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加拿大不到一個月,在飛機場做了一份工,是清潔工,經(jīng)理只讓我填了一個表,內(nèi)容簡單不過,只是姓名、出生日期、地址、電話和S.I.N社會保險號碼,就馬上開工,當時我想大概只是臨時工就簡單些吧!
但如果在大陸,到飛機場如此重要部門工作,要查清祖宗三代、階級成份、社會關(guān)系、個人歷史等等,恐怕一頭半月還查不清楚吧!哪會即登記立上工的呢!
經(jīng)過那里的一個越南朋友,也是清潔工的介紹,到現(xiàn)在的航空服務(wù)公司做工,這位朋友下午在機場上工,下班后到另一間做,一天做十六小時,拚搏勁十足。
他介紹說這公司工人有工會、大機構(gòu),福利好、工資高,比低標準工資高一倍,還經(jīng)過工會談判每年加工資,每班供應(yīng)一餐飯食。
自己是無產(chǎn)階級,來到加國,是一無所有。
在大陸申請移民加國,學校按離職辦理,每年工齡發(fā)一月工資,當時工資是人民幣六十元,二拾年工齡發(fā)給了一千二百元,由于外匯受管制,這千二元還不能全換成港幣。換了港幣,折成加幣僅僅夠一家四口從香港飛來多倫多的機票吧!
辭去了公職,摔了鐵飯碗,吊銷了戶口,斷絕了油、糧、煤等供應(yīng),住房退還,已經(jīng)沒有回頭余地。背水一戰(zhàn),破釜沉舟。過河卒子,只有向前。
一無所有,更一無所懼,不是說無產(chǎn)階級失去的只是身上的枷鎖嗎?
幸好,人力資源部馬上介紹內(nèi)子去職業(yè)學校培訓,給予高的職業(yè)津貼,還有車費津貼,認為我的工作不穩(wěn)定,算失業(yè)。所以盡力來資助我們,我們這些新移民是生活無憂,很有人情味。
兒女都不費一文進了學校,每月政府寄來兒童津貼(俗稱牛奶金),以濟燃眉之急。
后方穩(wěn)定,親友各方來援。有危而后有機,有新的機會何不一試?騎牛找馬吧!
初識人權(quán)
到了那間FLIGHT KITCHEN ,見到了人事部經(jīng)理,是個大胖子,笑容滿臉,問我:
“是來找工嗎?”
“是!”
“請跟我來?!?BR> 當然要填表,這次申請FULL TIME,全職工,應(yīng)該嚴格一些吧!
不!還是一樣,那個基本五項:姓名、出生日期、電話、地址、SIN號碼。還加了一項:學業(yè)程度:小學、中學、大學。
這次多了一個表,就是要簽名同意自動加入工會。該公司不雇非工會雇員。
他叫我第二天就上班,他還說明了我的職位、工資、福利、班次等,然后送我出門。
真不相信,找個工作這么簡單,征詢一位老華僑意見,他叫我讀一讀“安省新移民手冊?!?BR> 該書在“就業(yè)”一章指出:
“安省人權(quán)法例保障人民不因種族、宗教、膚色、年齡、性別、國籍、祖裔、出生地及婚配狀況而受歧視?!?BR> 它還接著指出,雇主不能詢問求職人的出生地,不能索閱出生證明書或相片,亦不得問關(guān)于種族、國籍、膚色或宗教問題。
除非經(jīng)委員會同意,性別與婚配亦不能影響求職者的雇傭決定。
加拿大公司嚴格執(zhí)行法令,反對歧視。
哈哈!我這個無產(chǎn)階級的一員得到的不僅是民主、自由,還有人權(quán)!人權(quán)!
怪不得經(jīng)理不問我出生地、母語、國籍、宗教信仰,是否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什么都不問,當然也不要相片存檔了。
記得,工作幾年后,部門經(jīng)理拿了一個求職申請表來問我,是否能從姓名中判斷申請人是男還是女?因為表中沒有SEX(性別)這一項,表是寄來的,我看拼寫法是越南式拼音,與我們一樣,無法從譯名中看出性別來,只能說SORRY!
人權(quán)委員會指出雇主征聘廣告中不能指明聘什么種族、性別、宗教、膚色或年齡的雇員,包括不能用“他”、“她”這類帶排斥性字眼,例如“男管工”、“女侍應(yīng)”等屬于禁止之列。若見到違反標準的啟事,可以檢舉。
要檢舉,打開一份三大報刊之一的廣告招人欄,你可以看到“男司機”、“女侍應(yīng)”、“年輕力壯”,還有“不吸煙”等等。更有“請美女”、“請年青小姐”、“美麗大方活潑開朗”這一類廣告,不知人權(quán)委員會有什么辦法去對待這些雇主?為什么有些公司做得到而有些又做不到?
在雇傭時已經(jīng)受到歧視,在工作中受歧視的機會會大一些,是嗎?
除了種族、膚色、宗教等,還有一項規(guī)定:不得因已獲赦免之罪案紀錄而受歧視。
也就是說,不準問雇員的過去歷史,那怕是剛從牢獄釋放出來。所以不能問雇員的曾用名。他(她)已改了名,你無權(quán)過問。
這就是加拿大人權(quán)委員會的反歧視法,在這里工作,應(yīng)該有一份安心。
初次做工
頭一天上工,確實心慌,來此一個月,對多倫多、加拿大、西方社會都是陌生的。
進入工廠,不辨東西南北。耳邊聽到廣播不斷的命令,喚這個,叫那個,還有航班號碼和各種代號、數(shù)字,一點不懂。
還是那個經(jīng)理,帶我進更衣室,給了一個自動鎖和密碼,一個儲衣柜。領(lǐng)取了一套白色清潔的工作服,一頂白紙帽,蓋住頭發(fā)。然后進入工作間。
工作間入口有明顯告示牌,沒有工作服,不準內(nèi)進。
雖然它不象交通規(guī)例的禁入牌那樣,違章抄牌、扣分、罰款,但所有工人均自覺遵守,所有外來者:各航空公司代表團、學校學生實習者、上級檢查團等無一例外,或穿或披上清潔白色工作服,帶帽子才能入內(nèi)。
經(jīng)過某一個車間,只見傳送帶不斷轉(zhuǎn)動。工人們將各種食物放在餐盤上……
又到另一車間,那是大廚房,幾個帶著高高帽子的廚師在煮食物……
經(jīng)過廚房來到另一間,先到經(jīng)理室,上書,EQUIPMENT MANAGER(譯“必需品”部吧?。?。
經(jīng)理是黃臉孔,心里一喜。好像遇到個熟朋友。不料他頭一句就是:DO NOT SPEAK CHINESE.THIS IS CANADA.
從口音我知道他是香港來的。他叫我填一張表,與在人事部的一樣,這張存在這里吧了!
后來他有一天靜靜地告訴我,說他與我講中文會引起別人懷疑,在工作場所不能講。
他叫來了工頭SUPERVISOR,是個印裔,領(lǐng)著我走去車間。
走到流水作業(yè)線上,這里一共六條傳送帶,帶我到第三線。
每線有三個工人,叫我站在后,原來的工人就走了。
領(lǐng)頭線的是個意大利胖老媽媽,有時聽不清她說意大利語還是英語。
第二位是個高大黑女人,來自牙買加JAMAICA.
她把我叫作CHINAMAN,我問她為什么不叫正式的CHINESE,她說,在她們國家都是這樣叫的,我看這也符合英語習慣,又沒有歧視成份,而且這里她的同胞都這樣叫,我又是的中國人。(那位經(jīng)理不久就調(diào)回溫哥華了)
流水作業(yè)
不經(jīng)任何訓練就正式上崗,當然是眼見功夫,普通人一看即會。
站在傳送帶旁,作為機器的一個附件、零件,作機械性動作就可以了。
上方是一個斜架,放置方形的塑膠帶格的籃筐,將傳送帶上拾起來,回收清潔的餐具、用具放進去,放滿了,往上一推,這個筐就由滾輪送往大蒸汽機洗滌去了。
頭頂上有傳送帶,將這些籃筐送回來。讓我們?nèi)∠路旁诩苌显儆谩?BR> 傳送帶是不停的動轉(zhuǎn),除非是機器出了毛病。
航空公司,為各航班服務(wù),所有航機的餐車全推到這里來。在下一個回程航班前將所有餐車、電爐、餐具全部清洗、消毒干凈,然后按乘客數(shù)量放上新鮮食物送上航機上。
我們做的是第一個工序,將餐車清理,將所有餐具、用具,分門別類清潔好,送給食品部。
各航空公司餐具都不同,同公司的不同機型用不同的餐具,傳送帶上真的五花八門,一會一個樣。
那位黑女人很友好,每次都告訴我,什么用具要拾起來,如何排到筐中,什么是垃圾,倒進水渠……
當我手忙腳亂時她主動幫我,確實處理不了時,替我按電鈕,停了傳送帶。告訴老媽媽要放慢速度,因我是新手,第一天上工呢!
我有點緊張,生怕將漏拾的餐具,誤倒入水渠,更怕刀、叉、匙羹等漏拾,流入了傳送帶,使機器出故障、停轉(zhuǎn)。
那位牙買加人很友善,告訴我,萬一誤倒入水渠,到了垃圾房,清理后還會送回來,不分緊張。
形狀不同,質(zhì)料各異,但總起來不過是餐盤、焙盆、碗、碟、刀、和叉,其它異物,倒之可也!
所有紙包、軟塑沒有回收、洗滌之可能,一經(jīng)熱水就完。只有硬塑膠才經(jīng)得起熱、冷、清毒水沖洗,原則確定,就較易處理了。
忙亂了一陣子,兩小時過去了。是小休時間,按規(guī)定,兩小時有拾分鐘休息,停了傳送帶,洗了手,去休息室休息。
休息室也是餐廳,全日供應(yīng)牛奶、咖啡、面包,每日供三次熱餐。
熱餐一般是兩種肉食,一主食,一蔬菜,有時廚房部門不忙,就給我們加一盤色拉或熱湯,這也是公司福利之一,只收取35仙。
到餐廳一看,原來我們部門還有兩位黃臉孔、黑頭發(fā)的亞裔女性,一交談她們一位來自新加坡,一位從印尼來,只講英語,不懂漢語。
環(huán)顧人群,女性占70%以上,膚色各異。印裔、黑人、白人、南斯拉夫人等。后來知道曾被戲稱為“聯(lián)合國工廠”。
休息后,回到工作線上,這次遇到生平第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把大盒大盒的新鮮牛奶倒入水渠。
但如果在大陸,到飛機場如此重要部門工作,要查清祖宗三代、階級成份、社會關(guān)系、個人歷史等等,恐怕一頭半月還查不清楚吧!哪會即登記立上工的呢!
經(jīng)過那里的一個越南朋友,也是清潔工的介紹,到現(xiàn)在的航空服務(wù)公司做工,這位朋友下午在機場上工,下班后到另一間做,一天做十六小時,拚搏勁十足。
他介紹說這公司工人有工會、大機構(gòu),福利好、工資高,比低標準工資高一倍,還經(jīng)過工會談判每年加工資,每班供應(yīng)一餐飯食。
自己是無產(chǎn)階級,來到加國,是一無所有。
在大陸申請移民加國,學校按離職辦理,每年工齡發(fā)一月工資,當時工資是人民幣六十元,二拾年工齡發(fā)給了一千二百元,由于外匯受管制,這千二元還不能全換成港幣。換了港幣,折成加幣僅僅夠一家四口從香港飛來多倫多的機票吧!
辭去了公職,摔了鐵飯碗,吊銷了戶口,斷絕了油、糧、煤等供應(yīng),住房退還,已經(jīng)沒有回頭余地。背水一戰(zhàn),破釜沉舟。過河卒子,只有向前。
一無所有,更一無所懼,不是說無產(chǎn)階級失去的只是身上的枷鎖嗎?
幸好,人力資源部馬上介紹內(nèi)子去職業(yè)學校培訓,給予高的職業(yè)津貼,還有車費津貼,認為我的工作不穩(wěn)定,算失業(yè)。所以盡力來資助我們,我們這些新移民是生活無憂,很有人情味。
兒女都不費一文進了學校,每月政府寄來兒童津貼(俗稱牛奶金),以濟燃眉之急。
后方穩(wěn)定,親友各方來援。有危而后有機,有新的機會何不一試?騎牛找馬吧!
初識人權(quán)
到了那間FLIGHT KITCHEN ,見到了人事部經(jīng)理,是個大胖子,笑容滿臉,問我:
“是來找工嗎?”
“是!”
“請跟我來?!?BR> 當然要填表,這次申請FULL TIME,全職工,應(yīng)該嚴格一些吧!
不!還是一樣,那個基本五項:姓名、出生日期、電話、地址、SIN號碼。還加了一項:學業(yè)程度:小學、中學、大學。
這次多了一個表,就是要簽名同意自動加入工會。該公司不雇非工會雇員。
他叫我第二天就上班,他還說明了我的職位、工資、福利、班次等,然后送我出門。
真不相信,找個工作這么簡單,征詢一位老華僑意見,他叫我讀一讀“安省新移民手冊?!?BR> 該書在“就業(yè)”一章指出:
“安省人權(quán)法例保障人民不因種族、宗教、膚色、年齡、性別、國籍、祖裔、出生地及婚配狀況而受歧視?!?BR> 它還接著指出,雇主不能詢問求職人的出生地,不能索閱出生證明書或相片,亦不得問關(guān)于種族、國籍、膚色或宗教問題。
除非經(jīng)委員會同意,性別與婚配亦不能影響求職者的雇傭決定。
加拿大公司嚴格執(zhí)行法令,反對歧視。
哈哈!我這個無產(chǎn)階級的一員得到的不僅是民主、自由,還有人權(quán)!人權(quán)!
怪不得經(jīng)理不問我出生地、母語、國籍、宗教信仰,是否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什么都不問,當然也不要相片存檔了。
記得,工作幾年后,部門經(jīng)理拿了一個求職申請表來問我,是否能從姓名中判斷申請人是男還是女?因為表中沒有SEX(性別)這一項,表是寄來的,我看拼寫法是越南式拼音,與我們一樣,無法從譯名中看出性別來,只能說SORRY!
人權(quán)委員會指出雇主征聘廣告中不能指明聘什么種族、性別、宗教、膚色或年齡的雇員,包括不能用“他”、“她”這類帶排斥性字眼,例如“男管工”、“女侍應(yīng)”等屬于禁止之列。若見到違反標準的啟事,可以檢舉。
要檢舉,打開一份三大報刊之一的廣告招人欄,你可以看到“男司機”、“女侍應(yīng)”、“年輕力壯”,還有“不吸煙”等等。更有“請美女”、“請年青小姐”、“美麗大方活潑開朗”這一類廣告,不知人權(quán)委員會有什么辦法去對待這些雇主?為什么有些公司做得到而有些又做不到?
在雇傭時已經(jīng)受到歧視,在工作中受歧視的機會會大一些,是嗎?
除了種族、膚色、宗教等,還有一項規(guī)定:不得因已獲赦免之罪案紀錄而受歧視。
也就是說,不準問雇員的過去歷史,那怕是剛從牢獄釋放出來。所以不能問雇員的曾用名。他(她)已改了名,你無權(quán)過問。
這就是加拿大人權(quán)委員會的反歧視法,在這里工作,應(yīng)該有一份安心。
初次做工
頭一天上工,確實心慌,來此一個月,對多倫多、加拿大、西方社會都是陌生的。
進入工廠,不辨東西南北。耳邊聽到廣播不斷的命令,喚這個,叫那個,還有航班號碼和各種代號、數(shù)字,一點不懂。
還是那個經(jīng)理,帶我進更衣室,給了一個自動鎖和密碼,一個儲衣柜。領(lǐng)取了一套白色清潔的工作服,一頂白紙帽,蓋住頭發(fā)。然后進入工作間。
工作間入口有明顯告示牌,沒有工作服,不準內(nèi)進。
雖然它不象交通規(guī)例的禁入牌那樣,違章抄牌、扣分、罰款,但所有工人均自覺遵守,所有外來者:各航空公司代表團、學校學生實習者、上級檢查團等無一例外,或穿或披上清潔白色工作服,帶帽子才能入內(nèi)。
經(jīng)過某一個車間,只見傳送帶不斷轉(zhuǎn)動。工人們將各種食物放在餐盤上……
又到另一車間,那是大廚房,幾個帶著高高帽子的廚師在煮食物……
經(jīng)過廚房來到另一間,先到經(jīng)理室,上書,EQUIPMENT MANAGER(譯“必需品”部吧?。?。
經(jīng)理是黃臉孔,心里一喜。好像遇到個熟朋友。不料他頭一句就是:DO NOT SPEAK CHINESE.THIS IS CANADA.
從口音我知道他是香港來的。他叫我填一張表,與在人事部的一樣,這張存在這里吧了!
后來他有一天靜靜地告訴我,說他與我講中文會引起別人懷疑,在工作場所不能講。
他叫來了工頭SUPERVISOR,是個印裔,領(lǐng)著我走去車間。
走到流水作業(yè)線上,這里一共六條傳送帶,帶我到第三線。
每線有三個工人,叫我站在后,原來的工人就走了。
領(lǐng)頭線的是個意大利胖老媽媽,有時聽不清她說意大利語還是英語。
第二位是個高大黑女人,來自牙買加JAMAICA.
她把我叫作CHINAMAN,我問她為什么不叫正式的CHINESE,她說,在她們國家都是這樣叫的,我看這也符合英語習慣,又沒有歧視成份,而且這里她的同胞都這樣叫,我又是的中國人。(那位經(jīng)理不久就調(diào)回溫哥華了)
流水作業(yè)
不經(jīng)任何訓練就正式上崗,當然是眼見功夫,普通人一看即會。
站在傳送帶旁,作為機器的一個附件、零件,作機械性動作就可以了。
上方是一個斜架,放置方形的塑膠帶格的籃筐,將傳送帶上拾起來,回收清潔的餐具、用具放進去,放滿了,往上一推,這個筐就由滾輪送往大蒸汽機洗滌去了。
頭頂上有傳送帶,將這些籃筐送回來。讓我們?nèi)∠路旁诩苌显儆谩?BR> 傳送帶是不停的動轉(zhuǎn),除非是機器出了毛病。
航空公司,為各航班服務(wù),所有航機的餐車全推到這里來。在下一個回程航班前將所有餐車、電爐、餐具全部清洗、消毒干凈,然后按乘客數(shù)量放上新鮮食物送上航機上。
我們做的是第一個工序,將餐車清理,將所有餐具、用具,分門別類清潔好,送給食品部。
各航空公司餐具都不同,同公司的不同機型用不同的餐具,傳送帶上真的五花八門,一會一個樣。
那位黑女人很友好,每次都告訴我,什么用具要拾起來,如何排到筐中,什么是垃圾,倒進水渠……
當我手忙腳亂時她主動幫我,確實處理不了時,替我按電鈕,停了傳送帶。告訴老媽媽要放慢速度,因我是新手,第一天上工呢!
我有點緊張,生怕將漏拾的餐具,誤倒入水渠,更怕刀、叉、匙羹等漏拾,流入了傳送帶,使機器出故障、停轉(zhuǎn)。
那位牙買加人很友善,告訴我,萬一誤倒入水渠,到了垃圾房,清理后還會送回來,不分緊張。
形狀不同,質(zhì)料各異,但總起來不過是餐盤、焙盆、碗、碟、刀、和叉,其它異物,倒之可也!
所有紙包、軟塑沒有回收、洗滌之可能,一經(jīng)熱水就完。只有硬塑膠才經(jīng)得起熱、冷、清毒水沖洗,原則確定,就較易處理了。
忙亂了一陣子,兩小時過去了。是小休時間,按規(guī)定,兩小時有拾分鐘休息,停了傳送帶,洗了手,去休息室休息。
休息室也是餐廳,全日供應(yīng)牛奶、咖啡、面包,每日供三次熱餐。
熱餐一般是兩種肉食,一主食,一蔬菜,有時廚房部門不忙,就給我們加一盤色拉或熱湯,這也是公司福利之一,只收取35仙。
到餐廳一看,原來我們部門還有兩位黃臉孔、黑頭發(fā)的亞裔女性,一交談她們一位來自新加坡,一位從印尼來,只講英語,不懂漢語。
環(huán)顧人群,女性占70%以上,膚色各異。印裔、黑人、白人、南斯拉夫人等。后來知道曾被戲稱為“聯(lián)合國工廠”。
休息后,回到工作線上,這次遇到生平第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把大盒大盒的新鮮牛奶倒入水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