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作文的核心除了直接說出我們的觀點,還要對我們的觀點加以證明,證明觀點的時候,就需要事實材料或者前人的觀念的材料。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2020高考作文時評素材》供您查閱。

2020高考作文時評素材篇一
獎勵醫(yī)務人員,就該拿出稀缺資源
當前,舉國上下仍在抗擊疫情,一些地方為“逆行者”們出臺的獎勵措施已經(jīng)公布。如湖北公布一線醫(yī)務人員子女參加2020年中考時,可在其錄取總分基礎上增加10分錄取;如四川宣布為一線醫(yī)務工作者子女提供按意愿選擇學校機會;河南省也宣布防疫一線醫(yī)護人員子女入學時可享受照顧等等。
這些政策初衷雖好,但在網(wǎng)絡上并不是沒有爭議。比如就有人認為,中考加分可能傷及教育公平,對其他考生不公平。
毋庸諱言,對包括醫(yī)務人員在內(nèi)的所有“逆行者”,如快遞小哥、外賣騎士、網(wǎng)約車司機、志愿者、工人、警察等,都該有所獎勵。就以醫(yī)護人員來說,據(jù)統(tǒng)計已有1700多名被感染,多名因公殉職,就在昨天,武昌醫(yī)院院長劉智明殉職也在網(wǎng)絡引發(fā)齊聲哀悼?!澳嫘姓摺彼媾R的,是一滴飛沫、一個傷口就可能致命的險境。對他們進行獎勵,這不是交換,更不是買賣,他們走向疫區(qū)時義無反顧,沒有人提私人要求,唯愿平安歸來與家人團聚。這時,解除他們的掛念擔憂,這是社會的良心,也是一個社會的本分。
加分關照子女之所以引發(fā)爭議,是因為有人認為其可能傷及教育公平。公平是一個社會價值倫理為核心的元素,尤其是在競爭性領域的公平議題,極容易引發(fā)社會討論。但是,教育公平也是嵌入社會公平的一個子命題,從社會全景觀察,拿出部分社會資源進行獎勵,既是理所應當,也是必選項,是社會維系其正常運轉必須支付的“成本”。
給一線醫(yī)務人員子女加分之所以引發(fā)討論,是因為社會知道教育資源是個稀缺資源。但獎勵的內(nèi)容,就應當是緊缺資源。就以有人提議的金錢獎勵來說,如果要對得起、配得上醫(yī)務人員的付出,也必將是一筆巨大的社會公共財富。只要獎勵,必然涉及他人利益,必然拿出一部分公共利益。
但在疫情之下,“逆行者”以生命維護公共利益,社會當然應該用緊缺的、關鍵性的資源進行獎勵,若只是無足輕重且其他人都滿不在乎的社會資源,那么何以激勵,何以明確社會的價值導向?
在更大的公平框架內(nèi),其他群體同樣不能落下。比如工人、環(huán)衛(wèi)工、快遞小哥、外賣騎士等,在關鍵時刻可以說是他們用生命證明了他們與一座城市命運與共,還有什么能比這些更能證明他們值得被城市接納?那么,這些人是不是理所應當?shù)亟鉀Q落戶問題,是不是應該讓他們感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
給醫(yī)護人員子女加分雖然引發(fā)了討論,但這種討論是值得的。這對社會是個提醒,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人,社會不吝贊美,但不能停留在紙面、嘴上。要讓他們感到這個社會的公平,比如讓醫(yī)務人員的勞動付出與金錢收入成正比,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讓社會各群體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務等等。
網(wǎng)上曾有句話:有些人,武漢人遠在天邊,就喊“武漢加油”;武漢人來到身邊,就又罵又關又抓。在未傷及自己利益、不用支付成本時,總是不吝贊美的;當需要支付成本時,往往又面目一變。在這種緊急時刻,社會總體安全遭受重大威脅之際,獎勵奮不顧身者的,就該是社會資源的稀缺部分。
須知,他們在前面可能付出的,是一個人的全部——命。

2020高考作文時評素材篇二
在災難中引導孩子珍惜生命,體認家國情懷
災難既照出了人間的美好,也照得見人性的幽暗。面對災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心去感受、反思,努力做好自己,不斷去發(fā)掘美好,祛除幽暗。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去引導我們的孩子透過災難,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寶貴,更深切地領悟家國情懷的大義,堅定信念,承擔責任。
“把疫情、把災難當成教材,把我們應該做的、能夠做的、通過努力能夠做到的事情,做到好、做到佳,保持良好的、積極的心態(tài),共同完成好這場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边@是河南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日前在一場新聞發(fā)布會臨近結束之際,發(fā)表的一段感言。此番言論打動了無數(shù)網(wǎng)友的心,迅速在網(wǎng)絡上走紅。
可以說,這段話道出了教育的本質(zhì)。用雅思貝爾斯的話說,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松,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睋Q個人們耳熟能詳?shù)恼f法,就是塑造人、培養(yǎng)人。
學習知識、獲取理想的分數(shù)當然是塑造人、培養(yǎng)人的途徑之一,但遠非全部,甚至不能說是重要的。孩子身心的全面發(fā)展、人文精神的鍛造、作為社會人責任和擔當?shù)酿B(yǎng)成,才是教育真正價值和意義的體現(xiàn)。而這些正是當下我們某些教育領域的短板。新聞當事人的一席肺腑之言,戳中了時下教育的痛點,自然引起人們的廣泛共鳴。
在這段感言中,當事人深情回憶起抗日戰(zhàn)爭期間西南聯(lián)大締造的教育奇跡,還講到河南大學艱辛的辦學歷程,以及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中學生志愿者“一夜長大”的故事,以古鑒今,娓娓道來,闡述了一個算不上深奧的道理:教育從來不僅僅只發(fā)生在教室里和學校里,它應該是廣泛的、生活化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人生有涯,讀有字書,也需讀無字書,若一心向學,則處處都是課堂。
而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顯然正是這樣的課堂。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學生的正常學習節(jié)奏,但它何嘗不是一種更現(xiàn)實的學習機會?家國情懷從來不是抽象的,它就在我們身邊;生命教育也決不是空洞的,它就在此時此刻。
從全國到武漢,從英勇逆行的醫(yī)護人員,到慷慨解囊的普通公民,從與死神賽跑的不幸患者,到患難中互相扶持的市民,所有這一切,都是生命教育鮮活的素材,都是家國情懷有說服力的載體;所有這一切,孩子們都會聽到、看到、感受到、領悟到,并將對他們未來的人生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來聽一聽風靡網(wǎng)絡的北京一名高三學生在歌曲《空城》里唱的:“腳步都停住,車馬都停駐,站起來的中華已決心抵抗,請收起你的唇齒利劍,收起要在鍵盤上敲出的蜚語流言,請給予你身邊的人充分的尊重。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也都擔當重任?!眮碜x一讀網(wǎng)紅文章《臺風眼里:一名15歲武漢少年的思緒》里的句子:“吹哨是集結的號令,廢墟是重建的標識。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蛻變的陣痛和成長的艱難?!?BR> 這就是今天的孩子。對于他人的苦難,他們也許難得感同身受,但現(xiàn)在的他們,視線所及,不再只有心儀的偶像和明星,而開始學習尊重和關注身外的陌生人——如他們一樣的普通人。對于孩子的成長,一點,就彌足珍貴。
災難是慘痛的課堂,不止對孩子如此。災難是一面鏡子,既照出了人間的美好,也照得見人性的幽暗。面對災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心去感受、反思,努力做好自己,不斷去發(fā)掘美好,祛除幽暗,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強大的合力,早日戰(zhàn)勝病毒這個惡魔,盡快回歸普通而美好的日常生活。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去引導我們的孩子透過災難,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寶貴,更深切地領悟家國情懷的大義,堅定信念,承擔責任。倘能如此,我們就一定能見證這一代年輕人堅定成長的足跡。

2020高考作文時評素材篇三
以烈士榮譽告慰戰(zhàn)疫英靈
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和其他防控人員奮戰(zhàn)在抗擊疫情第一線,他們的奉獻或許少了幾許悲壯和慘烈的情節(jié),但他們中的不幸殉職者是為國家而犧牲,為他人的生命健康而犧牲,為保衛(wèi)公共衛(wèi)生安全而犧牲。殉職者與戰(zhàn)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在精神氣質(zhì)上一脈相承,授予他們烈士榮譽稱號,是順應公眾意愿、合情合理合法的必然之舉。
疫情防控是一場短兵相接的白刃戰(zhàn),大量醫(yī)務人員以及其他防控人員不顧個人安危,迎難而上,勇做“美逆行者”,與病魔貼身肉搏,以崇高的人民情懷和責任擔當,義無反顧地在公眾和病毒之間筑起一道生命安全防線,不少人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與在戰(zhàn)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相比,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和其他防控人員奮戰(zhàn)在抗擊疫情第一線,他們的奉獻或許少了幾許悲壯和慘烈的情節(jié),但他們中的不幸殉職者是為國家而犧牲,為他人的生命健康而犧牲,為保衛(wèi)公共衛(wèi)生安全而犧牲,這種犧牲無比偉大而崇高,永遠值得我們銘記。殉職者以生命相托而舍自我的壯舉,與戰(zhàn)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在精神氣質(zhì)上一脈相承,因此,對戰(zhàn)“疫”中殉職者授予烈士稱號,用烈士榮譽告慰他們的英靈,是順應公眾意愿、合情合理合法的必然之舉。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對為公益事業(yè)而犧牲生命者授予烈士榮譽稱號,事關一個國家、社會和民族的價值追求與理想道德,既是浩然正氣使然,更是一個法治社會的應然之舉。我國《烈士褒揚條例》第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搶險救災或者其他為了搶救、保護國家財產(chǎn)、集體財產(chǎn)、公民生命財產(chǎn)犧牲的”,應評為烈士。授予新冠肺炎戰(zhàn)“疫”中殉職者烈士稱號,用烈士榮譽告慰他們的英靈,不只是弘揚和傳承英烈精神的情感邏輯要求,也是法理邏輯的剛性要求。
烈士稱號是對疫情防控犧牲者高的道德評價,是以國家名義作出的人格鑒定和榮譽背書,分量至為重大。誠然,根據(jù)人社部、財政部、衛(wèi)健委等部門的政策,醫(yī)務及相關工作人員因履行工作職責感染新冠肺炎的,應認定為工傷,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但工傷保險待遇主要是一種社會保障,其分量與烈士待遇有明顯差距。在精神層面,授予烈士稱號是對犧牲者的國家告慰,是莊重、深刻的紀念。在具體的權益保障層面,烈屬可以領取烈士褒揚金、烈士遺屬特別補助金、定期撫恤金,并在公務員招錄、參軍入伍、升學、就業(yè)、醫(yī)療等方面享受更多保障。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中,對于用生命鑄就阻擊“疫魔”無字豐碑的殉職者,以烈士榮譽告慰他們的英靈,無論是在情感邏輯上,還是在法理邏輯上,都是天經(jīng)地義。各級政府應對在此次戰(zhàn)“疫”中殉職醫(yī)務人員和其他防控人員,依法授予他們烈士榮譽稱號,并通過這種旗幟鮮明的褒揚,凝聚起萬眾一心阻擊疫情的澎湃動力,贏得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后勝利。

2020高考作文時評素材篇一
獎勵醫(yī)務人員,就該拿出稀缺資源
當前,舉國上下仍在抗擊疫情,一些地方為“逆行者”們出臺的獎勵措施已經(jīng)公布。如湖北公布一線醫(yī)務人員子女參加2020年中考時,可在其錄取總分基礎上增加10分錄取;如四川宣布為一線醫(yī)務工作者子女提供按意愿選擇學校機會;河南省也宣布防疫一線醫(yī)護人員子女入學時可享受照顧等等。
這些政策初衷雖好,但在網(wǎng)絡上并不是沒有爭議。比如就有人認為,中考加分可能傷及教育公平,對其他考生不公平。
毋庸諱言,對包括醫(yī)務人員在內(nèi)的所有“逆行者”,如快遞小哥、外賣騎士、網(wǎng)約車司機、志愿者、工人、警察等,都該有所獎勵。就以醫(yī)護人員來說,據(jù)統(tǒng)計已有1700多名被感染,多名因公殉職,就在昨天,武昌醫(yī)院院長劉智明殉職也在網(wǎng)絡引發(fā)齊聲哀悼?!澳嫘姓摺彼媾R的,是一滴飛沫、一個傷口就可能致命的險境。對他們進行獎勵,這不是交換,更不是買賣,他們走向疫區(qū)時義無反顧,沒有人提私人要求,唯愿平安歸來與家人團聚。這時,解除他們的掛念擔憂,這是社會的良心,也是一個社會的本分。
加分關照子女之所以引發(fā)爭議,是因為有人認為其可能傷及教育公平。公平是一個社會價值倫理為核心的元素,尤其是在競爭性領域的公平議題,極容易引發(fā)社會討論。但是,教育公平也是嵌入社會公平的一個子命題,從社會全景觀察,拿出部分社會資源進行獎勵,既是理所應當,也是必選項,是社會維系其正常運轉必須支付的“成本”。
給一線醫(yī)務人員子女加分之所以引發(fā)討論,是因為社會知道教育資源是個稀缺資源。但獎勵的內(nèi)容,就應當是緊缺資源。就以有人提議的金錢獎勵來說,如果要對得起、配得上醫(yī)務人員的付出,也必將是一筆巨大的社會公共財富。只要獎勵,必然涉及他人利益,必然拿出一部分公共利益。
但在疫情之下,“逆行者”以生命維護公共利益,社會當然應該用緊缺的、關鍵性的資源進行獎勵,若只是無足輕重且其他人都滿不在乎的社會資源,那么何以激勵,何以明確社會的價值導向?
在更大的公平框架內(nèi),其他群體同樣不能落下。比如工人、環(huán)衛(wèi)工、快遞小哥、外賣騎士等,在關鍵時刻可以說是他們用生命證明了他們與一座城市命運與共,還有什么能比這些更能證明他們值得被城市接納?那么,這些人是不是理所應當?shù)亟鉀Q落戶問題,是不是應該讓他們感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
給醫(yī)護人員子女加分雖然引發(fā)了討論,但這種討論是值得的。這對社會是個提醒,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人,社會不吝贊美,但不能停留在紙面、嘴上。要讓他們感到這個社會的公平,比如讓醫(yī)務人員的勞動付出與金錢收入成正比,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讓社會各群體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務等等。
網(wǎng)上曾有句話:有些人,武漢人遠在天邊,就喊“武漢加油”;武漢人來到身邊,就又罵又關又抓。在未傷及自己利益、不用支付成本時,總是不吝贊美的;當需要支付成本時,往往又面目一變。在這種緊急時刻,社會總體安全遭受重大威脅之際,獎勵奮不顧身者的,就該是社會資源的稀缺部分。
須知,他們在前面可能付出的,是一個人的全部——命。

2020高考作文時評素材篇二
在災難中引導孩子珍惜生命,體認家國情懷
災難既照出了人間的美好,也照得見人性的幽暗。面對災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心去感受、反思,努力做好自己,不斷去發(fā)掘美好,祛除幽暗。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去引導我們的孩子透過災難,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寶貴,更深切地領悟家國情懷的大義,堅定信念,承擔責任。
“把疫情、把災難當成教材,把我們應該做的、能夠做的、通過努力能夠做到的事情,做到好、做到佳,保持良好的、積極的心態(tài),共同完成好這場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边@是河南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日前在一場新聞發(fā)布會臨近結束之際,發(fā)表的一段感言。此番言論打動了無數(shù)網(wǎng)友的心,迅速在網(wǎng)絡上走紅。
可以說,這段話道出了教育的本質(zhì)。用雅思貝爾斯的話說,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松,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睋Q個人們耳熟能詳?shù)恼f法,就是塑造人、培養(yǎng)人。
學習知識、獲取理想的分數(shù)當然是塑造人、培養(yǎng)人的途徑之一,但遠非全部,甚至不能說是重要的。孩子身心的全面發(fā)展、人文精神的鍛造、作為社會人責任和擔當?shù)酿B(yǎng)成,才是教育真正價值和意義的體現(xiàn)。而這些正是當下我們某些教育領域的短板。新聞當事人的一席肺腑之言,戳中了時下教育的痛點,自然引起人們的廣泛共鳴。
在這段感言中,當事人深情回憶起抗日戰(zhàn)爭期間西南聯(lián)大締造的教育奇跡,還講到河南大學艱辛的辦學歷程,以及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中學生志愿者“一夜長大”的故事,以古鑒今,娓娓道來,闡述了一個算不上深奧的道理:教育從來不僅僅只發(fā)生在教室里和學校里,它應該是廣泛的、生活化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人生有涯,讀有字書,也需讀無字書,若一心向學,則處處都是課堂。
而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顯然正是這樣的課堂。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學生的正常學習節(jié)奏,但它何嘗不是一種更現(xiàn)實的學習機會?家國情懷從來不是抽象的,它就在我們身邊;生命教育也決不是空洞的,它就在此時此刻。
從全國到武漢,從英勇逆行的醫(yī)護人員,到慷慨解囊的普通公民,從與死神賽跑的不幸患者,到患難中互相扶持的市民,所有這一切,都是生命教育鮮活的素材,都是家國情懷有說服力的載體;所有這一切,孩子們都會聽到、看到、感受到、領悟到,并將對他們未來的人生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來聽一聽風靡網(wǎng)絡的北京一名高三學生在歌曲《空城》里唱的:“腳步都停住,車馬都停駐,站起來的中華已決心抵抗,請收起你的唇齒利劍,收起要在鍵盤上敲出的蜚語流言,請給予你身邊的人充分的尊重。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也都擔當重任?!眮碜x一讀網(wǎng)紅文章《臺風眼里:一名15歲武漢少年的思緒》里的句子:“吹哨是集結的號令,廢墟是重建的標識。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蛻變的陣痛和成長的艱難?!?BR> 這就是今天的孩子。對于他人的苦難,他們也許難得感同身受,但現(xiàn)在的他們,視線所及,不再只有心儀的偶像和明星,而開始學習尊重和關注身外的陌生人——如他們一樣的普通人。對于孩子的成長,一點,就彌足珍貴。
災難是慘痛的課堂,不止對孩子如此。災難是一面鏡子,既照出了人間的美好,也照得見人性的幽暗。面對災難,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用心去感受、反思,努力做好自己,不斷去發(fā)掘美好,祛除幽暗,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強大的合力,早日戰(zhàn)勝病毒這個惡魔,盡快回歸普通而美好的日常生活。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去引導我們的孩子透過災難,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寶貴,更深切地領悟家國情懷的大義,堅定信念,承擔責任。倘能如此,我們就一定能見證這一代年輕人堅定成長的足跡。

2020高考作文時評素材篇三
以烈士榮譽告慰戰(zhàn)疫英靈
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和其他防控人員奮戰(zhàn)在抗擊疫情第一線,他們的奉獻或許少了幾許悲壯和慘烈的情節(jié),但他們中的不幸殉職者是為國家而犧牲,為他人的生命健康而犧牲,為保衛(wèi)公共衛(wèi)生安全而犧牲。殉職者與戰(zhàn)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在精神氣質(zhì)上一脈相承,授予他們烈士榮譽稱號,是順應公眾意愿、合情合理合法的必然之舉。
疫情防控是一場短兵相接的白刃戰(zhàn),大量醫(yī)務人員以及其他防控人員不顧個人安危,迎難而上,勇做“美逆行者”,與病魔貼身肉搏,以崇高的人民情懷和責任擔當,義無反顧地在公眾和病毒之間筑起一道生命安全防線,不少人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與在戰(zhàn)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相比,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和其他防控人員奮戰(zhàn)在抗擊疫情第一線,他們的奉獻或許少了幾許悲壯和慘烈的情節(jié),但他們中的不幸殉職者是為國家而犧牲,為他人的生命健康而犧牲,為保衛(wèi)公共衛(wèi)生安全而犧牲,這種犧牲無比偉大而崇高,永遠值得我們銘記。殉職者以生命相托而舍自我的壯舉,與戰(zhàn)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在精神氣質(zhì)上一脈相承,因此,對戰(zhàn)“疫”中殉職者授予烈士稱號,用烈士榮譽告慰他們的英靈,是順應公眾意愿、合情合理合法的必然之舉。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對為公益事業(yè)而犧牲生命者授予烈士榮譽稱號,事關一個國家、社會和民族的價值追求與理想道德,既是浩然正氣使然,更是一個法治社會的應然之舉。我國《烈士褒揚條例》第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搶險救災或者其他為了搶救、保護國家財產(chǎn)、集體財產(chǎn)、公民生命財產(chǎn)犧牲的”,應評為烈士。授予新冠肺炎戰(zhàn)“疫”中殉職者烈士稱號,用烈士榮譽告慰他們的英靈,不只是弘揚和傳承英烈精神的情感邏輯要求,也是法理邏輯的剛性要求。
烈士稱號是對疫情防控犧牲者高的道德評價,是以國家名義作出的人格鑒定和榮譽背書,分量至為重大。誠然,根據(jù)人社部、財政部、衛(wèi)健委等部門的政策,醫(yī)務及相關工作人員因履行工作職責感染新冠肺炎的,應認定為工傷,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但工傷保險待遇主要是一種社會保障,其分量與烈士待遇有明顯差距。在精神層面,授予烈士稱號是對犧牲者的國家告慰,是莊重、深刻的紀念。在具體的權益保障層面,烈屬可以領取烈士褒揚金、烈士遺屬特別補助金、定期撫恤金,并在公務員招錄、參軍入伍、升學、就業(yè)、醫(yī)療等方面享受更多保障。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斗中,對于用生命鑄就阻擊“疫魔”無字豐碑的殉職者,以烈士榮譽告慰他們的英靈,無論是在情感邏輯上,還是在法理邏輯上,都是天經(jīng)地義。各級政府應對在此次戰(zhàn)“疫”中殉職醫(yī)務人員和其他防控人員,依法授予他們烈士榮譽稱號,并通過這種旗幟鮮明的褒揚,凝聚起萬眾一心阻擊疫情的澎湃動力,贏得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的后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