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指古代中國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品。廣義的古詩包括詩、詞、散曲,狹義的古詩僅指詩,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以下是整理的《一年級小學生必背古詩》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一年級小學生必背古詩 篇一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注釋:
靜夜思:安靜的夜晚產(chǎn)生的思緒。
床:此字意思多有異議,今傳五種說法。一說指井臺;一說指井欄;一說是“窗”的通假字;一說坐臥的器具,此為本義;一說指胡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即“馬扎”。
疑:好像。
舉頭:抬頭。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上,好像地上泛起一層銀霜。
抬頭看天窗外一輪明月,低頭思念我遠方的家鄉(xiāng)。
2.一年級小學生必背古詩 篇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孟浩然:唐代詩人,李白的朋友。之:往,到。廣陵:即揚州。
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
煙花:形容春天薄霧靄靄、柳絮如煙、鮮花掩映的景物,指艷麗的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
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碧空,一作“碧山”。盡,盡頭,消失了。
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天際,天邊,天的盡頭。
譯文:
舊友告別了黃鶴樓向東而去,在煙花如織的三月漂向揚州。
帆影漸消失于水天相連之處,只見滾滾長江水在天邊奔流。
3.一年級小學生必背古詩 篇三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注釋:
朗月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六五收錄此題,列于《雜曲歌辭》。
呼作:稱為。白玉盤:據(jù)應劭《漢官儀》,封禪灘有白玉盤。這里指晶瑩剔透的白盤。
疑:懷疑?,幣_: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赌绿熳觽鳌肪砣骸疤熳淤e于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熳哟鹬唬骸铓w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薄段涞蹆?nèi)傳》稱王母為“玄都阿母”。
青:一作“白”。
譯文:
小時候我不認識月亮,只把它稱作白玉盤。
有時懷疑是瑤臺仙人的明鏡,飛到了天上。
4.一年級小學生必背古詩 篇四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昂印币蛔鳌吧场保斑h”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約等于213厘米或264厘米)。
羌笛:屬橫吹式管樂。羌笛在漢代就已經(jīng)傳入甘肅、四川等地了,是唐代邊塞上常見的一種樂器。何須:何必。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
度:吹到過。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譯文: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云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里,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
5.一年級小學生必背古詩 篇五
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譯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譯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注釋:
解落:懂得吹落。解:懂得,知道。
三秋:秋季。一說指農(nóng)歷九月。
能:能夠。二月:農(nóng)歷二月,指春季。
過:經(jīng)過。
斜:傾斜。
賞析: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tài)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風無形,空氣流動形成風。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陣微風掠過,小草含笑向人們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著,變著法兒撒歡兒,炊煙隨著風的節(jié)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纖細的柳枝輕拂著樹下游人的臉龐。
風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它歡欣的時候,往往伴著細雨洋洋灑灑飄落,春天來臨的時候,風過千山秀、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拂拂,像“飛天”的裙裾在梳理著,春風吹醒冬眠的柳絳,春風送來翩飛的燕子,春風吹綠了千溝萬壑,春風搖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1.一年級小學生必背古詩 篇一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注釋:
靜夜思:安靜的夜晚產(chǎn)生的思緒。
床:此字意思多有異議,今傳五種說法。一說指井臺;一說指井欄;一說是“窗”的通假字;一說坐臥的器具,此為本義;一說指胡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即“馬扎”。
疑:好像。
舉頭:抬頭。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上,好像地上泛起一層銀霜。
抬頭看天窗外一輪明月,低頭思念我遠方的家鄉(xiāng)。
2.一年級小學生必背古詩 篇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注釋: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祎于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孟浩然:唐代詩人,李白的朋友。之:往,到。廣陵:即揚州。
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
煙花:形容春天薄霧靄靄、柳絮如煙、鮮花掩映的景物,指艷麗的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
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碧空,一作“碧山”。盡,盡頭,消失了。
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天際,天邊,天的盡頭。
譯文:
舊友告別了黃鶴樓向東而去,在煙花如織的三月漂向揚州。
帆影漸消失于水天相連之處,只見滾滾長江水在天邊奔流。
3.一年級小學生必背古詩 篇三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注釋:
朗月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六五收錄此題,列于《雜曲歌辭》。
呼作:稱為。白玉盤:據(jù)應劭《漢官儀》,封禪灘有白玉盤。這里指晶瑩剔透的白盤。
疑:懷疑?,幣_: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赌绿熳觽鳌肪砣骸疤熳淤e于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熳哟鹬唬骸铓w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薄段涞蹆?nèi)傳》稱王母為“玄都阿母”。
青:一作“白”。
譯文:
小時候我不認識月亮,只把它稱作白玉盤。
有時懷疑是瑤臺仙人的明鏡,飛到了天上。
4.一年級小學生必背古詩 篇四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昂印币蛔鳌吧场保斑h”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約等于213厘米或264厘米)。
羌笛:屬橫吹式管樂。羌笛在漢代就已經(jīng)傳入甘肅、四川等地了,是唐代邊塞上常見的一種樂器。何須:何必。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
度:吹到過。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譯文: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云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里,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
5.一年級小學生必背古詩 篇五
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譯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譯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注釋:
解落:懂得吹落。解:懂得,知道。
三秋:秋季。一說指農(nóng)歷九月。
能:能夠。二月:農(nóng)歷二月,指春季。
過:經(jīng)過。
斜:傾斜。
賞析: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tài)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風無形,空氣流動形成風。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陣微風掠過,小草含笑向人們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著,變著法兒撒歡兒,炊煙隨著風的節(jié)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纖細的柳枝輕拂著樹下游人的臉龐。
風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它歡欣的時候,往往伴著細雨洋洋灑灑飄落,春天來臨的時候,風過千山秀、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拂拂,像“飛天”的裙裾在梳理著,春風吹醒冬眠的柳絳,春風送來翩飛的燕子,春風吹綠了千溝萬壑,春風搖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