鎊對普通英國人來說也不是小數(shù)目,節(jié)省點的話可以買到一周所需食品。銷售人員告訴我,這幾部電影一直賣得很好,陸續(xù)都曾有人詢問,銷售量和同期好來塢大片碟片不分伯仲。
英國銷售的DVD封皮上一般都有評論,《少林足球》上就有《太陽報》的評價:“好的足球電影,中國版的《殺死比爾》”。我還發(fā)現(xiàn)了李小龍和成龍的電影以及《北京自行車》等反映中國社會生活的電影。
在國內(nèi)有不少對張藝謀電影的批評,說其只求迎合西方審美觀,甚至有“文化戀尸癖”之說。 但《十面埋伏》確實做到了一點:讓中國文化走了出去。而走出去是更好的保護,在鮮明的文化對比下,中國文化會給西方人的心靈留下深刻印象,這些印象就是中國文化在世界的“足跡”和“落腳點”,就像我身邊普通的英國年輕人,他們對中國的理解就不再局限于唐人街的舞獅,以及幾句蹩腳的“你好”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