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藝術論
61、藝術的存在方式:①藝術首先存在于藝術的意象世界中;②藝術只能存在于主體(人)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中;③藝術存在于從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品→藝術接受這樣一個由三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的動態(tài)流程之中。(多選)
62、作為中介,藝術品有三個基本特征:第一是他律性。第二是形式符號性。第三是開放性。
63、天才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主要表現為:①藝術敏感(感受力);②藝術想象力;③藝術技巧;④靈感。(多選)
64、西方接受美學認為,人自身的生理素質、文化教育、傳統(tǒng)積淀以及所處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審美文化心理結構,即“期待視界”。
第七章西方美育思想史述評
65、柏拉圖:藝術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欣賞者的摹仿。(選擇、填空)
66、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能有一種“凈化”作用,或譯為“陶冶”,是一種審美的教育作用。
67、賀拉斯提出了的“寓教于樂”的原則。(單選)
68、1795年席勒發(fā)表《審美教育書簡》,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審美教育”的概念。
69、馬克思從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角度確立美育的基本任務。(選擇、填空)
70、美育的特點:①是感性的,通過潛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種感化。②美感教育是非常愉快的;③美感教育是不可抗拒的;④激勵欣賞者滿足自身獨創(chuàng)性的需要;⑤具有陶冶性情或泄導身心的作用。(多選)
71、美育通過三個途徑,來轉移我們的心理氣質和精神面貌:第一,從生理的興奮和快感,轉移到心理的恬適和愉悅。第二,從個別性的感受和形象,轉移到普遍性的觀照和沉思。第三,從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轉移到超功利性的曠達和賞玩。
名詞:
1 、美學之父:1750年德國理性主義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嘉登的學術專著《美學》一書出版,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才正式宣告成立。因此,我們把鮑姆嘉登尊崇為“美學之父”。
2 、移情說:是西主傳統(tǒng)美學中的代表性美論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思,它是要把我們人的主觀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們人的情感,因而令我們感到美。
3 、距離說:在我與物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以審美的態(tài)度來觀賞外物,這時就產生了美。代表人是英國的愛德華。布洛。
4 、美感:是人們對美的感受、體驗、觀照、欣賞、評價,以及由此而在內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滿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諧感、自由感。這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所獲得的享受,也是人類心靈所達到的境界。
5 、實驗美學:1871年,費希納開始創(chuàng)立實驗美學,倡導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實驗、觀察、內省和核對等方法,該派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經驗主義的研究方法,同時主要通過實驗,測量顏色、形狀、聲音等對于感覺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它們在心理上所發(fā)生的作用。
6 、直覺:直覺和感受一樣,是一種單純的感覺活動。它不涉及到事物的關系和概念,而只專注于事物本身所形成的印象。它是通過靈感對對象進行內部直觀的能力。一方面是物質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卻是心靈的情趣表現。
7 、審美想象: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它是人們在外在對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頭腦中對原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動過程。在審美過程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邏輯來進行活動的。
8 、通感:人是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它們之間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種感官的變化,常會引起其他感官的變化。它們之間還有協(xié)作,還有相互的影響和溝通。這種感覺現象就是通感。
9 、崇高:崇高作為美的一種范疇,又稱壯美。它主要指對象以其粗獷、博大的感性形態(tài),勁健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雄偉的氣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使人驚心動魄、心潮澎湃,進而受到強烈的鼓舞和激越,引直人們產生敬仰和贊嘆的情懷,從而提升和擴大人的精神境界。
10、悲?。ㄐ裕菏侵魅斯捎趫猿终x或積極進取,而與現實環(huán)境之間發(fā)生的沖突,沖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殘和毀滅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價值,從而激起悲壯之情而使人們的心靈得以凈化,精神得以提升。
61、藝術的存在方式:①藝術首先存在于藝術的意象世界中;②藝術只能存在于主體(人)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中;③藝術存在于從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品→藝術接受這樣一個由三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的動態(tài)流程之中。(多選)
62、作為中介,藝術品有三個基本特征:第一是他律性。第二是形式符號性。第三是開放性。
63、天才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主要表現為:①藝術敏感(感受力);②藝術想象力;③藝術技巧;④靈感。(多選)
64、西方接受美學認為,人自身的生理素質、文化教育、傳統(tǒng)積淀以及所處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審美文化心理結構,即“期待視界”。
第七章西方美育思想史述評
65、柏拉圖:藝術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欣賞者的摹仿。(選擇、填空)
66、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能有一種“凈化”作用,或譯為“陶冶”,是一種審美的教育作用。
67、賀拉斯提出了的“寓教于樂”的原則。(單選)
68、1795年席勒發(fā)表《審美教育書簡》,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審美教育”的概念。
69、馬克思從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角度確立美育的基本任務。(選擇、填空)
70、美育的特點:①是感性的,通過潛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種感化。②美感教育是非常愉快的;③美感教育是不可抗拒的;④激勵欣賞者滿足自身獨創(chuàng)性的需要;⑤具有陶冶性情或泄導身心的作用。(多選)
71、美育通過三個途徑,來轉移我們的心理氣質和精神面貌:第一,從生理的興奮和快感,轉移到心理的恬適和愉悅。第二,從個別性的感受和形象,轉移到普遍性的觀照和沉思。第三,從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轉移到超功利性的曠達和賞玩。
名詞:
1 、美學之父:1750年德國理性主義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嘉登的學術專著《美學》一書出版,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才正式宣告成立。因此,我們把鮑姆嘉登尊崇為“美學之父”。
2 、移情說:是西主傳統(tǒng)美學中的代表性美論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思,它是要把我們人的主觀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們人的情感,因而令我們感到美。
3 、距離說:在我與物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以審美的態(tài)度來觀賞外物,這時就產生了美。代表人是英國的愛德華。布洛。
4 、美感:是人們對美的感受、體驗、觀照、欣賞、評價,以及由此而在內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滿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諧感、自由感。這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所獲得的享受,也是人類心靈所達到的境界。
5 、實驗美學:1871年,費希納開始創(chuàng)立實驗美學,倡導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實驗、觀察、內省和核對等方法,該派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經驗主義的研究方法,同時主要通過實驗,測量顏色、形狀、聲音等對于感覺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它們在心理上所發(fā)生的作用。
6 、直覺:直覺和感受一樣,是一種單純的感覺活動。它不涉及到事物的關系和概念,而只專注于事物本身所形成的印象。它是通過靈感對對象進行內部直觀的能力。一方面是物質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卻是心靈的情趣表現。
7 、審美想象: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它是人們在外在對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頭腦中對原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動過程。在審美過程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邏輯來進行活動的。
8 、通感:人是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它們之間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種感官的變化,常會引起其他感官的變化。它們之間還有協(xié)作,還有相互的影響和溝通。這種感覺現象就是通感。
9 、崇高:崇高作為美的一種范疇,又稱壯美。它主要指對象以其粗獷、博大的感性形態(tài),勁健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雄偉的氣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使人驚心動魄、心潮澎湃,進而受到強烈的鼓舞和激越,引直人們產生敬仰和贊嘆的情懷,從而提升和擴大人的精神境界。
10、悲?。ㄐ裕菏侵魅斯捎趫猿终x或積極進取,而與現實環(huán)境之間發(fā)生的沖突,沖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殘和毀滅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價值,從而激起悲壯之情而使人們的心靈得以凈化,精神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