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社會,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不同的報告內(nèi)容同樣也是不同的。寫報告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大教學論 讀書報告篇一
看著這本書的名字,夸美紐斯說過的話不由久久地回蕩在我的耳畔:“我的主要教育事業(yè)之一是改良教育,這是我多年來的努力,想幫助學校里的青年,使他們擺脫所受的苦惱?!毕胂肟涿兰~斯所受過的苦難,國破家亡、喪妻失子、顛沛流離,書稿一再被毀,都沒有動搖他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和獻身精神。我敬佩他,愛戴他,我要帶著這份敬重之情細細地品味他書中的文字,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以下我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夸美紐斯于1592年3月出生于捷克摩拉維亞的烏爾斯基--波羅特附近的一個手工業(yè)者家庭,父親是新教徒。他的一生也與兄弟會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12歲時就成了孤兒,夸美紐斯中斷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會資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夸美紐斯擔任一所文法學校的教師,開始研究教育問題。1618年,擔任兄弟會牧師兼兄弟會學校校長。1618~1648年,捷克人民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會的統(tǒng)治進行了長達30年的戰(zhàn)爭。捷克戰(zhàn)敗后,夸美紐斯離開祖國,開始了終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蘭期間,夸美紐斯繼續(xù)在兄弟會創(chuàng)辦的中學里任教,并探討教育改革問題,他的幾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繼問世,如《語學入門》《大教學論》《母育學?!??!洞蠼虒W論》于1654年首次正式公開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將其列入《外國教育名著叢書》之中。
《大教學論》這本書共三十三章,有其完整的體系,大體可劃分為六個組成部分:
1. 總論:第一~十四章。
2. 體育:第十五章。
3. 教學論:第十六~二十二章。
4. 德育論:第二十三~二十六章。
5. 學制系統(tǒng)及課程論:第二十七~三十一章。
6. 實現(xiàn)教育改革計劃的呼吁: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夸美紐斯認為,“不僅是富人和有權(quán)勢的人的孩子,而是一切孩子,不分男女,不分出身高貴或出身平民,不分富?;蜇毟F,而是生活在一切城市和小鎮(zhèn)、村落和小村莊中的孩子,都應該上學。”這種普及教育的思想不正是體現(xiàn)了受教育的人人平等性嗎 ?這種普及教育為了使人成為理性的動物,成為萬物的主宰,從而有益地利用此生,利于社會的長遠發(fā)展。想想我們當今社會中的人,也許不受教育可以很好地生存,但是真正意義上成功的人一定受過良好的教育。也許你會說許多有錢的人不是照樣沒受過教育嗎,但是他們所謂成功的道路又能走多遠呢,靠什么去支撐呢?就像索爾蒂斯說過的一句話:一個教師不學教育學,照樣成為好老師;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壞則每況愈下。所以一個人沒受教育就像一個老師沒有教育理論,好也好的有限。
夸美紐斯說:任何人的心性愈是遲鈍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幫助,使他能盡量擺脫粗曠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個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進都能地步。一只篩子,如果你繼續(xù)不斷地用水潑去,它便愈來愈干凈,雖則它不能夠把水留?。煌瑯?,魯鈍和悟性孱弱的人,即使學問上面得不到進步,但是心性可以變得比較柔和……這些話語真的非常富有見地。他還對人的成長有先后進行了生動的描述:有些人小時候身體強壯,但是后來變得多愁多??;有些人青年時代多病矮小,后來卻長得壯健魁梧;智性也是一樣,有些人發(fā)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變魯鈍了,有些人原來很愚鈍,可是以后變得敏銳、聰明??涿兰~斯的思考與我們現(xiàn)在的思想是多么的接近呀!想想我們的學校老師,對待一些智力有些遲鈍,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又是怎樣呢?有的老師會認為這個孩子有抑郁癥,也許他只是性格內(nèi)向而已。由于老師的疏忽,同學的疏遠,孩子的自卑心越來越嚴重,只會變得越來越糟糕。所以,我們每位老師都應該平等地對待學生,不能給學生過早地下定論,應該讓每位學生感受到人文的關(guān)愛,沐浴到教育的陽光。
夸美紐斯提倡教學組織班級化。他總結(jié)了當時的新的教學組織的實踐經(jīng)驗,把它們上升為理論,推動了教學組織的班級化。首先他論證了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越性:能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和有利于學生學習;調(diào)動了教與學的積極性;節(jié)省時間、精力、避免了干擾。其次,他確定班級教學是學校工作的基本單位,并據(jù)此制定了學年制以及學期、假期制和學時工作計劃。再次,他還具體說明了班級教學制的要求,應有一定的目標;每個班級應有固定的課本;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導;全班的學生在同時做同樣的功課;每種科目應該與相關(guān)的事項一道講授等。他所確立的班級教學制的理論和他所提出的關(guān)于班級教學制的要求,在近代教育學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夸美紐斯對于教學方法的重視程度很高。他對舊時學校缺點的體會是很深刻的。他說,舊時學?!敖虒嗄甑姆椒ㄍǔ6际欠浅揽岬模灾聦W校變成了他們的才智的屠場。他自己就是一個不幸的人,是千千萬萬人中的一個,悲慘地損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節(jié)上面浪費了青春的鮮美的歲月?!?所以他提倡青年們能夠迅速地,愉快地,徹底地進行學習。因為,人是有可塑性的,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見教育辦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學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夠,也不是學科太難。所以,我們每一位老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總結(jié)出一套適合學生的有效教法,而不能死搬硬套地用舊的教學方法,不注重創(chuàng)新,這樣只會害了學生。
《大教學論》這本書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給了我很多啟發(fā)。從這本書里我可以看到夸美紐斯熟悉以往全部西方教育發(fā)展史,熟悉西方歷史上的教育家,教育著作和教育經(jīng)驗。他對教育的研究理論是令人敬佩的。他提倡民主教育和泛智教育。我相信這部著作也是他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和理論相結(jié)合的典范。但是我想,夸美紐斯處于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他的思想肯定兼帶時代的特點,充滿著矛盾。一方面他同情貧窮人的疾苦,提倡普及教育,民主教育,泛智教育。他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另一方面,在世界觀和教育觀上都未能徹底摒棄宗教神學和唯心思想。這也體現(xiàn)了他內(nèi)心的矛盾。即使這樣,也不影響《大教學論》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生活中,我會把這本書當做一面鏡子,時刻照著自己不斷向前……
大教學論 讀書報告篇二
《大教學論》的作者夸美紐斯是捷克摩拉維亞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當于我國明代萬歷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個介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間的時代。恩格斯在談到這個時代的特征時說:“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chǎn)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笨涿兰~斯便是這個需要巨人的時代產(chǎn)生出來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他終生從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學說包括在他的《大教學論》里?!洞蠼虒W論》(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寫成。本書是夸美紐斯在批判地總結(jié)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長期構(gòu)思、幾經(jīng)修改而寫成的重要教育論著。教育的目的、任務與作用是《大教學論》首先論述的問題??涿兰~斯根據(jù)基督教的《圣經(jīng)》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說:“人的終極目標是與上帝共享永恒的幸?!?“世間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種預備”;“永生的預備有三個階段:知道自己(并知萬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使人認識自己,熟悉萬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覺得這種說法是具有濃厚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的。但他又反對中世紀天主教會完全忽視人的現(xiàn)世生活的禁欲主義,強調(diào)“教育是生活的預備”,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這說明他的教育目的論和天主教會的教育目的論是有區(qū)別的??涿兰~斯非常重視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在他看來,人生來都具有學問、德行和虔信的“種子”,但后天的發(fā)展全靠教育。這里一方面將教育的作用夸張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對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對于人生和社會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務??涿兰~斯把“闡明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shù)”作為該書的主題,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應該進學?!钡捻懥量谔?。他嚴厲指責封建貴族壟斷教育而把窮人排斥于校門之外。他說:“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許就有極優(yōu)秀的才智之士,他們這樣被踐踏,被扼殺,真是教會與國家的大損失。”夸美紐斯主張:“不僅有錢有勢的人的子女應該進學校,而且一切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男女兒童,不分富貧貴賤,同樣都應該進學校?!?BR> 夸美紐斯的教育理論對現(xiàn)代教育的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制度上也有重大體現(xiàn)。例如: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書中所提的班級授課制是教育史上的進步之舉。它是以班級教學作為基本的組織形式,由個別教學變?yōu)榧w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相互學習和激勵的環(huán)境,不同課程的變換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提高。這對普及教育和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經(jīng)過夸美紐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歐洲廣泛推廣開來,之后又擴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幾百年教育發(fā)展中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本書提出的直觀教學等一系列教學原則,至今仍被教師用于教學實踐之中。但班級授課制從它產(chǎn)生的那一天起,就蘊藏著一個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實施因材施教。在班級授課制下,教學資源被限制在一個有限的范圍,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外部條件被局限在一種呆板的機制之下,因而學生自主學習的范圍被人為地框定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另外,時間、內(nèi)容和進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難以在教學活動中容納更多的內(nèi)容和方法。由于以“課”為活動單元,而“課”又有時間限制,因而往往將某些完整的教材內(nèi)容人為地割裂以適應“課”的要求。針對這一情況,隨著認知心理學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構(gòu)建了基于課堂教學的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這一先天欠缺,以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書開篇所寫的,本書主要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shù)。其寫作目的是: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并使基督教的社會因此可以減少黑暗、煩惱、傾軋,增加光明、整飭、和平與寧靜?!洞蠼虒W論》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僅對于當時的教育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也啟迪了近代世界各國的教育革新運動。以當時德國為例,30年戰(zhàn)爭后,哥達公國為恢復被30年戰(zhàn)爭所破壞的教育,根據(jù)本書的思想進行教育改革。1642年頒布“學校法”,這個法令是以夸美紐斯主張的“國語學?!睘樗{本制訂的,這對以后哥達成為歐洲教育最發(fā)達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時代的限制,本書也有其局限性。一是過分強調(diào)“適應自然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起點和源泉。把教學方法、教學原則同自然現(xiàn)象機械地、簡單地類比,把教學過程建立在了感覺論基礎(chǔ)之上。二是堅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條,把神學原則和《圣經(jīng)》的一些思想貫穿在了本書中,使本書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學色彩。
夸美紐斯的一生是為祖國的復興,民族的解放,兄弟會的生存而奮斗的一生;是為改革舊教育,創(chuàng)建新的教育學體系而辛勞的一生。作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學論》,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統(tǒng)的教育學著作,它標志著獨立的教育學產(chǎn)生于世。本書創(chuàng)立的教育學體系,奠定了資產(chǎn)階級教育理論的始基。為世界各國的教育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以上便是我關(guān)于《大教學論》的一些簡單的體會,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獲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學論 讀書報告篇三
《大教學論》是17世紀20年代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創(chuàng)作完成的一部影響深遠的教育名著。這部著作被認為是近代教育學的奠基之作,它構(gòu)建了教育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同時提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先進教育思想,對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教育方法也進行了創(chuàng)新,從而使教學變得更容易、徹底和迅速。夸美紐斯的教育主張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紐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可謂實至名歸?!洞蠼虒W論》的全名是“《大教學論》——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藝術(shù)”??涿兰~斯給《大教學論》加注這個副標題并不是毫無道理的。副標題突出了兩個方面,一個是“一切事物”,它體現(xiàn)了夸美紐斯的泛智主義教育主張,另一個便是“一切人”, 夸美紐斯把“一切人”作為教育對象的思想,體現(xiàn)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想。盡管原著沒有明確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我們從原著的章章節(jié)節(jié)、字里行間都可以體會到夸美紐斯對于教育必須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思想和主張。
夸美紐斯之所以把“一切人”作為教育的對象,是基于他對人性的假設(shè)和認識。夸美紐斯認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大教學論》第一章中詳細地闡明了并多處強調(diào)了自己對人的認識,人是“理性的動物”,是“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愛物”,人與生俱來三種品質(zhì)“博學、德行和虔誠”的“種子”,人有著天生的求知欲望的天賦和認識能力。因此,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崇高和美好的有著天然的德行和虔誠的種子,人們生而平等”,“凡是生而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個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备哦灾涿兰~斯認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賦的求知欲及能力是進行教育平等的基礎(chǔ)和條件。
夸美紐斯關(guān)于“一切人”的教育對象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它是建立在當時基督宗教的發(fā)展和資產(chǎn)階級文藝復興的情況之下的。在這個時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想家或者政治對于“誰應該接受教育”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一切人”。他們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來論述教育也應該是不平等的。例如,《理想國》認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銀、銅和鐵。只有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為“哲學王”。而其他的人就應該接受命運的不同安排,他們不能接受教育,這是命運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這種以人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觀點來論述教育不平等的思想無論是在古代中國還是國外的著作中都是為數(shù)不少的。這是因為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帶有明顯的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主張,教育為政治而服務的目的非常明顯。
夸美紐斯主張“人人應當受到一種教育,進學校的人應不限于有錢有勢的少數(shù)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論貧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鄉(xiāng)村,都應該送入學校?!蓖ㄟ^這段話,夸美紐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機會均等,教育對象不因性別、貧富、城鄉(xiāng)的差異都應該接受教育。雖然夸美紐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樸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機會的平等。
教育公平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教育給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最大的收益者是國家。國家有義務讓每個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實現(xiàn)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實現(xiàn)教育機會的平等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負擔巨大的教育成本。這對經(jīng)任何國家和社會而言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眾觀當前社會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現(xiàn)象,它仍然呈現(xiàn)一種復雜化的趨勢。特別是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其表現(xiàn)更為突出:一是地緣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戶籍作限制,外地學生入學必須交納贊助費(實為擇校費),外地學生與本地學生在錄取分數(shù)上不平等,外地學生必須取得較本地學生高出許多的分數(shù)才能被學校錄取;二是性別歧視,這主要是指男女學生的入學率不平等,男童的入學率明顯得高于女童,這主要是由人們的舊觀念造成的;三是城鄉(xiāng)歧視,城市的教育物質(zhì)資源配置比鄉(xiāng)村好,教師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比鄉(xiāng)村的要強,城市適齡兒童的入學率比鄉(xiāng)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種現(xiàn)象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復雜化的問題。由此可見,教育要實現(xiàn)公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大教學論 讀書報告篇四
《大教學論》是17世紀20年代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創(chuàng)作完成的一部影響深遠的教育名著。這部著作被認為是近代教育學的奠基之作,它構(gòu)建了教育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同時提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先進教育思想,對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教育方法也進行了創(chuàng)新,夸美紐斯的教育主張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開始讀的時候,不知道自已在讀什么,覺得不像是談教育問題,倒是在談宗教人生的問題,但是當讀到第七八章時,感覺就不一樣了,以后就都是關(guān)于教育的了。讀了以后,覺得受益匪淺。感受確實很多,我主要談以下的幾個方面:
作為一名基督宗教的教徒,對于教育有這樣的一種美好的期望,一種執(zhí)著的追求,我真是佩服!夸美紐斯生活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代,他是這個時代產(chǎn)生出來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反對封建的等級教育,主張實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為此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統(tǒng)一的學校教育體制,為后來資本主義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他身上的這種面對困難決不退縮、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學習?;叵胱约?,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負面的東西,慢慢地自己也開始倦怠了,對于事業(yè)的那種激情也開始減少了。有時候很想去改變一些現(xiàn)狀,但是又想,有些現(xiàn)狀是你一個人能改變得了的嗎?我就認為自己再努力都不會有什么結(jié)果,為什么要不斷地努力呢?讀了夸美紐斯的作品后,覺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著還是要有一種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變多少,只要去做了,盡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夸美紐斯主張“人人應當受到一種教育,進學校的人應不限于有錢有勢的少數(shù)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論貧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鄉(xiāng)村,都應該送入學校?!?夸美紐斯指出,普及教育要從學前期開始。他認為:“人最容易在少年時期去形成,除了這種年齡就不能形成得合適”,“應該趕快對上天的植物及時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們謹慎地形成,使在學問、德行與虔信方面獲得興旺的進展”。他認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質(zhì)。教育對于國家的發(fā)展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的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們國家更加繁榮富強,就必須加快培養(yǎng)建設(shè)祖國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只有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我們的強國之夢才能早日實現(xiàn)。
夸美紐斯明確地提出了“教育要適應自然”的原則。他所說的“自然”實際上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則;二是指人的與生俱來的天性。首先,教育應該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則為依據(jù),步自然的后塵,找出教育的普遍規(guī)律??涿兰~斯強調(diào)指出: “改良學校的基礎(chǔ)應當是萬物的秩序?!痹谒磥恚逃膰乐斨刃驊撘宰匀粸榻梃b,模仿自然。這樣,教育藝術(shù)的進行就會同自然的運行一樣容易、自然。
夸美紐斯把整個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機器,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機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靈魂,一切秩序良好的東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來,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組合得很巧妙的鐘一樣,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紐斯舉例說,人模仿魚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學會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動物的發(fā)聲器官而學會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樂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鑒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據(jù)人的天性,適合人的年齡,使每個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在夸美紐斯看來,自然界的萬物都在自己合適的時機生長發(fā)展,例如,鳥兒在春天繁殖,園丁在春天種植。同樣,童年是人類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時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讀書的好時光。自然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學校教育也應分成學前、初等、中等、高等四個階段進行;要把學校的時間、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獲得預期的效果。
這正如我們中國提倡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思想、要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教育對于培養(yǎng)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們工作室的課題《構(gòu)建自然的語言課堂,培養(yǎng)合理兒童》,我們的思想和夸美紐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師的教要合乎自然,學生的學也要合乎自然,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能顯現(xiàn)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這個復合世界是按照兒童、少年的成長規(guī)律設(shè)計的,比較而言,學生學到的知識淺顯但卻復雜,不太規(guī)范但卻鮮活、生動,帶著強烈的個人體驗性。這個世界中,學校、教師、教材與現(xiàn)實生活同等重要。
講讀課文與家庭生活相結(jié)合,把學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經(jīng)驗引進到閱讀中來,把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引入到課文中來。學生們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孫情、兄弟姐妹情永遠是溫馨甜蜜、款款動人的;母愛、父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愛,甚至是繼父養(yǎng)母的愛,總是博大精深、牽魂系魄的。把豐富多彩、真實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課堂中,總能使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境?!皽贤ㄕn堂內(nèi)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的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弊寣W生在課外繼續(xù)學習語言、歷練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將不斷得到提高,語文這個特殊工具也會被“活用”。
千方法萬方法,再沒有什么方法比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讀書實踐活動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必S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活水源頭,學生可以觀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領(lǐng)悟人生的真諦。相信在語文教學這一廣闊的天地里,只要充分運用教育藝術(shù),將“生活”這一活水引進課堂,必將達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語文教學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就必然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钡母杏X。
總之,語文教學要面向生活,更要走進生活。語文教學只有面向生活,才能從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進生活,才能從本質(zhì)上解決怎樣教。我們必須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地連接起來,把學生經(jīng)驗與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和諧統(tǒng)一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大教學論 讀書報告篇一
看著這本書的名字,夸美紐斯說過的話不由久久地回蕩在我的耳畔:“我的主要教育事業(yè)之一是改良教育,這是我多年來的努力,想幫助學校里的青年,使他們擺脫所受的苦惱?!毕胂肟涿兰~斯所受過的苦難,國破家亡、喪妻失子、顛沛流離,書稿一再被毀,都沒有動搖他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和獻身精神。我敬佩他,愛戴他,我要帶著這份敬重之情細細地品味他書中的文字,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以下我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夸美紐斯于1592年3月出生于捷克摩拉維亞的烏爾斯基--波羅特附近的一個手工業(yè)者家庭,父親是新教徒。他的一生也與兄弟會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12歲時就成了孤兒,夸美紐斯中斷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會資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夸美紐斯擔任一所文法學校的教師,開始研究教育問題。1618年,擔任兄弟會牧師兼兄弟會學校校長。1618~1648年,捷克人民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會的統(tǒng)治進行了長達30年的戰(zhàn)爭。捷克戰(zhàn)敗后,夸美紐斯離開祖國,開始了終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蘭期間,夸美紐斯繼續(xù)在兄弟會創(chuàng)辦的中學里任教,并探討教育改革問題,他的幾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繼問世,如《語學入門》《大教學論》《母育學?!??!洞蠼虒W論》于1654年首次正式公開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將其列入《外國教育名著叢書》之中。
《大教學論》這本書共三十三章,有其完整的體系,大體可劃分為六個組成部分:
1. 總論:第一~十四章。
2. 體育:第十五章。
3. 教學論:第十六~二十二章。
4. 德育論:第二十三~二十六章。
5. 學制系統(tǒng)及課程論:第二十七~三十一章。
6. 實現(xiàn)教育改革計劃的呼吁: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夸美紐斯認為,“不僅是富人和有權(quán)勢的人的孩子,而是一切孩子,不分男女,不分出身高貴或出身平民,不分富?;蜇毟F,而是生活在一切城市和小鎮(zhèn)、村落和小村莊中的孩子,都應該上學。”這種普及教育的思想不正是體現(xiàn)了受教育的人人平等性嗎 ?這種普及教育為了使人成為理性的動物,成為萬物的主宰,從而有益地利用此生,利于社會的長遠發(fā)展。想想我們當今社會中的人,也許不受教育可以很好地生存,但是真正意義上成功的人一定受過良好的教育。也許你會說許多有錢的人不是照樣沒受過教育嗎,但是他們所謂成功的道路又能走多遠呢,靠什么去支撐呢?就像索爾蒂斯說過的一句話:一個教師不學教育學,照樣成為好老師;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壞則每況愈下。所以一個人沒受教育就像一個老師沒有教育理論,好也好的有限。
夸美紐斯說:任何人的心性愈是遲鈍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幫助,使他能盡量擺脫粗曠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個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進都能地步。一只篩子,如果你繼續(xù)不斷地用水潑去,它便愈來愈干凈,雖則它不能夠把水留?。煌瑯?,魯鈍和悟性孱弱的人,即使學問上面得不到進步,但是心性可以變得比較柔和……這些話語真的非常富有見地。他還對人的成長有先后進行了生動的描述:有些人小時候身體強壯,但是后來變得多愁多??;有些人青年時代多病矮小,后來卻長得壯健魁梧;智性也是一樣,有些人發(fā)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變魯鈍了,有些人原來很愚鈍,可是以后變得敏銳、聰明??涿兰~斯的思考與我們現(xiàn)在的思想是多么的接近呀!想想我們的學校老師,對待一些智力有些遲鈍,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又是怎樣呢?有的老師會認為這個孩子有抑郁癥,也許他只是性格內(nèi)向而已。由于老師的疏忽,同學的疏遠,孩子的自卑心越來越嚴重,只會變得越來越糟糕。所以,我們每位老師都應該平等地對待學生,不能給學生過早地下定論,應該讓每位學生感受到人文的關(guān)愛,沐浴到教育的陽光。
夸美紐斯提倡教學組織班級化。他總結(jié)了當時的新的教學組織的實踐經(jīng)驗,把它們上升為理論,推動了教學組織的班級化。首先他論證了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越性:能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和有利于學生學習;調(diào)動了教與學的積極性;節(jié)省時間、精力、避免了干擾。其次,他確定班級教學是學校工作的基本單位,并據(jù)此制定了學年制以及學期、假期制和學時工作計劃。再次,他還具體說明了班級教學制的要求,應有一定的目標;每個班級應有固定的課本;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導;全班的學生在同時做同樣的功課;每種科目應該與相關(guān)的事項一道講授等。他所確立的班級教學制的理論和他所提出的關(guān)于班級教學制的要求,在近代教育學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夸美紐斯對于教學方法的重視程度很高。他對舊時學校缺點的體會是很深刻的。他說,舊時學?!敖虒嗄甑姆椒ㄍǔ6际欠浅揽岬模灾聦W校變成了他們的才智的屠場。他自己就是一個不幸的人,是千千萬萬人中的一個,悲慘地損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節(jié)上面浪費了青春的鮮美的歲月?!?所以他提倡青年們能夠迅速地,愉快地,徹底地進行學習。因為,人是有可塑性的,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見教育辦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學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夠,也不是學科太難。所以,我們每一位老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總結(jié)出一套適合學生的有效教法,而不能死搬硬套地用舊的教學方法,不注重創(chuàng)新,這樣只會害了學生。
《大教學論》這本書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給了我很多啟發(fā)。從這本書里我可以看到夸美紐斯熟悉以往全部西方教育發(fā)展史,熟悉西方歷史上的教育家,教育著作和教育經(jīng)驗。他對教育的研究理論是令人敬佩的。他提倡民主教育和泛智教育。我相信這部著作也是他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和理論相結(jié)合的典范。但是我想,夸美紐斯處于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他的思想肯定兼帶時代的特點,充滿著矛盾。一方面他同情貧窮人的疾苦,提倡普及教育,民主教育,泛智教育。他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另一方面,在世界觀和教育觀上都未能徹底摒棄宗教神學和唯心思想。這也體現(xiàn)了他內(nèi)心的矛盾。即使這樣,也不影響《大教學論》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生活中,我會把這本書當做一面鏡子,時刻照著自己不斷向前……
大教學論 讀書報告篇二
《大教學論》的作者夸美紐斯是捷克摩拉維亞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當于我國明代萬歷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個介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間的時代。恩格斯在談到這個時代的特征時說:“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chǎn)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笨涿兰~斯便是這個需要巨人的時代產(chǎn)生出來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他終生從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學說包括在他的《大教學論》里?!洞蠼虒W論》(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寫成。本書是夸美紐斯在批判地總結(jié)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長期構(gòu)思、幾經(jīng)修改而寫成的重要教育論著。教育的目的、任務與作用是《大教學論》首先論述的問題??涿兰~斯根據(jù)基督教的《圣經(jīng)》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說:“人的終極目標是與上帝共享永恒的幸?!?“世間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種預備”;“永生的預備有三個階段:知道自己(并知萬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使人認識自己,熟悉萬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覺得這種說法是具有濃厚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的。但他又反對中世紀天主教會完全忽視人的現(xiàn)世生活的禁欲主義,強調(diào)“教育是生活的預備”,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這說明他的教育目的論和天主教會的教育目的論是有區(qū)別的??涿兰~斯非常重視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在他看來,人生來都具有學問、德行和虔信的“種子”,但后天的發(fā)展全靠教育。這里一方面將教育的作用夸張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對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對于人生和社會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務??涿兰~斯把“闡明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shù)”作為該書的主題,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應該進學?!钡捻懥量谔?。他嚴厲指責封建貴族壟斷教育而把窮人排斥于校門之外。他說:“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許就有極優(yōu)秀的才智之士,他們這樣被踐踏,被扼殺,真是教會與國家的大損失。”夸美紐斯主張:“不僅有錢有勢的人的子女應該進學校,而且一切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男女兒童,不分富貧貴賤,同樣都應該進學校?!?BR> 夸美紐斯的教育理論對現(xiàn)代教育的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制度上也有重大體現(xiàn)。例如: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書中所提的班級授課制是教育史上的進步之舉。它是以班級教學作為基本的組織形式,由個別教學變?yōu)榧w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相互學習和激勵的環(huán)境,不同課程的變換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提高。這對普及教育和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經(jīng)過夸美紐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歐洲廣泛推廣開來,之后又擴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幾百年教育發(fā)展中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本書提出的直觀教學等一系列教學原則,至今仍被教師用于教學實踐之中。但班級授課制從它產(chǎn)生的那一天起,就蘊藏著一個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實施因材施教。在班級授課制下,教學資源被限制在一個有限的范圍,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外部條件被局限在一種呆板的機制之下,因而學生自主學習的范圍被人為地框定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另外,時間、內(nèi)容和進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難以在教學活動中容納更多的內(nèi)容和方法。由于以“課”為活動單元,而“課”又有時間限制,因而往往將某些完整的教材內(nèi)容人為地割裂以適應“課”的要求。針對這一情況,隨著認知心理學的不斷發(fā)展,人們構(gòu)建了基于課堂教學的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這一先天欠缺,以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書開篇所寫的,本書主要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shù)。其寫作目的是: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并使基督教的社會因此可以減少黑暗、煩惱、傾軋,增加光明、整飭、和平與寧靜?!洞蠼虒W論》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僅對于當時的教育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也啟迪了近代世界各國的教育革新運動。以當時德國為例,30年戰(zhàn)爭后,哥達公國為恢復被30年戰(zhàn)爭所破壞的教育,根據(jù)本書的思想進行教育改革。1642年頒布“學校法”,這個法令是以夸美紐斯主張的“國語學?!睘樗{本制訂的,這對以后哥達成為歐洲教育最發(fā)達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時代的限制,本書也有其局限性。一是過分強調(diào)“適應自然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起點和源泉。把教學方法、教學原則同自然現(xiàn)象機械地、簡單地類比,把教學過程建立在了感覺論基礎(chǔ)之上。二是堅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條,把神學原則和《圣經(jīng)》的一些思想貫穿在了本書中,使本書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學色彩。
夸美紐斯的一生是為祖國的復興,民族的解放,兄弟會的生存而奮斗的一生;是為改革舊教育,創(chuàng)建新的教育學體系而辛勞的一生。作為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學論》,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統(tǒng)的教育學著作,它標志著獨立的教育學產(chǎn)生于世。本書創(chuàng)立的教育學體系,奠定了資產(chǎn)階級教育理論的始基。為世界各國的教育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以上便是我關(guān)于《大教學論》的一些簡單的體會,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獲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學論 讀書報告篇三
《大教學論》是17世紀20年代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創(chuàng)作完成的一部影響深遠的教育名著。這部著作被認為是近代教育學的奠基之作,它構(gòu)建了教育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同時提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先進教育思想,對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教育方法也進行了創(chuàng)新,從而使教學變得更容易、徹底和迅速。夸美紐斯的教育主張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紐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可謂實至名歸?!洞蠼虒W論》的全名是“《大教學論》——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藝術(shù)”??涿兰~斯給《大教學論》加注這個副標題并不是毫無道理的。副標題突出了兩個方面,一個是“一切事物”,它體現(xiàn)了夸美紐斯的泛智主義教育主張,另一個便是“一切人”, 夸美紐斯把“一切人”作為教育對象的思想,體現(xiàn)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想。盡管原著沒有明確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我們從原著的章章節(jié)節(jié)、字里行間都可以體會到夸美紐斯對于教育必須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思想和主張。
夸美紐斯之所以把“一切人”作為教育的對象,是基于他對人性的假設(shè)和認識。夸美紐斯認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大教學論》第一章中詳細地闡明了并多處強調(diào)了自己對人的認識,人是“理性的動物”,是“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愛物”,人與生俱來三種品質(zhì)“博學、德行和虔誠”的“種子”,人有著天生的求知欲望的天賦和認識能力。因此,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崇高和美好的有著天然的德行和虔誠的種子,人們生而平等”,“凡是生而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個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备哦灾涿兰~斯認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賦的求知欲及能力是進行教育平等的基礎(chǔ)和條件。
夸美紐斯關(guān)于“一切人”的教育對象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它是建立在當時基督宗教的發(fā)展和資產(chǎn)階級文藝復興的情況之下的。在這個時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想家或者政治對于“誰應該接受教育”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一切人”。他們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來論述教育也應該是不平等的。例如,《理想國》認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銀、銅和鐵。只有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為“哲學王”。而其他的人就應該接受命運的不同安排,他們不能接受教育,這是命運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這種以人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觀點來論述教育不平等的思想無論是在古代中國還是國外的著作中都是為數(shù)不少的。這是因為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帶有明顯的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主張,教育為政治而服務的目的非常明顯。
夸美紐斯主張“人人應當受到一種教育,進學校的人應不限于有錢有勢的少數(shù)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論貧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鄉(xiāng)村,都應該送入學校?!蓖ㄟ^這段話,夸美紐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機會均等,教育對象不因性別、貧富、城鄉(xiāng)的差異都應該接受教育。雖然夸美紐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樸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機會的平等。
教育公平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教育給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最大的收益者是國家。國家有義務讓每個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實現(xiàn)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實現(xiàn)教育機會的平等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負擔巨大的教育成本。這對經(jīng)任何國家和社會而言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眾觀當前社會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現(xiàn)象,它仍然呈現(xiàn)一種復雜化的趨勢。特別是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其表現(xiàn)更為突出:一是地緣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戶籍作限制,外地學生入學必須交納贊助費(實為擇校費),外地學生與本地學生在錄取分數(shù)上不平等,外地學生必須取得較本地學生高出許多的分數(shù)才能被學校錄取;二是性別歧視,這主要是指男女學生的入學率不平等,男童的入學率明顯得高于女童,這主要是由人們的舊觀念造成的;三是城鄉(xiāng)歧視,城市的教育物質(zhì)資源配置比鄉(xiāng)村好,教師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比鄉(xiāng)村的要強,城市適齡兒童的入學率比鄉(xiāng)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種現(xiàn)象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復雜化的問題。由此可見,教育要實現(xiàn)公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大教學論 讀書報告篇四
《大教學論》是17世紀20年代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創(chuàng)作完成的一部影響深遠的教育名著。這部著作被認為是近代教育學的奠基之作,它構(gòu)建了教育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同時提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先進教育思想,對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教育方法也進行了創(chuàng)新,夸美紐斯的教育主張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開始讀的時候,不知道自已在讀什么,覺得不像是談教育問題,倒是在談宗教人生的問題,但是當讀到第七八章時,感覺就不一樣了,以后就都是關(guān)于教育的了。讀了以后,覺得受益匪淺。感受確實很多,我主要談以下的幾個方面:
作為一名基督宗教的教徒,對于教育有這樣的一種美好的期望,一種執(zhí)著的追求,我真是佩服!夸美紐斯生活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代,他是這個時代產(chǎn)生出來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反對封建的等級教育,主張實行全民的普及教育,并為此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統(tǒng)一的學校教育體制,為后來資本主義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他身上的這種面對困難決不退縮、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學習?;叵胱约?,工作了二十多年,看到了一些負面的東西,慢慢地自己也開始倦怠了,對于事業(yè)的那種激情也開始減少了。有時候很想去改變一些現(xiàn)狀,但是又想,有些現(xiàn)狀是你一個人能改變得了的嗎?我就認為自己再努力都不會有什么結(jié)果,為什么要不斷地努力呢?讀了夸美紐斯的作品后,覺得不能失去信念,人活著還是要有一種信念的。不管自己能改變多少,只要去做了,盡到自已的努力就行。
夸美紐斯主張“人人應當受到一種教育,進學校的人應不限于有錢有勢的少數(shù)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論貧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鄉(xiāng)村,都應該送入學校?!?夸美紐斯指出,普及教育要從學前期開始。他認為:“人最容易在少年時期去形成,除了這種年齡就不能形成得合適”,“應該趕快對上天的植物及時加以培植、修剪和灌溉,把他們謹慎地形成,使在學問、德行與虔信方面獲得興旺的進展”。他認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質(zhì)。教育對于國家的發(fā)展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的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想使我們國家更加繁榮富強,就必須加快培養(yǎng)建設(shè)祖國所需人才的步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只有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我們的強國之夢才能早日實現(xiàn)。
夸美紐斯明確地提出了“教育要適應自然”的原則。他所說的“自然”實際上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則;二是指人的與生俱來的天性。首先,教育應該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則為依據(jù),步自然的后塵,找出教育的普遍規(guī)律??涿兰~斯強調(diào)指出: “改良學校的基礎(chǔ)應當是萬物的秩序?!痹谒磥恚逃膰乐斨刃驊撘宰匀粸榻梃b,模仿自然。這樣,教育藝術(shù)的進行就會同自然的運行一樣容易、自然。
夸美紐斯把整個自然界看成是一架機器,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機械原理安排的,是有秩序的。秩序是事物的靈魂,一切秩序良好的東西,只要能保持它的秩序,也就可以保持其地位和力量。在他看來,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就像一座組合得很巧妙的鐘一樣,有自己的秩序。夸美紐斯舉例說,人模仿魚在水里游的方式而學會游泳和造船,人模仿動物的發(fā)聲器官而學會制造笛子、哨子及其他管樂器,等等。因此,教育也可以模仿和借鑒自然的秩序。其次,教育要根據(jù)人的天性,適合人的年齡,使每個人的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在夸美紐斯看來,自然界的萬物都在自己合適的時機生長發(fā)展,例如,鳥兒在春天繁殖,園丁在春天種植。同樣,童年是人類的春天,是受教育的大好時期;早晨是一天中的春天,是讀書的好時光。自然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學校教育也應分成學前、初等、中等、高等四個階段進行;要把學校的時間、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使之符合自然秩序,獲得預期的效果。
這正如我們中國提倡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思想、要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教育對于培養(yǎng)人才是有益的。
由此我想到我們工作室的課題《構(gòu)建自然的語言課堂,培養(yǎng)合理兒童》,我們的思想和夸美紐斯的思想不期而遇,教師的教要合乎自然,學生的學也要合乎自然,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能顯現(xiàn)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這個復合世界是按照兒童、少年的成長規(guī)律設(shè)計的,比較而言,學生學到的知識淺顯但卻復雜,不太規(guī)范但卻鮮活、生動,帶著強烈的個人體驗性。這個世界中,學校、教師、教材與現(xiàn)實生活同等重要。
講讀課文與家庭生活相結(jié)合,把學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經(jīng)驗引進到閱讀中來,把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引入到課文中來。學生們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中的母子情、父子情、祖孫情、兄弟姐妹情永遠是溫馨甜蜜、款款動人的;母愛、父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愛,甚至是繼父養(yǎng)母的愛,總是博大精深、牽魂系魄的。把豐富多彩、真實感人的家庭生活引入到課堂中,總能使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境?!皽贤ㄕn堂內(nèi)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的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弊寣W生在課外繼續(xù)學習語言、歷練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將不斷得到提高,語文這個特殊工具也會被“活用”。
千方法萬方法,再沒有什么方法比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讀書實踐活動更好的方法了,生活的邊界就是教育的邊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必S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是語文教學的活水源頭,學生可以觀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領(lǐng)悟人生的真諦。相信在語文教學這一廣闊的天地里,只要充分運用教育藝術(shù),將“生活”這一活水引進課堂,必將達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把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語文教學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就必然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钡母杏X。
總之,語文教學要面向生活,更要走進生活。語文教學只有面向生活,才能從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進生活,才能從本質(zhì)上解決怎樣教。我們必須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地連接起來,把學生經(jīng)驗與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和諧統(tǒng)一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