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個無車寸步難行的國家?!?•11”事件后,美國國務院給外交官換身份證的時間長了許多。來了兩個月,身份證還沒有到手。用護照是辦不了駕照 的,所以沒有車開。公交車是有的,也不擁擠,但車次少,兩趟車之間恨不得隔上半小時。出去游玩尚可,辦正事豈不全誤。而且害怕恐怖分子弄個汽車炸彈什么 的。于是只好“打的”。
“的哥”名副其實,因為基本上看不到女性司機。司機多是有色人種,黑人最多。大半已經不年輕了,不少是上了歲數(shù),這大約跟美國的出租車業(yè)歷史“悠久” 有關?!暗母纭眰兟窙r都極熟,要說去哪,包括那么多使館,根本不用告訴他哪條街、幾號,也能準確送達。出租車業(yè)管理嚴格,每個司機都有一個大本,上來一個 乘客,就要在本上記一筆。發(fā)票卻很隨便,甚至可以給一張空白的,讓乘客自己填。車錢不找零,零頭自動充作小費。
最可愛的是黑人老司機。沉默寡言,面帶微笑,慈祥如湯姆叔叔。但不多見。大凡都有天下“的哥”共有的毛病。最常見的是著急。美國人原本就性急,逢到交 通高峰時間,馬路上車堆得不見頭不見尾,這時更是本性大暴露。大家都開始往前蹭、擠,誰厲害算誰的。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是“的哥”占上風,他們車大,膽也 大,一邊罵著臟話,一邊不停地打著方向盤。有時候并非交通擁擠,只是前面有一兩輛車占了車道并且開得慢了一些,他們也一樣罵罵咧咧,左沖右突。想起國內常 有抱怨北京“的哥”不與國際接軌的,到這里看看,肯定也就見怪不怪。
“的哥”另一大嗜好是聊天。華盛頓的“的哥”多有手機。手機一響,也許是親戚,也許是朋友,也許是同行,抓起來就聊。一邊飛快地開著車,一邊飛快地說 著話。經常說的就不是英語了,而是家鄉(xiāng)話,嘰哩咕嚕,間或夾個英文詞,或是英文句子。你提心吊膽地害怕出事故,他卻興致盎然,往往到了目的地尚未打住,給 他小費倒有點嫌你礙事。
和乘客聊天的“的哥”很少,除非他覺得你英文頂好,正好他又孤獨得找不到人傾訴。然而有一次是例外。
那天晚上,我們去參加一個招待會,回來的時候照例“打的”。車往面前一停,發(fā)現(xiàn)司機竟是個黃皮膚。年紀已近花甲,清瘦的一張臉,頭發(fā)梳得一絲不亂。一 開車門,他頷首笑道,“你們好!”是很生硬的漢語。我們猜他一定是韓國人。果然不錯。他用英語告訴我們說,他姓樸,只會這一句中文。他說,我一看你們就是 中國人,因為你們英語講得很好。我來美國已經28年,差不多全世界的人都見過。在美國,英語講得的是德國人,第二是俄羅斯人,第三就是中國人了。他的 英文也并不好,口音挺重,乍一聽不大好懂。但同生一地,思維方式十分接近,語言也就不大是障礙了。
他說,亞洲人里,英語講得最差的是日本人,所以也很容易分辨。而且他們總是一副過分禮貌的樣子。想象著日本人不停地點頭鞠躬的樣子,我們深有同感地笑了。不過,他撇撇嘴,日本人表面是這樣,內心其實很冷漠,總是拒人千里之外,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
我們問他,現(xiàn)在亞洲人在美國過得好嗎?他說還行吧。亞洲人越來越多了,中國人開餐館的多,韓國人開小店的多。此言不虛。此時車窗外就閃過幾家中餐館和 韓國小店。同事們平常去買菜的小店,也是韓國人開的。我們說你怎么不去開店。他說他原來也是開店的呀,就是一家小店?!匾馓袅恕癝TORE”這個 詞,聲明店的規(guī)模很小。后來沒有了,才開出租車。
這真有些奇怪。他嘆口氣,說來話長嘍。顯然不是什么開心事,我們也不好意思去追問。一時間誰也沒有出聲,車廂里靜靜的。終于還是他自己憋不住了?!拔?的結發(fā)妻子,一到美國就生病去世了。后來我又找了個老婆,是個在美國長大的韓裔,很年輕,一天到晚花錢,花錢,再花錢,把我掙的錢全花光了??伤降着葜?個有錢的白人,把我給甩了。我只好賣掉小店來當‘的哥’,也算換種生活方式吧。”原來如此。
他又嘆口氣?!半S她去吧。我只希望她開心就好。這么多年了,她應該過得還好罷?!甭曇衾飵еo奈,更多的是寬容。其實就是這樣。愛一個人,不就是希 望她快樂嗎?話語之間,車已經駛到使館門口。8.5美元的車費,我們給了10塊錢。他很高興,發(fā)票上的簽名,特意寫了漢字。
“的哥”名副其實,因為基本上看不到女性司機。司機多是有色人種,黑人最多。大半已經不年輕了,不少是上了歲數(shù),這大約跟美國的出租車業(yè)歷史“悠久” 有關?!暗母纭眰兟窙r都極熟,要說去哪,包括那么多使館,根本不用告訴他哪條街、幾號,也能準確送達。出租車業(yè)管理嚴格,每個司機都有一個大本,上來一個 乘客,就要在本上記一筆。發(fā)票卻很隨便,甚至可以給一張空白的,讓乘客自己填。車錢不找零,零頭自動充作小費。
最可愛的是黑人老司機。沉默寡言,面帶微笑,慈祥如湯姆叔叔。但不多見。大凡都有天下“的哥”共有的毛病。最常見的是著急。美國人原本就性急,逢到交 通高峰時間,馬路上車堆得不見頭不見尾,這時更是本性大暴露。大家都開始往前蹭、擠,誰厲害算誰的。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是“的哥”占上風,他們車大,膽也 大,一邊罵著臟話,一邊不停地打著方向盤。有時候并非交通擁擠,只是前面有一兩輛車占了車道并且開得慢了一些,他們也一樣罵罵咧咧,左沖右突。想起國內常 有抱怨北京“的哥”不與國際接軌的,到這里看看,肯定也就見怪不怪。
“的哥”另一大嗜好是聊天。華盛頓的“的哥”多有手機。手機一響,也許是親戚,也許是朋友,也許是同行,抓起來就聊。一邊飛快地開著車,一邊飛快地說 著話。經常說的就不是英語了,而是家鄉(xiāng)話,嘰哩咕嚕,間或夾個英文詞,或是英文句子。你提心吊膽地害怕出事故,他卻興致盎然,往往到了目的地尚未打住,給 他小費倒有點嫌你礙事。
和乘客聊天的“的哥”很少,除非他覺得你英文頂好,正好他又孤獨得找不到人傾訴。然而有一次是例外。
那天晚上,我們去參加一個招待會,回來的時候照例“打的”。車往面前一停,發(fā)現(xiàn)司機竟是個黃皮膚。年紀已近花甲,清瘦的一張臉,頭發(fā)梳得一絲不亂。一 開車門,他頷首笑道,“你們好!”是很生硬的漢語。我們猜他一定是韓國人。果然不錯。他用英語告訴我們說,他姓樸,只會這一句中文。他說,我一看你們就是 中國人,因為你們英語講得很好。我來美國已經28年,差不多全世界的人都見過。在美國,英語講得的是德國人,第二是俄羅斯人,第三就是中國人了。他的 英文也并不好,口音挺重,乍一聽不大好懂。但同生一地,思維方式十分接近,語言也就不大是障礙了。
他說,亞洲人里,英語講得最差的是日本人,所以也很容易分辨。而且他們總是一副過分禮貌的樣子。想象著日本人不停地點頭鞠躬的樣子,我們深有同感地笑了。不過,他撇撇嘴,日本人表面是這樣,內心其實很冷漠,總是拒人千里之外,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
我們問他,現(xiàn)在亞洲人在美國過得好嗎?他說還行吧。亞洲人越來越多了,中國人開餐館的多,韓國人開小店的多。此言不虛。此時車窗外就閃過幾家中餐館和 韓國小店。同事們平常去買菜的小店,也是韓國人開的。我們說你怎么不去開店。他說他原來也是開店的呀,就是一家小店?!匾馓袅恕癝TORE”這個 詞,聲明店的規(guī)模很小。后來沒有了,才開出租車。
這真有些奇怪。他嘆口氣,說來話長嘍。顯然不是什么開心事,我們也不好意思去追問。一時間誰也沒有出聲,車廂里靜靜的。終于還是他自己憋不住了?!拔?的結發(fā)妻子,一到美國就生病去世了。后來我又找了個老婆,是個在美國長大的韓裔,很年輕,一天到晚花錢,花錢,再花錢,把我掙的錢全花光了??伤降着葜?個有錢的白人,把我給甩了。我只好賣掉小店來當‘的哥’,也算換種生活方式吧。”原來如此。
他又嘆口氣?!半S她去吧。我只希望她開心就好。這么多年了,她應該過得還好罷?!甭曇衾飵еo奈,更多的是寬容。其實就是這樣。愛一個人,不就是希 望她快樂嗎?話語之間,車已經駛到使館門口。8.5美元的車費,我們給了10塊錢。他很高興,發(fā)票上的簽名,特意寫了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