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考自行命題已經(jīng)走過了3個年頭,有哪些經(jīng)驗值得總結(jié)?有什么缺憾值得關(guān)注?3年的經(jīng)驗又將對今后的命題走向提供怎樣的借鑒?近日,福建省語文學會組織了一批語文專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并著成《專家評析福建語文高考自行命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書。本報記者近日采訪了相關(guān)老師,了解他們對語文高考自行命題的總結(jié)和反思,也希望能給考生的復習備考提供幫助。
回顧
試卷改革:三年邁出三大步
“ 福建語文高考,三年邁出了三大步。”福建師大文學院博士生導師潘新和教授認為,命題為考生提供了多大的思維、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是一條重要的評價指標。
2004年的高考作文,以10個人物和文學形象為話題備選,一鳴驚人,命題改革走在全國前列。這一年由于剛開始自行命題改革,時間緊迫,只能率由舊章、穩(wěn)中求變。在題型和賦分上變動不大,但第一卷減掉3分,加到第二卷,已經(jīng)透露出了“語基題”減分的信息。試卷的亮點是作文題。該題一改陳腐的時政話題或僵化的二元對立“思辨”話題,要求考生在10個人物或文學形象中選擇一個作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這道題被公認為是當年的作文題。一些專家評價說:“這很符合推動語文教學改革的宗旨,就是把作文與讀書緊緊結(jié)合起來,通過考作文來反映學生讀書的情況?!?BR> 2005年,語基題大幅削減,作文增至70分,再次引人注目。第一卷從2004年的42分銳減到24分,一下子去掉18分,潘新和老師認為,這是對“偽語文考試動的一次大手術(shù)”。
2006年的作文題,以3道不同類型的話題備選,徹底打破高考作文題的單一模式,彰顯了殘酷競爭下的溫情與體貼。
潘新和教授認為,機改題、客觀題逐漸退出高考,是勢所必然。對于語文基礎(chǔ)知識該如何考查,他有自己的看法。
語音應(yīng)該考嗎?——答對拼音題的學生,普通話未必說得好,可能還是滿口地方腔。語音題要考就考真的:面試。如果高考這樣做有難度,可以在高中會考中進行,或讓學生通過普通話考級。
錯別字、熟語、病句、邏輯、修辭怎么考?——應(yīng)在閱讀、寫作中,在語言運用實際中考。
社科文、科技文怎么考?——這是文字游戲,考試大可不必。命題者自己都命得死去活來,連專家、學者都做不出來,有什么理由拿來折磨中學生?一定要考查的話就交給寫作好了。會寫作,就意味著會用信息。
文言文怎么考?——考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也可以直接考賞析。
古典詩詞、現(xiàn)代文怎么考?——可以考詩詞鑒賞、作品評論,也可以像作文題一樣,多出幾道,讓學生選做。
應(yīng)該避開當前社會熱點,否則易限制學生發(fā)揮,命題也成為封閉型了
對于近幾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題,特級教師王立根老師認為,高考作文命題,應(yīng)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基本理念、美學追求、價值取向、寫作態(tài)度等。
“好的作文題應(yīng)該盡量減少審題障礙,不要搞捉迷藏、繞彎子,要直白質(zhì)樸;不要耍弄一些淺表的文辭,應(yīng)多一些實際的思考交流。”他建議,命題立意的指向性不能太過明顯,應(yīng)該避開當前社會的熱點。他認為,作文的命題最主要的是要檢驗學生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如果題目直奔主題,那就剝奪了學生闡述自己觀點的權(quán)利,使思想活躍、認知深刻的學生不能展示自己的才華,命題就成為封閉型的了。比如,去年連戰(zhàn)來訪,出現(xiàn)了“愿景”這一新詞,某市高考卷就以“愿景”為題,這就會出現(xiàn)“宿構(gòu)”“套作”之文,即便沒有,因指向性太明,也會讓考生把所有有關(guān)“理想”“追求”的材料都與“愿景”。
古詩鑒賞:我省僅6分,外省已提到8分
篇幅不宜過長,也不能太淺顯,以唐、宋絕句和律詩為主,也可選擇合適的宋詞、元曲。
福州屏東中學朱之琳老師對我省3年語文高考詩歌鑒賞題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從考查形式上看,詩歌鑒賞題摒棄客觀選擇題,改考主觀表述題,便于學生張揚思維個性,展示語言表達能力。但考題從內(nèi)容到形式變化不大,均為唐宋近體詩,都考語言鑒賞和表現(xiàn)手法,考題設(shè)計如出一轍;詩歌鑒賞題的分值偏低,3年都維持6分不變,而2006年全國卷和江蘇、山東、四川、遼寧等地高考試卷的古詩詞鑒賞題分值已經(jīng)提高到8分。
對此,朱之琳老師建議:古詩選材應(yīng)繼續(xù)堅持“經(jīng)典”“淺顯”的原則,不能太艱深,不宜有學生不熟悉的典故,但也不能選學生爛熟的作品;篇幅不宜過長,以唐、宋絕句和律詩為主,也可選擇合適的宋詞、元曲等;選詩從內(nèi)容上看,優(yōu)秀的寫景抒情之作應(yīng)成為關(guān)注的對象;命題仍然要堅持開放性原則,主觀題應(yīng)占主導位置。她認為,今后的詩歌鑒賞主觀題,可能不會再僅僅局限于對單首詩字詞句的理解把握,而是由單一性向綜合性過渡。
回顧
試卷改革:三年邁出三大步
“ 福建語文高考,三年邁出了三大步。”福建師大文學院博士生導師潘新和教授認為,命題為考生提供了多大的思維、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是一條重要的評價指標。
2004年的高考作文,以10個人物和文學形象為話題備選,一鳴驚人,命題改革走在全國前列。這一年由于剛開始自行命題改革,時間緊迫,只能率由舊章、穩(wěn)中求變。在題型和賦分上變動不大,但第一卷減掉3分,加到第二卷,已經(jīng)透露出了“語基題”減分的信息。試卷的亮點是作文題。該題一改陳腐的時政話題或僵化的二元對立“思辨”話題,要求考生在10個人物或文學形象中選擇一個作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這道題被公認為是當年的作文題。一些專家評價說:“這很符合推動語文教學改革的宗旨,就是把作文與讀書緊緊結(jié)合起來,通過考作文來反映學生讀書的情況?!?BR> 2005年,語基題大幅削減,作文增至70分,再次引人注目。第一卷從2004年的42分銳減到24分,一下子去掉18分,潘新和老師認為,這是對“偽語文考試動的一次大手術(shù)”。
2006年的作文題,以3道不同類型的話題備選,徹底打破高考作文題的單一模式,彰顯了殘酷競爭下的溫情與體貼。
潘新和教授認為,機改題、客觀題逐漸退出高考,是勢所必然。對于語文基礎(chǔ)知識該如何考查,他有自己的看法。
語音應(yīng)該考嗎?——答對拼音題的學生,普通話未必說得好,可能還是滿口地方腔。語音題要考就考真的:面試。如果高考這樣做有難度,可以在高中會考中進行,或讓學生通過普通話考級。
錯別字、熟語、病句、邏輯、修辭怎么考?——應(yīng)在閱讀、寫作中,在語言運用實際中考。
社科文、科技文怎么考?——這是文字游戲,考試大可不必。命題者自己都命得死去活來,連專家、學者都做不出來,有什么理由拿來折磨中學生?一定要考查的話就交給寫作好了。會寫作,就意味著會用信息。
文言文怎么考?——考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也可以直接考賞析。
古典詩詞、現(xiàn)代文怎么考?——可以考詩詞鑒賞、作品評論,也可以像作文題一樣,多出幾道,讓學生選做。
應(yīng)該避開當前社會熱點,否則易限制學生發(fā)揮,命題也成為封閉型了
對于近幾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題,特級教師王立根老師認為,高考作文命題,應(yīng)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基本理念、美學追求、價值取向、寫作態(tài)度等。
“好的作文題應(yīng)該盡量減少審題障礙,不要搞捉迷藏、繞彎子,要直白質(zhì)樸;不要耍弄一些淺表的文辭,應(yīng)多一些實際的思考交流。”他建議,命題立意的指向性不能太過明顯,應(yīng)該避開當前社會的熱點。他認為,作文的命題最主要的是要檢驗學生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如果題目直奔主題,那就剝奪了學生闡述自己觀點的權(quán)利,使思想活躍、認知深刻的學生不能展示自己的才華,命題就成為封閉型的了。比如,去年連戰(zhàn)來訪,出現(xiàn)了“愿景”這一新詞,某市高考卷就以“愿景”為題,這就會出現(xiàn)“宿構(gòu)”“套作”之文,即便沒有,因指向性太明,也會讓考生把所有有關(guān)“理想”“追求”的材料都與“愿景”。
古詩鑒賞:我省僅6分,外省已提到8分
篇幅不宜過長,也不能太淺顯,以唐、宋絕句和律詩為主,也可選擇合適的宋詞、元曲。
福州屏東中學朱之琳老師對我省3年語文高考詩歌鑒賞題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從考查形式上看,詩歌鑒賞題摒棄客觀選擇題,改考主觀表述題,便于學生張揚思維個性,展示語言表達能力。但考題從內(nèi)容到形式變化不大,均為唐宋近體詩,都考語言鑒賞和表現(xiàn)手法,考題設(shè)計如出一轍;詩歌鑒賞題的分值偏低,3年都維持6分不變,而2006年全國卷和江蘇、山東、四川、遼寧等地高考試卷的古詩詞鑒賞題分值已經(jīng)提高到8分。
對此,朱之琳老師建議:古詩選材應(yīng)繼續(xù)堅持“經(jīng)典”“淺顯”的原則,不能太艱深,不宜有學生不熟悉的典故,但也不能選學生爛熟的作品;篇幅不宜過長,以唐、宋絕句和律詩為主,也可選擇合適的宋詞、元曲等;選詩從內(nèi)容上看,優(yōu)秀的寫景抒情之作應(yīng)成為關(guān)注的對象;命題仍然要堅持開放性原則,主觀題應(yīng)占主導位置。她認為,今后的詩歌鑒賞主觀題,可能不會再僅僅局限于對單首詩字詞句的理解把握,而是由單一性向綜合性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