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為亞洲人群遺傳多樣性研究的最新成果,“泛亞SNP計劃”的第一期成果發(fā)表。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伙伴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計算生物學所徐書華副研究員是該項研究成果的共同通訊作者,負責數(shù)據(jù)分析和論文寫作。
據(jù)介紹,“泛亞SNP計劃”正式啟動于2005年,由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科研人員共同參與,旨在利用基因技術,從遺傳學角度揭示亞洲人,特別是東亞人祖先的遷徙路線。在單項型基因檢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單堿基多態(tài)性(SNP)的測定,也就是對DNA特定位置上的單個堿基序列的分析。經過近4年的研究,該項目共收集了覆蓋東亞、南亞及東南亞各區(qū)域的70多個亞洲代表人群的1700多例樣本,并進行了全基因組基因分型。
該項研究發(fā)現(xiàn),亞洲人群的遺傳結構與人群的語言結構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包括阿爾泰、漢藏、苗瑤、侗傣、南亞、南島等語系都有相應的可識別的遺傳成分,其相關性甚至高于遺傳結構與人群的地理分布的關系,說明現(xiàn)代人群的流動性很大,但文化語言的凝聚力依然很強。另一方面,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通常意義上的人群都包含多個遺傳組分,說明亞洲人群之間的基因交流相當頻繁。東亞人群的典型南北分布以及遺傳多樣性從南到北的梯度遞減模式,揭示了東亞人群的南方起源和史前北遷歷史。
研究認為,現(xiàn)代亞洲人群的基本遺傳結構特征和地理分布模式主要是人群早前遷移的結果。該研究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亞洲人群的精細遺傳結構,系統(tǒng)闡明了亞洲人群遺傳結構與地理分布及語言結構之間的關系。
據(jù)介紹,“泛亞SNP計劃”正式啟動于2005年,由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科研人員共同參與,旨在利用基因技術,從遺傳學角度揭示亞洲人,特別是東亞人祖先的遷徙路線。在單項型基因檢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單堿基多態(tài)性(SNP)的測定,也就是對DNA特定位置上的單個堿基序列的分析。經過近4年的研究,該項目共收集了覆蓋東亞、南亞及東南亞各區(qū)域的70多個亞洲代表人群的1700多例樣本,并進行了全基因組基因分型。
該項研究發(fā)現(xiàn),亞洲人群的遺傳結構與人群的語言結構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包括阿爾泰、漢藏、苗瑤、侗傣、南亞、南島等語系都有相應的可識別的遺傳成分,其相關性甚至高于遺傳結構與人群的地理分布的關系,說明現(xiàn)代人群的流動性很大,但文化語言的凝聚力依然很強。另一方面,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通常意義上的人群都包含多個遺傳組分,說明亞洲人群之間的基因交流相當頻繁。東亞人群的典型南北分布以及遺傳多樣性從南到北的梯度遞減模式,揭示了東亞人群的南方起源和史前北遷歷史。
研究認為,現(xiàn)代亞洲人群的基本遺傳結構特征和地理分布模式主要是人群早前遷移的結果。該研究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亞洲人群的精細遺傳結構,系統(tǒng)闡明了亞洲人群遺傳結構與地理分布及語言結構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