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和,字石民,江蘇常熟人,久居蘇州。工書畫。篆刻師法文彭,但不為所拘,有自己面目。刀法恬靜沉著,與汪關相似。著有《八詠山房印譜》、《虛白齋印譜》。
“家在菱湖橘社之間”白文印是沈世和對秦漢半通印的拓展。該印在章法上注重字的大小間的布局,使之具有不同的形狀塊面。如右行的“家在菱湖”四字,“在”字收縮,只占“菱”字的三分之一位置,使“菱”字得以舒展,“家”、“湖”二字取常規(guī)結(jié)構,以保持小篆的習慣性審美要求;左行“橘”字占地較大,“社”、“之”二字作遞減,“間”字為常規(guī)結(jié)構,這樣使章法具有了新的意境,表現(xiàn)出作者的獨特感受和對印面形式的理解。這一結(jié)構安排使章法具有了節(jié)奏感。如果我們橫向看,“橘”字整體對應的是“家”、“在”二字;“菱”字整體對應的是“社”、“之”二字。通過這種以一字對二字的方法,為章法謀求了多樣統(tǒng)一的效果。該印以切刀為主,不作刀齒狀,筆畫的起訖成方形,力不外露,線條渾厚光潔,給人以凈潔之美。
沈世和的“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白文印,明人氣息較濃,其分朱布白勻稱,行距與字距自然留空。這種章法處理容易造成平衡感,使印章具有疏密有致的效果。此外,該印在大的氣勢上也能夠體現(xiàn)出漢印的特點,只不過作者把傳統(tǒng)的形式融進了時代的氣息,使之具有了一種時代的審美傾向。這是沈世和輩們做得比較好的。在篆法上,沈氏沒有屈曲盤虬,而是以簡馭繁,刻出的線條干凈利索,毫無枝蔓。該印在刀法上沖、切結(jié)合,任刀為筆,使線條具有蒼勁之美。
清代吳先聲說:“白文任刀自行,不可求美觀,須時露顏平原折釵股、屋漏痕之意。然此語難會,須得之自然,立意為之,恐傷軟弱,非匠石不知其巧?!痹撚〉摹笆弊?、“桐”字的兩豎、“斜”字的點畫就具這種“時露顏平原折釵股、屋漏痕之意”。所以,該印在章法、篆法、刀法的玉成之下,顯現(xiàn)出渾厚華滋之美。
沈世和自稱篆刻宗法文彭。從他的《八詠山房印譜》、《虛白齋印譜》來看,他似乎對文彭一脈風格也沒有拿出什么新法寶。他固然是以文彭為指歸,但文彭是否器重他這個后來者,并許他“掌門”,則很難說。不過,沈世和并非是單一的篆刻家,他與當時名流汪士慎、徐乾學、王鴻緒等交善,似乎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交往圈。周亮工在《印人傳》中記道:“石民(沈世和)書畫妙天下,即以縱橫毛穎之法驅(qū)使刀,宜其獨據(jù)壇坫、俯視一切也。”這樣看來,沈世和使刀如寫,揮灑自如,且能書、畫、印三位一體,在當時還是有不同凡響之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