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頤和園教學反思簡潔篇一
1、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學習抓住移步換景的特點概括游記類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2、我要品讀課文,學習作者運用“三點成像”來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
3、我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還能讀出對頤和園的贊美和喜愛之情,讀出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幾位語文組的老師經(jīng)過了認真的研究后發(fā)現(xiàn),在第一課時的重點就是讀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學內容略顯少了一些,正好我們學校有60分鐘的大課,我們最后決定修改原教學設計,把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合二為一,上成60分鐘的大課。從教學效果和課堂反應上來看,還是不錯的,孩子們既學會了概括寫景類文章主要內容的辦法,又了解了作者運用三點成像”來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還通過朗讀表達了對頤和園的向往和贊美之情。現(xiàn)對這節(jié)課做如下反思:
這節(jié)課,我沒有一絲的要求學生達到什么樣的程度的限制,這樣就能讓學生大膽的讀書,大膽的說感受,真實的匯報體會,說出想法,所以同學們能在合作學習時大聲討論,在集體匯報時主動質疑,這是這節(jié)課我和同學們的共同收獲。
教學時,我首先以課件引導,讓學生沉浸在頤和園的美景中,在讓他們讀課文,這就能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這樣讓他們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逼真的畫面使學生們興趣大增。因此,欣賞完后,學生無拘無束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也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學生通過朗讀全文來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麗。
曾幾何時,許多語文老師在語文課上總是過分的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節(jié)語文課上成思品課。我在這節(jié)課上,關注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且傳授給孩子們具體的語文知識:一、概括寫景類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方法(游覽順序+游覽地+總體印象),二、移步換景(這種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不同,不斷展現(xiàn)新的景物畫面的方法叫移步換景。)三、“三點成像”:運用三種觀察方法抓取的三個點:從外面看(整體)寫了長廊的長 ,從里面看(局部)寫了長廊的畫,邊走邊看(環(huán)境)寫了長廊的花。長廊的美就像一幅畫一樣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種從三個方面或者三個特點來把一個景點寫具體方法叫“三點成像”。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獲,通過小組自學、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交流討論,自由發(fā)揮,自由想象,在多種觀點的碰撞與交流的體驗中,獲得了閱讀的樂趣,使語文課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tǒng)一。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內容,還使學生領悟文本的語言藝術和表達方法,同時還讓學生懂得怎樣運用這些方法去寫作,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雖然這節(jié)課能讓大多數(shù)孩子學到不少知識,但是對于學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來稍顯困難。
多媒體的課件限制了學生對本的真實把握,有的學生的思維備限制在了圖畫內容上。
我的。準備還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導的生硬,課堂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
總之,這節(jié)課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興許以后可以提高大課時的學習效率。教學的創(chuàng)造空間是不可估量的。我們需要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以切實有效的方式引領孩子們在語言世界里主動探究、發(fā)現(xiàn),并為他們的潛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的生命之河躍起燦爛而美麗的浪花。
頤和園教學反思簡潔篇二
課文所描寫的內容因為與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學生不容易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學上我先播放了頤和園有關的教學視頻,先給學生做一個鋪墊,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對頤和園有個大致的了解。
我設定的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了解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和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按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因此在環(huán)節(jié)設計上,先讓學生整體感知頤和園的“大”和“美”,在這樣的感受的基礎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寫作順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開頭一句話,強調按游覽順序寫作的方法。在這些的基礎上,再突出課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萬壽山部分。在重點部分,又穿插一些課堂中的小練習以及背誦、小練筆,讓學生在學中練,在練中鞏固。
像這種寫景作文,應該是讀和悟結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學過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為了上完內容而上課,追著時間跑,沒有好好地處理好讀與悟,再悟再讀的關系。這樣所導致的一個最大的后果就是,學生對昆明湖的靜與綠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再讀再說就一個個地脫節(jié)了。直接導致后面的“滑”與“劃”的區(qū)別與好處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總是會忽略了朗讀的重要性。不管是公開課還是平時上課,總是匆匆講完,很少讓學生有機會能和文本對話,這是大忌吧。語文本來就是師生對話,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這點,我做得不夠到位。在本課中,講到昆明湖的靜和綠時,真該多給學生點時間,放下教學速度,讓他們自己帶著理解與體會,邊想象畫面邊讀一讀這兩個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
還有我的備課似乎總是局限于自己設定的框架里,單一的線條感,學生一沒按照這樣的順序出牌,就滿盤皆亂,用其他老師的話說,就是喜歡把學生塞進我安排好的步驟中,帶著他們往東往西,而不是順著學生的方向。
同時,對于一篇課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于表面,沒有很深層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沒有深層次地去挖掘,學生也沒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總是問,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學生這么懶,都不動腦筋,我想這和老師也有關系吧。對教材的挖掘不夠深刻,對學生內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淺淺地就滿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詞句的好壞,沒有達到真正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交流。
還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識點沒有落實,比如說表示移步換景的句子同時也是過渡句,這個沒有好好落實,甚至沒有提及。同時,課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順序寫的,小練筆也是根據(jù)方位順序,可是這兩者卻沒有適當?shù)奶峒埃m當?shù)穆?lián)系起來,而成了孤零零的兩個孤島,毫無作用可言,甚至學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來。
不得不說的是我的一個不足,教師語言語調上的變化,可能跟我看的視頻有關系,視頻中那些老師的聲音都是溫柔可親的,不自覺的我也變得溫柔可親了。但是整體的基調不能改變我的聲音缺乏抑揚頓挫的事實。還記得上次在我們學校比賽的《掌聲》,其中第一個老師的語音語調,教態(tài)給我印象很深刻,讓我非常喜歡。但是師傅們又說上課要有激情,這個激情具體指什么呢?我想應該是一種忘我的狀態(tài)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頤和園教學反思簡潔篇三
三十五分鐘的課堂很快就結束了,我還久久沉浸在這堂課的教學里。早在十多年前,曾經(jīng)去過頤和園,但是沒有太深的感受,當抽到這堂課,我反復閱讀教材,查找資料的時候,才發(fā)覺頤和園居然是那樣美,課文的語言是那么準確和生動。每讀一次,總會有新的感受。我開始喜歡上這篇文章,每一處景點開始細細推敲。從整篇課文來看,《頤和園》篇幅較長,許多語句描寫優(yōu)美。如何做到長文短教,必須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力爭做到以學定教。課文分別從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三處景點介紹頤和園的美景,學生對這三部分都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就依據(jù)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決定順學而導,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以及每處景點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點:
通過深入研讀教材以及向老教師的學習,我發(fā)現(xiàn)本節(jié)課不但文字特別優(yōu)美,而且條理非常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僅僅三十五分鐘的課堂,究竟怎樣取舍呢?我們決定抓住每處景點的特點,通過老師的點撥,藝術的導學,讓學生自己感受每處景點的不同,再去深入朗讀。比如學習“長廊”一段,我首先抓住“長、美”的特點讓學生反復讀談感受,然后創(chuàng)設情境,假如你就站在這長廊之上,微風輕輕出來,你有什么感受?學生一下子就找到“神清氣爽”這個詞,然后再帶著這種感覺去讀,長廊的長和美盡現(xiàn)眼前。學生自主感受,自讀自悟,以讀促情,用情促讀。另外這里還體現(xiàn)出了三年級段的訓練。
《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由于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學生必然對三個不同景點中的某一處特別感興趣,因而,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教學中明確提出全員參與,共同研究,力求達到學習成果最優(yōu)化。其中老師不是學習的主宰,而是由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只是提供相關的資料,成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本節(jié)課中,我沒有包辦代替,讓學生質疑問難,進行合作探究。在本節(jié)課中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地方。其一,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既說明了發(fā)現(xiàn)疑問的重要性,也鼓勵人們質疑問難。在處理字詞的環(huán)節(jié)中,我發(fā)現(xiàn)有難讀的詞語,也有難以理解的詞語。備課時我就充分備學生,想到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哪些詞語不明白,隨機處理,有的配以圖片說明,有的用文字自己做好注釋。學生難理解的,也先讓其他同學談詞義,自主權放給學生,一切以學生認知為基準。其二,在朗讀感悟昆明湖一段處,有一個難點,就是體會游船、畫舫從湖面慢慢“滑”過的“滑”字用的恰到好處。怎樣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設計了幾種方法。最后的課堂上,由學生體會靜字入手,哪里還能感受到湖水“靜“,由此找到第二句話,隨后結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說到平時劃船用的“劃”字,二者是否可以換一換,為什么?然后讓同桌合作探究,議一議,由后半句“幾乎不留一點痕跡”體會出“滑”字的匠心獨運、韻味無窮。
備課的時候,我特地找了很多頤和園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以及視頻資料來看、反復讀,品味。在處理十七孔橋一段時,原本想找一些橋上獅子的圖片來看,卻發(fā)現(xiàn)還沒有想象中的姿態(tài)那么多。于是課堂上,先讓學生找到“姿態(tài)不一”這個詞。然后拓展想象,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那么你想象會有什么姿態(tài)?在表達的時候,通過教師巧妙地一引:這么多的獅子,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既鍛煉了孩子的說話能力,又拓展了孩子們的思維空間,同時也十七孔橋的獅子也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本節(jié)課剛抽到后,試講了兩次,其余時間都是在反復研讀教材,修改教案。一節(jié)課下來,靜心沉思,也找到了不足之處。課堂上講到萬壽山那一段時,孩子們從圖中找排云殿的位置遲遲沒有找對,又讀過以后,仍然比較模糊。我想如果這堂課再重新上的話,在這個地方,我會從觀看排云殿的位置入手,因為是從山下看山上,所以蔥郁的樹叢掩映住了排云殿。如果站在佛香閣往下望,相信會看的很清楚。這樣來進行導學會更好。
緊張的課堂教學結束了,頤和園似乎已經(jīng)學完了,我卻感覺意猶未盡,真想再去頤和園里親自去體驗一下,按照作者的游覽順序去走一遭,相信會別有一番滋味!
頤和園教學反思簡潔篇四
《頤和園》是一篇游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贊美之情。課文不但文字優(yōu)美,而且層次清楚,移步換景、首尾呼應,其寫作方法非常值得學生們學習。為了能體現(xiàn)生本課堂教學,讓學生自己探究學習,把文本內容和寫作方法都在讀和交流中理解領悟。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預習探究
2、合作交流
3、品讀體驗
4、匯報交流
……
一、在課前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自學探究的能力。
課前先讓學生搜集頤和園相關的資料,并在小組里交流搜集到的是什么資料。通過搜集和交流使學生對文本內容和背景有更詳細的了解,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接著再通過生字詞檢測預習的效果,不僅考查了學生課前掌握的情況,還交流了學生自主探究生字詞的方法。
二、在合作中把握重點,在交流中學會探究。
通過師引導找全文的中心句和劃出有關作者游覽路線的語句。弄清楚作者的游覽順序,使學生對本文有整體地把握。同時對移步換景,也叫地點轉換順序或游覽順序的寫作方法有了認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概括作者主要游覽了哪些地方,觀察點又是怎樣的?使學生對全文結構安排,作者行蹤都有較清楚地了解。
三、重點品讀,領悟學習方法
師引導品讀來學習長廊的內容,使學生在交流中把長廊的長、美的句子朗讀出來,特點探究出來。師再引導小結本段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明確方法:邊讀邊畫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再把景物特點概括出來。并用這種方法自學萬壽山、昆明湖的內容。
出示自學要求:
(1)選擇你喜歡的景物,把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用不同的符號畫下來。
(2)有感情地多讀幾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點。
學生對照要求深入地自學探究,生本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四、在交流中學習,在匯報中體會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先在小組里交流探究的結果,然后全班進行匯報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景物特點。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生本效果非常明顯。特別是“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將“滑”與“劃”進行對比。學生舉出生活中的滑冰和劃船例子來說出它們的區(qū)別。再例如“這么多的獅子會有哪些姿態(tài)呢?“學生都能較為合理地展開想象,并進行了一定的說話訓練,就這樣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鍛煉了學生的理解、閱讀、說話等多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
頤和園教學反思簡潔篇五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于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好伙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yōu)閷W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yōu)閷W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于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yōu)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xiàn)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xiàn)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著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xié)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fā)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最后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著走,到后來的學生之間學著走,到最后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著重體現(xiàn)的。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游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于是,講課時,我根據(jù)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游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游這一情境。但是由于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游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很多教師重視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花樣增多了,教學過程變得熱鬧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也被丟棄了。如,讀寫結合的經(jīng)驗。閱讀教學只重內容理解,忽視寫法指導的現(xiàn)象還較為嚴重。針對這種現(xiàn)象,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先總述后分述最后總結的寫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我現(xiàn)在的體會是: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游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頤和園教學反思簡潔篇六
頤和園 教學設計與反思
北常保小學 馬艷君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長廊、神清氣爽、金碧輝煌、宮殿、蔥郁、掩映、隱隱約約、堤岸、雕刻、姿態(tài)不一”等詞語。
2、重點學習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學習課文寫景文章的敘述順序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觀察點觀察,所看到的景物特點不同的寫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優(yōu)美句段。
4、了解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yǎng)學生的愛美情趣,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觀察點觀察,所看到的景物特點不同的表達方法,并學以致用。
2、通過關鍵字詞,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
【教學準備】頤和園風光片3分鐘;課件;課堂練習紙。
【教學時間】1課時。
教 學 過 程
一、激情引入,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剛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風光嗎?板書:頤和園
師:是的,她,構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園林博物館”之稱,她就是----頤和園;她,聞名世界,享譽中外,園內的長廊還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她就是---頤和園。(學生有感情讀題,注意“頤”的寫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在人們心目中,頤和園簡直就是人間天堂啊,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走進頤和園,去領略皇家園林的魅力。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到87頁,自學要求: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難讀的地方反復讀,并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頤和園?
2、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3、反饋。
(1)認讀生字新詞。
大殿 長廊 堤岸 雕刻 畫舫 橫檻 栽滿 蔥郁 掩映
金碧輝煌 神清氣爽 隱隱約約 姿態(tài)不一
(2)交流:這是一個怎樣的頤和園,請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課件:這是一個 的頤和園。)學生選擇積累的詞匯。
(3)過渡:課文也有兩個
句子很概括地寫了這是一個怎樣的頤和園,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文章,找到句子劃下來。
(4)反饋交流。
隨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齊讀句子。
①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②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玩賞。
(5)課文讀完了,誰來說說導游帶你們游覽了哪幾處景點呢?
(學生邊說教師邊歸納板書: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
(6)同學們怎么這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呢?
a自由讀課文第2-5自然段,用“”畫出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
②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
①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④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師:這些句子能否交換位置?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敘述的?理清敘述順序。(板書:按游覽的順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詞語,出示課文的主要內容,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游賞。
(師生總結:“總—分—總”的結構;首尾呼應的寫法;過渡句的連接。)
三、品讀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麗
1、在課文中作者用的筆墨最多,寫得最詳細的是關于哪一部分的內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師說:頤和園的美無處不在,我們先來領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讀課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預設:
(1)昆明湖圍著長長的堤岸,堤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兩岸栽著數(shù)不清的垂柳。(有長長的堤岸,有數(shù)不清的垂柳,這使你聯(lián)想到什么詩句呢?----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2)湖中心有個小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蔥綠,樹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
a、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聽邊想,此時,我們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讀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們眼簾的是滿目的蔥綠,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讓我們也美美地來讀讀,齊讀。(春湖落日水拖藍,天影樓臺上下涵)
(3)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桿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么多的獅子,姿態(tài)不一,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喜歡。
b、給“姿態(tài)不一”找個近義詞。(形態(tài)萬千、千姿百態(tài)、姿態(tài)萬千等)
c、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張獅子圖,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出示獅子圖片,引導學生朗讀)。
d、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也來寫一寫你想象中的姿態(tài)不一的小獅子吧!——拿出練習紙,學生動筆寫句子——反饋。
這么多的獅子,姿態(tài)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好像 ??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
e、這些栩栩如生、姿態(tài)萬千的獅子,真是巧奪天功啊,讓我們再讀一讀這個句子——齊讀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師: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寫昆明湖的句子,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了嗎?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讀,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2)你讀出了什么?理解“滑”與“劃”,哪一個更好更合適。
預設學生多種答案。聯(lián)系生活實際。
(3)指導朗讀(個別讀,集體讀,想象讀)。
5、師:同樣是寫昆明湖,作者為什么不把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萬壽山上看到的,一個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遠到近的順序)
師小結寫法:由此可見,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觀察點,所看到的景物特點也各不相同。
四、小結余韻,再賞頤和園。
師:“碧水 畫舫 游船;綠島 石橋 獅欄”多么美的畫卷呀!(配樂朗讀昆明湖的片段。)這節(jié)課我們徜徉在昆明湖畔,盡情領略了昆明湖的美,頤和園還有許多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盡,下節(jié)課我們再去細細游覽。談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吧!
教學反思:
根據(jù)課文特點,本課較為恰當?shù)夭捎昧饲榫辰虒W法,利用多媒體設置情境,學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學步驟的安排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整體感知到頤和園的大與美,從課文找出直接寫頤和園特點的段落進行教學,理清文章結構,再通過文中的過渡句,理清文章敘述的順序,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學中穿插生字教學與朗讀指導,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自由學習生字,在讀中理解,讀中領悟,讀中激發(fā)感情,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操與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去朗讀、背誦、復述,將語言自然內化,達到對語言文字的切實積累,不失語文教學之本色。
但在教學中亦有不少不足之處,如師在設計的一個問題:課文哪些自然段告訴我們頤和園又大又美的?學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頤和園的大與美的句子,而師的用意是想讓學生找出課文第一自然段與最后一個自然段總寫頤和園的大與美的句子,由于教師表述問題不夠明確,所以指引學生的過程花費的時間較多,對整堂課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又如在指導學生理清課文敘述的順序的教學上,由于學生初次接觸這個知識點,而教師卻放得太開,先讓學生理清什么順序,再說通過哪些詞知道。雖然只是一個教學順序的改變,卻沒有了先扶后放的過程,所以學生對此都較茫然。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明白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對問題的表述必須明確,切不可因為要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放得太開,導致閱讀知識的把握不夠扎實,費時又少效!
頤和園教學反思簡潔篇一
1、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學習抓住移步換景的特點概括游記類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2、我要品讀課文,學習作者運用“三點成像”來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
3、我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還能讀出對頤和園的贊美和喜愛之情,讀出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幾位語文組的老師經(jīng)過了認真的研究后發(fā)現(xiàn),在第一課時的重點就是讀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學內容略顯少了一些,正好我們學校有60分鐘的大課,我們最后決定修改原教學設計,把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合二為一,上成60分鐘的大課。從教學效果和課堂反應上來看,還是不錯的,孩子們既學會了概括寫景類文章主要內容的辦法,又了解了作者運用三點成像”來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還通過朗讀表達了對頤和園的向往和贊美之情。現(xiàn)對這節(jié)課做如下反思:
這節(jié)課,我沒有一絲的要求學生達到什么樣的程度的限制,這樣就能讓學生大膽的讀書,大膽的說感受,真實的匯報體會,說出想法,所以同學們能在合作學習時大聲討論,在集體匯報時主動質疑,這是這節(jié)課我和同學們的共同收獲。
教學時,我首先以課件引導,讓學生沉浸在頤和園的美景中,在讓他們讀課文,這就能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這樣讓他們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逼真的畫面使學生們興趣大增。因此,欣賞完后,學生無拘無束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也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學生通過朗讀全文來初步感知頤和園的美麗。
曾幾何時,許多語文老師在語文課上總是過分的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節(jié)語文課上成思品課。我在這節(jié)課上,關注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且傳授給孩子們具體的語文知識:一、概括寫景類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方法(游覽順序+游覽地+總體印象),二、移步換景(這種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不同,不斷展現(xiàn)新的景物畫面的方法叫移步換景。)三、“三點成像”:運用三種觀察方法抓取的三個點:從外面看(整體)寫了長廊的長 ,從里面看(局部)寫了長廊的畫,邊走邊看(環(huán)境)寫了長廊的花。長廊的美就像一幅畫一樣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種從三個方面或者三個特點來把一個景點寫具體方法叫“三點成像”。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獲,通過小組自學、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交流討論,自由發(fā)揮,自由想象,在多種觀點的碰撞與交流的體驗中,獲得了閱讀的樂趣,使語文課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tǒng)一。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內容,還使學生領悟文本的語言藝術和表達方法,同時還讓學生懂得怎樣運用這些方法去寫作,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雖然這節(jié)課能讓大多數(shù)孩子學到不少知識,但是對于學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來稍顯困難。
多媒體的課件限制了學生對本的真實把握,有的學生的思維備限制在了圖畫內容上。
我的。準備還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導的生硬,課堂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
總之,這節(jié)課是一次全新的嘗試,興許以后可以提高大課時的學習效率。教學的創(chuàng)造空間是不可估量的。我們需要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以切實有效的方式引領孩子們在語言世界里主動探究、發(fā)現(xiàn),并為他們的潛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的生命之河躍起燦爛而美麗的浪花。
頤和園教學反思簡潔篇二
課文所描寫的內容因為與學生生活比較遙遠,學生不容易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學上我先播放了頤和園有關的教學視頻,先給學生做一個鋪墊,在學習課文內容之前對頤和園有個大致的了解。
我設定的目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了解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和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按游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因此在環(huán)節(jié)設計上,先讓學生整體感知頤和園的“大”和“美”,在這樣的感受的基礎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寫作順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開頭一句話,強調按游覽順序寫作的方法。在這些的基礎上,再突出課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萬壽山部分。在重點部分,又穿插一些課堂中的小練習以及背誦、小練筆,讓學生在學中練,在練中鞏固。
像這種寫景作文,應該是讀和悟結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學過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為了上完內容而上課,追著時間跑,沒有好好地處理好讀與悟,再悟再讀的關系。這樣所導致的一個最大的后果就是,學生對昆明湖的靜與綠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再讀再說就一個個地脫節(jié)了。直接導致后面的“滑”與“劃”的區(qū)別與好處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總是會忽略了朗讀的重要性。不管是公開課還是平時上課,總是匆匆講完,很少讓學生有機會能和文本對話,這是大忌吧。語文本來就是師生對話,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這點,我做得不夠到位。在本課中,講到昆明湖的靜和綠時,真該多給學生點時間,放下教學速度,讓他們自己帶著理解與體會,邊想象畫面邊讀一讀這兩個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靜和綠。
還有我的備課似乎總是局限于自己設定的框架里,單一的線條感,學生一沒按照這樣的順序出牌,就滿盤皆亂,用其他老師的話說,就是喜歡把學生塞進我安排好的步驟中,帶著他們往東往西,而不是順著學生的方向。
同時,對于一篇課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于表面,沒有很深層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沒有深層次地去挖掘,學生也沒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總是問,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學生這么懶,都不動腦筋,我想這和老師也有關系吧。對教材的挖掘不夠深刻,對學生內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淺淺地就滿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詞句的好壞,沒有達到真正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交流。
還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識點沒有落實,比如說表示移步換景的句子同時也是過渡句,這個沒有好好落實,甚至沒有提及。同時,課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順序寫的,小練筆也是根據(jù)方位順序,可是這兩者卻沒有適當?shù)奶峒埃m當?shù)穆?lián)系起來,而成了孤零零的兩個孤島,毫無作用可言,甚至學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來。
不得不說的是我的一個不足,教師語言語調上的變化,可能跟我看的視頻有關系,視頻中那些老師的聲音都是溫柔可親的,不自覺的我也變得溫柔可親了。但是整體的基調不能改變我的聲音缺乏抑揚頓挫的事實。還記得上次在我們學校比賽的《掌聲》,其中第一個老師的語音語調,教態(tài)給我印象很深刻,讓我非常喜歡。但是師傅們又說上課要有激情,這個激情具體指什么呢?我想應該是一種忘我的狀態(tài)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頤和園教學反思簡潔篇三
三十五分鐘的課堂很快就結束了,我還久久沉浸在這堂課的教學里。早在十多年前,曾經(jīng)去過頤和園,但是沒有太深的感受,當抽到這堂課,我反復閱讀教材,查找資料的時候,才發(fā)覺頤和園居然是那樣美,課文的語言是那么準確和生動。每讀一次,總會有新的感受。我開始喜歡上這篇文章,每一處景點開始細細推敲。從整篇課文來看,《頤和園》篇幅較長,許多語句描寫優(yōu)美。如何做到長文短教,必須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力爭做到以學定教。課文分別從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三處景點介紹頤和園的美景,學生對這三部分都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就依據(jù)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決定順學而導,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以及每處景點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點:
通過深入研讀教材以及向老教師的學習,我發(fā)現(xiàn)本節(jié)課不但文字特別優(yōu)美,而且條理非常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僅僅三十五分鐘的課堂,究竟怎樣取舍呢?我們決定抓住每處景點的特點,通過老師的點撥,藝術的導學,讓學生自己感受每處景點的不同,再去深入朗讀。比如學習“長廊”一段,我首先抓住“長、美”的特點讓學生反復讀談感受,然后創(chuàng)設情境,假如你就站在這長廊之上,微風輕輕出來,你有什么感受?學生一下子就找到“神清氣爽”這個詞,然后再帶著這種感覺去讀,長廊的長和美盡現(xiàn)眼前。學生自主感受,自讀自悟,以讀促情,用情促讀。另外這里還體現(xiàn)出了三年級段的訓練。
《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由于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學生必然對三個不同景點中的某一處特別感興趣,因而,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教學中明確提出全員參與,共同研究,力求達到學習成果最優(yōu)化。其中老師不是學習的主宰,而是由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只是提供相關的資料,成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本節(jié)課中,我沒有包辦代替,讓學生質疑問難,進行合作探究。在本節(jié)課中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地方。其一,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既說明了發(fā)現(xiàn)疑問的重要性,也鼓勵人們質疑問難。在處理字詞的環(huán)節(jié)中,我發(fā)現(xiàn)有難讀的詞語,也有難以理解的詞語。備課時我就充分備學生,想到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哪些詞語不明白,隨機處理,有的配以圖片說明,有的用文字自己做好注釋。學生難理解的,也先讓其他同學談詞義,自主權放給學生,一切以學生認知為基準。其二,在朗讀感悟昆明湖一段處,有一個難點,就是體會游船、畫舫從湖面慢慢“滑”過的“滑”字用的恰到好處。怎樣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設計了幾種方法。最后的課堂上,由學生體會靜字入手,哪里還能感受到湖水“靜“,由此找到第二句話,隨后結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說到平時劃船用的“劃”字,二者是否可以換一換,為什么?然后讓同桌合作探究,議一議,由后半句“幾乎不留一點痕跡”體會出“滑”字的匠心獨運、韻味無窮。
備課的時候,我特地找了很多頤和園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以及視頻資料來看、反復讀,品味。在處理十七孔橋一段時,原本想找一些橋上獅子的圖片來看,卻發(fā)現(xiàn)還沒有想象中的姿態(tài)那么多。于是課堂上,先讓學生找到“姿態(tài)不一”這個詞。然后拓展想象,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那么你想象會有什么姿態(tài)?在表達的時候,通過教師巧妙地一引:這么多的獅子,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既鍛煉了孩子的說話能力,又拓展了孩子們的思維空間,同時也十七孔橋的獅子也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本節(jié)課剛抽到后,試講了兩次,其余時間都是在反復研讀教材,修改教案。一節(jié)課下來,靜心沉思,也找到了不足之處。課堂上講到萬壽山那一段時,孩子們從圖中找排云殿的位置遲遲沒有找對,又讀過以后,仍然比較模糊。我想如果這堂課再重新上的話,在這個地方,我會從觀看排云殿的位置入手,因為是從山下看山上,所以蔥郁的樹叢掩映住了排云殿。如果站在佛香閣往下望,相信會看的很清楚。這樣來進行導學會更好。
緊張的課堂教學結束了,頤和園似乎已經(jīng)學完了,我卻感覺意猶未盡,真想再去頤和園里親自去體驗一下,按照作者的游覽順序去走一遭,相信會別有一番滋味!
頤和園教學反思簡潔篇四
《頤和園》是一篇游記,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贊美之情。課文不但文字優(yōu)美,而且層次清楚,移步換景、首尾呼應,其寫作方法非常值得學生們學習。為了能體現(xiàn)生本課堂教學,讓學生自己探究學習,把文本內容和寫作方法都在讀和交流中理解領悟。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預習探究
2、合作交流
3、品讀體驗
4、匯報交流
……
一、在課前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自學探究的能力。
課前先讓學生搜集頤和園相關的資料,并在小組里交流搜集到的是什么資料。通過搜集和交流使學生對文本內容和背景有更詳細的了解,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接著再通過生字詞檢測預習的效果,不僅考查了學生課前掌握的情況,還交流了學生自主探究生字詞的方法。
二、在合作中把握重點,在交流中學會探究。
通過師引導找全文的中心句和劃出有關作者游覽路線的語句。弄清楚作者的游覽順序,使學生對本文有整體地把握。同時對移步換景,也叫地點轉換順序或游覽順序的寫作方法有了認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概括作者主要游覽了哪些地方,觀察點又是怎樣的?使學生對全文結構安排,作者行蹤都有較清楚地了解。
三、重點品讀,領悟學習方法
師引導品讀來學習長廊的內容,使學生在交流中把長廊的長、美的句子朗讀出來,特點探究出來。師再引導小結本段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明確方法:邊讀邊畫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再把景物特點概括出來。并用這種方法自學萬壽山、昆明湖的內容。
出示自學要求:
(1)選擇你喜歡的景物,把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用不同的符號畫下來。
(2)有感情地多讀幾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點。
學生對照要求深入地自學探究,生本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四、在交流中學習,在匯報中體會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先在小組里交流探究的結果,然后全班進行匯報萬壽山和昆明湖的景物特點。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生本效果非常明顯。特別是“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將“滑”與“劃”進行對比。學生舉出生活中的滑冰和劃船例子來說出它們的區(qū)別。再例如“這么多的獅子會有哪些姿態(tài)呢?“學生都能較為合理地展開想象,并進行了一定的說話訓練,就這樣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鍛煉了學生的理解、閱讀、說話等多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
頤和園教學反思簡潔篇五
新課程主張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始終讓學生處于主體的地位,教師則更多的成了引導者、組織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好伙伴,整個教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平等對話的過程。
教師角色的轉換,使我從課堂的獨白者變?yōu)閷W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從傳遞知識的權威者變?yōu)閷W生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的激活者。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教學《頤和園》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充分利于我們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yōu)勢,在導入新課時,展現(xiàn)了學生在頤和園的照片,教學過程中,好幾次播放了頤和園的實景錄像,三番四次地把學生帶入情境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視美、愛美的情感,實現(xiàn)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欣賞,達到了和諧對話。
語文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一篇篇課文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即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授之以漁。在進行這篇課文備課的時候,我預先有一個設想,教學時先扶著學生走一程,即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和美,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而在學習萬壽山這部分時,我再放一放手,讓學生分組進行協(xié)作學習。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的美;這樣,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fā)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最后在學習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橋時,讓學生自學,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又開始的扶著走,到后來的學生之間學著走,到最后的學生個體獨立走,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重在授人以漁,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所應該著重體現(xiàn)的。
《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一篇游覽性的課文,不僅文章內容美,而且在寫法上也很有特點。教學之前,我就設想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記憶課文的內容,練習表達。于是,講課時,我根據(jù)本文的特點及學生喜歡旅游的特點,學習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游這一情境。但是由于時間的原因,沒有使全部學生融入到導游這個角色中,沒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自實施新課程以來,很多教師重視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轉變,課堂花樣增多了,教學過程變得熱鬧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也被丟棄了。如,讀寫結合的經(jīng)驗。閱讀教學只重內容理解,忽視寫法指導的現(xiàn)象還較為嚴重。針對這種現(xiàn)象,在教學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寫作特點,學習它的寫法。如全文的先總述后分述最后總結的寫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點寫長廊的寫法。我現(xiàn)在的體會是:如果能進行一次小練筆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寫游記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但遺憾的是這次小練筆沒有時間進行。
頤和園教學反思簡潔篇六
頤和園 教學設計與反思
北常保小學 馬艷君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長廊、神清氣爽、金碧輝煌、宮殿、蔥郁、掩映、隱隱約約、堤岸、雕刻、姿態(tài)不一”等詞語。
2、重點學習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學習課文寫景文章的敘述順序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觀察點觀察,所看到的景物特點不同的寫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優(yōu)美句段。
4、了解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培養(yǎng)學生的愛美情趣,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觀察點觀察,所看到的景物特點不同的表達方法,并學以致用。
2、通過關鍵字詞,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
【教學準備】頤和園風光片3分鐘;課件;課堂練習紙。
【教學時間】1課時。
教 學 過 程
一、激情引入,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剛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風光嗎?板書:頤和園
師:是的,她,構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園林博物館”之稱,她就是----頤和園;她,聞名世界,享譽中外,園內的長廊還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她就是---頤和園。(學生有感情讀題,注意“頤”的寫法。)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在人們心目中,頤和園簡直就是人間天堂啊,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走進頤和園,去領略皇家園林的魅力。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到87頁,自學要求: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難讀的地方反復讀,并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頤和園?
2、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3、反饋。
(1)認讀生字新詞。
大殿 長廊 堤岸 雕刻 畫舫 橫檻 栽滿 蔥郁 掩映
金碧輝煌 神清氣爽 隱隱約約 姿態(tài)不一
(2)交流:這是一個怎樣的頤和園,請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課件:這是一個 的頤和園。)學生選擇積累的詞匯。
(3)過渡:課文也有兩個
句子很概括地寫了這是一個怎樣的頤和園,請同學們快速瀏覽文章,找到句子劃下來。
(4)反饋交流。
隨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齊讀句子。
①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②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玩賞。
(5)課文讀完了,誰來說說導游帶你們游覽了哪幾處景點呢?
(學生邊說教師邊歸納板書: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
(6)同學們怎么這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呢?
a自由讀課文第2-5自然段,用“”畫出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
②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
①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④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師:這些句子能否交換位置?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敘述的?理清敘述順序。(板書:按游覽的順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詞語,出示課文的主要內容,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
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游賞。
(師生總結:“總—分—總”的結構;首尾呼應的寫法;過渡句的連接。)
三、品讀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麗
1、在課文中作者用的筆墨最多,寫得最詳細的是關于哪一部分的內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師說:頤和園的美無處不在,我們先來領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讀課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預設:
(1)昆明湖圍著長長的堤岸,堤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兩岸栽著數(shù)不清的垂柳。(有長長的堤岸,有數(shù)不清的垂柳,這使你聯(lián)想到什么詩句呢?----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2)湖中心有個小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蔥綠,樹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
a、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聽邊想,此時,我們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讀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們眼簾的是滿目的蔥綠,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讓我們也美美地來讀讀,齊讀。(春湖落日水拖藍,天影樓臺上下涵)
(3)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桿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么多的獅子,姿態(tài)不一,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讓學生說說為什么喜歡。
b、給“姿態(tài)不一”找個近義詞。(形態(tài)萬千、千姿百態(tài)、姿態(tài)萬千等)
c、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張獅子圖,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出示獅子圖片,引導學生朗讀)。
d、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也來寫一寫你想象中的姿態(tài)不一的小獅子吧!——拿出練習紙,學生動筆寫句子——反饋。
這么多的獅子,姿態(tài)不一,有的 好像 ;有的,好像 ??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
e、這些栩栩如生、姿態(tài)萬千的獅子,真是巧奪天功啊,讓我們再讀一讀這個句子——齊讀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師: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寫昆明湖的句子,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了嗎?生找。
(1)出示句子——生自由讀,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2)你讀出了什么?理解“滑”與“劃”,哪一個更好更合適。
預設學生多種答案。聯(lián)系生活實際。
(3)指導朗讀(個別讀,集體讀,想象讀)。
5、師:同樣是寫昆明湖,作者為什么不把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
(一是站在萬壽山上看到的,一個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遠到近的順序)
師小結寫法:由此可見,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觀察點,所看到的景物特點也各不相同。
四、小結余韻,再賞頤和園。
師:“碧水 畫舫 游船;綠島 石橋 獅欄”多么美的畫卷呀!(配樂朗讀昆明湖的片段。)這節(jié)課我們徜徉在昆明湖畔,盡情領略了昆明湖的美,頤和園還有許多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盡,下節(jié)課我們再去細細游覽。談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吧!
教學反思:
根據(jù)課文特點,本課較為恰當?shù)夭捎昧饲榫辰虒W法,利用多媒體設置情境,學生如同置身其中。教學步驟的安排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整體感知到頤和園的大與美,從課文找出直接寫頤和園特點的段落進行教學,理清文章結構,再通過文中的過渡句,理清文章敘述的順序,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教學中穿插生字教學與朗讀指導,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自由學習生字,在讀中理解,讀中領悟,讀中激發(fā)感情,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操與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去朗讀、背誦、復述,將語言自然內化,達到對語言文字的切實積累,不失語文教學之本色。
但在教學中亦有不少不足之處,如師在設計的一個問題:課文哪些自然段告訴我們頤和園又大又美的?學生在文中找了很多地方反映出頤和園的大與美的句子,而師的用意是想讓學生找出課文第一自然段與最后一個自然段總寫頤和園的大與美的句子,由于教師表述問題不夠明確,所以指引學生的過程花費的時間較多,對整堂課的教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又如在指導學生理清課文敘述的順序的教學上,由于學生初次接觸這個知識點,而教師卻放得太開,先讓學生理清什么順序,再說通過哪些詞知道。雖然只是一個教學順序的改變,卻沒有了先扶后放的過程,所以學生對此都較茫然。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明白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對問題的表述必須明確,切不可因為要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放得太開,導致閱讀知識的把握不夠扎實,費時又少效!