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五臟之傷,窮必及腎。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方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到血直須涼血散血。
52、內(nèi)熱曰煩,外熱曰燥。
53、寒之不寒無水也,熱之不熱無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
55、火動風生熱筋攣脈急,風扇火熾,而熾亂神迷,外竄經(jīng)脈則成痙。
56、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57、肺主氣屬衛(wèi),心主血屬營。
58、火郁發(fā)之,木郁達之,金郁泄之,土郁奪之,水郁折之。
59、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
60、膏粱之變,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62、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63、陽虛惡寒,陰虛惡熱。
64、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65、胃本不嘔,膽木克之則嘔。
66、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67、形寒飲冷傷肺。
68、木扣金鳴,土中瀉木。
69、耳聾宣肺。
70、胃喜清涼,脾喜溫。
71、脹在腹中痞在心下,脹有形,痞無形。
72、一切氣病用氣藥不效,少佐芎歸血氣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
74、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
75、少陽屬腎,腎上連肺。
76、淋屬肝膽,瀉屬脾胃。
77、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氣。
78、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79、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80、足太陰痰厥頭疼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虛風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內(nèi)不堅則善病風。
82、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83、辛開苦降,芳香開竅,淡滲利濕。
84、脈絡(luò)空虛賊邪不泄。
85、腦為元神之府,心為藏神之臟。
86、陰平陽泌精神乃滯。
87、手心熱來腹中熱,手心涼來腹中涼。
88、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
89、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
90、惡寒非寒明是熱癥。
91、惡熱非熱明是虛癥。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熱。
93、久痛無寒,暴痛無熱。
94、麻是氣虛,木是血虛。
95、牙痛長,腿痛短。
96、冬不用梔子,夏不用麻黃。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氣,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方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到血直須涼血散血。
52、內(nèi)熱曰煩,外熱曰燥。
53、寒之不寒無水也,熱之不熱無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
55、火動風生熱筋攣脈急,風扇火熾,而熾亂神迷,外竄經(jīng)脈則成痙。
56、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57、肺主氣屬衛(wèi),心主血屬營。
58、火郁發(fā)之,木郁達之,金郁泄之,土郁奪之,水郁折之。
59、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
60、膏粱之變,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62、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63、陽虛惡寒,陰虛惡熱。
64、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65、胃本不嘔,膽木克之則嘔。
66、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67、形寒飲冷傷肺。
68、木扣金鳴,土中瀉木。
69、耳聾宣肺。
70、胃喜清涼,脾喜溫。
71、脹在腹中痞在心下,脹有形,痞無形。
72、一切氣病用氣藥不效,少佐芎歸血氣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
74、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
75、少陽屬腎,腎上連肺。
76、淋屬肝膽,瀉屬脾胃。
77、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氣。
78、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79、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80、足太陰痰厥頭疼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眩虛風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內(nèi)不堅則善病風。
82、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83、辛開苦降,芳香開竅,淡滲利濕。
84、脈絡(luò)空虛賊邪不泄。
85、腦為元神之府,心為藏神之臟。
86、陰平陽泌精神乃滯。
87、手心熱來腹中熱,手心涼來腹中涼。
88、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
89、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
90、惡寒非寒明是熱癥。
91、惡熱非熱明是虛癥。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熱。
93、久痛無寒,暴痛無熱。
94、麻是氣虛,木是血虛。
95、牙痛長,腿痛短。
96、冬不用梔子,夏不用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