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僅有三百多萬人口,居住在外國的僑民卻多達三千多萬,這一點比起印度支那的老撾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后者的人口四百多萬,旅居鄰國的同胞有兩千多萬。這兩個國家的人民都喜好遷移,原因卻不盡相同,一個被大海環(huán)繞,另一個遠離大海。愛爾蘭人和鄰近的英國人雖然居住在歐洲的最西端,并沒有成為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先驅,或許,生活在海島的人民更向往過安逸的日子。
有一首愛爾蘭民歌曲調憂傷、凄美,歌名也非常浪漫,叫《夏日最后的玫瑰》,它與當今紅極一時的U2樂隊的風格相去甚遠。十九世紀中葉,愛爾蘭人和英國人、德國人一起組成了移居美國的第一批歐洲人的主體,尤其在紐約一帶較為集中,以至于愛爾蘭的國慶日————圣巴特里克節(jié)————極其罕見地成為美國的法定節(jié)日。
巴特里克是愛爾蘭最主要的圣人和民族使徒,以將基督教傳入愛爾蘭聞名。他活躍于公元五世紀,出身在受羅馬文化熏陶的不列顛家庭,16歲被愛爾蘭人擄去,為奴六年,期間虔誠信教,輾轉逃回不列顛,行將餓斃時再次被擄,不久終得以與家人團聚。傳說巴特里克返回不列顛后,在夢中見到有人交給他一封題為《愛爾蘭人的呼聲》的信,仿佛聽到一群愛爾蘭人在請求回到他們中間。到七世紀末,巴特里克已成為傳奇人物,他向不信教的人顯示三葉苜蓿花,并用這種植物的三葉一柄比擬上帝的三位一體。三葉苜?;ㄈ缃癯蔀閻蹱柼m的國花,每年3月17日圣巴特里克節(jié),居住在世界各地的愛爾蘭人都在襟上佩戴此花。
正如奧地利人在音樂上的成就可以與德國人媲美,愛爾蘭人在文學上的成就也可以與英國人相提并論。斯威夫特、王爾德、蕭伯納、葉芝、喬伊斯、貝克特、希尼,這一串閃閃發(fā)光的名字猶如北斗七星輝耀在天空,而愛爾蘭的人口僅有英國的十六分之一。為了出人頭地,這些作家都來到倫敦或巴黎闖天下,并且使用英語或法語寫作。
除了斯威夫特和尚健在的希尼以外,其余五位都客死異鄉(xiāng)。以諷刺小說《格列佛游記》聞名的斯威夫特終日幻想著航海,與此相對應的是,他年輕時就患有梅尼埃爾氏病,一生伴隨著周期性的昏眩和嘔吐。晚年斯威夫特因中風失去語言能力,最后被宣布不能生活自理,他死后下葬在圣巴特里克大教堂。
此后的一個多世紀里,愛爾蘭文學幾乎是一片空白,直到1856年秋天,奧斯卡·王爾德和蕭伯納才雙雙降生在都伯林,兩人相差僅十七天。王爾德是真正意義上的愛爾蘭才子,他是詩人、劇作家,兼寫童話和小說,在倫敦社交界和藝術界以才智和浮華聞名,《笨拙》雜志樂于以他為諷刺和挖苦的對象。作為唯美主義藝術的代言人,王爾德主張“為藝術而藝術”,他后來因為同性戀入獄服刑。
有一年夏天,我在巴黎的拉雪茲公墓拜謁過王爾德,他是少女喜愛的作家,墓碑前擺滿了鮮艷的玫瑰,又一次令我想起那首古老的名歌。這與王爾德英年早逝有關,當他在1900年患急性腦炎于巴黎去世時,蕭伯納的成名之作《凱撒和克婁巴特拉》正準備上演。蕭后來多活了五十年,他留給世人的形象是一個白胡須的老翁。
有一首愛爾蘭民歌曲調憂傷、凄美,歌名也非常浪漫,叫《夏日最后的玫瑰》,它與當今紅極一時的U2樂隊的風格相去甚遠。十九世紀中葉,愛爾蘭人和英國人、德國人一起組成了移居美國的第一批歐洲人的主體,尤其在紐約一帶較為集中,以至于愛爾蘭的國慶日————圣巴特里克節(jié)————極其罕見地成為美國的法定節(jié)日。
巴特里克是愛爾蘭最主要的圣人和民族使徒,以將基督教傳入愛爾蘭聞名。他活躍于公元五世紀,出身在受羅馬文化熏陶的不列顛家庭,16歲被愛爾蘭人擄去,為奴六年,期間虔誠信教,輾轉逃回不列顛,行將餓斃時再次被擄,不久終得以與家人團聚。傳說巴特里克返回不列顛后,在夢中見到有人交給他一封題為《愛爾蘭人的呼聲》的信,仿佛聽到一群愛爾蘭人在請求回到他們中間。到七世紀末,巴特里克已成為傳奇人物,他向不信教的人顯示三葉苜蓿花,并用這種植物的三葉一柄比擬上帝的三位一體。三葉苜?;ㄈ缃癯蔀閻蹱柼m的國花,每年3月17日圣巴特里克節(jié),居住在世界各地的愛爾蘭人都在襟上佩戴此花。
正如奧地利人在音樂上的成就可以與德國人媲美,愛爾蘭人在文學上的成就也可以與英國人相提并論。斯威夫特、王爾德、蕭伯納、葉芝、喬伊斯、貝克特、希尼,這一串閃閃發(fā)光的名字猶如北斗七星輝耀在天空,而愛爾蘭的人口僅有英國的十六分之一。為了出人頭地,這些作家都來到倫敦或巴黎闖天下,并且使用英語或法語寫作。
除了斯威夫特和尚健在的希尼以外,其余五位都客死異鄉(xiāng)。以諷刺小說《格列佛游記》聞名的斯威夫特終日幻想著航海,與此相對應的是,他年輕時就患有梅尼埃爾氏病,一生伴隨著周期性的昏眩和嘔吐。晚年斯威夫特因中風失去語言能力,最后被宣布不能生活自理,他死后下葬在圣巴特里克大教堂。
此后的一個多世紀里,愛爾蘭文學幾乎是一片空白,直到1856年秋天,奧斯卡·王爾德和蕭伯納才雙雙降生在都伯林,兩人相差僅十七天。王爾德是真正意義上的愛爾蘭才子,他是詩人、劇作家,兼寫童話和小說,在倫敦社交界和藝術界以才智和浮華聞名,《笨拙》雜志樂于以他為諷刺和挖苦的對象。作為唯美主義藝術的代言人,王爾德主張“為藝術而藝術”,他后來因為同性戀入獄服刑。
有一年夏天,我在巴黎的拉雪茲公墓拜謁過王爾德,他是少女喜愛的作家,墓碑前擺滿了鮮艷的玫瑰,又一次令我想起那首古老的名歌。這與王爾德英年早逝有關,當他在1900年患急性腦炎于巴黎去世時,蕭伯納的成名之作《凱撒和克婁巴特拉》正準備上演。蕭后來多活了五十年,他留給世人的形象是一個白胡須的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