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秋,恰讀林語堂先生的《秋天的況味》。
“秋天的黃昏”,林先生“一人獨自坐在沙發(fā)上抽煙,看煙頭灰白之下露出些紅光,微微透露出寒暖,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一樣的輕松,一樣的自由?!睂⑹种幸腰c了三四次的雪茄輕輕的一彈,“煙灰靜悄悄的落在銅爐上一點的聲息也沒有”。林先生沉思片刻,“這時才憶起,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使人想到的是蕭殺,是凄涼,是秋扇,是荒林,是萋草?!?BR> 生在太平時,朝野多歡的柳永柳屯田,雖然也有一段“年少日暮宴朝歡”的生活,但他碰上了號稱留意儒雅、務本向道的宋仁宗,認為他好為*冶謳歌之曲,只能去填詞,做官是不夠的。從此,他便打出了“奉圣旨填詞之柳三變”的招牌,無所顧忌的縱游娼館酒樓之間。仕途不第的柳永,成了我國歷第一個專業(yè)詞人。秦樓楚館游了不少,但懷才不遇的情緒卻溢于筆端,“都門悵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能夠的只是“竟無語凝噎……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無奈之際,只能發(fā)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的感嘆了。
醉翁歐陽修悠然自得的吟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之后,“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而來,淅瀝以瀟颯,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縱縱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而走,不聞號令,但人馬之行聲”。半天方弄了個明白:“此秋聲也。”
黃鐘大呂的東坡居士蘇軾,能把“大江東去”喊得響徹云霄,喊得大江“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然而,中秋佳節(jié),英雄也難過思親關(guān)。中秋的月亮又眀有園,可“明月幾時有”?只好“把酒問青天”。水滿則溢,月圓則虧。這不是悲哀又是什么?幸虧他老人家還是比較想得開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赡且荒樀某钊菔菬o論如何也展不開了。
易安居士李清照,最懂情,最會愛。她愛人,愛國,愛得“凄凄慘慘戚戚”,“尋尋覓覓”,尋到的只是“冷冷清清”?!罢€寒時候,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凹压?jié)又重陽”時,已是“人比黃花瘦”?!斑@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稼軒辛棄疾,曾經(jīng)是多么的英勇壯烈:“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聯(lián)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辛棄疾憂國憂民,到頭來卻報國無門,得到的只是包場愁苦這時的他,面對祖國的大好山河不能統(tǒng)一,站在秋日的高樓之上,追古撫今,能說的只剩下一句話了:“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而魯迅先生,在一個秋夜,打了個哈欠之后,點燃了一支紙煙,將煙霧噴出來,對著燈,緩緩地說:“在我家的后院,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至此,再轉(zhuǎn)回到林先生的況味里來吧。林先生說:“然而秋卻另有一番意味,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日的烈日逼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他接著說,秋是代表成熟,對于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感,不單以蔥翠爭榮了。
由此,林先生還想起來鄧肯的話:世人只會吟詠春天與戀愛,真無道理,需知秋天的景色,更華麗,更恢奇,而秋天的快樂有萬倍的雄壯,美麗,我真可憐那些婦女見識偏狹,是她們錯過愛之秋天的宏大的贈賜”。這段話,林先生是最為佩服的。
對于秋,含義也好,況味也罷,每個人的體會和感受都有著極大的不同。之所以不同,自然有著不同的條件和背景。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無需為之爭辯的。但“卻道天涼好個秋”是誰都可以說的。
“秋天的黃昏”,林先生“一人獨自坐在沙發(fā)上抽煙,看煙頭灰白之下露出些紅光,微微透露出寒暖,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一樣的輕松,一樣的自由?!睂⑹种幸腰c了三四次的雪茄輕輕的一彈,“煙灰靜悄悄的落在銅爐上一點的聲息也沒有”。林先生沉思片刻,“這時才憶起,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使人想到的是蕭殺,是凄涼,是秋扇,是荒林,是萋草?!?BR> 生在太平時,朝野多歡的柳永柳屯田,雖然也有一段“年少日暮宴朝歡”的生活,但他碰上了號稱留意儒雅、務本向道的宋仁宗,認為他好為*冶謳歌之曲,只能去填詞,做官是不夠的。從此,他便打出了“奉圣旨填詞之柳三變”的招牌,無所顧忌的縱游娼館酒樓之間。仕途不第的柳永,成了我國歷第一個專業(yè)詞人。秦樓楚館游了不少,但懷才不遇的情緒卻溢于筆端,“都門悵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能夠的只是“竟無語凝噎……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無奈之際,只能發(fā)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的感嘆了。
醉翁歐陽修悠然自得的吟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之后,“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而來,淅瀝以瀟颯,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縱縱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而走,不聞號令,但人馬之行聲”。半天方弄了個明白:“此秋聲也。”
黃鐘大呂的東坡居士蘇軾,能把“大江東去”喊得響徹云霄,喊得大江“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然而,中秋佳節(jié),英雄也難過思親關(guān)。中秋的月亮又眀有園,可“明月幾時有”?只好“把酒問青天”。水滿則溢,月圓則虧。這不是悲哀又是什么?幸虧他老人家還是比較想得開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赡且荒樀某钊菔菬o論如何也展不開了。
易安居士李清照,最懂情,最會愛。她愛人,愛國,愛得“凄凄慘慘戚戚”,“尋尋覓覓”,尋到的只是“冷冷清清”?!罢€寒時候,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凹压?jié)又重陽”時,已是“人比黃花瘦”?!斑@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稼軒辛棄疾,曾經(jīng)是多么的英勇壯烈:“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聯(lián)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辛棄疾憂國憂民,到頭來卻報國無門,得到的只是包場愁苦這時的他,面對祖國的大好山河不能統(tǒng)一,站在秋日的高樓之上,追古撫今,能說的只剩下一句話了:“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而魯迅先生,在一個秋夜,打了個哈欠之后,點燃了一支紙煙,將煙霧噴出來,對著燈,緩緩地說:“在我家的后院,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至此,再轉(zhuǎn)回到林先生的況味里來吧。林先生說:“然而秋卻另有一番意味,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日的烈日逼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他接著說,秋是代表成熟,對于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感,不單以蔥翠爭榮了。
由此,林先生還想起來鄧肯的話:世人只會吟詠春天與戀愛,真無道理,需知秋天的景色,更華麗,更恢奇,而秋天的快樂有萬倍的雄壯,美麗,我真可憐那些婦女見識偏狹,是她們錯過愛之秋天的宏大的贈賜”。這段話,林先生是最為佩服的。
對于秋,含義也好,況味也罷,每個人的體會和感受都有著極大的不同。之所以不同,自然有著不同的條件和背景。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無需為之爭辯的。但“卻道天涼好個秋”是誰都可以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